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2055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docx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与社会稳定

 

管理学院09工管一班

卞军见

 

内容摘要: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陷入了就业难、收入低的困境,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民工化的发展态势。

有观察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这一问题在2010年会有所缓解,但从长远来看,大学毕业生收入低的现象还会长期的存在,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失业,就业压力可能成青年与社会冲突的第一因素,就业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减缓,在未来10年中,失业及就业的巨大压力有可能成为导致大学生与社会间紧张、冲突关系的第一因素,大学生有可能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高风险人群。

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对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社会稳定

正文: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陷入了就业难、收入低的困境,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民工化的发展态势。

大学生民工化问题是一个具有很强公共性的问题。

大学生民工化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相连,是双向的。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和大学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观察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这一问题在未来几年会有所缓解,但从长远来看,大学毕业生收入低的现象还会长期的存在,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大学生民工化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日益突出,并且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下面我整理了一些信息,简单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收入低的原因:

第一部分:

我国的社会因素

人口“自重”引发就业难题。

2005年初,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

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人口总量大,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高,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高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为6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高出10个百分点。

按此计算,目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人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

劳动力供给的存量和增量压力都很大。

相反,虽然中国改革开放26年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

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属于高智力群体,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业的形势必然不乐观。

当然,收入低的现状也就不言而喻。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由于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人口总量压力持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被凸显出来。

前些年的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目前,我国虽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正在进行纷繁复杂却毫无既有经验可循的经济和社会转型。

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等几个方面。

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

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然。

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

预计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个~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

然而与此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出现就业困难。

2004年,我国28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七成,70多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将首次突破300万人。

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参与就业,就业后收入偏低已成为必然。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整体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转变,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亟待解决。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

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

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学生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第二部分:

我国的教育因素

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的体制中一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心标准,因为分数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但能力是一个弹性的指标,而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高素质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不是拓展在应用与实际的问题之中。

教育文理分化严重,专业设置过细,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且学科的交融性互补性也越来越强,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依旧单一乏味,高中教育文理分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另外一个学科方向的学习,因此知识的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大学教育将专业划分过为细致,将学科甚至设置在某一应用领域而不是学科领域,因此就业的方向较窄,不能在学科基础上跨越领域。

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平衡。

我国在教育的投入和世界其它各国比较属于偏低,而且国家在教育投入侧重于一些重点院校,而一些二类学得到的投资却很少,这样就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

同时,一些学校为了发展硬件但缺少必要的资金,就盲目的扩招,使得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的压力更加剧烈,同时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但数量却整体提高,就业矛盾也因此加剧。

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民族优秀成文化的遗失,人文素质的整体下降。

而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有续和群体化,因此社会对高品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而我们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不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才。

第三部分:

大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期间不学无术,将宝贵的时间没有用于对知识的学习而是用于网络游戏和一些其它的休闲的生活方式。

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业压力不是很重,而放松自己,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素质。

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

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借助一些网络所得到的资料我简单的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诸多原因,这里简单的谈谈我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收入偏低的社会因素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改革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我觉得社会部分问题的改革解决空间不大,我们应该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上,因为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过程,具有其弹性的空间。

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可以比喻为人才塑造的模型,因而来改变模型,使其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疑不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途径。

同时我也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和我们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因素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教育的方向和文化的背景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民工化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多个角度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民工化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1.国家、政府、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民工化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民工化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问民工化题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当作高校的长期工作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民工化问题的关键。

2.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

3.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供需平台,使各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

此外,还要求学校的教师要把学生就业当作一件关系切实利益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本校的学生。

同时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要到全国各地考察,抓住就业的机遇,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4.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

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

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同时有利于为自己争取高薪做好准备,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5.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大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大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

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最近在网上热炒《一个漂泊在外的应届毕业生写给农民工父亲的忏悔信》,发帖者自称工作了大半年,月收入却只有1000左右,还不如当农民工的父亲。

为了不让家里操心,他一直骗父母自己过得不错,月入3200,并谎称春节要加班,所以不能回家,其实他根本买不起回家的车票。

信中内容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以武汉为例,2009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工资仅1200至1500元,而同期全国农民工的月收入也有1400元,就业民工化,天之骄子走出校园后立刻跌落凡间。

而在房价高不可攀的压力下,很多低收入毕业生被迫三五成群合租一个狭小的房间,以节省开支,像蚂蚁一样过着勤俭的群居生活。

蚁族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仅农民、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有分析认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企业大幅裁员和减薪,大学毕业生的(起经音对)点成为压缩成本的突破口,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却还在持续增长。

供过于求之下,身价自然下跌。

此外,出口行业的萎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不少农民工不愿再进城务工,一些低收入岗位出现劳力紧缺,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迫于生计只能自降身价。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毕业生就业或许将迎来转机。

有调查显示2010年本科毕业生平均收入能有2036元,硕士毕业生更可达2946元,单从数字来看,大学生就业将暂时脱离农民工的层级。

不过收入的有限增加,恐怕难以改变生活拮据的尴尬,高学历斗不过高房价,蚁族现象也将长期存在。

有观点认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自身状况的巨大落差,使大学毕业生日益感到社会的不公,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低收入大学生难免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总之,只要党和国家重视,政府调配得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学校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民工化问题还是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民工化》

《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不利于社会稳定》

《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环境》

《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