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2178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II 卷.docx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说明性文体阅读II卷

鄂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

专题17说明性文体阅读(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10题;共147分)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含有三个氧原子,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常温下呈浅蓝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②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

这一区域中的臭氧我们称之为臭氧层。

臭氧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

此外,雷电作用也会产生臭氧。

③大气中臭氧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

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对阻挡紫外线仍有一定作用。

④由此,臭氧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

【甲】只有适量的臭氧才会对地球生物形成保护作用,【乙】过量的臭氧会危及人类的健康,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⑤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012ppm水平时,能导致皮肤刺痒,眼睛、鼻咽等也会受到刺激。

浓度在0.5-1ppm水平时,会引起口干。

浓度在1-4ppm会引起咳嗽,引发肺炎等。

对那些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甚至导致死亡。

其原因很简单,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

当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时,就会与呼吸道中的细胞、流体和组织很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肺功能减弱。

⑥那么,这些近地面的臭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它同铅污染、硫化物等一样,也是源于人类的活动。

石油产品等矿物燃料是主要的臭氧污染源,臭氧不是直接被排放的,而是转化形成的,这些矿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氮氧化物等,这些化合物只要在阳光辐射及适合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且太阳光照也加速这种化学反应。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地面臭氧污染在欧洲、北美、日本以及我国的许多城市中成为普遍现象。

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环境所承受的负荷越来越重。

为了人类能够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

(1)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

(2)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出现下列现象的原因。

【材料】 洛杉矶原本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港口城市。

随着石油的开发,商业、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汽车猛增。

从40年代初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

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

2.(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云计算

钟华

①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云计算被视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②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很多人觉得数据只有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才最安全,其实不然。

你的电脑可能会因为自己不小心而被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数据无法恢复,不法之徒则可能利用接触你电脑的机会窃取你的数据。

据报道日本核能机构电脑因为感染病毒,导致大量数据外泄。

反之,当你的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Docs的网络服务上,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

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

③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

你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你喜欢的浏览器,你要做的就是在浏览器中键入URL,然后尽情享受云计算带给你的无限乐趣。

你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的另一端的文档,可以随时与朋友分享信息。

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人员帮你维护硬件,帮你安装和升级软件,帮你防范病毒和各类网络攻击,帮你做你以前在个人电脑上所做的一切。

④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不同设备的数据同步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要在这许多不同的设备之间保存和维护最新的一份联系人信息,你必须为此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

这时,你使用云计算就会让一切变得简单。

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一台电脑找到某个朋友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在任何一部手机上直接拨通朋友的电话号码。

⑤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的计算模型,云计算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从多个方面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1)云计算有哪些优点?

请简要概括。

(2)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词语进行简要分析。

3.(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为啥有个“背面”?

①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开始了奔月之旅,她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

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

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月球背面。

②曾经无数次举头望明月的你,是否留意过,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亮有玉兔和月桂树的那一面?

没错,千百年来月球始终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另一面始终背对地球。

③那么,是谁把月球变成了双面伊人呢?

④用一句话解释就是: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和月球自转一圈的时间,都是28天左右。

想象一下,绕大树画个大圆圈,在大圆圈上均匀标出360个刻度。

始终面对这棵大树走圈,用360步走完。

在大圈圈上每走1步,身体就倾斜1度。

走完时身体也完成360度旋转,回到原位。

也就是说,当你用同样的时间完成自转和公转时,你始终会一面对着大树。

月球也是如此,这在天文学中叫同步自转。

⑤然而,这只是表面原因。

⑥月球形成早期,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多了,只有几个小时,而不是现在的28天左右。

对地球而言,月球也曾是“多面伊人”。

只是数亿年来,月球自转速度不断变慢,慢到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一样,才导致它始终一面对着地球。

所以,到底是谁给月球自转踩了刹车?

⑦要解释月球自转变慢,潮汐力是最容易被想到的。

⑧住在海边的人,会发现海水一天有两次涨和落。

这是因为地球正对月亮的那面,受到的月球引力更强;背对月亮的那面较弱,引力的方向都朝着月球。

而地球在绕月球转时,无论哪个点的离心力都一样。

离心力的方向与月球引力方向相反。

如此一来,地球背对月球的那面。

受到的月球引力稍小于离心力,面对月球的那面则稍大于离心力,最终两面都感受到一个离开地心方向的力,于是地球两侧的海水就涨起来了。

⑨同样,月球也会受到地球带来的潮汐力,这让月球两面都鼓起来,月球就变扁了。

尽管月球上没有海水,月幔和月核却依然可以感受到潮汐力,并在月球内部形成不断涌动的固体潮。

这种固体潮导致月球幔层之间不断摩擦,转变为热能,从而在几十亿年时间内耗散月球部分动能。

⑩不过,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们研究发现,月核与月幔之间的流体属于超低粘性层,这意味着潮汐力所引发的摩擦力很小,不至于耗散月球太多动能。

而且,摩擦作用发生在月球内部。

这过程只能耗散掉地球、月球这个系统的总机械能,而不能直接给月球自转踩刹车。

所以,最直接的刹车机制其实是力矩作用。

力矩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转动轴或支点转动的趋向。

⑪月球在逐渐变扁的过程中,要同时完成绕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想象在月球内部,有一条与地心和月心连线方向一致的长轴。

长轴在瞬间是指着地心的,但由于自转,下一瞬间这条长轴就会偏过去,不再指着地心,这时,来自地球的潮汐力对月球这个长轴的两端都会产生力矩。

这个力矩与长轴偏移过去的方向相反,也就是跟月球自转方向相反。

这会直接改变月球自我的角动量,导致月球自传速度逐渐减慢。

天长月久,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变得相差无儿,最终有了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的“背面”

(作者韩鑫,文章 有删改)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月亮有个“背面”的原因。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月球形成早期,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多了,只有几个小时,而不是现在的28天左右。

(3)阅读第⑩段,分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们研究发现,月核与月幔之间的流体属于超低粘性层,这意味着潮汐力所引发的月核与月幔之间的摩擦力很小,不至于耗散月球太多动能。

4.(20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

对于污染,我们的思路是“先污染、后治理”。

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覆辙?

②当许多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

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光污染的重灾区。

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

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的“人工白昼”。

生活在“不夜城”里,人们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

此外,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消亡,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不夜城”所赐。

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也给天文工作带来了阻碍,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夜空,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

人工白昼还可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强光可破坏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

③在美国大片中,我们常常看到灯火辉煌的纽约市中心。

在电影画面的影响下,我们曾误以为:

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

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报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

在时间上,霓虹灯呈现出不同的表情,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

站在帝国大厦可以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④作为普通民众,一方面切勿在光污染地带长时间滞留;另一方面应全民动手,在建筑群周围栽树种花,广植草皮,以改善和调节采光环境等等。

国家要制定与光污染有关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专家认为在我国城市夜景观建设迅速发展的时候,尽快制定景观照明的技术标准是必要的。

另外,加强夜景观设计、施工的规范化管理也十分重要。

我国目前从事灯光设计施工的人员当中专业技术人员很少,许多产生光污染和光干扰的夜景观是由不科学的设计施工造成的。

据了解,天津市颁布了《城市夜景照明技术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夜景照明的技术规范。

北京市在夜景建设中曾有一个“城市夜景照明工程评比标准”,但衡量光污染的方面只有简单的项目。

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光源。

我国的照明比发达国家落后近50年,别的国家早就淘汰的光源今天我们仍在用。

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国内多数夜景照明不仅不节能,还十分刺眼,容易让人疲倦,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⑤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逐步解决困扰我们的光污染。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覆辙?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根据你所了解的,举一例具体说明所谓的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及由此而造成的危害。

(4)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某跨国集团办公机构的总部。

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

(至少2条)

5.(2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近代“问天”第一人

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

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期庚款留学美国的名额。

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

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试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

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

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出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

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

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

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

⑤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竹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

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地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

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

“你的文章写得好啊!

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馆),只管地。

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

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

《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

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

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

(1)从全文看,科学家竺可桢的爱国与报国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在记叙竺可桢的事迹时,采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第⑥小节画线句引用毛泽东的话,有何作用?

(4)透过下面句子中的大量数据,你能看出竺可桢身上具有什么闪光点?

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6.(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活人服务的学校教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①学校向来是使传统的知识财富一代一代相传的最重要的机构。

与过去相比,今天更是这样。

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教育的承担者的地位已经削弱了。

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

②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

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

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志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使他们把为社会服务看成是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标。

③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情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开展工作。

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培养出的是顺从的人。

教师只有尽可能少地使用强制手段,教师的德和才才能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④要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然不如仅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

这种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孩子们对于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

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培养学生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认可。

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夹领受,学生就会对在学校时间比对放假时间还要喜爱。

(选自《科学画报》2003年第3期)

【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

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他因发现光电效应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作者围绕学校教育问题,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

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试体会“不完全正确”这一词语的准确性。

(3)第④段中划线词语“这种教育”指的是什么?

(4)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文摘卡上,并写上自己的感悟。

(5)读了上面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吧,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向你所在学校的领导或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陈述理由。

7.(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属质足纲寡毛目。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

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烂结构,增强了土壤中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和钾盐,可改变酸性或碱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

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③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也大得惊人。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工厂,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

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便卖给附近的蔬菜农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

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④蚯蚓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因而成为现代化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饵料。

近年来,人们把蚯蚓烹调成营养丰富的佳肴。

将来蚯蚓有可能成为人类摄食的主要动物蛋白。

⑤由此看来,蚯蚓确实是人类的挚友。

由于蚯蚓神通广大,又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快、易管理等特点,很适合规模养殖利用,让它为人类造福。

(1)第②段划线的“其”指代什么?

(2)请指出画横线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

(3)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第⑤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8.(1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

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

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

“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

”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

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

凤凰寿,百鸟朝贺。

唯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

“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

”蝙蝠曰:

“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

”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

麒亦责之。

蝙蝠曰:

“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

”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

“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

”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

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

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

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

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

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

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

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

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

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

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

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

“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

”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

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

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

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

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⑪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

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⑫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

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

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⑬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2)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曹植《蝙蝠赋》:

“行不由足,飞不假翼。

……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