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00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 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docx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7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

鄂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

专题17说明性文体阅读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10题;共147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田鼠不冬眠

乔娟

①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

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

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

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

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

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②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

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

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

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

它们是这样干的:

先掏一个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

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里面铺满了软草;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直到装满食物堵住洞口,这样就相当于把门儿锁住了;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③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

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

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④田鼠住在这样的大别墅里,日子过得相当有规律:

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

这时候地里的庄稼还没成熟,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实在饿急眼了,它们就偷果子,管它是熟还是生。

⑤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

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

田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熟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

就这样,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大豆,还没等收获,其中的一部分就先成了它们的战利品。

⑥如果秋天去挖田鼠洞,能从里面挖出许多好东西。

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

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

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⑦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

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⑧其实,田鼠们都死光光才好呢!

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

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

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李传鹏《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⑧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生活习性

具体表现

栖息地隐蔽凉爽

①________

洞系构造复杂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吃各种谷物、瓜子、水果、豆子等

④________

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

(3)第⑧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为了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语言很讲究分寸。

说一说,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5)文章说: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思考这样说有无道理?

为什么?

2.(2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上文中对沙尘暴的有利的一面作了分析,以下哪一项与原文不符?

()

A.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B.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C.沙尘暴能有效缓解酸雨。

    

D.沙尘暴造就的黄土是我国最肥沃最宜于耕种的土壤。

    

(3)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干旱或半干旱的地区种草较之种树更科学。

B.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一点关系也没有。

C.第⑨自然段中“过度的放牧和农耕”中,“过度”一词作了必要的限制,不能取消。

D.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会生长与这个自然带相适应的植被,这是人类无法改变的。

3.(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

这是真的吗?

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

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

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

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

为什么呢?

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

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

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

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

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

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2)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打比方    

B.作比较、分类别    

C.列数字、作比较    

D.分类别、打比方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自然段划线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划线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4.(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

①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

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

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

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

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和大鼠均有负效应,会使得新生神经元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

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

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

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人在演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动。

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双手互相配合的运动,对提高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极有益处,会使工作的效率提高。

⑥当然,如果你对学习乐器演奏(A)望而生畏,常常听听音乐,对大脑也是(B)大有裨益。

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音乐,尤其是复杂的古典音乐,对大脑各种功能也能产生良性刺激。

⑦首先,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

举例来说,像解决特别困难的问题,安排复杂的事情,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解答谜题之类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空间信息想象和处理能力。

研究表明,进行空间分析的脑力活动和听古典音乐是相同的。

所以,当我们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好像在处理空间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大脑得到了锻炼。

⑧其次,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

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即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

这是因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

普通人如果提高了这些能力,对考试、记住重要的信息、改善语言回忆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⑨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好呢?

科学家早就发现,音乐可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

但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项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C)毫无二致。

⑩专家们将受试儿童分成A,B,C三个组。

A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慢板》,B组儿童聆听克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C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

此后,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试内容完全是刚刚新学的知识。

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A组,其次是C组,最差的是B组。

⑪专家们的解释是:

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反却只会起消极作用。

⑫可见,在某种情况下,音乐能帮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务。

如果你要学习复杂的新知识,就需要(D)全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了。

因为研究表明,音乐会减弱对新知识的认知及学习能力。

(1)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文中划线的四个词语,其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望而生畏    

B.大有裨益    

C.毫无二致    

D.全神贯注    

(2)第②段“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

请简述理由。

(3)第④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你的同学王冰喜欢在预习新课时听摇滚音乐。

请你结合本文知识劝她改掉这个习惯,你会怎么说?

(50宇左右)

5.(2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x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的唐代饺子。

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

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2)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

(4)第③段中划线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5)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6.(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笑,不苦口的良药

梁姗姗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

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

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

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8个小时。

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①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20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19人血流加速。

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10分钟船的运动效果。

只要发笑,嘴角和颧②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

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

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

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

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

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

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

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

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

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

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摘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

【注释】①肱(gōng):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②颧(quán):

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请概括第②段对心脏病患者的测试过程,并指出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2)第③段画线句除列数据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

(4)为什么说“笑”是“不苦口的良药”?

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7.(9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句中的词,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A.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配合    映衬 布局 层次    

C.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D.映衬    层次 布局 配合    

(2)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

(3)所选文段采用的是________说明结构。

(4)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8.(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今世界,光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军事、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其中光学技术成果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解油烟——让生命远离伤害

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厨房油烟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

为了减少油烟污染,人们发明了抽油烟机,但它仅能收集部分油烟,不能降解有害油烟成分,而且清洗抽油烟机的清洗液排入下水道,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光解油烟净化器的问世则改变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