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谥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187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朝谥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朝谥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朝谥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清朝谥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清朝谥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朝谥号.docx

《清朝谥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谥号.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朝谥号.docx

清朝谥号

清朝谥号为"文正"的八个官员2009-01-1213:

14文正,按谥法:

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

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谥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

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谥号。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谥号。

清代死后谥号文正的只有八个人:

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但其中的曹振镛却是名不副实的,他唯唯诺诺,一意奉上,因此,对于他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

不过汤斌是死后追认的。

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

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

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

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汤斌是康熙时期理学名臣,在朝以敢于争议闻名,乾隆元年谥“文正”。

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谥“文正”,曾国藩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

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最终得谥“文正”。

只有曹振镛乃一平庸之辈,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

出身阀阅旧族,家教甚严,崇祯十四年(1641年)应童子试,十五岁前读毕《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康熙五年(1666年)拜孙奇逢为师。

清顺治九年进士,任国史院检讨。

顺治十二年,出任陕西潼关道,为不扰地方百姓,他买了三头骡子,主仆各坐一头,另一头驮著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

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一年充《明史》总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升任内阁学士,是年出任江寜巡抚。

任职期间鱼肉荤腥概不入衙署,每日只买三块豆腐作菜肴,人称“豆腐汤”。

二十五年(1686年)升任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

二十六年(1687年)改任工部尚书,是年十月病死。

入贤良祠。

著有《汤子遗书》。

刘统勋(1700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青州诸城(今高密)人。

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乾隆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

为官清廉,颇能进谏,参与《四库全书》编辑,并担任《四库全书四》正生总裁[来源请求]。

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正。

刘墉(清朝),刘统勋之子。

朱圭(1731年-1806年),字石君,顺天大兴人,中国清朝官员。

[1]

他是朱文炳的儿子,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时年18岁。

最初被选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累迁侍读学士。

二十五年,担任福建粮驿道,后来擢为按察使。

三十二年,补湖北按察使。

他后来在山西担任布政使及署任巡抚。

[1]

乾隆四十年,他被召到北京觐见皇帝,改授侍讲学士,直上书房,担任皇子永琰的老师。

五十一年,擢礼部侍郎,后来调到兵部。

[1]五十五年(1790年)出任安徽巡抚。

[2]五十九年被调为广东巡抚,不久署任两广总督。

[1]次年授左都御史,又授兵部尚书,仍保留广东巡抚之职。

[2]

嘉庆元年(1796年),授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

二年调为兵部尚书,又调为吏部[1]和户部尚书,[3]仍留任巡抚。

[1]

清高宗在嘉庆四年正月去世后,仁宗召朱圭回京,命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赐第西华门外。

不久被任用为上书房总师傅,调户部尚书。

五年,兼署吏部尚书。

后来因事被削减职衔。

七年,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恢复太子少保衔。

不久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晋太子少傅。

十年,拜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

朱圭在76岁时以年老请求退休,被挽留。

[1]他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戊寅病逝,[3]赠太傅,祀贤良祠,赐金治丧,谥文正。

[1]

曹振镛(1755年-1835年),字俪笙,又字怿嘉。

安徽歙县人。

曹文埴之子。

出生于下托山,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选庶吉士,授编修起。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历任编修、学政、大学士。

纂修《会典》、两朝《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

嘉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间,嘉庆帝6次谒陵,5次秋弥木兰,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

以老成自居,道光时任军机大臣十四年余,加封太子太保。

官运亨通,赖拿派向他讨教如何平步青云,他说:

“无它,但多瞌头、少说话耳!

”[1]。

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

“毋多言,毋豪意兴!

”。

时人讥其“庸碌”[2],道光十五年逝世,道光帝亲临吊丧。

谥文正,入贤良祠,有人讥其“不文不正”。

著有《纶阁廷辉集》、《话云轩咏史诗》。

杜受田(1788年—1852年),咸丰帝帝师,清朝重臣。

字芝农,山东滨州旧城人。

其父杜谔为嘉庆时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

清道光三年,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

道光十五年,进京直上书房,授太子读书。

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

咸丰登基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清咸丰二年(1852年),山东、江淮地区受灾,亲赴灾区视察,途中染病,是年七月初九,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六十四岁。

咸丰帝甚痛,诣“文正”。

*其子杜翰是咸丰帝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一。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同治时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中国清朝时期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

李鸿藻(?

—1897年),河北高阳人,清帝国同治、光绪二帝太傅,同治启蒙老师。

咸丰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任翰林编修。

同治四年以弘德殿行走、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同治十三年十月,上有疾,李鸿藻代批答章奏;且历任礼部、吏部尚书,被李鸿章视为政敌,与李鸿章无亲属关系常被误认。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七月病逝。

其子李石曾(李煜瀛),为1924年故宫博物院善后委员会第一任会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孙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

安徽寿州人,晚清大臣。

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值上书房,与翁同和同任光绪帝师。

光绪年间,历任工、刑、户、礼、吏五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其间又充管学大臣、查库大臣、会试正考官、会典馆正总裁。

光绪二十年,孙家鼐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与李鸿章的见解不谋而合。

二十四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成立,任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

三十三年,与溥伦同任资政院总裁,妥拟院章,筹画立宪事宜。

戊戌变法期间,孙家鼐主张向欧美学习,指出“中国以礼教为建邦之本,纲常名义,万古常新”,变法乃维护清廷统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不同。

二十四年,慈禧与荣禄发动戊戌政变,废除新政,罢免翁同和,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

孙家鼐变法立场较温和,遂未被追究。

宣统元年,孙家鼐病逝,晋赠太傅,谥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