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476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docx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

向老子学习生活的态度

来源:

雅虎学堂

前言:

老子思想其实并不消极

无为,其实是一种从容

谦卑,其实是一种自信

柔弱,其实是一种坚韧

退让,其实是一种等待

慈爱,其实是一种勇敢

成功,其实是一种淡然

结语:

何不像水一样做人

 

前言:

老子思想其实并不消极

当今的社会,科学和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伴随的是整个社会对于物质财富的追逐,导致真诚失落、道德滑坡、犯罪增加,人们的精神世界反而越来越空虚……也许,在长期被忽视的古老传统中,蕴含着现代人所需要的智慧。

其中,老子思想中丰富的生活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文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源泉。

老子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

老子思想的核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

道,是天地的本然,是世间的大规律,是万物的本根,是最终极的存在。

道家绝不是什么消极出世,道家是一种大智慧,是“无为而治”,是“莫之能争”!

道家讲的是自然虚静,是本立道生,是无用之大用。

他教导人们的不是只知功利、竞争,只知不断地进击,永远地扩张,而是教你淡泊,教你退守,教你洒脱,教你具有健康的人格与心态。

从这个意义而言,老子是哲学家,也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也是人生的导师。

那么,就用老子思想为我们现代人把把脉,看看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内容提示:

本期从老子的处世哲学出发,从无为、守柔、寡欲、不争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老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消极的、避世的。

但如果我们对其真正了解以后,就会发现这些貌似消极的言辞后面,其实蕴涵着积极而深刻的智慧。

无为,其实是一种从容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朴厚立身,丢弃虚华的追求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直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点睛】人生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在理想中存在。

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因而人不能苦闷于对“完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

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这样就会使人处于紧张状态中,时间久了,必然会崩断人生的琴弦。

无用之用,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解】如果社会上没有崇尚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

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

【点睛】老子认为,名利都是人外在的价值追求,物欲横流是祸乱的根源。

林语堂也说,“争脸”是许多人的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在他看来,虚荣的“面子问题”无疑是许多人劣根性的表现。

虚荣会开花,但不会结果。

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生活,无异就是否定自己而导致生活的溃败及精神上的困扰与烦恼。

知和守常,别让自己的心太累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直解】世间万物生机,生生不息,就好像一个神奇的母亲的存在一样,我们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

“道”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

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点睛】人是水做的,人体的70%都是水。

只有绵绵若存,循环往复,才能用之不勤。

所以说,身体用之多,易损。

其实,人身本来就是一个空谷,古人曾形容它叫臭皮囊,它是生命的归属,并非生命永恒的拥有。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人要随时随地知时知量,知止知休。

现代社会,我们都很累,因为人生本来就不轻松,光“责任”二字就可以压弯你的腰,有些事也不是说放下就可以放下的。

所谓提得起放得下只是一种追求。

一个人的心不可能真如“明镜台”,藏点秘密、留点隐私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放弃那些本不该压在心头的负担,拂去那些本不该落在心头的“尘埃”,也并非难事。

所以,为了你的身心健康,别让心太累。

道常无为,不作为往往才有大作为

【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直解】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的集合,因为它是和谐平衡的,所以它能够永世长存。

当一个人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那这个人也是永世长存的。

圣人总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会把圣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圣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会全力以赴的保护他的安危,正因为圣人大公无私,所以人民会把他该他得到的都给他。

【点睛】古人说。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在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感受着世界的多彩呢。

阳光无私地给我们温暖,所以我们礼赞它的伟大;大地真诚给我们养分,所以我们高歌它的奉献。

给予是无私的,帮助是美好的。

因为给予,我们才有回报。

为别人着想,替自己打算,花点小钱,吃点小亏不算什么。

这何尝不是一种深谋远虑的精明之举呢。

吃小亏占大便宜,古今亦然。

谦卑,其实是一种自信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生存智慧的富有者是懂得调整心态的人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直解】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

把能量聚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柔和的状态,能否回归婴儿时的状态?

排除一切杂念苦心专研,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

爱国治国,能否做到“无为而治”?

思想、言行,能否以阴柔自居?

清楚明白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否做到“无知,无欲”呢?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点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任何人求全责备,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老子给我们指明的修炼心境的标准来修炼自己。

修炼自己的心境,不仅可以使自己超凡脱俗,还可以改变命运。

如果我们拥有自我平衡的力量,我们的人生就会过得充实而愉快,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因一时的失意而绝望到底,我们便能在世事的跌宕中历练自己,在生命的平衡中体味到人生的意义。

去彼取此,把握欲望的尺度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直解】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点睛】人们如果被物质世界的表面所迷惑,而扰乱了内在世界的信仰,将使得自己处于一种盲目的功利心态中和一种真假难辨的状态中。

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掠夺之中,就会使自己的内在心灵受到伤害,行为脱离正轨。

人的一生,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

古人云: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

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风风雨雨,山山水水,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才会有拥有一份安然祥和的心态,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宠辱若惊,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直解】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

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

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的关系。

假设我们忘掉“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点睛】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

把自己看得轻一点再轻一点,还会有那么多的宠与辱吗?

把自己放得轻松一点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不至于陷入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

《天下无双》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

梁朝伟主演的角色深深吸了一口气说:

“我不过是尘世间的一粒微尘,这样想来就不再难过伤心了。

”是啊,我们自己何尝不应如此。

宁静致远,澹泊明志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直解】到达心境空明,万念万欲俱化为虚无的顶点,安守着至诚至信的宁静。

世界也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

芸芸众生,纷纷回归它们本原。

到达了它的本原,明察了自己的本心叫做“静”,“静”叫做回复到自身的本来,天然的本性;保持纯真自然的本性、清静无为的本心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懂得这个规律并能切实施为称之为明智。

不懂得这个规律而轻举妄动、恣性肆意,就会遇到凶险;把握了这个规律就能深通一切,明察秋毫。

融会贯通就能达到至大至正的境界;达到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充塞天地、纵横古今的境界;进一步天人合一:

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从而真正进入了道的境界。

循道而行方能保得真正长久,始终不会失败,永远也不会灭亡。

【点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其意既是方法,也是心态,运用之妙,则存乎一心。

动心不如静心。

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没有先期的“静”,也定没有后期的“超脱”和“速度”。

柔弱,其实是一种坚韧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知雄守雌,最强大的往往表现为弱小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直解】知道强大的好处,而自己宁可出在软弱的位置,甘作为天下溪涧。

做为天下的溪涧,常道自然也不会离失,就如同婴儿一般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故复归于婴儿。

知道光明的好处,而宁可处在黑暗简陋之地,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法式一样。

做为天下的法式,常德一定会很足,因为没人与之争,就能回复到无极的道。

明明知道荣耀的好处,而宁愿处荣辱底下的位置。

这样的品德就如同天地一样包容万物。

做为天地包容万物,常道就会从足,这样就可以回到真朴的状态。

真朴分散之后,就成为万物,圣人运用它们,就成为它们的官长。

所以,高明的治术就是不能勉强去分割的。

【点睛】水性至柔,故能驰骋天下,风气至柔,故能深入无阻。

柔能克刚,是智者为人处世中的一种策略,以柔克刚,是智者为人处世中的一种妙计。

柔中带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智者为人处世的正宗。

自知不自见,人要自爱但不能自大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直解】当人民不在畏惧统治者的暴行时,那天下就要打乱了。

所以统治者在位不应该给人民造成威胁无法生存,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

想要使人民不厌恶,就应该这样做不要给人民造成威胁压迫。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持己见,知道自己位居万民之上,不求自我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

所以舍弃自见、自贵、才能获得自知、自爱。

【点睛】做人要遵循内在精神的信念,就是体道。

体道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安身立命的法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先哲立身处世的理想状态。

现代社会不一定需要我们去治国、平天下,但不论你做什么工作,如果你想事业有成,一定要具备“虚怀若谷”的理念。

心曲则全,枉则正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直解】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所以,“圣人”用“道”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

不自我显示,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

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等话,哪里能是假话呢?

它实实在在是能够做到的。

【点睛】生活中我们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日积月累终将让我们难以承受。

这时候,我们需要像雪松那样弯下身来,释下重负,才能重新挺立,避免被压断的结局。

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直解】循环往复是道德运动状态,柔弱顺应是道德功用。

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生于“无”。

【点睛】由于“反者道之动”的大道是无法违背的,也就是永远保持某种状态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就要在“弱者道之用”上下功夫来研究。

俗话说“细水常流”,“枪打出头鸟”。

圣人说“物壮则老”,“木强则折”,“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因此,要想长久,就要避免“背持”,而保持“柔弱”的趋势则是避免“背持”的最好途径。

从这个角度上讲,维持柔弱的趋势是得以长久的哲学依据。

人生也是一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跂者不立,跨者不行”,“欲速则不达”;得意不可忘形,否极还能泰来;“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这个道理不可不重视。

退让,其实是一种等待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

和光同尘,锋芒毕露者必受挫折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解】道是空虚无形的,然而其功用却无穷无尽。

它是多么深不可测啊,好像是万物的始元!

它掩敛自己的锋芒,排解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辉,混同于周围的尘埃之中。

它是那么幽隐啊,人们看不见它但又感受到它真实的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所生,好像在天帝诞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点睛】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过于夸耀自己的才华,一般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光芒太露,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

为人处世还是含蓄一些为好。

成熟的谷穗总是要下垂的,一个人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锋芒毕露者必然要遭受挫折。

不争之德,勿逞一时之能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直解】善于统兵者,不穷兵黩武;善于打仗者,不会被激怒;善于战敌者,不会与敌对持;善于用人者,谦下之。

这就是所说的不争强斗气的道德,这就是所说的发挥人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说的遵循客观规律。

【点睛】不争之德,是指克制而不妄动,不争一时之勇。

不争则守,守则敌动我静,动则必耗其力,我以逸待劳,以静制动,自然可以取胜。

当年刘翔因伤退赛,在激起数十亿声惋惜的同时,也让大家恍然大悟了一个道理:

为了将来更好的良性发展,千万不可逞一时之能。

有道是:

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在很多情况下,实力与地位与发展都不是正比关系,这时就需要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韬光养晦等待机会。

海纳百川,有所退让才能更顺畅地前进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直解】江海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由于大江大海能够甘居河川之下,所以能融会千河百川,成为江河的首领。

因此想要地位处于民之上,必定(要)通过言论表现出愿处民下。

要想做民众的先导,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众之后。

因此圣人处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压力。

想要做民众的先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害。

因此天下之民乐于推举圣人,使之居上,居先,而不厌恶。

由于他(圣人)的不争,所以天下之民没有谁能同他争。

【点睛】有时候有所退让,是为了更顺畅地前进,你给别人让出一条路,别人也将给你留出一条路。

人生也一样,有进有退才和谐。

工作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与人争长短,有时你选择退让,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空间。

有所退让才能更好地解放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

功遂身退,学会超脱生活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直解】贪得无厌的人都是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拿着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

一把刀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锋利无比,“金玉满堂”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守得住的,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一切顺从天意不要太执着。

【点睛】月不总圆,花不总红,物极必反。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深谙此道。

当他功成名就之时,怕树大招风,引起朝廷猜忌,所以,自己先行一步自我裁军。

这一计策,果然奏效,朝廷没有了顾虑,曾氏家族也得到了安定。

那种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仅仅是村夫莽汉,表面上英勇,实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慈爱,其实是一种勇敢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我有三宝,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原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直解】我有三条宝贵的原则,一直持守而珍惜着它,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

因为慈爱所以勇敢,因为俭朴所以宽广,因为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所以能成就大器。

要是,你舍弃了慈爱却好勇,舍弃了俭朴却只浪费,舍弃了谦让却只争先,这是一条死路。

要是能够慈爱,那一旦战争才能得胜,守护起来也才坚固;上苍救人是用他的慈爱之心来卫护他的。

【点睛】我们回顾一下历史,那些丧失了美德而能够保持事业长久不败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

人其实并不会因为慈爱变得软弱无能,相反会变得十分勇敢、果断。

美德是团聚队伍、凝聚人心的“磁石”,是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根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直解】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

【点睛】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苏轼被贬儋州(海南)仍不忘自己的胸怀抱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就是怀一颗仁爱之心,无论自己身处何境,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予他们关怀,而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厚德载物,依道而行必有所得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直解】大道的表现与内容,便是尊循“道”的定法则,道的物象,看上去恍恍惚惚没有固定,但是惚惚恍恍之中呀,又有他固有的形象,幽深暗昧之中,有着极为细小的精气,其精气表现的是如此的真实,其中函含着无比的信念,自现在推向无穷的古代,他的名气也能找寻到,给大家参考体悟。

我们如何能知道万物的起始,便是如此。

【点睛】有大道的人正如树根,承载这一切,奉献着一切,却不求丝毫的回报,正所谓“厚德载物”。

“德厚流光”。

具有崇高德行的人,他们的“道”最终也会在社会上中流传,在历史上延伸,在人们心中闪光。

与人为善,善行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

【原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直解】圣人没有成见,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

守信者,我信他,不守信者,我也信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位的时候,都收敛意欲,使人们心思归纯朴,百姓都凝视静听,圣人使他们都回归到婴孩般纯洁真朴的状态中。

【点睛】与人为善是做人的一种积极和有意义的行为。

它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有一个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由天地,并享受到一种施惠与人的快乐。

从而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

善待别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

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很多时候,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只有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成功,其实是一种淡然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修身齐家,善于持家则家业兴旺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直解】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离失,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子子孙孙就不会断绝。

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中真宴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十道理付请于一乡,他的德性就会得到尊祟;把过个道理付诸一国,他的德性就会丰厚;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自国察看现照别国,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

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

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点睛】今天的中国家庭已经不能同传统家庭相比。

但“治国”与“齐家”仍有正确的部分。

还是古人说的好,不能治家,安能治国?

善于持家,则家业兴旺,绵延不绝,治国的道理何尝不是如此?

见小曰明,洞烛幽微是上等的智慧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直解】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

用“道法”清静无为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

用“道法”清静无为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所以鬼不会伤人,因此人们不会觉得有鬼。

不只鬼不伤人,神也不会惩罚人,因此人们不会觉得有神。

不只神不惩罚人,圣人也不干预人们,因此人们也不会觉得有圣人。

万物互不相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