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347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2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

3劳动力不能存储。

4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即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

5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

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识记)6、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识记)7、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领会)8、规范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是指互惠的交换。

(领会)互惠包括三种情况:

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领会)互惠交换的障碍有以下三类: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课后4)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

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

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

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

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的三种含义:

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劳动力。

(识记)(课后1)

劳动力有三层含义:

人的劳动能力;

有劳动能力的人;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活的人体中的一种能力,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劳动力供给。

(识记)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称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劳动力供给概念的其他表达方式分别是,数学语言的方式S=f(W)(W代表市场工资率),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者个人。

在劳动力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一般面临两种选择:

其一为劳动参与决策;

其二是劳动供给时间长度决策。

3、劳动力参与率。

(领会)

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

影响因素是什么?

(课后2)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计算公式:

P38

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必须注意劳动力与人口范围的一致性、可比性。

影响劳参率的因素如下:

1、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2、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完善程度;

3、宏观经济状况。

劳动参与的决策及劳参率的变动是劳动力供给分析的主要内容。

4、劳动力供给表。

用来表明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称为劳动力供给表。

P41

5、劳动力供给曲线。

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无限可分,即假设工资率和劳动力供给是连续变动的,则可以把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特点是什么?

(课后3)

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量就逐渐增加;

根据劳动力供给表画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不是一条折线,是假定工资率和供给量无限可分,连续变动的。

6、劳动力供给弹性。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

有哪些种类?

(课后6)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

Es=(△S/S)/(△W/W)。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实质就是工资率变动1%,劳动力供给变动多少。

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图P43

1、供给无弹性,即Es=0。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曲线。

2、供给有无限弹性。

即Es=∞。

这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为0,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0。

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曲线。

3、单位供给弹性。

即E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与横轴的夹角为45。

,并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4、供给富有弹性。

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且较为平坦的曲线。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且为较陡峭的曲线。

7、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领会)(课后5)图P41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由工资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

8、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领会)(课后4)图P42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由工资率的变动所引起;

表现为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位置的变化。

由图可见,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劳动力供给减少,向右移动,劳动力供给增加。

效用是主体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

主体消费某种物品从中得到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

反之,就是效用小。

主体如果从消费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效用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取决于消费主体的主观评价而没有客观标准。

效用要取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评价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效用强调消费者对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主观评价。

效用的大小不能准确地量度。

其评价数值只表明主观评价的高低和选择的优先顺序,而不表示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大小。

数值大,表明效用的主观评价高,选择顺序在前,数值小,表明效用的主观评价低,选择顺序在后。

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中,家庭或劳动者个人“消费”的物品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

主体能够支配的劳动时间可以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

劳动时间所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各种配置组合,给主体(家庭或个人)带来的效用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

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

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

9、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识记)(课后7)图P48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即选择顺序在前;

反之,则效用越低,选择顺序在后。

2、再同一平面上,任一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的。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劳动收入替代闲暇的不同比率。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相同效用(效用序列数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多少劳动收入的比。

设△h为闲暇时间变动量,△y为收入变动量,设MRS为边际替代率,则有:

MRS=△y/△h。

图P49

如果△h无限趋近于0,则边际替代率MRS就是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a点的切线的斜率。

为了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

通常边际替代率取其绝对值。

沿着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移动,无差异曲线的切线由比较陡峭变得比较平缓。

它说明边际替代率绝对值越来越小,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

10、预算约束线斜率的含义。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即为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

另一方面,亦可以看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个人预算线的形状决定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即决定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

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说明了个人的主观愿望,预算约束线则反映了个人的现实条件。

较多的可支配时间和较高的劳动能力使预算约束线远离原点;

较少的可支配时间和较低的可支配时间和较低的劳动能力使预算约束线靠近原点。

11、主体均衡的条件:

边际替代率等于工资率。

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主体均衡的条件,即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

W=MRS。

只有在a点:

预算约束线HY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才能实现主体的均衡。

则a点就是主体在既定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

12、收入效应。

(识记)(课后8)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必定提高。

这种变化叫做纯收入效应。

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对劳动力供给有着重要影响。

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收入效应对劳动力供给具有负向影响。

13、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有工资率的变化对个人时间分配结构调整的影响。

在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必定增加。

同时,工资率提高了,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消费闲暇的代价变得更加昂贵。

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

相对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4、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基本原则。

15、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互关系。

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随工资率的提高,主体选择了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

由此推论,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反而减少了。

经验、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

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由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

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

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16、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领会)(课后9)

工资率的提高,不仅使个人的收入得到增加,与此同时闲暇和劳动时间的效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正是由于上述效应的相互关系的不同情形,使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现实的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中,在单位时间内,一定的劳动时间长度由制度给定,而不能完全由个人自由决定。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在通常的情况下,不能以对个人带来最大效用的、最适当的时间长度去劳动。

其原因在于:

其一,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及职业工作的客观要求决定在单位时间。

其二,企业管理的需要。

其三,劳动时间制度的惯例。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基本的决策主体。

17、就业—非就业的决策原则。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成员是否参与劳动,以能否取得最大效用为决策原则。

当制度劳动时间为t,工资率为w0,如果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w0即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

当工资率大于w0,选择就业;

当工资率小于w0,选择不就业。

18、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

(识记)(课后13)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经济含义,实质上是指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即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相互替代关系。

劳动收入效用小于闲暇的效用,家庭成员不参与劳动;

劳动收入的效用不仅能够替代闲暇的效用,而且能够提高效用水平时,家庭成员就要参与劳动。

如果家庭中已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增加了,对家庭非就业成员的劳动参与存在着明确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叫做收入效应。

从存在既定的家务劳动时间的条件出发,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产生负面影响。

制度劳动时间长度是影响劳动参与变动的重要变量。

19、劳动时间长度对就业决策的影响。

当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效用必定提高。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驱使下,将刺激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如果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收入不变的话,工资率实质上是提高的,对劳动参与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反之,其他条件不变,制度劳动时间延长,效用水平降低,从而对劳动参与存在负向影响。

制度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下降。

由此推理可得出两点结论:

其一,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不变,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力供给增加;

其二,由于时间缩短,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下降,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就业就会增加。

20、教育、培训对就业决策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只限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较高回报的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是负向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造成16~20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横轴取年龄或年龄组,纵轴为劳参率,将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的劳参率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劳参率的生命周期。

男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呈倒“U”形,青年与老年劳参率较低,25~55岁年龄段劳参率持续保持高水平,一般均在90%以上;

男性劳参率总体水平比女性劳参率高。

女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所呈形状比较复杂。

多数国家和地区女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呈“M”形。

21、(综合应用)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人口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水平。

长期的变动趋势说明,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波动存在一定的联系。

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需求的概念。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2、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

劳动力需求产生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的需求,故劳动力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而来,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因为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质,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劳动力需求水平随市场产品需求的变动而变动。

劳动力需求是生产要素需求的组成部分。

劳动力需求的分析要联系生产过程的分析来进行,故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是关于生产的理论。

3、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的反向联系。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

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

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

4、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劳动需求价格。

将劳动需求价格与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描述出来就可得到企业劳动力需求表。

进一步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无限可分、且连续变动,则可根据需求表描述出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

劳动力需求表和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表格和几何图像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

P82

5、如果把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劳动力需求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揭示劳动力需求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个函数称为劳动力需求函数。

以D表示劳动力需求,以xi表示影响因素,则劳动力需求函数为:

D=f(x1,x2,…,xi)(i=1,2,…,n)

如果我们只考虑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作为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唯一变量,以W表示,则可把劳动力需求函数表示为下式:

D=f(W)

上式表明劳动力需求D是工资率W的函数。

劳动力需求函数是用数学语言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

6、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这种变动表现为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位。

如图P88

7、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8、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领会)P84

工资率变动时,劳动力需求量相应地变动。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我们用△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用△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

Ed=(△D/D)/(△W/W)

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的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关注它的绝对值。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含义是,工资率变动1%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多少。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

P85

1、需求无弹性,即Es=0。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曲线。

2、需求有无限弹性。

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

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曲线。

3、单位需求弹性。

此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

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的夹角为45。

,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4、需求富有弹性。

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

5、需求缺乏弹性,即Es<1。

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较陡峭的曲线。

在理解和把握需求的工资弹性时,须注意两点:

1、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都是针对某一确定的区间而言。

2、要注意区别弹性和曲线的斜率,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9、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在右上方移动,根本原因就是技术进步。

10、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11、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

总产量绝对减少。

12、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就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

13、企业的生产目标有三种:

人均产量最大、总产量最大、利润最大。

14、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可以引出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等概念。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

产品年的价格为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