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347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p1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保守的因素。

(2)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要求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并不要求每时每刻都要变革生产关系,只是要求变革与其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或成为其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

而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不仅不能变革,还要保持它的稳定性。

(3)该命题不懂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两种情形,把生产力要求变革不适合其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的情形,扩展到任何时候,因而是错误的。

4、

(1)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但是一种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消失后,往往不能立即随之消失,还要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但它迟早要消失。

(2)该命题的错误是片面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否定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了解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5、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6、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7、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8、该命题是正确的。

(1)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都起作用。

(2)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对社会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推动的。

由于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目的、动机各不相同。

因此单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方向不同,有的起推动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但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9、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0、该命题是错误的。

(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个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也起促进作用。

认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就包括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这种观点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是相对立的。

“共创论”不是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而是把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看作是两个孤立、相互平等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

(2)该命题歪曲了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他们的历史作用等同,这就贬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鼓噪的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11、该命题是错误的。

(1)该命题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剧中人”,又是历史“剧作者”。

(2)唯物史观并不否认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但认为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只能起加速的作用。

并认为英雄的出现,历史作用的发挥都必须和人民群众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历史的剧中人和历史的剧作者。

脱离人民群众,英雄将一事无成。

(3)该命题贬低人民群众,抬高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是英雄史观。

12、该命题是错误的。

(1)领袖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群众为解决新的历史任务而进行斗争时,必然会推选出领导运动的领袖人物。

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但是,这个领袖人物是谁,是张三还是李四,则带有偶然性。

(2)该命题把领袖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绝对对立起来,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把领袖人物的出现神秘化了。

13、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

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

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破解“历史之谜”的?

答: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即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历史是否存在客观规律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社会历史的本质,认为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意志论。

认为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受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人的活动没有任何主动性是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性。

第一,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这就结束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统治,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即社会历史观中驱逐出去。

第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在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由生产力决定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高度,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系统的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各种现象和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

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第一次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为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

2、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是因为:

第一,两对基本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的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涉及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与文化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它们的解决就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

第二,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第三,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在阶级社会中会导致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的积累,引发阶级斗争甚社会革命,实现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都是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包括科学技术、民族关系、全球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和平与发展问题等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面临的一切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发展状况。

3、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第一,阶级斗争的作用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阶级斗争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其发展的桎梏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与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

为了建立新的社会形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

第三,正确认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首先,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

其次,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不同革命阶级的斗争所体现出来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是与历史进步的趋势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水平相一致的。

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4、如何理解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及其作用?

(1)阶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社会革命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利杠杆。

通过社会革命解决已经成熟了的社会基本矛盾,扫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③社会革命能唤起人民群众的觉悟,极大地发挥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5、如何理解改革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了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6、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一,“全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矛盾。

它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第二,“全球问题”的解决条件和途径。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

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方利益,采取统一行动;

对于造成相关问题的社会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形式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

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

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

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

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

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

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和列宁讲了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是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思想的社会关系;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四个原理。

(2)马克思和列宁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中的三个基本层次。

生产力是人们全部历史的基石,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一种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或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的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

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建立在这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上的思想社会关系。

所以,它们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关系可归结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

(3)这些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基础的原理,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②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要自觉调整、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根据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3、[答案要点]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

人类社会在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某一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人的自学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低烧,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

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必然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所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

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跃退。

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4、[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

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

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5、[答案要点]

这段讲话精神体现了如下几个基本原理,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是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变化。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但反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追根溯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根据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第二,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原理。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围,它和社会意识有本质上的共性。

先进的社会意识和先进文化对人起积极的教化和塑造;

对社会秩序调节;

对社会经验传承保持社会持续发展;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等功能。

根据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原理,我们要代表和发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