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714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docx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填空

1.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世所谓元曲,原是指元代的杂剧和散曲,但有时也仅指元代的杂剧。

2.元杂剧的审美情趣是自然、酣畅。

3.金圣叹把《西厢记》列为第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为五“才子书”)

4.王骥德《曲律》把王实甫、马致远比作曲中的李、杜。

5.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多愁的情种形象。

6.“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关、王、马、白)

7.马致远的剧作以文采见长。

8.白朴的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

9.《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

10.纪君祥的代表作是《赵氏孤儿》,其可以与关汉卿的《窦娥冤》相提并论。

11.石君宝的代表作是《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简称《曲江池》,取材于唐人白行简传奇《李娃传》。

其另一代表作《鲁大夫秋胡戏妻》简称《秋胡戏妻》,其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唐代时有《秋胡变文》。

12.南戏最早的剧本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屠孙》。

13.高明被称为“南戏之祖”,他的代表作是《琵琶记》,是据早期南戏《赵贞女》改编的。

14.元末四大南戏指的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了解)

15.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马致远被称为“曲状元”。

16.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张可久,字小山。

浙江庆元人。

朱权《太和正音谱》:

“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被推为“词林之宗匠”。

17.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

朱权《太和正音谱》:

“如凤管秋声”。

代表作有《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8.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徐再思,字德可,浙江嘉兴人。

自号“甜斋”。

与“酸斋”贯云石齐名,时人并称“酸甜乐府”。

19.明代的戏剧包括短篇的明杂剧,其是由元杂剧演化而来,和长篇的明传奇,其是由宋元南戏演化而来。

20.明初有两位藩王成为剧坛的主将,其一是朱权,其代表作是《太和正音谱》,其二是朱有燉,其代表作品是《诚斋乐府》。

21.明代中叶的杂剧代表作家徐渭的《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22.“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是传为徐渭所作的《南词叙录》。

23.明代传奇四大腔指的是余姚、海盐、弋阳和昆山。

24.明中叶的“三大传奇”包括:

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它也是第一部取材于现实的政治剧。

25.明后期传奇创作中沈璟是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汤显祖是临江派的代表人物。

26.汤显祖辞官后隐居临川玉茗堂,著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包括《紫钗记》,取材于《霍小玉传》、《牡丹亭》、《南柯记》取材于《南柯太守传》、《邯郸记》取材于《枕中记》。

由于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作品均有一个梦的情节贯穿其中,所以称“临川四梦”。

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汤显祖自己也说: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27.清初戏曲的代表作家李玉的剧作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合刊为《一笠庵四种曲》,简称“一人永占”。

28.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李渔,其戏剧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

李渔的代表作是风情趣剧《笠翁四种曲》,其中又以《风筝误》为代表。

他也是我国第一个专写喜剧的剧作家。

29.明代“四大奇书”指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30.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是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水浒传》中的英雄传奇故事最早见于《大宋宣和遗事》

31.《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

今知有7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

32.现存的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故事见诸文字的雏形,孙行者渐渐取代唐僧成为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

33.猪八戒的形象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

(猪八戒-黑风大王;深沙神-沙和尚)

34.《西游记》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35.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作者尚无定说,仅知初刻本署名为“笑笑人”,兰陵人。

36.《金瓶梅》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丁已(1617)年署刊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词话本”或“万历本”。

崇祯年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问世,人称“崇祯本”。

清康熙年间,张竹坡以“崇祯本”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另作详细评点,以《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之名行世,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

民国十五年(1926)又有存宝斋排印的《真本金瓶梅》。

此书将张评本中的秽笔全部删除,第一次以“洁本”的面貌问世而畅销一时。

(“词话本”或“万历本”-“崇祯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真本金瓶梅》“洁本”)

37.清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有,文言类瞿佑的《剪灯新话》,白话类的“三言”、“二拍”。

38.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

39.清初白话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陈忱的《水浒后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

40.《聊斋志异》目前所存最早的印本是赵起杲的青柯亭本,(采录最为完备之本是张友鹤的“三会本”。

(了解))

41.《红楼梦》的版本抄本和印本,抄本最初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

大都附有署名“脂砚斋”的评语,简称脂评本或脂本。

已发现的较重要的脂评本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

印本有一百二十回,题名《红楼梦》,由高鹗、程伟元两次排印出版,第一次印本称程甲本,第二次印本称程乙本。

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42.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43.明初散文代表作家有宋濂,他的代表作是《送东阳马生序》。

还有刘基,他著有寓言散文集《郁离子》。

(《卖柑者言》)

44.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运动中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等。

后七子的代表有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是茅坤、归有光。

45.清初遗民诗人的代表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46.清初古文三大家指的是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47.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提到“国初第一词人”,指的是纳兰性德。

48.“乾隆三大家”指的是袁枚、赵翼和蒋士铨。

名词解释

1.杂剧:

元杂剧又叫北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戏曲。

北曲与南曲相对,是杂剧、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是在唐宋大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民歌、俚曲及少数民族歌曲而形成的新的音乐体系。

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角色可分旦、末、净三类。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全剧只能一人独唱。

2.散曲:

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朱有燉的《诚斋乐府》。

3.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特征是: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4.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其特征是: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5.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以沈璟为领头人物集聚了吴江人沈自晋、苏州人冯梦龙等昆曲作家,其思想倾向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比较浓厚,主张“本色论”强调语言通俗自然,主张“声律论”但缺点是格律出现疏漏问题。

(了解)

6.临江派:

指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流派,与沈璟针锋相对,他主张戏文应“以意、趣、神、色为主”,注重戏曲的文学性,强调语言要有文采,讲究词藻,此派重内容轻音律,创作成就较高。

(了解)

7.汤沈之争: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戏曲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尚趣,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

沈璟则守法,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沈璟曾将《牡丹亭》改为《同梦记》,由此引发了“汤沈之争”。

8.苏州派:

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的一批戏曲作家。

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作品时代气息浓郁,现实意义强烈,地方色彩浓厚,结构精炼,曲词通俗,比较适合舞台演出。

主要代表人物,李玉、朱佐朝、毕魏等,因他们大都是苏州人,所以称之为苏州派。

9.章回小说:

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它的特色是: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10.神魔小说:

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11.“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2.“三言二拍”:

“三言”指的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的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拍”是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13.台阁体:

明初上层官僚间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

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什么趣味。

14.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文学领域中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新价值观点的理论主张。

“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口号。

15.竟陵派: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

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

16.梅村体:

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有《梅村集》。

吴伟业诗中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七言歌行,深情婉转,韵味悠扬,颇得初唐四杰及白居易诗的神韵,号梅村体。

代表作有《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等,久为世人传诵。

17.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词派,得名于其开创者方苞的籍贯安徽桐城。

(该派先驱戴名士,主张文章应以“精、气、神”为主、言之有物,道、法和辞三者缺一不可,是该派理论的先导。

)桐城派以方苞的“义法”为基础,形成了体系严密的古文理论,他们要求文章内容的纯正和言辞的文雅,重视行文的“神”和“气”,结合儒家道义而作文章。

刘大櫆、姚鼐二人与方苞合称“桐城三祖”,姚鼐的《登泰山记》尤为出名。

简答·论述

一、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答:

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

1、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2、杂剧的角色比较多,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戏”、“末本戏”。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3、杂剧的剧本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

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宾白,即念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科介,简称“科”,是指演员的动作、表情及其舞台效果。

其中演唱的曲词占有重要位置。

4、主要用五宫四调。

一本四折中,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二、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

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答: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

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是元杂剧的兴盛时代。

代表人物: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石君宝、纪君祥等。

(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

后期:

大德以后至元末。

是元杂剧逐步衰微的时期。

代表人物:

郑光祖、乔吉、秦简夫等。

(创作中心在杭州。

三、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

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

答: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多为轻喜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

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四、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答:

1)“场上之曲”,适合实际演出。

2)注意尽快入戏。

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紧凑,能将观众的目光快速聚集到戏剧矛盾上。

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4)善于设置悬念。

5)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语言上“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五、《西厢记》(内容了解)

 

六、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

答:

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4、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5、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七、简述高明《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答:

(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显得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

(2)结构上富于匠心:

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琵琶记》采取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喈求功名、升官、入赘而锦衣玉食的描写,一条是赵五娘在灾荒中的艰难生活描写,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处境,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4)讲究格律。

(补充)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记》成为南戏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南戏之祖”。

八、简述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答: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九、袁宏道对《四声猿》的评价是“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该如何理解?

答:

1)作品中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

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

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一十、《牡丹亭》内容思想总体把握。

 

一十一、简述《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答:

杜丽娘:

不是在现实的爱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突然的渴望。

集中体现了“至情”论: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一十二、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答:

1)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

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人物塑造:

特别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抉发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

3)语言运用:

重抒情,重意境,典雅蕴藉。

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

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

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

一十三、简述洪昇《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答:

1)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

《长生殿》长达五十出,场面壮观,情节曲折,但组织得相当严密。

《长生殿》所写的内容很广,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也很多,但能够紧紧围绕李杨爱情这一主线展开情节,按与主线关系的紧密程度组织材料,所以,基本上做到了不枝不蔓。

而且写实的上半部与写幻的下半部,能相互依存,互相呼应,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的独特匠心。

2)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结构全剧。

“取天宝间遗事,收拾殆尽。

3)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长生殿》的曲词非常优美,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洪昇是将《长生殿》作为诗来写的,一支曲就是一首诗,因此该剧语言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极浓。

一十四、简述张尚仁《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答:

1)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

孔尚任主要是想以《桃花扇》来总结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他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2)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第一,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

第二、一柄诗扇贯穿全剧,具有典型道具的作用。

3)人物形象众多,个性鲜明。

《桃花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

其中,以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是中国文学中最有光彩的艺术形象之一。

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

4)语言形成优美温柔与慷慨激愤的统一。

后者是其主导倾向。

一十五、简述《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答:

1、虚与实的结合。

清代的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这不是说小说的虚实反面,在“量”的搭配上比较合理,而是在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

2、非凡的叙事才能。

《三国志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

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

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小说所塑造的那些具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往往没有内在的冲突,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

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造成了失真之感。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一十六、简述《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答:

1、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各具风采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

(梁启超:

“《水浒》、《红楼》两书,其在我国小说界中,位置当在第一级,……凡小说之最忌者曰重复,而最难者曰不重复,两书皆无此病矣。

……若《水浒》,则一百零八条好汉,有一百零五条乃男子也;其身份同是莽男儿,等也;其事业同是强盗,等也;其年纪同是壮年,等也;故不重复也最难。

金圣叹: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di4,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

2、卓越的细节描写。

作者把超凡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让他们在李小二、武大郎、潘金莲、牛二等市井细民走周旋;在用重彩浓墨描绘高度夸张、精心动魄的故事时,注意细节真实上精雕细刻,逼近生活,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3、独特的艺术结构:

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结而成一个整体。

前段分别写几个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实为一个个英雄传记,而这些小传又都围绕起义斗争这条主线,一方面反映了梁山起义队伍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条链上一个个紧紧相扣的环,既使主要人物不失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又使全书有机地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语言特点:

是我国第一部全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

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

这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的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十七、《西游记》人物形象意义。

答:

孙悟空形象:

宣扬“三教合一”化的心学。

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

所以作者在改造和加工传统的大闹天宫和取经故事时,纳入了心学的框架。

心学本身在发张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

由此,从客观上来说,《西游记》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心学的基本思想:

“求放心”、“致良知”。

《孟子·告子上》: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猪八戒的形象: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观点,猪八戒往往意味着懒惰、丑陋与愚笨。

但是对于这一形象,千百年来,人们却还是很喜爱他。

在少数民族中,人们是把猪当神看待的,而吴承恩选择他来当唐三藏的徒弟也是别有用意,他与神、佛相对立,作者也是想用它的性格来表现出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

这也表现了作者对传统人欲的肯定。

《庄子·列御寇》: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他象征着缺乏宗教追求和神话式抱负的粗俗的纵欲生活。

一十八、简述《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答:

1、极幻与极真。

《西游记》在艺术的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西游记》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能做到神性、人性和物性的统一。

《西游记》的几个主角如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