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379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模考试语文解析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解词的意义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通过别的词给它下定义,另一种是通过实物指认。

,。

,,。

一个经常看到毛毛细雨的小孩子和一个只见过热带倾盆大雨的小孩子对于“雨”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

①因为他们无法凭借自己的词汇量下定义

②成年人可以通过定义懂得五边形是具有五条边的平面图形

③他们只能通过成年人指认实物识别五边形

④显然小孩子只能通过实物指认理解词义

⑤所以理解词义常受个人经验影响

⑥可是小孩子并不懂这样的定义

A.①④②⑥⑤③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②⑥③⑤D.④⑥①③⑤②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能力,属于语句的排序题。

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六个句子分布在六个地方,故考生要结合每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选择。

本题中,所填句群后边是“一个经常看到毛毛细雨的小孩子……”,可见所填之处的中心话题是“小孩子”,①句中有代词“他们”,不能作为首句,前边应是④,排除AB;

③句是对⑥句的解释,应放其后边,排除D。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最后我看见一个港,一座铁桥黑虹一般架在港上,对着海的大歌剧院蚌壳一般张着复瓣的白屋顶,像在听珊瑚海人鱼的歌吟。

B.那青黛色螺丝状一样卷着的茶丝儿,放于杯中,用开水沏后便舒展开来,那状如鸟舌的茶片儿直立漂浮,杯子里便盛满了春天。

C.我一眼认出了胡杨,他挺立在荒漠里,无所畏惧的姿态,无以撼动的坚韧,崇山峻岭一般的崔巍,仿佛饱含了日月精华,傲然挺立。

D.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和长江黄河一样。

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溅水成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

本题中,A、B、D三项都是比喻,A项,把“铁桥”比作“黑虹”“蚌壳”,B项,把“卷着的茶丝儿”比作“螺丝”,把“泡开的茶叶”比作“鸟舌”;

D项,把“水流”比作“银帘”。

而C项没有比喻,而是用了拟人“他挺立在荒漠里……”,故选C。

4.下列对联与名胜古迹对应全部恰当的一组是

①草木犹疑横槊时尘沙尚忆焚舟处

②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

③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

④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

A.①八达岭长城②屈原纪念馆③赤壁古战场④滁州醉翁亭

B.①赤壁古战场②屈原纪念馆③八达岭长城④滁州醉翁亭

C.①八达岭长城②滁州醉翁亭③赤壁古战场④屈原纪念馆

D.①赤壁古战场②滁州醉翁亭③八达岭长城④屈原纪念馆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对联含义,体会对联所指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联与名胜古迹对应全部恰当的一组是”,然后结合对对联含义的理解进行辨析。

本题中,“草木犹疑横槊时,尘沙尚忆焚舟处”中“槊”指的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见以战争有关,即:

赤壁古战场。

“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一句中,“樽”的意思是:

酒杯,可见这句指的是:

滁州醉翁亭。

“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中“峰高”、“险据秦关”可知此地指的是:

八达岭长城。

“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一联中“香草”、“湘流”很明显指的是:

屈原纪念馆,因为在课文《离骚》中,屈原以“香草”自喻。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瞿景淳传

施润章

瞿景淳字师道,苏州常熟人。

八岁能属文,稍长治举子业,顷刻百千言,而久困诸生,教授里中自给。

嘉靖二十三年,举会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

景淳彬彬君子,接人能自下。

及与权贵争论天下事,其气常岳立不可夺。

奉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时,郑王以言事忤旨,徙系凤阳,世子摄.国事,内惧,饯迎用币重,景淳一切谢绝。

其正使恭顺侯已受而惭景淳,亦还谢勿纳。

上已遣使密诇矣,侯闻知,语景淳曰:

“微公,吾几中法!

”景淳曰:

“吾知朝使义当如是耳。

”满九载,迁侍读,请急归。

时江南数苦倭乱,总督胡宗宪师未捷,而大学士严嵩谓倭不足患。

景淳还,谒嵩,嵩语之曰:

“倭旦夕且平,胡总督才足办也。

南中人往往好短.胡,何也?

”景淳正色应曰:

“相公遥度之,不如南来人目睹也!

胡君拥十万师,而倭日夜躏赤子财赋地,南中人不得一安枕卧。

相公业不欲闻之,谁为相公言者!

”嵩改容愕谢。

四十一年,进侍读学士,署院事。

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怙.宠,权倾天下,后先凡四妻,至欲封其最后者。

兵部移牒请,不可;

嵩为请,又不可;

则橐金夜投,景淳笑谢曰:

“吾所守,礼也。

公毋溷我!

”炳不怿去,而景淳遂改太常侍卿,领南京国子监祭酒,景淳安之如故。

初,景淳通籍,辄以资访人才为急,置二籍袖中,分黑白书。

及佐南吏部,参决黜陟.,皆协时论,不以细故宿憾排斥人。

时帝意向用急,景淳触暑赴阙病作,请告不许,留侍经筵,修嘉靖实录。

顷之,以疾累疏乞骸骨归。

隆庆三年卒。

景淳既以文名四方,造请日踵门,挥洒应之,若不经意。

洊历典试于天下,士多所奖拔。

大学士李春芳其一也。

景淳去,贻书属之曰:

“国家重用贤,而轻于退贤,卒不得贤臣之用。

今天子方急材,以南北无足使者,不于此时博选而厚植之,一旦何以应召?

”春芳瞿然称服。

景淳欲有所论奏,会病不及上而罢。

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

所居傍昆湖,学者称昆湖先生。

(选自《施愚山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摄国事摄:

代理

B.南中人往往好短胡短:

诋毁

C.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怙宠怙:

依仗

D.参决黜陟陟:

摈弃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瞿景淳从小就很聪明,年龄稍大一些,专攻科举学业,文思敏捷,多年科举不顺,但最终考中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

B.当时江南遭受倭寇侵扰,瞿景淳指出大学士严嵩不了解实情,使严嵩认识到自己对情况误判感到惊愕而变了脸色。

C.瞿景淳面对多方请求坚决不同意越礼给陆炳方最后一位妻子封号,其后他虽被改任,但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D.瞿景淳凭借文章闻名天下,每天都有很多人过来拜访他,请他写文章,他都爽快答应,并且很快就完成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已遣使密诇矣,侯闻知,语景淳曰:

⑵今天子方急材,以南北无足使者,不于此时博选而厚植之,一旦何以应召?

8.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瞿景淳为官的特点。

【答案】5.D6.A

7.⑴皇帝已经派遣使者秘密侦察(这件事),恭顺侯听说知道后,对瞿景淳说:

“如果没有您,我差不多触犯法律了”。

瞿景淳说:

“我知道朝廷使者按道理应当像这样罢了。

⑵现在皇帝正急用人才,因为南北方都没有足以使用的人,不在这个时候广泛选拔人才并且重重培养他们,有一天(需要人才)拿什么应对征召。

8.不畏权贵(坚守礼法);

清正廉洁;

明察事理;

公正选贤(重视人才培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实词的含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本题中,D项,陟,应为“提升”之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A项,“但最终考中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表述错误,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才称为“状元”。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诇,侦察;

闻,听说;

语,对……说;

微,如果没有;

中:

触犯;

是,这样。

第二句中,今,现在;

以,因为;

植,培养;

何以,宾语前置,以何,拿什么。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审清题目要求,“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瞿景淳为官的特点”,然后,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本题中,“及与权贵争论天下事,其气常岳立不可夺”一句的意思是:

但等到和权贵们争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他的气概常常像山一样挺立不可改变。

由此可见其不畏权贵(坚守礼法);

“奉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时,郑王以言事忤旨,徙系凤阳,世子摄.国事,内惧,饯迎用币重,景淳一切谢绝”的意思为:

在奉旨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的时候,郑王因为上奏事情违背了皇帝的心意,转移到凤阳拘禁,世子代理国家事务,内心很害怕,用厚重的钱财迎送官吏,瞿景淳都一概推辞拒绝了。

可见其:

相公业不欲闻之,谁为相公言者”的意思是:

您这是在远处猜测这件事啊。

不如我这从南边来的人亲眼目睹来得清楚啊!

胡君拥有十万人的军队,但倭寇日夜欺压伤害百姓,抢夺财产田地,南方人得不到一夜的安睡。

您已不想听这些,谁还会对您说呢?

原文“洊历典试于天下,士多所奖拔”的意思是:

一次又一次用历代典籍选拔天下人才,士人大多得到奖掖提拔。

可见其公正选贤(重视人才培养)。

【点睛】参考译文:

瞿景淳,字师道,苏州常熟人。

八岁就能写文章,长大些后研究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片刻就能写成百上千的文字,但长期困于诸生之中(而不能考中),教授乡里人来自我谋生。

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取会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

瞿景淳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待人接物能谦逊退让,敬重他人。

那个任正使的恭顺侯已经收受钱财,因景淳(的行为)而自感惭愧,也归还推辞没有接纳。

皇帝已经派遣使者秘密侦察(这件事),恭顺侯听说知道后,对瞿景淳说:

”任职满九年考,升迁为侍读,但他请求马上回乡。

当时江南长期苦于倭寇的祸乱,总督胡宗宪出师未捷。

而大学士严嵩认为倭寇不足为患。

瞿景淳返回京城,拜见大学士严嵩。

严嵩对他说:

“倭寇旦夕间就能平息。

胡总督的才干足以胜任,南方的人往往喜欢说胡的坏话,为什么?

”瞿景淳严肃地回答说:

“您这是在远处猜测这件事啊。

”严嵩惊愕并感谢了他。

四十一年,进升为侍读学士,署院事。

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依仗宠幸,权倾天下,前后取了四个妻妾,想要封自己最后的一个(为夫人),兵部送来正式牒文请他(撰写文词),瞿景淳没答应。

严嵩出面为(陆炳方)求请,瞿景淳也没有答应。

用袋子装着黄金连夜来送礼,景淳笑着拒绝了他说:

“我所坚守的操守的是礼。

您不要侮辱我。

”陆炳方很不高兴地离开了,瞿景淳于是改任太常侍卿,兼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瞿景淳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当初,瞿景淳做官,就把寻求探访人才作为紧要事务,经常在自己的袖子中放两本书册,分黑白两本。

等到辅佐南吏部,参与决策(官员的)罢免提升,都调和当时的舆论,不因为细小的事情旧日结下的仇恨排斥人。

当时皇上意图急切,瞿景淳冒着暑热陛见皇帝而疾病发作,请求休假或退休没有被允许,留下来侍奉御前讲席,编写嘉靖实录。

不久,因为生病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隆庆三年病死。

瞿景淳已经凭文章名扬四方,登门晋见的每天都一个接着一个,但他都能挥洒自如地应对他们,好像一点也不在意。

大学士李春芳就是其中之一。

瞿景淳离职时,赠书并嘱咐他说:

“国家(知道)重用贤能的人,但让为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方面做的还不够,这样最终没有能够重用贤能的人。

现在皇帝正急用人才,因为南北方都没有足以使用的人,不在这个时候广泛选拔人才并且重重培养他们,有一天(需要人才)拿什么应对征召。

”李春芳惊喜地称赞佩服。

瞿景淳本来还想有所论奏,恰逢生病来不及上奏而作罢。

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赐谥号文懿。

他所居住的地方依傍昆湖,学者(因此)称他为昆湖先生。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夜到扬州席上作①

苏轼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②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注:

①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苏轼从杭州任上被召回朝廷,赴京途中过扬州,友人设宴,于席上作此词。

②珠帘十里:

语出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

9.请分点概括上阕所写的内容。

10.请简要赏析“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的表达效果。

【答案】9.①思念友人;

②扬州风光;

③感叹离恨。

10.“连夜到”照应标题“夜到扬州”。

通过船行之快和相见惊笑的描写,表达了与友人相见的急切心情,以及与友人相逢的惊喜、欢快之情,也暗含了久历宦海沉浮的感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明确题干要求“请分点概括上阕所写的内容”,然后再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内容要点,进行概括总结。

本题中,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之景,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

“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明确题干要求“请简要赏析‘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的表达效果”,然后再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从表达技巧、诗人情感等角度入手,进行归纳总结。

本题中,“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的意思是: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词人当年已56岁,又久历宦海沉浮,天涯游宦,说是“衰容”,想来是极为吻合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____________,欲罢不能。

(《论语·

子罕》)

⑵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⑶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⑷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⑸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⑹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⑺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⑻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答案】

(1).约我以礼

(2).入则无法家拂士(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4).恐年岁之不吾与(5).猿猱欲度愁攀援(6).觥筹交错(7).击空明兮溯流光(8).各领风骚数百年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拂”“夭阏”“猿猱”“觥筹”“溯”,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义儿

叶圣陶

①义儿的父亲早死了,母亲养护着他。

②义儿最欢喜的东西就是纸和笔了,一拿到手里,就如同获得了世界的一切。

他常常右手满把握着笔杆,左手五指张开揿住纸,描绘他理想中的事物;

他的头总是侧着,一会儿偏左,一会儿又偏右。

他能画成侧形的鲤鱼、俯视形的菊花、从正面看的农屋。

他画成一样东西,常常要端详好几回,然后再加上几笔。

有时加得高兴了,鲤鱼的鳞片都给画上短毛,菊花的花瓣加到全花凑不成个圆形,从烟突喷出的烟多到所占纸面比屋子还大。

他看看这不像一幅画了,就撕碎了,叠起来再撕,如是屡屡,以至于粉碎。

③他当然同别的孩子一样,欢喜奔跑,欢喜无意识地叫喊,欢喜看不常见的东西,欢喜附和着人家胡闹。

他在学校的课室里也难得静心,除非先生演讲时如狂的语声足以迷住他的思想。

④义儿实在太淘气了。

有一次他将积蓄的钱全买了纸烟匣内的画片;

有两次他跑到河边,蹲在露出河面的石头上钓鱼。

这一次,他又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逛了,直到天黑还没回家。

夜色如浓稠的墨砚,深沉得化不开。

母亲在屋内不知转了多少圈,当她看到义儿跳跃在门口时,就知道同他说伤心的话绝对没用,便换了个办法——打。

她细瘦的手握着一把量衣的尺子,颤颤地在他身上乱抽,用了好多的力气。

可是他一声都不响,沉静的面孔,时而一瞬的眼神,都表示出忍受和不屈。

她呼吸很急促,断断续续地说:

“假如下次不敢,我就饶恕了你这一次!

”这时候,他的头或者微微一摇,或者轻轻一点。

她的手就此停了,她的怨恨就此咽下去了。

然而义儿特别怕三叔,三叔训诫他的时候,义儿的面孔就红了,神态不敢沉静了,头也不敢偏转了。

⑤有一回,义儿从一个同学手里得到了一张山水画的明信片,上面有葱绿的丛树、突兀的山石、蓝碧的云天、纤曲曳白的回泉。

他快活非常,如同得了宝贝,一心想临绘一张。

他取出每天携带的不干不净的颜色盒,立刻开始作画。

他画得非常专心,竟忘了周围的的一切,同学的喧闹声、脚步声,于他只起很淡很淡的感觉,差不多春夜的梦一般。

⑥英文先生进了课室,功课又开始了,他周围的空气全变,而他如无所觉,还是临他的画。

竖起的明信片很引入注目,英文先生一望便明白了。

他不免有点恼怒,宏大的呵斥声就从喉间涌出:

“沈义,你做什么!

你的课本那里去了?

”义儿被唤醒了,还有几株小树没有画上,他觉得不快,像睡眠未足的样子。

他慢慢地将画幅放入抽屉里,顺便捡出读本来,并不看先生一眼,也没有紧张的脸容。

⑦英文先生将义儿的事告诉了级任先生,说以后一定不要义儿上他的课。

级任先生就转告了义儿的三叔。

三叔听了,当然痛恨义儿的顽劣,他说:

“我训诫他,当着面他总是显出很能接受的态度,可是一背面第二个过失就来了。

他母亲打他骂他,更没有什么用处。

我们须得换一个方法。

⑧“是呀,”级任先生连连点着头,“总要使他知所畏惧。

⑨“就是你说的那话。

我想,他这么浮动,都由每天回家时同外面接触而来,若是叫他住在学校里,和外界一切隔离,或者不再有什么坏的行为做出来吧。

⑩一切的计划都照着三叔进行,义儿搬进学校里住了。

他本来很羡慕住校的同学,可是他并不曾向母亲要求过寄宿,因为他不能设想这事的可能。

现在居然如愿了,实在是梦想不到的。

夜晚,一片静谧祥和,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

晚饭的铃声,上了火的煤油灯,同学间的随意谈笑,操场上的夜跑,都是他不曾经历的。

他听着,看着,谈着,玩着,恍恍忽忽如在梦里,悠久而又变换。

⑪他在睡眠之前很匆促地摹印一张洛川神女之图,虽然最后把全幅撕了,但是他很觉舒适。

母亲的唠叨现在是非常之远,画完一幅画居然没有听见“又在那里涂怕人的东西了”的责骂。

更可希望的,一个同学约他明天一早去捉栖宿未醒的麻雀。

他躺在床上,脸上挂着笑容。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义儿绘画的生动描写,与后文义儿临摹山水画、洛川神女图的情节相呼应,也为下文义儿受到英文先生训诫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母亲责打义儿时,他的头“或者微微一摇,或者轻轻一点”,这一细节既表现义儿对挨打的忍受和不屈,也表现义儿对错误的认识和悔过。

C.文中两处夜景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

第一处,烘托母亲等待义儿回家的焦急和愤怒;

第二处,烘托义儿寄宿学校的快乐。

D.小说反复刻画义儿的顽劣,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同时反思了当时的教育,启示人们不但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还要合理纠正孩子的不足。

13.小说设置了哪几个层面的矛盾冲突?

请简要概括。

14.请探究小说结尾“脸上挂着笑容”的意蕴。

【答案】12.B13.孩子与家长的矛盾;

学生与老师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学校与社会的矛盾。

14.率性作画,不受拘束,义儿感到舒适;

远离唠叨,不受责骂,义儿感到惬意;

寄宿学校,一切新鲜,义儿感到快乐;

启示人们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

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