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485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实验室布置图纸Word下载.doc

a:

26:

{i:

0;s:

24089:

"2015年1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物理一模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第1—5页)和第Ⅱ卷(第6—10页)两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I卷(共56分)@#@考生注意: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正确涂写准考证号.@#@2.第I卷(1-20小题).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2B铅笔涂黑.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答案不能涂写在试卷上.涂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一、(16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的得2分,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得0分.@#@1.下列关于磁感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B)实验中观察到的铁屑的分布就是磁感线.@#@(C)磁感线的疏密反映了磁场的强弱.@#@(D)磁感线自N极起,终止于S极.@#@2.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问世,这标志着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基本形成.牛顿不会想到,在他去世100多年之后,一位年轻人爱因斯坦会对他的力学理论提出挑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中,基本都服从牛顿力学规律.@#@(B)牛顿力学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重要的科学理论.@#@(C)牛顿力学无论应用到高速运动还是低速运动的问题时,都会得出合理的结果.@#@(D)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基本的物理量,在牛顿力学中都是“绝对的”,但是在相对论中则都是“相对的”.@#@@#@3.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SI),规定了7个基本单位.下列各个选项中哪一个不是基本单位:

@#@@#@(A)电流单位安.(B)电量的单位库.@#@(C)热力学温度单位开.(D)物质的量的单位摩.@#@@#@4.如图,低电位报警器由两个基本的门电路与蜂鸣器组成,该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其中:

@#@@#@(A)甲是“与”门,乙是“非”门.@#@(B)甲是“或”门,乙是“非”门.@#@(C)甲是“与”门,乙是“或”门.@#@(D)甲是“或”门,乙是“与”门.@#@5.关于电源和电动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这种转化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来实现的.@#@(B)电源的电动势高,表明该电源把其他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强,反之表明该电源把其他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弱.@#@(C)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电源是否接入电路,与电路的工作状态无关.@#@(D)电源的电动势和一段电路两端电压可以有相同的大小和单位,两者的物理含义完全相同.@#@6.两列波叠加,在空间出现稳定的干涉图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加强的区域内各质点都在波峰上.@#@(B)振动加强的区域内各质点的位移始终不为零.@#@(C)振动加强是指合振动的振幅变大,振动质点的能量变大.@#@(D)振动加强和减弱区域的质点随波前进.@#@7.现有丝绸、玻璃、塑料薄膜三种材料.通过实验发现,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被丝绸摩擦过的塑料薄膜时,两者相互吸引.据此排出三种材料的顺序,使前面的材料和后面的材料摩擦后,前者总是带负电,这个顺序是:

@#@@#@(A)丝绸、玻璃、塑料薄膜.@#@(B)塑料薄膜、玻璃、丝绸.@#@(C)塑料薄膜、丝绸、玻璃.@#@(D)丝绸、塑料薄膜、玻璃.@#@8.如图所示,用水平方向的力F将重为G的木块压在竖直的墙壁上,开始时木块保持静止,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当F增大时,摩擦力将增大.@#@(B)当F减小时,摩擦力一定减小.@#@(C)当F减小时,摩擦力先不变,后变小.@#@(D)当F减小为零时,摩擦力不一定为零.@#@二、(24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的得3分,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得0分.@#@@#@9.下列单位中与磁感应强度的单位T不相当的是:

@#@@#@(A)Wb/m2.(B)N/(A.m).@#@(C)N/(C.m).(D)kg/(s2.A).@#@10.在离地高h处,沿竖直方向同时向上和向下抛出两个小球,它们的初速度大小均为v,不计空气阻力,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

@#@@#@(A).(B).(C).(D).@#@11.弹簧振子的振动是最简单的振动,但是大多数物体的振动都比较复杂,它们的振动图@#@象也比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复杂得多.下列四个图中哪一个是声带振动曲线?

@#@@#@(A)(B)@#@(C)(D)@#@12.汽车以恒定功率沿公路做直线运动,途中通过一块沙地.汽车在公路及沙地上所受阻力均为恒力,且在沙地上受到的阻力大于在公路上受到的阻力.汽车在驶入沙地前已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驶入沙地到驶出沙地后的一段时间内,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可能是:

@#@@#@@#@@#@(A)(B)(C)(D)@#@1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用绝缘丝线悬挂于O点,并处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E中,小球静止时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若剪断丝线,则小球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A)0. (B)g,方向竖直向下.@#@(C)gtanθ,水平向右. (D)g/cosθ,沿绳向下.@#@14.如图所示,是某空间部分电场线分布图,电场方向如图箭头所示,M、N、Q是以直电场线上一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的三点,OQ连线垂直于MN.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O点电势与Q点电势相等.@#@(B)O、M间电势差小于N、O间电势差.@#@(C)将一负电荷由M点移到Q点,电荷的电势能增加.@#@(D)在Q点释放一个正电荷,正电荷所受电场力将沿与OQ垂直的方向竖直向上.@#@@#@15.如图所示,光滑金属导轨AC、AD固定在水平面内,并处在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一质量为m的导体棒以初速度v0从某位置开始在导轨上水平向右运动,最终恰好静止在A点.在运动过程中,导体棒与导轨始终构成等边三角形回路,且通过A点的总电荷量为Q.已知导体棒与导轨间的接触电阻阻值为R,其余电阻不计,则:

@#@@#@(A)该过程中导体棒做匀减速运动.@#@(B)该过程中接触电阻产生的热量.@#@(C)开始运动时,导体棒与导轨所构成回路的面积为.@#@(D)当导体棒的速度为时,回路中感应电流大小为初始时的一半.@#@16.如图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木块,长为l,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端面与桌边平行.A木块放在B上,右端有伸出,为保证两木块不翻倒,木块B伸出桌边的长度不能超过:

@#@@#@(A). (B). (C). (D).@#@三、(16分)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全选出来.每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部分分;@#@有错选的得0分.@#@17.如图所示,电阻不计的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一绝缘斜面上,两相同的金属导体棒a、b垂直于导轨静止放置,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现用一平行于导轨的恒力F作用在a的中点,使其向上运动.若b始终保持静止,则它所受摩擦力可能:

@#@@#@(A)变为0.@#@(B)先减小后不变.@#@(C)等于F.@#@(D)先增大再减小.@#@@#@18.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总阻值R0>@#@R1≠0.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位于它的中点时,电压表的读数为U,电流表的读数为I,则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继续向上移动的过程中:

@#@@#@(A)电压表的读数总小于U.@#@(B)电压表的读数先增大后减小.@#@(C)电流表的读数总大于I.@#@(D)电流表的读数先增大后减小.@#@19.分子速度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直接测定.图是蔡特曼和柯氏(Ko)于1930-1934年测定分子速度大小的装置简图.在小炉O中,金属银熔化并蒸发,银原子束通过小炉的小孔逸出,又通过狭缝S1和S2进入抽空区域.圆筒C可以绕轴A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那么:

@#@@#@(A)由银原子落在玻璃板G上的位置、圆筒C旋转的角速度、圆筒C的直径就可得出金属银的速度大小.@#@(B)由银原子落在玻璃板G上的位置、圆筒C旋转的角速度、就可得出金属银的速度大小.@#@(C)由银原子落在玻璃板G上的位置、圆筒C的直径就可得出金属银的速度大小.@#@(D)图表示蔡特曼(Zartman)对史特恩(Stern)测定分子速度大小方法的改进.@#@20.如图所示,长度相同的三根轻杆构成一个正三角形支架,在A处固定质量为2m的小球,B处固定质量为m的小球,支架悬挂在O点,可绕过O点并与支架所在平面相垂直的同定轴转动.开始时OB与地面相垂直,放手后支架开始运动,在不计任何阻力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球到达最低点时速度为零.@#@(B)A球机械能减少量等于B球机械能增加量.@#@(C)B球向左摆动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应高于A球开始运动时的高度.@#@(D)当支架从左向右返回摆动时,A球一定能回到起始高度.@#@杨浦区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物理学科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第1—5页)和第Ⅱ卷(第6—10页)两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Ⅱ卷(共94分)@#@考生注意:

@#@@#@1.第II卷(21--33题)由人工阅卷.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第II卷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用铅笔答题一律不给分.@#@2.第30、31、32、33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能得分.有关物理量的数值计算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四、(20分)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不要求写出演算过程.@#@21.在一条玻璃生产线上,宽9m的成型玻璃板以2m/s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向前行进.在切割工序处,金刚石割刀的移动速度为10m/s.为了使割下的玻璃板都呈规定尺寸的矩形,割刀的轨迹与玻璃板平移方向的夹角应为;@#@切割一次的时间为s.@#@@#@22.甲、乙两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质量之比m1:

@#@m2=2:

@#@3,运@#@行轨道的半径之比r1:

@#@r2=4:

@#@9,则它们的向心力之比F1:

@#@F2=,运动的周期之比T1:

@#@T2@#@=.@#@@#@23.如图所示,S点是波源,振动频率f=100Hz,产生的简谐横波向右传播,波速v=80m/s,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P、Q两点,已知距离SP=4.2m,距离SQ=5.4m.在某一时刻t,当S点的质点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点的质点处于的位置是,Q点的质点处于的位置是.@#@@#@24.如图所示,MW为长直通电导线.PQ是一根与MW平行的竖直轴,轴上套有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通电金属框abcd(它与PQ绝缘).开始时,金属框的平面正对MW,即ab边与cd边跟MW的距离相等.放开金属框,自上向下看其将发生(填:

@#@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者不动),因为根据左手定则确定ab边的受力方向是(填:

@#@指向MW或者背离MW),同理,cd边受力也有相同的效果.@#@@#@2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12Ω,R2=R3=R4=6.0Ω.当电键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2V,全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13W.问电键S闭合后,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流表的示数为@#@(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电压表的内阻非常大).@#@五.(24分)实验题.本大题共4小题.@#@26.(4分)如图是某小组同学为研究滑动摩擦因数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一质量为M的长直木板,B为木板上放置的质量为m的木块,Q为木块右端连接的一弹簧测力计.实验时用力将A从B的下方抽出,通过Q的读数即可测出动摩擦因数.若实验条件较为理想,则:

@#@@#@(A)只有将木板A匀速抽出才能从Q上读取稳定读数.@#@(B)将木板A加速、减速或匀速抽出均能从Q上读取稳定读数.@#@(C)通过该方法可测得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D)通过该方法可测得A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7.(4分)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

@#@灵敏电流计、直流电源、带铁芯的线圈L1、线圈L2、开关、滑动变阻器(控制电流大小,以改变磁场的强弱),如图所示.@#@

(1)按实验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2)若将滑动变阻器的两根导线接在接线柱C和D上,而在开关刚闭合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右偏.那么开关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C移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将(填:

@#@左偏、右偏或者不偏).@#@@#@28.(8分)

(1)用多用电表欧姆挡粗略测量某元件的电阻,选用“×@#@1”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测得的电阻为Ω.@#@

(2)为探究该元件的导电性能(电阻随电压变化不太大),提供了如下器材:

@#@@#@A.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0.9Ω)@#@B.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C.滑动变阻器R1(10Ω,0.3A)@#@D.滑动变阻器R2(1000Ω,0.1A)@#@E.电源E(电动势3V,内阻约0.1Ω)@#@F.开关S及导线若干@#@①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填写器材序号),以保证实验过程中调节方便;@#@@#@②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要求闭合电键前滑动变阻器放置在合适位置;@#@@#@③如图中I、Ⅱ图线,一条为元件真实的U-I图线,另一条是本次实验中测得的U-I图线,其中____是本次实验中测得的图线.@#@@#@29.(8分)如图所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上固定有甲、乙两个光电门,与之相连的计时器可显示带有遮光片的小车在其间的运动时间,与跨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绳相连的传感器能显示挂钩处所受的拉力,不计空气阻力及一切摩擦.@#@

(1)在探究“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要使实验成功,操作中必须满足____;@#@此实验中(填“需要”或“不需要”)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2)实验时,先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再让小车从靠近光电门甲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读出小车在两光电门间的运动时间t.改变M,测得多组M、t的值,建立坐标系描点画出图线.下列能直观得出“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图线是下图中的________.@#@(3)若实验中抬高长木板的左端,使小车从靠近光电门乙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读出传感器的示数F和小车在两光电门之间的运动时间t,改变木板倾角测得多组数据,得到的的图线如右图示,若两光电门的距离L=0.80m,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0.34kg,取g=9.8m/s2,则图线的斜率为____(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若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不能忽略,测得的图线斜率将____(填:

@#@变大、变小、不变).@#@@#@六.(50分)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30.(10分)如图所示,匀强电场中有边长为4m的正三角形PQR,场强方向由P指向R.当场强为1.2V/m时,@#@

(1)带电量为+2C的电荷由P运动到Q点,电场力对它做功为多少?

@#@@#@

(2)当场强变为另一值后,Q点电势不变,而P点电势比原来高1.2V,此时+2C的电荷从P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功为多少?

@#@此时场强大小为多少?

@#@@#@31.(12分)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抛出一物体,问:

@#@@#@

(1)抛出多少时间后物体的水平分速度和竖直分速度大小相等?

@#@此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

(2)抛出多少时间后物体的水平分位移和竖直分位移大小相等?

@#@此时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32.(14分)我国的最新交通规则规定:

@#@黄灯亮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车头未越过停车线的若继续前行则视为闯黄灯,属于交通违章行为,我国一般城市路口红灯变亮之前绿灯和黄灯各有3s的闪烁时间.国家汽车检测标准中有关汽车制动初速度与刹车距离的规定是这样的:

@#@小客车在制动初速度为14m/s的情况下,制动距离不得大于20m.@#@

(1)若要确保汽车在3s内停下来,小客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

(2)某小客车正以v0=14m/s速度驶向路口,绿灯开始闪时车头距离停车线S=28m,那么这辆制动性能合格的小客车是否一定能在黄灯点亮前在路口停车线前停下来?

@#@已知驾驶员从眼睛看到灯闪到脚下采取动作再到小客车有速度变化的反应总时间是1.0s.@#@(3)某小客车正以v0=8m/s速度驶向路口,绿灯开始闪时车头距离停车线S=28m,汽车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才能在黄灯点亮前正常通过路口?

@#@已知驾驶员从眼睛看到灯闪到脚下采取动作再到小客车有速度变化的反应总时间是1.0s.@#@@#@33.(14分)如图,水平面内有一半径r=4m的光滑金属圆形导轨,圆形导轨的右半部分的电阻阻值R=1.5,其余部分电阻不计,圆形导轨的最左边A处有一个断裂口,使圆形导轨不闭合.将质量m=2kg,电阻不计的足够长直导体棒搁在导轨GH处,并通过圆心O.空间存在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5T.在外力作用下,棒由GH处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左做与GH方向垂直的直线运动,运动时回路中的电流强度始终与初始时的电流强度相等.@#@

(1)若初速度v1=3m/s,求棒在GH处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A.@#@

(2)若初速度v2=1.5m/s,求棒向左移动距离2m所需时间t.@#@(3)在棒由GH处向左移动2m的过程中,外力做功W=7J,求初速度v3.@#@2015年1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物理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题号@#@1@#@2@#@3@#@4@#@5@#@6@#@7@#@8@#@答案@#@C@#@C@#@B@#@A@#@D@#@C@#@C@#@C@#@二.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A@#@B@#@A@#@D@#@C@#@C@#@B@#@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题号@#@17@#@18@#@19@#@20@#@答案@#@AB@#@BC@#@AD@#@BCD@#@四.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每空格2分,共20分)@#@21.78.5°@#@,0.92;@#@22.27:

@#@8,8:

@#@27;@#@23.向下的最大位移处,向上的最大位移处;@#@@#@24.逆时针转动,MW;@#@25.10.5V,2.1A。

@#@@#@五.实验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24分,26题4分、27题4分、28题8分、29题8分)@#@26.BC(4分);@#@@#@27.(4分)@#@

(1)图略(2分)@#@

(2)右偏(2分)。

@#@@#@@#@28.(8分)@#@

(1)13(2分);@#@

(2)①C(2分),②图略(2分),③Ⅱ(2分)。

@#@@#@@#@29.(8分)@#@30.

(1)小车与滑轮间的细绳与长木板平行(1分),不需要(1分);@#@

(2)C(2分);@#@@#@(3)0.54(2分),不变(2分).@#@@#@六.(50分)计算题@#@30.(10分)@#@解:

@#@

(1)设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电荷电量为q,P、Q两点间距离为L,电荷从P点到Q点,电场力做功为W,根据功的定义式,有:

@#@@#@(4分)@#@

(2)P点电势比Q点电势高,P、Q两点间电势差:

@#@(2分)@#@当电场变化后,P、Q两点间电势差:

@#@(1分)@#@此时匀强电场的场强:

@#@(1分)@#@电荷从P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功为:

@#@(2分)@#@31.(12分)@#@解:

@#@

(1)抛出t时间后物体的水平分速度:

@#@(1分),竖直分速度:

@#@(1分),@#@大小相等.有,.(1分)@#@此时速度的大小:

@#@(2分)@#@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1分)@#@

(2)抛出t时间后物体的水平分位移:

@#@(1分),竖直分位移:

@#@(1分),@#@此时位移大小相等:

@#@有,(1分)@#@此时位移的大小:

@#@(2分)@#@位移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1分)@#@32.(14分)@#@解:

@#@

(1)设汽车刹车时的最大加速度为a,根据,则@#@(2分)@#@确保汽车在3s内停下来,汽车刹车前的行驶速最大速度为:

@#@@#@(2分)@#@

(2)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运动的距离为:

@#@(1分)@#@车匀减速运动的距离为:

@#@@#@由于制动性能合格的小客车在制动初速度为14m/s的情况下,制动距离不得大于20m.@#@所以这辆小客车不一定能在黄灯亮时在路口停车线前停下来。

@#@(3分)@#@(3)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运动的距离为:

@#@(1分)@#@车匀加速运动的距离为:

@#@(1分)@#@从绿灯闪到黄灯亮起这3s内汽车加速运动的时间:

@#@(1分)@#@设汽车加速时的加速度为a,有:

@#@(1分),@#@代入数据:

@#@(1分)@#@化简得:

@#@(1分)@#@33.(14分)@#@解:

@#@

(1)棒在GH处速度为v1,因此,(2分)@#@由此得;@#@(2分)@#@

(2)设棒移动距离a,由几何关系,磁通量变化:

@#@。

@#@(2分)@#@题设运动时回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即感应电动势不变,有:

@#@@#@因此(1分)@#@解得(2分)@#@(3)设外力做功为W,克服安培力做功为WA,导体棒在由GH处向左移动2m处的速度为v’3@#@由动能定理:

@#@(1分)@#@克服安培力做功:

@#@@#@式中@#@联立解得:

@#@(2分)@#@由于电流始终不变,有:

@#@@#@因此@#@代入数值得@#@解得或者(舍去)(2分)@#@@#@";i:

1;s:

21402:

"杨浦区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化学学科试卷2016.4@#@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l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Mg-24Al-27S-32Cl-35.5Cu-64@#@一、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原子“书写”文字B.14C考古断代@#@C.煤焦油分馏得到苯及其同系物D.粮食酿酒@#@2.下列有关14C60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12C60化学性质相同B.与12C60互为同素异形体@#@C.属于原子晶体D.与12C60互为同位素@#@3.下列物质与其用途不相符的是@#@A.乙二醇——抗冻剂 B.NaCl——制纯碱@#@C.Al2O3——焊接钢轨D.甲苯——制炸药@#@28@#@+8@#@4.下列有关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或说法正确的是@#@A.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羟基的结构式:

@#@O–H@#@C.用电子式表示Na2O的形成过程:

@#@2Na++[:

@#@O:

@#@]2–→Na+[:

@#@O:

@#@]2–Na+@#@D.组成为C2H6O的分子中可能只存在极性键@#@5.某晶体中含有非极性键,关于该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有很高的熔沸点 B.不可能是化合物@#@C.只可能是有机物 D.不可能是离子晶体@#@二、选择题(本题共36分,每小题3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6.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时,一定不需要使用“沸石”的是@#@A.制取乙酸丁酯B.分馏石油C.制取乙烯D.溴乙烷的水解@#@7.既发生了化学反应,又有电解质的溶解过程,且这两个过程都吸热的是@#@A.冰醋酸与NaOH溶液B.KNO3加入水中@#@C.NH4NO3加入水中 D.CaO加入水中@#@8.室温下,0.1mol下列物质分别与1L0.lmol/LNaOH溶液反应,所得溶液pH最小的是@#@A.SO3 B.NO2 C.Al2O3 D.SO2@#@9.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合理的是@#@事实@#@推测@#@A@#@Mg与水反应缓慢,Ca与水反应较快@#@Be与水反应会更快@#@B@#@HCl在150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C@#@SiH4、PH3在空气中能自燃@#@H2S在空气中也能自燃@#@D@#@标况下HCl,HBr均为气体@#@HF也为气体@#@10.下列实验不能用右图所示装置实现的是@#@A.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B.用NaOH溶液除去溴苯中的溴@#@C.用酒精除去苯酚中的甘油@#@D.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丁酯中的乙酸@#@5+12MnO4–+36H+5+12Mn2++28H2O@#@PX@#@PTA@#@COOH@#@COOH@#@CH3@#@CH3@#@11.对二甲苯(PX)可发生如下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PTA)。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PTA是该反应的氧化产物B.消耗1molPX,共转移8mol电子@#@C.PX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还有3种D.PTA与乙二醇可以发生缩聚反应@#@12.用下列①②对应的试剂(或条件)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目的@#@试剂(或条件)@#@A@#@用温度的变化鉴别二氧化氮和溴蒸气@#@①热水浴@#@②冷水浴@#@B@#@用Na块检验乙醇分子中存在不同于烃分子里的氢原子@#@①乙醇@#@②己烷@#@C@#@用不同的有色物质比较二氧化硫和氯水漂白性的差异@#@①石蕊@#@②品红@#@D@#@用溴水检验苯的同系物中烷基对苯环有影响@#@①苯@#@②甲苯@#@13.有关化工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联碱法对母液的处理方法是向母液中通入CO2,冰冻和加食盐@#@焙烧@#@B.列管式热交换器的使用实现了原料的充分利用@#@C.焙烧辰砂制取汞的反应原理为:

@#@HgS+O2Hg+SO2@#@D.氯碱工业、铝的冶炼、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都是应用了电解池的原理@#@1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L0.1mol/L的NaHS溶液中HS-和S2-离子数之和为0.1NA@#@B.2.0gH218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C.1mol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D.3molFe在足量的水蒸气中完全反应转移9NA个电子@#@15.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将①中溶液逐滴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选项@#@①中物质@#@②中物质@#@预测②中的现象@#@A@#@稀盐酸@#@浓碳酸钠溶液@#@立即产生气泡@#@B@#@浓硝酸@#@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C@#@氯化亚铁溶液@#@过氧化钠固体@#@产生气体和红褐色沉淀@#@D@#@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铝粉末@#@产生白色沉淀@#@[CO][H2O]@#@[CO2][H2]@#@16.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温度升高,c(H2)减小。

@#@对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H2OCO2+H2@#@B.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且v(逆)增大更多@#@C.缩小容器体积,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更多@#@D.升高温度或缩小容器体积,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都不会发生改变@#@14.5g固体@#@无明显变化@#@5.60L气体@#@∆①@#@过量浓@#@NaOH溶液@#@③@#@④@#@碱石灰@#@②@#@浓硫酸@#@久置@#@白色沉淀2.9g@#@体积不变@#@3.36L气体@#@稀盐酸@#@白色沉淀@#@无色溶液@#@无色溶液@#@⑤@#@过量稀盐酸@#@17.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Al、(NH4)2SO4、MgCl2、FeCl2、AlCl3中的两种或多种组成,现对该混合物做如下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如图所示(气体体积数据已换算成标准状况)。

@#@关于该固体混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4.5gAl B.不含FeCl2,可能含有AlCl3@#@C.含有物质的量相等的(NH4)2SO4和MgCl2 D.含有MgCl2和FeCl2@#@三、选择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

@#@)@#@18.对离子方程式:

@#@2Ca2++3HCO3–+3OH–→2CaCO3↓+CO32–+3H2O的分析,正确的是@#@A.可以表示:

@#@Ca(HCO3)2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B.不能表示:

@#@Ca(HCO3)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C.可以表示:

@#@Ca(HCO3)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D.不能表示:

@#@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19.下列除杂(括号内为少量杂质)操作正确的是@#@物质(少量杂质)@#@操作@#@A@#@KNO3固体(NaCl)@#@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B@#@NaCl固体(KNO3)@#@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C@#@FeCl3溶液(NH4Cl)@#@加热蒸干、灼烧@#@D@#@NH4Cl溶液(FeCl3)@#@滴加氨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20.甲、乙、丙、丁、戊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甲的原子半径是第二周期中最小的;@#@乙的单质能跟冷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丙原子核外p电子比s电子多5个。

@#@丁和丙在同周期,丁的最高价为+4价;@#@戊的单质是气体,其密度介于H2和O2的密度之间。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甲的非金属性最强@#@B.戊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C.原子半径大小为:

@#@乙>@#@丙>@#@甲@#@氨水的体积/mL@#@D.乙分别与甲、丙形成晶体M、N的熔点大小为:

@#@M<@#@N@#@21.电导率可用于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

@#@室温下,用@#@0.100mol/L氨水滴定10mL浓度均为0.100mol/L的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液,电导率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点溶液中c(H+)为0.200mol/L@#@B.②点溶液中c(Cl-)>@#@c(NH4+)>@#@c(Ac-)@#@C.①点溶液中n(所有离子)之和>@#@③点溶液中n(所有离子)之和@#@D.③点后会出现pH=7的点,此点溶液中c(NH4+)=c(Ac-)+c(Cl-)@#@22.1L含氢气和1,3-丁二烯的混合气体,其中1,3-丁二烯的体积百分含量为x%。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得气体的体积为y升。

@#@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y=x%<@#@1/2 B.y=1–x%>@#@2/3@#@C.y=x%>@#@1/3 D.y=1–2x%>@#@1/3@#@四、(本题共12分)@#@我国科学家受中医启发,发现As2O3(俗称砒霜)对白血病有疗效。

@#@氮、磷、砷(As)是VA族、第二至第四周期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在研究和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用途。

@#@@#@完成下列填空:

@#@@#@23.As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砷蒸气的分子式:

@#@As4,其分子结构与白磷(P4)相似,也是正四面体,则As4中砷砷键的键角是。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1@#@2@#@3@#@4@#@5@#@6@#@B@#@AlSi@#@GeAs@#@SbTe@#@PoAt@#@24.P的非金属性比As强,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原因;@#@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推测砷的单质或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写出两条即可)。

@#@@#@25.NH4NO3可做化肥,但易爆,300℃发生爆炸:

@#@@#@2NH4NO3→2N2↑+O2↑+4H2O。

@#@每生成@#@2molN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mol,@#@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26.发电厂常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CO2。

@#@常温下,当CO2不断通入pH=11的氨水中时会产生微量的新离子:

@#@NH2COO–。

@#@@#@

(1)写出NH2COO–的电子式。

@#@

(2)计算原氨水中c(NH4+)=mol/L。

@#@@#@五、(本题共12分)@#@高铁酸钾(K2FeO4,暗紫色固体),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的水处理剂。

@#@@#@完成下列填空:

@#@@#@27.K2FeO4溶于水得到浅紫红色的溶液,且易水解,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铁。

@#@写出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说明高铁酸钾做水处理剂的原理。

@#@@#@c(FeO42–)/mol/L@#@c(FeO42–)/mol/L@#@28.下图分别是1mol/L的K2FeO4溶液在不同pH和温度下c(FeO42—)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根据以上两图,说明配制K2FeO4溶液的注意事项。

@#@@#@29.钢铁厂的副产品SO2多用于制硫酸和石膏等。

@#@@#@

(1)制硫酸最重要的反应是:

@#@2SO2(g)+O2(g)2SO3(g)+196kJ。

@#@@#@右图表示将2.0molSO @#@2 @#@和一定量的O @#@2 @#@置于1L密闭容器中,@#@当其他条件一定时,SO2(g)的平衡转化率α随X的变化关系,@#@则X(X1、X2)可以代表的物理量是。

@#@@#@

(2)下图表示生产石膏的简单流程,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向CaCO3悬浊液中通入SO @#@2发生反应的原因。

@#@@#@六、(本题共12分)@#@A@#@B@#@C@#@实验小组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为反应物,连接装置A→B→C制取氯水,并探究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

@#@@#@完成下列填空:

@#@@#@30.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1.B中得到浅黄绿色的饱和氯水,将所得氯水分三等份,进行的操作、现象及结论如下:

@#@@#@实验@#@实验操作@#@现象@#@结论@#@Ⅰ@#@向氯水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有无色气泡产生@#@氯气与水反应至少产生了一种酸性强于碳酸的物质@#@Ⅱ@#@向品红溶液中滴入氯水@#@溶液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性@#@

(1)甲同学指出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杂质(填化学式),也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泡。

@#@应在A、B间连接除杂装置,请画出除杂装置并标出气体流向和药品名称。

@#@@#@

(2)乙同学指出由实验Ⅱ得出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实验未证明(填化学式)是否有漂白性。

@#@@#@(3)丙同学利用正确的实验装置发现氯水中有Cl—存在,证明氯水中有Cl—的操作和现象是:

@#@。

@#@丙同学认为,依据上述现象和守恒规律,能推测出氯水中有次氯酸存在,这一推测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4)丁同学利用正确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到实验现象与实验Ⅰ、Ⅱ相似,说明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具有的性质是。

@#@@#@32.戊同学将第三份氯水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溶液接近无色。

@#@另一份中加入等体积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溶液为浅黄绿色。

@#@对比这两个实验现象能说明:

@#@。

@#@@#@七、(本题共12分)@#@酸浸@#@过滤Ⅰ@#@Na2CO3溶液@#@70℃的水浴加热@#@CO2@#@滤渣@#@浓HNO3@#@废铜屑@#@(过量)@#@NaOH溶液@#@调pH=8.5@#@过滤Ⅱ@#@⑥@#@滤液@#@Cu2(OH)2CO3@#@实验室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的过程如下:

@#@@#@完成下列填空:

@#@@#@33.酸浸中产生的气体是(填化学式)。

@#@@#@34.检验过滤Ⅱ的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35.从实验流程中可看出影响产品生成的因素有多种,请写出其中两个:

@#@,并任选其@#@中一个因素,说明其原因:

@#@。

@#@@#@36.CuSO4溶液和纯碱溶液混合同样也可以制得Cu2(OH)2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7.产品中Cu含量的测定步骤是:

@#@称取mg样品,用适量稀硫酸完全溶解,加水稀释,调节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再加入过量的KI—淀粉溶液后,用cmol/L的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vmL。

@#@实验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Cu2++4I–→2CuI(白色)↓+I2;@#@I2+2S2O32–→2I–+S4O62–@#@

(1)样品溶于稀硫酸后,需加水稀释,控制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其原因是。

@#@@#@

(2)产品中Cu的含量为(用含m、c、v的代数式表示)。

@#@@#@八、(本题共10分)@#@碱@#@反应①@#@反应③@#@酸@#@反应②@#@Cl3CCHO+@#@DE@#@G@#@CH@#@OOCCH3@#@CCl3@#@结晶玫瑰@#@CH@#@OH@#@CCl3@#@CHO@#@HCCl3+@#@A@#@B@#@结晶玫瑰广泛用于香料中。

@#@它的两条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自动脱水@#@+H2O@#@O@#@C@#@C@#@OH@#@OH@#@已知:

@#@两个羟基同时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结构不稳定,会发生脱水反应:

@#@@#@完成下列填空:

@#@@#@38.A的俗称是;@#@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

@#@@#@39.写出G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R1@#@R2@#@HO-CH@#@R1@#@R2@#@40.已知:

@#@++H2O,则可推知反应②发生时,会得到一种副产物,写出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

@#@@#@41.G的同分异构体L遇FeCl3溶液显色,与足量浓溴水混合未见白色沉淀产生,若L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能反应,则共热生成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任写一种)@#@九、(本题共12分)@#@-O-@#@C-CH3@#@O@#@OH@#@A@#@B@#@D@#@反应③@#@Br@#@试剂X@#@反应①@#@催化剂@#@NaBH4@#@反应②@#@-O-@#@CH-CH3@#@PBr3@#@E@#@F@#@苯氧布洛芬@#@-O-@#@CH-CH3@#@Br@#@NaCN@#@反应④@#@-O-@#@CH-CH3@#@CN@#@H2O/H+@#@反应⑤@#@-O-@#@CH-CH3@#@COOH@#@苯氧布洛芬是一种解热、镇痛、消炎药,其药效强于阿司匹林。

@#@可通过以下路线合成:

@#@@#@完成下列填空:

@#@@#@42.反应①中加入试剂X的分子式为C8H8O2,X的结构简式为。

@#@@#@43.反应①往往还需要加入KHCO3,加入KHCO3的目的是。

@#@@#@44.在上述五步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填序号)。

@#@@#@45.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M满足下列条件:

@#@@#@Ⅰ.能发生银镜反应,其水解产物之一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Ⅱ.分子中有6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分子中含有两个苯环。

@#@@#@CH2CHO@#@则M的结构简式:

@#@。

@#@@#@CHCH3@#@COOH@#@46.请根据上述路线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写出以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十、(本题共14分)@#@铜和铜合金广泛用于电气、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

@#@@#@47.以含Cu2S80%的精辉铜矿为原料冶炼金属铜(Cu2S+O22Cu+SO2)。

@#@若生产含Cu量97.5%的粗铜48t,则产生SO2L(标准状况下);@#@需要精辉铜矿 @#@ @#@ @#@ @#@ @#@ @#@ @#@ @#@t(保留一位小数)。

@#@@#@48.高温时,Cu2S和O2在密闭容器中实际发生的反应为以下两步:

@#@@#@2Cu2S+3O22Cu2O+2SO22Cu2O+Cu2S6Cu+SO2↑@#@ 取amolCu2S和bmol空气(设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0%)在高温下充分反应。

@#@根据下列几种情况回答问题(反应前后温度、容器体积不变):

@#@@#@

(1)若反应后剩余固体只有Cu,则a和b的关系是。

@#@@#@

(2)若反应后剩余固体是Cu2S和Cu,则反应前容器内压强(P1)与反应后容器内压强(P2)的关系是。

@#@@#@(3)若反应后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反应前,通过分析,确定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的成分。

@#@@#@49.可用纯度为80%的精辉铜矿制备胆矾。

@#@称取8.0g矿样,溶解在40mL14.0mol/L的浓硝酸中(杂质不反应),反应为:

@#@@#@2Cu2S+14H++10NO3—→4Cu2++2SO42—+5NO↑+5NO2↑+7H2O@#@过滤后向所得溶液再加入适量的铜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该溶液蒸发结晶。

@#@计算理论上最多可得到CuSO4·@#@5H2O晶体多少克?

@#@@#@杨浦区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化学学科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2016.4@#@一、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1@#@2@#@3@#@4@#@5@#@答案@#@D@#@A@#@C@#@D@#@A@#@二、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3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题号@#@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D@#@C@#@A@#@B@#@C@#@B@#@D@#@C@#@B@#@C@#@D@#@C@#@三、选择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

@#@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

@#@)@#@题号@#@18@#@19@#@20@#@21@#@22@#@答案@#@BC@#@D@#@BD@#@AC@#@CD@#@四、(本题共12分)@#@↑↓@#@↑@#@↑@#@↑@#@23.4s4p@#@(2分);@#@60°@#@(1分)@#@24.P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As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P的原子半径<@#@As,P吸引电子的能力更强,所以P的非金属性更强(2分);@#@砷是半导体,砷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砷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等(各1分,共2分,合理即得分)。

@#@@#@..@#@..@#@..@#@..@#@..@#@..@#@O@#@H@#@..@#@:

@#@@#@25.10(2分),15:

@#@7(1分)@#@26.

(1)H:

@#@N:

@#@C:

@#@O:

@#@(1分)

(2)10–3–10–11(1分,或10–3)@#@五、(本题共12分)@#@27.4FeO42—+10H2O4Fe(OH)3+8OH—+3O2(2分,“→”也得分);@#@强氧化性,杀菌消毒,氢氧化铁吸附水中的悬浮物(2分,各1分)@#@28.低温、碱性条件下配制溶液(2分)@#@29.

(1)压强或氧气的量(2分)@#@

(2)SO2与水会反应:

@#@SO2+H2OH2SO3;@#@生成的H2SO3会部分电离:

@#@H2SO3H++HSO3-;@#@CaCO3悬浊液中存在CaCO3(s)Ca2+(aq)+CO32—(aq),向CaCO3悬浊液中通入SO2时,CO32-与H+反应,c(CO32-)减小,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4分)@#@六、(本题共12分)@#@30.";i:

2;s:

24290:

"高一生物暑假作业@#@一、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步骤:

@#@1、显隐性@#@2、写出亲、子代框架即:

@#@基因型的待定式@#@3、确定亲子代基因型@#@4、根据题意解题@#@题型@#@1、选择题-----------概念类、显隐性判断、纯合子杂合子判断、基因型表现型的判断计算@#@2、填空题、大题--------显隐性的判断、基因型表现型的判断和概率的计算、动植物育种(遗传图解的写法)@#@概念类@#@概率计算类@#@1.(2008)下列表示纯合体的基因型是@#@A.AaXHXHB.AABb@#@C.AAXHXHD.aaXHXh@#@8.例:

@#@一正常女子的双亲都正常,但有一白化病弟弟,若该女子与一白化病患者男子结婚,则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

@#@1/3@#@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纯合体自交的后代是纯合体@#@B.杂合体自交的后代一定是纯合体@#@C.两种纯合体杂交其后代仍是纯合体@#@D.杂合体杂交的后代全是杂合体@#@9.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显性。

@#@现有一袋豌豆种子,是纯合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F2,从袋中随机抓到两粒种子,都是纯合体的比率是@#@A.1/2B.1/4C.1/8D.1/16@#@3.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在相同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D.在相同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10.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10/19B.9/19@#@C.1/19D.1/2@#@4、等位基因是指()@#@A.一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B.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长链上的基因@#@C.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D.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11.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三次,F3中纯合体比例为()@#@A.1/8B.7/8C.7/16D.9/16@#@5、(2009)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

@#@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A.都是纯合子(体)@#@B.都是杂合子(体)@#@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12、下图为某家族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在第Ⅲ代个体中,可能不带致病基因的是@#@A.8B.9C.10D.11@#@6.下图是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杂交图解,请据图回答:

@#@@#@

(1)图中P表示____,F1表示________,F2表示______,F3表示_____。

@#@图中×@#@表示________,表示_____。

@#@@#@

(2)图中AA、Aa、aa表示_____,其中等位基因是_____。

@#@@#@(3)图中AA和Aa全是红花,这是由于________。

@#@@#@(4)图中F1进行自花授粉,可产生_____种配子,其类型有_________。

@#@@#@(5)根据F3性状表现说明,纯合体进行自花授粉其后代能_____遗传,杂合体进行自花授粉其后代产生_____。

@#@@#@(6)分离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为某家族白化病(皮肤中无黑色素)的遗传系谱,请据图回答(相关遗传基因用A、a表示)@#@

(1)该病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

@#@@#@

(2)Ⅰ3和Ⅰ4都是正常,但他们有一儿子为白化病患者,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3)Ⅱ3的可能基因型是 ,她是杂合体的机率是 。

@#@@#@(4)Ⅲ是白化病的概率是()@#@A、1/2B、2/3C、1/4D、1/9@#@7、下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母本是。

@#@@#@

(2)操作①叫,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应注意,时间上 @#@ @#@;@#@操作②叫 @#@,此处理后必需用纸袋对母本进行 @#@。

@#@其目的是。

@#@@#@(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 @#@ @#@ @#@ @#@ @#@ @#@ @#@色。

@#@@#@(4)若P皆为纯合体,让F1进行自交,F2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F2的基因类型有 @#@,且比值为 @#@ @#@。

@#@生物体的这种现象称作。

@#@@#@14、某种自花传粉的豆科植物,同一植株能开很多花,不同品种植株所结种子的子叶有紫色也有白色。

@#@现用该豆科植物的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植株进行如下实验。

@#@分析回答:

@#@@#@实验组别一:

@#@将甲植株进行自花传粉,紫色子叶409粒,白色子叶0@#@实验组别二:

@#@将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紫色子叶0粒,白色子叶405粒@#@实验组别三:

@#@将甲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紫色子叶396粒,白色子叶0@#@实验组别四:

@#@将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紫色子叶297粒,白色子叶101粒@#@

(1)在该植物种子子叶的紫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

@#@如果用A代表显性基因,a代表隐性基因,则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

(2)实验三所结的紫色子叶种子中,能稳定遗传的种子占___。

@#@@#@(3)实验四所结的297粒紫色子叶种子中杂合子的理论值为____粒。

@#@@#@(4)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则预期的实验结果为紫色子叶种子:

@#@白色子叶种子=_________。

@#@@#@答案:

@#@1-5AACDB6

(1)亲本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杂交自交

(2)基因型Aa(3)A是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4)2;@#@A和a(5)稳定性状分离(6)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7、

(1)矮茎;@#@高茎

(2)去雄;@#@传粉;@#@花粉未成熟之前进行;@#@套上纸袋(3)红色@#@(4)3:

@#@1;@#@AA、Aa和aa;@#@1:

@#@2:

@#@1;@#@性状分离8、

(1)紫色AAAa

(2)0(3)200(4)1:

@#@1@#@二、基因自由组合@#@解题步骤:

@#@@#@1、显隐性@#@2、亲子代基因待定式@#@3、补充基因型(由一到多,再组合)@#@YyRr×@#@YyRr@#@@#@(1YY:

@#@2Yy:

@#@1yy)×@#@(1RR:

@#@2Rr:

@#@1rr)@#@(3Y_:

@#@1yy)×@#@(3R_:

@#@1rr)@#@(3/4黄:

@#@1/4绿)×@#@(3/4圆:

@#@1/4皱)@#@4、根据题意解题@#@题型@#@题型:

@#@1、求某基因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2、亲代————子代(基因型表现型互推):

@#@【方法:

@#@由一到多,再组合】@#@3、9:

@#@3:

@#@3:

@#@1的变形问题@#@4、两种病的算法(只患甲病、只患乙病、患病、正常、患一种病)@#@【方法】@#@a、确定双亲的基因型(带概率)@#@b、甲病:

@#@正常和患病的概率。

@#@乙病:

@#@正常和患病的概率。

@#@@#@c、根据题意计算组合@#@5、动植物育种【杂交育种】@#@(植物:

@#@杂交后连续自交。

@#@动物:

@#@杂交后,自交再测交)@#@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方法:

@#@测交、自交、花粉鉴定@#@1、求某基因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1、基因型为AaBBccDD的二倍体生物,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种类数是()@#@A.2B.4C.8D.16@#@2、亲代————子代(基因型表现型互推):

@#@【方法:

@#@由一到多,再组合】@#@2、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3、(2009广东)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A.AABbB.AaBbC.AAbbD.AaBB@#@4.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

@#@某人用粒大油少和粒大油多的向日葵进行杂交,结果如图所示,则这些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4种  B.6种C.8种    D.9种@#@5、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

@#@用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 )@#@6.(12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对其子代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问杂交后代中:

@#@@#@

(1)子代表现型及其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是____。

@#@@#@

(2)能稳定遗传的占总数的________,后代个体中自交能产生性状分离的占___。

@#@@#@(3)表现型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重组类型中能作为品种保留下来的占__。

@#@@#@(4)实验中所用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9:

@#@3:

@#@3:

@#@1的变形问题@#@7.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

@#@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

@#@若这些个体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A.3种;@#@9∶6∶1B.4种;@#@9∶3∶3∶1@#@C.5种;@#@1∶4∶6∶4∶1D.6种;@#@1∶4∶3∶3∶4∶1@#@8.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

@#@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2∶1B.9∶3∶3∶1C.4∶2∶2∶1D.1∶1∶1∶1@#@9.(12分)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等位基因(B—b,T—t)的支配,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B和T同时@#@存在(B_T_)@#@T存在,B不@#@存在(bbT_)@#@T不存在@#@(B_tt或bbtt)@#@性别@#@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

(1)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BBtt的雌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F1自交,F2的性别为________,分离比为________。

@#@@#@

(2)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雄株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雌株杂交,后代全为雄株。

@#@(3)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雄株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雌株杂交,后代的性别有雄株和雌株,且分离比为1:

@#@1。

@#@@#@10.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

@#@@#@A基因B基因@#@↓↓@#@酶A酶B@#@前体物质(白色)→中间产物(白色)→紫色物质@#@A和a、B和b是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显性。

@#@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

@#@紫花∶白花=1∶1。

@#@若将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

@#@@#@请回答:

@#@

(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由对基因控制。

@#@@#@

(2)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其自交所得F2中,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3)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是或;@#@用遗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株杂交的过程(只要求写一组)。

@#@@#@(4)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4、两种病的算法(只患甲病、只患乙病、患病、正常、患一种病)@#@【方法】1、确定双亲的基因型(带概率)2、甲病:

@#@正常和患病的概率。

@#@乙病:

@#@正常和患病的概率。

@#@3、根据题意计算组合@#@11: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D控制),母亲表现型正常。

@#@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致病基因p控制),问:

@#@@#@①该孩子的基因型为____,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母亲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小孩,则只患多指的占____,只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既患多指又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完全正常的占___@#@5、动植物育种【杂交育种】@#@(植物:

@#@杂交后连续自交。

@#@动物:

@#@杂交后,自交再测交)@#@见知识点或第六章杂交育种@#@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方法:

@#@测交、自交、花粉鉴定@#@1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A.杂种后代中性状自由组合B.杂种后代性状比例为9:

@#@3:

@#@3:

@#@1@#@C.杂种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杂种产生的配子自由组合@#@13.如图所示某生物卵原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染色体上的基因。

@#@请回答:

@#@@#@

(1)同源染色体是____________;@#@

(2)非同源染色体是__________;@#@@#@(3)等位基因是_________;@#@(4)非等位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5)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基因是______;@#@(6)不能进入同一配子的基因是_____;@#@@#@(7)形成配子时能进行自由组合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8)此图除表示卵原细胞外,还可表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

@#@@#@14.(9分)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________。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有_______。

@#@@#@(5)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答案:

@#@1-5ADABB6、

(1)黄圆∶黄皱∶绿圆∶绿皱=3:

@#@1:

@#@3:

@#@1

(2)1/4 3/4 (3)1/4 50% (4)YyRr和yyRr@#@7-8CC9、

(1)BbTt 雌雄同株异花 雌雄同株异花、雄株和雌株 9:

@#@3:

@#@4 

(2)bbTT bbtt (3)bbTt bbtt@#@10、

(1)两

(2)AaBbaaBB、AAbb、aabb(3)Aabb×@#@aaBBAAbb×@#@aaBb@#@遗传图解(只要求写一组)(4)紫花∶红花∶白花=9∶3∶4@#@11、①ddppDdPpddPp②3/8,1/8,1/8,3/812C@#@13、

(1)1和2 3和4

(2)1和3、2和3 1和4、2和4(3)A和a、B和b(4)A和B、A和b、a和B、a和b(5)A和B、A和b、a和B、a和b(6)A和a、B和b(7)A和B、A和b、a和B、a和b(8)精原 体@#@14、

(1)不遵循,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AbD、abd或Abd、abD(3)A、a、b、b、D、d(4)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5)aabbdd、aaBBdd、AabbDd、AaBBDd@#@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解题思路:

@#@1、画出两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图2、找出其中相关量的变化@#@题型@#@1、基本概念:

@#@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联会、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二极体、卵细胞、受精作用、有性生殖、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睾丸、卵巢、减数分裂@#@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DNA染色体曲线图、柱形图(量的变化)、细胞分裂图@#@3、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区别@#@4、减数分裂不正常@#@5、减数分裂中基因的问题@#@6、减数分裂中的基因重组@#@1、基本概念:

@#@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联会、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二极体、卵细胞、受精作用、有性生殖、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睾丸、卵巢、减数分裂@#@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B.在人的肌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C.在人的精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2、.下列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①体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③次级卵母细胞④精子⑤精原细胞⑥受精卵@#@A.①②⑤ B.①②⑥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3.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⑤ D.⑥⑦@#@4.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是指(  )@#@A.细胞内含有四条染色体B.细胞中含有四对染色体@#@C.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D.两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5.在观察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时,区分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染色体的组成B.染色体是否存在染色单体C.有无同源染色体D.联会和四分体@#@6.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在受精卵细胞中( )@#@A.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卵细胞B.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卵细胞@#@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平均来自精子和卵细胞D.细胞中营养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提供@#@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DNA染色体曲线图、柱形图(量的变化)、细胞分裂图@#@7.某动物的卵原细胞有6条染色体,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四分体时的着丝点数和四分体数分别是@#@A.6和12 B.6和3C.12和6D.12和12@#@8.某动物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24条染色体,则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应为@#@A.12条B.24条C.36条D.48条@#@9.下图中,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

@#@请分析图示,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分别是(B )@#@A.④②①③ 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①②③④@#@10.右图是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 )@#@A.肝细胞@#@B.第一极体@#@C.初级卵母细胞@#@D.卵细胞@#@11、下图是某生物的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①、② B.②、④C.③、⑤ D.①、④@#@12.下图是某高等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的DNA含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设该动物体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n)@#@

(1)B时的细胞叫做________,由B―→C,细胞内DNA含量由2n增至4n的原因是:

@#@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进行了___。

@#@@#@

(2)C时的细胞叫________,由C―→D―→E,该细胞进行了减数分裂的第________次分裂,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分离,使得分裂后的每个子细胞中DNA的含量由4n降到2n。

@#@@#@(3)E时的细胞叫________,由E―→F―→G,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第________次分裂,由于________分裂,使原来共用一个着丝点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成了染色体,并分别进入子细胞中,所以,分裂后的子细胞中DNA含量减半。

@#@@#@(4)H时的细胞叫________,它的DNA含量只有体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示意图,B、C、D分别表示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

@#@请据图回答:

@#@@#@

(1)B细胞所示分裂方式和分裂时期是___。

@#@@#@

(2)C细胞所示分裂方式和分裂时期是____。

@#@@#@(3)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

@#@@#@(4)请在E框内画出能表示D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的简图。

@#@@#@14.下图中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回答:

@#@@#@

(1)图1中a~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图1中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

(2)图1中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______,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图2中______→______的过程。

@#@@#@(3)图2中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图3所示坐标中绘出该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的变化曲线。

@#@@#@3、精子卵细胞形成的区别@#@15.下列哪项不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别(  )@#@A.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B.次级性母细胞的数目C.细胞质的分配D.成熟生殖细胞的数目@#@4、减数分裂不正常@#@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XY的儿子的原因@#@16.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

@#@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5、减数分裂中基因的问题@#@17、AaXBY产生一个AAaY的精子,同时产生的三个精子的基因组成为?

@#@Aa分离的时间?

@#@XBXB分离的时间?

@#@@#@18、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BXBY、XBXbY、XbXbY的儿子的原因@#@19、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其一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这三个极体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BaBab B.ABaBAbC.AbaB";i:

3;s:

15680: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

@#@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__________。

@#@@#@酶:

@#@是______(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

@#@降低_________,提高________)的一类有机物。

@#@@#@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自变量:

@#@_______________的变量。

@#@@#@因变量:

@#@随着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

@#@除_________外,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

@#@@#@对照实验:

@#@除了_________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要用_________的肝脏研磨液,新鲜时酶活性@#@_______,研磨有利于__________@#@3.酶的本质:

@#@绝大部分的酶是__________(合成酶的场所主要场是_________,水解酶的酶是_______酶),极少数的酶是______(称核酶)@#@4.酶的特性:

@#@@#@①酶具有______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酶具有_____性(每种酶只能催化______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_______________:

@#@@#@温度:

@#@在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

@#@@#@(温度过低,酶活性;@#@温度过高,酶活性)@#@PH:

@#@在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

@#@(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_________酶最适pH为1.5@#@5.___________均会使酶变性失活(蛋自质的_________破坏)而失去催化活性;@#@另外:

@#@还受的浓度、浓度、浓度的影响。

@#@@#@§@#@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直接能源物质:

@#@_________;@#@主要能源物质:

@#@_______;@#@主要储能物质:

@#@________;@#@@#@最终的能量来源:

@#@___________。

@#@@#@2.ATP的名称:

@#@____________;@#@ATP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A.;@#@P.;@#@~:

@#@)。

@#@@#@1个ATP分子中含有:

@#@A:

@#@______个;@#@P:

@#@______个;@#@~:

@#@_______个。

@#@ADP:

@#@________;@#@Pi:

@#@___________。

@#@@#@3.ATP中_______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发生ATP的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同时释放出______________(kJ/mol);@#@细胞内的ATP和ADP间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TP在细胞内的含量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含量处于@#@__________@#@4.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细胞内主要@#@来自_______;@#@在绿色植物细胞内来自_______________;@#@因而细胞内能产生ATP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ATP断裂高能磷酸键释放的__________能可转化为光能、电能、渗透能、热能、机械能,供细胞直接利用,如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细胞生长分裂、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分泌、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光合作用暗反应、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生物发光发电等。

@#@@#@6、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酶@#@ATPADP+Pi+能量@#@注:

@#@@#@

(1)向右:

@#@表示ATP,所释放的能量用于。

@#@@#@向左:

@#@表示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和)@#@§@#@5-3ATP的重要来源——细胞呼吸@#@1.相关概念:

@#@@#@细胞呼吸(也叫呼吸作用):

@#@指__________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__________,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__________并生成_________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

@#@@#@有氧呼吸:

@#@指细胞在_________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___________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_____________,释放出_____________,生成ATP的过程。

@#@@#@无氧呼吸:

@#@一般是指细胞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______(______或______),同时释放出_________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

@#@@#@①____________是高等动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②场所:

@#@_______________@#@③最常利用的物质:

@#@_______________@#@第一阶段:

@#@;@#@场所:

@#@__________。

@#@@#@第二阶段:

@#@;@#@场所:

@#@__________。

@#@@#@第三阶段:

@#@;@#@场所:

@#@__________。

@#@@#@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_________KJ能量,转移至ATP能量_________KJ,生成ATP______mol。

@#@@#@②C02的生成在第_______阶段,O2参与反应在第_______阶段,大量能量的释放在第______阶段;@#@H2O参与反应在第________阶段,H20的生成在第_______阶段。

@#@@#@3.无氧呼吸@#@①场所:

@#@___________:

@#@@#@②过程: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第二阶段_____在______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________或转化成____________。

@#@@#@③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无氧呼吸产生______的典型生物类群:

@#@酵母菌和绿色植物;@#@无氧呼吸产生__的@#@典型生物类群:

@#@人和高等动物及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等;@#@@#@5.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

@#@通过影响________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②氧气:

@#@氧气充足,则_________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___________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③水分:

@#@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

@#@呼吸作用将______________:

@#@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_____________,产生过多____________,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④C02:

@#@环境C02浓度提高,将___________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6.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①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__________的正常呼吸,如_________等。

@#@@#@②粮油种子贮藏,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③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实验六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请写方程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请写方程式)@#@2、装置:

@#@(见课本)@#@3、检测:

@#@

(1)检测CO2的产生:

@#@使变,或使水溶液由蓝变再变。

@#@@#@

(2)检测酒精的产生:

@#@色的溶液,在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色。

@#@@#@(3)酵母菌是单细胞________,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_____菌@#@§@#@5-4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年代@#@科学家@#@结论@#@177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1845@#@英格豪斯@#@只有在下、只有才可以更新空气@#@1779@#@R.梅耶@#@植物在光合作用时把转变成了储存起来@#@1864@#@萨克斯@#@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1880@#@@#@氧由释放出来,是光合作用的场所@#@1939@#@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20世纪40年代@#@@#@光合产物中有机物的碳来自@#@2.捕获光能的色素: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①提取原理: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中。

@#@@#@分离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不只一种,都能溶解在中。

@#@它们在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的随在滤纸上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

@#@色素随着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②各种材料的用途二氧化硅:

@#@碳酸钙:

@#@@#@无水乙醇:

@#@层析液:

@#@@#@③画滤液细线的要点:

@#@@#@④实验结果(色素的种类、颜色、含量、在滤纸条上的位置)@#@光合作用的过程@#@3、★光合作用过程场所:

@#@@#@ 条件:

@#@@#@光反应阶段 产物:

@#@@#@ 物质变化:

@#@

(1)@#@

(2)@#@能量变化:

@#@@#@@#@场所:

@#@@#@条件:

@#@@#@ 产物:

@#@@#@暗反应阶段 物质变化:

@#@

(1)@#@

(2)@#@(3)@#@ 能量变化@#@ @#@4、叶绿体处于不同条件下,C3、C5、[H]、ATP的动态变化@#@条件@#@C3@#@C5@#@[H]@#@ATP@#@停止光照,CO2供应不变@#@光照不变,停止供应CO2@#@5、默写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6、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

@#@@#@@#@①光:

@#@主要影响________反应(光的波长,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均有影响);@#@@#@②温度:

@#@主要影响______反应(影响酶的活性)@#@③c02浓度:

@#@主要影响________反应;@#@@#@④水:

@#@影响________的开闭进而影响光合作用_________反应;@#@⑤无机盐:

@#@主要影响酶,ATP等物质的形成@#@7.化能合成作用:

@#@利用体外环境中_________的能量来________的物质合成方式@#@如:

@#@硝化细菌(自养生物)将土壤中的__________氧化成_________,进而将HN02氧化成_______@#@8、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的比较@#@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区别@#@发生部位@#@@#@@#@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实质@#@@#@@#@联系@#@@#@9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H]和ATP的来源、去路的比较@#@来源@#@去路@#@[H]@#@光合作用@#@呼吸作用@#@ATP@#@光合作用@#@呼吸作用@#@10、自养生物特点:

@#@,如等生物@#@异养生物特点:

@#@,如等生物@#@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高中生物必修1基础知识填空(第六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①。

@#@@#@②。

@#@@#@2、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基础。

@#@@#@ 有丝分裂:

@#@细胞增殖@#@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

@#@细胞增殖(形成)@#@无丝分裂:

@#@的细胞。

@#@(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和变化)@#@4、★ 分裂间期:

@#@完成及有关(染色体数目,DNA)@#@前期:

@#@逐渐消失,出现及,染色体排列。

@#@@#@有丝分裂 中期:

@#@排列在上(染色体形态,数目便于观察)@#@分裂期 @#@后期:

@#@分裂,分离,染色体数目@#@末期:

@#@重新出现,逐渐消失@#@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间期@#@无复制@#@有中心体复制@#@前期@#@由细胞发出形成@#@@#@由两组发出的形成@#@@#@末期@#@细胞中部形成扩展形成@#@,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细胞膜由中部向内把细胞@#@成两个子细胞@#@6、★有丝分裂特征:

@#@染色体经过,到两个子细胞中@#@意义:

@#@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对于有重要的意义@#@7、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2N@#@@#@@#@@#@@#@DNA含量@#@@#@@#@@#@@#@@#@染色单体@#@@#@@#@@#@@#@@#@8、细胞分化概念:

@#@在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上发生的过程。

@#@@#@特点:

@#@、、实质:

@#@@#@9、★细胞全能性:

@#@指的细胞,仍然具有潜能。

@#@@#@ 高度分化的植物具有全能性,如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高度分化的动物具有全能性,如 生长发育所需的@#@10、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与死亡=个体衰老与死亡@#@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与死亡≠个体衰老与死亡,时刻都有细胞衰老,细胞普遍衰老时表现为个体衰老@#@11、细胞衰老特征@#@水分,细胞,体积,新陈代谢速率。

@#@多种酶活性。

@#@@#@色素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

@#@呼吸速率,细胞核体积,核膜,染色质,染色。

@#@膜通透性,物质运输功能。

@#@@#@12、细胞凋亡指决定的细胞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以及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13、癌细胞概念:

@#@有的细胞受到的作用,细胞中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细胞@#@14、★癌细胞特征@#@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癌细胞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易在体内。

@#@@#@15、癌症的内因和外因@#@内因:

@#@@#@外因:

@#@@#@16、癌症如何防治:

@#@@#@预防:

@#@远离,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i:

4;s:

11429: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渭南高级中学高一生物许慧@#@【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学习科学史上“自然发生说”被否定的一些重要历史片段,知道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科学发展史上“自然发生说”被否定的一些重要片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像科学家一样的实验和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生物科学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坚强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通过教科书中的几个实验,从中领悟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导入新课@#@方法一:

@#@@#@教师活动:

@#@有人说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你同意吗?

@#@@#@学生活动:

@#@同意。

@#@@#@教师活动:

@#@我们之所以说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是因为生物学的一切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是从何而来?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适时点评。

@#@@#@教师活动:

@#@总结:

@#@有关生命起源有各种假说:

@#@有神创论、化学起源、自然发生说(认为生物可以从生存在的物质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

@#@比如:

@#@白石化羊、孙悟空、腐肉生蛆)。

@#@等。

@#@要判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那个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

@#@实验。

@#@@#@教师活动:

@#@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科学家们如何用实验验证自然发生学说的。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最初人们会认为生命能够自然发生?

@#@@#@学生活动:

@#@人们根据自己观察到得现象得出的。

@#@@#@教师活动:

@#@人类文明到17世纪,人们根据自己看到的一些现象,比如:

@#@晨露同粪土结合产生萤火虫,腐烂的尸体可产生绦虫,甚至认为老鼠是从土壤中产生的,还以为植物是由变多数人对自然发生论深信不疑,因为那确实人们用自己的肉眼看到所提出的假设,只是在当弱的彗星尾巴形成的,这些观点就连亚里斯多德和牛顿也赞成,因此一直到17世纪,绝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个假设,将假设当成结论。

@#@要想证实假设正确,必需进行实验。

@#@可见生物实验按照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发现现象—提出假说(问题)—实验过程—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科学家是如何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的。

@#@@#@关于自然发生学说的实验,讲了4位科学家,5个实验。

@#@@#@方法二:

@#@@#@教师活动:

@#@通过一则具体的生活实例(康师傅矿泉水瓶的外观设计)类比,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提出问题(客观性)—做出假设(带有主观性,可对可错)—实验验证—分析—正确的即为结论,错误的再假设——(如此循环,直至真理被发现)。

@#@@#@教师活动:

@#@对于假说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质疑,不要被权威的假说所束缚。

@#@在关于生命起源问题上,一些假说也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比如:

@#@自然发生学说、生物进化学说。

@#@而一些学说则是臆想的:

@#@神创论、女娲造人等。

@#@到底那一个学说是正确的,要通过实验验证。

@#@科学家们用了近3个世纪推翻了自然发生学说。

@#@即:

@#@生命能从它存在的物质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

@#@同学们能举出那些例子?

@#@@#@学生活动:

@#@孙悟空、葫芦娃@#@教师活动:

@#@你知道在当时的年代,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假说吗?

@#@@#@学生活动:

@#@这是基于观察的结果,比如:

@#@当时的人看到萤火虫,以为是晨露和粪土结合产生;@#@绦虫是腐烂的尸体产生;@#@老鼠是从土壤中产生的,植物是由变弱的彗星尾巴形成的。

@#@就连亚里斯多德和牛顿也赞成这种观点。

@#@因此一直到17世纪,绝大多数人对自然发生论深信不疑,因为那是人们根据自己肉眼观察得出的假说,只是在当时,人们将假说当成结论。

@#@要想证实,必须进行实验以验证这个假说。

@#@下面来学习科学家是如何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的。

@#@@#@教师活动:

@#@老师给出4个科学家,5个实验的表格列表。

@#@@#@学生活动:

@#@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填写表格。

@#@@#@科学家不断调战自然发生学说@#@雷迪@#@尼达姆@#@斯巴兰扎尼@#@巴斯德(曲颈瓶)@#@巴斯德@#@提出问题或假设@#@蛆是从哪来的?

@#@(可将此提问转化为假说)@#@微生物能自然发生吗?

@#@@#@密封、杀菌后微生物还能自然发生吗?

@#@@#@让肉汤接粗无菌空气,微生物能自然发生吗?

@#@@#@无菌液体是受到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的@#@实验设计@#@A苍蝇与肉接触(实验组)@#@B苍蝇未与肉接触(对照组)@#@(要求学生画图表示实验过程)@#@用煮沸的肉汤或种子做实验,看微生物的发生情况@#@软木塞2min@#@密封1h@#@对照组:

@#@BD&@#@CD@#@对照但不能说明问题的:

@#@AC&@#@AB@#@不符合对照原则的:

@#@AD&@#@BC@#@对浸液消毒后,将瓶口拉成鹅颈状@#@(让学生画出曲颈瓶的图)(原理:

@#@曲颈里的空气是静止的,微生物的运动需要空气的动力,因此微生物没有动力运动,只能随尘埃沉积在曲颈部而不能进入瓶中)@#@将消毒过的浸液放置于污染程度不同的地区(高山、闹市、以及地窖等)@#@实验设计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空白对照原则@#@自身对照@#@相互对照@#@相互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实验现象@#@A与肉接触的生蛆,B组没有生蛆@#@滋生了大量微生物@#@没有微生物滋生@#@没有微生物滋生@#@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微生物滋生越快,越清洁的地区,如:

@#@冰川顶。

@#@经过100多年仍保持无菌@#@实验结论@#@无论是苍蝇还是蛆,都不会从腐肉中自然发生。

@#@@#@微生物能自然发生@#@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态度@#@所有生物都来自生殖(很多人同意雷迪的看法)@#@支持自然发生说@#@反对自然发生说@#@反对自然发生说@#@实验可取之处@#@第一个挑战自然发生学说@#@想到用软木塞和消毒来消除瓶中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密封和消毒严格过关@#@曲颈瓶使瓶内的无菌液即能在暴露在空气中,也能做到无菌@#@空气的污染程度与微生物滋生的条件@#@实验缺陷@#@腐肉不能生蛆,是个案,至于其它生命是不是自然发生,没有证实@#@软木塞和消毒未能严格过关,或者说未能排除瓶子中原有微生物@#@密封导致缺乏足够的空气,没有提供自然发生的条件@#@逻辑关系@#@167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井水、河水中由许多微小生物存在@#@煮沸法灭菌:

@#@100℃,1h,从煮沸起算时间。

@#@@#@巴斯德苦思冥想,要设计出一种只让空气进入而不允许微生物进入的仪器,在老教授巴拉的指导下,终于设计出了满足这一要求的曲颈瓶@#@将颈部打破,瓶子很快受到污染,因此他认为是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引起。

@#@为了验证他的猜想,他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巴斯德“微生物之父”,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论,首次研制了狂犬疫苗,证实了免疫学说,证实了发酵时由微生物引起的,巴斯消毒液的发明人,并且确立了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

@#@感染,犹如恶魔一般,细菌是必须被铲除的“病菌”,加深了微生物是敌人的观点,从而忽视了病菌的“代理人”,所有生命的种子从他开始发芽。

@#@@#@巴斯德成功的证明了自然发生论的最后一批信徒是错误的。

@#@其实争论并没有因为这个实验的完美解决而告一段落。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巴斯德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实验虽然证实生命必须来自以前存在的同样的生命,但对他来说,还认为进化不曾发生,唯有上帝制造了许多类型的生命,科学家将他的观点发过来:

@#@所有生命不是来自全能的上帝之手,而是最终来自第一个生命,而第一个生命又来自无生命的太阳系物质。

@#@正如巴斯德和其他人已无可置疑的证明了:

@#@自然发生如今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这个观察结果却被神创论者和各种宗教曲解为生命从来也不曾来自非生命物质。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雷迪很谨慎,没有说自然发生不可能,只是说自然发生还未证实?

@#@(实验缺陷)@#@2、为什么在显微镜发明之后,一些人又开始支持“自然发生学说”了?

@#@(显微镜的发明)@#@3、为什么斯巴兰扎尼的实验不能彻底的否定“自然发生说”?

@#@(缺乏空气)不过一位厨师根据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发明了罐头。

@#@将食物延长保质期。

@#@@#@4、浸液中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中,那么空气中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又是从何而来?

@#@如果说是生殖而来,那最初的母体又是从何而来?

@#@本节课的学说并没有得出生命真正的起源问题。

@#@@#@实验理论:

@#@@#@实验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额外变量(无关变量引起的结果)@#@在实验过程要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单一的实验自变量。

@#@ @#@对照原则体现着单一变量原则。

@#@@#@教师活动:

@#@本节课只是就前人的一些在我们现在看来很简单的问题进行不断探索,摸索自然的过程。

@#@但仍没有触及到生命到底从何而来,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就你赞同的某个观点,整理出一片小论文。

@#@@#@【教学反思】@#@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原则,突发灵感,一上课就引导学生对自己宿舍最近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学生们很快意识到蛐蛐减少了,这是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天气、温度、没有食物等等,最后选出一组因素作为蛐蛐减少的假设,并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实验过程。

@#@@#@有一个班的一个女生设计的几乎没有补充,控制实验无关变量,设计的很好,只是温度设计没有紧切实际生活。

@#@其它班有设计不足的,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

@#@很多同学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控制实验变量。

@#@比如:

@#@想不到控制蛐蛐的体型,健康状况、年龄、食物、水等因素。

@#@此外温度的设计要合理。

@#@不能间隔太大,也不能范围太大。

@#@设计这样紧切生活的实验题学生兴趣很高,可见教学要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以达到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i:

5;s:

10813: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

(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

(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课时:

@#@2@#@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境导入〗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

@#@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

@#@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通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

@#@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

@#@@#@(点评:

@#@利用课件,展示由单细胞生物到人的生物进化过程的录像,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在录像中提到“地球上已经发现的动、植物有200多万种,这么多个不相同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

@#@进化论提供了最科学的解释。

@#@”)@#@(实录:

@#@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

@#@课堂气氛活跃)@#@听讲思考@#@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以情激情,创设情境@#@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评:

@#@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答案:

@#@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生物进化原因:

@#@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但是对于“获得性遗传”这个名词理解不透澈,所以教师要单独讲解)@#@2.举例说明此观点:

@#@课件展示长颈鹿,设置问题:

@#@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实录:

@#@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

@#@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其他的学生也是表示赞同。

@#@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

@#@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3.相关练习@#@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B)@#@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链接】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

@#@就连达尔文在开始他著名的5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而且都是神创造的。

@#@后来他又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思考回答@#@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屏幕展示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1.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

@#@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①每一段录像各说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内容?

@#@②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条件?

@#@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

@#@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内因?

@#@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结果?

@#@③生存斗争中包括几方面?

@#@哪种最为剧烈?

@#@@#@(点评:

@#@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渡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遗传变异为基础,适者生存为生物生存的结果。

@#@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

@#@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实录:

@#@学生很少见到带有录像的课件,所以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从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对知识获取的渴望。

@#@每一段录像都诱导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争执,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也是正确的,教师加以指点订正。

@#@)@#@2.课件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

@#@设置问题:

@#@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点评: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说给予不同的解释,相互比较。

@#@为下文拉马克与达尔文两者观点的比较作下铺垫)@#@(实录:

@#@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

@#@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其中以一位女同学幽默而又洪亮的回答(“长颈鹿,对开始它们不叫长颈鹿,叫鹿。

@#@它们过渡繁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树叶不够吃,势必加剧种内之间的斗争这叫生存斗争;@#@而对于现在的鹿有脖子短的有脖子长的这叫遗传变异;@#@对于脖子长的鹿有优势,而脖子短的因为够不着树叶而最终饿死淘汰,这叫适者生存。

@#@”)结束了这次讨论。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给予正确的答案: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

@#@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3.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

@#@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点评: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实录:

@#@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1)①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②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时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2)肯定:

@#@①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②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局限:

@#@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展示上述答案)@#@【链接】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看想问@#@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本知识点内容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相互讨论的出答案。

@#@问题:

@#@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实录:

@#@学生通过1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直接而又准确的得出答案:

@#@@#@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教师加以点拨,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小结@#@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将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展现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本节的思路框架,尤其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达尔文——物竞天择等概括性语言不可缺少。

@#@然后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回顾。

@#@最终达到当堂的知识当堂巩固。

@#@@#@课后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

@#@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

@#@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

@#@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 @#@";i:

6;s:

25422:

"生物最近5年生物高考真题@#@带答案及解释@#@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1.【答案】C@#@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2.【答案】B@#@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C.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3.【答案】B@#@4.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

@#@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C5H11C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

@#@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4.【答案】C@#@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5.【答案】C@#@6.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实验目的@#@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A@#@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醋酸洋红@#@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B@#@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双缩脲试剂@#@脂肪颗粒被染成紫红色@#@C@#@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甲基绿@#@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斐林试剂吡罗红@#@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6.【答案】A@#@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B)98字@#@A.tRNA种类不同B.mRNA碱基序列不同@#@C.核糖体成分不同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2.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D)86字@#@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B)74字@#@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4.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C)96字@#@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5.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D)218字@#@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D)162字@#@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1.关于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D@#@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C@#@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D.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3.关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C@#@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缺图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看出,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可能对实验药物b敏感@#@【答案】D@#@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实验小组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答案】C@#@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答案】C@#@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3.@#@A.O2的产生停止B.CO2的固定加快@#@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答案】B@#@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

@#@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答案】B@#@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来源:

@#@学优高考网]@#@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答案:

@#@D@#@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

@#@C@#@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

@#@A@#@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来源:

@#@学优高考网]@#@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来源:

@#@学优高考网]@#@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

@#@D@#@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Bc可以诱导更多PrPc的转变为PrPB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

@#@C@#@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答案:

@#@B@#@

(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29.(9分)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

(1)图中物质A是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

@#@@#@29.【答案】@#@

(1)C3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3)高(4)低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ATP和[H]少@#@(4)@#@30.(10分)回答问题:

@#@@#@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

@#@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

@#@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

@#@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0.【答案】@#@

(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

(2)B浆记忆特异性@#@31.(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减弱、不变)@#@31.【答案】@#@

(1)竞争和捕食寄生

(2)如图所示(3)增加(4)减弱@#@32.(8分)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

@#@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32.【答案】@#@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对①本实验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4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40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光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

@#@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

@#@回答问题:

@#@@#@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营养级。

@#@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所固定的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和等原理@#@(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0.【答案】@#@

(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一生产者太阳(3)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29.(11分)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260字@#@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______,通过______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____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______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葡萄糖,呼吸

(2)72-9626.5(3)22(4)下降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30.(10分)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110字@#@回答下列问题:

@#@@#@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b是,c是,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中的(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

(1)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大脑皮层(3)轴突细胞体(树突或胞体)@#@31.(10分)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

@#@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

@#@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

@#@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400字@#@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答案】@#@

(1)1:

@#@1隐显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

@#@1的结果

(2)1:

@#@1毛色正常@#@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440字@#@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

@#@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答案】@#@

(1)同一

(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40.(15分)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40字·@#@@#@(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   和   。

@#@@#@(2)质粒运载体用EcoR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下:

@#@@#@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RⅠ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   。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     DNA连接酶和       DNA连接酶。

@#@@#@(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   ,产物是   。

@#@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   技术。

@#@@#@(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     和      也可作为运载体。

@#@@#@(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

@#@@#@【答案】@#@(1)平末端和粘性末端(2)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3)T4  Ecoli(4)mRNA单链DNA  PCR(5)动植物病毒  λ噬菌体的衍生物(6)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

@#@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i:

7;s:

25754:

"声现象复习题@#@基本知识整理: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

@#@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L@#@5200m/s@#@L@#@1497m/s@#@L@#@340m/s@#@练习:

@#@☆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

@#@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练习:

@#@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

@#@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

@#@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

@#@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各种训练题:

@#@@#@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好.@#@(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高.@#@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加以辨别.@#@3.声音在介质中以___的形成向远处传播.声音传播过程中能引起别的物体发生_____,超声波还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m/s),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为什么?

@#@@#@5.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个记时员,分别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时同一运动员的成绩,则记录的成绩较准确;@#@若甲记录的成绩为11.3s,则乙记录的成绩约为s.@#@6、(2010江苏泰州)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

@#@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7.频率为Hz以下的声音为次声波;@#@频率为Hz以上的声音为超声波.@#@8.噪声强度如果在dB以上,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如果在dB以上,长时间会造成对人的听力的伤害.@#@9.20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

@#@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

@#@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由产生的。

@#@@#@10.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11.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C.岸——空气——鱼        D.岸——水——鱼@#@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它发出的声音@#@B.月球上的宇航员可直接用语言交谈@#@C.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对@#@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B.“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14.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请综合1、2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5.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的声学原理是()@#@A.声音的反射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在墙壁内传播D.利用回声加强原声@#@16.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A.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B.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C.减少声音的分散D.缩短听者距发声体距离@#@17.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A.通过科学研究,使所有声源都不发生振动@#@图1-1@#@B.将所有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传出@#@C.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旁植种树木花草@#@D.规定建筑工地上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18.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图1-1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A.该地有乐队,可以出租B.道路弯曲,注意行车安全@#@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19..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高。

@#@那么发声体是__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瓶子是。

@#@@#@2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21.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不会立即消失@#@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度太小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22.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23.电影院的墙壁上都被装成坑坑凹凹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A.减弱回声B.防止声音振坏墙壁C.增大声音的频率D.增强响度@#@24.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声音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锯条振动越快@#@B.锯条振动越快,听到的声音越大@#@C.锯条振动越快,听到的声音越高D.声音的高低由锯条振动的次数决定@#@25.小明自己制做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产生的。

@#@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6.百米赛跑时,为了成绩的准确,计时裁判员必须在看到起跑发令枪口冒出白烟时开始计时。

@#@若某计时裁判员听到起跑发令枪响才开始计时,则(“少”或者“多”)计了s.@#@2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28.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如果音调和响度相同,声音我们就无法分辨@#@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9.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

@#@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

@#@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

@#@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音 @#@@#@3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31.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l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发声,声音主要通过传递到人耳.@#@32.下面形容声音的“高”,指音调的是()@#@A.引吭高歌B.高声喧哗C.这首歌声音太高,唱不上去D.听不见,声音高些@#@33.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不会立即消失@#@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度太小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34.钢琴和笛子可以发出相同的声音,但不可能发出相同的声音。

@#@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这是根据声音的来判断瓷器是否有破损。

@#@@#@35.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m/s),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为什么?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图2@#@36.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图1@#@37.(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1,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8.(2011四川成都)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B.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D.吉他声具有能量@#@39.(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第11题)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

@#@这个实验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40.(2011年安徽省)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

@#@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41.小明看到闪电后开始计时,5秒后听到雷声。

@#@则小明距离雷电发生处米。

@#@@#@42.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m/s)@#@43.(2010年湖南湘潭)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其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

@#@@#@44.(2010年浙江湖州)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

@#@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

@#@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

@#@@#@45.右图是某吸音室墙壁上的楔形物体。

@#@@#@

(1)请作出图中光线在楔形物之间的反射路径(仅作两次)@#@

(2)根据你的作图,吸音室墙壁做成这种形状的目的是       。

@#@@#@46.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

@#@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

(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

(1),比较声音的大小。

@#@@#@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条件现象@#@声音大小@#@声音靠什么传播@#@两张课桌紧挨时@#@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分析与论证:

@#@声音靠传播到远处。

@#@@#@47.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图1-2@#@学习声音之后,小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

@#@在认真观察孩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

@#@小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1-2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祛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小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

@#@@#@

(1)小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2)小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声现象复习题@#@基本知识整理: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

@#@。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的物体叫。

@#@@#@练习: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声波到达人耳,引起,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

@#@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交谈,因为,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合,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练习: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早、晚)(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在屋子里谈";i:

8;s:

14646:

"实验九: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实验播放】@#@1、实验目的:

@#@@#@

(1)知道本实验的原理及所需的器材,了解实验注意的事项。

@#@@#@

(2)会正确测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及形成油膜的面积。

@#@@#@(3)会计算分子的大小,处理好实验数据。

@#@@#@(4)领会本实验方法构思的特点,理解间接测量微观量的思想。

@#@@#@2、实验原理:

@#@@#@油酸分子的一端具有亲水性,另一端具有憎水性,当把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水面上时,油酸便在水面上散开,其中酒精溶于水,并很快挥发,在水面上形成有自由边界的一层纯油酸薄膜,形成单分子油膜。

@#@如果将油酸看作是球状模型,测出一定体积的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计算出油膜的厚度,这个厚度就等于分子的直径。

@#@@#@3、实验器材@#@盛水的容器,在溶液刻度并能使油滴溶液一滴一滴下落和滴管或注射器,一个量筒,按一定的比例(一般为1:

@#@200)稀释了的油酸溶液,带有坐标方格的透明有机玻璃盖板(面积略大小容器的上表面积),少量痱子粉或石膏粉,彩笔。

@#@@#@4、实验步骤@#@

(1)用注射器或滴管将一定容积的油酸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的滴数,求出一滴油酸溶液中所含纯油酸的体积V。

@#@@#@

(2)向容器中倒入约2cm深的水,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3)小心地将一滴油酸溶液滴到水面上,让它在水面上自由地扩展为油酸膜。

@#@@#@(4)轻轻地将有机玻璃盖板放到容器上,用彩笔将油酸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

@#@@#@(5)利用坐标方格计算出油膜的面积S,再根据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和油膜的面积求出油膜的厚度D=,即为所测分子和直径。

@#@@#@5、数据处理@#@

(1)计算分子直径时,注意加的不是纯油酸,而是酒精油酸溶液,在利用公式d=计算时,式中的V不是溶液的体积.而应该进行换算,计算出1滴酒精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方法是:

@#@设n滴酒精油酸溶液是1mL,则每1滴的酒纯油酸溶液的体积是mL,事先知道配制溶液的比例是,则1滴溶液中的纯油酸体积V=·@#@mL。

@#@式中的S是滴入水中后,纯油酸形成的油膜,其面积用数坐标纸上对应的格数来计算,以1cm为边长的坐标纸上占了多少个格,其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数格时,不足半个格的舍去,多于半格的算1个格.这样就可粗略地计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6、注意事项@#@

(1)痱子粉不要撒得太多,只要能够帮助看清油膜边界即可。

@#@@#@

(2)滴入油酸溶液时,一定要细心,不要一下滴得太多,使油膜的面积过大。

@#@@#@(3)待测油酸面扩散后又收缩,要在稳定后再画轮廓.扩散后又收缩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水面受油酸滴冲击凹陷后恢复;@#@第二是酒精挥发后液面收缩.@#@(4)利用坐标求油膜面积时,以边长1cm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时,不足一个的均算半个。

@#@@#@(5)当重做实验时,水从盘的一侧边缘倒出,在这侧面会残留油酸,用少量酒精清洗,并用脱脂棉擦去再用清水冲洗.这样可保持盘的清洁.@#@7、误差分析@#@

(1)由于我们是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测量分子的直径,实验室中配制的酒精溶液的浓度、油酸在水面展开的程度、油酸面积的计算都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

@#@@#@

(2)虽然分子直径的数量级应在10-10m。

@#@但中学阶段,对于本实验只要能测出油酸分子直线的数量级在10-9m上即可认为是成功的。

@#@@#@【试题解析】@#@例1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所用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mL溶液中有纯油酸6mL,用注射器测得1mL上述溶液75滴.把1滴该溶液滴人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笔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的轮廓,再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和尺寸如图1所示.坐标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cm,试求:

@#@@#@

(1)油酸膜的面积是多少cm2?

@#@@#@

(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

@#@@#@(3)按以上实验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解析

(1)由图形状,其中正方形方格87个,用补偿法近似处理,可补19个整小方格.实际占小方格87+19=106,那么油膜面积S=106×@#@1cm2=106cm2.@#@

(2)由1mL溶液中有75滴,1滴溶液的体积mL.又每104mL溶液中有纯油酸6mL,mL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mL=8×@#@10-6mL.@#@(3)油酸分子直径D===7.5×@#@10-10m。

@#@@#@例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已知一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为V,配制的油酸溶液中,纯油酸与溶液体积之比为1:

@#@500,1mL溶液油酸25滴,那么1滴溶液的体积是mL,所以一滴溶液中油酸体积为cm3,若实验中测得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所给数据填写出空白处的数值,并与公认的油酸分子长度值L0=1.12×@#@10-10m做比较,并判断此实验是否符合数量级的要求.@#@次数@#@S(cm2)@#@L=(10-7cm)@#@L的平均值@#@1@#@533@#@2@#@493@#@3@#@563@#@解析由题给条件得,1滴溶液的体积V=mL,由题意可知:

@#@1滴溶液中油酸体积×@#@cm3=8×@#@10-5cm3.@#@据此算得3次测得L的结果分别为1.50×@#@10-7cm、1.62×@#@10-7cm、1.42×@#@10-7cm,其平均值L==1.51×@#@10-7cm=1.51×@#@10-10m,这与公认值的数量级相吻合,故本次估测数值符合数量级的要求.@#@【实验拓展】@#@1.学科间综合@#@ 例3油酸分子式是C17H33COOH,其中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故当它滴入水中时,油酸分子能在水中,形成一个油膜.@#@解析油酸的化学分子式是C17H33COOH.它的一个分子可以设想为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C17H33-,它不受水的吸引;@#@另一部分是-COOH,它对水有很强的亲合力.经过酒精稀释的油酸滴在水面上形成近似圆形的油膜,酒精溶于水并挥发后,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纯油酸层,其中C17H33-冒出水面,而-COOH部分在水中.如图2所示,估算油酸分子的最大长度只需求出这层油膜的厚度即可.@#@2.分子间距离的计算@#@例4如图3所示,食盐(NaCl)的晶体是由钠离子(图中○)和氯离子(图中●)组成的.这两种离子在空间中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都是等距离地交错排列的.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是58.5g/mol,食盐的密度是2.2g/cm3.阿伏伽德罗常数为6.0×@#@1023mol-1.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的数值最接近于(就下面四个数值相比).@#@A.3.0×@#@10-8cm B.3.5×@#@10-8cm@#@C.4.0×@#@10-8cm D.5.0×@#@10-8cm@#@解析由题意可知,每立方厘米所含食盐的摩尔数为a=mol/cm3,其所包含的分子数为n=×@#@6.0×@#@1023=2.26×@#@1022个/cm3,则所含离子数为2n,则每个离子所占有的体积为V0=×@#@10-22cm3=2.2×@#@10-23cm3,将离子视为立方体,则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为其立方体的边长的倍,即d=·@#@=3.9×@#@10-8cm,即答案C正确。

@#@@#@【考点训练】@#@1.如何利用注射器较准确地测出1mL油酸溶液的体积?

@#@@#@2.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准备以下器材:

@#@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管、痱子粉、浅盘及水、玻璃板,还缺少的器材有()@#@ A.彩笔 B.量筒@#@ C.方格坐标纸 D.深水槽@#@3.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关于油膜面积的测量方法,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立即用刻度尺去量油膜的面积@#@B.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让油膜尽可能地散开,再用刻度尺去量油膜的面积@#@C.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立即将油膜的轮廊画在玻璃板上,再利用坐标纸去计算油膜的面积.@#@D.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让油膜尽可能散开,再把油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然后用坐标纸去计算油膜的面积.@#@4.在做“用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待容器中的水稳定后才进行测量?

@#@若油酸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某同学的测量结果大于这个数量级,试分析可能的原因.@#@5.下列关于“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说法中,错误的是()@#@ A.油膜法可以非常准确地将油膜分子的直径测量出来@#@ B.油膜法只能估测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C.为了使测量更准确些,应该保持容器的清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浅盘的稳定性@#@ D.实验的误差主要出在数出1mL溶液可以滴多少滴以及一滴溶液中含有多少体积纯油酸的计算上,为准确起见,应在实验前加强练习,多测几次取平均值@#@6.在计算一滴稀释油酸的体积时,要数出1mL溶液中可以滴n滴,从而计算出一滴溶液中含有mL的纯油酸.(每1mL溶液含LmL纯油酸)@#@7.对于油酸分子竖立在水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酸分子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中-COOH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故能使油酸分子竖立漂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层@#@ B.油酸分子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中C17H33-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故能使油膜分子竖立在水中,形成单分子油膜层@#@ C.油膜分子竖立水中时,油膜分子两个部分中的-COOH留在水里,C17H33-露出水面@#@ D.油膜分子竖立水中时,它两个部分中的-COOH露出水面而C17H33-留在水中@#@8.粗测油酸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具体操作如下:

@#@@#@①取油酸1.00mL注入250mL的容量瓶内,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的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人量筒,记录滴人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0mL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 ③在水盘内注入蒸馏水,静置后滴管吸取油酸的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形成一油膜.@#@ ④测得此油膜面积为3.60×@#@102cm2.@#@

(1)这种粗测方法是将每个分子视为,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面积可视为,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分子的。

@#@@#@

(2)利用数据可求得油酸分子的直径为m.@#@9.下面哪些措施可以减小“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的误差().@#@A.装在浅盘中的水用蒸馏水@#@D.向水中滴油酸酒精溶液液滴时,只要注射器针尖离水面近一些就可以,没有其他要求@#@C.在描绘油膜形状时,透明盖板要离水面近些@#@D.在油膜稳定后再描绘油膜的形状@#@10.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mL溶液中有纯油酸6mL.用注射器测得1mL上述溶液中有液滴5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4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20mm.求:

@#@@#@

(1)油酸膜的面积;@#@@#@

(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3)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答案与提示】@#@1.在将注射器中注满油酸溶液后,应首先使针头朝上,把气泡排出,再使注射器针头竖直朝下.一般来说用手下推活塞很难保证活塞匀速运动,易造成油滴大小不一,而拔出活塞,让油酸溶液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滴下效果较好.@#@2.ABC@#@3.对实验要点熟悉之后,很容易得出答案:

@#@D.@#@4.因水不稳定时易发生波动及振动,不易形成完整、准确的膜,从而导致误差较大.原因可能是油酸酒精浓度过大,一滴混合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就大,形成单分子的油膜面积就大.而盛水的容器面积不够,油酸散到容器边上时散不开,即不能形成尽量薄的单分子油膜,造成测量误差较大.也可能盛水容器太小,痱子粉撒得过厚也是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5.A@#@6.@#@7.AC@#@8.

(1)球形单分子油膜直径

(2)1.11×@#@10-9。

@#@@#@9.蒸馏水中不含杂质,不致对实验产生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在向水中滴油酸溶液液滴时,注射器针尖要尽量靠近水面,避免对水面产生太大的冲击.如果液滴下落高度太大,对水面冲击太大,会形成爆炸式的、含有大锯齿形的油膜面,给测量造成困难.同时,滴液滴时还要求滴在膜的中央,因此B选项错误.在描绘油膜形状时,盖板离水面近些便于描绘,C选项正确.同时还要注意:

@#@①眼睛应在油膜的正上方,并使视线与油膜垂直;@#@②在描绘过程中要避免引起水面振动.在油酸溶液液滴滴入水中后,会发现油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这是因为油膜中的无水乙醇的溶解和蒸发需要时间,一般在大油膜形成后1~2s的时间,就可以收缩成稳定的、面积较小的油膜,应在此时测量,D选项正确.答案A、C、D.@#@10.

(1)由图中数得油酸薄膜轮廓内约包含62个方格,每个方格的面积为2×@#@2=4cm2,所以总面积约为248cm2.@#@

(2)由题知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是mL.由于油酸的浓度为每104mL油酸酒精溶液中含6mL纯油酸,所以每滴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V=×@#@mL=1.2×@#@10-6mL@#@(3)根据上述数据,测出油酸分子的大小为d==4.8×@#@10-10m。

@#@@#@-6-@#@";i:

9;s:

13795:

"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做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正比关系.@#@二.实验原理@#@1.不是直接测量对小车做功,而是通过改变橡皮筋条数确定对小车做功W、2W、3W……@#@2.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得到若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3.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三.实验器材@#@小车(前面带小钩)、100g~200g砝码、长木板,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学生电源及导线(使用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学生电源)、5~6条等长的橡皮筋、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仪器安装:

@#@将实验仪器安装好,同时平衡摩擦力.@#@2.打纸带及记录@#@

(1)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1,将这一组数据记入表格.@#@

(2)用2条橡皮筋做实验,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这样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2,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2,将数据记入表格.@#@(3)用3条、4条……橡皮筋做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功和速度,记入表格.@#@3.数据分析@#@

(1)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测量小车的速度:

@#@实验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应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用字母表示):

@#@A1、A2间的距离x,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是(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v=(T为打点计时器的时间间隔).@#@

(2)实验数据记录@#@橡皮筋条数@#@力对车做的功@#@位移x/m@#@时间t/s@#@速度v/(m·@#@s-1)@#@速度平方v2/(m2·@#@s-2)@#@1@#@W@#@ @#@@#@ @#@@#@ @#@@#@ @#@@#@2@#@2W@#@ @#@@#@ @#@@#@ @#@@#@ @#@@#@3@#@3W@#@ @#@@#@ @#@@#@ @#@@#@ @#@@#@4@#@4W@#@ @#@@#@ @#@@#@ @#@@#@ @#@@#@5@#@4W@#@ @#@@#@ @#@@#@ @#@@#@ @#@@#@6@#@6W@#@ @#@@#@ @#@@#@ @#@@#@ @#@@#@(3)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在坐标纸上画出W-v和W-v2图线(“W”以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4)实验结论:

@#@从图象可知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W∝v2.@#@五.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

@#@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对小车做负功,我们研究的是橡皮筋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应设法排除摩擦力的影响,可采用将木板一端垫高的方法来实现.将木板一端垫高,使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就能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判断已平衡掉摩擦力的方法是,轻推一下小车,观察小车不受其他力时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2.我们用2条,3条¡@#@­@#@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时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应保持一致.@#@3.实验数据处理时,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单位,作出W-v以及W-v2图象,分析图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与小车获得的速度v2的定量关系.@#@4.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相邻各点的间距并不均匀,应选间距均匀的那一段纸带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因为这一段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时的情形.@#@六.误差分析@#@为减小本实验的实验误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长木板上,小车、铁钉、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应调整适当,以保证打在纸带上的点便于处理,求出小车运动的速度.@#@2.平衡摩擦力时,可使木板略微倾斜,作为补偿,保证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做匀速运动.@#@3.小车的质量较小,当用多条橡皮筋时,打出的点过少,应改用质量稍大的小车(或加砝码),以保证打出较多的点便于处理.@#@题型1实验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

@#@@#@【例1】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解析:

@#@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错.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答案:

@#@D@#@题型2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例2】为了探究恒力作用时的动能定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让滑块在某一水平面上滑行,利用速度采集器获取其初速度v,并测量出不同初速度的最大滑行距离x,得到下表所示几组数据:

@#@@#@数据组@#@1@#@2@#@3@#@4@#@5@#@6@#@v/(m·@#@s-1)@#@0@#@0.16@#@0.19@#@0.24@#@0.30@#@0.49@#@x/m@#@0@#@0.045@#@0.075@#@0.111@#@0.163@#@0.442@#@

(1)一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出x-v图象如图甲所示,观察该图象,该同学作出如下推理:

@#@根据x-v图象大致是一条抛物线,可以猜想,x可能与v2成正比.请在图乙所示坐标纸上选择适当的坐标轴作出图线验证该同学的猜想.@#@

(2)根据你所作的图象,你认为滑块滑行的最大距离x与滑块初速度平方v2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

(1)做出x-v2图线如图所示@#@

(2)由图可以看出,滑块滑行的最大距离x与滑块初速度平方v2成正比.即:

@#@x∝v2.@#@拓展探究@#@【例3】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实验中,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

(1)为了用细线的拉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可以改变木板的倾角,使重力的一个分力平衡小车及纸带受到的摩擦力.简要说明你平衡摩擦力的实验判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沙和沙桶的重力大小来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3)除实验装置中的仪器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现选取纸带中的A、B两点来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重力加速度为g.请你用字母表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说明其物理意义(用文字说明或在图中标明),并把探究结果的表达式写出来.@#@解析:

@#@

(1)在长木板的右端放一个小木楔,移动木楔的位置以改变木板的倾角,在不挂砂桶的情况下,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果打出的纸带点迹均匀,可认为已平衡摩擦力.@#@

(2)沙和沙桶的总质量应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3)刻度尺、天平@#@(4)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小车的质量M,如图所示的三段位移x1、x2和x,对应A点的速度vA=,B点的速度为vB=,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表达式为:

@#@mgs=.@#@@#@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题型1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例1】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下面列出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称出重物和夹子的质量 @#@B.将重物系在夹子上@#@C.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手提着,下端夹在系有重物的夹子上,再把纸带向上拉,让夹子静止靠近打点计时器处@#@D.把打点计时器接在学生电源的交流输出端,把输出电压调至6V(电源暂不接通)@#@E.把打点计时器用铁夹固定在放在桌边的铁架台上,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F.在纸带上选取几个点,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G.用秒表测出重物下落时间@#@H.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释放纸带@#@I.切断电源@#@J.更换纸带,重新进行两次实验@#@K.在三条纸带中,选出较好的一条@#@L.进行计算,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M.拆下导线,整理器材@#@对于本实验以上步骤中,不必要的有________;@#@正确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填写代表字母).@#@解析:

@#@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可知不必要的有A、G;@#@正确步骤的合理顺序是E、D、B、C、H、I、J、K、F、L、M.@#@答案:

@#@A、G EDBCHIJKFLM@#@题型2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例2】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m=1.00kg的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如图所示为选取的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为第一个点(速度恰好为零),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选连续的3个计数点A、B、C作为测量的点,如图所示,经测量知道A、B、C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50.50cm、86.00cm、130.50cm.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次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根据以上数据,可计算出打B点时的速度vB=________m/s;@#@重物由O点运动到B点,重力势能减少了________J,动能增加了________J.根据所测量的数据,还可以求出物体实际下落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物体在从A到B下落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平均阻力为________N(计算结果都要保留3位有效数字),该阻力的来源主要有: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由于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同时可求得:

@#@@#@AB=86.00cm-50.50cm=35.50cm=0.3550m@#@BC=130.50cm-86.00cm=44.50cm=0.4450m@#@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得:

@#@@#@v中=@#@即vB=4.00m/s@#@由O点运动到B点下落的距离为:

@#@sOB=86.00cm=0.86m,重力势能减少了EpB=mgh=1.00×@#@9.80×@#@0.86J=8.43J.根据求得的B点速度可得重物由O点运动到B点动能增加了ΔEkOB=mv2=×@#@1.00×@#@(4.00)2J=8.00J.由Δx=aT2可求得纸带下落的加速度a==m/s2=9.00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f=ma.从A到B下落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平均阻力为f=mg-ma=1.00×@#@9.80N-1.00×@#@9.00N=0.800N@#@ 分析纸带受到的力有:

@#@重力、重物受到的空气阻力、纸带与限位之间的摩檫力的作用,所以阻力的来源是以上除重力之外的力。

@#@@#@ 答案:

@#@4.008.438.009.000.800

(1)重力受到的空气阻力

(2)纸带与限位孔之间的摩檫力@#@拓展探究@#@【例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钩码和滑块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1)实验前需要调整气垫导轨底座使之水平,利用现有器材如何判断导轨是否水平?

@#@_________.@#@

(2)如图所示(经放大后的),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d=________cm;@#@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1.2×@#@10-2s,则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m/s.在本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钩码的质量m、________和________(文字说明并用相应的字母表示).@#@(3)本实验通过比较________和________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从而验证系统的机械能守恒.@#@解析:

@#@本题以创新的物理情景来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同时考查游标卡尺的读数.游标尺的读数为d=5mm+0.1mm×@#@2=5.2mm=0.52cm;@#@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v=m/s=0.43m/s;@#@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s,系统动能的增加量为.@#@答案:

@#@

(1)接通气源,将滑块静置于气垫导轨上,若滑块基本保持静止,则说明导轨是水平的(或取下钩码,轻推滑块,滑块基本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0.52 0.43 滑块上的遮光条初始位置到光电门的距离s 滑块的质量M@#@(3)mgs @#@5@#@";i:

10;s:

8362:

"2016四川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第I卷共7题@#@1.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A.O2的产生B.H2O的生成C.[H]的消耗D.ATP的合成@#@2.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B.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醋酸含量提高品质@#@C.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D.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4.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右图。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课抑制其生长@#@5.三倍体西瓜由于含糖量高且无籽,备受人们青睐。

@#@下图是三倍体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以CO2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与11:

@#@00时相比,13:

@#@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相对较高@#@B.14:

@#@00后叶片的Pn下降,导致植株积累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C.17:

@#@00后叶片的Ci快速上升,导致叶片暗反应速率远高于光反应速率@#@D.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6.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7.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B.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需要消耗ATP@#@C.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D.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第Ⅱ卷共4题@#@8.(11分)生长抑素(SS)是一种14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由下丘脑合成释放,可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

@#@@#@

(1)合成1分子SS可产生_______分子H2O;@#@下丘脑分泌的SS经_______运输到达靶器官。

@#@@#@

(2)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均可促进SS的分泌,进而影响TSH,有人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其血浆中TSH水平,结果如下图(注:

@#@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将减少。

@#@@#@②用TRH处理后,受试者体内_______分泌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__________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较_______,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_______作用。

@#@从总体趋势看,与药物A相比,急性高血糖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_______。

@#@@#@④设置处理组3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分组@#@第七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型增长。

@#@@#@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10.(12分)图甲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

@#@@#@@#@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_________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_________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________色。

@#@@#@

(2)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56、462、178和191。

@#@@#@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__________×@#@108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__________。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中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

@#@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_______,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含_______个氨基酸。

@#@@#@11.(14分)油菜物种I(2n=20)与II(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住:

@#@I的染色体和II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_______(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

(2)观察油菜新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______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

@#@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亲代·@#@@#@F1表现型@#@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实验一@#@甲×@#@乙@#@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实验二@#@乙×@#@丙@#@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3@#@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________性@#@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________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

@#@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

@#@________。

@#@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5@#@";i:

11;s:

7437:

"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调节@#@

(1)调节中枢:

@#@。

@#@产生渴觉的中枢在。

@#@@#@

(2)调节激素:

@#@。

@#@由下丘脑    分泌,释放,靶器官:

@#@   ,加强对水分。

@#@@#@(3)参与调节的最重要的器官:

@#@。

@#@@#@(4)调节过程:

@#@①在的调节下,通过相关的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

@#@③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其作用是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人体热量的来源:

@#@主要是(尤以@#@产热最多。

@#@)@#@

(2)、人体热量的散失途径

(1)主要通过、散热,其次还有。

@#@@#@3、体温调节的机制@#@

(1)、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温度感受器:

@#@①分布:

@#@体表、体内各个部位;@#@②种类:

@#@感受器和感受器。

@#@@#@中枢:

@#@。

@#@@#@增加产热的激素为和。

@#@@#@①增加产热:

@#@收缩,和@#@.分泌增加,收缩。

@#@@#@②减少散热:

@#@皮肤血管收缩。

@#@@#@

(2)、体温调节方式:

@#@。

@#@@#@(3)、调节过程@#@

(1)寒冷→皮肤兴奋→下丘脑中枢→@#@

(2)炎热→皮肤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分泌加强。

@#@@#@4、体液调节的概念:

@#@,通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补充资料:

@#@@#@一.体温调节的图解@#@特别提醒@#@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二、水平衡调节过程@#@1.图示过程@#@(说明: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2.信息解读@#@

(1)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2)神经调节:

@#@①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②神经中枢:

@#@下丘脑;@#@渴觉中枢:

@#@大脑皮层。

@#@③效应器:

@#@垂体后叶。

@#@@#@(3)体液调节:

@#@①激素名称:

@#@抗利尿激素;@#@分泌部位:

@#@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部位:

@#@垂体后叶。

@#@②靶器官:

@#@肾小管、集合管。

@#@③作用:

@#@加强对水分重吸收。

@#@④结果:

@#@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三、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图所示:

@#@@#@

(1)下丘脑地位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

@#@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

@#@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

@#@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练习:

@#@1、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

@#@@#@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和垂体分泌的@#@就会减少,这是一种机制。

@#@@#@(3)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是[]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和@#@的过程,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在激素调节过程中,它和[b]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的关系是。

@#@@#@答案

(1)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小泡中,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3)c胰高血糖素肝糖原的分解@#@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协同作用@#@2、在人体体温的神经—体液调节中。

@#@下丘脑是,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是。

@#@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会出现寒战,这是机体通过增加产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剧烈运动后,机体降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增加散热。

@#@@#@3、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4、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1)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

@#@A、B、C。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这种反射属于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5)体温调节的中枢在,感受冷热的中枢在。

@#@@#@(6)体温恒定是的结果,其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影响的活性,进而影响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7)与上图相反的环境中不会出现的反应是()@#@A.体表温度有所下降,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B.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活动加强@#@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上升D.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增加产热@#@答案

(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3)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5)下丘脑大脑皮层@#@(6)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酶@#@(7)D@#@5@#@";i:

12;s:

8091:

"@#@天津一中2011-2012-1高一年级期末形成性阶段检测@#@物理试卷@#@一.单选题: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3分)@#@1.关于惯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C.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和静止时的惯性是相同的@#@D.物体在失重时,惯性一定为零@#@2.关于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力总阻碍物体的运动 @#@B.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可能是一致的@#@C.静止的物体受到摩擦力一定是静摩擦力 @#@D.运动的物体受到摩擦力一定是滑动摩擦力@#@3.4个力的大小分别为8N,5N,11N,23N,这四个力的合力大小的范围正确的是:

@#@@#@A.3N≤F≤34N B.9N≤F≤47N C.0≤F≤47N D.1N≤F≤37N@#@4.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球心O的正上方固定一小定滑轮,细线一端拴一小球A,另一端绕过定滑轮,今将小球从图中位置缓慢拉至B点,在小球达到B点之前过程中,小球对兰球的压力N、细线的拉力T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N变大、T变大@#@B.N变小、T变大@#@C.N不变、T变小@#@D.N变大、T变小@#@5.长度为L的轻绳固定在水平天花板A点和竖直墙B点,绳上挂一定滑轮(质量不计),滑轮下吊一重物C,两绳之间夹角为θ,当绳子缓慢从B点移到动B’点后,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绳的拉力不变@#@B.绳的拉力变小@#@C.θ角变大@#@D.θ角减小@#@6.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A.1s时物体返回出发点@#@B.2s时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前3s内物体的位移为0@#@D.前2s内和第4s内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7.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与它的速度成正比,雨滴运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先加速,后减速,然后匀速运动 B.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速度有可能为零@#@C.先加速,后匀速@#@D.雨滴落地时处于加速、减速、匀速状态均有可能@#@8.固定斜面顶端安有滑轮(无摩擦),物体A、B用轻绳跨过滑轮连接,均处于静止状态,斜面粗糙,当用水平向左力推B物体,A、B仍静止,则:

@#@@#@A.B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小@#@B.B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C.绳对B拉力一定变小@#@D.绳对B拉力一定不变@#@二、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的选项正确,每小题4分)@#@9.下列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情况有()@#@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10.三个物体A、B、C叠放在一起,物体之间,物体和地面之间都不光滑,水平力F1=5N,F2=3N分别作用在物体B、C,如图所示,且A、B、C均静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B对A的摩擦力向右@#@B.B对C的摩擦力向右@#@C.地面对C的摩擦力向右@#@D.地面对C的摩擦力向左@#@11.如图所示,M放在粗糙地面上,M上固定一定滑轮,A、B两物体质量均为m,用绳连接且静止,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不计绳和滑轮质量,则()@#@A.M对地面压力为(M+2m)g@#@B.地面对M静摩擦力方向向右@#@C.地面对M静摩擦力为零@#@D.A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12.如图所示,甲图为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的物体,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质量为的物体相连,由静止释放,乙图为同一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线通过定滑轮竖直向下受到拉力的作用,拉力的大小与的重力相等,由静止释放,开始时距桌边的距离相等,则()@#@A.甲、乙两图中的加速度相等均为@#@B.甲图中的加速度为以,乙图中的加速度为@#@C.乙图中绳子受到的拉力较大@#@D.甲图中到达桌边用的时间较长,速度较小@#@二.填空题:

@#@(每小题4分)@#@13.一个力的大小为36N,它的一个分力F1与它的夹角为30o,则它的另一个分力F2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14.质量m=5kg的物体置于一粗糙斜面上,用一平行于斜面的大小为@#@30N的力F推物体使物体沿斜面M向上匀速运动,M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体M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N,方向__________.@#@15.建筑工人用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

@#@质量为100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kg的建筑材料以0.5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g取lOm/s2)@#@16.电线AB和水平绳BC共同悬挂一个重为12N的电灯,如图所示,静止时,AB绳与水平天花板成37º@#@角,由于灯重而使绳AB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__N,BC绳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__N.@#@(已知sin37º@#@=0.6,cos37º@#@=0.8)@#@三.实验题:

@#@(8分)@#@17.如图所示,用两个弹簧秤A和B,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O达到图中所示位置,在保持O点位置和B弹簧秤拉力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将弹簧秤A缓慢地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那么在@#@此时程中,A与B的示数将分别()@#@A.变大;@#@变小@#@B.变小;@#@变小@#@C.先变小,再变大;@#@变小@#@D.先变大再变小;@#@变大@#@18.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当小车质量一定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加速度a与作用力F的图线如图所示。

@#@@#@

(1)图线未过坐标原点,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线出现弯曲,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计算题:

@#@(36分)@#@19.如图所示,在与水平方向成30º@#@的固定的斜面体上,@#@质量为m的物体A恰好能匀速下滑,现只将倾角@#@变为60º@#@,用垂直于斜面的力F压着物体A,使该@#@物体仍能沿斜面匀速下滑,求力F的大小?

@#@@#@20.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2m和m的两物体A、B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已知A、B间的最大摩擦力为A物体重力的μ倍,若用水平力分别作用在A或B上,使A、B保持相对静止做加速运动,则作用于A、B上的最大拉力FA与FB之比为多少?

@#@@#@A@#@B@#@F@#@21.水平传送带以v=2m/s速度匀速运动,将物体轻放在传送带的A端,它运动到传送带另一端B所需时间为11s,物体和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求:

@#@

(1)传送带AB两端间的距离?

@#@

(2)若想使物体以最短时间到达B端,则传送带的速度大小至少调为多少?

@#@(g=10m/s2)@#@22.从某行星表面,竖直向上发射一探测器,探测器质量为150千克(假设发射过程中探测器质量不变),上升过程的某时刻关闭火箭发动机探测器最后落回行星表面。

@#@探测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行星表面没有空气),求:

@#@@#@

(1)探测器在行星表面到达的最大高度@#@

(2)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设运动过程@#@中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变) @#@(3)从发射到落回行星表面,所用总时间@#@是多少?

@#@@#@(4)火箭发动机推力多大?

@#@@#@2011-2012-1高一物理期末试卷答案@#@1-5:

@#@CBCCA@#@6-8:

@#@DCD@#@9.AD@#@10.BD@#@11.ACD@#@12.BCD@#@13.18N@#@14.15水平向左@#@15.790N@#@16.2016@#@17.C@#@18.

(1)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2)为满足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系统误差过大@#@19.mg@#@20.2:

@#@1@#@21.20m2m/s@#@22.768m4m/s2(24+8)s1800N@#@-4-@#@";i:

13;s:

6725: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一、激素调节的发现、概念和作用特点及方式@#@二、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三、激素调节实例@#@

(一).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2.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请画出图解)@#@3.糖尿病的病因、防治及检测@#@

(1)病因:

@#@受损伤,分泌不足,糖代谢出现障碍。

@#@@#@

(2)病症: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

@#@@#@(3)尿糖的测定方法@#@实验组:

@#@斐林试剂1mL+糖尿病患者尿液0.1mL蓝色砖红色沉淀。

@#@@#@对照组:

@#@斐林试剂1mL+正常人尿液0.1mL蓝色无变化。

@#@@#@(4)曲线解读@#@①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线判断(图1)@#@②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判断(图2)@#@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判断(图3)@#@@#@图1图2图3@#@

(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例1.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

@#@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例2.下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

@#@以下对该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激素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B.图中激素C在血液中的含量能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C.手术摘除成年小白鼠分泌图中激素C的腺体,一段时间后,该小白鼠表现为细胞氧化分解代谢增强@#@D.图中激素C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和骨骼肌@#@(三)体温调节@#@1.体温的平衡:

@#@人体的与的动态平衡。

@#@@#@2.体温调节的图解@#@3.体温调节的中枢是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器为______感受器,分为和感受器,增加产热的激素为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素。

@#@@#@4.体温调节的方式: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四)水平衡的调节@#@水平衡及调节的中枢位于________,渴觉中枢在________,相应激素为________激素,由下丘脑________分泌,________贮存并释放,靶器官为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水分________。

@#@@#@例3 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例4 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

@#@@#@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垂体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就会减少,这是一种________机制。

@#@@#@(3)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________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在激素调节过程中,它和[b]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的关系是________。

@#@@#@反馈1.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__________(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同时激素D________(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

@#@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

@#@__________________→传入神经→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骨骼肌。

@#@@#@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

@#@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________反射。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参考答案@#@一、神经 盐酸 促胰液素 黏膜 内分泌腺@#@高效 体液 靶器官 靶细胞 反馈 拮抗 协同@#@二、连一连@#@三、

(一)@#@3.胰岛B细胞胰岛素@#@①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去判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②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

@#@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

@#@@#@③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

(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 甲状腺 甲状腺 @#@例1.A例2.B@#@(三).@#@产热量散热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温度 冷觉温觉甲状腺 肾上腺@#@(四).下丘脑 大脑皮层 抗利尿 神经细胞 垂体后叶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例3C@#@知识网络 反射弧 体液 靶器官、靶细胞@#@例4

(1)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小泡中,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3)c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的分解 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 协同作用@#@反馈1.

(1)甲状腺激素 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 神经—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 皮肤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胰高血糖素 非条件@#@(3)抗利尿激素 (4)反馈调节@#@6@#@";i:

14;s:

18434:

"同分异构体书写方法常见题型@#@一、概念:

@#@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例1】下列各组物质中,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①NH4CNO与CO(NH2)2②CuSO4·@#@3H2O与CuSO4·@#@5H2O@#@③[Pt(H2O)4]Cl3与[Pt(H2O)2Cl2]·@#@2H2O·@#@Cl④C3H8与C5H12⑤H2O与D2O⑥白磷与红磷@#@二、同分异构体的类别@#@类别@#@备注@#@构造异构@#@碳链异构@#@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位置异构@#@类别异构@#@立体异构@#@顺反异构@#@偶尔以信息题形式出现@#@对映异构@#@常见物质的类别异构@#@①环烷烃和烯烃:

@#@CnH2nn≥3@#@②炔烃和二烯烃或环烯:

@#@CnH2n-2n≥3@#@③饱和一元醇和饱和一元醚:

@#@CnH2n+2On≥2@#@④酚、芳香醇和芳香醚:

@#@CnH2n-6On>6@#@⑤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

@#@CnH2nOn≥3@#@⑥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和羟基醛:

@#@CnH2nO2n≥2@#@⑦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CnH2n+1NO2@#@⑧葡萄糖和果糖:

@#@C6(H2O)6@#@⑨蔗糖和麦芽糖:

@#@C12(H2O)11@#@注意:

@#@烷烃没有类别异构。

@#@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n值不同)。

@#@@#@三、同分异构体书写方法@#@1、碳链异构@#@方法:

@#@减链法@#@步骤:

@#@

(1)主链由长到短;@#@

(2)支链位置由心到边不到端;@#@(3)支链由整到散,排布对邻间。

@#@@#@【例2】请写出C6H14的同分异构体。

@#@@#@2、位置异构@#@方法:

@#@先写出碳链异构;@#@再移动官能团位置。

@#@@#@

(1)烯烃、炔烃@#@【例3】写出分子式为C4H8,属于烯烃的同分异构体(包括立体异构)@#@【练习1】写出分子式为C4H6,属于炔烃的同分异构体@#@

(2)一元取代:

@#@@#@等效氢法@#@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处于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的甲基是等效的。

@#@@#@【例4】试写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

@#@@#@【练习2】碳原子数不超过10个的烷烃中,一卤代物只有一种烷烃有种@#@【练习3】一氯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种,其中含有两个甲基的一氯戊烷为_______种;@#@一氯己烷中含有四个“—CH3”的结构有_______种。

@#@@#@‚基元法@#@甲基:

@#@1种;@#@乙基:

@#@1种;@#@丙基:

@#@2种;@#@丁基:

@#@4种;@#@戊基:

@#@8种。

@#@@#@【例5】试找出C4H9-OH、C4H9-CHO、C4H9-COOH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有种。

@#@@#@(3)二元取代:

@#@定一移二@#@步骤:

@#@找出氢的种类,一卤定位,二卤移位。

@#@@#@避免重复:

@#@再将卤原子定位在β位,另一卤原子不能连在α位。

@#@@#@【思考】C3H6Cl2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问:

@#@C3H2Cl6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4)多元取代@#@①换元法@#@规律:

@#@有机物中由a个氢原子,若m+n=a,则其m元代物与n元代物种类相等。

@#@@#@【例6】分子式为C7H12O4,其中只含有两个—COOCH3基团的同分异构体(不考虑手性异构)共有@#@种。

@#@@#@【练习4】组成和结构可用表示的有机物共有(不考虑立体结构)(  )@#@A、24种 B、28种C、32种 D、36种@#@【练习5】已知分子式为C12H12的物质A的结构简式为,A苯环上二溴代物有9种同分异构体,由此推断A苯环上的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是种;@#@立方烷经硝化可得到六硝基立方烷,其可能的结构有种。

@#@@#@②定二移三、定三移四@#@方法:

@#@@#@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

@#@有邻、间、对的异构体@#@苯环上有三种不同取代基:

@#@先固定两个,再移动第三个@#@【思考】苯环上连有2个取代基,其结构式有种;@#@@#@若由-X、-X、-X3个取代基,其结构式有种;@#@@#@若由-X、-X、-Y3个取代基,其结构式有种。

@#@@#@若由-X、-Y、-Z3个不同的取代基,其结构式有种@#@【例7】芳香族化合物A与互为同分异构体,A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则A可能的结构有()@#@A.5种B.6种C.7种D.8种@#@四、常见题型@#@1.芳香烃卤代物@#@【练习6】苯的二氯取代物有种。

@#@@#@【练习7】已知萘分子中有两种不同位置的氢原子:

@#@@#@试回答:

@#@

(1)萘的一氯代物有种

(2)萘的二氯代物有种@#@【练习8】芳香族化合物F是的同分异构体,其分子中只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数目比为3:

@#@1,写出其中三种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香醇、酚与芳香醚@#@【例8】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A的同分异构体中带苯环的化合物共有()@#@A.3种B.4种C.5种D.6种@#@3.酯类的同分异构体@#@

(1)链状酯的同分异构体@#@【例9】书写分子式为C4H8O2的酯的同分异构体。

@#@@#@【练习9】某有机物A分子式为C7H14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B和C,在相同温度和 @#@压强下,同质量B和C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A的可能结构有()@#@A.4种 @#@ @#@ @#@ @#@ @#@ @#@ @#@ @#@ @#@ @#@B.5种 @#@ @#@ @#@ @#@ @#@ @#@ @#@ @#@ @#@ @#@ @#@ @#@ @#@C.6种 @#@ @#@ @#@ @#@ @#@ @#@ @#@ @#@ @#@ @#@ @#@ @#@D.7种@#@【变式训练】分子式为C9H18O2的有机物A有下列变化关系@#@其中B、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A的可能结构有(  )@#@A、8种B、10种C、16种D、6种@#@

(2)芳香酯的同分异构体@#@【例10】与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酯有种。

@#@@#@【练习10】结构简式为的有机物A:

@#@@#@①其分子式为;@#@@#@②芳香酯B与A互为同分异构体,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且苯环上两个取代基在对位上,试写@#@出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4.限制条件书写同分异构体@#@【例11】@#@(2011新课标全国)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_____种(除苯环外无其它环状结构)。

@#@@#@其中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写结构简式)@#@能够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的是(写结构简式)@#@常见限制条件对应的官能团@#@常见限制性条件@#@对应的官能团或结构@#@能与Na2CO3或NaHCO3反应放出CO2 @#@ @#@@#@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H2@#@ @#@@#@能与NaOH溶液反应@#@ @#@@#@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Cu(OH)2反应) @#@ @#@@#@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 @#@@#@能发生水解反应@#@ @#@@#@【练习11】符合下列条件的A()的同分异构体有种。

@#@@#@是苯的二取代物;@#@‚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

@#@@#@【变式训练】符合下列条件的A()的同分异构体有种。

@#@@#@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

@#@@#@【练习12】F()的同分异构体中,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共有种。

@#@@#@【变式训练】F()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种。

@#@@#@①能发生水解反应;@#@②水解产物之一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③分子中有6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练习13】同时符合下列要求的的同分异构体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含有苯环;@#@‚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

@#@@#@在这些同分异构体中,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吸收峰;@#@‚1mol该同分异构体只能与1molNaOH反应。

@#@@#@【练习14】的同分异构体中符合条件“-NO2、-NH2均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苯环对位”的共有种。

@#@@#@同分异构体反馈练习@#@1.下列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错误的是()@#@选项@#@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数目@#@A@#@分子式为C5H12@#@3@#@B@#@分子式为C5H10,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5@#@C@#@分子式为C4H10O,能与Na反应生成氢气@#@4@#@D@#@分子式为C4H8O2,能与NaHCO3反应@#@3@#@2.分子式为C5H9ClO2的同分异构体甚多,其中能与NaHCO3发生反应产生CO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4种B.8种C.12种D.16种@#@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9H10属于芳香族化合物,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同分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共有5种 @#@@#@B.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基环己烷不能,说明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间存在相互影响 @#@@#@C.芥子醇能发生氧化、取代、水解、加聚反应 @#@@#@D.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该物质不一定属于醛类@#@4.丙烯酰胺(H2C===CH—CONH2)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分子中同时含有醛基和碳碳双键的同分异构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是二聚环戊二烯的同分异构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A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加热氧化可以得到对苯二甲酸[提示:

@#@苯环上的烷基(—CH3,—CH2R,—CHR2)或烯基侧链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得羧基,写出A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其中2种符合下列要求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含有苯环 Ⅱ.能发生银镜反应Ⅲ.不能发生水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化合物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含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D(C4H6O2)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a.属于酯类  b.能发生银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9H10O2的有机物有多种同分异构体,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种,写出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含有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②分子结构中含有甲基;@#@③能发生水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F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请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物质结构简式:

@#@@#@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含有与F相同的官能团;@#@@#@②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③其中一个取代基为—CH2COOCH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分子中含有两个苯环;@#@Ⅱ.分子中有7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②是萘()的衍生物,且取代基都在同一个苯环@#@上;@#@③可发生水解反应,其中一种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种水解产物分子中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12.有机化合物H与是同分异构体,且H满足下列条件: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不能与钠反应;@#@③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④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5组峰;@#@⑤不含醚键。

@#@@#@由此可推知H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分异构体书写方法常见题型@#@【例1】①③@#@【例2】请写出C6H14的同分异构体。

@#@(5种)@#@【例3】写出分子式为C4H8,属于烯烃的同分异构体(4种)@#@【练习1】写出分子式为C5H8,属于炔烃的同分异构体(3种)@#@【例4】试写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

@#@(4种)@#@【练习2】碳原子数不超过10个的烷烃中,一卤代物只有一种烷烃有4种@#@【练习3】一氯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8种,其中含有两个甲基的一氯戊烷为____4___种;@#@一氯己烷中含有四个“—CH3”的结构有____2___种。

@#@@#@【例5】试找出C4H9-OH、C4H9-CHO、C4H9-COOH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思考】C3H6Cl2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4种)@#@问:

@#@C3H2Cl6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4种)@#@【例6】4种。

@#@【练习4】D【练习5】9种;@#@3种。

@#@@#@【思考】苯环上连有2个取代基,其结构式有3种;@#@@#@若由-X、-X、-X3个取代基,其结构式有3种;@#@@#@若由-X、-X、-Y3个取代基,其结构式有6种。

@#@@#@若由-X、-Y、-Z3个不同的取代基,其结构式有10种@#@【例7】C【练习6】3种。

@#@@#@【练习7】@#@

(1)2种

(2)10@#@【练习8】@#@、、、@#@【例8】C【例9】4种【练习9】A【变式训练】A@#@

(2)芳香酯的同分异构体@#@【例10】6种。

@#@@#@【练习10】①C8H8O3;@#@@#@②、。

@#@@#@【例11】____4__种;@#@;@#@。

@#@@#@【练习11】9种。

@#@@#@【变式训练】13种。

@#@@#@【练习12】13种。

@#@@#@【变式训练】2种。

@#@@#@【练习13】14种;@#@。

@#@@#@@#@【练习14】9种。

@#@@#@同分异构体反馈练习@#@1.D2.C3.BD@#@4.。

@#@@#@5.A是二聚环戊二烯的同分异构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A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加热氧化可以得到对苯二甲酸[提示:

@#@苯环上的烷基(—CH3,—CH2R,—CHR2)或烯基侧链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得羧基,写出A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其中2种符合下列要求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含有苯环 Ⅱ.能发生银镜反应Ⅲ.不能发生水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化合物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含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D(C4H6O2)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a.属于酯类  b.能发生银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9H10O2的有机物有多种同分异构体,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种,写出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含有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②分子结构中含有甲基;@#@③能发生水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F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请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物质结构简式:

@#@@#@③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含有与F相同的官能团;@#@@#@④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③其中一个取代基为—CH2COOCH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分子中含有两个苯环;@#@Ⅱ.分子中有7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②是萘()的衍生物,且取代基都在同一个苯环@#@上;@#@③可发生水解反应,其中一种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种水解产物分子中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12.有机化合物H与是同分异构体,且H满足下列条件: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不能与钠反应;@#@③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④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5组峰;@#@⑤不含醚键。

@#@@#@由此可推知H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i:

15;s:

21211:

"高中化学选修四错题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2.体积相同、p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中和时两者消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  )@#@A.相同 B.中和HCl的多@#@C.无法比较 D.中和CH3COOH的多@#@解析:

@#@选D。

@#@HCl是强酸,CH3COOH是弱酸,故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相比,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因此两溶液体积相同时,醋酸的物质的量多,中和时所需NaOH就多,故选D。

@#@@#@8.室温条件下进行下列各组实验,其中的观察要点不能说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选项@#@实验方案@#@观察要点@#@A@#@等浓度的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恰好反应时的体积比@#@B@#@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pH的变化@#@C@#@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和等量镁条反应@#@产生H2的起始速率@#@D@#@将pH=4的醋酸稀释成pH=6的溶液@#@加H2O的量@#@解析:

@#@选A。

@#@A项,中和碱的能力与酸的强弱无关;@#@B项pH增大说明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醋酸是弱酸;@#@C项,产生H2的起始速率是盐酸>醋酸,说明醋酸不完全电离,即说明醋酸是弱酸;@#@D项,稀释时加水量大于原溶液体积的100倍,说明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醋酸是弱酸,故B、C、D不符合题意。

@#@@#@9.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I随加入水的体积V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

(1)“O”点导电能力为0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点的c(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3)a、b、c三点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4)若使c点溶液中c(CH3COO-)增大,c(H+)减小,则可采取的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冰醋酸在稀释过程中,c(H+)的变化为加水前(“O”点),醋酸未电离,故c(H+)=0,液体不导电;@#@加水后,CH3COOHCH3COO-+H+,导电能力增强,离子的浓度增大;@#@当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尽管加水使电离程度增大,但离子的浓度反而减小,所以导电能力减弱。

@#@@#@答案:

@#@

(1)在“O”点处醋酸未电离,无离子存在@#@

(2)c<@#@a<@#@b (3)c@#@(4)①加入少量NaOH固体@#@②加入少量Na2CO3固体@#@③加入Zn、Mg等金属(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3.由已知电离常数判断,下列关于SO2与Na2CO3(aq)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不合理的是(  )@#@酸@#@电离常数@#@碳酸@#@K1=4×@#@10-7 K2=5.6×@#@10-11@#@亚硫酸@#@K1=1.54×@#@10-2 K2=1.02×@#@10-7@#@A.SO2+H2O+2CO===2HCO+SO@#@B.SO2+H2O+CO===H2CO3+SO@#@C.2SO2+2H2O+CO===H2CO3+2HSO@#@D.SO2+H2O+CO===HCO+HSO@#@解析:

@#@选B。

@#@根据表中Ka的数值,其酸性:

@#@H2SO3>H2CO3>HSO>HCO,结合复分解反应中强酸制弱酸的原理,H2SO3与CO反应不可能生成H2CO3和SO,故B不合理。

@#@@#@14.有下列物质的溶液@#@①CH3COOH ②HCl ③H2SO4 ④NaHSO4@#@

(1)若四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其c(H+)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下同)。

@#@@#@

(2)若四种溶液的c(H+)相同,其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3)将6gCH3COOH溶于水制成1L溶液,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经测定溶液中c(CH3COO-)为1.4×@#@10-3mol/L,此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常数K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升高,Ka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下同);@#@加入少量CH3COONa后c(H+)________,Ka________。

@#@@#@解析:

@#@(3)开始时c(CH3COOH)=0.1mol·@#@L-1,由于CH3COOH电离的很少,平衡后可认为c(CH3COOH)仍为0.1mol·@#@L-1。

@#@由CH3COOHCH3COO-+H+,@#@Ka=@#@=@#@=1.96×@#@10-5。

@#@@#@答案:

@#@

(1)③>②=④>① 

(2)①>④=②>③@#@(3)0.1mol·@#@L-1 1.96×@#@10-5 变大 变小 不变@#@14.实验表明,纯硫酸液体的电离能力强于纯硝酸,纯硫酸的导电性强于纯水;@#@又知液态电解质都能像水一样自身电离,而建立电离平衡(即像2H2OH3O++OH-),且在一定温度下都有各自的离子积常数。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纯硫酸在液态时,自身电离的电离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25℃时的离子积常数K(H2SO4)比水的离子积常数K(H2O)________(填“大”、“小”或“相等”)。

@#@@#@

(2)在纯硫酸与纯硝酸的液态混合物中,存在的阴离子主要是________;@#@这是因为混合液中不但存在两种电离平衡(即H2SO4和HNO3各自的电离平衡,且硫酸的酸性强于硝酸),又在无水的条件下,混合酸中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反应而造成的。

@#@@#@解析:

@#@

(1)根据H2O自身电离的电离反应方程式:

@#@2H2OH3O++OH-,可写出H2SO4自身电离的电离反应方程式:

@#@2H2SO4H3SO+HSO,因为纯硫酸的导电能力大于纯水的导电能力,所以纯硫酸比水更易电离,故K(H2SO4)比K(H2O)要大。

@#@@#@

(2)因为纯硫酸的导电能力强于纯硝酸,说明H2SO4比HNO3更易电离,H2SO4中电离出的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更大,主要存在的阴离子应来源于H2SO4电离出的HSO;@#@而且因为H2SO4的酸性强于HNO3,发生的反应就类似于强酸制弱酸,即H2SO4+HNO3H2NO+HSO。

@#@@#@答案:

@#@

(1)2H2SO4H3SO+HSO 大@#@

(2)HSO H2SO4+HNO3H2NO+HSO@#@10.某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Kw=1×@#@10-12,则该温度(填“>@#@”、“<@#@”或“=”)________25℃,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与pH=1的HCl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________。

@#@@#@

(2)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aL与pH=1的H2SO4溶液bL混合:

@#@@#@①若所得混合液呈中性,则a∶b=________;@#@@#@②若所得混合液的pH=2,则a∶b=________。

@#@@#@解析:

@#@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Kw越大,25℃时Kw=1×@#@10-14。

@#@@#@

(1)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中c(OH-)=10-1mol/L,pH=1的HCl溶液中c(H+)=10-1mol/L,所以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应恰好完全反应,则混合后溶液的pH=6。

@#@@#@

(2)①若所得混合液呈中性,则0.1mol/L×@#@aL=0.1mol/L×@#@bL,所以a∶b=1∶1;@#@②若所得混合液的pH=2,则混合后c(H+)=0.01mol/L,则=0.01mol/L,即:

@#@=0.01mol/L,得a∶b=9∶11。

@#@@#@答案:

@#@> 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能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增大 

(1)6 

(2)①1∶1 ②9∶11@#@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pH=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后溶液中c(SO)∶c(H+)≈1∶10@#@B.常温下,将pH=5的醋酸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pH=7@#@C.常温下,将pH=9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pH=7@#@D.常温下,将0.01mol·@#@L-1的硫酸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pH=4@#@解析:

@#@选A。

@#@pH=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后,c(SO)=1×@#@10-5mol·@#@L-1×@#@×@#@=1×@#@10-8mol·@#@L-1,由于水的电离,c(H+)≈1×@#@10-7mol·@#@L-1,由c(SO)∶c(H+)=(1×@#@10-8)∶(1×@#@10-7)≈1∶10,故A正确;@#@无论是酸还是碱的稀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的pH只能接近于7,但不能等于7,故B、C错误;@#@c(H+)=0.01mol·@#@L-1×@#@2×@#@=2×@#@10-4mol·@#@L-1,pH=-lg(2×@#@10-4)=3.7,故D错误。

@#@@#@16.温度t℃时,某NaOH稀溶液中c(H+)=10-amol·@#@L-1,c(OH-)=10-bmol·@#@L-1,已知a+b=12,请回答下列问题:

@#@@#@(3)给该NaOH溶液加热,pH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

@#@(3)温度升高时,Kw变大,而c(H+)=,所以c(H+)变大,pH变小。

@#@@#@7.0.1mol·@#@L-1NaOH溶液滴定100mL0.1mol·@#@L-1盐酸时,如果滴定误差在±@#@0.1%以内,反应完毕后,溶液的pH范围为(  )@#@A.6.9~7.1 B.3.3~10.7@#@C.4.3~9.7 D.6~8@#@解析:

@#@选C。

@#@本题考查中和滴定的计算。

@#@理论上,当滴入的NaOH溶液体积恰好为100mL时,溶液的pH=7,实际操作中肯定有误差,如果多滴0.1mL,误差为+0.1%,少滴0.1mL,误差为-0.1%,总体积均以200mL计算。

@#@@#@

(1)碱过量时:

@#@c(OH-)=0.1mol·@#@L-1×@#@0.1mL÷@#@200mL=5×@#@10-5mol·@#@L-1,则c(H+)=2×@#@10-10mol·@#@L-1,pH=10-lg2≈9.7;@#@@#@

(2)碱不足时:

@#@c(H+)=0.1mol·@#@L-1×@#@0.1mL÷@#@200mL=5×@#@10-5mol·@#@L-1,则pH=5-lg5≈4.3。

@#@@#@10.25℃时,pH=2的某酸HnA(An-为酸根)与pH=12的某碱B(OH)m等体积混合,混合液的pH=5。

@#@@#@

(1)写出生成的正盐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盐中存在一定水解的离子,该离子主要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该混合液呈酸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HnA的一级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当酸中c(H+)等于碱中c(OH-)时,二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是由过量的酸或碱决定的。

@#@@#@

(1)HnA中阴离子带n个单位的负电荷(An-),B(OH)m中阳离子带m个单位的正电荷(Bm+),则正盐的化学式为BnAm。

@#@@#@

(2)pH=2的酸HnA中c(H+)=10-2mol/L,pH=12的B(OH)m中c(OH-)=10-2mol/L,当二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5,酸过量说明HnA一定为弱酸,故An-一定水解。

@#@@#@(3)由于酸一定为弱酸,当HnA与B(OH)m等体积混合后,酸有剩余导致溶液显酸性。

@#@@#@答案:

@#@

(1)BnAm 

(2)An-+H2OHA(n-1)-+OH-@#@(3)由于酸一定为弱酸,当HnA与B(OH)m等体积混合后,酸有剩余 (4)HnAHn-1A-+H+@#@11.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无色溶液:

@#@Ca2+、H+、Cl-、HSO@#@B.能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

@#@Na+、NH、I-、NO@#@C.FeCl2溶液:

@#@K+、Na+、SO、AlO@#@D.常温下,=0.1mol·@#@L-1的溶液:

@#@Na+、K+、SiO、NO@#@解析:

@#@选D。

@#@本题考查限定条件下的离子共存。

@#@A项错误,H+与HSO发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显酸性,在酸性条件下,NO有强氧化性(相当于HNO3),可将I-氧化,而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Fe2+与AlO发生双水解而不能大量共存;@#@D项正确,=0.1mol·@#@L-1,即c(H+)=10-13mol·@#@L-1,是碱性溶液,四种离子均可大量共存。

@#@@#@14.已知H2O2,KMnO4、NaClO,K2Cr2O7均具有强氧化性,将溶液中的Fe2+、Cu2+、Fe3+完全沉淀为氢氧化物,需溶液的pH分别为:

@#@9.6、6.4、3.7。

@#@现有含有FeCl2杂质的CuCl2·@#@2H2O,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图示步骤进行提纯: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第一步除去Fe2+,能否直接调整pH=9.6将Fe2+沉淀除去?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实验最适合的氧化剂X是________(填序号)。

@#@@#@A.K2Cr2O7 B.NaClO@#@C.H2O2 D.KMnO4@#@加入氧化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Y是________。

@#@@#@A.NaOH   B.氨水  C.Cu2(OH)2CO3@#@D.Na2CO3  E.CuO  F.Cu(OH)2@#@(4)除去Fe3+的有关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能不能直接蒸发结晶得到CuCl2·@#@2H2O晶体?

@#@________。

@#@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加入氧化剂能把Fe2+氧化为Fe3+,同时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上述提供的几种氧化剂中符合要求的只有H2O2。

@#@当CuCl2溶液中混有Fe3+时,可利用Fe3+的水解:

@#@Fe3++3H2OFe(OH)3+3H+,加入CuO、Cu(OH)2或Cu2(OH)2CO3与溶液中的H+作用,从而使平衡右移,把Fe3+转化为Fe(OH)3沉淀而除去。

@#@最后从CuCl2溶液中制取CuCl2·@#@2H2O也不能直接加热蒸发,为抑制CuCl2水解,应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发。

@#@@#@答案:

@#@

(1)否 pH=9.6时,Cu2+会完全沉淀@#@

(2)C 将Fe2+氧化为Fe3+,便于生成沉淀而与Cu2+分离@#@(3)CEF@#@(4)Fe3++3H2OFe(OH)3+3H+@#@Cu2(OH)2CO3+4H+===2Cu2++3H2O+CO2↑@#@或Cu(OH)2+2H+===Cu2++2H2O@#@或CuO+2H+===Cu2++H2O@#@(5)不能 应在HCl气流中加热浓缩后,冷却结晶。

@#@@#@12.常温下,向100mL0.01mol·@#@L-1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mol·@#@L-1MOH溶液,图中所示曲线表示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回答下列问题:

@#@@#@

(1)由图中信息可知HA为________酸(填“强”或“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MA稀溶液的pH=a,则a________7(填“>”、“<”或“=”),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________。

@#@@#@(3)请写出K点所对应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________________。

@#@@#@(4)K点对应的溶液中,c(M+)+c(MOH)=________2c(A-)(填“>”、“<”或“=”);@#@若此时溶液中pH=10,则c(MOH)+c(OH-)=________mol·@#@L-1(用代数式表示)。

@#@@#@解析:

@#@

(1)由图像知,0.01mol·@#@L-1HA溶液的pH=2,c(HA)=c(H+)=0.01mol·@#@L-1,即HA完全电离。

@#@

(2)根据图像,pH=7时,MOH过量,即MA溶液的pH<7,为强酸弱碱盐,其水解离子方程式为M++H2OMOH+H+,此时由水电离出的c水(OH-)=c(H+)=1×@#@10-amol·@#@L-1。

@#@(3)K点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MA和MOH的混合溶液,由于MOH电离使pH>7,故c(M+)>c(A-)>c(OH-)>c(H+)。

@#@(4)根据物料守恒,K点时,c(M+)+c(MOH)=2c(A-),pH=10时,c(H+)=10-10mol·@#@L-1,c(OH-)=10-4mol·@#@L-1,则溶液中的c(M+)=(0.005+10-4)mol·@#@L-1,混合溶液中,根据物料守恒得:

@#@2c(A-)=c(M+)+c(MOH),根据电荷守恒得:

@#@c(A-)+c(OH-)=c(M+)+c(H+),两式联立消除c(A-)得,c(MOH)+c(OH-)=c(M+)+2c(H+)-c(OH-)=(0.005+10-4)mol·@#@L-1+2×@#@10-10mol·@#@L-1-10-4mol·@#@L-1=0.005+2×@#@10-10mol·@#@L-1。

@#@@#@答案:

@#@

(1)强 0.01mol·@#@L-1HA溶液的pH为2,说明HA完全电离@#@

(2)< M++H2OMOH+H+ 1×@#@10-amol·@#@L-1@#@(3)c(M+)>c(A-)>c(OH-)>c(H+)@#@(4)= 0.005+2×@#@10-10@#@4.下列有关溶度积常数(Ksp)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向BaCO3饱和溶液中加入Na2CO3固体,BaCO3的Ksp减小@#@B.溶度积常数(Ksp)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Ksp减小@#@C.溶度积常数(Ksp)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Ksp增大@#@D.常温下,向Mg(OH)2饱和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Mg(OH)2的Ksp不变@#@答案:

@#@D@#@6.把足量熟石灰放入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Ca(OH)2(s)Ca2+(aq)+2OH-(aq),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给溶液加热,溶液的pH升高@#@B.恒温下向溶液中加入CaO,溶液的pH升高@#@C.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Ca(OH)2固体增多@#@D.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Ca(OH)2固体增多@#@解析:

@#@选D。

@#@A项,加热时Ca(OH)2溶解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pH减小;@#@B项,CaO+H2O===Ca(OH)2,由于保持恒温,Ca(OH)2溶解度不变,c(OH-)不变,因此pH不变;@#@C项,CO+Ca2+===CaCO3↓,使平衡正向移动,Ca(OH)2固体减少;@#@D项,加入NaOH固体时,c(O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因此Ca(OH)2固体增多。

@#@@#@10.某温度时,Ag2SO4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点对应的Ksp(Ag2SO4)等于c点对应的Ksp(Ag2SO4)@#@B.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a点对应的溶液变为b点对应的溶液@#@C.该温度下,Ksp(Ag2SO4)=1.6×@#@10-5@#@D.0.02mol·@#@L-1的AgNO3溶液与0.2mol·@#@L-1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不会生成沉淀@#@解析:

@#@选B。

@#@温度恒定时,曲线上任意点的Ksp都相等,A项正确;@#@a点对应Ag2SO4的不饱和溶液,但蒸发可以使溶液中的c(Ag+)、c(SO)都变大,故不能实现由a点对应的溶液变到b点对应的溶液,B项错误;@#@由Ag2SO4在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可知:

@#@Ksp(Ag2SO4)=c2(Ag+)·@#@c(SO)=(1×@#@10-2)2×@#@16×@#@10-2=1.6×@#@10-5,C项正确;@#@0.02mol·@#@L-1的AgNO3溶液与0.2mol·@#@L-1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c2(Ag+)·@#@c(SO)=0.012×@#@0.1=1×@#@10-5<Ksp,所以混合液不会有沉淀生成,D项正确。

@#@@#@9.一溶液中含有Fe3+和Fe2+,它们的浓度都是0.050mol·@#@L-1。

@#@如果要求Fe3+沉淀完全而Fe2+不生成沉淀Fe(OH)2,需控制pH在何范围?

@#@@#@已知:

@#@Ksp[Fe(OH)3]=1.1×@#@10-36@#@Ksp[Fe(OH)2]=1.64×@#@10-14@#@(提示:

@#@当某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1时可以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了)@#@解析:

@#@Fe3+沉淀完全时,c(Fe3+)为1×@#@10-5mol·@#@L-1,则Fe3+沉淀完全时所需的氢氧根浓度为@#@c(OH-)==mol·@#@L-1@#@≈4.8×@#@10-11mol·@#@L-1,@#@pH=14-pOH=14-10.3=3.7;@#@@#@Fe2+开始沉淀时所需氢氧根浓度为c(OH-)==mol·@#@L-1≈5.7×@#@10-7mol·@#@L-1,@#@pH=14-pOH=14-6.2=7.8,@#@因此,溶液的pH控制在3.7~7.8之间,可使Fe3+沉淀完全而Fe2+不沉淀。

@#@@#@答案:

@#@溶液的pH需控制在3.7~7.8之间。

@#@@#@12.已知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MmAn(s)mMn+(aq)+nAm-(aq),Ksp=cm(Mn+)·@#@cn(Am-)称为溶度积。

@#@@#@某学习小组欲探究CaSO4沉淀转化为CaCO3沉淀的可能性,查得如下资料(25℃):

@#@@#@难溶@#@电解质@#@CaCO3@#@CaSO4@#@MgCO3@#@Mg(OH)2@#@Ksp@#@2.8×@#@10-9@#@9.1×@#@10-6@#@6.8×@#@10-6@#@1.8×@#@10-11@#@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往100mL0.1mol·@#@L-1的CaCl2溶液中加入0.1mol·@#@L-1的Na2SO4溶液100mL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上述悬浊液中加入固体Na2CO33g,搅拌,静置后弃去上层清液。

@#@@#@③再加入蒸馏水搅拌,静置后再弃去上层清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

16;s:

12912:

"第二节烷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和通式;@#@@#@2.使学生了解烷烃性质的递变规律;@#@@#@3.使学生了解烃基、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以增强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4.使学生了解烷烃的命名方法;@#@@#@5.通过甲烷的性质与烷烃的性质的联系,使学生理解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教学重点:

@#@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写法,烷烃的命名。

@#@@#@●教学难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烷烃的命名。

@#@@#@●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以及归纳的方法得出烷烃的通式,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2.运用边讲、边探索、边示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烷烃的命名。

@#@@#@●教学用具:

@#@投影仪、球棍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习提问]@#@1.甲烷的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2.甲烷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3.什么叫取代反应?

@#@@#@[导入新课]甲烷是最简单的烃,在烃里边还有许多结构和性质与甲烷相似的分子,如乙烷、丙烷等,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烷烃。

@#@@#@[板书]第二节烷烃@#@一、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展示]乙烷(C2H6)和丙烷(C3H8)的球棍模型。

@#@@#@[点拨]在这些烃的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单键结合成链状,跟甲烷一样,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总共形成了四个化学键。

@#@这样的结合使得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都达到“饱和”,我们把这种烃叫做“饱和烃”,又叫“烷烃”。

@#@@#@1.烷烃的概念@#@2.烷烃分子的结构特点:

@#@一是分子里碳原子均以单键结合成链状;@#@二是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3.烷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讲述]若把上述各分子的结构式中表示共价单键的“—”删去,乙烷变为CH3CH3,丙烷写成CH3CH2CH3,丁烷可写成CH3CH2CH2CH3。

@#@变形后的式子书写起来是比较方便的,我们称之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当然,在书写有机物分子的结构简式时,若遇到像丁烷分子中有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成分时,还可以写成CH3(CH2)2CH3。

@#@由于结构简式书写方便,且仍能表示出分子结构的简况,所以更多情况下常使用结构简式。

@#@@#@[转引]既然甲烷的结构和其他的烷烃分子很相似,那么它们在性质上是否也很相似呢?

@#@@#@[指导阅读]教材表5—1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4.烷烃的物理性质@#@

(1)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

(2)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4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3)烷烃的相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转引]甲烷与其他烷烃结构的相似不仅表现在物理性质上的规律性变化,而且化学性质上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请同学们根据甲烷的化学性质总结、推测烷烃应有的化学性质。

@#@@#@5.烷烃的化学性质@#@

(1)通常状况下,它们很稳定,跟酸、碱及氧化物都不发生反应,也难与其他物质化合;@#@@#@

(2)在空气中都能点燃;@#@@#@(3)它们都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4)烷烃在高温下可分解。

@#@@#@6.烷烃的通式:

@#@CnH2n+2@#@[说明]若烷烃分子的碳原子数为n,那么氢原子的数目就可表示为2n+2,这样烷烃的分子式就可以表示为CnH2n+2。

@#@注意:

@#@此通式为开式链烃的通式。

@#@@#@7.同系物的概念:

@#@分子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投影练习]下列各组内的物质不属于同系物的是@#@[分析]对题中的各组物质以同系物的概念为标准进行判断可知,只有C项内的物质之间不存在同系物关系。

@#@答案:

@#@C@#@[强调]在判断同系物的时候要严格把握同系物概念涵义的两个方面:

@#@一是分子结构相似,二是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二者要联系在一起应用,缺一不可。

@#@当然,还应注意,同系物的关系不光是只有烷烃分子之间存在,在其他的有机物内也存在着同系物关系。

@#@@#@●板书设计@#@第二节烷烃@#@一、烷烃的结构和性质@#@1.烷烃的概念@#@2.烷烃的结构特点@#@3.烷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4.烷烃的物理性质@#@5.烷烃的化学性质@#@6.烷烃的通式@#@7.同系物的概念@#@第二课时@#@[引入]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写出对应的结构式和分子式。

@#@@#@[学生板演]得到三种结构:

@#@@#@ 分子式为C5H12@#@[讲解]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尽管分子式相同,均为C5H12,但它们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非常普遍。

@#@我们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之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板书]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点拨]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虽然相同,但结构不同,而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

@#@如丁烷,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一种是分子里的碳原子互相结合成直链,被称为正丁烷,另一种分子里的碳原子却带有支链被称为异丁烷,它们的性质就有明显的差异。

@#@@#@[指导阅读]教材表5—1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分子中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讲解]含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即戊烷存在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称为正戊烷(不含支链)、异戊烷(含一个支链)、新戊烷(含两个支链)。

@#@很显然它们的性质也应该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在烷烃分子里,若含碳原子数越多,碳原子的结合方式就越趋复杂,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越多,如含十个碳原子的癸烷,其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有75种之多。

@#@@#@[强调]理解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概念时应注意把握两点:

@#@一是分子式相同。

@#@分子式相同必然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分子式不一定相同。

@#@如H3PO4与H2SO4、C2H6O与CH2O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式不同。

@#@二是分子结构不同。

@#@分子结构不同是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

@#@@#@[转引]烃失去1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原子团叫做烃基。

@#@烃基一般用“R—”表示。

@#@烃基一般呈电中性,属于烃的一部分,不可以独立存在,而“根”往往带有电荷,可以在溶液中独立存在。

@#@—@#@如果该烃是烷烃所形成的烃基便称之为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

@#@由于烃分子存在着异构现象,那么当碳原子较多时,烃基也存在异构体,如丙基就有两种情况:

@#@CH3—CH2—CH2—叫正丙基,CH3—CH—CH3叫异丙基。

@#@@#@3.烃基的概念:

@#@烃失去1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原子团叫做烃基。

@#@用“R—”表示。

@#@@#@[设疑]如何写出所有同分异构体(如C7H16)?

@#@@#@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引导]在书写烷烃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时一方面为了简便其见,可以先不写出氢原子,只用碳原子的不同关系来表示,因为同分异构体的形成正是由于碳原子的位置或排列变化而引起的。

@#@书写时有如下技巧:

@#@先写最长链;@#@然后从最长链减少一个碳原子作为取代基,在剩余的碳链上连接,即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中心排向两边。

@#@@#@例如:

@#@C7H16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①将分子中全部碳原子连成直链做为母链C—C—C—C—C—C—C;@#@@#@②从母链的一端取下一个C原子,依次连接在母链中心对称线一侧的各个C原子上,即@#@—@#@得到多个带有甲基、主链比母链少一个碳原子的异构骨架C—C—C—C—C—C@#@C@#@ @#@C@#@—@#@C—C—C—C—C—C但应注意取代基不能连在末端,否则与原直链时相同;@#@@#@③再从母链上一端取下两个C原子,这两个C原子相连或分开,依次连在母链所剩下的各个碳原子上,得到多个带乙基或带两个甲基、主链比母链少2个碳原子的异构体骨架@#@④再从母链上取下3个碳原子,依第③步骤书写:

@#@@#@[提示]从母链取下的碳原子数,不得多于母链所剩余的碳原子数,所以C7H16的同分异构共有9种,那么像烷烃分子同分异构体这样的同分异构现象,叫做碳链异构或碳架异构,当然最后可以将这种碳原子骨架转变成对应的结构简式。

@#@@#@[练习]书写C6H14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思路分析及答案]按照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可以得到:

@#@C—C—C—C—C—C,@#@等五种结构,故C6H14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五种即:

@#@CH3(CH2)4CH3、(CH3)2CH(CH2)2CH3、CH3CH2CH(CH3)CH2CH3、(CH3)2CHCH(CH3)2、(CH3)3CCH2CH3。

@#@@#@[过渡]把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叫甲烷,含二个和三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称为乙烷和丙烷,又把四个碳原子的两种烷烃分子分别叫做正丁烷和异丁烷等,这些就像有些同学除了学名之外还曾有过小名一样,下面就来讨论有关烷烃分子的命名。

@#@@#@[板书]三、烷烃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碳原子数后加一个“烷”字,就是简单烷烃的名称,碳原子的表示方法:

@#@①碳原子在1~10之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②碳原子数大于10时,用实际碳原子数表示,如C6H14叫己烷,C17H36叫十七烷。

@#@@#@若存在同分异构体,根据分子中支链数目的多少以“正”“异”“新”等来区别,如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叫做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分子结构复杂的烷烃(如C7H16有9种同分异构体)的命名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得换一种命名方法,这种命名法叫系统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分为以下几步:

@#@@#@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且依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之为“某烷”;@#@@#@

(2)把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阿拉伯数字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的位置,(板演)如: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位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直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取代基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

@#@例如,异戊烷用系统命名法应该命名为:

@#@(板演)@#@(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取代基,可以将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在用于表示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要用“,”隔开;@#@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

@#@例如:

@#@(板演)@#@[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步骤@#@①选主链,称某烷@#@②编号码,定支链@#@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提示]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长、近、多,即“长”是主链最长,“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最近,当两个相同支链离两端相等时,以离第三个支链最近的一端编号,“多”是指当最长的碳链有两条以上时,应选含支链最多的一条作为主链。

@#@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投影显示]系统命名法命名图例@#@●板书设计@#@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3.烃基的概念@#@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三、烷烃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2.系统命名法@#@步骤:

@#@①选主链,称某烷②编号码,定支链@#@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6@#@";i:

17;s:

17580:

"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试卷(2018.2)@#@一、单选题@#@1.植物细胞中贮存脂质和淀粉的细胞器是@#@A.有色体 B.液泡 C.溶酶体 D.白色体@#@2.下列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的是@#@A.糖酵解 B.乙醇的产生 C.消耗氧气 D.乳酸的产生@#@3.用某植物的杂合子(DdEe)种子通过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子(ddee)的育种方法称@#@A.杂交育种 B.多倍体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诱变育种@#@4.多莉羊培育过程中,乳腺细胞核与无核的卵细胞融合,融合的细胞发育成了胚。

@#@这主要依赖于细胞的@#@A.分裂和癌变 B.衰老和分化 C.分裂和分化 D.衰老和分裂@#@5.生物多样性不包括@#@A.细胞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6.下列四幅图能说明蛋白质起着推动化学反应作用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7.关于逻辑斯谛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资源有限但没有其他生物的制约 B种群起始加速增长,K/2后减速增长 @#@C.在任何时候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0@#@8.下列关于纤维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B.结构单元是葡萄糖@#@C.是一种植物多糖 D.由多条多肽链组成@#@9.某正常二倍体生物,若出现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染色体畸变类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为三体,乙为重复@#@B.甲为缺失,乙为三倍体@#@C.甲为三体,乙为三倍体@#@D.甲为缺失,乙为重复甲乙@#@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性状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 B.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型 D.昆虫的残翅变异不一定属于有害变异@#@11.如图是人体细胞中某DNA片段结构示意图 。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M可表示腺嘌呤或胸腺嘧啶@#@B.图中N键的名称为磷酸二酯键@#@C.DNA分子中(A+C)/(T+G)的比值定等于1@#@D.DNA分子中(A+T)/(C+G)的比值越高,DNA的稳定@#@12.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再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可以从细胞中释放出来@#@B.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 @#@C.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 @#@D.此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3.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部分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制片时解离过程能使质膜和细胞壁相互分离@#@B.秋水仙素能够使图示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C.箭头所指细胞中可以看到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D.箭头所指的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之比为1:

@#@1@#@1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A.特纳氏综合征可以通过分析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B.多基因遗传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低@#@C.禁止近亲婚配可以减少各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遗传咨询第一步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15.如图所示,渗透作用使红细胞破裂,但只能使植物细胞膨胀,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过程①②中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B.红细胞破裂,说明红细胞没有类似半透膜的结构@#@C.过程②中渗透作用的方向是从细胞外到细胞内@#@D.动物与植物细胞变化差异是由于二者结构不同导致的@#@16.在"@#@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为防止色素被破坏,应加入的试剂是@#@A.SiO2 BCaCO3 C95%乙醇 D层析液@#@17.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特异性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胞体所致,据此推测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18.下图是以小麦苗尖端进行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实验结果是尖端下部@#@ @#@A.不生长不弯曲 B直立生长不弯曲 C.向左弯曲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19.列过程不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的是@#@A.胃液杀灭了食物中的部分细菌 B.呼吸道黏膜阻挡了空气中的病原体@#@C.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了某些真菌 D.血浆蛋白对抗侵犯人体的病原体@#@20.在温带某地区,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演替成森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发生了次生演替 B.生物种类逐渐增多@#@C.群落的层次性明显 D.群落的季相不明显@#@21.如图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多肽链合成的过程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B.①过程可发生在G1期,起点为起始密码@#@C.致病基因是正常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 @#@D.最终合成的两条异常多肽链结构不同@#@22.下表是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本实验可变因素为温度和酶的种类@#@B.实验中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C.①④或②⑤的实验组合均可用于探究酶具有专一性@#@D.实验中红黄色深浅能说明淀粉酶的活性大小@#@23.将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种子混种在起(两者数量之比是2:

@#@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A.1:

@#@4:

@#@4 B.1:

@#@2:

@#@3 C.6:

@#@2:

@#@1 D.1:

@#@2:

@#@1@#@24.下列有关全球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野生生物资源的各种价值,已被人类充分地认识清楚@#@B.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C.臭氧层的破坏危及着地球上所以生物的命运@#@D.个别国家过量的CO2排放也可能导致全球热平衡被打破@#@25.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能引起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患水痘。

@#@一般情况下,患过水痘的人将不再会患病。

@#@该病毒由DNA、蛋白质外壳和囊膜组成,囊膜主要来自寄主细胞膜,也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囊膜表面的糖蛋白与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无直接关系@#@B.人体感染该病毒后,迅速启动细胞免疫,然后启动体液免疫@#@C.偶有少数个体。

@#@二次患病。

@#@,其原因可能是记忆细胞识别能力下降@#@D.若将病毒的DNA注射到人体内,则该DNA充当抗原直接引起免疫应答@#@26.【加试题】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一个细胞进行正常分裂,经过T1、T2、T3时期,对其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T1到T3时期代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T1时期①对应的结构或者物质共有4种形态 @#@C.T2时期细胞中Y染色体的数量可能是0或1@#@D.T3时期细胞的基因型为aXB、AXB、AY、aY@#@27.【加试题】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下图所示。

@#@相关判断正确的是@#@A.细胞的InR和GLUT均具有信息交流的作用@#@B.胰岛素激活InR, 可以促进神经细胞死亡@#@C.胰岛素激活InR, 可促进脑神经元吸收葡萄糖@#@D.胰岛素能直接促进细胞对Ca2+的吸收@#@28.【加试题】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II-4不含有甲病基因,人群中乙病发病的概率是1/100,系谱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1与 一个正常的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15/22@#@C.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6@#@D.II-3和Ⅲ-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二、填空题@#@29.(6分)如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

@#@请回答@#@

(1)该湿地中的各种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种植的各种植物呈现斑块状镶嵌,体现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湿地受到一定程度生活污水的污染,依然保持稳态,说明该湿地具有_________;@#@污染程度过大,N、P含量超标,容易造成水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7分)某生物小组研究光质(红光与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生叶肉细胞中对红光与蓝光都能吸收的色素是___________。

@#@该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的____________@#@

(2)图示说明,在蓝光照射下,气孔导度最高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偏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出苗后15天相比,出苗后30天时气孔导度明显增大而CO2吸收量变化不明显,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在红光条件下,3个CO2分子参与碳反应,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次卡尔文循环,并再生为_________个核酮糖二磷酸。

@#@@#@(4)本实验中检测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7分)小鼠(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弯曲尾与正常尾是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黄毛与灰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且在某性别中存在致死现象)。

@#@现有对黄毛弯曲尾和黄毛正常尾个体交配得到的F1代,比例如下表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

@#@@#@黄毛弯曲尾@#@黄毛正常尾@#@灰毛弯曲尾@#@灰毛正常尾@#@雌鼠@#@2/7@#@0@#@1/7@#@0@#@雄鼠@#@0@#@3/7@#@0@#@1/7@#@

(1)由实验结果推测,黄毛是____________性状,控制尾形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取F1代的黄毛弯曲尾(甲)和黄毛正常尾(乙)个体自由交配得F2代,则F2中共有____________种基因型,与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__@#@(3)若F1代中偶然出现一只弯曲尾雄鼠,请用遗传图解解释以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写出相关基因即可)@#@32.(14分)@#@【加试题】回答下列

(一)、

(二)小题 @#@

(一)猕猴桃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种水果,现在人们不仅直接食用猕猴桃,还对其进行深加工,制成猕猴桃果汁、果酒等。

@#@下图为生产猕猴桃果汁和果酒的流程示意图,请回答:

@#@@#@

(1)在生产猕猴桃汁的流程中,为了提高出汁率,可在压榨前可加入定量的_______________处理1小时。

@#@@#@

(2)猕猴桃汁在保藏期的某阶段会产生酚类物质导致果汁褐变或二次浑浊,后来人们发现,漆酶能有效降解酚类物质,使果汁澄清。

@#@将漆酶应用于果汁澄清的过程中,可采用交联法固定该酶,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上固定化酶的方式较多,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吸附法、______________、共价偶联法等。

@#@@#@(3)制作好的果汁也可继续用于猕猴桃酒的生产。

@#@在进行发酵前需要在猕猴桃汁中接入的菌种是______________,同时添加适量蔗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在发酵时,当出现______________现象,即表示发酵完毕。

@#@@#@(4)当主体发酵结束后,需将上层"@#@酒液"@#@转移到另一灭菌容器中进行后续贮藏,此时为了防止醋酸菌污染,加入容器中"@#@酒液"@#@的量应为_______(A注满B2/3C 1/3 D 无特殊要求),以保证果酒的品质。

@#@@#@

(二)DNA疫苗是指将编码保护性抗原蛋白的基因(图甲)插入到适宜的质粒(图乙)中得到的重组DNA分子,将其导入人体内,在人体细胞内表达的产物可直接诱导机体免疫反应。

@#@图中BglⅡ.EcoRI和Sau3AI分别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

@#@试回答@#@

(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将编码保护性抗原蛋白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要用到________酶,该酶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

@#@@#@

(2)DNA疫苗表达的产物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人体是否产生免疫应答,需检测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

@#@@#@(3)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不同种生物的基因可在人体细胞中成功表达,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编码保护性抗原蛋白的基因 (图甲)和质粒(图乙)构建重组DNA, 即DNA疫苗。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是BglⅡ.EcoRI和Sau3AI.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构建DNA疫苗时,可用BglⅡ和Sau3AI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B.构建DNA疫苗时,可用EcoRI和Sau3AI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C.图乙中的质粒只用EcoRI切割后,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用EcoRI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只能产生一种连接产物@#@33.(10分)果实脱落与果实内源性脱落酸含量变化直接相关。

@#@某科学小组为此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

@#@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和2,4-D溶液、清水、相关测量仪器、若干留树保鲜柑橘、相关培养器具等。

@#@@#@实验思路@#@①选用生长状况相似且成熟程度低的留树保鲜柑橘,均分为四组,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②分别向甲、乙、丙、丁四组柑橘喷施等量且适宜的赤霉素溶液、2,4-D溶液、________________、清水。

@#@并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③用相关仪器分别在0、20、40、60、80天测量并计算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④分析比较相关实验数据。

@#@@#@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完善实验思路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绘制实验记录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与讨论@#@①实验材料不选用成熟程度高的留树保鲜柑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甲、乙、丙组的落果率均小于丁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年2月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试卷@#@高三生物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5DCCCA6—10DBDCD11—15CDCAB16—20BBDDD21—25CABAC26—28CCB@#@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4分)@#@29.(每空1分,共6分。

@#@)@#@

(1)生产者@#@

(2)水平结构@#@(3)自动调节能力(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富营养化或水华(“赤潮”不给分)@#@(4)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同化)的太阳能污水有机物所含的能量(答“污水”、“有机物”不给分)@#@30.(每空1分,共7分。

@#@)@#@

(1)叶绿素或叶绿素a、叶绿素b类囊体(膜)或基粒或光合膜@#@

(2)光合作用强(碳反应强),消耗的CO2多@#@(3)受到光反应的限制33@#@(4)CO2吸收量@#@31.(遗传图解2分,其余每空1分,共7分。

@#@)@#@

(1)显性XBbXaXa和BbXAY@#@

(2)103/20@#@(3)@#@注:

@#@写出基因型的给1分,有文字说明的给1分。

@#@@#@32.(每空1分,共14分。

@#@)@#@

(一)@#@

(1)果胶酶@#@

(2)酶与产物易分离或酶可反复利用,提高酶的利用率(答出一点即可)包埋法@#@(3)酵母菌提高果酒的酒精度或甜度(含糖量)停止产生气泡@#@(4)A@#@

(二)@#@

(1)构建重组DNA(质粒)DNA连接酶蛋白质@#@

(2)抗原抗体@#@(3)共用一套遗传密码@#@(4)D@#@33.(共14分)@#@

(1)探究赤霉素、2,4-D对果实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2分)@#@

(2)赤霉素溶液和2,4-D混合溶液(2分)@#@(3)赤霉素、2,4-D对果实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实验记录表(2分)@#@时间@#@组别@#@0天@#@20天@#@40天@#@60天@#@80天@#@落果率@#@脱落酸含量@#@落果率@#@脱落酸含量@#@落果率@#@脱落酸含量@#@落果率@#@脱落酸含量@#@落果率@#@脱落酸含量@#@甲@#@ @#@ @#@ @#@ @#@ @#@ @#@ @#@ @#@ @#@ @#@乙@#@ @#@ @#@ @#@ @#@ @#@ @#@ @#@ @#@ @#@ @#@丙@#@ @#@ @#@ @#@ @#@ @#@ @#@ @#@ @#@ @#@ @#@丁@#@ @#@ @#@ @#@ @#@ @#@ @#@ @#@ @#@ @#@ @#@(4)①成熟程度高的柑橘中内源脱落酸含量高,易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或成熟程度高的柑橘即将脱落,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2分)@#@②赤霉素和2,4-D均能导致果实中脱落酸含量降低,减缓果实脱落。

@#@(2分)@#@";i:

18;s:

5824:

"@#@《阿伏加德罗常数》练习题姓名@#@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题的括号里@#@1.下列叙述中指定粒子的数目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是()@#@ A.KMnO4分解生成1molO2转移的电子数B.0.1molF-中含有质子数@#@ C.46gNO2中的氧原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N14O16)@#@ D.1L0.5mol·@#@L-1Na2SO4溶液中的Na+离子数@#@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已知某Ba(NO3)2溶液中含有Ba(NO3)20.20mo1,溶液体积为1.0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溶液中所含阳离子总数是0.20NAB.该溶液中所含阴离子总数为0.20NA@#@C.该溶液中所含阴、阳离子总数为0.40NA@#@D.该溶液中离子和分子总数为0.30NA@#@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48g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B.2.3g的Na+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1NA@#@C.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D.7.1gCl2与足量Fe反应时得到的电子数为0.1NA@#@4.关于等质量的O2与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比为1∶1  B.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1∶1@#@C.氧原于个数比为1∶l  D.密度比为1∶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0.1molOH-含NA个电子@#@ C.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硫的摩尔质量是64gB.镁的原子质量就是镁的相对原子质量@#@C.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18g  D.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约等于16/6.02×@#@1023g@#@7.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0.1NA个H2S分子的质量为3.4g@#@B.标况下,22.4L氖气含有2NA个原子@#@C.7.1gCl2变为氯离子时,得到的电子数为0.1NA@#@D.1L0.2mol/L硫酸铁溶液中含有的SO42-离子数目为0.2NA@#@8.对于下列指定的微粒,数目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lmol甲烷分子中所含原子数②6.02Ⅹ1023个H2O所含电子数@#@③标准状况下,2.24L氧气④12g12C里所含中子数@#@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B.aLHCl气体的分子数为@#@C.0.1mol/L的Na2SO41L溶液中,含有Na+的个数为0.2NA@#@ D.23g金属钠与水反应时失去的电子数为10NA@#@(2Na+2H2O==2NaOH+H2↑)@#@10.设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mol酒精的质量与NA个酒精分子的质量相等@#@B.NA个氧分子和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16︰1C.28g氮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A@#@D.在标准状况下,0.5NA个氯气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11.2L@#@11.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对0.3mol/L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1L溶液中含0.3NA个K+B.1L溶液中含0.9NA个离子@#@C.2L溶液中K+浓度是1.2mol/LD.2L溶液中含0.6NA个离子@#@1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关于0.1mol/LBaCl2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A.1升溶液里Ba2+和Cl—总数为0.3NAB.1升溶液中含有0.1NA个Cl—离子@#@C.500毫升溶液中Ba2+的浓度是0.05mol/LD.500毫升溶液含有0.1NA个Ba2+离子@#@1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11.2L氦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B.1.6gNH2-中所含的电子数为NA@#@C.常温常压下,44g二氧化碳分子中所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为2NA@#@D.NA个氮气分子和NA个氢气分子的体积比一定是1∶1@#@3\4yuan为1415@#@1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48g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B.1.8g的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1NA@#@C.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D.7.1gCl2与足量Fe反应时得到的电子数为0.1NA@#@15.关于等质量的O2与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比为1∶1  B.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1∶1@#@C.氧原于个数比为1∶l  D.密度比为1∶1@#@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D@#@A@#@B@#@B@#@B@#@D@#@A@#@D@#@C@#@C@#@B@#@A@#@B@#@A@#@题号@#@15@#@答案@#@C@#@4、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06g碳酸钠中所含离子的个数为2个 @#@B.0.1molNH4+含个电子C.1.8g水中含个中子@#@D.标准状况下11.2LSO3中含1.5个氧原子@#@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0.1molOH-含NA个电子@#@ C.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w.w.w.k.s.5.u.c.o.m@#@w.w.w.k.s.5.u.c.o.m@#@-2-@#@@#@";i:

19;s:

14799:

"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学性质》测试@#@H=1C=12N=14O=16 @#@Na=23Al=27Cl=35.5K=39Ca=40Fe=56Cu=64@#@一.选择题:

@#@@#@1、自然界里常见金属元素存在最多的是Al,其次是铁,接着是铜。

@#@然而人类冶炼金属获得成功最早的反而是含量少的铜,含量最多的铝最迟冶炼出来,究其原因,合理的是( @#@ @#@ @#@)。

@#@@#@A.矿石在地下埋藏,铜矿最浅,容易开发,铝矿埋得深,难开发@#@B.铜矿颜色较深,易发现,铝矿颜色较浅,不易发现@#@C.铜矿较易还原,铝矿很难还原@#@D.以上说法是错误的 @#@@#@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

@#@@#@A.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B.标准壮况下,1.12L氦气所含的原子数为0.1NA@#@C.1.8gNH4+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D.15.6gNa2O2与过量CO2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4NA @#@@#@3、用于飞机制造的材料应具备强度高、密度小、质地轻的特点。

@#@以波音747为例,机身每减轻1kg,因油耗降低,一年可获利2000美元。

@#@下列材料中哪种可用于飞机制造业( @#@ @#@ @#@ @#@ @#@)。

@#@@#@A.Li-Al合金 @#@ @#@ @#@B.黄铜(Cu-Zn合金) @#@ @#@C.Na-K合金 @#@ @#@ @#@ @#@D.生铁(Fe-C合金) @#@@#@4、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 @#@)。

@#@C@#@A.钠的熔点较低 @#@ @#@ @#@B.钠的密度小于水 @#@C.钠的硬度较小 @#@ @#@ @#@ @#@D.钠的还原性强 @#@@#@5、下列灭火剂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 @#@ @#@ @#@ @#@)。

@#@@#@A.干冰灭火剂 @#@ @#@ @#@ @#@ @#@ @#@B.黄沙 @#@ @#@ @#@ @#@ @#@ @#@ @#@ @#@ @#@ @#@ @#@ @#@ @#@ @#@ @#@ @#@ @#@ @#@C.干粉灭火剂 @#@ @#@ @#@ @#@ @#@ @#@ @#@D.泡沫灭火剂 @#@@#@6、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

@#@@#@A.Na+、CO32-、SO42-、H+ @#@ @#@ @#@ @#@ @#@ @#@ @#@ @#@ @#@ @#@B.K+、AlO2-、H+、Cl- @#@@#@C.Fe2+、K+、H+、NO3- @#@ @#@ @#@ @#@ @#@ @#@ @#@ @#@ @#@ @#@ @#@ @#@ @#@ @#@D.Al3+、H+、NO3-、SO42- @#@@#@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

@#@ @#@@#@A.铁与稀硫酸反应:

@#@Fe+2H+===Fe3++H2↑ @#@ @#@ @#@ @#@@#@B.氢氧化铝与足量盐酸反应:

@#@Al(OH)3+3H+===Al3++3H2O @#@@#@C.钠跟冷水反应:

@#@Na+2H2O= @#@Na++2OH-+H2↑ @#@@#@D.铜片与稀硝酸反应:

@#@ @#@Cu+NO3-+4H+===Cu2++NO↑+2H2O @#@@#@8、把7.4g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其中c(Na+)==0.6mol·@#@L-1。

@#@若把等质量的固体混合物加热至恒重,残留固体的质量是( @#@ @#@ @#@ @#@)。

@#@@#@A.3.18g @#@ @#@ @#@ @#@B.2.12g @#@ @#@ @#@ @#@ @#@ @#@C.4.22g @#@ @#@ @#@ @#@ @#@ @#@ @#@D.5.28g @#@@#@9、取两份铝片,第一份与足量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烧碱溶液反应,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片的质量之比为( @#@ @#@ @#@ @#@)。

@#@ @#@ @#@ @#@@#@A.1:

@#@1 @#@ @#@ @#@ @#@ @#@B.2:

@#@3 @#@ @#@ @#@ @#@ @#@C.3:

@#@2 @#@ @#@ @#@ @#@ @#@ @#@D.1:

@#@6 @#@ @#@ @#@ @#@@#@10、下列各组溶液,不另加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分别开的是( @#@ @#@ @#@ @#@)。

@#@@#@A.NaCl、HCl、NaAlO2、NaHCO3 @#@ @#@ @#@ @#@ @#@ @#@ @#@ @#@ @#@ @#@ @#@ @#@ @#@ @#@ @#@ @#@ @#@ @#@ @#@ @#@ @#@B.NaSO4、KNO3、(NH4)2SO4、MgCl2@#@C.FeCl3、NaOH、AlCl3、HNO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AgNO3、NaCl、NaSO4、NaI @#@@#@ @#@11、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再滴入少量氯水,溶液立即显红色。

@#@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是( @#@ @#@ @#@ @#@)。

@#@@#@ @#@ @#@ @#@A.Fe2+ @#@ @#@ @#@ @#@ @#@ @#@ @#@ @#@ @#@ @#@ @#@ @#@ @#@B.Fe3+ @#@ @#@ @#@ @#@ @#@ @#@ @#@ @#@ @#@ @#@ @#@ @#@ @#@ @#@C.K+ @#@ @#@ @#@ @#@ @#@ @#@ @#@ @#@D.NH4+ @#@@#@12、为了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FeCl3,最好的方法是向此溶液中( @#@ @#@ @#@ @#@)。

@#@@#@A.通入氯气 @#@ @#@ @#@ @#@B.加入Zn @#@ @#@ @#@ @#@C.加入Fe @#@ @#@ @#@ @#@D.加入Cu @#@@#@13、把等量金属钠进行下列实验,其中生成氢气最多的是( @#@ @#@ @#@)。

@#@@#@A.把钠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 @#@ @#@ @#@ @#@ @#@ @#@B.把钠放入足量水中@#@C.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 @#@ @#@ @#@ @#@ @#@D.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些小孔,再放入水中 @#@@#@14、某溶液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Na2SO4·@#@10H2O),可供选择的操作有:

@#@①加适量H2SO4溶液;@#@②加金属Na;@#@③结晶;@#@④加过量NaOH溶液;@#@⑤加强热脱结晶水;@#@⑥过滤。

@#@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 @#@ @#@)。

@#@ @#@ @#@ @#@ @#@ @#@ @#@ @#@ @#@ @#@ @#@@#@A.②⑥③ @#@ @#@ @#@ @#@ @#@ @#@ @#@ @#@B.④⑥①③ @#@ @#@ @#@ @#@ @#@ @#@ @#@C.④⑥③⑤ @#@ @#@ @#@ @#@ @#@ @#@ @#@D.②⑥①③⑤ @#@@#@15.把铁片加到1L1mol/L的氯化铁溶液中,当反应后溶液中Fe3+和Fe2+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铁片减少的质量为( @#@ @#@ @#@ @#@)。

@#@@#@A2.8g @#@ @#@ @#@ @#@ @#@ @#@B5.6g @#@ @#@ @#@ @#@ @#@C11.2g @#@ @#@ @#@ @#@ @#@ @#@D1.4g @#@@#@16、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

@#@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烧杯中 @#@( @#@ @#@ @#@ @#@ @#@)。

@#@@#@A.有铜无铁 @#@ @#@ @#@ @#@ @#@ @#@ @#@ @#@ @#@ @#@B.有铁无铜 @#@ @#@ @#@ @#@ @#@ @#@ @#@ @#@C.铁、铜都有 @#@ @#@ @#@ @#@ @#@ @#@ @#@D.铁、铜都无 @#@@#@ @#@三.(本题包括4小题)@#@ @#@ @#@17、通常用小苏打的悬浊液除去CO2中的HCl,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不能用NaOH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也不能用Na2CO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原因)。

@#@ @#@@#@18、“比较”是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请运用比较法解答下列问题:

@#@已知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钠几乎可与所有的常见气态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如: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CO=Na2CO3。

@#@@#@ @#@

(1)试分别写出Na2O2与SO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通过比较可知:

@#@在氧化物中,当非金属元素处于 @#@ @#@ @#@ @#@ @#@价时,其氧化物与过氧化钠反应就有O2生成。

@#@ @#@@#@19、200℃时,11.6g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了3.6g,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水蒸气的质量比 @#@ @#@ @#@ @#@ @#@ @#@ @#@ @#@ @#@ @#@ @#@。

@#@ @#@@#@20.某同学为了检验家中的一瓶补铁药(成分为FeSO4)是否变质,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Fe2+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结合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如下实验:

@#@将药片除去糖衣研细后,溶解过滤,取滤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在一支试管中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另一支试管中滴入KSCN溶液。

@#@请你填出该同学实验中出现以下现象时的应得出结论:

@#@@#@ @#@@#@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现象@#@滴入KSCN溶液的现象@#@结论@#@①@#@褪色@#@不变红@#@ @#@@#@②@#@不褪色@#@变红@#@ @#@@#@③@#@褪色@#@变红@#@ @#@@#@ @#@21、下列物质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

@#@ @#@ @#@ @#@ @#@ @#@ @#@ @#@@#@已知由E转化成C的现象是:

@#@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回答:

@#@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 @#@ @#@ @#@ @#@ @#@ @#@ @#@ @#@ @#@B @#@ @#@ @#@ @#@ @#@ @#@ @#@ @#@ @#@ @#@D @#@ @#@ @#@ @#@ @#@ @#@ @#@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2)写出E→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计算题@#@22、3.84gFe和Fe2O3的混合物溶于120mL的盐酸,刚好完全反应。

@#@生成0.03molH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检验,溶液不显色。

@#@试求:

@#@@#@

(1)原混合物中Fe2O3和Fe的质量分别为多少。

@#@@#@

(2)原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 @#@23、向20mLAlCl3溶液中滴入2mol/LNaOH溶液时,得到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加NaOH溶液的体积有如图关系:

@#@ @#@@#@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若溶液中有Al(OH)3沉淀0.39g,求出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

@#@@#@ @#@@#@参考答案:

@#@@#@题号@#@1@#@2@#@3@#@4@#@5@#@6@#@7@#@8@#@9@#@ @#@@#@答案@#@C@#@C@#@A@#@C@#@B@#@D@#@B@#@A@#@A@#@ @#@@#@题号@#@10@#@11@#@12@#@13@#@14@#@15@#@16@#@17@#@18@#@19@#@答题@#@C@#@A@#@C@#@D@#@AB@#@AC@#@B@#@AD@#@C@#@B@#@ @#@@#@ @#@@#@ @#@@#@ @#@@#@ @#@@#@ @#@ @#@ @#@ @#@20、HCO3- @#@+ @#@H+ @#@ @#@=H2O+CO2↑@#@ @#@ @#@ @#@ @#@ @#@ @#@ @#@ @#@ @#@ @#@ @#@@#@ @#@ @#@ @#@ @#@ @#@ @#@ @#@ @#@ @#@CO2+ @#@2OH- @#@ @#@=H2O+CO32-@#@ @#@ @#@ @#@ @#@ @#@ @#@ @#@ @#@ @#@ @#@@#@ @#@ @#@ @#@ @#@ @#@ @#@ @#@ @#@ @#@ @#@ @#@ @#@H2O+CO32-+ @#@CO2=2HCO3-@#@ @#@@#@ @#@ @#@ @#@ @#@21、

(1)SO2+Na2O2=Na2SO4 @#@2SO3+2Na2O2=2Na2SO4+O2

(2)2 @#@(3)最高@#@ @#@@#@ @#@ @#@ @#@22、1∶18。

@#@@#@ @#@@#@ @#@ @#@23、

(1)没有被氧化;@#@

(2)完全被氧化:

@#@(3)部分被氧化。

@#@@#@ @#@@#@ @#@ @#@ @#@24、

(1)Na @#@ @#@Na2O2 @#@ @#@NaOH @#@ @#@Na2CO3 @#@ @#@ @#@

(2)①②④@#@ @#@ @#@(3)2Na+2H2O=2Na++2OH-+H2 @#@ @#@2NaHCO3=Na2CO3+CO2+H2O@#@ @#@@#@ @#@ @#@25、A @#@Fe2O3 @#@ @#@ @#@B @#@FeCl3 @#@ @#@ @#@ @#@ @#@ @#@ @#@ @#@D @#@ @#@FeCl2 @#@ @#@ @#@ @#@ @#@ @#@@#@甲 @#@Cl2 @#@ @#@ @#@ @#@ @#@乙 @#@ @#@NaOH @#@ @#@ @#@ @#@ @#@丙 @#@KSCN @#@ @#@ @#@ @#@ @#@ @#@(各1分,共6分)@#@ @#@@#@

(2)、写出E→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Fe(OH)2+O2+2H2O=4Fe(OH)3(2分)@#@ @#@@#@ @#@26、

(1)Fe:

@#@2.24g @#@ @#@ @#@Fe2O3:

@#@1.6g @#@ @#@ @#@ @#@

(2)1mol·@#@L-1@#@ @#@@#@27、

(1)Al3+完全沉淀;@#@

(2)Al(OH)3刚好完全溶解;@#@(3)7.5mL或17.5mL。

@#@@#@4@#@";i:

20;s:

5984:

"@#@三段式法巧解速率计算题@#@1.计算方法——“三段式”@#@

(1)基本步骤:

@#@@#@①准确写出有关化学平衡的化学方程式;@#@@#@②找出各物质的初始量、转化量、平衡量(物质的量浓度或物质的量);@#@@#@③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等式关系进行解答。

@#@@#@

(2)基本模式:

@#@@#@对于反应mA(g)+nB(g)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mol·@#@L-1、bmol·@#@L-1,tmin达到平衡后,A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为mxmol·@#@L-1。

@#@@#@        mA(g)+nB(g)pC(g)+qD(g)@#@c(起始)(mol·@#@L-1)   a   b    0   0@#@c(变化)(mol·@#@L-1)  mx   nx   px  qx@#@c(平衡)(mol·@#@L-1)  a-mx b-nx  px  qx@#@2.计算类型@#@

(1)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v(A)=mol·@#@(L·@#@min)-1。

@#@@#@

(2)计算平衡浓度:

@#@反应物:

@#@c(平衡)=c(起始)-Δc;@#@生成物:

@#@c(平衡)=c(起始)+Δc。

@#@@#@(3)计算转化率:

@#@@#@反应物的转化率=×@#@100%,“量”指物质的量、浓度、体积、质量等。

@#@(下同)@#@(4)计算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φ(A)=×@#@100%。

@#@@#@(5)计算产率:

@#@某产物的产率=×@#@100%。

@#@@#@[例题] 往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内通入40molN2和120molH2,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经2s后达到平衡状态,平衡时c(N2)为2mol·@#@L-1。

@#@@#@

(1)用H2的浓度变化表示2s内的平均速率v(H2)=______。

@#@

(2)氮气的转化率是_______。

@#@@#@(3)平衡时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4)容器内反应前后压强比是_____@#@[解析]N2+3H22NH3@#@起始(mol·@#@L-1)4  12    0@#@变化(mol·@#@L-1)2  6    4@#@平衡(mol·@#@L-1)2  6    4@#@

(1)v(H2)==3mol·@#@(L·@#@s)-1。

@#@

(2)α(N2)=×@#@100%=50%。

@#@@#@(3)φ(NH3)=×@#@100%=33.3%。

@#@@#@(4)同温同容下,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所以@#@==4∶3。

@#@@#@[答案] 

(1)3mol·@#@(L·@#@s)-1 

(2)50% (3)33.3% (4)4∶3@#@练习题@#@1.反应A(g)+3B(g)=2C(g)+2D(g)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化学反应速率,其中最快的是()。

@#@@#@A.υ(D)=0.4mol/(L·@#@S)B.υ(B)=0.6mol/(L·@#@S)@#@C.υ(C)=0.5mol/(L·@#@S)D.υ(A)=0.15mol/(L·@#@S)@#@2.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N2,经测定反应开始后3s末H2的反应速率υ(H2)=O.3mol/(L·@#@s),则3s末NH3的浓度为()。

@#@@#@A.0.45mol/LB.0.6mol/LC.O.9mol/LD.1.2mol/L@#@3.在反应A(g)+3B(g)2C(g)中,若以物质A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为0.2mol/(L·@#@min),则以物质B表示此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mol/(L·@#@min)。

@#@@#@4、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2和3molH2,发生N2+3H2= @#@2NH3,在2s末时,测得容器中含有0.4mol的NH3,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5.将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碘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H2(g)+I2(g)2HI(g)(正反应放热),反应经过5min测得碘化氢的浓度为0.5mol·@#@L-1,碘蒸气的浓度为0.25mol·@#@L-1。

@#@请计算:

@#@@#@

(1)v(HI)=__________;@#@v(H2)=__________;@#@氢气的起始浓度=__________。

@#@@#@6.根据下图回答:

@#@@#@1、反应物是__________.@#@2、2min内A的平均速率是________@#@3、写出化学方程式@#@7、在2L的密闭容器中,充人2molN2和3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s后测得N2为1.9mol,则以N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8、在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5molN2和8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当反应进行到2min时,测得容器内有4molNH3。

@#@则:

@#@@#@

(1)2min时,容器内n(N2)==,c(H2)==。

@#@@#@

(2)2min内,以N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N2)==。

@#@@#@(3)2min时,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与反应前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

@#@@#@9、在一体积固定的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加入3molSO2和1molO2,发生如下反应,@#@2SO2+O22SO3,一定时间后,容器中含1.8molSO2,此时O2的转化率是多少?

@#@容器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多少?

@#@@#@10、已知某恒容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A(g)+B(g)2C(g),充入3molA和1molB,保持温度不变,一段时间后到平衡,容器中含平衡混合物共3.6mol,此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A的转化率是多少?

@#@@#@11、将气体A、B置于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3A(g)+B(g) @#@ @#@2C(g)+2D(g),反应进行到10s末,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mol,B的物质的量为0.6mol,C的物质的量为0.8mol,则:

@#@

(1)平衡混合气体中C的体积分数 @#@ @#@ @#@ @#@ @#@ @#@ @#@ @#@ @#@ @#@;@#@

(2)用B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 @#@ @#@ @#@ @#@ @#@ @#@ @#@ @#@ @#@。

@#@@#@(3)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 @#@ @#@ @#@ @#@ @#@;@#@(4)10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 @#@ @#@ @#@ @#@ @#@ @#@ @#@。

@#@@#@3@#@";i:

21;s:

12485: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浓度的变化——△C时间的变化——△t@#@表达式:

@#@v=△C/△t单位:

@#@mol/(L•s)或mol/(L•min)@#@例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或消耗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C.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逐渐变小,所以用反应物表示的化学反应的速率为负值@#@D.化学反应速率越大,则单位时间内生成物的产量就越大@#@例2、在2L密闭容器中,某气体反应物在2s内由8mol变为7.2mol,用此反应物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A.0.4mol(L·@#@s)-1@#@B.0.3mol(L·@#@s)-1@#@C.0.2mol(L·@#@s)-1@#@D.0.1mol(L·@#@s)-1@#@注意:

@#@

(1)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来表示时,其反应速率的数值可以不同,但都表同一反应的速率。

@#@(必须标明用哪种物质来做标准)@#@

(2)起始浓度与化学计量数比无关,但是变化浓度一定与化学计量数成比例。

@#@@#@(3)同一反应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如:

@#@@#@2A(g)+3B(g)C(g)+4D(g)@#@ν(A):

@#@ν(B):

@#@ν(C):

@#@ν(D)=2:

@#@3:

@#@1:

@#@4@#@(3)化学反应速率均用正值来表示,且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4)一般不用纯液体或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5)改变压强对无气体参与的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例4.已知反应4CO+2NO2N2+4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CO)=1.5mol·@#@L-1·@#@min-1@#@B.v(NO2)=0.7mol·@#@L-1·@#@min-1@#@C.v(N2)=0.4mol·@#@L-1·@#@min-1@#@D.v(CO2)=1.1mol·@#@L-1·@#@min-1@#@例5.对于可逆反应A(g)+3B(s)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5mol·@#@L-1·@#@min-1@#@B.v(B)=1.2mol·@#@L-1·@#@s-1@#@C.v(D)=0.4mol·@#@L-1·@#@min-1@#@D.v(C)=0.1mol·@#@L-1·@#@s-1@#@【总结】对于同一反应,比较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大小时,要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才能比较。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

@#@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外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其它因素。

@#@@#@

(1)浓度:

@#@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注意:

@#@“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或“气体的浓度”;@#@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看成是一常数。

@#@对固体,反应速率与其表面积大小有关,固体的颗粒度越小(表面积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快。

@#@@#@

(2)温度:

@#@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可以减小反应速率。

@#@@#@(3)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解释:

@#@在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时,增大压强,必缩小容器——引起气体的浓度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快。

@#@@#@(4)催化剂:

@#@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可以成千上万倍的加快反应速率。

@#@@#@“催化剂”:

@#@能改变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组成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5)其他:

@#@如:

@#@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度)、激光、射线、超声波、紫外线、溶剂等。

@#@@#@(6)惰性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加入惰性气体(或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容器P增大,但各物质C不变,v不变。

@#@@#@②恒温恒压,加入惰性气体(或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容器V增大,各物质C减小,v减小。

@#@@#@例6.对反应A+B===AB来说,常温下按以下情况进行反应:

@#@@#@①20mL溶液中含A、B各0.01mol @#@②50mL溶液中含A、B各0.05mol @#@③0.1mol·@#@L-1的A、B溶液各10mL @#@④0.5mol·@#@L-1的A、B溶液各50mL@#@四者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例7.把镁条直接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H2的速率如右图所示,在下列因素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①盐酸的浓度 ②镁条的表面积 ③溶液的温度 ④Cl-的浓度@#@A.①④ 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例8.一定温度下,反应N2(g)+O2(g)===2NO(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恒容,充入N2@#@C.恒容,充入He D.恒压,充入He@#@例9.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实验@#@反应温度/℃@#@Na2S2O3溶液@#@稀H2SO4@#@H2O@#@V/mL@#@c/mol·@#@L-1@#@V/mL@#@c/mol·@#@L-1@#@V/mL@#@A@#@25@#@5@#@0.1@#@10@#@0.1@#@5@#@B@#@25@#@5@#@0.2@#@5@#@0.2@#@10@#@C@#@35@#@5@#@0.1@#@10@#@0.1@#@5@#@D@#@35@#@5@#@0.2@#@5@#@0.2@#@10@#@@#@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可逆反应:

@#@@#@1、定义:

@#@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2、特点:

@#@@#@

(1)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的两个化学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共存,两个化学反应构成了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

(2)符号:

@#@“”号@#@(3)通常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为逆反应;@#@@#@(4)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浓度均不能为零。

@#@@#@

(二)化学反应限度@#@1、定义: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_不再改变_,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_状态_”,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此时这个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

@#@@#@反应开始:

@#@υ正>@#@υ逆@#@反应过程中:

@#@υ正逐渐减小,υ逆逐渐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平衡时:

@#@υ正==υ逆;@#@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例10、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重要特征()@#@A.反应停止了B.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D.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例11、对于可逆反应M+N===Q达到平衡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B.M、N全部变成了Q@#@C.M、N、Q的浓度都保持不变@#@D.反应已经停止@#@例1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2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A.Z为0.3mol·@#@L-1 B.Y2为0.4mol·@#@L-1@#@C.X2为0.2mol·@#@L-1 D.Z为0.4mol·@#@L-1@#@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等:

@#@υ正=υ逆;@#@@#@定:

@#@各组分的浓度一定;@#@@#@动:

@#@动态平衡。

@#@@#@变:

@#@如果外界条件的改变,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

(1)浓度: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2)温度: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

@#@(只对于有气体参加且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总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例13、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2NH3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1molN≡N键断裂的同时,有3molH-H键形成@#@B.1molN≡N键断裂的同时,有3molH-H键断裂@#@C.1molN≡N键断裂的同时,有6molN-H键断裂@#@D.1molN≡N键断裂的同时,有6molN-H键形成@#@例15.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A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3nmolB@#@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D. A、B、C的分子数比为1:

@#@3:

@#@2@#@例16.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D.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Y的同时生成2molX@#@例17.在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能够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C.A的物质的量浓度@#@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例18.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

@#@C(s)+H2O(g)===CO(g)+H2(g)不能确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B.v正(CO)=v逆(H2O)@#@C.生成nmolCO的同时生成nmolH2@#@D.1mol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molH—O键@#@【知识拓展】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例举反应@#@mA(g)+nB(g)pC(g)+qD(g)@#@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平衡@#@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平衡@#@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生成mmolA,即V(正)=V(逆)@#@平衡@#@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同时消耗了pmolC,则V(正)=V(逆)@#@平衡@#@③V(A):

@#@V(B):

@#@V(C):

@#@V(D)=m:

@#@n:

@#@p:

@#@q,V(正)不一定等于V(逆)@#@不一定平衡@#@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消耗了qmolD,因均指V(逆)@#@不一定平衡@#@压强@#@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平衡@#@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不一定平衡@#@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平衡@#@②Mr一定时,但m+n=p+q时@#@不一定平衡@#@温度@#@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平衡@#@体系的密度@#@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其他@#@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平衡体系中有带颜色气体参加)@#@平衡@#@@#@";i:

22;s:

9942: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案@#@命题人组长签字评审领导@#@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重点难点:

@#@@#@1、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2、燃烧热的计算@#@知识梳理:

@#@@#@一、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实质、特征和规律@#@实质:

@#@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特征:

@#@既有新物质生成又有能量的变化@#@遵循的规律:

@#@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形式:

@#@常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表现出来@#@二、反应热与焓变@#@1、反应热定义: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成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焓变定义: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叫反应的焓变,符号是△H,单位常用KJ/mol。

@#@@#@3、产生原因:

@#@化学键断裂—吸热 @#@ @#@ @#@ @#@ @#@ @#@化学键形成—放热@#@4、计算方法:

@#@△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据此,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化学键@#@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表示方法@#@△H<0@#@△H>0@#@常见反应类型@#@可燃物的燃烧;@#@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的水解;@#@@#@Ba(OH)2与NH4Cl的反应;@#@@#@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注意】@#@

(1)反应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只是引发反应的条件,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并无直接关系。

@#@许多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引发反应,也有部分吸热反应不需加热,在常温时就可以进行。

@#@@#@三、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

@#@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

(2)意义:

@#@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①要注明温度、压强,但中学化学中所用的△H数据一般都是25℃、101Kpa下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

@#@@#@②必须注明△H的“+”与“-”。

@#@“+”表示吸收热量,“-”表示放出热量。

@#@@#@③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g表示气体,l表示液体,s表示固体,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

@#@@#@④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

@#@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注意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由于△H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

@#@即对于相同的物质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其△H也不同。

@#@当化学计量数加倍时,△H也加倍。

@#@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⑥对于化学式形式相同的同素异形体,还必须在化学是后面标明其名称。

@#@如C(s,石墨)@#@四、燃烧热@#@

(1)概念:

@#@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注意】①对物质的量限制:

@#@必须是1mol:

@#@@#@②1mol纯物质是指1mol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③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如C→CO2(g);@#@H→H2O(l);@#@S→SO2(g)等;@#@@#@④物质的燃烧热都是放热反应,所以表示物质燃烧热的△H<0@#@

(2)表示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中常出现分数。

@#@@#@五、中和热@#@1.定义:

@#@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注意:

@#@①稀溶液一般是指酸、碱的物质量浓度均小于或等于1mol·@#@L-1;@#@@#@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水;@#@H+(aq)+OH-(aq)=H2O(l);@#@△H=-57.3KJ/mol表示强酸强碱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③弱酸弱碱因为电离时要吸热或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小于对应酸碱的物质的量,所以弱酸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其中和热△H>-57.3KJ/mol,表示中和热偏小。

@#@@#@④测定中和热实验关键因素:

@#@酸与碱充分反应;@#@防止热量散失,酸碱溶液浓度等。

@#@如浓硫酸与碱反应测得中和热偏高。

@#@@#@2.书写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以生成1molH2O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六、盖斯定律@#@内容:

@#@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热只与其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反应热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不同物质的能量(即焓)是不同的,对于物质的稳定性而言,存在着“能量越低越稳定”的规律。

@#@@#@七、中和热的测定@#@1、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mol/L盐酸、0.55mol/LNaOH溶液@#@2、装置图@#@.@#@3、问题:

@#@@#@

(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

@#@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

@#@@#@

(2)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

@#@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

@#@为什么?

@#@@#@(3)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4)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何不是1∶1而是NaOH过量?

@#@若用HCl过量行吗?

@#@@#@答案:

@#@@#@

(1)两杯口相平,可使盖板把杯口尽量盖严,从而减少热量损失;@#@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为了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

@#@@#@

(2)因为该温度计还要用来测碱液的温度,若不冲洗,温度计上的酸会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使热量散失,故要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不能倒入小烧杯,若倒入,会使总溶液的质量增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

@#@@#@(3)因为本实验的关键是测反应的反应热,若动作迟缓,将会使热量损失而使误差增大。

@#@@#@(4)为了保证0.50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mol/L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

@#@若使盐酸过量,亦可。

@#@@#@八.高考题@#@1、(2014新课标I)已知:

@#@@#@甲醇脱水反应①2CH3OH(g)=CH3OCH3(g)+H2O(g)△H1=-23.9kJ/mol甲醇制烯烃反应②2CH3OH(g)=C2H4(g)+2H2O(g)△H2=-29.1kJ/mol乙醇异构化反应③CH3CH2OH(g)=CH3OCH3(g)△H3=+50.7kJ/mol@#@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C2H4(g)+H2O(g)=C2H5OH(g)的△H=-----------kJ/mol。

@#@-45.5@#@2、(2014新课标II)室温下,将1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H1,将1mol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5H2O(s)=====△CuSO4(s)+5H2O(l),热效应为△H3。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H2>△H3B.△H1<△H3@#@C.△H1+△H3=△H2D.△H1+△H2>△H3@#@3、(2014四川)已知:

@#@25℃、101kPa时,Mn(s)+O2(g)=MnO2(s)△H=-520kJ/molS(s)+O2(g)=SO2(g)△H=-297kJ/mol@#@Mn(s)+S(s)+2O2(g)=MnSO4(s)△H=-1065kJ/mol@#@SO2与MnO2反应生成无水MnSO4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MnO2(s)+SO2(g)=MnSO4(s)△H=-248kJ/mol@#@4、(2014海南)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断开lmol化学键的焓变称为键焓。

@#@已知H-H、H-O和O-O键的键焓ΔH分别为436kJ/mol、463kJ/mol和495kJ/mol。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H2O(g)=H2(g)+1/2O2(g);@#@ΔH=-485kJ/mol@#@B.H2O(g)=H2(g)+1/2O2(g);@#@ΔH=+485kJ/mol@#@C.2H2(g)+O2(g)=2H2O(g);@#@ΔH=+485kJ/mol@#@D.2H2(g)+O2(g)=2H2O(g);@#@ΔH=-485kJ/mol@#@5、(2014重庆)已知C(s)+H2O(g)=CO(g)+H2(g)ΔH=akJ/mol2C(s)+O2(g)=2CO(g)ΔH=-220kJ/mol@#@H-H、O=O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496和462kJ/mol,则a为()@#@A.-332B.-118C.+350D.+130@#@4@#@";i:

23;s:

23355:

"@#@化工生产真题训练@#@1、(2014山东高考)工业上用重铬酸钠(Na2Cr2O7)结晶后的母液(含少量杂质Fe3+)生产重铬酸钾(K2Cr2O7)。

@#@工艺流程及相关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

@#@@#@

(1)由Na2Cr2O7生产K2Cr2O7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冷却结晶析出大量K2Cr2O7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向Na2Cr2O7母液中加碱液调PH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体A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固体B主要为________(填化学式)。

@#@@#@(4)用热水洗涤固体A,回收的洗涤液转移到母液______(填“I”“II”或“III”)中,既能提高产率又可使能耗最低。

@#@@#@2、(2014年江苏高考)烟气脱硫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实验室用粉煤灰(主要含Al2O3、SiO2等)制备碱式硫酸铝[Al2(SO4)x(OH)6—2x]溶液,并用于烟气脱硫研究。

@#@@#@

(1)酸浸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滤渣Ⅰ的主要成分为    。

@#@@#@

(2)加CaCO3调节溶液的pH至3.6,其目的是中和溶液中的酸,并使Al2(SO4)3转化为Al2(SO4)x(OH)6—2x。

@#@滤渣Ⅱ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若溶液的pH偏高,将会导致溶液中铝元素的含量降低,@#@其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上述流程中经完全热分解放出的SO2量总是小于吸收的SO2量,其主要原因是       ;@#@与吸收SO2前的溶液相比,热分解后循环利用的溶液的pH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2014年江苏高考)实验室从含碘废液(除H2O外,含有CCl4、I2、I-等)中回收碘,其实验过程如下:

@#@@#@

(1)向含碘废液中加入稍过量的Na2SO3溶液,将废液中的I2还原为I-,其离子方程式为       ;@#@该操作将I2还原为I-的目的是        。

@#@@#@

(2)操作X的名称为           。

@#@@#@(3)氧化时,在三颈瓶中将含I-的水溶液用盐酸调至pH约为2,缓慢通入Cl2,在400C左右反应(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控制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的原因是               ;@#@锥形瓶里盛放的溶液为             。

@#@@#@(4)已知:

@#@5SO32—+2IO3—+2H+=I2+5SO42—+H2O@#@某含碘废水(pH约为8)中一定存在I2,可能存在I-、IO3—中的一种或两种。

@#@请补充完整检验含碘废水中是否含有I-、IO3—的实验方案:

@#@取适量含碘废水用CCl4多次萃取、分液,直到水层用淀粉溶液检验不出碘单质存在;@#@                                    。

@#@@#@实验中可供选择的试剂:

@#@稀盐酸、淀粉溶液、FeCl3溶液、Na2SO3溶液@#@4、(2012福建高考)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

@#@@#@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

@#@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步骤II中反应:

@#@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3)已知t℃时,反应FeO(s)+CO(g)Fe(s)+CO2(g)的平衡常数K=0.25。

@#@@#@ @#@ ①t℃时,反应达到平衡时n(CO):

@#@n(CO2)=               @#@ @#@ ②若在1L密闭容器中加人0.02molFeO(s),并通入xmolCO,t℃时反应达到平衡。

@#@此时FeO(s)转化率为50%,则x=             。

@#@@#@5、氯碱厂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NaOH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依据上图完成下列问题:

@#@@#@

(1)在电解过程中,阴极上生成气体的电子式为     。

@#@@#@

(2)精制过程中除去阳离子中的Ca2+、Mg2+等杂质,除去Mg2+的离子方程式为    。

@#@@#@(3)精制过程要除去SO42-,可选择下列溶液中的      (填字母序号),并将加入的顺序以箭头符号(↓)的形式画在图上(精制过程中加入试剂从左到右的顺序为先后顺序)。

@#@@#@     a.Ba(OH)2     b.Ba(NO3)2     c.BaCl2@#@(4)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用BaCO3除去SO42-(已知溶解度BaSO4<@#@BaCO3),试用平衡移动原理加以解释:

@#@     。

@#@@#@(5)脱盐工作中,利用NaOH和NaCl在溶解度上的差异,通过蒸发、冷却、   、  (填操作名称)而制得50%的NaOH溶液。

@#@@#@6、(2014龙岩质检)废钒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V2O5、VOSO4、K2SO4、SiO2和Fe2O3等,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V2O5。

@#@@#@

(1)VOSO4中,V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①中产生的废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

(2)配平④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25℃时,取样进行实验分析,得到钒沉淀率和溶液pH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试判断在实际生产时,⑤中加入氨水调节溶液的最佳pH为______________。

@#@@#@(4)生产时,将②中的酸性萃余液循环用于①中的水浸。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还有________________。

@#@@#@(5)成品V2O5可通过铝热反应来制取金属钒,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4泉州单科质检)某探究小组将一批电子废弃物简单处理后,得到含Cu、Al、Fe及少量Au、Pt等金属的混合物,并设计如下制备硫酸铜晶体和无水氯化铁的方案:

@#@@#@已知:

@#@Cu2++4NH3·@#@H2O=[Cu(NH3)4]2++4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步骤①Cu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2)步骤②加H2O2的作用是     ,滤渣2为(填化学式)            。

@#@@#@(3)步骤⑤不能直接加热脱水的理由是                     。

@#@@#@(4)若滤液1中Cu2+的浓度为0.02mol·@#@L-1,则氢氧化铜开始沉淀时的pH=          @#@ (已知:

@#@Ksp[Cu(OH)2]=2.0×@#@10-20)。

@#@@#@(5)已知:

@#@2Cu2++4I-=2CuI↓+I2   I2+2S2O32-=2I-+S4O62-@#@某同学为了测定CuSO4·@#@5H2O产品的质量分数可按如下方法:

@#@取3.00g产品,用水溶解后,加入足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将滤液稀释至250mL,取50mL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0.08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的依据是                    。

@#@@#@四次平行实验耗去Na2S2O3标准溶液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1@#@2@#@3@#@4@#@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mL)@#@25.00@#@25.02@#@26.20@#@24.98@#@此产品中CuSO4·@#@5H2O的质量分数为               。

@#@@#@8、(2014泉州一检)工业上,以黄铜矿(主要成分CuFeS2)为原料制备金属铜,有如下两种工艺。

@#@@#@I.火法熔炼工艺:

@#@往处理过的黄铜矿加入石英,再通入空气进行焙烧,即可制得粗铜。

@#@@#@

(1)焙烧的总反应式可表示为:

@#@2CuFeS2+2SiO2+5O2=2Cu+2FeSiO3+4SO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      。

@#@@#@

(2)下列处理SO2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  A.高空排放  B.用纯碱溶液吸收制备亚硫酸钠@#@  C.用氨水吸收后,再经氧化制备硫酸铵  D.用BaCl2溶液吸收制备BaSO3@#@(3)炉渣主要成分有FeO、Fe2O3、SiO2、Al2O3等,为得到Fe2O3,加盐酸溶解后,后续处理过程未涉及到的操作有    。

@#@@#@  A.过滤   B.加氧化剂  C.蒸发结晶    D.灼烧  E.加过量NaOH溶液@#@II.FeCl3溶液浸取工艺:

@#@其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4)浸出过程中,CuFeS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该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6)若用石墨电极电解滤液,写出阳极最先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

@#@@#@(7)黄铜矿中含少量Pb,调节Cl-浓度可控制Pb2+在滤液中的浓度,当c(Cl-)=2mol•L-1时,溶液中Pb2+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已知:

@#@Ksp(PbCl2)=1×@#@10ˉ5]@#@9、(2014泉州测试)应用化学原理可制备一些化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

(1)在浓H2O2溶液中加入无水氯化钙,可制得过氧化钙(CaO2)。

@#@该反应属于     反应。

@#@@#@

(2)辉铜矿(Cu2S)可发生反应2Cu2S+2H2SO4+5O2==4CuSO4+2H2O用于制取CuSO4,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当1molO2发生反应时,还原剂所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3)硅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矿石,含铜形态为CuCO3·@#@Cu(OH)2和CuSiO3·@#@2H2O,同时含有SiO2、FeCO3、Fe2O3、Al2O3等杂质。

@#@利用硅孔雀石制取CuSO4•5H2O的流程如下:

@#@@#@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通入Cl2时被氧化的离子有      。

@#@写出在矿粉中加入30%稀硫酸时CuCO3·@#@Cu(OH)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铜可溶解于稀硝酸和稀浓硫酸混合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Cu+2NO3-+8H+==3Cu2++2NO↑+4H2O@#@全部溶解后,蒸发结晶,最后得到的晶体是      (填化学式)。

@#@@#@10、以钡矿粉(主要成分为BaCO3,含有Ca2+、Fe2+、Fe3+、Mg2+等)制备BaCl2·@#@2H2O的流程如下:

@#@@#@

(1)氧化过程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沉淀C的主要成分是Ca(OH)2和________________。

@#@由图可知,为了更好的使Ca2+沉淀,还应采取的措施为    。

@#@@#@(3)用BaSO4重量法测定产品纯度的步骤为:

@#@@#@步骤1:

@#@准确称取0.4~0.6gBaCl2·@#@2H2O试样,加入100mL水,3mL2mol·@#@L-1的HCl溶液加热溶解。

@#@@#@步骤2:

@#@边搅拌,边逐滴加入0.1mol·@#@L-1H2SO4溶液。

@#@@#@步骤3:

@#@待BaSO4沉降后,                        ,确认已完全沉淀。

@#@@#@步骤4:

@#@过滤,用0.01mol·@#@L-1的稀H2SO4洗涤沉淀3~4次,直至洗涤液中不含Cl-为止。

@#@@#@步骤5:

@#@将折叠的沉淀滤纸包置于________中,经烘干、炭化、灰化后在800℃灼烧至恒重。

@#@称量计算BaCl2·@#@2H2O中Ba2+的含量。

@#@@#@①步骤3所缺的操作为                           。

@#@@#@②若步骤1称量的样品过少,则在步骤4洗涤时可能造成的影响为                。

@#@@#@③步骤5所用瓷质仪器名称为           。

@#@滤纸灰化时空气要充足,否则BaSO4易被残留的炭还原生成Ba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有同学认为用K2CrO4代替H2SO4作沉淀剂效果更好,请说明原因:

@#@            。

@#@[已知:

@#@Ksp(BaSO4)=1.1×@#@10-10 Ksp(BaCrO4)=1.2×@#@10-10]@#@11、(2013山东潍坊三模)亚氯酸钠(NaClO2)常用于水的消毒和砂糖、油脂的漂白与杀菌。

@#@以下是用过氧化氢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图:

@#@@#@ @#@已知:

@#@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NaClO2·@#@3H2O。

@#@@#@

(1)吸收塔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配平化学方程式)。

@#@该工艺流程中的NaClO3、ClO2、NaClO2都是强氧化剂,它们都能和浓盐酸反应制取Cl2。

@#@若用二氧化氯和浓盐酸制取Cl2,当生成5molCl2时,通过还原反应制得氯气的质量为________克。

@#@@#@

(2)从滤液中得到的NaClO2·@#@3H2O晶体的操作依次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

@#@@#@  a.蒸馏 @#@ @#@ @#@b.灼烧 @#@ @#@ @#@c.过滤 @#@ @#@d.冷却结晶@#@(3)印染工业常用亚氯酸钠(NaClO2)漂白织物,漂白织物时真正起作用的是HClO2。

@#@下表是25℃时HClO2及几种常见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①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aClO2、NaF、Na2S四种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体积相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F、NaCN两溶液中所含阴阳离子总数的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____(填“前者大”“相等”或“后者大”)。

@#@@#@②Na2S是常用的沉淀剂。

@#@某工业污水中含有等浓度的Cu2+、Fe2+、Pb2+离子,滴加Na2S溶液后首先析出的沉淀是_________;@#@当最后一种离子沉淀完全时(该离子浓度为10-5mol·@#@L-1)此时的S2-的浓度为__________。

@#@@#@已知Ksp(FeS)=6.3×@#@10-10;@#@Ksp(CuS)=6×@#@10-36;@#@Ksp(CuS)=2.4×@#@10-28@#@12、(2013广州测试)硼酸(H3BO3)大量应用于玻璃制造行业,以硼镁矿(2MgO.B2O3.H2O、SiO2及少量Fe3O4、CaCO3,Al2O3)为原料生产硼酸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H3BO3在200C、400C、600C、1000C时的溶解度依次为5.0g、8.7g、14.8g、40.2g。

@#@Fe3+、Al3+、Fe2+和Mg2+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分别为3.2、5.2、9.7和12.4。

@#@@#@

(1)由于矿粉中含CaCO3,“浸取”时容易产生大量泡沫使物料从反应器溢出,故应分批加入稀硫酸。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浸出液”显酸性,含H3BO3和Mg2+、SO42-,还含有Fe3+、Fe2+、Ca2+、Al3+等杂质。

@#@“除杂”时向浸出液中依次加入适量H2O2和MgO,除去的杂质离子是_____。

@#@H2O2的作用是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浸取”后,采用“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母液”可用于回收硫酸镁,已知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且溶液的沸点随压强增大而升高。

@#@为了从“母液”中充分回收MgSO4·@#@H2O,应采取的措施是将“母液”蒸发浓缩,_______@#@13、(2013上海高考)溴化钙可用作阻燃剂、制冷剂,具有易溶于水,易吸潮等性质。

@#@实验室用工业大理石(含有少量Al3+、Fe3+等杂质)制备溴化钙的主要流程如下:

@#@@#@完成下列填空:

@#@@#@

(1)上述使用的氢溴酸的质量分数为26%,若用47%的氢溴酸配置26%的氢溴酸的氢溴酸500ml,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                。

@#@@#@

(2)已知步骤Ⅲ的滤液中不含NH4+。

@#@步骤Ⅱ加入的试剂a是       ,控制溶液的pH约为8.0的目的是         、           。

@#@@#@(3)试剂b是         ,步骤Ⅳ的目的是                。

@#@@#@(4)步骤Ⅴ所含的操作依次是                、            。

@#@@#@(5)制得的溴化钙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测定其纯度:

@#@@#@①称取4.00g无水溴化钙样品;@#@②溶解;@#@③滴入足量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④    ;@#@⑤称量。

@#@若得到1.88g碳酸钙,则溴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两位小数)。

@#@@#@若实验操作规范而测定结果偏低,其原因是                。

@#@@#@14、(2013北京高考)用含有A12O3、SiO2和少量FeO·@#@xFe2O3的铝灰制备A12(SO4)3·@#@18H2O,工艺流程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

@#@@#@Ⅰ.向铝灰中加入过量稀H2SO4,过滤:

@#@@#@Ⅱ.向滤液中加入过量KMnO4溶液,调节溶液的pH约为3;@#@@#@Ⅲ.加热,产生大量棕色沉淀,静置,上层溶液呈紫红色:

@#@@#@Ⅳ.加入MnSO4至紫红色消失,过滤;@#@@#@Ⅴ.浓缩、结晶、分离,得到产品。

@#@@#@ 

(1)H2SO4溶解A12O3的离子方程式是                     @#@ 

(2)KMnO4氧化Fe2+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3)已知: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Al(OH)3@#@Fe(OH)2@#@Fe(OH)3@#@开始沉淀时@#@3.4@#@6.3@#@1.5@#@完全沉淀时@#@4.7@#@8.3@#@2.8@#@注:

@#@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为0.1mol·@#@L-1@#@根据表中数据解释步骤Ⅱ的目的:

@#@         @#@(4)己知:

@#@一定条件下,MnO4-可与Mn2+反应生成MnO2,@#@①向Ⅲ的沉淀中加入浓HCl并加热,能说明沉淀中存在MnO2的现象是           .@#@②Ⅳ中加入MnSO4的目的是           。

@#@@#@15、(2013安徽高考)二氧化铈(CeO2)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氧化物。

@#@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玻璃粉末(含SiO2、Fe2O3、CeO2以及其他少量可溶于稀酸的物质)。

@#@某课题组以此粉末为原料回收铈,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

(1)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为了除去        (填离子符号),检验该离子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

@#@@#@

(2)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           。

@#@@#@(3)萃取是分离稀土元素的常用方法。

@#@已知化合物TBP作为萃取剂能将铈离子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TBP       (填“能”或“不能”)与水互溶。

@#@实验室进行萃取操作时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4)取上述流程中得到了Ce(OH)4产品0.536g,加硫酸溶解后,用0.1000mol/LFeS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铈被还原为Ce3+),消耗25.00mL标准溶液。

@#@该产品中Ce(OH)4的质量分数为        。

@#@@#@16、(2013上海杨浦调研)工业上冶炼冰铜(mCu2O·@#@nFeS)可得到粗铜,再以粗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晶体。

@#@@#@完成下列填空:

@#@@#@

(1)气体A中的大气污染物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填序号)吸收。

@#@@#@  a.浓H2SO4    b.浓HNO3     c.NaOH溶液    d.氨水@#@

(2)用稀H2SO4浸泡熔渣B,取少量所得溶液,滴加    (填物质名称)溶液后呈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Fe3+,检验溶液中还存在Fe2+的方法是    (注明试剂、现象)。

@#@@#@ 实验室可用如右图的装置完成泡铜冶炼粗铜的反应。

@#@@#@(3)泡铜冶炼粗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装置中镁带的作用是   。

@#@@#@泡铜和铝粉混合物表面覆盖少量白色固体a,a是  (填名称)。

@#@@#@沙子能否换成水?

@#@  (填“能”或“不能”)。

@#@@#@(5)用滴定法测定CuSO4·@#@5H2O的含量。

@#@取ag试样配成100mL溶液,@#@取20.00mL用cmol/L滴定剂(H2Y2–,滴定剂不与杂质反应)滴定至终点,消耗滴定剂bmL滴定反应:

@#@@#@Cu2++H2Y2–=CuY2–+2H+。

@#@则CuSO4·@#@5H2O质量分数的表达式是      。

@#@@#@(6)下列操作会导致CuSO4·@#@5H2O含量的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

@#@@#@  a.滴定临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口的半滴标准液至锥形瓶中@#@  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待测液,取20.00mL进行滴定@#@  c.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答案@#@1、

(1)Na2Cr2O7+2KCl=K2Cr2O7+2NaCl;@#@@#@低温下K2Cr2O7溶解度远小于其他组分,随温度的降低,K2Cr2O7溶解度明显减小。

@#@@#@

(2)除去Fe3+@#@ (3)NaCl;@#@K2Cr2O7@#@ (4)II@#@2、

(1)Al2O3+3H2SO4=Al2(SO4)3+3H2O   SiO2@#@

(2)CaSO4   3CaSO4+2Al3++3SO42-+3H2O=2Al(OH)3+3CaSO4+3CO2↑@#@(3)溶液中的部分SO32-被氧化成SO42-      减小@#@3、

(1)SO32-+I2+H2O=2I-+SO42-+2H+         使CCl4中的碘进入水层@#@

(2)分液@#@(3)使氯气在溶液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或防止I2升华或防止I2进一步被氧化)    NaOH溶液@#@(4)从水层取少量溶液,加入1~2mL淀粉溶液,加盐酸酸化,滴加FeCl3溶液,若溶液变蓝,说明废水中含有I-;@#@若溶液不变蓝,说明废水中不含有I-。

@#@@#@另从水层中取少量溶液,加入1~2mL淀粉溶液,加盐酸酸化,滴加Na2SO3溶液,若溶液变蓝,说明废水中含有IO3-;@#@若溶液不变蓝,说明废水中不含有IO3-。

@#@@#@4、

(1)①吸氧腐蚀 ②B@#@

(2)①4HNO34NO2↑+O2↑+2H2O@#@②4Fe+10HNO3=4Fe(NO3)2+NH4NO3+3H2O@#@③氮氧化物排放少 (或其他合理答案)@#@(3)①4:

@#@1   ②0.05@#@5、

(1)H:

@#@H@#@ 

(2)Mg2++2OH-=Mg(OH)2↓@#@或@#@(3)ac@#@(4)由于BaSO4比BaCO3的溶解度小, SO42-促使BaCO3(s)Ba2+(aq)+CO32- (aq)@#@平衡正向移动,生成更难溶的BaSO4沉淀。

@#@@#@(5)结晶、过滤@#@6、

(1)+4;@#@SiO2@#@

(2)1,6,6,6,1,3@#@(3)1.7@#@(4)有机萃取剂、氨水(或氨气)@#@(5)@#@7、

(1)Cu+4H++2NO3-=Cu2++2NO2↑+2H2O 3Cu+8H++2NO3-3Cu2++2NO↑+4H2O@#@

(2)将Fe2+氧化成Fe3+;@#@Fe(OH)3、";i:

24;s:

11864:

"@#@离子键@#@一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

(1)概念: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

(2)实质:

@#@@#@(3)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4)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是原子成离子键时,一方要容易失去电子,另一方要容易得到电子。

@#@@#@①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如第IA、ⅡA族的金属元素(如Li、Na、K、Mg、Ca等)与第ⅥA、ⅦA族的非金属元素(如O、S、F、Cl、Br、I等)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②金属阳离子与某些带负电荷的原子团之间(如Na与OH、SO4等)形成离子键。

@#@@#@③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酸式根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如NH4NO3、NH4HSO4。

@#@@#@【注意】①形成离子键的主要原因是原子间发生了电子的得失。

@#@@#@②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的结果,所以阴、阳离子不会无限的靠近,也不会间距很远。

@#@@#@3.离子化合物@#@

(1)概念: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

(2)离子化合物主要包括强碱[NaOH、KOH、Ba(OH)2等]、金属氧化物(K2O、Na2O、@#@MgO等)和绝大数盐。

@#@@#@【注意】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二电子式@#@1.电子式的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

(1)原子的电子式:

@#@元素周围标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

@#@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4时以单电子分步,多于4时多出部分以电子对分布。

@#@例如:

@#@@#@

(2)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

@#@简单阳离子是由金属原子失电子形成的,原子的最外层已无电子,故用阳离子的符号表示,如:

@#@Na、Li、Mg、Al等。

@#@@#@F@#@(3)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

@#@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括号“[]”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电荷字样。

@#@例如:

@#@氧离子、氟离子。

@#@@#@(4)多原子离子的电子式:

@#@不仅要画出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括号“[]”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或“电荷字样。

@#@例如:

@#@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每个离子都要单独写,而且要符合阴阳离子相邻关系,如MgCl2要写成,不能写成,也不能写成。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例如:

@#@NaCl的形成过程:

@#@;@#@@#@Na2O的形成过程:

@#@@#@CaBr2的形成过程:

@#@@#@【注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是要注意:

@#@@#@①连接符号必须用“→”而不用“=”。

@#@@#@②左边相同的原子的电子式可以合并,但右边构成离子化合物的每个离子都要单独写,不能合并。

@#@@#@第二课时共价键@#@一共价键@#@1.HCl分子的形成过程@#@在Cl与H形成HCl的过程中,H原子唯一的一个电子与Cl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各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比较HCl、NaCl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

@#@@#@由图示可知两种物质的形成过程不一样。

@#@因为形成HCl的过程是双方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为两原子所共有,从而使双方均达到稳定结构。

@#@而NaCl的形成过程为Na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Cl得一个电子形成Cl,这样形成稳定的结构。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H、Cl都是得到一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稳定结构,所以而这形成共用电子对,而Na、Cl分别为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达到电子,所以有电子的得失。

@#@@#@2.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

(2)实质:

@#@共用电子对对两原子的电性作用。

@#@@#@(3)成键微粒:

@#@原子。

@#@@#@(4)形成条件:

@#@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的原子相遇时,若原子的最外层排布未达稳定状态,则原子易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注意】①共价键的成键元素一般为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但某些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共价键,如AlCl3中含有共价键。

@#@@#@②共价键可以存在于非金属单质中,又可以存在于化合物中,如N2、NH4Cl、NaOH等。

@#@@#@二共价化合物@#@1.概念: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共价单质及其形成过程的表示方法@#@

(1)分子结构(即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①用电子式表示:

@#@例如:

@#@@#@②用结构式表示:

@#@在化学上,我们常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未成键的电子不写出,这样的式子叫结构式。

@#@例如:

@#@H2:

@#@H-H,N2:

@#@NN,CO2:

@#@O=C=O,CH4:

@#@。

@#@@#@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在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时:

@#@首先需要分析所涉及的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若要形成稳定结构,需要几个共用电子对;@#@然后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书写。

@#@例如:

@#@@#@【注意】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时:

@#@不用弯箭头表示电子转移情况,所得物质的电子式不标所带电荷情况。

@#@@#@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1.概念:

@#@@#@

(1)非极性共价键:

@#@在H2、N2、Cl2这样的单质分子中,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

(2)极性共价键:

@#@在化合物分子中,由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2.比较@#@非极性键@#@极性键@#@成键原子@#@同种元素的原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相同@#@不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成键原子的电性@#@电中性@#@显电性@#@判断依据@#@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实例@#@H-H@#@H-ClH-O-H@#@存在@#@①单质中,如H2、N2@#@②共价化合物中,如H2O2@#@③离子化合物中,如Na2O2@#@①共价化合物中,如H2O、H2O2@#@②离子化合物中,NH4Cl@#@四化学键@#@1.化学键概念:

@#@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成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它主要通过原子的价电子间的转移或共用来实现。

@#@那么如何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呢?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原子要重新组合,就要破坏原来的相互作用,重新成为自由原子,即破坏原有化学键的过程,我们称为“旧键的断裂”;@#@在重新组合后又要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即“新键的形成“,形成了新物质。

@#@所以,化学反应的过程既是旧键断裂又是新键形成的过程。

@#@值的注意的是:

@#@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不一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NaCl熔化等都有化学键被破坏,但都属于物理变化。

@#@@#@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根据化学键类型的不同,又可将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那么离子键与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表示方法@#@①电子式,如@#@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①电子式,如@#@②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存在@#@离子化合物@#@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共价化合物、某些离子化合物@#@物质的类别与化学键之间的关系:

@#@@#@①当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②当化合物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③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④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铵盐除外);@#@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但个别含有金属元素,如AlCl3也是共价化合物;@#@只含有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铵盐。

@#@@#@⑤非金属单质只有共价键,稀有气体分子中无化学键。

@#@@#@

(2)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比较@#@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概念@#@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粒子间的作用@#@阴离子与阳离子键存在离子键@#@原子间存在共价键@#@熔沸点@#@较高@#@一般较低,个别很高(如SiO2)@#@导电性@#@熔融态或水溶液导电@#@熔融态不导电,溶于水有的导电(如硫酸),有的不导电(酒精)@#@熔化时破坏@#@的作用力@#@一定破坏离子键,可能破坏共价键(如NaHCO3)@#@一般不破坏共价键@#@实例@#@强碱、大多数盐、活泼金属的氧化物中@#@酸、非金属的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中@#@【注意】熔融态是否导电是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最可靠的依据,因为所有共价化合物在熔融态时都不导电,所有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态时都导电。

@#@@#@五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1.分子间作用力@#@

(1)概念:

@#@分子间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

(2)主要特征:

@#@①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②只有分子充分接近时才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固体和液体物质中;@#@③分子间作用力远远比化学键弱;@#@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主要有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决定。

@#@@#@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例如:

@#@I2>Br2>Cl2>F2;@#@HI>HBr>HCl;@#@Ar>Ne>He等。

@#@@#@2.氢键@#@

(1)氢键不是化学键,通常把氢键看做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比化学键弱,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

(2)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如水的沸点较高,这是由于水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

@#@@#@(3)分子间形成的氢键对物质的水溶性有影响,如NH3极易溶于水,主要是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

@#@@#@(4)通常N、O、F这三种元素的氢化物易形成氢键。

@#@常见易形成氢键得化合物有H2O、HF、NH3、CH3OH等。

@#@@#@(5)氢键用“X…H”表示。

@#@如水分子间的氢键:

@#@@#@由于氢键的存在,液态水或固态水常用(H2O)表示。

@#@@#@";i:

25;s: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