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494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PPT文档格式.ppt

a:

30:

{i:

0;s:

14017:

"人类遗传病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09·@#@全国卷Ⅰ,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解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B选项正确;@#@由于近亲婚配可使从同一祖先那里继承@#@同一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增加,所以近亲婚配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大增加,C选项正确;@#@多基因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家族聚集现象,且易受环境的影响,D选项错误。

@#@@#@答案D@#@2.(2009·@#@广东生物,20)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10/19B.9/19C.1/19D.1/2@#@解析设此致病基因由Aa控制,由题意知,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则隐性纯合子aa的概率为81%,a的基因频率即为90%,A的基因频率则为10%。

@#@则该夫妇基因型及基因型频率为:

@#@妻子:

@#@AA(1/19)\,Aa(18/19),丈夫:

@#@aa。

@#@此夫妇所生子女中,正常的概率为:

@#@18/19×@#@1/2=9/19,患病的概率即为1-9/19=10/19。

@#@@#@A@#@3.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A.1/88B.1/22C.7/2200D.3/800@#@解析设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基因为A、a。

@#@由题知,该种遗传病发病率为1%,则a=10%,@#@A=90%,AA=81%,Aa=18%,Aa/(AA+Aa)=2/11,正常的丈夫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11。

@#@就本病来说,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2/11×@#@1/4=1/22,色盲的患病率为1/4,所以两病皆患的可能性为1/88。

@#@@#@A@#@4.对如图所示的遗传病进行分析,则一定携带致病基因的一组是(B)@#@A.3号、5号、13号、15号@#@B.3号、5号、11号、14号@#@C.2号、3号、13号、14号@#@D.2号、5号、9号、10号@#@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冠心病可能是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对@#@解析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条。

@#@冠心病是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具有在群体中发病率高,容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

@#@@#@6.优生优育关系到国家人口的整体质量,也是每个家庭的自身需求,下列采取的优生措施正确的是()@#@A.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B.杜绝有先天性缺陷的病儿的根本措施是禁止近亲结婚@#@C.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D.通过遗传咨询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解析产前诊断只能确定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而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禁止近亲结婚只是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而不能杜绝。

@#@遗传咨询只是推算发病风险,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

@#@猫叫综合征应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C@#@7.人类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

@#@已知21号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

@#@假设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从理论上讲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及实际可能性低于理论值的原因分别是()@#@A.2/3,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B.1/3,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C.2/3,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D.1/4,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解析这对夫妇均产生1/2正常,1/2多一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受精作用后共有四种组合形式,其中可形成一种正常的受精卵,还会形成21号四体的受精卵,但因胚胎不能成活未出生即死亡了,另外有两种21三体综合征的受精组合,所以理论上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3。

@#@但因为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作用而导致实际发病率要低一些。

@#@@#@答案B@#@8.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

@#@有一对夫妇,其中一个人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患者,另一方表现型正常,妻子怀孕后,想知道所怀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D)@#@①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②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该是男性③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不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④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当为女性@#@A.①B.②③C.①②D.①④@#@9.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组织的切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A)@#@A.苯丙酮尿症携带者B.21三体综合征C.猫叫综合征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解析21三体综合征和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形态异常,呈现镰刀状,也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到;@#@苯丙酮尿症携@#@带者不表现出症状,且属于基因突变形成的单基因遗传病,所以利用组织切片难以发现。

@#@@#@10.用M、N表示细胞质基因,用A、a表示细胞核基因(A对a完全显性),若用基因型为M(Aa)的个体作母本,与基因型为N(Aa)的个体作父本进行杂交,则后代个体的基因型与母本和父本相同的概率分别是(B)@#@A.1/2,1/2B.1/2,0C.1/2,1/4D.1/4,1/2@#@解析后代获得母本的细胞质基因,细胞核基因则获得父本、母本的各一半,所以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M(AA)、M(Aa)、M(aa),其中M(Aa)与母本相同。

@#@@#@11.调查人群中常见的遗传病时,要求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N)。

@#@若以公式N=×@#@100%进行计算,则公式中a和b依次表示(C)@#@A.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B.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C.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D.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解析遗传病的发病率是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占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的比例。

@#@@#@二、双项选择题@#@12.某男性色盲,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着丝点刚分开时,此时该细胞内可能存在(BD)@#@A.两个Y,两个色盲基因@#@B.两个X,两个色盲基因@#@C.一个X,一个Y,一个色盲基因@#@D.两个Y,没有色盲基因@#@13.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D)@#@A.人类遗传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猫叫综合征是由染色体数目变化引起的@#@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解析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缺失引起的。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14.以下为遗传系谱图,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D)@#@A.甲病不可能是X隐性遗传病@#@B.乙病是X显性遗传病@#@C.患乙病的男性一般多于女性@#@D.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不可能患甲病@#@解析由系谱图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因2号无甲病致病基因,所以其后代不可能患甲病。

@#@@#@三、非选择题@#@15.地中海小岛撒丁岛与世隔绝,当地居民普遍患有多种遗传病,是各种遗传病基因采集样本的理想地点。

@#@@#@

(1)选择该地为遗传病基因采集样本地的原因是。

@#@@#@

(2)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则检测的是细胞中的基因。

@#@原因是。

@#@@#@(3)下图是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甲病为地中海贫血症(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若该岛中每256人中有一人患有地中海贫血症,则该岛人群中基因A的频率为。

@#@乙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为性基因。

@#@若图中Ⅲ2与Ⅲ3结婚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乙病的概为。

@#@@#@(4)要降低该地遗传病发生的频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与世隔绝即与外界具有地理隔离,没有基因的交流。

@#@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而红细胞则没有细胞核,所以检测血液是检测白细胞的。

@#@地中海贫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以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为=1/16,A的基因频率是1-1/16=15/16。

@#@根据家系中的Ⅱ5×@#@Ⅱ6→Ⅲ3可以推断出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的Ⅲ2与Ⅲ3分别是杂合的乙病患者和纯合的正常个体,其后代的发病率为1/2。

@#@降低发病率的主要优生学手段是避免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答案

(1)该地不与外界人群发生基因交流@#@

(2)白(淋巴)白细胞(淋巴细胞)有细胞核,有完整的DNA组成@#@(3)15/16常显1/2@#@(4)避免近亲结婚(与岛外人群通婚);@#@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16.已知某种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引起的,但是不知道致病基因的位置,所以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该遗传病的调查,为了调查的科学准确,请你为该校学生设计调查步骤,并分析致病基因的位置。

@#@@#@

(1)调查步骤: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如下)。

@#@@#@双亲性状@#@调查的@#@家庭个数@#@子女总数@#@子女患病人数@#@男@#@女@#@③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④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

(2)回答问题:

@#@@#@①请在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填出可能的双亲性状。

@#@@#@②若男女患病比例相等,且发病率较低,可能是遗传病。

@#@@#@③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男多于女,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④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女多于男,可能是遗传病。

@#@@#@⑤若只有男性患病,可能是遗传病。

@#@@#@答案

(2)①如下表:

@#@@#@双亲性状@#@调查的@#@家庭个数@#@子女总数@#@子女患病人数@#@男@#@女@#@双亲正常@#@母患病父正常@#@父患病母正常@#@双亲都患病@#@总计@#@解析父母患病情况有四种:

@#@双亲正常、母患病父正常、父患病母正常、双亲都患病。

@#@表格不但要有数据的记录内容还要体现出数据的处理,例如求总数、取平均值等内容,根据题干灵活设置。

@#@@#@②常染色体隐性④伴X染色体显性⑤伴Y染色体17.并指(趾)是由于相邻指(趾)间骨性或软组织融合形成的手足畸形,是人类常见的肢端畸形病。

@#@@#@17。

@#@下图表示某家庭先天性并指(趾)遗传系谱,据图回答:

@#@@#@

(1)由遗传图解可以看出并指(趾)属于染色体性遗传病。

@#@@#@

(2)Ⅲ4和Ⅲ5婚后孩子正常的几率是。

@#@若Ⅲ5已经怀孕,为了生一个正常指(趾)的孩子,应该进行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病。

@#@@#@(3)研究人员从该家庭多名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提取DNA进行分析时发现,患者的第2号染色体的HOXD13基因中增加了一段碱基序列:

@#@@#@—CGCCGCCGCCGCCGTCGCCGCCGACGC—@#@(模板链),导致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增加了个氨基酸,并且全是。

@#@@#@(精氨酸:

@#@CGU、CGC、CGA、CGG,丙氨酸:

@#@GCU、GCA、GCG、GCC,脯氨酸:

@#@CCG、CCA、CCU、CCC)@#@(4)上述研究表明,并指(趾)是由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该家庭中的致病基因主要来自Ⅰ2,由于这种变化发生在细胞,从而导致每一代都有患者出现。

@#@@#@解析

(1)由第Ⅱ代的3和4与第Ⅲ代的6之间的关系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2)Ⅲ4的基因型为aa,Ⅲ5的基因型为1/3AA、2/3Aa,则他们生正常孩子aa的概率为2/3×@#@1/2=1/3。

@#@若Ⅲ5已经怀孕,为了生一个正常指(趾)的孩子,应进行基因诊断,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病。

@#@(3)基因中增加的一段DNA序列有27个碱基(模板单链上),则以其为模板转录成的mRNA上增加27个碱基,最多可决定9个氨基酸。

@#@因mRNA上增加27个碱基为—CGGCGGCGGCGGCAGCGGCGGCUGCG—,有GCG、GCA、GCU三种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都是丙氨酸。

@#@@#@(4)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因可遗传给后代,故发生突变的细胞是生殖细胞。

@#@@#@答案:

@#@

(1)常显(3)1/3产前诊断(基因诊断)(3)9丙氨酸(4)基因突变生殖@#@5/5@#@";i:

1;s:

875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1:

@#@内环境——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1、内环境的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脑脊液也属细胞处液。

@#@@#@思考1:

@#@在下列方框中画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  思考2:

@#@写出下列细胞所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血浆或淋巴@#@注意:

@#@a.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b.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虽然来自于体液,但它们只是在体内暂存,能与外界直接接触,不属于体液,也就不属于细胞外液(内环境)。

@#@@#@【典例1】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感@#@2、内环境的成分@#@水(90%)@#@

(1)血浆无机盐(约1%):

@#@其中Na+、Cl+含量较多。

@#@@#@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似。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典例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D)@#@A.O2、CO2、血红蛋白、H+B.H2O2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质、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典例3】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D)@#@①抗原与抗体结合 ②消化道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A.①②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④⑥@#@【典例4】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典例5】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C.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约770KPa,相当于0.9%的NaCl溶液(即生理盐水)(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Cl+;@#@Na+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决定作用,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

@#@(补充:

@#@高渗溶液、等渗溶液、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

(2)酸碱度:

@#@血浆的PH值为7.35-7.45,维持稳定的缓冲对主要为H2CO3/NaHCO3和Na2HPO4/NaH2PO4(即与HCO3-和HPO42-有关)@#@(3)温度:

@#@一般维持在37oC左右@#@【典例6】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C)@#@①HCO、HPO等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①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4、内环境的作用@#@由图示可知:

@#@@#@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2)直接参与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

@#@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器官有一个:

@#@皮肤@#@【典例7】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B)@#@ A.血浆与呼吸道交换气体只需通过毛细血管壁    @#@B.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气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 @#@D.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5、组织水肿及其成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另外毛细胞血管壁破损,血浆中的蛋白质等流出也会导致组织水肿。

@#@@#@【典例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D)@#@①周围的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6、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细胞穿膜层数分析(注意是膜层数还是磷脂分子还是磷脂双分子层)@#@

(1)由图可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过了7和11层生物膜。

@#@@#@

(2)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分别在肺泡、组织细胞。

@#@@#@【典例9】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生物膜(B)@#@A.5层  B.3层   C.6层  D.4层@#@知识点2:

@#@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及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

@#@细胞的代谢活和外界环境的变化)@#@2、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3、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失调,细胞代谢出现紊乱。

@#@(中暑、过度饥饿等)@#@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①成分相对稳定:

@#@保证机体代谢所需反应物(血糖稳定——维持能量供应)@#@  ②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保证机体正常代谢酶的活性@#@【典例10】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C)@#@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典例11】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中的躯@#@体感觉中枢@#@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典例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D)@#@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3@#@";i:

2;s:

13217:

"@#@山东省2014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

@#@满分100分。

@#@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藉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50分)@#@注意事项:

@#@[来源:

@#@学科网ZXXK]@#@1.第I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题目要求的。

@#@@#@2.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来源:

@#@学科网ZXXK]@#@l.在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分别是@#@A.蛋白质和核酸B.蛋白质和脂质@#@C.蛋白质和糖类D.葡萄糖和DNA@#@2.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包括@#@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群落演替@#@3.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此时分泌量明显增多、促进血糖浓度降低的激素是@#@A.胰岛素B.甲状腺激素@#@C.生长激素D.胰高血糖素@#@4.经临床检测证实,患过流感的人,其体内含有相应的抗体。

@#@人体内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效应T细胞B.吞噬细胞@#@C.效应B细胞(浆细胞)D.记忆细胞@#@5.某同学向牛奶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产生紫色反应,由此可推知牛奶中含有@#@A.淀粉B.葡萄糖@#@C.脂肪D.蛋白质@#@6.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人的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运输功能增强B.呼吸速率加快@#@C.水分含量增多D.色素含量增多@#@7.图1是某二肽结构示意图,其中用虚线框出的①、②、③依次表示@#@A.肽键、氨基、羧基B.羧基、肽键、氨基@#@C.氨基、肽键、羧基D.氨基、羧基、肽键@#@8.用化学药物抑制人体肿瘤细胞DNA的复制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在医学上属于“化疗”。

@#@用化学药物处理的肿瘤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A.间期B.前期C.中期D.末期@#@9.下列细胞图像中,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是@#@@#@10.将下列活细胞放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的是@#@A.人的成熟红细胞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11.将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得植株中纯合体(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A.0B.l/4@#@C.1/2D.l@#@12.同一—株水毛茛在水中的叶形呈丝状,而露出水面的叶形呈扁平状,这表明水毛茛的不同叶形@#@A.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B.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C.所对应的基因型一定不相同@#@D.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3.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

@#@下列曲线中能正确反映酶催化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是@#@@#@14.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A.RNA是遗传物质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C.DNA是遗传物质D.多糖是遗传物质@#@15.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的细胞内液构成了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C.内环境稳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随环境变化而,变化@#@16.图2是某双链DNA分子片段的平面结构模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1表示磷酸(基团)@#@B.2表示脱氧核糖@#@C.3与4通过氢键连接@#@D.2、3、4构成一个核苷酸@#@17.下列关于等位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B.含等位基因的个体为纯合体@#@C.a、a可以表示一对等位基因@#@D.E、f可以表示一对等位基囡@#@18.矮秆不抗病小麦与高秆抗病小麦杂交,获得了矮秆抗病新品种。

@#@该育种过程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A.基因突变B.染色体数目变异@#@C.基因重组D.染色体结构变异@#@19.下列系谱图一定表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是(依次表示正常男女,依次表示患病男女)@#@20.海岛上的一种海龟有连趾(ee)和分趾(EE、Ee)两种类型,连趾海龟的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的游泳能力弱。

@#@若岛上食物不足,分趾海龟因很难获得食物而饿死,将导致该海龟种群@#@A.停止进化B.基因e的频率上升@#@C.基因型EE频率上升D.基因E的频率上升@#@2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形式是@#@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有机物@#@2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结构(年龄组成)@#@C.“J”型增长D.性别比例(性比)@#@23.图3是某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图像,该细胞是.@#@A.初级精母细胞@#@B.次级精母细胞@#@C.精原细胞@#@D.卵原细胞@#@24.体温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脊髓B.下丘脑[来源:

@#@学科网]@#@C.脑干D.大脑皮层@#@25.A吃的食物过成时,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尿量增多B.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第II卷(共50分)@#@注意事项:

@#@[来源:

@#@学*科*网]@#@1.第II卷共6题,共50分。

@#@@#@2.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

@#@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二、非选择题@#@26.(8分)图4为某高等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

@#@@#@

(1)该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但是有[⑥],这是与高等植物细胞的区别。

@#@@#@

(2)[①]是,它的基本骨架是由构成的。

@#@@#@(3)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④],其内的染色质主要是由和蛋白质组成的.@#@(4)氨基酸通过[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在[⑤]____上合成蛋白质,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在生成ATP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由此推断细胞色素C主要在[②]____中发挥作用。

@#@@#@27.(9分)图5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内的某些生理过程,I-II表示光合作用,III-Ⅳ表示有氧呼吸,①~③表示有关物质。

@#@请据图分析回答:

@#@@#@

(1)图中物质①是____,物质②是。

@#@@#@

(2)过程I是在叶绿体的上进行的;@#@过程II表示光合作用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如果突然减少③的供应,的量将会____(填“增多”或“减少”)。

@#@@#@(3)过程III进行的场所是;@#@过程Ⅳ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在____中分解成[H]和[③]____。

@#@@#@(4)菜农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时,每天都要适时对火棚进行通风,采取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图中过程____的进行,以提高蔬菜产量。

@#@[来源:

@#@Zxxk.Com]@#@28.(8分)图6中曲线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

@#@请分析回答:

@#@@#@

(1)图中曲线能够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作具有_______特点;@#@由图可可知,促进该植物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_______mol/L@#@

(2)当浓度为时10-7mol/L,生长素对该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分别表现为_______作用和_______作用。

@#@(填“促进”或“抑制”)@#@(31当植物表现顶端优势时,如果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离顶芽最近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应该_______(填“>@#@”、“<@#@”或“=”),原因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使得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_______并积累。

@#@@#@(4)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能够获得无子番茄,这说明生长素具有_______。

@#@@#@29(9分)下表是对某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成分(D为分解者),表中数据表示一年中流经A-D的能量。

@#@请分析回答:

@#@@#@(l)除上表所示的A-D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包括:

@#@@#@

(2)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是通过[A]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其中绝大部分能量最终都会通过生物的_______作用散失。

@#@@#@(3)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填字母),属于_______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

@#@@#@(4)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D的作用是_______。

@#@@#@30.(8分)豌豆花的腋生和顶生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下表是豌豆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

@#@请分析回答:

@#@@#@(l)在组合一的子代中,同时出现了腋生花和顶生花,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由此判断出______是显性性状。

@#@@#@

(2)为判断组合一子代中某腋生花个体的基因型,可选择______个体与其杂交,若后代出现顶生花个体,则其基因型为______.@#@(3)在组合二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4)在组合三中,排除实验操作因素的影响,子代出现腋生花个体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其基因型可能是______。

@#@@#@31(8分)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mRNA上每三个连续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然后采用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来研究遗传密码与氢基酸的对应规则,并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

@#@@#@实验过程:

@#@@#@①准备一组试管,向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种氨基酸,且氨基酸的种类各不相同;@#@@#@②向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向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种人工合成的RNA,其碱基序列为…UUUUUUUUU…。

@#@@#@实验结果:

@#@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只含苯丙氨酸的多肽链,其他试管不生成多肽链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相对于加入笨丙氨酸的试管,其他试管起______作用;@#@由实验可知,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

@#@@#@

(2)JJu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多肽链,该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向试管中加入的RNA起______作用。

@#@@#@(3)若上述过程在细胞中完成,则是在细胞质的______(细胞器)中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识别mRNA的碱基序列并运载氨基酸的结构是______。

@#@@#@(4)如果利用体外合成技术实验DNA的复制,需要将每支试管中的氨基酸替换为四种______,要将RNA替换为______.@#@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A@#@C@#@D@#@D@#@C@#@A@#@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C@#@C@#@B@#@D@#@A@#@C@#@A@#@B@#@题号@#@21@#@22@#@23@#@24@#@25@#@@#@@#@@#@@#@@#@答案@#@D@#@C@#@A@#@B@#@D@#@@#@@#@@#@@#@@#@@#@26.

(1)中心体

(2)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3)细胞核DNA@#@(4)主动运输核糖体线粒体@#@@#@27。

@#@

(1)氧气NADPH(或[H]、还原氢、氢)@#@

(2)类囊体的薄膜(基粒)暗反应增多@#@(3)细胞质基质基质二氧化碳(4)II@#@28.

(1)两重性

(2)10-10

(2)抑制促进@#@(3)>侧芽(4)促进果实发育@#@29.

(1)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产者2.5×@#@10-8呼吸@#@(3)B初20(4)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30.

(1)性状分离腋生花

(2)顶生花(隐性或bb)Bb@#@(3)bbBb(4)发生了基因突变BB或Bb@#@31.

(1)对照UUU

(2)翻译模板@#@(3)核糖体tRNA(转运RNA)(4)脱氧核苷酸DNA@#@7@#@";i:

3;s:

754:

"山东省201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供2017级学生使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A@#@B@#@B@#@C@#@B@#@6@#@7@#@8@#@9@#@10@#@B@#@A@#@D@#@C@#@A@#@11@#@12@#@13@#@14@#@15@#@B@#@D@#@B@#@C@#@D@#@16@#@17@#@18@#@19@#@20@#@A@#@B@#@C@#@D@#@C@#@二、@#@21.500.13@#@22.2.0@#@23.

(1)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qE=ma又可得t=1s@#@

(2)据v=at有:

@#@v=2m/s@#@或根据动能定理qEs=mv2@#@24.

(1)据匀变速运动规律有:

@#@可解得a=3m/s2@#@

(2)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

@#@且v=at@#@可解得损失的机械能=0.6J@#@25.

(1)P入=UI=4×@#@0.5W=2W@#@P出=UI-I2r0=1.75W@#@

(2)据E=U+Ir有:

@#@r+R=,代入数据可解得R=2Ω@#@";i:

4;s:

12969: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2018届潍坊高三期末考试化学@#@2018.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时,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Al27S32C135.5@#@K39Cr52Mn55Fe56Cu64Zn65@#@第I卷(选择题,共42分)@#@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B.高纯硅是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常用材料@#@C.甘油具有还原性所以常用作护肤保湿剂@#@D.国产大客机大规模应用先进材料铝锂合金,该合金密度小,强度高@#@2.《本草纲目·@#@石三》中关于“青矾”的描述为:

@#@“绿矾状如焰消,其中拣出深青莹净者,即为青矾,煅过变赤,则为绛矾”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CuSO4·@#@5H2O B.FeSO4·@#@7H2O@#@C.KA1(SO4)2·@#@12H2O D.Fe2(SO4)3·@#@9H2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C.糖类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D.CH4与C12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都难溶于水@#@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KMnO4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Cl2@#@B.检验NH4+时,向试样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C.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5.已知臭氧第二步分解过程的机理为:

@#@①O3+C1=O2+C1O②C1O+O=O2+C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O3+O2O2@#@B.若改变催化剂,反应的△H不变@#@C.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D.C1原子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加活化分子的数目@#@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甲醇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4NA@#@B.1molN2与4mol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目为2NA@#@C.在0.1mol·@#@L-1的K2CO3溶液中,阴离子数目大于0.1NA@#@D.27g铝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3NA@#@7.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A.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

@#@S2O32-+4Cl2+5H2O===2SO42-+8Cl-+10H+@#@B.向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

@#@Al3++4NH3·@#@H2O===AlO2-+4NH4++2H2O@#@C.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石灰水:

@#@Ca2++HCO3-+OH-===CaCO3↓+H2O@#@D.在海带灰的浸出液(含有I-)中滴加H2O2得到I2:

@#@2I-+H2O2+2H+=I2+O2↑+2H2O@#@8.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X与Z形成的化合物X2Z2常用于消毒和制备少量Z的单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Y、Z三种元素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B.元素X和W之间形成的二元化合物能与水反应@#@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氢化物弱@#@D.元素Y、Z、W形成的简单离子,Y的离子半径最小@#@9.烧瓶中,铜与浓硫酸反应结束后,铜片未完全溶解。

@#@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相关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滴加浓NaOH溶液立即有蓝色沉淀生成 B.加入铁粉,铁粉不溶解@#@C.通入O2并加热,铜片继续溶解 D.加入NaNO3固体,铜片不溶解@#@10.某无色溶液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

@#@H+、NH4+、Ba2+、Al3+、CO32-、C1-、OH-、NO3-。

@#@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粉,只放出H2,则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最多有@#@A.3种B.4种C.5种D.6种@#@11.有机物X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机物X的分子式为C16H10O4@#@B.该有机物能够发生酯化反应、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C.分子内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D.该有机物与NaOH反应,最多消耗3molNaOH@#@12.右图是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种能够捕捉CO2的电化学装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CO2+2e-=C2O42-@#@C.每生成1mol的草酸铝,外电路中转移3mol电子@#@D.随着反应的进行,草酸盐的浓度减小@#@1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14.室温下,用0.1mol·@#@L-1的盐酸分别滴定50mL的三种碱(AOH、BOH和DOH)溶液,滴定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从反应开始至恰好完全反应,水电离出的c(H+)始终增大@#@B.滴定至P点时,溶液中:

@#@c(B+)>@#@c(C1-)>@#@c(BOH)>@#@c(OH-)>@#@c(H+)@#@C.pH=7时,三种溶液中c(A+)=C(B+)=c(D+)@#@D.当盐酸体积为50mL时,将三种溶液混合后:

@#@c(H+)=c(AOH)+c(BOH)+c(DOH)+c(OH-)@#@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2018.1@#@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用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2.答卷前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8分)@#@15.(14分)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

@#@@#@

(1)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①实验中要控制生成SO2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②B装置中用甲醇作溶剂,反应过程中有CO2生成,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请设计实验证明连二亚硫酸是一种二元酸。

@#@@#@

(2)二氧化硫能够抑制细菌的滋生,可用作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

@#@实验室用蒸馏——滴定法测定某粉丝样品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

@#@(已知:

@#@滴定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I2+2H2O=H2SO4+2HI)@#@①将粉丝样品粉碎,准确称取5.0g,放入三颈烧瓶中,加入稀硫酸浸泡30分钟,再加适量蒸馏水,加热蒸馏1小时(加热装置略去)。

@#@@#@②用0.001mol·@#@L-1I2标准溶液滴定吸收装置中所得溶液。

@#@可用作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是。

@#@@#@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I2标准溶液10.00mL,测得样品SO2的残留量为g·@#@kg-1。

@#@@#@③在滴定管中装入I2标准液前,未用I2标准液润洗,则测得结果(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16.(12分)中科院张涛院士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纳米ZnO可作为一些催化剂的载体。

@#@下图是通过锌精矿(主要成分ZnS)与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酸性共融法制备纳米ZnO及MnO2的工艺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

(1)“酸浸”时,锌、锰离子浸出率与溶液温度关系如图所示。

@#@当锌、锰离子浸出效果最佳时,所采用的最适宜温度为。

@#@@#@

(2)写出酸浸时ZnS与MnO2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无单质硫生成)。

@#@@#@(3)P5O7(酸性磷酸酯)作萃取剂分离锌、锰离子时,溶液的初始pH与分离系数关系如下表所示:

@#@@#@已知:

@#@分离系数越大,分离效果越好;@#@萃取剂P5O7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属于酸性萃取剂。

@#@@#@试分析初始.PH>@#@4.0时,锌锰离子分离系数降低的原因是。

@#@@#@(4)(NH4)2S2O8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Mn2+反应生成紫色MnO4-和SO42-。

@#@用(NH4)2S2O8检验水相中的Mn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二氧化锰广泛用于电池。

@#@一种海水中的“水”电池的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

@#@电池放电时,负极的反应式为。

@#@@#@(6)电解尿素的碱性溶液制取N2和H2的装置如图所示。

@#@(电解池中的隔膜仅阻止气体通过,两电极都是惰性电极)@#@A电极的名称为,若起始时加入电解池的原料配比=3,完全反应后,电解排出液中=。

@#@@#@17.(10分)目前,国内对“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冶炼铝的研究较多,利用该方法冶炼金属铝,既节能又环保。

@#@@#@已知:

@#@①Al2O3(s)+AlCl3(g)+3C(s)====3AlCl(g)+3CO(g) △H=akJ·@#@mol-1@#@②3A1C1(g)====2A1(l)+A1Cl3(g) △H=bkJ·@#@mol-1@#@③Al(l)====Al(s) △H=ckJ·@#@mol-1@#@

(1)Al2O3(s)与C(s)反应生成Al(s)和CO(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Al4C3是“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冶炼铝的中间产物,它与水反应生成气体CH4,CH4与CO2经高温重整可得合成气(CO和H2)。

@#@向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H4和1molCO2(g),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H4(g)+CO2(g)2CO(g)+2H2(g)。

@#@测得CH4的平衡转化率α(CH4)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据图分析x0.1(填“>@#@”“<@#@”或“=”),理由是。

@#@@#@②下列关于图中a、b两点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a点:

@#@v正(CH4)=2v逆(CO) B.反应速率:

@#@va<@#@vb@#@C.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Ma<@#@Mb D.平衡常数:

@#@Ka<@#@Kb@#@(3)在一定温度下,向1L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CH4和2molCO2,发生反应CH4(g)+CO2(g)2CO(g)+2H2(g),反应开始时容器内总压强为P0,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测得容器内总压强为P,则平衡时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为mol(用含P和P0的式子表示,下同),CH4的平衡转化率为。

@#@@#@18.(10分)三氯氧磷(POCl3)广泛用于农药、医药等生产。

@#@工业制备三氯氧磷的过程中会产生副产品亚磷酸(H3PO3)。

@#@回答下列问题:

@#@@#@

(1)三氯氧磷可由三氯化磷、水、氯气加热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已知亚磷酸(H3PO3)为二元弱酸,则Na2HPO3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3)常温下,将NaOH溶液滴加到亚磷酸(H3PO3)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表示1g的是曲线(填“I”或“Ⅱ”),亚磷酸(H3PO3)的Ka1=mol·@#@L-1,反应HPO32-+H2OH2PO3-+OH-的平衡常数的值是。

@#@@#@(4)工业上生产三氯氧磷的同时会产生含磷废水(主要成分为H3PO4、H3PO3)。

@#@向废水中先加入适量漂白粉,再加入生石灰调节pH,将磷元素转化为磷酸的钙盐沉淀并回收。

@#@若处理后的废水中c(Ca2+)=5×@#@10-6mol·@#@L-1,则溶液中c(PO43-)=mol·@#@L-1。

@#@(已知Ksp[Ca3(PO4)2]=2×@#@10-29)@#@19.(12分)化合物G是合成液晶材料的中间体,以芳香烃A、乙酸为原料合成G的路线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

(1)A的化学名称为。

@#@@#@

(2)由A和B生成C的反应类型为,由D生成E的反应类型为。

@#@@#@(3)C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4)F与足量NaOH完全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

@#@@#@(5)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C的同分异构体有种。

@#@@#@①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②能够发生银镜反应@#@(6)写出以苯和丙酸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设计制备的合成路线:

@#@。

@#@@#@@#@";i:

5;s:

13012:

"交变电流典型精练@#@1、某正弦式交流电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A.电流的最大值为10AB.电流的有效值为10A@#@C.该交流电的周期为0.03sD.该交流电的频率为0.02Hz@#@2、某交流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2所示,则此交流电的频率为,若将该电压加在一阻值为的纯电阻用电器,用电器恰能正常工作,则该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为。

@#@@#@图2@#@O@#@i/A@#@t/10-2s@#@1@#@2@#@10@#@-10@#@3@#@图1@#@3、如图甲电路,电阻R的阻值为50Ω,在ab间加上图乙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则说法中错误的是()@#@A.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100V@#@B.电流表示数为2A@#@C.产生该交流电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角速度为3.14rad/s@#@D.如果产生该交流电的线圈转速提高一倍,则电流表的示数也增大一倍@#@4、图甲、图乙分别表示两种电压的波形,其中图甲所示电压按正弦规律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0@#@1@#@2@#@3@#@4@#@311@#@-311@#@u/V@#@t/(10-2s)@#@图甲@#@0@#@1@#@2@#@3@#@4@#@311@#@-311@#@u/V@#@t/(10-2s)@#@图乙@#@A.图甲表示交流电,图乙表示直流电B.两种电压的有效值都是311V@#@C.图甲所示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u=220sin100πt(V)@#@D.图甲所示电压经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

@#@1的理想变压器变压后,功率比为1:

@#@1@#@R@#@图6@#@O′@#@O@#@-2.0@#@0@#@2.0@#@3.14@#@6.28@#@9.42@#@Φ/´@#@10-2Wb@#@t/×@#@10-2s@#@O@#@d@#@O′@#@R@#@B@#@a@#@b@#@c@#@V@#@图5@#@(甲)@#@(乙)@#@5、图5(甲)为小型旋转电枢式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其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固定轴OO′匀速转动,线圈的匝数n=100、电阻r=10W,线圈的两端经集流环与电阻R连接,电阻R=90Ω,与R并联的交流电压表为理想电表。

@#@在t=0时刻,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F随时间t按图5(乙)所示正弦规律变化。

@#@求:

@#@

(1)交流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的最大值;@#@

(2)电路中交流电压表的示数。

@#@@#@6、图6所示,一小型发电机内有匝矩形线圈,线圈面积,线圈电阻可忽略不计。

@#@在外力作用下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以恒定的角速度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固定轴OO′匀速转动,发电机线圈两端与的电阻构成闭合回路。

@#@求:

@#@

(1)线圈转动时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2)从线圈平面通过中性面时开始,线圈转过90º@#@角的过程中通过电阻R横截面的电荷量;@#@@#@(3)线圈匀速转动10s,电流通过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

@#@@#@图7@#@a@#@b@#@c@#@d@#@B@#@O′@#@ω@#@7、如图7所示,矩形导体线圈abcd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感线的对称轴OO′匀速转动,沿着OO′方向观察,线圈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为B,线圈匝数为n,ab边的边长为l1,ad边的边长为l2,线圈电阻为R,转动的角速度为,则当线圈转至图示位置时()@#@A.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abcdaB.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为@#@C.穿过线圈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最大@#@D.线圈ad边所受安培力的大小为@#@8、如图8所示,理想变压器初级线圈的匝数为n1,次级线圈的匝数为n2,初级线圈的两端a、b接正弦交流电源,电压表V的示数为220V,负载电阻,电流表A1的示数是0.20A。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匝数比为2:

@#@1B.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匝数比为5:

@#@1@#@C.电流表A2的示数为1.0AD.电流表A2的示数为0.4A@#@n2@#@R@#@图8@#@A1@#@n1@#@A2@#@a@#@b@#@V@#@图9@#@A@#@V@#@R@#@n1@#@n2@#@~@#@交流电源@#@9、如图9所示,一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匝数为匝,副线圈匝数为匝,电阻,原线圈接入一电压的交流电源,电压表和电流表对电路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则()@#@A.副线圈交变电流的频率是100HzB.的时刻,电压表的示数为0@#@C.变压器的输入电功率为22WD.电流表的示数为2.5A@#@10、某变电站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n1:

@#@n2的变压器,将远距离输来的电能送到用户,如图所示。

@#@将变压器看作理想变压器,当正常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副线圈电压比为n2:

@#@n1B.原副线圈电流比为n1:

@#@n2@#@C.原副线圈电压比为n1:

@#@n2D.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的比为n1:

@#@n2@#@11、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在u=220sin(100πt)(V)的交流电源上,副线圈接有R=55Ω的负载电阻。

@#@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1。

@#@电流表、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V@#@R@#@O@#@u/V@#@t/10-2s@#@2@#@4@#@100@#@-100@#@6@#@图12-1@#@图12-2@#@n1@#@n2@#@~@#@A.原线圈中电流表的读数为1AB.原线圈中的输入功率为@#@C.副线圈中电压表的读数为110VD.副线圈中输出交流电的周期为50s@#@12、图12-1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的匝数n1与副线圈的匝数n2之比为10:

@#@1,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如图12-2所示的正弦式电流,两个20Ω的定值电阻串联接在副线圈两端电压表为理想电表。

@#@则@#@A.原线圈上电压的有效值为100VB.原线圈上电压的有效值约为70.7V@#@C.电压表的读数为5.0VD.电压表的读数约为3.5V@#@t/×@#@10-2s@#@u/V@#@0@#@220@#@-220@#@1@#@2@#@3@#@4@#@图13@#@13、图13所示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所接正弦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时间图象。

@#@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10:

@#@1,串联在原线圈电路中交流电流表的示数为1A,则()@#@A.变压器原线圈所接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220V@#@B.变压器输出端所接电压表的示数为22V@#@C.变压器输出端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Hz@#@D.变压器的输出功率为220W@#@14、图14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所接交流电压的图象。

@#@原、副线圈匝数比10∶1,原线圈电流为1A,正确的是()@#@A.变压器输出端的交流电频率为100HzB.变压器输出端的电流为10A@#@C.变压器输出端电压为22VD.变压器的输出功率为200W@#@u/V@#@0@#@t/s@#@-220@#@220@#@0.01@#@0.02@#@图14@#@15、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副线圈通过导线接两个相同的灯泡L1和L2。

@#@导线的等效电阻为R。

@#@现将原来断开的开关S闭合,若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不变B.通过灯泡L1的电流增大C.原线圈中的电流减小 D.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减小@#@16、某发电站采用高压输电输电。

@#@若输送的总功率为P0,输电电压为U,输电导线的总电阻为R。

@#@则正确的是()@#@A.输电线上的电流B.输电线上的电流@#@C.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D.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17、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输送示意图如图17所示,发电机通过升压变压器T1和降压变压器T2向用户供电。

@#@已知输电线的总电阻为,降压变压器T2的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4∶1,降压变压器副线圈两端交变电压,降压变压器的副线圈与阻值的电阻组成闭合电路。

@#@若将变压器视为理想变压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通过R0电流的有效值是20AB.降压变压器T2原、副线圈的电压比为4:

@#@1@#@C.升压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等于降压变压器T2的输入电压@#@图19@#@L1@#@L2@#@a@#@b@#@D.升压变压器T1的输出功率大于降压变压器T2的输入功率@#@U1@#@图18@#@P1@#@R@#@E@#@U3@#@U2@#@U4@#@P2@#@P3@#@P4@#@用户@#@~@#@T1@#@T2@#@T2@#@T1@#@R0@#@发电机@#@图17@#@R@#@~@#@18、图18所示,一交流发电机E,通过理想升压变压器T1和降压变压器T2向远处用户供电,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

@#@T1的输入电压和输入功率分别为U1和P1,它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分别为U2和P2;@#@T2的输入电压和输入功率分别为U3和P3,它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分别为U4和P4。

@#@设T1的输入电压U1一定,当用户消耗的电功率变大时,有()@#@A.U2减小,U4变大B.U2不变,U3变小C.P1变小,P2变小D.P2变大,P3变大@#@19、两个相同的白炽灯泡L1和L2接到如图20所示的电路中,灯L1与电容器串联,灯L2与电感线圈串联。

@#@当a、b间处接电压最大值为Um、频率为f的正弦交流电源时,两灯都发光,且亮度相同。

@#@更换一个新的正弦交流电源后,灯L1的亮度低于灯L2的亮度。

@#@新电源两极的电压最大值和频率可能是()@#@A.最大值仍为Um,而频率大于fB.最大值仍为Um,而频率小于f@#@C.最大值大于Um,而频率仍为fD.最大值小于Um,而频率仍为f@#@20、某山区小型水力发电站的发电机有稳定的输出电压,它发出的电先通过电站附近的升压变压器升压,然后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把电能输送到远处村寨附近的降压变压器,经降低电压后再输送至村寨中各用户。

@#@设变压器都是理想的,那么随着村寨中接入电路的用电器消耗总功率的增加,则()@#@A.通过升压变压器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变大B.升压变压器次级线圈两端的电压变小@#@C.高压输电线路上的电压损失变大D.降压变压器次级线圈两端的电压变小@#@21、两只相同的白炽灯L1和L2,分别与电容器C和电感线圈L串联,接在如图21所示的电路中。

@#@将a、b接在电压最大值为Um、频率为f的正弦交流电源E1两极之间时,两只灯泡都发光,且亮度相同。

@#@若更换一个新的正弦交流电源E2后,灯L2的亮度高于灯L1的亮度。

@#@则新电源E2的电压最大值和频率可能是()@#@A.最大值仍为Um,而频率大于fB.最大值仍为Um,而频率小于f@#@C.最大值大于Um,而频率仍为fD.最大值小于Um,而频率仍为f@#@22、如图所示,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a、b、c分别与电阻R、电感L、电容C串联,再将三者并联,接在220V,50Hz的交变电压两端,三只灯泡亮度相同。

@#@若将交变电压改为220V,25Hz,则()@#@A.三只灯泡亮度不变B.三只灯泡都将变亮@#@C.a亮度不变,b变亮,c变暗D.a亮度不变,b变暗,c变亮@#@图21@#@L1@#@L2@#@a@#@b@#@L@#@C@#@~@#@abc@#@RLC@#@23、如图所示,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a、b、c分别与电阻R、电感L、电容C串联,再将三者并联,接在“220V,50Hz”的交变电压两端,三只灯泡亮度相同,若将交变电压改为“220V,500Hz”,则()@#@A三只灯泡亮度不变B三只灯泡都将变亮@#@R@#@C@#@L@#@L1@#@L2@#@L3@#@~@#@u@#@Ca亮度不变,b变亮,c变暗Da亮度不变,b变暗,c变亮@#@24、如图所示,把电阻R、电感线圈L、电容器C分别串联一个灯泡后,并联接在交流电源的两端,三盏灯亮度相同。

@#@要使灯泡L1变暗、灯泡L2变亮,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A.只减小交流电的电压B.只增大交流电的电压@#@~@#@L1@#@L2@#@C@#@L@#@R@#@L3@#@C.只减小交流电的频率D.只增大交流电的频率@#@25(2011东城)如图所示,当交流电源的电压为220V,频率为50Hz时,三只灯泡L1、L2、L3亮度相同。

@#@若保持交流电源的电压不变,只将其频率改变为100Hz,则()@#@A.L1、L2、L3亮度都比原来亮B.只有L1的亮度比原来亮@#@C.只有L2的亮度比原来亮D.只有L3的亮度比原来亮@#@26(2010西城)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输出端有三组次级线圈,分别接有电阻元件R、电感元件L和电容元件C。

@#@若用IR、IL、Ic分别表示通过R、L和C的电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M@#@R@#@L@#@C@#@A.若M、N接正弦式交流电,则IR≠0、IL≠0、IC=0@#@B.若M、N接正弦式交流电,则IR≠0、IL≠0、IC≠0@#@C.若M、N接恒定电流,则IR≠0、IL≠0、IC≠0@#@D.若M、N接恒定电流,则IR≠0、IL≠0、IC=0@#@1、B2、25Hz;@#@24.2W3、C4、D5、6、

(1)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2)3)7、CD8、BC9、C10、C11、A12、BD 13、AC14、C15、A16、BC17、AB18、BD19、B20、ACD21、B22、C23、D24、D25、B26、B@#@5@#@";i:

6;s:

5200: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

(2)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实验准备:

@#@@#@器材:

@#@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品:

@#@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

@#@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C)@#@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

@#@@#@1)、性质:

@#@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

@#@@#@2)、用途:

@#@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

@#@@#@1)、性质: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

@#@@#@2)、用途:

@#@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

@#@@#@介绍:

@#@木炭@#@[实验6-1]木炭的吸附性@#@现象:

@#@红色褪去@#@原因: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

@#@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

@#@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

@#@@#@讨论: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讲解:

@#@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金刚石@#@——碳元素组成@#@石墨@#@(两种单质)(一种元素)@#@

(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

@#@@#@

(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例如:

@#@@#@3、C60@#@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

@#@@#@1)结构:

@#@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

@#@@#@2)用途:

@#@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总结:

@#@1、列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2、碳和炭的区别@#@碳:

@#@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

@#@@#@炭:

@#@指具体的物质,如:

@#@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碳的化学性质(板书)@#@讨论:

@#@我们知道,红磷、白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那么,金刚石、石墨、木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1、常温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图5-5,说明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讲解:

@#@在常温下,碳跟氢气一样,化学性质稳定。

@#@@#@2、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

@#@@#@1)可燃性@#@提问:

@#@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解:

@#@可用燃烧的方法,由此可见,碳具有可燃性。

@#@@#@提问: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讲解:

@#@当碳燃烧充分时,可生成二氧化碳;@#@@#@C+O2====CO2@#@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点燃@#@C+O2====CO2@#@(联系生活实际讲解。

@#@)@#@小结:

@#@碳跟氢气都具有可燃性,但碳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其产物不同。

@#@@#@2)还原性@#@实验:

@#@演示[实验6-2]@#@装置:

@#@与制氧气的装置比较,并纠错,巩固制氧装置。

@#@@#@高温@#@现象:

@#@试管内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原理:

@#@C+2CuO===2Cu+CO2@#@高温@#@讨论:

@#@在烧得很旺的炉子里(产生CO2)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并且还容易有煤气生成?

@#@@#@讲解:

@#@C+CO2===2CO(吸收热量)@#@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暧、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

@#@@#@总结:

@#@碳和氢气化学性质比较@#@碳@#@氢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稳定@#@可燃性@#@点燃@#@空气充足:

@#@@#@C+O2====CO2@#@点燃@#@空气不充足:

@#@@#@C+O2====CO2@#@点燃@#@2H2+O2====2H2O@#@还原性@#@高温@#@C+2CuO===2Cu+CO2@#@高温@#@C+CO2===2CO@#@△@#@H2+CuO===Cu+H2O@#@作业:

@#@新学案@#@教后:

@#@@#@";i:

7;s:

17112:

"近几年高考“万有引力与航天”10难题详析@#@江苏省特级教师戴儒京@#@万有引力与航天,历来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体现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有关万有引力与航天的题目,每套物理试卷或理综试卷都有有关万有引力与航天的题目。

@#@本文就近几年高考“万有引力与航天”的难题10题,给以详细解析,以帮助广大高三或高一的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当你读本文时,对每一题,还是先自己解一下,然后再看本文的解析与答案。

@#@@#@1.(2010年浙江卷第20题).宇宙飞船以周期为T绕地地球作圆周运动时,由于地球遮挡阳光,会经历“日全食”过程,如图所示。

@#@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地球处置周期为T。

@#@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宇航员在A点测出的张角为,则@#@A.飞船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为@#@B.一天内飞船经历“日全食”的次数为T/T0@#@C.飞船每次“日全食”过程的时间为@#@D.飞船周期为T=@#@【解析】飞船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为@#@由几何关系知,所以@#@,A正确;@#@@#@因为 所以@#@因为所以,D正确。

@#@@#@一天内飞船经历“日全食”的次数为=T0/T,所以B错误;@#@@#@飞船每次“日全食”过程的时间,如下图所示,是飞船沿BAC圆弧从B到C的时间,因为tan=,,所以OBC=,时间,所以C错误;@#@@#@【答案】AD@#@【点评】本题考查圆周运动与航天知识及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2010安徽卷17).为了对火星及其周围的空间环境进行探测,我国预计于2011年10月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假设探测器在离火星表面高度分别为和的圆轨道上运动时,周期分别为和。

@#@火星可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且忽略火星的自转影响,万有引力常量为G。

@#@仅利用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A.火星的密度和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B.火星的质量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C.火星的半径和“萤火一号”的质量@#@D.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解析】由于万有引力提供探测器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有@#@;@#@,可求得火星的质量和火星的半径,根据密度公式得:

@#@。

@#@在火星表面的物体有,可得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故选项A正确。

@#@@#@【答案】A@#@3.(2010全国卷1。

@#@25).(18分)如右图,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周运动,星球A和B两者中心之间距离为L。

@#@已知A、B的中心和O三点始终共线,A和B分别在O的两侧。

@#@引力常数为G。

@#@@#@⑴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⑵在地月系统中,若忽略其它星球的影响,可以将月球和地球看成上述星球A和B,月球绕其轨道中心运行为的周期记为T1。

@#@但在近似处理问题时,常常认为月球是绕地心做圆周运动的,这样算得的运行周期T2。

@#@已知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5.98×@#@1024kg和7.35×@#@1022kg。

@#@求T2与T1两者平方之比。

@#@(结果保留3位小数)@#@【解析】⑴A和B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A和B的向心力相等。

@#@且A和B和O始终共线,说明A和B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

@#@因此有@#@,,连立解得,@#@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化简得@#@⑵将地月看成双星,由⑴得@#@将月球看作绕地心做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化简得@#@所以两种周期的平方比值为2@#@【答案】⑴⑵1.012@#@4、(2009年海南物理6).近地人造卫星1和2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1和T2,设在卫星1、卫星2各自所在的高度上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分别为g1、g2,则@#@ A. B.@#@ D. D.@#@【解析】卫星绕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mR,可得=K为常数,由重力等于万有引力=mg,联立解得g=,则g与成反比。

@#@@#@【答案】B@#@5、(2009年重庆17).据报道,“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绕月飞行器的圆形轨道距月球表面分别约为200km和100km,运动速率分别为v1和v2,那么v1和v2的比值为(月球半径取1700km)@#@A.B.C.D.@#@【解析】“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绕月作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可得v=(M为月球质量),它们的轨道半径分R1=1900Km、R2=1800Km,则v1:

@#@v2=。

@#@@#@【答案】C@#@6、(2009年全国卷Ⅱ第26题).如图,P、Q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两点,在P点正下方一球形区域内储藏有石油,假定区域周围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ρ石油密度远小于ρ,可将上述球形区域视为空腔。

@#@如果没有这一空腔,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正常值)沿竖直方向,当存在空腔时,该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会与正常情况有微小偏高,重力回速度在原竖直方向(即PO方向)上的投影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

@#@为了探寻石油区域的位置和石油储量,常利用P点到附近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已知引力常数为G@#@

(1)设球形空腔体积为V,球心深度为d(远小于地球半径),求空腔所引起的Q点处的重力加速度反常@#@

(2)若在水平地面上半径L的范围内发现:

@#@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δ与kδ(k>@#@1)之间变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现在半为L的范围的中心,如果这种反常是于地下存在某一球形空腔造成的,试求此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Q@#@x@#@d@#@P@#@R@#@O@#@【解析】@#@

(1)如果将近地表的球形空腔填满密度为的岩石,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便回到正常值。

@#@因此,重力加速度反常可通过填充后的球形区域产生的附加引力………①来计算,式中的m是Q点处某质点的质量,M是填充后球形区域的质量,……………②@#@而r是球形空腔中心O至Q点的距离………③在数值上等于由于存在球形空腔所引起的Q点处重力加速度改变的大小。

@#@Q点处重力加速度改变的方向沿OQ方向,重力加速度反常是这一改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④联立以上式子得@#@,…………⑤@#@

(2)由⑤式得,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⑥@#@……………⑦由题设有、……⑧@#@联立以上式子得,地下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分别为@#@,@#@【答案】@#@

(1)@#@

(2),@#@7、(2009年天津卷第12题).2008年12月,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的数据确认了银河系中央的黑洞“人马座A*”的质量与太阳质量的倍数关系。

@#@研究发现,有一星体S2绕人马座A*做椭圆运动,其轨道半长轴为9.50102天文单位(地球公转轨道的半径为一个天文单位),人马座A*就处在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观测得到S2星的运行周期为15.2年。

@#@@#@

(1)若将S2星的运行轨道视为半径r=9.50102天文单位的圆轨道,试估算人马座A*的质量MA是太阳质量Ms的多少倍(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黑洞的第二宇宙速度极大,处于黑洞表面的粒子即使以光速运动,其具有的动能也不足以克服黑洞对它的引力束缚。

@#@由于引力的作用,黑洞表面处质量为m的粒子具有势能为Ep=-G(设粒子在离黑洞无限远处的势能为零),式中M、R分别表示黑洞的质量和半径。

@#@已知引力常量G=6.710-11N·@#@m2/kg2,光速c=3.0108m/s,太阳质量Ms=2.01030kg,太阳半径Rs=7.0108m,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利用上问结果,在经典力学范围内求人马座A*的半径RA与太阳半径之比应小于多少(结果按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解析】@#@

(1)S2星绕人马座A*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人马座A*对S2星的万有引力提供,设S2星的质量为mS2,角速度为ω,周期为T,则@#@①@#@②@#@设地球质量为mE,公转轨道半径为rE,周期为TE,则③@#@综合上述三式得@#@ 式中TE=1年④@#@rE=1天文单位⑤@#@ 代入数据可得⑥@#@

(2)引力对粒子作用不到的地方即为无限远,此时料子的势能为零。

@#@“处于黑洞表面的粒子即使以光速运动,其具有的动能也不足以克服黑洞对它的引力束缚”,说明了黑洞表面处以光速运动的粒子在远离黑洞的过程中克服引力做功,粒子在到达无限远之前,其动能便减小为零,此时势能仍为负值,则其能量总和小于零,则有⑦@#@依题意可知,@#@可得⑧@#@代入数据得⑨@#@ ⑩@#@【答案】@#@

(1),

(2)@#@8.(06天津理综25)神奇的黑洞是近代引力理论所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探寻黑@#@洞的方案之一是观测双星系统的运动规律.天文学家观测河外星系大麦哲伦云@#@时,发现了LMCX-3双星系统,它由可见星A和不可见的暗星B构成.两星@#@视为质点,不考虑其他天体的影响,A、B围绕两者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如图所示.引力常量为G,由观测能够得到可见星A的速率v和运行周期T.@#@

(1)可见星A所受暗星B的引力FA可等效为位于O点处质量为m′的星体(视@#@为质点)对它的引力,设A和B的质量分别为m1、m2,试求m′(用m1、m2表示);@#@@#@

(2)求暗星B的质量m2与可见星A的速率v、运行周期T和质量m1之间的关系式;@#@@#@(3)恒星演化到末期,如果其质量大于太阳质量ms的2倍,它将有可能成为黑洞.若可见星A的速率v=2.7×@#@105m/s,运行周期T=4.7π×@#@104s,质量m1=6ms,试通过估算来判断暗星B有可能是黑洞吗?

@#@@#@(G=6.67×@#@10-11N·@#@m2/kg2,ms=2.0×@#@1030kg)@#@【解析】

(1)设A、B的圆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由题意知,A、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相同,设其为ω.由牛顿运动定律,有@#@FA=m1ω2r1@#@FB=m2ω2r2@#@FA=FB@#@设A、B之间的距离为r,又r=r1+r2,由上述各式得@#@r= ①@#@由万有引力定律,有@#@FA=@#@将①代入得FA=G@#@令FA=@#@比较可得m′= ②@#@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③@#@又可见星A的轨道半径r1= ④@#@由②③④式解得 ⑤@#@(3)将m1=6ms代入⑤式,得@#@@#@代入数据得@#@ ⑥@#@设m2=nms(n>@#@0),将其代入⑥式,得@#@ ⑦@#@可见,的值随n的增大而增大,试令n=2,@#@得 ⑧@#@若使⑦式成立,则n必大于2,即暗星B的质量m2必大于2ms,由此得出结论:

@#@暗星B有可能是黑洞.@#@【答案】

(1)

(2) (3)暗星B有可能是黑洞@#@9.(2008高考全国理综2卷第25题,20分)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近似于圆形的轨道绕月飞行。

@#@为了获得月球表面全貌的信息,让卫星轨道平面缓慢变化。

@#@卫星将获得的信息持续用微波信号发回地球。

@#@设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地球和月球的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和卫星绕月球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

@#@假定在卫星绕月运行的一个周期内卫星轨道平面与地月连心线共面,求在该周期内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因月球遮挡而不能到达地球的时间(用M、m、R、R1、r、r1和T表示,忽略月球绕地球转动对遮挡时间的影响)。

@#@@#@【解析】如图,O和分别表示地球和月球的中心。

@#@在卫星轨道平面上,A是地月连心线与地月球面的公切线ACD的交点,D、C和B分别是该公切线与地球表面、月球表面和卫星圆轨道的交点。

@#@根据对称性,过A点在另一侧作地月球面的公切线,交卫星轨道于E点。

@#@卫星在BE弧上运动时发出的信号被遮挡。

@#@@#@设探月卫星的质量为m0,万有引力常量为G,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①@#@②@#@式中,T1是探月卫星绕月球转动的周期。

@#@由①②式得@#@③@#@设卫星的微波信号被遮挡的时间为t,则由于卫星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应有@#@④@#@式中,。

@#@由几何关系得@#@⑤@#@⑥@#@由③④⑤⑥式得@#@10.(2010上海物理24).如图,三个质点a、b、c质量分别为、、().在C的万有引力作用下,a、b在同一平面内绕c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之比,则它们的周期之比=______;@#@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了____次。

@#@@#@【解析】根据,得,所以,@#@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a运动8周,a、b、c共线了多少次。

@#@@#@解法1。

@#@物理情境分析法@#@在a运动第1周的时间内,b运动了周,如下左图,a与b共线1次,@#@@#@在a运动第2到第4周的时间内,b运动了周,a每周与b共线2次,在a运动第5周的时间内,b运动了周,如上中图,也是共线1次,在a运动第6到第8周的时间内,b运动了周,a每周与b共线2次,(上右图是第8周)。

@#@所以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了14次。

@#@@#@解法2。

@#@计算法@#@设从图示位置开始,在时间t内a转过的角度为,则;@#@在时间t内b转过的角度为,则。

@#@因为,不妨设,则,所以有,,转换为角度为,,要求从图示位置开始,则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因为沿逆时针方向a在b前(笔者按原图用量角器量的),所以应该是+,求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了____次,即,将+和代入并整理得:

@#@,并且。

@#@@#@为保险起见,我逐次计算,@#@n=1,,@#@n=2,,@#@在a运动的第1周,a、b、c共线了2次;@#@@#@n=3,,@#@在a运动的第2周,a、b、c共线了1次;@#@@#@n=4,,@#@n=5,,@#@在a运动的第3周,a、b、c共线了2次;@#@@#@n=6,,@#@n=7,,@#@在a运动的第4周,a、b、c共线了2次;@#@@#@n=8,,@#@n=9,,@#@在a运动的第5周,a、b、c共线了2次;@#@@#@n=10,,@#@在a运动的第6周,a、b、c共线了1次;@#@@#@n=11,,@#@n=12,,@#@在a运动的第7周,a、b、c共线了2次;@#@@#@n=13,,@#@n=14,,@#@在a运动的第8周,a、b、c共线了2次;@#@@#@n=15,,不再计算。

@#@@#@综上,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了14次。

@#@@#@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

@#@难度:

@#@难。

@#@@#@难在以前的题目从a、b共线开始,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了16次,本题开始时刻a、b不共线,所以少了2次,为14次。

@#@@#@解法3。

@#@公式法@#@设经过时间t,a、b、c共线1次,则,因为,且,所以,所以在时间内a、b、c共线次数为。

@#@@#@【答案】1:

@#@8,14@#@进一步研究,a、b、c共线次数是否与初始位置有关,有什么关系?

@#@@#@之前,我们看到过这样的题,初始位置a、b、c在一条线上,如下图@#@则根据,将和代入并整理得:

@#@,并且。

@#@所以,不变。

@#@a、b、c共线的时间(时刻)分别是:

@#@,,,,,,,,,,,,,。

@#@其中在a运动的第1周,a、b、c共线1次(初始位置不计),在a运动的第5周,a、b、c共线1次,其余各周皆2次。

@#@@#@再假设,初始位置a在b后550(逆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根据,将-和代入并整理得:

@#@,并且。

@#@@#@为保险起见,我逐次计算,@#@n=0,,@#@n=1,,@#@在a运动的第1周,a、b、c共线了2次;@#@@#@n=2,,@#@n=3,,@#@在a运动的第2周,a、b、c共线了2次;@#@@#@n=4,,@#@在a运动的第3周,a、b、c共线了1次;@#@@#@n=5,,@#@n=6,,@#@在a运动的第4周,a、b、c共线了2次;@#@@#@n=7,,@#@n=8,,@#@在a运动的第5周,a、b、c共线了2次;@#@@#@n=9,,@#@n=10,,@#@在a运动的第6周,a、b、c共线了2次;@#@@#@n=11,,@#@在a运动的第7周,a、b、c共线了1次;@#@@#@n=12,,@#@n=13,,@#@在a运动的第8周,a、b、c共线了2次;@#@@#@n=14,,不再计算。

@#@@#@综上,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了14次。

@#@@#@由此可见,a、b、c共线次数与初始位置无关。

@#@@#@";i:

8;s:

10037:

"离子反应图像题专题训练@#@一、金属及其化合物反应图像@#@【例1】把一块镁铝合金投入到1mol•L-1盐酸中,待合金完全溶解后,再往溶液里加入1mol•L-1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盐酸的体积为80mLB.a的取值范围为0≤a<50@#@C.n(Mg2+)<0.025molD.当a值为30时,b值为0.01@#@【例2】某Na2CO3、NaAlO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1的盐酸,测得溶液中的CO32-、HCO3-、AlO2—、Al3+离子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混合溶液中的CO32-与Al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B.V1:

@#@V2=l:

@#@5C.M点时生成的CO2为0、05mol@#@D.a曲线表示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2—+H++H2O=Al(OH)3↓@#@1.下列实验过程中沉淀的物质的量Y与加入试剂的量X关系正确的是@#@A.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B.向NaAlO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C.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D.向NaOH、Ba(OH)2、NaA1O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至过量@#@2.向含Al2(SO4)3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Ba(OH)2溶液至过量,加入Ba(OH)2溶液的体积和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C点铝元素存在形式是AlO2-@#@B.向D点溶液中通入CO2气体,立即产生白色沉淀@#@C.原混合液中c[Al2(SO4)3]:

@#@c(AlCl3)=1:

@#@2@#@D.OA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a2++2Al3++8OH-+3SO43-=BaSO4↓+2AlO2-+4H2O@#@3.有一未知的无色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忽略由水电离产生的H+、OH-):

@#@H+、NH4+、K+、Mg2+、Cu2+、Al3+、NO3-、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足量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第二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经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6.99g。

@#@③第三份逐滴滴加NaOH溶液,测得沉淀与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A.原溶液一定不存在H+、Cu2+、CO32-@#@B.不能确定原溶液是否含有K+、NO3-C.实验所加的NaOH的浓度为2mol·@#@L-1@#@D.原溶液确定含Mg2+、Al3+、NH4+,且n(Mg2+):

@#@n(Al3+):

@#@n(NH4+)=1:

@#@1:

@#@2@#@4.如图表示AlCl3溶液与NaOH溶液相互滴加过程中微粒的量的关系曲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①线表示Al3+的物质的量的变化B.x表示AlCl3的物质的量@#@C.③线表示Al(OH)3的物质的量的变化D.④线表示AlO2-的物质的量的变化@#@5.某稀溶液中含有等物质的量的ZnSO4、Fe2(SO4)3、H2SO4、CuSO4,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

@#@下列各图表示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可能正确的是@#@ABCD@#@6.1L某混合溶液中,溶质X、Y浓度都为0.1mol/L,向混合溶液中滴加某溶液Z(0.1mol/L氢氧化钠或硫酸溶液),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如图所示,则X、Y、Z分别是A.氯化铝、氯化铁、氢氧化钠B.氯化铝、氯化镁、氢氧化钠@#@C.偏铝酸钠、氢氧化钡、硫酸D.偏铝酸钠、氯化钡、硫酸@#@7.在某无色溶液中缓慢滴加NaOH溶液直到过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体积关系如图。

@#@由此确定,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可能是@#@A.Mg2+、Al3+、Fe2+B.H+、Mg2+、Al3+C.H+、Ba2+、Al3+D.Mg2+、Al3+@#@8.向NaOH和NaAlO2的混合液中不断滴加盐酸,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上述反应的是(横坐标表示加入HCl溶液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A.B.C.D.@#@9.将盐酸溶液逐滴滴入NaOH、NaAlO2、Na2CO3的混合溶液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溶液中反应的是()@#@A.B.C.D.@#@10.在一定量的稀HNO3中慢慢加入铁粉,得到的Fe2+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与所加铁粉的物质的量(横坐标)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

(1)AB段铁元素以_____形式存在。

@#@

(2)BC段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

@#@(3)CD段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

@#@

(1)①

(2)④(3)③@#@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反应图像@#@【例1】向100mL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后,然后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1硫酸,所加入硫酸溶液体积与产生CO2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

(1)通一定量CO2后,溶液中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2)AB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3)当加入45mL硫酸溶液时,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4)计算原氢氧化钠浴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

(1)NaOH、Na2CO3;@#@

(2)HCO3-+H+═H2O+CO2↑;@#@(3)0.04mol;@#@(4)0.9mol/L.@#@【例2】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19.2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硝酸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A、原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为0.2mol@#@B、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C、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D、H2SO4浓度为4mol·@#@L-1@#@1.将足量的CO2不断通入KOH、Ba(OH)2、KAlO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与通入CO2的量的关系可表示为()@#@2.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稀盐酸,CO2的生成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0-a范围内,只发生中和反应@#@B.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O32-+2H+=H2O+CO2↑@#@C.a=0.3D.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3.往含0.2molNaOH和0.1molCa(OH)2的溶液中持续稳定地通入CO2气体,当通入气体为6.72L(标准状况下)时立即停止,则这一过程中,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和通入CO2气体的体积关系正确的图象是(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A.B.C.D.@#@4.向FeI2、FeBr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还原性:

@#@I->Fe2+>Br-@#@B.原混合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为6mol@#@C.当通入2mol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D.原溶液中:

@#@n(Fe2+)∶n(I-)∶n(Br-)=2∶1∶3@#@5.某反应过程中存在H2O、ClO-、CN-、HCO3-、N2、Cl-六种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测得ClO和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中正确的是()A.还原剂是CN-,氧化产物只有N2@#@B.氧化剂是ClO-,还原产物是HCO3-@#@C.配平后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计量系数之比为5:

@#@2D.标准状况下若生成2.24LN2,则转移电子0.5mol@#@6.将2.32gNa2CO3、NaOH的固体混合物完全溶解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的盐酸,所加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OA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OH-===H2OCO32-+H+==HCO3-@#@B.当加入35mL盐酸时,产生CO2的体积为224mL@#@C.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C1、NaHCO3D.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0.60g@#@7.将一定量的Cl2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生成物中有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和ClO3-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右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苛性钾溶液中KOH的质量是4.94gB.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1mol @#@C.氧化性ClO-<ClO3-D.ClO3-的生成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8.向100ml0.1mol/L的硫酸铝铵[NH4Al(SO4)2]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的Ba(OH)2随着Ba(OH)2溶液体积V的变化,沉淀总物质的量n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NH4+和SO42-@#@B.b点溶液中c(NH3.H2O)约为0.1mol·@#@L-1C.a→b过程中,参与反应的只有SO42-@#@D.b→c过程中,参与反应的是Al(OH)3和NH4+@#@9.将CO2气体缓缓地通入到含KOH、Ba(OH)2和KAlO2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所通CO2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整个反应进程中的各种描述不正确的是()@#@A.O~A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a(OH)2+CO2=BaCO3↓+H2O@#@B.B~C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O2-+3H2O+CO2=2Al(OH)3↓+CO32-@#@C.A~B段与C~D段所发生的反应相同D.D~E段沉淀的减少是由于碳酸钡固体的消失所致@#@10已知向某碳酸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生成气体的质量(m)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一所示.现将1.12gKOH和1.38gK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图二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绘制的产生气体的质量(m)与稀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的示示意图.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图正确 B.乙图正确 C.丙图正确 D.无法判断@#@";i:

9;s:

13746:

"2018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a23Cl35.5@#@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是指CaO@#@B.《黄白第十大》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主要发生了置换反应@#@C.《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D.《梦溪笔谈》中“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中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8.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会发生反应:

@#@NaClO+2HCl===NaCl+Cl2↑+H2O,生成有毒的氯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每生成1mol氯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B.1molNaCl含有的电子数为28NA@#@C.1L0.2mol/LNaClO溶液中含有的次氯酸根离子数为0.2NA@#@D.标准状况下,将22.4LHCL溶解在0.5L水中,形成2mol/L的盐酸@#@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苯和乙烯均可以使溴水褪色,但褪色原理不同@#@B.等物质的量的乙烯与乙醇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C.向制备乙酸乙酯后剩余的反应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说明有乙酸剩余@#@在C4H11N分子中,N原子以三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相连接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不考虑立体异构)@#@10.W、X、Y、Z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W单质比X单质更易与氢气化合@#@B.W的最高价含氧酸可用于制取氢气@#@C.元素X和钠形成的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D.简单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

@#@Y>@#@Z>@#@W>@#@X@#@1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将少量的饱和硼酸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无气泡@#@Ka2H2CO3>@#@H3BO3@#@B@#@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向混合液中加人新制备的Cu(OH)2悬浊液并加热@#@无红色沉淀@#@蔗糖未水解@#@C@#@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底部,加入少量碎瓷片,并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石蜡油分解产物中含有不饱和烃@#@D@#@向1mL2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1-2滴1mol/LMgci2溶液,再滴加2滴1mol/LFeCl3溶液@#@先有白色沉淀,后有红褐色沉淀@#@Ksp:

@#@Mg(OH)2>@#@Fe(OH)3@#@12.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净化废水(主要去除Cr2O72-)的同时能获得能源或得到有价值的化学产品。

@#@图1为其工作原理,图2为废水中Cr2O72-离子浓度与去除率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为电池正极,CH3COOH被还原@#@B.外电路转移4mol电子时,M极产生22.4LCO2(忽略CO2溶解)@#@C.反应一段时间后,N极附近pH下降@#@D.Cr2O72-离子浓度较大时,可能会造成还原菌失活@#@13.已知:

@#@对于电离常数为Ka的某一元弱酸,pH突变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浓度主要影响滴定终点和滴定终点之后的曲线部分。

@#@常温下,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20mL与其同浓度的某弱酸HA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

@#@c1>@#@c2>@#@c3@#@B.M点溶液中存在:

@#@c(H+)+c(HA)=c(OHˉ)+c(Aˉ)@#@C.恰好中和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c(Na+)>@#@C(Aˉ)>@#@C(OHˉ)>@#@c(H+)@#@D.计算可知HA的电离常数:

@#@Ka=@#@26.(14分)铅及其化合物有着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工业上利用铅浮渣(主要成分是PbO、Pb,还含有少量的Ag、CaO)制备硫酸铅。

@#@制备流程图如下@#@已知:

@#@Ksp(PbSO4)=1.6×@#@10-8Ksp(CaSO4)=4.9×@#@10-5@#@

(1)步骤I有NO产生浸出液中含量最多的金属阳离子为Pb2+,写出Pb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Ag被溶解进入溶液,步骤I操作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粗PbSO4产品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____;@#@要得到纯净的PbSO4,需要用试剂进行多次洗涤,再用蒸馏水洗涤。

@#@最好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

@#@@#@A.稀硫酸B.稀盐酸C.硝酸铅溶液D.酒精@#@(3)母液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NO3,若母液中残留的SO42-过多,循环利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步骤Ⅱ中的Pb2+完全沉淀,则溶液中的c(SO42-)至少为___________mol/L。

@#@@#@(5)(CH3COO)2Pb是皮毛行业可溶于水的染色助剂,可用PbSO4与CH3COONH4反应制备,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铅蓄电池是电压稳定、使用方便的二次电池。

@#@PbSO4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写出铅蓄电池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5分)氮的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应用,运用化学原理研究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I.一氯胺(NH2Cl)在中性或酸性环境中会发生水解,生成具有强烈杀菌作用的HClO,是重要的水的消毒剂。

@#@@#@

(1)写出NH2C1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NH2C1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定条件下(T℃、1.01×@#@105Pa),可以用Cl2(g)和NH3(g)制得NH2Cl(g),同时得到HCl(g)。

@#@已知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亚硝酰氯(NOCl)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可由NO与Cl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2NO(g)+Cl2(g)2NOCl(g)△H<@#@0。

@#@保持恒温恒容条件,将物质的量之和为3mol的NO和Cl2以不同的氮氯比进行反应,平衡时某反应物的转化率与氮氯比及不同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4)图中T1、T2的关系为:

@#@T1______T2(填“>@#@”、“<@#@”或“=”)@#@(5)图中纵坐标为物质__________的转化率,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A、B、C三点对应的NOCl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填“A”、“B”、或“C”)。

@#@@#@(7)若容器容积为1L,则B点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

@#@@#@28.(14分)@#@I.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图装置制取SO2,研究其性质,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硫酸的氧化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

(1)B、C、D分别用于检验SO2的性质,写出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中观察到D中有浑浊出现,有同学提出此现象不能证明SO2具有氧化性。

@#@@#@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装置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称取一定量的还原铁粉放入一定体积的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经检验,气体Y中含有SO2、H2。

@#@@#@(4)溶液X中一定大量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___,简述如何检验溶液X中该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测定气体Y中SO2的含量,将2.24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到200.00mL0.2000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20.00mL溶液转入锥形瓶中进行滴定,消耗浓度为0.0500mol/L的KHC2O4标准液20.00mL。

@#@@#@①室温下,0.05mol/LKHC2O4溶液中,c(C2O42-)>@#@c(H2C2O4)。

@#@滴定操作时,标准液应装在@#@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气体Y中S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5.[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碳是地球上组成生命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

(1)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核外有____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

(2)碳可以形成多种有机化合物,下图所示是一种嘌呤和一种吡啶的结构,两种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

@#@@#@①嘌呤中所有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

@#@@#@②嘌呤中轨道之间的夹角∠1比∠2大,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③吡啶结构中N原子的杂化方式__________________。

@#@@#@④分子中的大π键可用符号π表示,m代表形成大π键的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大π键的电子数。

@#@则吡啶结构中的大π键表示为__________。

@#@@#@(3)碳元素能形成CO、CO2、H2CO3等多种无机化合物。

@#@@#@①二氧化碳的晶体叫做干冰,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周围通常有__________个紧邻的分子。

@#@@#@②在CO转化成CO2的反应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分子中孤电子对数不变B.分子的极性发生变化@#@C.原子间成键方式发生改变D.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升高@#@③H2CO3与H3PO4均有1个非羟基氧,H3PO4为中强酸,H2CO3为弱酸的原因_________。

@#@@#@(4)2017年,中外科学家团队共同合成了碳的一种新型同素异形体:

@#@T-碳。

@#@T-碳的结构是将立方金刚石中的每个碳原子用一个由4个碳原子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单元取代形成碳的一种新型三维立方晶体结构,如下图。

@#@已知T碳晶胞参数为apm,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则T碳的密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g/cm3。

@#@(写出表达式即可)@#@36.[化学——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15分)@#@聚对萃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俗称涤纶树脂,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其结构为。

@#@利用有机物A合成PET的路线如下图所示: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

(1)B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C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由1,3-丁二烯可制备顺式聚1,3-丁二烯,写出顺式聚1,3-丁二烯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D、B→C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C+F→PET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G是F的同系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比F多28,G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峰面积比为3︰1︰1,则符合该条件的G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___种,写出其中一种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以1,3-丁二烯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设计制备丁苯橡胶@#@2018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化学@#@一、选择题(42分)@#@7.A8.B9.C10.D11.C12.D13.B@#@二、非选择题(58分)@#@26.(14分)@#@

(1)3Pb+8HNO3=3Pb(NO3)2+2NO↑+4H2O(2分)@#@控制硝酸的用量并使铅浮渣(或Pb)稍有剩余(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硝酸不足、浮渣过量、Pb过量、Pb稍有剩余)(2分)@#@

(2)CaSO4(1分)C(1分)@#@(3)浸出时部分Pb2+生成PbSO4随浸出渣排出,降低PbSO4的产率(2分)@#@(4)1.6×@#@10﹣3(2分)@#@(5)PbSO4+2CH3COO﹣=(CH3COO)2Pb+SO42-(2分)@#@(6)PbSO4+2H2O﹣2e﹣=PbO2+4H++SO42-(2分)@#@27.(15分)@#@

(1)(1分)@#@

(2)NH2Cl+H2O=HClO+NH3@#@(或NH2Cl+2H2O=HClO+NH3·@#@H2O,可逆号或等号均给分)(2分)@#@(3)Cl2(g)+NH3(g)=NH2Cl(g)+HCl(g)ΔH=+11.3kJ·@#@mol-1(2分)@#@(4)<@#@(2分)@#@(5)Cl2(2分)增加时,Cl2的转化率增大(或其他合理表述均给分)(2分)@#@(6)A(2分)@#@(7)80L/mol(2分,单位不写不扣分,但若写错,则扣1分)@#@28.(14分)@#@I.

(1)SO2+Cl2+2H2O=4H++SO42﹣+2Cl﹣(2分)@#@

(2)装置C挥发出的氯气也可以使D装置中出现浑浊(2分)@#@(3)尾气处理,防倒吸(只答防倒吸不给分,答出尾气处理即得分,2分)@#@II.(4)Fe2+(1分)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K3[Fe(CN)3]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2+(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操作结论各1分)(2分)@#@(5)①酸式滴定管(1分)滴入最后一滴KHC2O4标准液,锥形瓶内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颜色不恢复(2分,操作结论各1分)@#@②90%(2分)@#@35.(15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1)2S22P2(1分),6(1分)@#@

(2)①N>@#@C>@#@H(或NCH)(1分)②孤电子对与键合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大于键合电子对之间的斥力,斥力大,键角大(2分)③sp2(1分)④(1分)@#@(3)①12(2分)②BCD(2分)@#@③由于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分子只有约几百分之一与水结合成碳酸,与按二氧化碳全部转化为碳酸分子来估算酸的强度相比,自然就小了近百倍了。

@#@(1分)@#@(4)@#@36.(15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1,2-二溴乙烷(1分),羟基(1分)@#@

(2)(要体现顺式结构,2分)@#@(3)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或水解反应)(2分)@#@(4)(2分)@#@(5)4(2分),写出以下任意一种即可@#@,,,(2分)@#@(6)(3分)@#@";i:

10;s:

25081:

"高一化学复习提纲@#@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Z@#@1.原子(AX)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LMNOP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1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2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3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

@#@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

@#@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

@#@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

@#@稀有气体@#@加上@#@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三周期元素@#@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

(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3)主要化合价@#@+1@#@+2@#@+3@#@+4@#@-4@#@+5@#@-3@#@+6@#@-2@#@+7@#@-1@#@—@#@(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冷水@#@剧烈@#@热水与@#@酸快@#@与酸反@#@应慢@#@——@#@—@#@(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HCl@#@—@#@(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Na2O@#@MgO@#@Al2O3@#@SiO2@#@P2O5@#@SO3@#@Cl2O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10)化学式@#@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氧化物@#@弱酸@#@中强@#@酸@#@强酸@#@很强@#@的酸@#@—@#@(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

@#@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

@#@FClBrI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⑤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⑥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金属腐蚀难易;@#@@#@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⑤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

@#@Na>Mg>Al@#@与酸或水反应:

@#@从易→难@#@碱性:

@#@NaOH>Mg(OH)2>Al(OH)3@#@非金属性:

@#@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

@#@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

@#@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

@#@H2SiO3<H3PO4<H2SO4<HClO4@#@(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

@#@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

@#@从难→易@#@碱性:

@#@LiOH<NaOH<KOH<RbOH<CsOH@#@非金属性:

@#@F>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

@#@从易→难@#@氢化物稳定:

@#@HF>HCl>HBr>HI@#@(Ⅲ)@#@金属性:

@#@Li<Na<K<Rb<Cs@#@还原性(失电子能力):

@#@Li<Na<K<Rb<Cs@#@氧化性(得电子能力):

@#@Li+>Na+>K+>Rb+>Cs+@#@非金属性:

@#@F>Cl>Br>I@#@氧化性:

@#@F2>Cl2>Br2>I2@#@还原性:

@#@F-<Cl-<Br-<I-@#@酸性(无氧酸):

@#@HF<HCl<HBr<HI@#@注意: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

@#@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元素化合价规律@#@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的负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最高正价数和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为8;@#@其代数和分别为:

@#@0、2、4、6。

@#@@#@化合物氟元素、氧元素只有负价(-1、-2),但HFO中F为0价;@#@金属元素只有正价;@#@@#@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奇、偶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奇数,如Cl的化合价有+1、+3、+5、+7和-1价。

@#@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偶数,如S的化合价有-2、+4、+6价。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化学键@#@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键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成键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

@#@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离子化合物: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只有共价键)@#@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电子式是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式子。

@#@原子的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画小黑点(或×@#@)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离子的电子式:

@#@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用它的离子符号表示;@#@在阴离子或原子团外加方括弧,并在方括弧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和电量。

@#@@#@@#@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数目。

@#@@#@CCl4@#@离子化合价电子式,阳离子的外层电子不再标出,只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正电荷,而阴离子则要标出外层电子,并加上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负电荷。

@#@阴离子电荷总数与阳离子电荷总数相等,因为化合物本身是电中性的。

@#@@#@@#@④结构式:

@#@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应用于共价键)。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⑴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E反:

@#@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

@#@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⑵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⑶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实质: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

@#@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利用历史@#@性质@#@一次能源@#@常规能源@#@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质能@#@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不可再生资源@#@核能@#@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试举例说明。

@#@@#@点拔:

@#@这种说法不对。

@#@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三、化学能与电能@#@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

@#@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

@#@清洁、高效@#@2、原电池原理@#@

(1)概念:

@#@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

(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

@#@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

@#@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

@#@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

@#@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

@#@(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

@#@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

@#@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

@#@如:

@#@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

@#@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

@#@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

@#@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四、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v(B)==@#@①单位:

@#@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

@#@(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

@#@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

@#@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

@#@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

@#@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

@#@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注:

@#@如果增大气体的压强时,不能改变反应气体的浓度,则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⑤其它因素:

@#@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逆、动、等、定、变。

@#@@#@①逆: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

@#@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

@#@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反应未停止。

@#@@#@④定:

@#@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

@#@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例举反应@#@mA(g)+nB(g)pC(g)+qD(g)@#@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平衡@#@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平衡@#@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生成mmolA,即V(正)=V(逆)@#@平衡@#@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同时消耗了pmolC,则V(正)=V(逆)@#@平衡@#@③V(A):

@#@V(B):

@#@V(C):

@#@V(D)=m:

@#@n:

@#@p:

@#@q,V(正)不一定等于V(逆)@#@不一定平衡@#@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消耗了qmolD,因均指V(逆)@#@不一定平衡@#@压强@#@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平衡@#@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不一定平衡@#@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平衡@#@②Mr一定时,但m+n=p+q时@#@不一定平衡@#@温度@#@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平衡@#@体系的密度@#@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其他@#@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平衡@#@(4)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影响因素@#@浓度:

@#@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右移@#@压强:

@#@加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方向移动@#@温度:

@#@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催化剂:

@#@(加快反应速率,但对平衡无影响)@#@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1、烃的定义:

@#@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

@#@甲烷)@#@脂肪烃(链状)@#@烃不饱和烃→烯烃(如:

@#@乙烯)@#@芳香烃(含有苯环)(如:

@#@苯)@#@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通式@#@CnH2n+2@#@CnH2n@#@——@#@代表物@#@甲烷(CH4)@#@乙烯(C2H4)@#@苯(C6H6)@#@结构简式@#@CH4@#@CH2=CH2@#@或@#@(官能团)@#@结构特点@#@C-C单键,@#@链状,饱和烃@#@C=C双键,@#@链状,不饱和烃@#@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空间结构@#@正四面体@#@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用途@#@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溶剂,化工原料@#@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烷烃:

@#@@#@甲烷@#@①氧化反应(燃烧)@#@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②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

@#@@#@乙烯@#@①氧化反应(ⅰ)燃烧@#@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生成CO2。

@#@@#@②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③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聚乙烯)@#@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思考:

@#@如何去除甲烷中混有的乙烯?

@#@@#@苯@#@①氧化反应(燃烧)@#@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②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HBr@#@+HNO3――→+H2O@#@③加成反应@#@+3H2――→@#@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向溴水中加入苯的现象?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分子式@#@不同@#@相同@#@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结构@#@相似@#@不同@#@不同@#@——@#@研究对象@#@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原子@#@6、烷烃的命名:

@#@@#@

(1)普通命名法:

@#@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

@#@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

@#@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

@#@

(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

(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②名称组成:

@#@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CH3-CH-CH2-CH3CH3-CH-CH-CH3@#@2-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7、比较同类烃的沸点:

@#@@#@①一看:

@#@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②碳原子数相同,二看:

@#@支链多沸点低。

@#@@#@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二、烃的衍生物@#@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有机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羧酸@#@通式@#@CnH2n+1OH@#@——@#@CnH2n+1COOH@#@代表物@#@乙醇@#@乙醛@#@乙酸@#@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CH3CHO@#@CH3COOH@#@官能团@#@羟基:

@#@-OH@#@醛基:

@#@-CHO@#@羧基:

@#@-COOH@#@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非电解质)@#@——@#@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体积分数为75%@#@——@#@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乙醇@#@①与Na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

@#@①相同点:

@#@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②不同点:

@#@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结论:

@#@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氧化反应(ⅰ)燃";i:

11;s:

15085:

"@#@《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课题】钠与水的反应@#@【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教材分析】@#@1、在五千年前我们就开始使用金属材料,金属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属知识也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部分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铁与氧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本章没有过多的重复初中学过的知识,而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2、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关于金属元素单质的第一节课,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作用。

@#@这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部分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在高中必修一第一章中进一步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2、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因此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物理性质,知道钠的保存方法;@#@@#@

(2)掌握钠与水的反应,知道钠着火后的处理方法;@#@@#@(3)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总结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用社会生活事件联系化学,体验化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用观察法研究钠的物理性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3)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社会生活事件联系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钠的性质的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钠与水的反应,包括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浮、熔、游、响、红及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这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学好这一点,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高中生有对新事物、新现象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但是他们观察得不够仔细全面,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他们说不出其中的原由。

@#@因此,突破这一难点,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注重实验的研究。

@#@@#@【教学策略】@#@1、社会事件导入新课法:

@#@钠在自然界中不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钠单质,本节课运用生活中熟悉的社会事件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同时体验到化学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还可以通过介绍刚发生的新颖、醒目的事件,来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2、新旧知识衔接法: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中金属的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

@#@衔接新知识,引入新课,可以较快地形成课堂气氛。

@#@@#@3、科学观察法: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见一眼金属钠的真面目,一切都将映入脑海,方便学生记忆,想忘记都难。

@#@@#@4、实验探究法: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识记容易,但遗忘较快。

@#@采用实验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结论的方法研究钠与水的反应,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使好奇心强的高中生充分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仪器:

@#@烧杯、培养皿、镊子、滤纸、小刀、玻璃片、水、金属钠、酚酞、试管、酒精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叫“鬼打墙的骗术”。

@#@再看视频之前让我先来描述一下故事的背景吧。

@#@有一位农村女士,他的弟弟长病不起,看了很多医生都不见好,她非常着急,于是去请了一位大仙,大仙说她家有水鬼,他要施法才能驱除水鬼。

@#@请大家认真看视频,然后思考一下这个大仙施展的法术的原理是什么。

@#@@#@【视频播放】@#@【听】@#@【看】@#@将农村经常出现的迷信现象作为新课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的思想。

@#@@#@第一部分:

@#@钠的物理性质@#@【提问】@#@1.同学们看到了刚才在水盘里游动的“水鬼”了吗?

@#@@#@2.它真的是“水鬼”吗?

@#@@#@3.那它是什么呢?

@#@让老师来揭晓谜底吧!

@#@@#@教师活动@#@【答】@#@学生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设计意图@#@【实物展示】@#@【讲解】大家看“水鬼”——金属钠。

@#@@#@【板书】金属钠(Na)@#@【讲解】同学们,金属钠是一种金属,说到金属,就会让我们想起初中学过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初中我们也学过一些金属,比如:

@#@铝、铁、铜。

@#@他们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钠在平时生活中不常见,它@#@与铝、铁、铜有同样的性质吗?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回顾】研究一种新物质,我们一般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钠是一种金属,初中我们学过的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有哪几方面呢?

@#@@#@【讲解&@#@板书】在实验室将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钠究竟长什么样?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钠,说出它的物理性质。

@#@@#@【实验操作&@#@讲解】@#@1.在培养皿中倒入少许煤油和金属钠@#@2.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钠@#@3.用小刀切割钠(就能看到钠的真面目了)@#@【观察】@#@【参考答案】@#@颜色、状态、熔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认真观察】@#@吸引学生目光,引入新课内容。

@#@@#@新旧知识相链接,可以较快地形成课堂气氛。

@#@@#@介绍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法,激发学生研究物质的兴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实物展示】@#@【讲解】钠的颜色是银白色,有金属特有的金属光泽,硬度怎样?

@#@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

@#@@#@【板书】物理性质:

@#@银白、轻、软、导、低@#@【讲解】银白——银白色@#@轻——密度小@#@软——硬度小,质软@#@导——导电性导热性能良好@#@低——熔点低@#@【答】@#@【记录笔记】@#@【听】@#@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记忆。

@#@@#@第二部分:

@#@钠与水的反应@#@【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钠是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的,为什么钠要保存在煤油中,而不像初中学过的白磷那样保存在水中呢?

@#@请同学们联系刚才看到的视频,思考一下?

@#@@#@【讲解】那我们也来施展一下刚才大仙所做的骗术。

@#@在此之前,老师有一个实验要求:

@#@请大家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和实验的现象,然后尽可能多地列出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我请三位同学上前来观察实验。

@#@然后罗列出你所见到的实验现象@#@因为钠会与水发生反应@#@三位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钠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重点@#@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另一基本方法——实验法;@#@提出实验要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教师活动@#@【实验操作&@#@讲解】@#@1.在烧杯中放入3/5的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2.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3.用小刀切取绿豆大小的钠(注意:

@#@取用的钠要小,过大易发生刚才视频上所看到的爆炸现象)@#@4.将剩余的钠放回原瓶@#@5.将钠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啊?

@#@@#@【板书】钠与水的化学反应现象:

@#@浮、熔、游、响、红@#@【讲解】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熔——钠与水反应放热,熔点低@#@游——产生气体,使小球受力不均而四处游动@#@响——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红——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NaOH@#@【猜想】同学们,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大胆猜想,也可互相讨论。

@#@@#@【提问】产生的气体究竟是氧气还是氢气?

@#@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呢?

@#@@#@【讲解】如果我们将收集的气体,在酒精灯上燃烧,如果是氢气,可能会发生爆鸣现象,或酒精灯的火焰朝某方向移动,如果是氧气,火焰会变旺。

@#@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教师活动@#@【实验操作】@#@1.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水的试管中,@#@2.用大拇指按住试管口,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3.将试管口靠近酒精灯,松开大拇指,观察现象。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

@#@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写出反应方程式:

@#@@#@2Na+2H2O=2NaOH+H2↑@#@钠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请同学们认真掌握。

@#@@#@【联系生活】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钠与水的反应是非常剧烈的,那如果钠着火了,怎么办?

@#@用水扑灭?

@#@请同学们思考,可互相讨论。

@#@@#@【讲解】用沙土扑灭@#@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参考答案】@#@钠浮在水面上,立刻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最后完全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提出猜想】@#@【听】@#@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用实验探究法证明猜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听】@#@【记】@#@【讨论】@#@【听】@#@设计意图@#@将化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深切感受化学的用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这节课有四个知识点:

@#@@#@1.实验室常将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轻、软、导、低@#@银白——银白色;@#@@#@轻——密度小;@#@@#@软——硬度小,质软;@#@@#@导——导电性导热性能良好;@#@@#@低——熔点低@#@3.钠与水的反应,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注意方程式的写法,反应现象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

@#@浮、熔、游、响、红;@#@@#@4.如果钠着火了,应该用沙土扑灭,而不能用水扑灭。

@#@@#@【随堂练习】@#@1、金属钠应保存在C@#@A、棕色瓶中@#@教师活动@#@B、细砂中@#@C、煤油中@#@D、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2、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C@#@A、钠的熔点低@#@B、钠的密度小@#@C、钠的硬度小@#@D、有强还原性@#@3、将钠投入滴有石蕊的水中,下列有关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A、钠浮在液面上@#@B、有气体产生@#@C、水溶液变为红色@#@D、钠熔成小球并在水面四处游动@#@4、钠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

@#@B@#@A、游离态@#@B、氯化钠@#@C、硫酸钠@#@D、硝酸钠@#@【课后思考】通过实验,我们看到钠与水反应剧烈,是不是其它金属也能与水反应剧烈呢?

@#@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查阅资料,研究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其它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然后总结出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课后作业】课本P45习题1、2@#@【总结】@#@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记录】@#@总结新知识,根据心理学记忆规律,对抗遗忘,培养学生及时总结所学知识的习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设计意图@#@1.考察金属钠的保存方法@#@2.考察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的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3.考察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的理解,但其中有新颖之处,题中是滴加了石蕊试液,而课堂实验中滴加的是酚酞溶液,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4.难度较大,联系自然界中的大量存在的海水解决此题。

@#@@#@练习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金属的理解@#@督促学生课后认真复习@#@教师活动@#@【结束语】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明白了“鬼打墙骗术”的原理,揭开了大仙的假面具。

@#@其实,化学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而且我们要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人类,而不是欺骗百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形成科学判断事物的思维,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更美好的明天。

@#@这节课到此结束,下课!

@#@@#@【教后反思】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是否成功,对学生是否有启迪,根据实际的课堂反应对教学教法进行教后反思。

@#@@#@学生活动@#@【思考】@#@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的精神@#@【板书设计】@#@金属钠(Na)@#@一、保存:

@#@煤油或石蜡油中@#@二、物理性质:

@#@@#@银白、轻、软、导、低@#@三、钠与水的化学反应@#@现象:

@#@浮、熔、游、响、红@#@2Na+2H2O=2NaOH+H2↑@#@四、钠着火后,用沙土扑灭@#@-9–@#@";i:

12;s:

24962:

"2013-2017年理综全国卷生物试题@#@—2017.9.25@#@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生物试题@#@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

@#@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色的脂肪微粒。

@#@@#@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和。

@#@@#@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

@#@回答下列问题:

@#@@#@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3)脂肪细胞(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

@#@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

@#@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31.(12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

@#@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

@#@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该实验的思路。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株@#@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

@#@@#@

(1)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的过程。

@#@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中。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和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原因是:

@#@。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阅读如下材料:

@#@@#@材料甲:

@#@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在,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

@#@@#@材料乙:

@#@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的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为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

@#@@#@材料丙:

@#@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

@#@@#@回答下列问题:

@#@@#@

(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

@#@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法。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有和。

@#@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是,常用农杆菌转化发,农杆菌的作用是。

@#@@#@

(2)材料乙属于工程范畴。

@#@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进行改造,或制造制造一种的技术。

@#@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序列发生了改变。

@#@@#@(3)材料丙属于胚胎工程的范畴。

@#@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种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

@#@在资料丙的实例中,兔甲称为体,兔乙称为体。

@#@@#@答案@#@1.D 2.C 3.C 4.D 5.C 6.A@#@29.

(1)苏丹Ⅲ(Ⅳ)橘黄(红)@#@

(2)O@#@(3)一定的光照适宜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30.

(1)胞吐协助扩散(运输)@#@

(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是@#@(4)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

@#@@#@31.

(1)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写出其中一种即可)@#@

(2)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若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紫花则该白花植株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若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与其中的1个组合的杂交子一代为白花,则该白花植株的突变与之为同一对等位基因造成的。

@#@@#@32.

(1)次生土壤条件@#@

(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39.

(1)消灭杂菌增加乳酸菌含量@#@

(2)无氧呼吸细胞质@#@(3)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4)乳酸菌数量增加,杂菌数量较少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40.

(1)显微注射法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2)蛋白质现有蛋白质新蛋白质氨基酸@#@(3)同供体受体@#@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综生物试题@#@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2.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D.植物呈现绿色使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3.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C.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6.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29.(10分)已知大麦在萌芽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a-淀粉酶。

@#@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试管号@#@GA溶液@#@缓冲液@#@水@#@半粒种子10个@#@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步骤1@#@步骤2@#@1@#@0@#@1@#@1@#@带胚@#@25℃保温24h后去除种子,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淀粉溶液@#@25℃保温10min后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碘液,混匀后观察溶液颜色深浅@#@++@#@2@#@0@#@1@#@1@#@去胚@#@++++@#@3@#@0.2@#@1@#@0.8@#@去胚@#@++@#@4@#@0.4@#@1@#@0.6@#@去胚@#@+@#@5@#@0.4@#@1@#@0.6@#@不加@#@种子@#@++++@#@注:

@#@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

@#@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回答下列问题:

@#@@#@

(1)α—淀粉酶催化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这两只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试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30.(9分)@#@回答下列问题:

@#@@#@

(1)清晨静脉取血液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

@#@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_和_。

@#@@#@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

@#@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

@#@下降速率不同原因是_________。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_____和_____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31.(10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固定的能量。

@#@@#@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____。

@#@@#@32.(10分)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趐红眼:

@#@长翅棕眼:

@#@小趐红眼:

@#@小趐棕眼=3:

@#@3:

@#@1:

@#@1。

@#@@#@回答下列问题:

@#@@#@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

@#@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

@#@@#@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

@#@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

@#@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

@#@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种。

@#@@#@(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39.[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临床试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

@#@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 回答下列问题:

@#@@#@

(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菌落,可用_______法或_________法将样本借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______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在37℃培养箱中培养24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_______;@#@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_____;@#@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________;@#@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应选择抗生素_______。

@#@@#@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

@#@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

@#@@#@ 回答下列问题:

@#@@#@

(1)为了培养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叶片,先用______酶和____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_______,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

@#@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_______组织,然后经过_______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这种培养技术称为________。

@#@@#@

(2)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多倍体是指_______。

@#@假设甲和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3)这种杂种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

@#@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__________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答案@#@1.C 2.D 3.C 4.A 5.C 6.B@#@29.

(1)淀粉麦芽糖@#@

(2)少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3)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4)GA浓度高对a-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30.

(1)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利用,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3)内质网高尔基体@#@31.

(1)生产者@#@

(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2.

(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2)4@#@(3)01(100%)@#@39.

(1)划线稀释涂布(或涂布)@#@

(2)涂布@#@(3)敏感不敏感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弱耐药菌@#@(4)A@#@40.

(1)纤维素酶果胶酶原生质体愈伤再分化(或分化)植物体细胞杂交@#@

(2)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3)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生物试题@#@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O2的产生停止B.CO2的固定加快@#@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比值下降@#@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

@#@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C.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29.(9分)@#@回答下列问题:

@#@@#@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龙胆紫溶液属于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着色。

@#@@#@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

@#@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31.(10分)@#@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系统被排出体外。

@#@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尿量,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32.(9分)@#@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

@#@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i:

13;s:

11463:

"牛顿第二定律@#@1.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

(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再根据物体的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即求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位置,也就是求出了物体的运动情况.@#@可用程序图表示如下:

@#@@#@例1.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向左、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一套有一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小球与杆间的滑动摩擦因数μ=0.5,如下图所示.保持小球所受风力F=0.5mg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间夹角为37°@#@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开始在细杆上滑下距离2.4m所需时间为多少?

@#@(g取g=10m/s2,sin37°@#@=0.6,cos37°@#@=0.8)@#@解析:

@#@设杆对小球的支持力为FN,摩擦力为Ff,对这些力进行正交分解,如图所示.@#@在x轴上,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Fcosθ-Ff=ma在y轴上,由平衡条件,有:

@#@@#@FN+Fsinθ-mgcosθ=0又Ff=μFN@#@解上述三式得:

@#@a=7.5m/s2又由运动学公式s=at2,@#@由以上各式解得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所需时间为t=0.8s答案:

@#@0.8s@#@l题型训练@#@l1.如图所示,质量m=4.0kg的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0.物体在与地面成θ=37°@#@的恒力F=54.5N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t1=0.20s撤去F,则再经过多长时间物体停下来?

@#@(g=10m/s2,sin37°@#@=0.6,cos37°@#@=0.8)@#@解析:

@#@物体受到恒力F作用时受力如右图所示,设物体此时加速度为a1,对这些力进行正交分解,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

@#@N′+Fsinθ-mg=0①Fcosθ-f′=ma1②@#@又因为f′=μN′③①②③联立解得:

@#@a1=10m/s2@#@由v=at,得v=a1t1=2.0m/s@#@撤去F后物体的受力如右图所示,设物体此时加速度为a2,物体停下来经过时间为t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

@#@f=ma2④N-mg=0⑤@#@又因为f=μN⑥④⑤⑥联立解得:

@#@@#@a2=5.0m/s2@#@由0=v-at,得t2==0.4s.@#@答案:

@#@0.4s@#@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的力,或与力相关的某些物理量.如:

@#@动摩擦因数、劲度系数等.@#@可用程序图表示如下:

@#@@#@例2.如图所示,电梯与水平面夹角为30°@#@,电梯从初速度为零开始加速启动,当速度达到1m/s时,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踏上第一级(不计这一级的宽度),然后跟电梯一起加速向上运动,到达电梯终点时已经过4s,电梯的终点离地面高度为10m.求这个过程中人对梯面压力和人与梯面间的静摩擦力.(g=10m/s2)@#@解析:

@#@以人为研究对象,人运动的初速度为v0=1m/s,位移为s=h/sin30°@#@=20m,时间为t=4s.根据运动学公式:

@#@s=v0t+at2代入数据解得:

@#@a=2m/s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人受重力mg、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N、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Fμ(摩擦力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平行),为了便于研究,取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上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左下图).@#@此时只需分解加速度,其中ax=acos30°@#@,ay=asin30°@#@(如右下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X方向:

@#@Fμ=max=macos30°@#@①@#@Y方向:

@#@FN-mg=may=masin30°@#@②@#@由①式解得:

@#@Fμ=87N由②式解得:

@#@FN=550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梯面压力等于550N,方向竖直向下.而人与梯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87N,方向水平向右.@#@答案:

@#@人对梯面压力等于550N,方向竖直向下;@#@人与梯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87N,方向水平向右@#@2.牛顿运动定律在传送带问题中的应用@#@传送带在自动输送各种粮食起很大作用,如图所示.而该模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

(1)水平传送带@#@当传送带水平运动时,应特别注意摩擦力的突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摩擦力的突变,常常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静摩擦力到达最大值,是物体恰好保持相对静止的临界状态;@#@滑动摩擦力存在于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因此两物体的速度达到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要发生突变(摩擦力为零或为静摩擦力).@#@

(2)倾斜传送带@#@当传送带倾斜运动时,除了要注意摩擦力的突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外,还要注意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传送带倾斜角度θ的关系,从而正确判断物体的速度和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运动的性质.@#@(3)组合传送带@#@组合传送带是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连接在一起传送物体.@#@ @#@例3.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的倾角θ=37°@#@,从A到B的长度为16m,传送带以v0=10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无初速的放一个质量为m=0.5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sin37°@#@=0.6,cos37°@#@=0.8,g=10m/s2)@#@解析:

@#@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开始阶段,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传送带给物体一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物体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受力分析如图(a)所示;@#@当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于μ<tanθ,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继续加速,此后物体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传送带给物体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但合力沿传送带向下,物体继续加速下滑,受力分析如图(b)所示.综上可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获得共同速度的瞬间发生了“突变”.@#@开始阶段由牛二定律:

@#@mgsinθ+μmgcosθ=ma1@#@所以:

@#@a1=gsinθ+μgcosθ=10m/s2@#@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需要的时间t1=v/a1=1s@#@发生的位移:

@#@s=a1t12=5m<16m@#@物体加速到10m/s时仍未到达B点.@#@第二阶段,有:

@#@mgsinθ-μmgcosθ=ma2@#@所以:

@#@a2=2m/s2@#@设第二阶段物体滑动到B的时间为t2则:

@#@LAB+s=vt2+a2t22@#@解得:

@#@t2=1s,t′2=-11s(舍去)@#@故物体经历的总时间t=t1+t2=2s.@#@答案:

@#@2s@#@点评:

@#@从上述例题可以总结出,皮带传送物体所受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不论是其大小的突变,还是其方向的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l题型训练@#@l2.如图所示为一平直传送带,A、B两处间的距离为L,传送带的运动速度恒为v.有一工件轻轻从A处放上传送带,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且认为传送带的形状及速率不受影响.求传送带将该工件由A处送到B处可能的时间间隔Δt及相应的条件.(即题中给出量之间应满足的关系).@#@解析:

@#@该工件放上传送带,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f=μmg;@#@@#@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a=f/m=μg;@#@@#@该工件加速到v所需时间:

@#@t=v/a=v/μg;@#@@#@此过程中,工件运动的位移:

@#@x=at2=v2/2μg@#@①若v2/2μg≥L,则工件一直匀加速直到B,可得:

@#@at2=L,得Δt=@#@②若v2/2μg<@#@L,则工件先匀加速至速度v后做匀速运动直到B,故Δt=t+=+.@#@答案:

@#@①若v2/2μg≥L,则Δt=;@#@②若v2/2μg<@#@L,则Δt=+.@#@3.整体法与隔离法@#@1.当研究问题中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通常把研究对象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受力及运动情况的分析.这叫隔离法.@#@2.系统中各物体加速度相同时,我们可以把系统中的物体看做一个整体.然后分析整体受力,由F=ma求出整体加速度,再作进一步分析.这种方法叫整体法.@#@3.解决连接体问题时,经常要把整体法与隔离法结合起来应用.在连接体问题中,如果不要求知道各个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各个物体具有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加速度,就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质点),分析受到的外力和运动情况,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如果需知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将内力转化为外力,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隔离法和整体法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交替应用,常能更有效地解决有关连接体的问题。

@#@@#@例4.如图所示:

@#@小车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滑下,在小车的水平台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木块和小车保持相对静止,求:

@#@

(1)小车下滑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

@#@

(2)小车下滑时木块所受的弹力。

@#@@#@审题:

@#@这里由于木块与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相对静止,它们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先采用整体分析法,求出木块和小车这个系统的整体加速度,a=gsinθ,这样M的加速度就求出。

@#@由于木块所受的弹力和摩擦力对小车和木块这个系统来说是内力,所以必须将木块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

@#@@#@先画出木块的受力图和加速度的方向。

@#@为了解题方便,本题应将加速度分解。

@#@@#@则f=max=mgsinθcosθ@#@mg-N=may@#@N=mg-mgsinθsinθ@#@N=mg(1-sin2θ)@#@假如按习惯把重力、弹力、摩擦力分解,问题就复杂得多。

@#@@#@mgsinθ+fcosθ-Nsinθ=mamgcosθ-Ncosθ-fsinθ=0@#@例5.水平桌面上放着质量为M的滑块,用细绳通过定滑轮与质量为m的物体相连,滑块向右加速运动。

@#@已知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试求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和细绳中的张力。

@#@@#@M@#@m@#@例6.A、B、C三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和m3,带有滑轮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轮和所有接触处的摩擦及绳的质量不计,为使三个物体无相对运动,则水平推力F为多少?

@#@@#@因三物体加速度相同,本题可用整体法。

@#@@#@解:

@#@研究整体@#@F=(m1+m2+m3)a@#@T=m1a为求T研究m2T=m2g@#@故a=m2g/m1F=(m1+m2+m3)a@#@F=(m1+m2+m3)m2g/m1@#@例7.倾角为30°@#@的斜面体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已知斜面体的质量为M=10Kg,一质量为m=1.0Kg的木块正沿斜面体的斜面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木块滑行路程s=1.0m时,其速度v=1.4m/s,而斜面体保持静止。

@#@求:

@#@@#@⑴求地面对斜面体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

@#@@#@⑵地面对斜面体支持力的大小。

@#@@#@";i:

14;s:

9500: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1.如图甲所示,小物块从足够长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

@#@下滑位移x时的速度为v,其x-v2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10m/s2,则斜面倾角θ为(  )@#@A.30°@#@B.45°@#@@#@C.60°@#@D.75°@#@@#@2.如图所示,两根粗糙的直木棍AB和CD相互平行,固定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一个圆柱形工件P架在两木棍之间,在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若保持两木棍在同一水平面内,但将它们间的距离稍微减小一些后固定,仍将圆柱形工件P架在两木棍之间,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推力F向右推该工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能静止不动@#@B.向右做匀速运动@#@C.一定向右减速运动@#@D.一定向右加速运动@#@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球置于斜面上,被一个固定在斜面上的竖直挡板挡住而处于静止状态。

@#@现用一个水平力F拉斜面体,使球和斜面体在水平面上一起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忽略一切摩擦,与球静止时相比(  )@#@A.竖直挡板对球的弹力不一定增大@#@B.斜面对球的弹力保持不变@#@C.斜面和挡板对球的弹力的合力等于ma@#@D.若加速度足够大,斜面对球的弹力可能为零@#@4.(多选)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磁铁A、B分别位于铁质车厢竖直面和水平面上,A、B与车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小车静止时,A恰好不下滑,现使小车加速运动,为保证A、B无滑动,则(  )@#@A.速度可以向左,加速度可以小于μg@#@B.加速度一定向右,不能超过(1+μ)g@#@C.加速度一定向左,不能超过μg@#@D.加速度一定向左,不能超过(1+μ)g@#@5.甲、乙两球质量分别为m1、m2,从同一地点(足够高)同时由静止释放。

@#@两球下落过程所受空气阻力大小f仅与球的速率v成正比,与球的质量无关,即f=kv(k为正的常量)。

@#@两球的v-t图象如图所示。

@#@落地前,经时间t0两球的速度都已达到各自的稳定值v1、v2。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释放瞬间甲球加速度较大@#@B.=@#@C.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D.t0时间内两球下落的高度相等@#@6.一个质量为m=1kg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在一水平外力F1=2N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物体运动5s后撤去F1,在此时刻再施加一个与F1反向的力F2=6N,物体又运动5s,规定F1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在这10s内运动的速度图象正确的是( A )@#@7.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木块和质量为m2的长木板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现对木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木块在长木板上滑行,而长木板保持静止状态。

@#@已知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则(  )@#@A.μ1>@#@μ2@#@B.μ1<@#@μ2@#@C.若改变F的大小,当F>@#@μ1(m1+m2)g时,长木板将开始运动@#@D.若将F作用于长木板,当F>@#@(μ1+μ2)(m1+m2)g时,长木板与木块将开始相对滑动@#@8.(多选)一长轻质木板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木板上放着质量分别为mA=1kg和mB=2kg的A、B两物块,A、B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2,水平恒力F作用在A物块上,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若F=1N,则物块、木板都静止不动@#@B.若F=1.5N,则A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5N@#@C.若F=4N,则B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2N@#@D.若F=8N,则B物块的加速度为1.0m/s2@#@9.(多选)如图A、B两物体叠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轻质细绳一端连接B,另一端绕过定滑轮连接C物体,已知A和C的质量都是1kg,B的质量是2kg,A、B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3,其它摩擦不计。

@#@由静止释放,C下落一定高度的过程中(C未落地,B未撞到滑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发生相对滑动@#@B.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2.5N@#@C.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2.5m/s2@#@D.细绳的拉力大小等于10N@#@10.如图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A、B间长度为L,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运行速度为v,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点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关于粮袋从A到B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粮袋到达B点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也可能相等或小@#@B.粮袋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g(sinθ-μcosθ),若L足够大,则以后将以一定的速度v做匀速运动@#@C.若μ≥tanθ,则粮袋从A到B一定一直是做加速运动@#@D.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A到B一直匀加速运动,且a≥gsinθ@#@11.动车组是由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组成的,带动力的车厢叫动车,不带动力的车厢叫拖车。

@#@每节动车与拖车质量都相等,每节动车的额定功率都相等。

@#@动车组运行过程中总阻力来自两部分:

@#@一部分是车轮与铁轨之间摩擦产生的机械阻力,阻力大小与动车组的质量成正比;@#@另一部分来自于空气阻力,阻力大小与动车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一列12节车厢的动车组,有3节动车时最大速度为160km/h,此时空气阻力是总阻力的0.5倍。

@#@若要使12节车厢的动车组的最大速度达到240km/h,则动车的节数至少为(  )@#@A.7节B.8节C.9节D.10节@#@12.(多选)如图所示,轻绳的一端固定在小车支架上,另一端拴着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

@#@当小车水平向右运动且两段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始终均为θ的过程中,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小球的加速度相等B.两段轻绳中的张力可能相等@#@C.小车的速度越大,θ越大D.小车的加速度越大,θ越大@#@13.如图,一木块通过长度忽略不计的绳固定在小车的前壁上,小车表面光滑。

@#@某时刻小车由静止开始向右匀加速运动,经过2s,细绳断裂。

@#@细绳断裂后,小车的加速度不变,又经过一段时间,滑块从小车左端刚好掉下,在这段时间内,已知滑块相对小车前3s内滑行了4.5m;@#@后3s内滑行了10.5m。

@#@@#@

(1)小车的加速度多大?

@#@@#@

(2)从绳断到滑块离开车尾所用时间是多少?

@#@@#@(3)小车的长度是多少?

@#@@#@14.如图所示的装置叫做阿特伍德机,是阿特伍德创制的一种著名力学实验装置,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绳子两端的物体竖直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总是小于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同自由落体相比,下落相同的高度,所花费的时间要长,这使得实验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从容的观测、研究。

@#@已知物体A、B的质量相等均为M,轻绳与轻滑轮间的摩擦不计,轻绳不可伸长且足够长,求:

@#@@#@

(1)若物体C的质量为M/4,物体B从静止开始下落一段距离的过程中绳受到的拉力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少?

@#@@#@

(2)若物体C的质量为M/4,物体B从静止开始下落一段距离的时间与自由落体下落同样的距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如果连接A、B的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2Mg,那么对物体C的质量有何要求?

@#@@#@13.解析 

(1)设小车加速度为a,断裂时,车和物块的速度为v1=at=2a,断裂后,小车的速度v=v1+at,小车的位移为:

@#@@#@x1=v1t+at2,@#@滑块的位移为:

@#@x2=v1t@#@前3s相对位移有关系:

@#@Δx=x1-x2=at2=4.5m@#@得a=1m/s2@#@

(2)细线断开时小车和物块的速度:

@#@v1=2a=2×@#@1m/s=2m/s@#@设后3s小车的初速度为v1′,则小车的位移为:

@#@@#@x1′=v1′t+at2@#@滑块的位移为:

@#@x2′=v1t@#@得:

@#@x1′-x2′=3v1′+4.5m-3v1=10.5m@#@解得:

@#@v1′=4m/s@#@由此说明后3s实际上是从绳断后2s开始的,滑块与小车相对运动的总时间为:

@#@t总=5s。

@#@@#@(3)小车底板总长为:

@#@L=x车-x滑=v1t总+at-v1t总=at=×@#@1×@#@25m=12.5m@#@答案 

(1)1m/s2 

(2)5s (3)12.5m@#@14.解析 

(1)求出物体B的加速度需要用隔离法分别以A和B、C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设滑轮两侧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绳的张力为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于A:

@#@T-Mg=Ma@#@研究B、C:

@#@Mg+-T=(M+)a@#@解得a=,T=Mg@#@

(2)设B下落距离h所用时间为t1,自由下落距离h用时间为t2。

@#@@#@根据运动学公式:

@#@h=at h=gt@#@代入数据联立解得:

@#@=@#@(3)设物体C的质量为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A:

@#@T-Mg=Ma@#@研究B、C:

@#@Mg+mg-T=(M+m)a@#@令T≤1.2Mg,解得m≤0.5M@#@答案 

(1)Mg  

(2)3∶1 (3)m≤0.5M@#@4@#@";i:

15;s:

11849:

"@#@欧姆定律@#@教学目标@#@1.从功能角度理解电源电动势的含义,学会分析电路各部分电势的升降.@#@2.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了解它们的使用条件和范围.@#@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处理各种电路问题.如:

@#@复杂电路的简化、含电容的电路问题、考虑电表内阻时的电路分析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对非静电力做功和电动势的理解.@#@2.对各种电路问题的分析、简化、处理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一、电动势与电势差@#@这是两个我们学过的物理量.请同学们回忆它们的定义式和单位,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活动@#@U=W/q单位:

@#@V@#@发现学生对二者如此相似产生疑惑,教师应进一步引导:

@#@@#@我们知道,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由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沿电流方向电势降低;@#@而在电源内部电流由负极流向正极,沿电流电势升高.电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流向呢?

@#@@#@答:

@#@电源外部的电路中,是静电力对自由电荷做正功,所以沿电流方向电势降低;@#@而电源内部是电荷受的非静电力克服静电力做功,所以沿电流方向电势升高.@#@U=W/q中的W表示静电力做功W电.@#@教师总结:

@#@电动势与电势差两个概念表面上很相似,但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讲它们是正好相反,电动势表征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即其它形式的能向电能转化的本领;@#@而电势差是电路中静电力做功的本领的量度,即电能向其它能转化的情况.我们应注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解决电路问题的基本依据.它的地位与牛顿定律在力学中的地位相似.针对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可以表示为两种形式:

@#@@#@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由学生回答)@#@注意所谓部分电路指不含电源的电路.@#@答:

@#@通过部分电路的电流跟该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该部分电路电阻成反比.表达式为:

@#@@#@I=U/R@#@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源内部时也会消耗一部分电能,使电源内部发热,即电源部分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所以电源还有另外一个参量内电阻r.@#@如图3-3-1所示.@#@电势降落U′间的关系并由此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因为电源提供的电能由内、外电阻所消耗,所以@#@又因为U=IR,U′=Ir@#@及: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中的电阻之和成反比.@#@3.欧姆定律适用条件@#@如图3-3-2所示.@#@电路由电源和电动机组成,电动机绕线电阻为R,则此电路中的电@#@(U为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回答可能各种各样,应提醒学生注意电动机的特点:

@#@为非纯电阻用电器,引导学生做出否定回答,及@#@ @#@三、电路分析和计算@#@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在初中时就已比较熟悉,因此没有必要过多的练习.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不同之处关键在于需要考虑内电阻,也就是某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再恒定.只要我们认清这个区别,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是并不困难的.下面就电路分析中的几个难点和同学一起讨论一下.@#@1.电路的结构分析@#@搞清电路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画出结构清晰的等效电路,是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问题的重要前提.我们通常采用节点跨接法来分析电路结构.@#@具体方法为:

@#@首先标明电路中各节点名称,经过电源和用电器的节点名称应不同,而一段导线两端的节点名称不变.理想的电压表可视为断路.理想的电流表可视为导线.考虑电表内阻时,就应把它们当作用电器对待.接着,定性判断电路中各节点电势高低(没有标明的可假设).最后将各电器填在对应的节点间以判明彼此间的串、并联关系.@#@[例1]如图3-3-3所示,设R1=R2=R3=R4=R,求:

@#@开关S闭合和开启时的AB两端的电阻比.@#@解:

@#@利用节点法,开关闭合时,电路中各节点标称如图3-3-4所示.@#@其中R1、R2、R3都接在AB两点间,而R4两端都为B,即R4被短路,所以其等效电路如图3-3-5所示,易得RAB=R/3.@#@ @#@@#@当开关开启时,电路中各节点标称如图3-3-6所示,其对应等效电路为图3-3-7所示,易得RAB′=2R/5.所以两次电阻比为5/6.@#@2.含电容电路的分析@#@让学生按图3-3-8所示连好电路.@#@观察分别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b、C两边时产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学生看到:

@#@当ab相接时,灯L1、L2都不亮,说明电容阻断了电流;@#@当ac相接时,灯L2闪亮一下,说明电容刚才被充电,现在向L2放电.@#@教师总结:

@#@电容器是一个储能元件,在直流电路中,它对电流起到阻止作用,相当于断路.同时电容器又可被充电,电量的大小取决与电容和它两端对应的电路的电压.因此,在分析含电容电路时,可先把电容去掉后画出等效电路,求出各用电器的电压、电流,再看电容与哪部分电路并联,而求出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量.@#@电阻R1=3Ω,R2=2Ω,R3=5Ω,电容器的电容C1=4μF,C2=1μF,求C1、C2所带电量.@#@解:

@#@C1、C2看成短路后,外电路相当于R1、R2串联,R3中无电流,可视为短路,即UCD=UCB,UAD=UAB,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

@#@@#@所以C1、C2所带电量Q1、Q2分别为:

@#@@#@Q1=C1UCB=1.6×@#@10-5C@#@Q2=C2UAB=1×@#@10-5C@#@3.电路中电势升降的分析@#@如图所示,让学生按电流方向分析整个回路的电势升降,并找出升降值之间的关系式.@#@答:

@#@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电流方向经过电阻R时,电势降落IR,而到电源负极,在电流流向正极时,在内阻上电势降落Ir.但同时非静电@#@即U升=U降@#@教师总结:

@#@沿电流方向经过电阻类用电器(含内阻)时,电势降低;@#@@#@[例3]如图3-3-10所示,三个完全一样的电源串联成闭合回路,求A、B两点间的电势差.@#@解:

@#@电路中电流为逆时针方向,由A出发逆电流向右观察,经电源@#@<@#@/PGN0170.TXT/PGN>@#@@#@4.电路中的电表@#@我们接触比较多的电表是电压表和电流表,理想情况下电流表可以看成导线,电压表可以看成无穷大的电阻而忽略它们的内阻对电路的影响,可在某些实际问题中,这种影响很大,根本不可能忽略不计.这时就要把电表看成一个可以读数的特殊电阻,放在电路中,与其它用电器一起分析.@#@[例4]如图3-3-11所示,R1=2kΩ,R2=3kΩ,电源内阻可忽略.现用一电压表测电路端电压,示数为6V;@#@用这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示数为2V.那么                     [   ]@#@A.R1两端实际电压是2V@#@B.电压表内阻为6kΩ@#@C.R2两端实际电压是3.6V@#@D.用这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示数是3V@#@解:

@#@本题中电阻R1、R2的阻值较大,电压表与之相比不能看成电阻为无穷大的断路.因此要把它当成一个特殊电阻来处理.@#@由于不计电源内阻,电压表测得的电压6V就是电源电动势,所以R1两端实际电压为@#@U1=6V×@#@2kΩ/(2kΩ+3kΩ)@#@同理,U2=3.6V.@#@当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时,显示的是它@#@与R1并联后所分得的电压,即@#@所以RV=6kΩ.@#@当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时,易得电压表示数为3V.@#@所以选项B、C、D正确.@#@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3-3-12所示,电路中两节电池电动势相同,而内电阻不同,即r1≠r2,为使电压表的示数为零,则电阻器R的阻值应为                                        [   ]@#@A.r1+r2                   B.(r1+r2)/2@#@C.r1-R2               D.r2-r1@#@2.如图3-3-13所示电路中,电流表A1和A2均为相同的毫安表,当电路两端接入某一恒定电压的电源时,A1的示数为3mA,A2的示数为2mA.现将A2改接在R2所在支路上,如图中虚线所示,再接入原来的恒定电压电源,那么,关于A1与A2示数情况,正确的是                       [   ]@#@A.电流表A1示数必增大,电流表A2示数必增大@#@B.电流表A1示数必增大,电流表A2示数必减小@#@C.电流表A1示数必增大,电流表A2示数不一定减小@#@D.电流表A1示数不一定增大,电流表A2示数也不一定减小@#@3.如图3-3-14所示电路,开关S1、S2均处于闭合状态.在分别断开S1、S2后的短暂过程中,关于流过电阻P1、R2的电流方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只断开S1,流过R1的电流方向为自左向右@#@B.若只断开S1,流过R1的电流方向为自右向左@#@C.若只断开S2,流过R2的电流方向为自左向右@#@D.若只断开S2,流过R2的电流方向为自右向左@#@4.如图3-3-15所示,R1=3Ω,R2=2Ω,R=5Ω,电源电动势=6.3V,内阻r=0.5Ω.当滑动变阻器活动触点在a、b之间活动时,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为4.8V@#@B.电压表的示数最小为4.8V@#@C.电流表的示数最大为3A@#@D.电流表的示数最小为2.1A@#@5.如图3-5-16所示电路,开关S1、S2原来都是闭合的,当滑动变阻器R1、R2、R3的滑片都刚好处于各自中点位置时,悬在平行板电容器中间的带电尘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尘埃向下运动,可用的方法是                                           [   ]@#@A.把R1的滑片位置向上移动@#@B.把R2的滑片位置向上移动@#@C.把R3的滑片位置向上移动@#@D.把开关S2打开@#@ @#@二、非选择题@#@每个电池的内阻r=0.5Ω,两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

@#@R1=3Ω,R2=6Ω,D点接地,则图中A、B、C、D各点的电势分别为UA=______V,UB=______V,UC=______V,UD=______V.@#@7.一复杂的直流电路的局部情况如图3-3-18所示,已知R1=5Ω,R2=1Ω,R3=3Ω;@#@I1=1mA,I2=2mA,则图中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mA,流过电流表的电流方向是由______到______.(用字母表示)@#@两电容器C1=C2=30μF,电阻R1=4.0Ω,R2=6.0Ω,开关S是闭合的,断开S以后,通过R1的电量是______C.@#@9.如图3-3-20所示的直流电路中,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3/5A;@#@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2/15A.若S1、S2都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10.如图3-3-21所示直流电路中,A1、A2两只电流表完全相同,内阻均为r,A2的示数恰好是A1示数的1/n,已知A、B两点右侧的总电阻(将电路以虚线处断开测量A、B间的电阻)恰与电流表内阻r相等,试求R1、R2的阻值.@#@参考答案@#@1.C  2.B  3.B、D  4.B、C、D  5.A、B、C、D  6.2.4V,0.6V,1.8V,0  7.2mA,c、b  8.4.2×@#@10-4  9.4/15A  10.R1=(n-1)r/n、R2=r/(n-1).@#@";i:

16;s:

1998:

"@#@高二物理作业——碰撞@#@1.现有甲、乙两滑块,质量分别为3m和m,以相同的速率v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运动,发生了碰撞。

@#@已知碰撞后,甲滑块静止不动,那么这次碰撞是(  )@#@A.弹性碰撞  B.非弹性碰撞C.完全非弹性碰撞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2、两球A、B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mA=1Kg,mB=2kg,vA=6m/s,vB=2m/s,当球A追上球B并发生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的可能值是(取两球碰撞前的运动方向为正):

@#@()@#@A.vA′=5m/svB′=2.5m/sB。

@#@.vA′=2m/svB′=4m/s@#@C.vA′=-4m/svB′=7m/sD。

@#@.vA′=7m/svB′=1.5m/s@#@@#@3、如图所示,B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左端连接得有一段轻弹簧;@#@A球以3m/s的速度向B运动,已知A的质量2kg,B的质量1kg。

@#@

(1)当两者相距最近时的速度?

@#@

(2)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弹性势能是多少?

@#@@#@四、“子弹打木块”模型@#@【模型1】质量为M、长为l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初速度v0射入木块,穿出时子弹速度为v,求子弹与木块作用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l@#@v0v@#@S@#@2.“未击穿”类@#@其特点是:

@#@在某一方向上动量守恒,如子弹有初动量而木块无初动量,碰撞时间非常短,子弹射入木块后二者以相同速度一起运动.@#@【模型2】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m的子弹以初速度v水平飞来打进木块并留在其中,设相互作用力为f@#@问题1 子弹、木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v@#@问题3 子弹、木块发生的位移s1、s2以及子弹打进木块的深度s@#@问题4 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系统增加的内能@#@";i:

17;s:

11847:

"平抛运动典型例题@#@一:

@#@平抛运动“撞球”问题——判断两球运动的时间是否相同(h是否相同);@#@类比追击问题,利用撞上时水平位移、竖直位移相等的关系进行解决@#@1、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位置分别沿同方向抛出小两小球和,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要使两球在空中相遇,则必须()@#@A.甲先抛出球 @#@ @#@ @#@ @#@ @#@ @#@B.先抛出球@#@C.同时抛出两球 @#@ @#@ @#@ @#@ @#@ @#@D.使两球质量相等@#@2、如图所示,甲乙两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不同位置,甲比乙高h,将甲乙两球分别以v1.v2的速度沿同一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条件中有可能使乙球击中甲球的是( @#@ @#@)@#@A.同时抛出,且v1<@#@v2 @#@ @#@ @#@ @#@ @#@ @#@ @#@ @#@ @#@B.甲后抛出,且v1>@#@v2@#@C.甲先抛出,且v1>@#@v2 @#@ @#@ @#@ @#@ @#@ @#@ @#@ @#@ @#@D.甲先抛出,且v1<@#@v2@#@二:

@#@平抛运动的基本计算题类型——关键在于对公式、结论的熟练掌握程度;@#@建立等量关系①基本公式、结论的掌握@#@3、一个物体从某一确定的高度以v0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已知它落地时的速度为v1,那么它的运动时间是()@#@A. @#@ @#@ @#@ @#@B. @#@ @#@ @#@ @#@C. @#@ @#@D.@#@4、作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通过的最大距离取决于( @#@ @#@)@#@A.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抛出点的高度 @#@ @#@ @#@ @#@ @#@ @#@ @#@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初速度@#@C.物体的初速度和抛出点的高度 @#@ @#@ @#@ @#@ @#@ @#@ @#@ @#@D.物体所受的重力、高度和初速度@#@5、如图所示,一物体自倾角为的固定斜面顶端沿水平方向抛出后落在斜面上。

@#@物体与斜面接触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满足()@#@A.tanφ=sinθ @#@ @#@ @#@ @#@ @#@ @#@ @#@ @#@ @#@ @#@ @#@ @#@B.tanφ=cosθ@#@C.tanφ=tanθ @#@ @#@ @#@ @#@ @#@ @#@ @#@ @#@ @#@D.tanφ=2tanθ@#@6、将物体在h=20m高处以初速度v0=10m/s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

@#@@#@

(1)物体的水平射程

(2)物体落地时速度大小@#@②建立等量关系解题@#@7、如图所示,一条小河两岸的高度差是h,河宽是高度差的4倍,一辆摩托车(可看作质点)以v0=20m/s的水平速度向河对岸飞出,恰好越过小河。

@#@若g=10m/s2,求:

@#@@#@

(1)摩托车在空中的飞行时间

(2)小河的宽度@#@8、如图所示,一小球从距水平地面h高处,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

@#@@#@

(1)求小球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位移@#@

(2)若其他条件不变,只用增大抛出点高度的方法使小球落地点到抛出点的水平位移增大到原来的2培,求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

@#@(不计空气阻力)@#@9、子弹从枪口射出,在子弹的飞行途中,有两块相互平行的竖直挡板A、B(如图所示),A板距枪口的水平距离为s1,两板相距s2,子弹穿过两板先后留下弹孔C和D,C、D两点之间的高度差为h,不计挡板和空气阻力,求子弹的初速度v0.@#@10、从高为h的平台上,分两次沿同一方向水平抛出一个小球。

@#@如右图第一次小球落地在a点。

@#@第二次小球落地在b点,ab相距为d。

@#@已知第一次抛球的初速度为,求第二次抛球的初速度是多少?

@#@@#@三:

@#@平抛运动位移相等问题——建立位移等量关系,进而导出运动时间(t)@#@11、两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之比为2∶1,若它们的水平射程相等,则它们抛出点离地面高度之比为( @#@)@#@A.1∶2 @#@ @#@ @#@ @#@B.1∶ @#@ @#@ @#@ @#@ @#@ @#@C.1∶4 @#@ @#@ @#@ @#@ @#@ @#@ @#@D.4∶1@#@12、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小球,如果从抛出到某时刻小球的竖直分位移与水平分位移()@#@大小相等,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此时小球的竖直分速度大小等于水平分速度大小 @#@B.此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C.小球运动的时间为 @#@ @#@ @#@ @#@ @#@ @#@ @#@ @#@ @#@ @#@ @#@ @#@D.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四:

@#@平抛运动位移比例问题——明确水平、竖直位移的夹角,通过夹角的正切值求得两位移比值,进而求出运动时间(t)或运动初速度(v0)@#@①通过位移比例导出运动时间(t)@#@13、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斜面上A点,以水平速度v0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它落到斜面上所用的时间为t1;@#@若将此球改用2v0抛出,落到斜面上所用时间为t2,则t1:

@#@t2为( @#@)@#@A.1:

@#@1 @#@ @#@ @#@ @#@ @#@ @#@B.1:

@#@2 @#@ @#@ @#@ @#@ @#@ @#@C.1:

@#@3 @#@ @#@ @#@ @#@ @#@D.1:

@#@4@#@14、如图所示的两个斜面,倾角分别为37°@#@和53°@#@,在顶点两个小球A、B以同样大小的初速度分别向左、向右水平抛出,小球都落在斜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B两个小球平抛运动时间之比为()@#@ @#@A.1:

@#@1 @#@ @#@ @#@ @#@ @#@ @#@B.4:

@#@3 @#@ @#@ @#@ @#@ @#@ @#@C.16:

@#@9 @#@ @#@ @#@ @#@ @#@ @#@D.9:

@#@16@#@15、跳台滑雪是一种极为壮观的运动,它是在依山势建造的跳台上进行的运动。

@#@运动员穿着专用滑雪板,不带雪杖在助滑路上获得较大速度后从跳台水平飞出,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着陆。

@#@如图所示,设某运动员从倾角为θ=37°@#@的坡顶A点以速度v0=20m/s沿水平方向飞出,到山坡上的B点着陆,山坡可以看成一个斜面。

@#@(g=10m/s2,sin37º@#@=0.6,cos37º@#@=0.8)求:

@#@@#@

(1)运动员在空中飞行的时间t;@#@@#@

(2)AB间的距离s@#@16、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的M点水平抛出一个小球,小球的初速度为v0,最后小球落在斜面上的N点,求@#@

(1)小球的运动时间;@#@

(2)小球到达N点时的速度@#@②通过位移比例导出运动初速度(v0)@#@17、如图所示,一小球自平台上水平抛出,恰好落在临近平台的一倾角为α=53°@#@的光滑斜面顶端,并刚好沿光滑斜面下滑,已知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0.8m,g=10m/s2,sin53°@#@=0.8,cos53°@#@=0.6,则@#@

(1)小球水平抛出的初速度υ0是多少?

@#@@#@

(2)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s是多少?

@#@@#@五:

@#@平抛运动速度比例问题——明确水平、竖直速度的夹角,通过夹角的正切值求得两速度比值,进而求出运动时间(t)或运动初(水平)速度(v0)@#@①通过速度比例导出运动时间(t)@#@18、如图所示,以9.8m/s的水平初速度v0抛出的物体,飞行一段时间后,垂直地撞在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可知物体完成这段飞行的时间是()@#@A.s  @#@ @#@ @#@ @#@ @#@B.s @#@ @#@ @#@C.s @#@ @#@ @#@ @#@ @#@D.2s@#@②通过速度比例导出运动初(水平)速度(v0)@#@19、如图所示,高为h=1.25m的平台上,覆盖一层薄冰,现有一质量为60kg的滑雪爱好者,以一定的初速度v向平台边缘滑去,着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45°@#@(取重力加速度g=10m/s2).由此可知正确的是 @#@(  )@#@A.滑雪者离开平台边缘时的速度大小是5.0m/s@#@B.滑雪者着地点到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是2.5m@#@C.滑雪者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0.5sD.滑雪者着地的速度大小为5m/s@#@20、在冬天,高为h=1.25m的平台上,覆盖了一层冰,一乘雪橇的滑雪爱好者,从距平台边缘s=24m处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平台边缘滑去,如图所示,当他滑离平台即将着地时的瞬间,其速度方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求:

@#@@#@

(1)滑动者着地点到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是多大;@#@@#@

(2)若平台上的冰面与雪撬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滑雪者的初速度是多大?

@#@@#@六:

@#@平抛运动速度方向问题平抛运动速度比例问题——抓住水平速度v0不变,通过比例,导出不同的竖直速度,进而求出物体运动时间(t);@#@利用不同的竖直速度的大小关系,通过比例,进而求出物体运动的初(水平)速度(v0)@#@①抓住水平速度v0不变,通过比例,导出不同的竖直速度,进而求出物体运动时间(t)@#@21、一物体自某一高度被水平抛出,抛出1s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角,落地时速度与水平方向成60°@#@角,取g=10m/s2,求:

@#@@#@

(1)物体刚被抛出时的速度大小;@#@

(2)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s@#@(3)物体刚被抛出时距地面的高度.@#@②利用不同的竖直速度的大小关系,通过比例,进而求出物体运动的初(水平)速度(v0)@#@22、水平抛出一小球,t秒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1,(t+Δt)秒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2,忽略空气阻力作用,则小球的初速度大小是()@#@A.gΔt(cosθ2-cosθ1) @#@B.gΔt/(cosθ2-cosθ1) @#@@#@C.gΔt/(tanθ2-tanθ1) @#@D.gΔt(tanθ2-tanθ1)@#@七:

@#@平抛运动离开斜面最大高度问题——运动速度、加速度(g)沿垂直于斜面的方向分解并结合“类竖直上抛”运动,求得“类竖直上抛”运动到最高点的距离(H)@#@23、如图所示,一小球自倾角θ=37°@#@的斜面顶端A以水平速度v0=20m/s抛出,小球刚好落到斜面的底端B(空气阻力不计),求小球在平抛运动过程中离开斜面的最大高度.@#@八:

@#@平抛运动实验题在选择、计算中的体现——已知完整运动,求各段时间,利用自由落体的比例规律求解即可;@#@已知部分运动,求各段时间,需要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部分的△h=gT2求解@#@①已知完整运动,求各段时间@#@2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一个小球在O点对准前方的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O与A在同一高度,小球的水平初速度分别是,不计空气阻力。

@#@打在挡板上的位置分别是B、C、D,且。

@#@则之间的正确关系是()@#@A. @#@ @#@ @#@ @#@ @#@ @#@ @#@B.@#@C. @#@ @#@ @#@ @#@ @#@ @#@ @#@D.@#@ @#@②已知部分运动,求各段时间@#@25、如图所示,A、B、C为平抛物体运动轨迹上的三点,已知A、B间与B、C间的水平距离均为x,而竖直方向间的距离分别为y1、y2.试根据上述条件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及B点瞬时速度的大小.@#@";i:

18;s:

16405: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1.设计思路@#@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

@#@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2.课程结构@#@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 @#@ @#@ @#@ @#@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各课程模块的目标和内容简介@#@化学1、化学2:

@#@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化学与生活: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

@#@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物质结构与性质: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

@#@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

@#@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上述课程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应有所体现。

@#@@#@4.课程模块选择建议@#@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

@#@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

@#@@#@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

@#@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的内容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

@#@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的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本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

@#@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现作如下说明。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必修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依据学习时序分成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总计4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各为2学分。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1@#@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详见附表一)@#@ @#@@#@化学2@#@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详见附表二)@#@附表一:

@#@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 @#@@#@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查阅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资料(或观看录像),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讨论:

@#@合成氨、药物合成、合成材料、环境保护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

@#@@#@③结合本主题的学习,制作一期相关内容的展板,或举办一期专题报告会。

@#@@#@附表一:

@#@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①收集不同的水样,测定其pH,并用图表或数据等表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

@#@粗盐的提纯。

@#@@#@③实验探究: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比较不同浓度溶液的某些性质差异。

@#@@#@④设计实验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⑤结合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

@#@@#@附表一:

@#@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②实验:

@#@溶液中Ag+、碳酸根离子、C1-、硫酸根离子等离子的检验。

@#@@#@③实验: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④实验: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⑤实验:

@#@氯气的漂白性。

@#@@#@⑥查阅资料:

@#@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

@#@@#@⑦查阅资料并讨论:

@#@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

@#@@#@⑧讨论:

@#@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⑨查阅资料:

@#@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i:

19;s:

7171:

"匀速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匀速圆周运动》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二章第1节。

@#@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和平抛运动后学习圆周运动的规律、向心力的来源和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万有引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打下基础,所以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瞬时速度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理解还有难度@#@2.初步的极限思想已有,可以进行简单应用@#@3.对直线运动的描述有较深的理解 @#@4.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三、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匀速圆周运动,能用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描述匀速圆周运动@#@2)能说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物理意义,正确的表述其定义式和关系式。

@#@@#@3)能够使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计算两类转动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各种匀速圆周运动,提出比较圆周运动快慢问题进为解决问题而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从研究方法的高度提高创新意识。

@#@@#@2)能够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解决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的思路,领略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初步体会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2)在用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决两种生活中的传动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2.难点@#@1)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2)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

@#@探索发现法——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学法:

@#@结合高中学生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们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出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各物理量的定义及相互关系;@#@通过对实际圆周运动的观察和对实际情境的讨论,得出概念和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三个量及关系,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认知规律。

@#@主动探究获得结论比被动接受更容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认识圆周运动)@#@先向学生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物体所作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以让学生感性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

@#@@#@提出问题: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从而引入新课课题-圆周运动@#@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跳芭蕾舞,钟表,过山车等,@#@提出问题:

@#@怎么样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

@#@得出圆周运动的概念@#@圆周运动:

@#@把质点的运动轨迹是圆或者圆弧的一部分的运动都叫做圆周运动@#@2.新课的学习@#@我们本节课要学的是圆周运动中的特殊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中,任取两段相等的时间,比较圆弧长度,若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则为匀速圆周运动@#@提出问题:

@#@两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如何比较他们转动的快慢呢?

@#@猜想一下:

@#@你可以提供那些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以下4个猜想@#@猜想1:

@#@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分析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猜想2:

@#@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分析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猜想3:

@#@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分析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猜想4:

@#@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分析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针对猜想1:

@#@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看动画,得出周期的概念:

@#@@#@  1.周期:

@#@@#@  定义: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  符号:

@#@T@#@  单位:

@#@秒(s)@#@针对猜想2:

@#@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2.转速:

@#@n@#@  定义:

@#@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叫转速@#@单位:

@#@转/秒(r/s)、转/分(r/min)@#@针对猜想3:

@#@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的长短@#@学生看动画,教师指导总结,得出线速度的概念:

@#@@#@3.线速度@#@物理意义:

@#@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运动快慢。

@#@@#@定义:

@#@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Δl和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大小:

@#@@#@单位:

@#@m/s@#@方向:

@#@切线方向@#@针对猜想4:

@#@ 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学生看动画,教师指导总结,得出角速度的概念:

@#@@#@4.角速度@#@物理意义:

@#@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定义:

@#@物体沿圆周运动,它与圆心的连线扫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它的角速度。

@#@@#@大小:

@#@@#@单位:

@#@rad/s@#@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根据公式推导,可以得到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v=Δl/Δt=2πR/T@#@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ω=Δθ/Δt=2π/T@#@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v=rω@#@匀速圆周运动@#@做一做:

@#@1、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正确的说法是:

@#@()@#@A、线速度不变B、线速率不变@#@C、角速度不变D、周期不变@#@根据选择题引导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知道: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线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匀速”指速率不变@#@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思考:

@#@现在很多同学都骑可变速自行车上学,自行车是如何实现变速的?

@#@@#@学生通过对自行车车链带动转盘转动分析传动和同轴转动的区别与联系,并得出它们之间的规律@#@规律:

@#@1、同轴转动的整体角速度相等@#@2、皮带(或齿轮)传动的是两轮边缘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做一做:

@#@2.一个大轮通过皮带带动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滑动,大轮半径是小轮半径的3倍,大轮上一点S离转轴O1的距离是大轮半径的1/3,大轮边缘上一点P,小轮边缘上一点Q,则@#@vQ:

@#@vP:

@#@vS=@#@ωQ:

@#@ωP:

@#@ωS=@#@3.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进行总结,教师补充。

@#@@#@七、板书设计@#@";i:

20;s:

2691:

"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1.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A.斜向上爬升B.斜向下俯冲@#@C.竖直向上爬升D.竖直向下俯冲@#@ 2.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3.一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断@#@ 4.敦煌曲子词中有词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 A.满眼风光多闪烁B.看山恰似走来迎@#@ C.仔细看山山不动D.是船行@#@二.填空题@#@1.夜晚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是以为参照物?

@#@@#@2.坐船时,“看山恰似走来迎”,以为参照物?

@#@@#@3.毛泽东曾有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为参照物?

@#@@#@4.2013年12月2日,中国“嫦娥三号”带着“玉兔”月球车成功发射,在发射过程中,“玉兔”月球车相对于“嫦娥三号”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从地球到月球上,月球车的质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5.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摄像师坐在摩托车上跟拍时,以摩托车为参照物,摄像师处于状态(选填“运动”或“静止”)。

@#@@#@6.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肩负着中国探月任务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踏上了登月旅程.嫦娥三号在加速上升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嫦娥三号是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  @#@7.空中加油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军事,而据外媒2015年4月8日报道,欧盟拨款270万欧元给欧洲科研组织RECREATE,支持其研究把此技术应用到民用航班上.在空中加油过程中,乘客以加油机为参照物,看受油机是的,以受油机为参照物,看到大地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  @#@ @#@";i:

21;s:

26683:

"浙江高考物理基础知识全解@#@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版块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

@#@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请回答为什么!

@#@)。

@#@@#@(4)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

(1)产生原因:

@#@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

@#@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

@#@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

@#@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

@#@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

@#@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

@#@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

@#@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

@#@|F1-F2|≤F≤F1+F2.@#@(4)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

@#@∑Fx=0,∑Fy=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版块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4.速度和速率@#@

(1)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平均速度:

@#@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②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②平均速率:

@#@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3)方向:

@#@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6.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

@#@a=0,v=恒量.(3)位移公式:

@#@S=vt.@#@7.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

@#@a=恒量@#@(3)★公式:

@#@速度公式:

@#@V=V0+at位移公式:

@#@s=v0t+at2/2@#@速度位移公式:

@#@v2-v02=2ax平均速度V=x/t=@#@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8.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值是一个恒量,即Δx=xn+l–xn=aT2=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

@#@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3)公式: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x-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版块三、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

@#@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a也是矢量,且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4.★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6.超重和失重@#@

(1)超重:

@#@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

(2)失重:

@#@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6、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版块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2)曲线运动的特点: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3)曲线运动的轨迹: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3)分解原则:

@#@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3.★★★平抛运动@#@

(1)特点:

@#@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如右图).@#@4.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①线速度:

@#@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②角速度:

@#@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③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⑥向心力:

@#@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注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

@#@@#@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3)变速圆周运动:

@#@@#@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①如右图情景中,把杆子换成绳子,则小球恰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v临,v临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得v临=@#@②而杆子或者可以提供支撑的拱顶中,小球恰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0。

@#@@#@5★.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

@#@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

@#@ @#@@#@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①基本方法:

@#@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引=F向得: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②天体质量M、密度ρ的估算:

@#@ @#@@#@(3)三种宇宙速度@#@①第一宇宙速度:

@#@v1=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4)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 @#@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版块五、机械能@#@1.功@#@

(1)功的定义:

@#@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定义式:

@#@W=F·@#@s·@#@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位移(对地),θ是力与位移间的夹角.@#@

(2)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①恒力的功可根据W=F·@#@S·@#@cosθ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②根据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平均做功.③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力的功,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④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反过来可求功.@#@(3)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

@#@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体的这一对相互摩擦力做的总功:

@#@W=fd(d是两物体间的相对路程),且W=Q(摩擦生热)@#@2.功率@#@

(1)功率的概念:

@#@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求功率时一定要分清是求哪个力的功率,还要分清是求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2)功率的计算@#@①平均功率:

@#@P=W/t(定义式)表示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都适用.@#@②瞬时功率:

@#@P=F·@#@v·@#@cosαP和v分别表示t时刻的功率和速度,α为两者间的夹角.@#@(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

@#@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实际功率:

@#@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它可以小于额定功率,但不能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4)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通常说的机车的功率或发动机的功率实际是指其牵引力的功率.@#@①以恒定功率P启动:

@#@机车的运动过程是先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以最大速度vm=P/f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以恒定牵引力F启动:

@#@机车先作匀加速运动,当功率增大到额定功率时速度为v1=P/F,而后开始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以最大速度vm=P/f作匀速直线运动。

@#@@#@3.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表达式:

@#@Ek=mv2/2@#@

(1)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动能定理: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

(1)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它也适用于变力及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

(2)功和动能都是标量,不能利用矢量法则分解,故动能定理无分量式.@#@(3)应用动能定理只考虑初、末状态,没有守恒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力的性质和物理过程的变化的影响.所以,凡涉及力和位移,而不涉及力的作用时间的动力学问题,都可以用动能定理分析和解答,而且一般都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简捷.@#@(4)当物体的运动是由几个物理过程所组成,又不需要研究过程的中间状态时,可以把这几个物理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避开每个运动过程的具体细节,具有过程简明、方法巧妙、运算量小等优点.@#@5.重力势能@#@

(1)定义:

@#@地球上的物体具有跟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①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②重力势能的大小和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③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之@#@

(2)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做功只决定于初、末位置间的高度差,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WG=mgh.@#@(3)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即WG=-.@#@6.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7.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E=Ek+Ep.@#@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4)系统机械能守恒的三种表示方式:

@#@@#@①系统初态的总机械能E1等于末态的总机械能E2,即E1=E2@#@ @#@②系统减少的总重力势能ΔEP减等于系统增加的总动能ΔEK增,@#@即ΔEP减=ΔEK增@#@ @#@③若系统只有A、B两物体,则A物体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物体增加的机械能,即ΔEA减=ΔEB增@#@ @#@[注意]解题时究竟选取哪一种表达形式,应根据题意灵活选取;@#@需注意的是:

@#@选用①式时,必须规定零势能参考面,而选用②式和③式时,可以不规定零势能参考面,但必须分清能量的减少量和增加量.@#@(5)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 @#@①用做功来判断:

@#@分析物体或物体受力情况(包括内力和外力),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若对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没有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恒.@#@ @#@②用能量转化来判定:

@#@若物体系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则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 @#@③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问题,除非题目特别说明,机械能必定不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机械能也不守恒.@#@8.功能关系@#@ @#@

(1)当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

(2)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

@#@WG=Ep1-Ep2.@#@ @#@(3)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W合=Ek2-Ek1(动能定理)@#@ @#@(4)除了重力(或弹簧弹力)之外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即WF=E2-E1(F指的是非重力)@#@版块六、电场@#@ @#@1.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

@#@@#@ @#@2.★库仑定律@#@ @#@

(1)内容:

@#@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公式:

@#@@#@(3)适用条件:

@#@真空中的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如果带电体本身的线度比相互作用的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以致带电体的体积和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但点电荷自身不一定很小,所带电荷量也不一定很少.@#@3.电场强度、电场线@#@ @#@

(1)电场:

@#@带电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媒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电场具有力的特性和能的特性.@#@ @#@

(2)电场强度:

@#@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定义式:

@#@@#@E=F/q方向:

@#@正电荷在该点受力方向.@#@ @#@(3)电场线:

@#@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从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的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做电场线.@#@电场线的性";i:

22;s:

15652:

"@#@浙江省温州市2018届高三9月选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花生植株从土壤中吸收的磷元素,可用于合成@#@A.油脂 B.核苷酸 C.纤维素 D.麦芽糖@#@2.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A.多肽 B.丙酮酸 C.色氨酸 D.吲哚乙酸@#@3.根尖分生区细胞发育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各种细胞,该过程称为@#@A.细胞分化B.细胞衰老 C.细胞凋亡 D.细胞癌变@#@4.科学家为小球藻的光合作用供给l4CO2,检测发现早出现在@#@A.三碳酸 B.三碳糖 C.RuBP D.蔗糖@#@5.动物细胞内发生的某个生理过程如图所示,图中b表示@#@A.离尔基体B.溶酶体C.内质网D.线粒体@#@6.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内所有代谢活动都需要ATP参与@#@B.放能反应释放能量都可用于ATP再生@#@C.ATP水解时释放2个磷酸基团生成ADP@#@D.ATP-ADP循环可以持续为细胞提供能量@#@7.下列属于遗传咨询基本程序的是@#@A.婚前检査B.适龄生育C.系谱分析D.血型测定@#@8.在金鱼草花色的遗传实验中,纯合红花品种(RR)纯合白花品种(rr)杂交,F1(Rr)全为粉红花。

@#@下列关于金鱼草花色遗传中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R基因、r基因都不表达@#@B.R基因对r基因为完全显性@#@C.R基因、r基因表现为共显性@#@D.R基因对r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细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是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C.每-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G.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10.雄鼠睾丸内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的细胞是@#@A.精原细咆 B.初级精母细胞C.次级精母细胞 D.精细胞@#@1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A.中暑 B.糖尿病C.低血钾症D.镢刀形细胞贫血症@#@12.某神经细胞膜内、外两侧的Na+、K+分布如图所示,A-表示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据此推测Na+、K+转运进入细胞内的方式依次是@#@A.被动转运、被动转运B.主动转运、被动转运@#@C.被动转运、主动转运D.主动转运、主动转运@#@13.下列关于运动神经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胞结构包括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B.有的轴突长达1米以上,肉眼清晰可见@#@C.有的可直接接受来自(传入)神经元的刺激@#@D.受到适宜刺激后可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14.在温度和pH适宜、底物充足的条件下,酶量为a时测得酶促反应速率为v,则酶量增至2a时测得的酶促反应速率为@#@A.vB.v~2vC.2vD.大于2v@#@15.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均有实验分组B.均有同位素示踪C.均有细菌培养D.均有对子代的研究@#@16.蛋白质的合成(翻译)过程如图所示,认读mRNA上遗传密码的是@#@A.核糖体B.tRNAC.反密码子D.氨基酸@#@17.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可通过母婴遗传@#@B.患者的血液、精液中均会有HIV@#@C.会通过蚊虫叮咬、共用注射器针头而传播@#@D.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HIV攻击脑细胞@#@18.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从下图松紧袋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作相关记录,每次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松紧袋中,重复100次。

@#@@#@A.从①或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F1(Bb)产生配子@#@B.从①②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产生F2@#@C.从①②③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产生F2@#@D.从①③或②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随机交配@#@19.下图表示一条染色体断裂后发生错误连接的过程,该过程导致的变异类型是@#@A.易位B.基因重组C.倒位D.基因突变@#@2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B.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C.毀林开荒、囤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群落演替中新出现的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21.下列关于体液免疫消灭病原体细胞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病原体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B.成熟T淋巴细胞接受体液中病原体的刺激@#@C.成熟B淋巴细胞被体液中病原体所致敏@#@D.抗体使病原体凝集成团@#@22.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下丘脑神经细胞是一种可兴奋细胞,有些可以分泌激素@#@B.下丘脑调节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运输到腺垂体@#@C.垂体分泌的激素统称为促激素@#@D.若切除垂体,体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会下降@#@23.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厌氧呼吸。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中有NADH生成@#@B.1分子葡萄糖中能量与2分子丙酮酸中能量相等@#@C.丙酮酸转变成乙醛需NADH提供氢@#@D.乙醛转变成乙醇需ATP提供磷酸基团@#@24.人类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在一个1000人组成的人群里(男:

@#@女=:

@#@性患者4人,携带者32人,男性患者58人,则该人群中色苜基因的频率为@#@A.5%B.6.2%C.7%D.9.8%@#@25.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大@#@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26.【加试题】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连续分裂,依据细胞内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的不同,可以把他们分为甲、乙、丙三组,如下表所示。

@#@@#@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相对值@#@甲组(2c)@#@乙组(2c~4c)@#@丙组(4c)@#@细胞数占全部细胞的百分数@#@43@#@34@#@23@#@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甲、乙两组细胞内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B.丙组细胞内染色体数B是甲组的2倍@#@C.丙组部分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D.若培养液中3H标记的脱氧核苷,仅乙组能检测到放射性@#@27.【加试题】下图表示植物体内三种激素的合成过程,不同日照长度条件下,不同代谢途径所需酶的量随之发生改变。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秋季短日照会促进①④⑤过程@#@B.植物幼苗的①③过程主要发生在根细胞@#@C.日照长度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基因表达@#@D.不同激素分别调节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命活动@#@28.【加试题】将株高70cm的小麦(以下株高值代表相应的植株)和50cm杂交,F1自交得到F2,F2中70cm:

@#@65cm:

@#@60cm:

@#@50cm的数量比例约为1:

@#@4:

@#@6:

@#@4:

@#@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F1只有一种基因型,F2中60cm有三种基因型@#@B.若F1与50cm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

@#@2:

@#@1@#@C.若60cm杂合子和65cm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中60cm的比例为1/4@#@D.若F2中60cm随机授粉,理论上自由交配后代中70cm的比例为1/36@#@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29.(6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图所示,字母a~h表示相应的能量值。

@#@请回答:

@#@@#@

(1)能量输入该生态系统的形式是。

@#@能量在食物链中以形式流动,并具有的特点。

@#@@#@

(2)两年前,人们在该草原超载放牧,使(填图中字母)急剧增大,造成草场退化。

@#@近两年由于进行封闭养护,使(填图中字母)逐渐增大,牧草资源越来越丰富。

@#@@#@(3)利用药物降低该生态系统中鼠的性激素水平,可降低鼠种群的,进而控制种群密度,防止鼠害爆发。

@#@@#@30.(7分)在4月下旬一个晴天的9:

@#@00~11:

@#@30,研究龙井茶树的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研究表明,中层叶光合速率显著小于上层叶的原因是。

@#@若大量采摘上层叶、中层叶,则下层叶的叶绿素含量将会,呈现上层叶和中层叶的特征。

@#@@#@

(2)叶绿素分布于叶绿体的中,其参与的光反应可以把转变为NADPH,同时在NADPH中储存。

@#@@#@(3)叶温能通过影响的活性来影响光合速率。

@#@若要研究叶温对茶树上层叶光合速率的影响,请简要说明控制自变量的方法:

@#@。

@#@@#@31.(7分)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由于X染色体上的某个区段重复,使果蝇正常的圆眼(记为X+)变成了棒眼(记为XW)。

@#@为研究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用两组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亲本(P)@#@子一代(F1),♀:

@#@♂=1:

@#@1@#@雌性♀@#@雄性♂@#@甲组@#@一对:

@#@棒白眼♀×@#@棒红眼♂@#@全为棒红眼@#@棒白眼:

@#@圆白眼=1:

@#@1@#@乙组@#@多对:

@#@棒红眼♀×@#@圆红眼♂@#@?

@#@@#@棒红眼:

@#@圆红眼:

@#@棒白眼:

@#@圆白眼=1:

@#@1:

@#@1:

@#@1@#@请回答:

@#@@#@

(1)果蝇的棒眼性状源于(填变异来源),属于(显性/隐形)遗传,该性状与眼色的遗传(符合/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

(2)甲组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是,若让甲组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则理论上F2中圆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3)乙组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其F1雌果蝇有种表现型。

@#@@#@32.【加试题】@#@(14分)回答下列

(一)

(二)小题。

@#@@#@

(一)请分析回答关于葡萄酒生产和检测方面的问题:

@#@@#@

(1)各大酒庄酿制葡萄酒时,为保持各产区葡萄酒的特有口感,发酵菌种主要来自附在葡萄皮上的。

@#@该菌种在学生实验中也被频繁使用。

@#@实验室在保存该菌种时,通常将该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再放入冰箱中冷藏。

@#@@#@

(2)某实验小组酿制的葡萄酒有一股酸味,从发酵条件分析,可能原因是导致醋酸菌大量生长产生醋酸,其反应式为。

@#@@#@(3)该实验小组为研究过滤、沉淀后葡萄酒中的活菌数,检测流程如图所示。

@#@@#@①检测过程中,应将不同稀释度的样液用法分别接种于若干组平面培养基上,培养24~48小时出现后计数。

@#@@#@②下列关于检测流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配制培养基时应在调节酸碱度以前灭菌@#@B.为防止外来微生物污染,应将培养皿倒置在超净台上培养@#@C.根据培养结果,只需统计适宜稀释度样液组的菌落数@#@D.理论上,统计分析结果会略高于实际活菌数@#@

(二)2016年4月突破的“三亲婴儿”技术有望解决一些生育问题,技术流程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

(1)采集卵母细胞:

@#@经处理后,用仪器确定卵泡位置,插入穿刺针吸取卵泡液,取出卵母细胞。

@#@@#@

(2)图中“去核”和“取核”的操作方法(可以/不可以)相同。

@#@@#@(3)过程A使用的技术是。

@#@过程B必须借助早期胚胎培养和技术。

@#@@#@(4)若需要鉴定胚胎的性别,为了降低可能的风险,可取囊胚的细胞进行鉴定。

@#@@#@(5)从遗传角度分析,“三亲婴儿”技术还可以避免“母亲”的(填细胞结构)中的缺陷基因传递给孩子。

@#@@#@32.【加试题】@#@(10分)哺乳动物血钙含量受到降钙素(降血钙作用)和甲状旁腺素(升血钙作用)的共同调节。

@#@为验证两种激素的上述作用以及血钙含量过低会发生肌肉抽搐,请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

@#@3组大小和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白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降钙素溶液和甲状旁腺素,注射器,钙离子测定仪器等。

@#@@#@(要求与说明:

@#@注射的剂量、用具的操作方法不做具体要求:

@#@实验条件适宜。

@#@)@#@

(1)实验分组设计:

@#@@#@A组:

@#@……作为对照组@#@B组:

@#@……@#@C组:

@#@……注射甲状旁腺素溶液@#@

(2)实验思路:

@#@@#@①@#@.@#@.@#@(3)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表示实验测定结果,并将注射激素的实验处理在图中标出来):

@#@@#@浙江省温州市2018届高三9月选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1-5BDAAB6-10DCDAB11-15DCBCB16-20ABDCD21-25BCACC@#@26-28AD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4分)@#@29.(6分,每空1分)@#@

(1)光能化学能(填“有机物”不得分)单向∕不可逆、逐级递减@#@

(2)ce(3)出生率@#@30.(7分,每空1分)[来源:

@#@学科网]@#@

(1)光强度小增大(升高)

(2)类囊体(膜)/基粒NADP+能量/化学能[来源:

@#@Zxxk.Com]@#@(3)(光合作用有关)酶(各组)上层叶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来源:

@#@学科网ZXXK]@#@31.(7分,每空1分)@#@

(1)(染色体片段)重复/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畸变显性不符合@#@

(2)X+aXWa3/16(3)X+aXWA和X+AXWa2[来源:

@#@学科网]@#@32.【加试题】@#@(14分,每空1分)@#@

(一)

(1)(野生)酵母菌斜面@#@

(2)有氧条件∕有氧环境@#@(3)涂布分离(单)菌落C@#@

(二)

(1)超数排卵超声监视器/B超

(2)可以(3)核移植胚胎移植[Z。

@#@X。

@#@X。

@#@K]@#@(4)滋养层(5)线粒体/细胞质@#@33.【加试题】@#@(10分)@#@

(2)实验思路(6分,划线部分各0.5分,“钙离子测定仪器”可在③中出现):

@#@@#@①将3组大白鼠编号为A、B、C;@#@用钙离子测定仪器测定每只鼠的血钙含量并记录;@#@@#@②给A组注射生理盐水,给B组、C组分别注射降钙素溶液;@#@@#@③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每只鼠的血钙含量并记录;@#@@#@④待B组、C组发生肌肉抽搐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甲状旁腺素溶液;@#@@#@降钙素甲状旁腺素@#@血钙含量@#@A组@#@C组@#@B组@#@时间@#@降钙素和甲状旁腺素对血钙的调节结果@#@⑤重复步骤③,直到C组大白鼠恢复正常;@#@@#@⑥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预测实验结果(4分)@#@坐标系、给药点、图注各0.5分,@#@A组曲线0.5分,@#@B组、C组曲线各1分):

@#@@#@10@#@";i:

23;s:

21074:

"静电场@#@一、考试要求@#@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①识记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本质;@#@②理解电荷守恒定律;@#@③识记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元电荷的值@#@2、库仑定律@#@①理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②理解点电荷概念及理想化方法;@#@③识记电荷在两个相同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④应用用库仑定律进行计算@#@3、电场强度@#@①识记电场的特性;@#@②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定义式、物理意义及单位;@#@③应用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方向;@#@④理解电场线的作用,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⑤应用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进行计算;@#@⑥理解匀强电场的特点@#@4、电势能和电势@#@①理解电场力做功的特点;@#@②理解电势能概念;@#@③理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④识记电势、等势面概念@#@5、电势差@#@①理解电势差的定义、定义式和单位;@#@②应用电势差的计算;@#@③理解电势差正、负值的意义@#@6、电容器的电容@#@①识记电容器的外形和结构;@#@②识记电容器功能;@#@③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④理解电容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⑤应用用定义式计算电容;@#@⑥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相关因素;@#@⑦理解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7、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①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受力与运动特点;@#@②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二、主要考点@#@考点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电荷、元电荷@#@

(1)电荷量@#@①概念:

@#@电荷的多少.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②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为库仑,符号是C.@#@③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量.数值e=1.60×@#@10-19C. @#@所有带电体的带电量或为e,或为e的整数倍@#@

(2)比荷:

@#@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2、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本质:

@#@使微观带电粒子(如电子)在物体之间或者物体内部转移。

@#@@#@3、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考点2库仑定律@#@1、库仑定律:

@#@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即:

@#@,其中k为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成立条件:

@#@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②点电荷。

@#@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点与万有引力很相似,但又有不同:

@#@对质量均匀分布的球,无论两球相距多近,r都等于球心距;@#@而对带电导体球,距离近了以后,电荷会重新分布,不能再用球心间距代替r)。

@#@@#@2、电荷在两个相同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

@#@先中和,后平分@#@考点3电场强度E:

@#@电场的最基本的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

(1)定义:

@#@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g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E=F/q这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

@#@其中的q为试探电荷,是电荷量很小的点电荷(可正可负)(休积要小,电量要少)。

@#@E由电场本身决定,与F和q无关。

@#@将试探电荷引入电场后,它一定受电场力F=Eq@#@

(2)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其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受的电场力方向相同。

@#@@#@(3)点电荷周围的场强公式是:

@#@,其中Q是产生该电场的电荷,叫场源电荷。

@#@@#@考点4电场线:

@#@要牢记以下5种常见的电场的电场线:

@#@@#@电场线特点:

@#@@#@①电场线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场强方向,电场线的疏密能反映场强的大小。

@#@@#@②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于负电荷(或无穷远);@#@电场线互不相交,不闭合。

@#@@#@③电场线的方向是电势降低的方向,而且是降低最快的方向。

@#@@#@考点5电势与电势能:

@#@φ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1、电场中某点的电势: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φ=EP/q@#@①电势有高低之分,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落最快。

@#@@#@②电势的值与零电势的选取有关,通常取离电场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实际应用中常取大地电势为零@#@③当存在几个“场源”时,某处合电场的电势为各“场源”在此处电场的电势的代数和。

@#@@#@2、电场力做功只跟始末位置间的电势差有关,和路径无关。

@#@W电AB=qUAB@#@3、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由电荷和电场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W电AB=EPA-EPB,即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类同重力做功。

@#@@#@它具有相对性,即电势能的零点选取具有任意性;@#@它具有系统性,即电势能是电荷与电场所共有。

@#@@#@电势能可用E=qФ计算;@#@由于电荷有正、负,电势也有正、负,故计算电势能时,q需带符号运算。

@#@@#@4、电势差:

@#@A、B间电势差UAB=ΦA-ΦB;@#@B、A间电势差UBA=ΦB-ΦA,显然UAB=-UBA,电势差的值与零电势的选取无关。

@#@@#@5、电场线、场强、电势、等势面的相互关系。

@#@@#@①电场线与场强的关系;@#@电场线越密的地方表示场强越大,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②电场线与电势的关系:

@#@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③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

@#@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等差等势面也越密,电场线与通过该处的等势面垂直;@#@④场强与电势无直接关系:

@#@场强大(或小)的地方电势不一定大(或小),零电势可由人为选取,而场强@#@是否为零则由电场本身决定;@#@@#@⑤场强与等势面的关系:

@#@场强方向与通过该处的等势面垂直且由高电势指向低电势,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表示场强越大。

@#@@#@考点6电容器和电容@#@1、电容器:

@#@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

@#@@#@2、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C=Q/U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与两板间距d成反比,与正对面积s成正比@#@4、电容器的电容C=Q/U=△Q/△U,此式为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容器。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的决定式为C=.对平行板电容器有关的Q、E、U、C的讨论要熟记两种情况:

@#@

(1)若两极保持与电源相连,则两极板间电压U不变;@#@

(2)若充电后断开电源,则带电量Q不变。

@#@@#@考点7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1.研究条件:

@#@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匀强电场.@#@2.处理方法:

@#@类似于平抛运动,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1)垂直于电场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行于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题型@#@题型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使笔套带电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题型2、对库仑定律的理解@#@2、关于库仑定律的理解,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对任何带电荷之间的静电力计算,都可以使用库仑定律公式@#@B、只要是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计算,就可以使用库仑定律公式@#@C、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无论是在真空中还是在介质中,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D、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说明碎纸屑一定带正电@#@3、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相距r时,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将两球接触后分开,放回原处,相互作用力大小仍等于F,则两球原来所带电量和电性()@#@A.可能是等量的同种电荷B.可能是不等量的同种电荷@#@C.可能是不等量的异种电荷D.不可能是异种电荷。

@#@@#@变式训练l:

@#@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力为F.把两个点电荷的电量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距离也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将变为()@#@A、FB、2FC、4FD、0.5F@#@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悬挂在同一点上,两球带同种电荷,但A球的电荷量大于B球的电荷量,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α>@#@βB、α<@#@βC、α=βD、无法确定@#@题型3对电场强度E的理解@#@4、关于电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对点电荷激发的电场,以点电荷为球心、r为半径的球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都相同@#@B、正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一定比负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大@#@C、在电场中某点放人试探电荷q,该点的电场强度为E=F/q,取走q后,该点电场强度不为零@#@D、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很大,该点电场强度一定很大@#@5、下列关于电场线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有()@#@A、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场强度必定越来越小B、在多个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电场线是可以相交的@#@C、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一定跟电场线是重合的@#@D、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同一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越大@#@变式训练3:

@#@电场中有一点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放在P点电荷的电荷量减半,则P点的电场强度减半@#@B、若P点没有检验电荷,则P点电场强度为零@#@C、P点电场强度越大,则同一电荷在P点所受静电力越大@#@D、P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为该点的电荷的受力方向@#@变式训练4:

@#@四种电场的电场线如图所示。

@#@一正电荷q仅在静电场力作用下由M点向N点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越来越大。

@#@则该电荷所在的电场是图中的()@#@@#@题型4对电势、电势能的理解@#@6、下列关于等势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荷在等势面上移动时,由于不受电场力作用,所以电场力不做功@#@B、在同一个等势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C、两个不等电势的等势面可能相交@#@D、若相邻两等势面的电势差相等,则等势面的疏密程度能反映电场强度的大小@#@变式训练5:

@#@如图所示,电子在一条电场线上从a点运动到b点,电势能增加,试判定a、b两点电势高低。

@#@@#@题型5对电容器、电容的理解@#@7、下列关于电容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容器简称电容@#@B、电容器A的电容比B的大,说明A的带电荷量比B多@#@C、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1V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D、由公式C=Q/U知,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成正比@#@变式训练6:

@#@对于某个给定的电容器,图中描述其所带电荷量Q、两端的电压U、电容C之间相互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题型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8、如图所示,在某一真空中,只有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和竖直向下的重力场,在竖直平面内有初速度为V0的带电微粒,恰能沿图示虚线由A向B做直线运动.那么(  )@#@A.微粒带正、负电荷都有可能B.微粒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微粒做匀速直线运动D.微粒做匀加速直线运动@#@9、将三个质量相等的带电微粒分别以相同的水平速度v0由P点射入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间,已知上板带正电,下板接地.三个微粒分别落在图中A、B、C三点,不计其重力作用,则(  )@#@A.三个微粒在电场中运动时间相等@#@B.三个微粒的带电荷量相同@#@C.三个微粒所受静电力的大小关系是FA<@#@FB<@#@FC@#@D.三个微粒到达下板时的动能关系是EkC>@#@EkB>@#@EkA@#@四、练习@#@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现象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B.摩擦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C.感应起电是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内的转移@#@2、在秋冬的干燥天气里,当你在黑暗中脱下含腈纶材料的衣服时,会看到“闪光”,同时听到“啪啪”的@#@声音,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感应起电现象B.接触起电现象C.摩擦起电现象D.电荷中和现象@#@3、物理学中引入“点电荷”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是属于()@#@A.控制变量的方法B.观察实验的方法@#@C.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D.等效替代的方法@#@4、真空中有电荷量分别为和的两个点电荷,相距,它们连线中点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A.0B.C.D.@#@5、如图所示,两点电荷A和B通过电场施加相互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荷B受静电力的作用,自身也产生电场@#@B.撤去B,电荷A激发的电场也不存在了@#@C.撤去B,电荷A激发的电场发生了改变@#@D.电荷A和电荷B都产生电场@#@6、如图所示,为了测量电荷+Q在A点激发的电场的电场强度,在A点放人试探电荷q测出q的受力为FA,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试探电荷须带正电B.若q的电荷量较大,则q不能作为试探电荷@#@C.将放在A点的试探电荷电荷量改为,测得它受到静电力为,则有@#@D.将试探电荷移到离Q更远的一点B,测得它受到静电力为,则有@#@7、如图所示的四种电场线图,一正电荷在电场中(仅受静电力作用)由P到Q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越来越大,那么它所处的电场是图中的()@#@8、如图所示是两幅等量点电荷的电场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是同种点电荷的电场线@#@B.都是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C.甲是同种点电荷的电场线,乙是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D.甲是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乙是同种点电荷的电场线@#@9、下图所示的四种电场中,分别标记有a、b两点,其中a、b两点电场强度相同的是@#@10、电场中的三点A、B和C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同一电荷从A点直接移到B点,和从A点经过C点再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相等@#@B.将同一电荷从A点加速移到B点,和减速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相等@#@C.将不同电荷从A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量的比值相同@#@D.将同一电荷从A点直接移到B点,和从A点移到C点再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不相等@#@11、关于电势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叫电势能@#@B.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也大@#@C.电场中某一点,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一定大于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D.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具有相对性@#@12、如图所示的电场中,各条等势线的电势大小分别为10V、8V、6V,A、B、C点为这些等势线上的三个点,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正电荷从A点移到C点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B.电势差C.电势差@#@D.A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与B点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13、如图所示,P、Q是两个电荷量相等的正点电荷,它们连线的中点是O,A、B是中垂线上的两点,OA<@#@OB,用EA、EB、φA、φB分别表示A、B两点的场强和电势,则( )@#@A.EA一定大于EB,φA一定大于φB@#@B.EA不一定大于EB,φA一定大于φB@#@C.EA一定大于EB,φA不一定大于φB@#@D.EA不一定大于EB,φA不一定大于φB@#@14、如图所示,空间有一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初速度为v0的带电粒子从A点射入电场,在竖直平面内沿直线从A运动到B,在此过程中粒子的( )@#@A.动能和电势能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电势能减少@#@C.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和电势能都增加@#@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电势能减少@#@15、如图所示,电荷仅受电场力作用沿虚线从A点运动到B点,则该电荷的电性及运动过程中电场力对其做功分别是()@#@A.负电,负功B.负电,正功@#@C.正电,负功D.正电,正功@#@16、如图所示,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有A、B、C三点,它们恰好处在圆心为O、半径为R的同一圆周上,弧AB、BC所对的圆心角均为600,连线OA与电场方向平行.则()@#@A.A点电势最高B.B点电势最高C。

@#@UOA=UCBD.UBA〉UCB@#@17、下列关于电容器和电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据,电容与其所带电荷量成正比,与板间的电压成反比@#@B.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两板间的电压成正比(小于击穿电压)@#@C.无论电容器的电压如何变化(小于击穿电压),它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压比值恒定不变@#@D.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其大小与极板电压无关@#@18、某同学用易得的材料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实验仪器,如图所示。

@#@它可以用来@#@A.测电流B.测电阻@#@C.测电容D.检验物体是否带电@#@19、如图所示,A、B为两块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G是静电计,开关S台上后,静电计指针张开—个角度.下述哪些做法可使指针张角增大( )@#@A.使A、B两板靠近些@#@B.使A、B两板正对面积错开些@#@C.断开S后,使B板向右平移拉开些@#@D.断开S后,使A、B正对面积错开些@#@20、对于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等)在匀强电场中受力与运动特点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受重力和电场力作用B.因重力远小于电场力,可看作只受电场力作用@#@C.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时,可做匀速圆周运动@#@21、带电粒子垂直电场线进入匀强电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带电粒子将做曲线运动B.粒子的速度方向始终与电场力方向垂直@#@C.粒子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断改变D.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变速曲线运动@#@22、在真空中的O点放一点电荷,直线MN过O点,OM=30cm,M点放有一点电荷,如图所示.求:

@#@

(1)M点的场强大小;@#@

(2)若M点的电势比N点的电势高15V,则电荷q从M点移到N点,电势能变化了多少?

@#@@#@23、如图所示,匀强电场中的某一电场线上有A、B、C三点,BC=O.05m,把一电荷量的点电荷从B点移到C点,静电力做功为,把点电荷从B点移到A点,克服静电力做功为,求:

@#@

(1)判定电场强度的方向;@#@

(2)A、C两点的电势差.@#@24、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间距为d,某带电微粒的电荷量为q,质量为m,微粒以速度V从两极板中央处水平飞入两极板间,当两板上不加电压时,微粒恰从下板的边缘飞出.现给AB加上一电压,则微粒恰好从上极板边缘飞出求:

@#@

(1)两极板间所的电场强度;@#@

(2)金属板的长度L@#@题型:

@#@ABC、C、AC、A、C、C、D、C、D、D、Φa>@#@Φb、C、A、B、CD、@#@练习BD、A、C、D、AD、BC、C、D、D、ABC、AD、A、B、C、B、C、BCD、D、CD、AB、AD、100N/C;@#@增加3×@#@10-9J、C至A;@#@-100V、;@#@@#@@#@7@#@";i:

24;s:

12969:

"2014年郑州九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物理试卷@#@一、填空题@#@1.“星光大道”比赛现场,一歌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歌唱演员演唱时,若某个观众离歌手17m远,则歌声传到他哪里需要s。

@#@(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如图1所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秀丽全景。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体,水上高度约为46m,底下最深处为﹣32.5m,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这是由于现象形成的,倒影与国家大剧院构成一个浑然天成的“金蛋”,这个“金蛋”的总高度应为m。

@#@@#@3.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舰长304m、舰宽70.5m,如图2所示。

@#@当舰载机飞离舰艇后,舰艇受到的浮力将,舰底所受水的压强将(选填“不变”、“变小”或“变大”)@#@4.如图3所示是一款新型跑车,当汽车在水平路面上疾驶时,车对地面的压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汽车自身受到的重力;@#@“漂移”是一种危险的汽车表演项目,即在汽车急速过程中突然刹车,汽车由于仍要向前运动,同时转动方向盘,汽车急转弯,就会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

@#@@#@5.晓敏在网上购买了一种充电式暖水宝,她看到说明书上写到,暖水宝可以直接连入家庭电路中充电,功率约为330W,则充电时的电流约是A.晓敏用暖水宝暖手是通过@#@的方式使手温升高的。

@#@@#@6.如图4所示是一款卡通小电扇,其内部主要结构式电动机,电动机是利用.的道理制成的,若想让他的转速变快,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7.如图5所示,两块相同的冰块放在相同的盘内,其中一块罩有透明的玻璃杯。

@#@把它们并排放在阳光下,你认为盘内的冰块先融化完,理由是。

@#@@#@二、选择题@#@8.如图6所示是生活中的四种现象,其中成的像是实像的是【】@#@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B.雨后形成的彩虹@#@B.C.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9.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露”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欲渡黄河冰塞川”中的冰是由于河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C.“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中的香是扩散现象。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是由于受到风力而下落。

@#@@#@10.2012年6月23日,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在郑东新区如意湖隆重举行,如图7所示选手们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

@#@在划龙舟比赛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桥上的观众相对于龙舟是运动的@#@B.漂浮在水面上时,龙舟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C.浆往后划,龙舟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龙舟底部做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少水的阻力@#@11.实验表明,在对0℃的水加热到4℃时,其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而减小,这就是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对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同体积的水在4℃比热容最大B.同质量的水,在4℃是密度最大@#@C.同条件的水,在4℃时分子间隔最小D.同质量的水,在4℃时体积最小@#@12.晓敏在观看杂技表演,有一项跳板节目引起了她的注意,如图8所示,两名质量为60kg的男演员同时从3m高处自由下落到跳板的一端,站立于跳板另一端的一名45㎏的女演员被向上弹起4m高。

@#@晓敏利用所学的知识粗略的计算出跳板的机械效率为【】@#@A.90%B.75%C.50%D.45%@#@13.如图9所示是新型节能应急灯电路示意图,台灯充好电后,使用时可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R改变灯泡的亮度,假定电源电压,灯泡电阻不变,则灯泡两端电压U随R变化的图像是【】@#@14.如图10所示为一台非铁质物质制成的天平,A是一铁块,B是电磁铁,未通电时天平平衡,给B通以图示方向的电流(a端接电源正极,b端接电源负极),调节线圈中电流的大小,使铁块A向上匀速运动,在此过程中【】@#@A.电磁块B的上端为S极,天平仍保持平衡@#@B.电磁块B的上端为S极,天平右盘下降@#@C.电磁块B的上端为N极,天平右盘下降@#@D.电磁块B的上端为N极,天平仍保持平衡@#@15.作为第一次踏上月球的“中国制造”月球车“玉兔”,在月球上的每一步都创造着中国航天的新历史,如图11所示是月球车“玉兔”样机展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玉兔”的轮子较多是为了减少对月球表面的压力B.由于月球上昼夜温差高达330℃,所以“玉兔”的零件应使用热胀冷缩较微弱的材料制作@#@C.“玉兔”安装有探测器,利用电磁波和超声波进行探测,在月球上遇到障碍时会发出预警@#@D.“玉兔”两侧展开的光电设备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使月球车行走@#@三、作图题@#@16.如图12所示,水中F处有一条鱼,小明用鱼叉对准他看到的鱼打算叉住它,请在图中画出小明看到鱼(A点)的光路图。

@#@@#@17.如图13所示,小静脚穿滑轮鞋站在竖直的墙前。

@#@当他用力推墙还未滑动时,请在图中大致画出她在水平方向所受力的示意图。

@#@@#@四、实验探究题@#@18.小孟想探究爷爷所戴老花镜的光学特性。

@#@@#@

(1)老花镜是用透镜制成的。

@#@已知该老花镜的度数为500度。

@#@小孟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眼镜的度数是这样定义的:

@#@焦距的倒数称为焦度,焦度的数值乘以100便得到眼镜的度数。

@#@据此可知小孟爷爷眼镜的焦距是m。

@#@@#@A.小孟同学用一个镜片做实验,按要求组装好烛焰、镜片、光屏后,测得图14中光具座上a、b之间的距离是30.0cm,光屏上将出现的像是图15中的。

@#@@#@(3)同学小赵又拿了一块凸透镜,按要求组装好烛焰、镜片、光屏后,他把烛焰和光屏固定,在它们之间移动透镜,如他无论怎样移动透镜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地像,请你写出一条可能的原因。

@#@@#@19.小章和小王同学做“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小灯泡上表有“2.5V”的字样,如图16甲所示是他们没有连接完成的实物电路。

@#@@#@

(1)请用笔画代替导线把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成。

@#@@#@

(2)图乙所示的表格是他们的实验记录,第二次实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电流是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

@#@@#@(3)小章认为,进行第一次测量后不用再测量即可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因为通过第一次实验即可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进而可以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你认为小章的想法是的(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

@#@@#@(4)同组的小涵想测定定值电阻R的阻值,她设计了如图17所示电路,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0。

@#@闭合开关S后,将滑片调至最左端,电流表的示数为I1;@#@再将滑片调制最右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则定值电阻R=。

@#@@#@20.通过以下两个现象A.制作“自制气压针”时,从吸管中往里吹气,放开后吸管在水中升高。

@#@B.自行车放在太阳下暴晒,充足气的轮胎可能会爆裂。

@#@小周猜想:

@#@当气体的体积一定时,气压的压强可能与气体的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周进行了下列实验:

@#@@#@

(1)把细玻璃管插入装有半瓶水的密闭烧瓶中,如图18所示。

@#@从吸管上端往烧瓶里吹气,瓶内气体压强(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观察到细玻璃管内的水柱上升到n处静止。

@#@@#@

(2)用一块浸过酒精的纱布覆盖在烧瓶外部,过一会水柱高度将@#@(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如果把实验

(1)中的烧瓶拿到山顶上,则管内水柱将a(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原因是@#@。

@#@(假设温度不变)@#@(4)本实验中利用水柱的高度来判断瓶内气压的变化,这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下列探究过程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A.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判断电流的大小B.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C.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D.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五、综合应用题(21题10分,22题7分,共17分)@#@21“郑州宇通”是我省龙头企业之一,如图19所示是宇通公司出产的专用校车车型。

@#@该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g取10N/kg)@#@

(1)汽车前面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要原因是。

@#@@#@

(2)该车在某次接送学生途中,车上的乘客总质量为1500kg,校车共有六个轮子,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200cm2,请计算此时汽车对地面的压强。

@#@@#@(3)如果汽车受到地面的阻力为总重的0.02倍。

@#@当该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发动机的功率多大?

@#@@#@整备质量(kg):

@#@13500@#@百公里油耗(标定工况)(L):

@#@29.2@#@座位数(人):

@#@43-53@#@最高车速(km/h):

@#@80@#@(4)汽车在一段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0km,消耗燃油2L,若燃油的密度是0.8×@#@103kg/m3,燃值为4.6×@#@107J/kg,求汽车发动机燃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多少?

@#@@#@实验过程@#@(标准大气压下)@#@分别给1㎏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灶具类别@#@电磁炉@#@燃气灶@#@规格@#@电功率2kW@#@输气量0.8m3/h@#@水沸腾所用时间@#@3min@#@6min@#@费用@#@电费0.5元/kW·@#@h@#@燃气费1.2元/m3@#@2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家用产品也在不断更新。

@#@小海妈妈买了一个电磁炉,以取代目前较普遍的燃气灶。

@#@小海通过试验和调查,得到如下数据:

@#@@#@

(1)在小海实验的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c水=4.2×@#@103J/(kg·@#@℃)}@#@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试通过计算比较使用哪种灶具加热更经济?

@#@@#@(3)说出电磁炉与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还有那些优点?

@#@(写出一个即可)@#@2014年九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物理参考答案@#@一、1.音调;@#@0.052.光的反射;@#@923.变小;@#@变小4.小于;@#@惯性5.1.5;@#@热传递6.通电线圈(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运动);@#@增大电源电压(或增强磁场)7.甲;@#@空气流动能加快冰块熔化(或:

@#@乙;@#@玻璃杯内温度高能加快冰块熔化)@#@F@#@f@#@二、8.D9.D10.B11.A12.C13.C14.A15.B@#@三、16.17.@#@四、18.

(1)凸;@#@0.2

(2)B@#@(3)透镜焦距太大(或烛焰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太小)(每空1分)@#@19.

(1)如图所示(2分)

(2)0.22;@#@0.55@#@(3)不可行;@#@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而变化@#@(4)I2R0/(I1-I2)(每空1分)@#@20.质量;@#@温度

(1)增大

(2)降低@#@(3)高于;@#@山顶上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每空1分)@#@(4)A、B(2分)@#@21.

(1)排除车内物体成像的干扰(1分)@#@

(2)G=mg=15000kg×@#@10N/kg=150000N,(2分)@#@p=F/S=G/S=150000N/0.12m2=1.25×@#@106Pa(2分)@#@(3)F=f=0.02G=3000N,@#@P=Fv=3000N×@#@60/3.6m/s=50000W(2分)@#@(4)m=ρV=0.8×@#@103kg/m3×@#@2×@#@10-3m3=1.6kg(1分)@#@Q放=mq=1.6kg×@#@4.6×@#@107J/kg=7.36×@#@107J(2分)@#@22.⑴Q吸=c水m水(t-t0)=3.36×@#@105J(2分)@#@

(2)电磁炉消耗电能W=Pt=2kW×@#@0.05h=0.1kW·@#@h,应付电费0.05元(2分)@#@消耗燃气0.08m3,应付费0.096元;@#@所以使用电磁炉更经济(2分)@#@(3)优点:

@#@电磁灶加热所用时间短(或能量损失少,无污染,效率高等,只要合理即可)(1分)@#@";i:

25;s:

8979:

"一模直线运动汇编@#@1.(静安2017.3)乐乐同学在校运动会上,获得100米短跑冠军,是由于他在这100米中@#@(A)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 (B)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大 @#@(C)平均速度大(D)起跑时的加速度大@#@2.(静安2017.5)竖直向上射出的子弹,达到最高点后又返回原处,若子弹运动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则整个过程中,加速度大小的变化是@#@(A)始终变大 (B)始终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3.(2017静安14)小球从离地高35m的平台开始以30m/s的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从抛出到落地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_s,整个过程中的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_________m/s(重力加速度g=10m/s2)。

@#@@#@4.(2017崇明一模13)以初速度36m/s竖直上抛的物体,如不计空气阻力,则它在上升过程中最后一秒内的位移是_____m,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的时间为_________s。

@#@(g取10m/s2)@#@5.(2017虹口一模9)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其速度-位移图像为一条如图所示的直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加速度增大@#@(B)加速度不变@#@(C)完成位移st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v0+vt)@#@(D)完成位移st的过程中,平均速度大于(v0+vt)@#@6.(2017金山.1)某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不变的是( )@#@(A)路程 (B)位移 (C)速度 (D)加速度@#@7.(2017金山.9)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内位移为s,速度大小变为原来的3倍。

@#@该质点的加速度为()@#@(A) (B) (C) (D)@#@t/s@#@v/m·@#@s﹣1@#@1@#@0@#@2@#@3@#@10@#@20@#@30@#@甲@#@乙@#@8.(2017金山1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

@#@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A)在t=1s时,甲车在乙车后@#@(B)在t=0时,乙车在甲车前15m@#@(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s@#@(D)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9.(A@#@C@#@D@#@B′@#@2017松江.16)如图是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的一幅图,小球从A点沿光滑轨道由静止开始运动到另一侧最高点B,则B点_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A点的高度;@#@若轨道仅CD部分光滑,小球仍从A点静止下滑,经过4秒达到斜面另一侧最高点B′,B′的高度是A点高度的,A到B′的总路程是2m,且已知小球在水平部分运动时间为1s,则C到D的距离是_________m。

@#@@#@10(2017杨浦.17)目前在我国许多省市ETC联网正式启动运行,ETC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简称。

@#@汽车分别通过ETC通道和人工收费通道的流程如图所示。

@#@假设汽车以=15m/s朝收费站正常沿直线行驶,如果过ETC通道,需要在收费站中心线前10m处正好匀减速至=5m/s,匀速通过中心线后,再匀加速至正常行驶;@#@如果过人工收费通道,需要恰好在中心线处匀减速至零,经过20s缴费成功后,再启动汽车匀加速至正常行驶。

@#@设汽车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均为1m/s。

@#@汽车过人工收费通道时,从开始减速到恢复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为________m;@#@汽车过ETC通道时,从开始减速到恢复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为________m;@#@汽车沿ETC通道比通过人工收费通道节约的总时间是________s。

@#@@#@11.(2017杨浦.21)如图甲所示,用大型货车运输规格相同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货车可以装载两层管道,底层管道固定在车厢里,上层管道堆放在底层管道上,如图乙所示。

@#@已知水泥管道间的动摩擦因数,货车紧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8m/s。

@#@每根钢管道的质量=1500kg,重力加速度取10m/s,求:

@#@@#@

(1)货车沿平直路面匀速行驶时,乙图中管A、B之间的弹力大小;@#@@#@

(2)货车在刹车时加速度大小达到多少时堆放在上层的管道将发生相对移动;@#@@#@(3)如果货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速度为43.2km/h,要使货车在紧急刹车时上管道不撞上驾驶室,最初堆放时上层管道最前端应该离驾驶室的最小距离。

@#@@#@12.(2017杨浦.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来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主要操作如下:

@#@@#@①安装实验器材,调节试管夹(小铁球)、光电门和纸杯在同一竖直线上;@#@@#@②打开试管夹,由静止释放小铁球,用光电计时器记录小铁球在两个光电门间的运动时间,并用刻度尺(图上未画出)测量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高度,计算出小铁球通过两光电门间的平均速度;@#@@#@③保持光电门1的位置不变,改变光电门2的位置,重复②的操作。

@#@测出多组(,),计算出对应的平均速度;@#@@#@④画出图象。

@#@@#@请根据实验,回答如下问题:

@#@@#@

(1)设小铁球到达光电门1时的速度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则小铁球通过两光电门间平均速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用、和表示)@#@

(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1@#@2@#@3@#@4@#@5@#@6@#@(cm)@#@10.00@#@20.00@#@30.00@#@40.00@#@50.00@#@60.00@#@(s)@#@0.069@#@0.119@#@0.159@#@0.195@#@0.226@#@0.255@#@(ms)@#@1.45@#@1.68@#@1.89@#@2.05@#@2.21@#@2.35@#@请在图2的坐标纸上画出图象。

@#@@#@(3)根据图象,可以求得当地重力加速度=____________m/s,试管夹到光电门1的距离约为________cm。

@#@(以上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3.(2017宝山一模.3)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不为零时,则()@#@(A)物体的速度一定越来越大 (B)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变化@#@(C)物体的速度可能不变 (D)物体的速度一定越来越小@#@14.(2017宝山一模.4)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上升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小,下降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大@#@(B)上升时加速度小于下降时加速度@#@(C)在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D)无论在上升过程、下落过程,还是在最高点,加速度都是g@#@15.(2017奉贤.6)一个弹性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4m/s的速度向左垂直撞到墙上,碰撞后小球以大小为2m/s速度向右运动。

@#@则碰撞前后小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A)2m/s,向右v@#@ (B)2m/s,向左@#@(C)6m/s,向右 (D)6m/s,向左@#@16.(2017黄浦.10)v/m·@#@s-1@#@t/s@#@0@#@12345@#@5@#@10@#@15@#@甲@#@ @#@@#@乙@#@ @#@@#@甲、乙两辆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在t=4s时两车恰好并排行驶,则甲车行驶在乙车后面的时间段为()@#@(A)0~2s (B)1~3s@#@(C)2s~4s (D)3s~5s@#@17.(2017黄浦一模.15)质量为m的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始时刻速度为v,经过t时间后动能变为初始时刻的4倍,则在这一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为_____________,物体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

@#@@#@v/m·@#@s–1@#@t/s@#@1@#@2@#@3@#@4@#@5@#@甲@#@乙@#@0@#@10@#@20@#@30@#@-10@#@18.(2017闵行.9)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间隔2s,它们运动的图像分别如直线甲、乙所示。

@#@则()@#@(A)两球从抛出至落回到抛出点的时间间隔均为3s@#@(B)t=2s时,两球的高度相差一定为40m@#@(C)t=4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的抛出点的位移相等@#@(D)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19.(2017青浦.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合力逐渐减小而方向不变时,物体的()@#@(A)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大 (B)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小@#@(C)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 (D)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20.(2017青浦.13)C@#@s/m@#@t/s@#@A@#@B@#@D@#@E@#@2@#@4@#@6@#@2@#@4@#@6@#@0@#@右图为用DIS系统测得的小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则小车在BD段做____________运动,图中C点对应的运动状态的瞬时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

@#@@#@21.(2017长宁.9)从地面以相同的初速度先后竖直向上抛出两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则在小球落地前()@#@(A)某一时刻两小球的位移可能相等@#@(B)某一时刻两小球的速度可能相等@#@(C)任意时刻两小球的位移差都相等@#@(D)任意时刻两小球的速度差不相等@#@";i:

26;s:

15119:

"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思考】:

@#@@#@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

@#@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

@#@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

@#@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

(2)温特的试验:

@#@@#@【思考】: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

@#@@#@(3)郭葛的试验:

@#@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3个试验结论小结】:

@#@@#@①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③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三看法)@#@①一看有无生长素:

@#@如果没有生长素,则不能生长;@#@@#@②二看能否向下运输:

@#@如果不能向下运输,则不能生长;@#@@#@③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如果均匀向下运输:

@#@则直立生长;@#@@#@如果运输不均匀:

@#@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合成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作用部位:

@#@尖端下段(即伸长区),机理为促进细胞伸长@#@5、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例题分析】@#@6、生长素的分布部位:

@#@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分布规律】@#@

(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7.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注意】:

@#@@#@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②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③植物激素处理后,植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④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例题分析】:

@#@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1)实验操作:

@#@如图所示(注:

@#@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

(2)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若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植物向性运动的分析判断】@#@常用方法有:

@#@云母片插入类、暗盒开孔类、切割移植类、琼脂块替换类、锡箔纸遮盖类、匀速(高速)旋转类、幼苗横置类、失重类等,分析如下:

@#@@#@类别@#@图解条件@#@相关结果@#@遮盖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生长@#@暗箱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小孔)生长@#@插入类@#@①向右侧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光生长@#@④向光生长@#@移植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左侧生长@#@③④中IAA的含量a=b+c,b>c@#@旋转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生长@#@③向小孔生长@#@④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横置类@#@①②中IAA含量及作用@#@①:

@#@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②:

@#@a<b、c<d,a、c、d促进生长,b抑制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生理作用和机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细胞生长@#@机理:

@#@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二.作用特点——两重性@#@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三、分析下面曲线@#@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

@#@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不同促进效果,而A、B、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

@#@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

@#@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③:

@#@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两重性实例】@#@【实例1】——顶端优势@#@①现象: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②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③解除方法:

@#@去掉顶芽。

@#@如果去掉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了,侧芽受到的抑制作用就会解除,不久,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实例二:

@#@根的向重力性】@#@向重力性原因:

@#@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C>@#@AD>@#@B)@#@→@#@A、B、C、D四个部位中,只有D点是抑制,根的向地性没体现两重性,因为A,C两点都促进,茎的背地性体现两重性,,因为B点促进,D点抑制。

@#@@#@四.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1.生长素的浓度@#@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浓度过高时甚至杀死植物。

@#@除草剂一般为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如2,4-D@#@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根>芽>茎,如图@#@根、茎、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3.植物组织的成熟程度不同:

@#@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4.植物种类:

@#@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如图(根据这一原理,一些除草剂可以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地里的双子叶杂草)。

@#@例如;@#@2、4—D(此图常考)@#@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五.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生长素类似物:

@#@由于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但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人工合成的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与生长素有类似的功能,这些物质统称为生长素类似物。

@#@@#@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枝条容易生根。

@#@扦插时保留嫩芽和叶,容易生根(因为嫩芽和叶可以产生生长素)@#@

(2)促进果实发育(外源生长素类似物代替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不遗产的变异)@#@受粉:

@#@子房——————————————〉果实(有种子)@#@未受粉:

@#@子房——————————————〉果实(无子果实)@#@【无子西红柿与无子西瓜比较】@#@比较项目@#@无子西瓜@#@无子西红柿@#@培育原理@#@染色体变异@#@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无子原理@#@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有正常的生殖细胞,但因没有受粉,不能完成受精作用@#@无子性状能否遗传@#@能,结无子西瓜的植株经组织培养后,所结西瓜仍为无子@#@不能,结无子西红柿的植株经组织培养后,所结西红柿有种子@#@(3)防止落花落果(保蕾保铃):

@#@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植株,达到保蕾保铃的作用。

@#@@#@【拓展】:

@#@@#@①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顶端优势。

@#@@#@②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发育着的种子合成的。

@#@@#@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获得无子番茄。

@#@@#@④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以用2、4—D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1.实验原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

@#@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方法:

@#@@#@

(1)制作插条。

@#@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5~7cm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尽量相同。

@#@@#@

(2)分组处理:

@#@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1(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分成多组。

@#@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12、24h等)@#@图1@#@(3)进行实验:

@#@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如图2@#@图2@#@【结果分析】:

@#@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增加,对山茶花插条生根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超过一定浓度范围,对山茶花插条生根促进作用逐渐减弱;@#@@#@②萘乙酸浓度在400mg/L左右是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在最适浓度点两侧,存在促进生根效果相同的两个不同生长素浓度。

@#@@#@【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在正式实验前需要先做一个预实验。

@#@@#@原因: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为了使实验更准确,扦插枝条最好去除嫩芽,幼叶,防止内源激素对实验的干扰。

@#@@#@3.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4.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5.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6.实验的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情况,测量指标可以是枝条的生根数目,也可以是生根的长度。

@#@@#@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叶@#@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可解除种子休眠)@#@

(2)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分裂@#@(3)乙烯:

@#@合成部位:

@#@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

@#@促进果实的成熟@#@(4)脱落酸:

@#@合成部位:

@#@根冠、萎焉的叶片等分布:

@#@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多@#@主要作用:

@#@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注意】:

@#@@#@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

@#@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的是相互协同,有的是相互拮抗。

@#@@#@【协同作用实例】@#@①促进植物生长: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乙烯。

@#@@#@⑤调节种子发芽:

@#@赤霉素、脱落酸。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拮抗作用实例】@#@①顶端优势:

@#@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促进侧芽生长。

@#@@#@②防止器官脱落:

@#@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③种子发芽: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④叶子衰老: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

@#@@#@5.植物生长调节剂@#@

(1)概念: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

(2)特点: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3)应用:

@#@@#@①用乙烯利催熟凤梨(菠萝)。

@#@@#@②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或芹菜),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③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α­@#@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啤酒的生产成本。

@#@@#@④用青鲜素延长马铃薯、大蒜贮藏期。

@#@@#@⑤除草剂的使用。

@#@@#@【注意】:

@#@@#@①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②植物激素处理后,植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8@#@";i:

27;s:

10694:

"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一、选择题@#@1.玫瑰精油提取中,收集锥形瓶中的乳白色的乳浊液后,需要向锥形瓶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A.氯化钠   B.硫酸铜C.石灰水 D.无水硫酸钠@#@2.提取植物芳香油的方法可以根据其原料不同而不同。

@#@从柑橘、柠檬等植物原料中提取植物芳香油,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水中蒸馏 B.水下蒸馏C.压榨法 D.萃取法@#@3.对于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萃取前,要将胡萝卜素进行粉碎和干燥@#@B.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还需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C.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D.在浓缩前,不需要过滤,因为萃取液中没有不溶物@#@4.玫瑰油称为“液体黄金”,其提取方法可用下列其中的哪一种方法比较合适(  )@#@A.只能用水蒸气蒸馏法 B.可用蒸馏法和压榨法@#@C.可用蒸馏法和萃取法 D.可用压榨法和萃取法@#@5.关于植物芳香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挥发性强,易溶于有机溶剂,一般来说价格昂贵@#@B.都是由天然植物的茎、叶、树干、花、果实和种子等部位经过萃取出来的浓缩液体@#@C.它是植物免疫和维护系统的精华@#@6.对提取出的胡萝卜素进行纸层析鉴定,下面操作正确的是(  )@#@A.每次点样后,可用注射器直接点样@#@B.点样过程中,应快速细致,形成直径大小相同的圆点@#@C.层析液所用的试剂为石油醚和丙酮的混合液@#@D.在纸层析过程中,滤纸可放在普通烧杯中@#@7.有关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①植物芳香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发,因此可利用蒸馏法提取②压榨法是利用机械压力榨出芳香油③将新鲜的植物材料浸泡在用于萃取的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去溶剂,即可获得植物芳香油,此为萃取法④吸香法利用的是油脂可以吸附油剂的原理,此法采用的脂肪一般都含有猪油和牛油的成分⑤浸泡法的原理与吸香法类似,但采用的是液体的油脂@#@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8.下列是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图,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石灰水浸泡→②漂洗→③压榨→④过滤→⑤静置→⑥再次过滤→橘皮油@#@A.①步之前一般对橘皮进行干燥去水处理@#@B.为了使橘皮油与水容易分离,需分别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调节pH到7~8左右@#@C.⑥再次过滤时,用纱布过滤即可@#@D.若对橘皮直接进行压榨,出油率会较低@#@9.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提取方法有多种,如电泳、压榨、萃取等,不同的有机物提取方法各不相同。

@#@下列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香料工业中液体黄金“玫瑰油”的提取中要求不含有任何添加剂或化学原料,其提取方法主要是水蒸气蒸馏@#@B.杏仁油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主要通过压榨法提取@#@C.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萃取的效率只受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的影响@#@D.为了纯化提取的DNA,往DNA滤液中加入嫩肉粉,其目的是让木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10.右图为提取胡萝卜素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要想萃取效果好,需保证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B.萃取过程可以直接使用明火加热@#@C.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的目的是防止有机溶剂挥发@#@D.提取的胡萝卜素用纸层析法进行鉴定,若出现了和标准样品一样的层析带,说明实验成功@#@11.右图为胡萝卜素的纸层析结果示意图。

@#@下列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C、D4点中,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是B和C,提取样品的样点是A和D@#@B.点样的要求是点样应该快速细致,圆点要小,每次点样时滤纸都要干燥@#@C.在图中的层析谱中,①和②代表的物质分别是其他色素和杂质、β-胡萝卜素@#@D.该层析的目的是β-胡萝卜素的鉴定@#@12.以下对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B.纸层析法鉴定提取胡萝卜素的样品@#@C.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D.压榨法提取胡萝卜素@#@13.一分子的β胡萝卜素在人或动物的小肠、肝脏等器官内被氧化成(  )@#@A.一分子的维生素A B.两分子的维生素B@#@C.两分子的维生素A D.两分子的维生素D@#@14.提取胡萝卜素和提取玫瑰油时都需要加热,但用萃取提取胡萝卜素时,采用的是水浴加热法,而用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油时是直接加热。

@#@其原因是(  )@#@A.前者需保持恒温,后者不需要恒温B.前者容易蒸发,后者不容易蒸发@#@C.胡萝卜素不耐高温,玫瑰油耐高温D.前者烧瓶里含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后者是水@#@15.下图为科研人员分别用六种不同的提取溶剂(编号为1~6)按相同的提取步骤进行提取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有机溶剂为提取剂,是因为类胡萝卜素易溶于有机溶剂@#@B.相同的提取步骤是为了确保单一变量@#@C.实验是探究六种溶剂系统对枸杞中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影响@#@D.实验结论为不同溶剂对不同品种的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量影响不同@#@二、非选择题@#@16.(10分)围绕下面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图,回答以下问题:

@#@@#@

(1)图中A过程是________,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

(2)流程中:

@#@操作③是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确保玫瑰精油的提取,应选择鲜玫瑰花与清水的质量比值是_____。

@#@采用____分离油层。

@#@@#@(4)玫瑰精油的提取可以用有机溶剂萃取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水蒸气蒸馏 蒸馏烧瓶 冷凝管

(2)过滤 除去固体硫酸钠@#@(3)1∶4 分液漏斗 (4)可以。

@#@ 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17.(12分)从橘皮中提取的橘皮油,是食品、化妆品和香水配料的优质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请回答下列有关橘皮精油提取的问题。

@#@@#@

(1)提取橘皮精油一般采用________法,用这种方法提取橘皮精油的主要步骤是:

@#@石灰水浸泡、漂洗、________、过滤、静置、________。

@#@@#@

(2)橘皮精油的提取之所以不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是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________,其中的水中蒸馏又会产生________等问题。

@#@@#@(3)在提取橘皮精油时,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时间为________以上,并且橘皮要浸透,这样最后才会得到高的出油率。

@#@@#@(4)压榨橘皮时一般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NaHCO3和5%的Na2SO4,并调节pH至7~8,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5)压榨液中含有橘皮精油和________,还有一些糊状残渣等杂质。

@#@可以先用________过滤除去固体物和残渣,然后________,进一步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再用________将上层的橘皮精油分离出来。

@#@@#@(6)从橘皮中提取的橘皮精油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压榨 压榨 再次过滤

(2)分解 原料焦糊(3)10h (4)使橘皮油易于与水分离@#@(5)大量的水分 普通布袋 离心 分液漏斗或吸(6)无色透明,有诱人的橘香味@#@18.(10分)下图是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油的装置图,请据图补充完成下面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

(1)实验步骤:

@#@@#@①安装好如图所示的装置,特别要注意将冷凝器夹好。

@#@@#@②将薄荷叶尽量剪碎,取适量的薄荷叶放入_________瓶内。

@#@@#@③向_______瓶内加水,至容积的______左右。

@#@为防止出现暴沸应向瓶中放入几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放好连接管,将连接管的出口放在接收瓶中。

@#@接收瓶口上盖一小块铝箔或牛皮纸。

@#@@#@⑥将水蒸气发生器加热,至瓶中的水沸腾,然后调节火的大小,维持水稳定的沸腾。

@#@@#@⑦当接收瓶内漂在水上的油状物(即精油)不再增多时即可停止实验。

@#@@#@

(2)回答有关问题:

@#@@#@①冷凝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收瓶口上盖一小块铝箔或牛皮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② B ③A 2/3 沸石或碎玻璃、碎砖瓦@#@ 

(2)①使油水混合气变为乳浊液,起冷凝作用 ②防止气体挥发。

@#@@#@20.(11分)橘子全身都是宝:

@#@不仅果肉的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较高,其皮、核、络、叶都是“地道药材”,澳洲科学及工业研究机构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每天吃1个橘子可以使人们避免某些癌症(如口癌、喉癌和胃癌)的侵袭。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江南某橘子盛产地想建立一个大型的果酒、果醋加工厂,需要的发酵菌种是________和________。

@#@分离纯化这两种微生物的最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

(2)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有人想提取橘皮精油获取利润,一般提取橘皮精油的方法是________法。

@#@@#@(3)四川一果汁加工厂在制作橘子汁的过程中发现果汁有些浑浊,为提高出汁率,可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使果汁变得澄清,要提高此物质的利用率,可采用________技术。

@#@@#@答案:

@#@

(1)酵母菌 醋酸菌 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

(2)蒸馏法 压榨法 萃取法 压榨(3)果胶酶 固定化酶@#@";i:

28;s:

28463:

"@#@附件6: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物理对科技进步,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1.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4.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1.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数为4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主要涉及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分为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三大类,教学时数为16~32学时。

@#@该模块是使学生在学习基础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行业的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进一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培养相关技能。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或相近类别模块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安排教学。

@#@@#@在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中,均设置了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体现物理课程贴近生活、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理念。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该模块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拓展模块的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建议学时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第一单元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运动的描述@#@质点@#@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理解时间和时刻,路程和位移,速率和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标量和矢量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时间和时刻@#@路程和位移@#@速率和速度@#@标量和矢量@#@2.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能进行简单计算,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实践活动:

@#@观察生活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3.重力弹力摩擦力@#@重力@#@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了解胡克定律;@#@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简单情况下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并能用公式简单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践活动:

@#@调查生产、生活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调查生产、生活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和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弹力@#@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续表  @#@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能举出生产、生活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进行简单计算@#@演示实验:

@#@合力和分力;@#@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质量是物体的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释一些惯性现象;@#@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单位,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计算;@#@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能说出牛顿运动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演示实验:

@#@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三定律@#@6.学生实验一:

@#@长度的测量@#@误差@#@学习使用游标卡尺进行长度的测量,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能用有效数字表示测量结果@#@演示实验:

@#@简单介绍螺旋测微器的测量功能@#@有效数字@#@长度的测量@#@7.学生实验二(A):

@#@测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运动物体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学习、巩固气垫导轨或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用气垫导轨或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8.学生实验二(B):

@#@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加速度与作用力、质量的关系@#@用气垫导轨或打点计时器研究加速度与作用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规律@#@注:

@#@实验二(A)、(B)可任选一个@#@第二单元 机械能@#@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功@#@功率@#@功@#@理解功,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并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功率@#@2.动能@#@动能定理@#@动能@#@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演示实验:

@#@动能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实践活动:

@#@通过查找资料,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尝试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动能定理@#@续表  @#@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3.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知道机械能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能量形式;@#@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能进行简单计算,并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演示实验:

@#@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单元 热现象及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温度、气体的压强、热力学能等概念,知道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温度、气体的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改变热力学能的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温度@#@气体的压强@#@热力学能@#@2.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通过案例分析,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能量守恒是自然界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并能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问题;@#@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讨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讨论永动机为什么不能实现@#@能量守恒定律@#@3.学生实验三:

@#@测量气体的压强(选做)@#@气体压强的测量@#@学习气体压强的测量方法,用U形管和大气压强计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压强@#@第四单元 直流电路@#@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电阻定律@#@电阻定律@#@理解电阻定律,知道金属导线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了解超导现象@#@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理解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理解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并联电路@#@3.电功@#@电功率@#@电功@#@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会估算常用电器的电功率;@#@理解焦耳定律,能运用电功、电功率的公式和焦耳定律进行简单计算@#@实践活动:

@#@根据常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估算其耗电量;@#@用家用电能表查看家用电器的耗能情况@#@电功率@#@焦耳定律@#@续表  @#@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4.全电路欧姆定律@#@电源电动势@#@了解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概念,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并能进行计算;@#@知道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演示实验:

@#@全电路欧姆定律@#@实践活动:

@#@观察汽车发动机启动时,车灯亮度的变化情况,解释用电负荷增加时,电灯变暗的原因@#@全电路欧姆定律@#@5.安全用电@#@人体触电的类型@#@了解人体触电的类型,知道触电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了解电气火灾发生的原因,能正确选择防范和扑救措施;@#@了解用电安全的基本常识,知道电气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学会保护人身与设备安全、防止发生事故的基本方法,了解触电急救方法@#@电气火灾的防范@#@用电安全措施@#@6.学生实验四:

@#@多用电表的使用@#@电阻的测量@#@学习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能独立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直流电流、直流电压,在教师指导下测量交流电压@#@直流电流的测量@#@直流电压、交流电压的测量@#@7.学生实验五: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设计性实验)@#@电源电动势的测量@#@利用所学知识和现有实验条件设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内电阻的测量@#@第五单元 电场与磁场电磁感应@#@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电场@#@电场强度@#@点电荷@#@了解点电荷、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的概念,能用电场线描述电场,能用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简单计算@#@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2.电势能 电势 电势差@#@电势能@#@了解电势能、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了解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能进行简单计算@#@电势、电势差@#@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续表  @#@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3.磁场@#@磁感强度@#@磁场、磁感线、磁感强度@#@了解磁场、磁感线、磁感强度、匀强磁场、磁通量的概念,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能用磁感强度和磁通量的定义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电流的磁场,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演示实验: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匀强磁场@#@磁通量@#@电流的磁场@#@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理解左手定则和安培定律,会运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能用安培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演示实验:

@#@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安培定律@#@5.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知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理解右手定则,能运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能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演示实验:

@#@电磁感应现象@#@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6.自感@#@互感@#@自感@#@了解自感、互感现象,能简叙日光灯、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了解自感电动势的概念,知道自感电动势的产生条件及影响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因素@#@实践活动:

@#@观察日光灯电路,分析日光灯镇流器的作用和原理;@#@举例说明自感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光灯的工作原理@#@互感@#@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第六单元 光现象及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光的全反射@#@光的全反射@#@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光导纤维在现代通信中的重要作用@#@2.激光的特性及应用@#@激光的特性@#@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激光的特性,能简叙激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激光技术在科技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激光的应用@#@3.学生实验六:

@#@光的全反射(选做)@#@光的全反射@#@分别用半圆形玻璃砖、全反射棱镜观察光的全反射现象,分析光的全反射的条件,体会光的全反射的应用@#@第七单元 核能及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物质的放射性在医疗实践和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应用@#@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2.核能@#@核技术@#@核能、质量亏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初步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我国发展与利用核技术的成就和前景,了解核电站放射性废料妥善处理的必要性和方法@#@重核裂变@#@轻核聚变@#@2.职业模块@#@职业模块一 机械建筑类@#@专题一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物体受力分析@#@受力分析@#@了解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能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2.物体的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能进行简单计算;@#@理解力矩的概念、力矩的平衡条件,能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物体的平衡在机械、建筑等行业中的应用@#@实践活动:

@#@通过对起重机的观察,认识常见的承重结构;@#@通过参观厂房建筑,了解建筑结构的平衡,从力学的角度讨论它们的特点@#@力矩、力矩的平衡@#@3.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动量@#@了解动量概念,了解动量定理,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了解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简单的碰撞、反冲问题@#@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4.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产生的条件,能举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知道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能进行简单计算;@#@了解离心现象,能举出离心现象的实例@#@演示实验:

@#@线速度的方向@#@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公路拐弯处路面的倾斜情况及自行车拐弯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观察家用洗衣机的脱水情况,了解离心现象@#@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离心现象@#@专题二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简谐运动@#@弹簧振子的运动@#@了解弹簧振子的运动,知道弹簧振子的运动的特点;@#@了解描述振动的几个物理量,知道振幅、周期、频率的含义@#@演示实验:

@#@弹簧振子的运动@#@振动的振幅、周期、频率@#@2.受迫振动 共振@#@受迫振动@#@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知道受迫振动的特点,能举出生产、生活中受迫振动的实例;@#@了解共振的概念,知道共振产生的条件,能举出共振的危害和应用的实例@#@演示实验:

@#@受迫振动和共振@#@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机器设备的运转情况,了解共振的危害及防止方法@#@共振@#@共振的危害和应用@#@3.机械波@#@机械波@#@了解机械波的产生条件,能区别横波和纵波;@#@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演示实验:

@#@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纵波的形成和传播@#@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专题三 固体、液体和液晶@#@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固体、液体和液晶@#@晶体和非晶体@#@了解晶体、非晶体,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质上的区别;@#@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知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了解液晶,知道液晶态与固态、液态的关系@#@实践活动:

@#@用熔化的石蜡显示云母片和玻璃片的热传导性质,说明物质的各向异性与各向同性;@#@将硬币轻轻放在水面上,观察表面张力现象@#@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和液晶@#@专题四 液体、气体的性质及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液体的流动及应用@#@帕斯卡定律@#@了解帕斯卡定律,知道帕斯卡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了解流体的连续性原理,能举出流体的连续性原理的应用实例@#@流体的连续性原理@#@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状态参量@#@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参量,会用状态参量描述理想气体的状态;@#@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能进行简单计算@#@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了解气动设备在自动控制方面的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职业模块二 电工电子类@#@专题一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物体受力分析@#@受力分析@#@了解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能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2.物体的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了解力矩的概念、力矩的平衡条件,能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物体的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演示实验: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力矩、力矩的平衡@#@3.曲线运动@#@平抛运动@#@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能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产生的条件;@#@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知道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能进行简单计算@#@演示实验:

@#@线速度的方向@#@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公路拐弯处路面的倾斜情况及自行车拐弯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匀速圆周运动@#@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4.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振动与共振@#@了解机械振动,知道其运动的特点,了解描述振动的几个物理量;@#@了解受迫振动和共振的概念,知道共振产生的条件@#@演示实验:

@#@单摆的振动、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机械波了解机械波的产生条件,能区别横波和纵波;@#@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演示实验:

@#@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纵波的形成和传播@#@专题二 静电场的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电容电容器@#@电容@#@了解电容的概念,知道电容的定义式;@#@了解电容器,能识别电容器的型号,并能举出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的实例;@#@了解真空中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演示实验: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实践活动:

@#@使用闪光灯照相,了解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中的作用@#@电容器@#@真空中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2.静电感应 静电屏蔽@#@静电感应@#@了解静电感应的概念和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了解静电屏蔽的概念,知道静电屏蔽在工程技术中的一些应用@#@实践活动:

@#@观察建筑物上的避雷系统(避雷针、带、网),了解避雷系统防止建筑物遭雷击的原理;@#@收集资料,了解通信电缆、电子仪器、高压设备静电屏蔽的方法@#@静电屏蔽@#@3.静电的应用和防止@#@静电的应用@#@了解静电的应用,知道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的工作原理;@#@知道静电的危害和防止的方法@#@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静电的危害和防止方法@#@静电的防止@#@4.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知道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限带电粒子沿电场方向和垂直电场方向进入电场);@#@了解电子射线管的工作原理,能举出其应用实例@#@演示实验:

@#@电子射线管@#@电子射线管的工作原理@#@专题三 磁场的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磁场对通电矩形线圈的作用@#@磁场对通电矩形线圈的作用@#@了解匀强磁场对通电矩形线圈的作用,能用磁力矩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磁电式电表的工作原理,能识别相关磁电式电表的型号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磁电式电表@#@实践活动:

@#@观察磁电式电表的构造,了解其工作原理@#@磁电式电表的工作原理@#@续表  @#@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2.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理解洛伦兹力,能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并能用洛伦兹力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知道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规律(限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了解显像管的工作原理,能举出其应用实例@#@演示实验:

@#@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显像管的工作原理@#@3.磁介质@#@铁磁材料@#@磁介质@#@了解磁介质的概念;@#@了解铁磁材料的种类及其特性,知道铁磁材料在电磁铁、变压器、电机、磁带、录像带、磁盘等方面的应用@#@实践活动: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磁性材料在工程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铁磁材料@#@专题四 电磁波@#@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电磁振荡 电磁波@#@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能说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了解电磁振荡的概念,知道LC振荡电路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点,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电磁振荡@#@电磁波@#@2.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发射@#@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原理,能举出电磁波的发射、接收实例@#@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电视台或收集资料,了解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是怎样利用电磁波传递声音和图像的@#@电磁波的接收@#@职业模块三 化工农医类@#@专题一 液体、气体的性质及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液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了解液体压强概念,知道液体压强的常用测量方法,并能举出其在化工生产、制药或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实例@#@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认识化工生产、制药或医疗实践中测量液体压强的常用仪器@#@2.液体的表面性质@#@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理解表面张力系数;@#@了解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理解毛细现象,学会用毛细管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了解气体栓塞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实践活动:

@#@设计实验,比较肥皂水和清水的表面张力;@#@收集资料,认识农林生产或医疗实践中的毛细现象@#@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气体栓塞@#@3.液体的流动及应用@#@理想液体、液体的黏滞性@#@了解理想液体模型,了解液体的黏滞性;@#@了解流体的连续性原理和伯努利方程,能举出其在化工、医药、农林等行业中的应用实例;@#@了解流量测量的常用方法,知道在化工生产、制药或医疗实践中常用的流量测量仪表;@#@了解人体内血液流动的情况,了解血压及血压的测量@#@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流量测量@#@血液的流动、血压@#@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状态参量@#@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参量,会用状态参量描述理想气体的状态;@#@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能进行简单计算@#@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了解化工生产和制药过程中常用气体压强的测量方法@#@理想气体状态方程@#@5.气体压强的应用@#@正压与负压、分压定律@#@了解正压、负压及分压定律在农林生产、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实践活动:

@#@观察静脉输液,讨论输液装置的原理;@#@观察中医拔罐@#@专题二 声波及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声波多普勒效应@#@声波@#@了解声波的概念,知道声波的性质;@#@了解乐音、噪音,知道乐音、噪音对人体的影响;@#@了解多普勒效应,能举出多普勒效应在医药卫生、气象、生活等方面应用的实例@#@实践活动:

@#@了解听诊器的结构;@#@观看录像,当一辆快速行驶的火车鸣笛时,注意它在向你驶来和离你而去时笛声音调的变化@#@乐音和噪音@#@多普勒效应@#@2.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了解超声波,知道超声波的性质;@#@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举出超声波在农林生产、医疗实践、制药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实践活动:

@#@了解在农林或医疗实践中使用的超声波仪器@#@超声波的应用@#@专题三 电学知识及应用@#@单元内容@#@知识点@#@教学要求与活动建议@#@1.正弦交流电@#@正弦交流电的产生@#@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变化规律,了解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有效值、周期、频率的概念,能用图像描述正弦交流电@#@实践活动:

@#@用示波器观察交变电流的波形,并计算其峰值和有效值@#@交流电的最大值、有效值@#@交流电的周期与频率@#@2.电容器 电感器@#@电容器@#@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认识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流电的导通和阻碍作用@#@实践活动:

@#@用白炽灯或交流电流表观察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电感器@#@3.荧光灯@#@荧光灯@#@了解荧光灯,知道黑光灯、紫外线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了解荧光灯电路原理,学会荧光灯电路的安装与常见故障的处理@#@荧光灯电路@#@4.二极管及其应用@#@半导体@#@了解半导体的概念,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识别二极管的型号,知道二极管的参数,能用多用电表测量二极管的好坏@#@实践";i:

29;s:

1578: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激素、CO2,体液传送,激素调节,CO2含量升高,呼吸中枢,刺激,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加快清除CO2,CO2含量降低,CO2的调节,当你在赛跑时,为什么呼吸会加快?

@#@,反射弧,迅速,较广泛,比较长,基础小题:

@#@判断题,体温调节过程,寒冷的现象:

@#@,体温调节时皮肤变化图解:

@#@,炎热的现象:

@#@,使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炎热,寒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汗的分泌,使皮肤的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体温降低,回到正常的体温,体温增高,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产热减少,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产热增加,【名师点拨】:

@#@,=,=,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产热量散热量,引起体温降低。

@#@,(如感冒、冻疮:

@#@皮肤血管持久性收缩引起),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产热量散热量,引起体温升高。

@#@,(中暑),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大脑皮层,垂体,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尿量,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减少,(-),(+),(+),(-),(-),水平衡的调节图解,课时跟踪检测(六)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