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267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docx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

1、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形成具备的条件:

大气污染源、大气作用、复杂地形、受害对象

2、大气污染的分类

1、局部地区污染:

受到某些烟囱排气的直接影响;

2、地区性污染:

工业区及其附件地区或整个城市大气受到污染;

a.污染围3、广域污染:

涉及比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更广泛地区的大气污染;

4、全球性污染:

涉及全球围的大气污染。

1、煤烟型(或还原型)污染:

例如伦敦烟雾事件;

2、石油型(或氧化型、交通型)污染:

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b.能源性质3、混合型污染:

由于燃煤或石油导致的污染,例如臭氧和烯烃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自由基等氧化物,可大大增加二氧化硫的氧化速率。

4、特殊型污染:

由于工厂生产过程或者发生意外事故排放的废气。

3、全球大气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酸雨

温室效应的危害

会造成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还会造成气候的反常。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臭氧层破坏

关于臭氧层变化及破坏的原因,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大气运动引起的大气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以及与臭氧生成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移动、输送都将对臭氧的光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臭氧的浓度和分布。

而化学反应物的引入,则将直接地参与反应而对臭氧浓度产生更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

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

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四氯化碳(CCl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

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

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1]

1.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由于臭氧层的破坏,太阳紫外线中以往极少能到达地面的短波紫外线也将增加,使得皮肤病和白障患者将会增加。

2.臭氧层破坏对生物的影响虽然植物已发展了对抗UV-8高水平的保护性机制,但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对波长为280~320纳米水平增加的应变能力差异甚大。

它能损伤植物激素和叶绿素,从而使光合作用降低。

[3]

3.臭氧层破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平流层中臭氧对气候调节具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如果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降低,在这里吸收掉的紫外线辐射就会相应减少,平流层自身会变冷,这样释放出的红外辐射就会减少,因之会使地球变冷。

另一方面,因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会使地球增温变暖。

酸雨

酸雨正式的名称为酸性沉降,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它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会给人类环境、农业,甚至人类本身带来广泛的危害,因此它又被称为“空中死神”,随着酸雨带来的危害的扩大和加剧,酸雨问题成了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它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煤炭排放的硫氧化物、燃烧石油及汽车尾气所释放的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

这些酸性物质经过“云成雨过程”,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不断的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寒酸雨滴和寒酸气体,形成较大的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形成酸雨。

酸雨对农业、森林、建筑、文物、环境及人体健康等都有很大影响,而且酸雨的影响是没有国界的,因此,全世界都处在遭受酸雨侵袭的状态下。

酸雨直接危害的首先是植物,它可以直接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枯萎。

酸雨还会破坏森林,使森林生长缓慢,甚至凋谢。

酸雨还可能危及人体健康,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

酸雨可破坏水土环境,使土壤酸化,危及生态平衡。

酸雨具有强大的腐蚀力,它大大加速了建筑物、金属、纺织品、皮革、纸、油漆、橡胶等物质的腐蚀速度。

4、酸沉降

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雪、雾)迁移到地表,或者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

直接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天然排放的SOx(SO2和SO3)和NOx(NO和NO2),天然源全球围分布,人为源成地区性分布特点。

5、温室气体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臭氧、氟氯烃等。

它们浓度升高时,温室效应加剧,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部温度升高。

6、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它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烃、水蒸气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7、酸雨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降水中溶入了其他酸性物质,使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水。

8、大气污染物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9、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即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主要包括SO2、H2S、NO、NH3、CO、CO2、C1~C10化合物、HF、HCl。

其中气体状态污染物分为二次污染物:

是指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的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或者光化学反应,生成了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质。

主要包括SO3、H2SO4、MSO4、NO2、HNO3、MN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O3。

10、大气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与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按空间分布可分为:

点源:

如工厂的烟囱排放源;

面源:

如一个居住区或商业区许多大小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源;

线源:

汽车流。

11、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

a.单位体积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浓度用mg/m3或μg/m3表示。

b.污染物体积微量与气体总体积的比值,浓度用ppm(百万分之一),ppb(十亿分之一),ppt(万亿分之一)表示。

c.mg/m3与ppm的换算关系:

ppm=22.4C/M,C的单位为mg/m3。

12、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三条途径:

a.表面接触;

b.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

c.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最重要)

1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定义:

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方法:

清洁能源、绿色通道、末端处理、环境自净

基本点:

防与治的综合

室空气污染特点:

积累性、长期性、多样性。

大气能见度:

是指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1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把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

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的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标准。

三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的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其中,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类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15、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将各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计算出来后,取最大值未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污染物是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API<50时不需报告。

煤的工业分析:

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测硫的含量和热值,是评价工业用煤的主要指标。

煤的元素分析:

旨在用化学方法去掉外部水分的煤中主要成分:

碳、氢、氧、氮、硫

16、硫以三种形态存在:

有机硫、硫化铁硫、硫酸盐硫,其中有机硫和硫化铁硫能释放能量,成为挥发硫

17、煤中硫的四种存在形态:

黄铁矿硫(最主要)、硫酸盐硫、有机硫、单质硫。

(FeS2)(MeSO4)(CxHySz)

18、说明煤的特性需指明百分比的基准:

1、收到基:

锅炉炉前使用的燃料,包括全部水分和灰分,上角用ar表示,可表示为:

ω(Car)+ω(Har)+ω(Oar)+ω(Nar)+ω(Sar)+ω(Aar)+ω(War)=100%

2、空气干燥基:

以去掉外部水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亦即在实验室进行燃料分析时的样品成分,上角用ad表示,可表示为:

ω(Cad)+ω(Had)+ω(Oad)+ω(Nad)+ω(Sad)+ω(Aad)+ω(Wad)=100%

3、干燥基:

以去掉全部水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上角用d表示,可表示为:

ω(Cd)+ω(Hd)+ω(Od)+ω(Nd)+ω(Sd)+ω(Ad)=100%(更能确切反应灰分多少)

4、干燥无灰基:

以去掉水分和灰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上角用daf表示,可表示为:

ω(Cdaf)+ω(Hdaf)+ω(Odaf)+ω(Ndaf)+ω(Sdaf)=100%(稳定,煤矿常使用)

其中:

a:

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

b:

收到基与空气干燥基的对比:

收到基表示的是实际燃料,包括全部水分和灰分;而空气干燥基表示的是在实验室正常条件下放置后失去部分水分的燃料,即是:

收到基包括外部水分而空气干燥基不包括外部水分。

由于煤的外部水分是不稳定的,因此空气干燥基的成分比收到基的成分(%)稳定,用空气干燥基评价煤的性质更准确。

19、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3T”:

温度、时间、湍流度。

空气条件:

要提供充足的空气,但空气量过大,会降低炉的温度,增加热损失;

温度条件:

应达到燃料的着火温度;

时间条件:

燃料在高温区的时间应超过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时间;

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混合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的湍流度。

20、理论空气仅由氮和氧组成,其体积比为79.1:

20.9=3.78。

21、过剩空气量:

超过理论空气量而多供给的空气量;

空气过剩系数:

实际空气量Va与理论空气量Voa之比定义为空气过剩系数α(即Va/Voa=α),α一般大于1。

影响煤烟气中飞灰排放特征的因素:

煤质、燃烧方式、烟气流速、炉排和炉膛的热负荷、锅炉运行负荷、锅炉结构。

22、发热量:

单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发生的热量变化,即在反应生成物开始状

态和反应生成物结了状态相同的情况下的热量变化,称为燃料的

发热量。

高位发热量:

包括燃料燃烧生成物的水蒸气气化潜热。

低位发热量:

是指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仍然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

23、理论水蒸气体积:

由燃料中的氢燃烧后生成的水蒸气体积、燃料中所含的水蒸气体积以及由供给的理论空气量带入的水蒸气体积构成的。

24、根据气温垂直于下垫面方向上的分布,由下至上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

(可分为大气层、边界层和近地面层。

对流层:

a.对流层虽薄,但占有了大气质量的3/4以及几乎全部水蒸气,主要的大气

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天气最复杂、对人类影响最大。

b.每升高100米降低0.65摄氏度。

c.该层空气对流强烈;

d.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

e.对流层的底部,1~2km处,气流受到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成为大气边界层(摩擦层)。

平流层:

a.即同温层,从对流层底端25~35km左右的一层,温度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为—55摄氏度,同温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称为逆温层。

b.集中了大气层中大部分臭氧,并在20~25km处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c.平流层几乎不发生空气对流,因此污染物停留时间长。

d.气体组成与对流层相同但密度相对较小。

中间层:

气温会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混合明显。

暖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存在大量电子和离子,又称电离层。

越往上氧气和氮气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散逸层:

温度很高,空气稀薄,气体粒子运动速度高,可摆脱地心吸引力散逸到太空中。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近地层-地面上50~100m,热量和动量的常通量层

25、气温的单位换算:

26、气压:

任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的大气柱重量,气压总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M

27、泊松方程:

表示在绝热升降过程中,气块的始态和终态之间的关系,说明气块在绝热升降过程中,气温的变化完全是由气压变化引起的。

28、干绝热直减率γd:

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29、大气中温度层结的四种类型:

递减层结:

也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γ>γd

中性层结:

垂直递减率接近于1K/100m,即γ=γd

等温层结: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即γ=0

气温逆转:

简称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即γ<0.

30、大气稳定度的判断:

气块减速,有返回趋势,稳定

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不稳定(有利于扩散)

气块停在外力去掉处,中性

31、(γ—γd)的符号决定了气块加速度a与其位移的方向是否一致:

a.γ>γd时,a>0,气块的加速度与位移方向一致,气块作加速运动,不稳定;

b.γ<γd时,a<0,气块的加速度与位移方向不一致,气块作减速运动,稳定;

c.γ=γd时,a=0,大气是中性的。

d.γ<0时,a<0,逆温,非常稳定。

32、逆温分为:

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五种。

a.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地面白天加热,大气由下而上升温,

地面夜晚降温,大气由下而上冷却。

b.下沉逆温:

由于气体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多发生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控制

区,一般顶部增温比底部多。

c.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形成的逆温。

d.湍流逆温:

由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

e.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因密度小上爬,与冷气团形成锋面,若锋面上温差大,形成逆温。

33、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波浪型(不稳),γ>γd

锥型(中性or弱稳),γ=γd

扇型(逆温),γ-γd<-1

爬升型(下稳,上不稳)

漫烟型(上逆、下不稳):

下部:

γ-γd>0

上部:

γ-γd<-1

34、海陆风:

海陆风是由于陆地与海洋的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引起的。

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大气间形成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两者与陆地的上升气流和海洋的下降气流形成海陆风距地循环。

在夜晚,由于有效辐射发生了变化,陆地比海洋降温快,在海陆大气间形成了与白天方向相反的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高空大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反陆风,两者与陆地的下降气流和海面的上升气流形成海陆风局地循环。

35、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上方大气的热量净收入比周围农村多,城市温度比周围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较低,所以形成一股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的特殊的局地风。

城市风在市中心汇合,形成上升气流,会将城市周围的污染物吹向市中心。

36、风速越大,湍流越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速度越快,浓度越低。

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的最本质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

37、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污染物浓度在y、z轴向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分布);

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38、计算地面最大浓度和最大浓度位置。

39、烟囱的有效高度H=烟囱几何高度H+烟气抬升高度⊿H

产生烟气抬升的原因:

一是烟囱出口的烟气具有一定的初始动量;

二是烟温高于周围的气温,产生了一定的浮力。

适用中性大气条件

40、通过P-G曲线确定

,估算地面最大浓度:

即通过有效源高H求出当x=xρmax时

的值,再由

确定x,再由x确定

,通过公式可求得ρmax。

41、熏烟条件比逆温条件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在无限长线源扩散模式中,风向与线源不垂直时产生的污染物浓度更大。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的气温是近地面气温高,高空气温低,近地面空气上升,高空空气下沉,形成对流运动,对流会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开。

但是当对流层中出现近地面的气温低,高空的气温高,或大气温度的递减率低于垂直递减率(垂直方向上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时就形成逆温现象,此时大气层结稳定,空气对流运动减弱或停滞,所以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熏烟是指大气边界上层稳定积聚起来的污染物急剧向下混合,地面浓度突然增高的现象。

这是在温度层结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空气污染。

早晨日出后,地面逆温破坏,混合层顶抬升,当道一定高度与夜间排入稳定层而积聚的烟羽相截后,截入的污染气层在较强湍流作用下迅速扩散到地面,形成短时间的高地面浓度。

当混合层抬升至烟云主体以上,熏烟即告结束,转入陷阱型扩散。

通常这个过程仅持续数十分钟。

42、怎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a.烟囱有效高度H够大;

b.大气不稳定时,即

气块失去外力时加速上升或下降;

γ>γd时,a>0,气块加速度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烟流形状为波浪形时。

43、点源烟尘排放率计算公式:

Qe=PeH2*10^-6

烟尘允许排放率(t/h)=烟尘排放控制系数*排气筒有效高度(m)*10^-6

44、采用显微镜法观测颗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

定向直径dF:

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

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M:

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

投影面积直径dA:

是与颗粒在投影图中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

其中,dF>dA>dM

采用沉降法测定颗粒时,一般采用如下两种定义:

斯托克斯直径ds:

指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圆球的直径。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

指在空气中与颗粒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圆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

45、不同状态下,粒径对应的关系:

频率密度分布曲线呈对称性分布(如正态分布),纵径dd、中位直径d50和算术平均粒径

相等,即dd=d50=

频率密度分布曲线不对称时,dd

单分散气溶胶,所有颗粒粒径相同,

=dg;否则,

>dg

46、真密度ρp:

颗粒体积不包括颗粒之间和颗粒部的空隙体积;

堆积密度ρb:

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之间和颗粒部的空隙体积。

47、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是评价粉尘流动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粉尘中的水分:

包括附在颗粒表面、包含在凹陷和细孔中的自由水、颗粒部的结合水。

粉尘的润湿性:

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否相互附着或附着的难易程度的性质,湿润性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是选用湿式除尘器的主要依据。

粉尘层的断裂强度作为表征粉尘自粘性的基本指标。

48、粉尘的导电机制:

在高温围(高于200℃),粉尘层的导电主要依靠粉尘本体部的离子或电子进行,这种本体导电占优势的粉尘电阻率称为体积电阻率。

在低温围(低于100℃),粉尘的导电主要依靠层粒表面吸附的水分或其它化学物质的离子进行,这种表面导电占优势的粉尘导电率称为表面电阻率。

在中间温度围,两种导电机制皆起作用,粉尘电阻率是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的合成。

49、在高温围,粉尘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大小取决于粉尘的化学组成;

在低温围,粉尘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还随气体中的水分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在中间温度围,两种导电机制都较弱,此时的粉尘电阻率达到最大值。

50、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运行影响很大,最适宜的电阻率的围是10^4~10^10Ω*cm

评价净化装置性能指标包括:

技术指标:

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压力损失;

经济指标:

设备费、运行费、占地面积。

流体阻力包括形状阻力和摩擦阻力。

51、分级除尘效率:

指除尘器对某一颗粒粒径dpi或者某一粒径间隔⊿dp粉尘的除尘效率。

(1)由总效率求分级效率:

(2)由分级效率求总效率:

52、斯托克斯颗粒驱进速度:

ω=qE/(3пμdp)(m/s)

53、惯性除尘器机理:

为改善沉降室的除尘效果,在沉降室里设置各种形式的挡板,使含尘气流冲击在挡板上,气流方向发生急剧转变,借助尘粒本身的惯性作用力,使其与气流分离。

惯性除尘器除了利用惯性作用力外,还利用了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

54、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

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和操作变量。

什么是二次效应:

a.即被捕集粒子重新进入气流。

b.在较小的粒径区间,理应逸出的粒子由于聚集或被较大的尘粒撞向壁面而脱离气流获得捕集,实际效率高于理论效率。

c.在较大的粒径区间,粒子被反弹回气流或沉淀的尘粒被重新吹起,实际效率低于理论效率。

d.通过环状雾化器将水喷淋在旋风除尘器的壁上,能有效控制二次效应。

55、电除尘器工作的三个基本过程:

悬浮粒子荷电——高压直流电晕;

带电粒子在电场的迁移和捕集——延续的电晕电场(单区电除尘器)或光滑的不带电的电极间的纯静电场(双区电除尘器;)

将捕集物从集尘表面上清除——振打除去接地电极上的粉尘层并使其落入灰斗。

56、粒子荷电两种机理:

a.离子在静电力作用下定向运动,与粒子碰撞而使粒子带电,称为碰撞荷电或电场荷电;依赖于电场。

b.由离子的扩散现象而导致粒子荷电的过程,称为扩散荷电;依赖于热能。

粒子主要的荷电过程取决于粒径,dp>0.5以电场荷电为主;

dp<0.15以扩散荷电为主;

0.15≤dp≤0.5则两种荷电都要考虑。

57、荷电粒子的驱进速度:

若t>10-2s,

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驱进速度(电场力与空气阻力达到平衡)

58、a.德意希分级效率方程:

即为理论分级捕集效率

b.修正的德意希分级效率方程:

c.有效驱进速度:

根据一定的除尘器结构形式和运行条件得出的总捕集效率值带入德意希分级效率方程,反算出的驱进速度的值,称为有效驱进速度ωe,ωe=0.2—2m/s

59、高电阻率粉尘:

导电率低于大约10^-10(Ω/cm)-1,即电阻率大于10^10Ω/cm的粉尘,通常称为高比电阻粉尘。

60、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p=通过清洁滤料的压力损失⊿pf+通过灰层的压力损失⊿pp

61、袋式除尘器的三种清灰方式:

机械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