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533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docx

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研究报告定稿

国家级课题“借鉴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

子课题“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

研究报告

李煜晖

一、研究背景

1、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哈佛大学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家,零点计划主任,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多元智能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加德纳认为:

“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在各个文化背景中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的能力(1983年)”,“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1999年补充)”,这说明:

智能是一种潜能,智能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社会重视的作品的能力,智能不只存在于人的心理,还分布在他的文化情境中。

其基本内涵是:

个体身上存在着各自相对独立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认知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它们是数学逻辑、语言、空间认知、音乐、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自然智能,这些构成了“多元智能”。

2、加德纳对智能理论的解读与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加德纳先生和他的工作团队奔走世界各地,推广和支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各项教育研究。

他在各类著作和国际研讨会上多次对他的智能理论进行定义和解读,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启迪。

例如在2010年6月在京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笔者就对如下三项阐述受益匪浅,实际上,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基本观点。

(1)人人皆有无限的潜能与可能,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智能的认知与开发。

教育启迪:

升学与就业不是更不应该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以成绩论优劣,以考试定终身是对被教育者极大的伤害和不负责任。

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应该致力于帮助被教育者认知自身潜能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开发,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2)从强项智能进行引导,能令人产生成就感,达到自我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生绽放光芒。

教育启迪:

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面优秀,样样精通。

现代公共教育不是要培养出张衡、达·芬奇一样的通才,而是要培育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具备公共知识基础而又学有专长的社会公民。

(3)读书与识记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统整知识、应用信息将是未来更重要的能力。

教育启迪:

很轻松的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询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去死记硬背,并反复不断地考核?

如果将等量投入运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概念中,并加以适当的训练,将使教育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借鉴“多元智能”开展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影响

中国教育学会在“十五规划”期间,将“借鉴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四大因素之一,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多元智能理论在北京推广至今,研究成果非常显著,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活动实践,使教育教学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学界普遍认为,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第一,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实践,有助于构建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多元智能力主开发学生潜能,摆脱一元化教育形式和评价机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

多元智能理论把真正理解和学以致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与应试教育关注知识的灌输和积累相比,更关注知识的输出,即把知识应用到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是不谋而合的。

第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实践,为学校改革和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实操工具。

许多老师在培训之后,感叹道:

我们以前进行的许多教学实践就是在开发学生潜能嘛,我们早就在进行多远智能的教学实践啦。

的确,多元智能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我们以前的教育教学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体现,但那时我们只是在做,没有系统的思考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直到学习了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之前就会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三,借鉴多元智能进行教学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打开了新思路,形成了新模式,使课堂教学一改枯燥与沉闷,充满了灵感和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我们学校为例,在2004年组织的多元智能理论系列公开课活动中,共有语文、英语、数学、地理、政治、生物等六个学科的教师参与了课堂展示,在随后的调查问卷中,学生的满意率达很高,来自北京市和西城区的听课教师们也给出了高度评价。

第四,借鉴多元智能进行教学实践,极大地开发了教师的潜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教师跟学生一样,都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获得进步和发展,这种进步不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还应该是才华上的、灵气上的、心灵上的、智能上的。

运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实践,首先就要求老师会思考、会创造,要开发学生语言、音乐、空间、运动、逻辑等等智能,必须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就促使着老师必须去读书,去学习,必须去思考,去创造,经过这一道道的坎,老师就破茧成蝶,完成了从教书匠到新时代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的转变。

二、研究过程

2003年起,作为课题实验校,北师大二附中在曹保义校长和原教科室主任朱锡民老师的带领下,组织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学科骨干教师近三十人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以学科分类,成立了九个子课题研究小组。

将课题与教学实际密切联系,将多元智能理论和我校有效教学主张结合,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首先,各教研组在充分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中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将多元智能理论中关于学生多种潜能的开发、问题连续体理论等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推出了《模糊语言》《联想与写作》《月相的研究》等近20节展示课。

这些展示课的突出特点在于,尝试了如何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的同时,明确教学目标、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改进师生关系,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第二,我校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反思,各教研组撰写相关论文,在多元智能理论层面予以丰富和发展。

其中,《多元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作为第四届国际合作年会的献礼,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

在第三届国际年会上,语文组徐美菊老师代表学校做了《模糊·语言·美》的展示课;2005年多元智能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塈DIC国际合作项目第四届年会上,我代表学校在两个分会场作了报告,分别是《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和《联想与写作》的教学课例展示。

得到了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者的肯定,引起了一定反响。

我在实践研究中撰写的三篇论文均获得年会论文一等奖,其中《高中语文课上的多元智能》、《联想与写作》入选《多元与和谐——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项目成果汇编》。

第三,十一五课题至今,该课题没有正式立项,但是我校教师自觉主动地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将以前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

2006年、2007年,我在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的邀请下,笔者先后两次赴山西进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系统讲解和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的实际应用,内容包含语文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设计等方面。

2009年,经沈致隆教授介绍,笔者与日本千叶大学相关课题成员教育学部教授及博士生进行了交流,并做了展示课。

2010年5月底,由中国教育学会及北京教育学院主板的多元智能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我撰写的研究成果报告再次入选年会重点论文集,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肯定。

三、指导思想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学科上有意识地使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课例较少,高中阶段的课例尤其少。

究其原因:

一是多元智能理论不为大家所熟知,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尚短;二是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大,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应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学,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在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上不见得比传统教法更见效;三是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比初中、小学等阶段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给使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设计造成了一定困难。

简单的听音乐、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演节目、搞活动、做游戏等教学手段,虽然与“多元智能”有关,但已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进行了深入思考,在课题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

有效性原则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研究,要与有效教学相结合。

所谓有效教学,有两个主要内容:

关注学生需求和讲求教学效益。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应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充分满足高中学生的认知需求、升学需求和情感需求,而不能流于形式,为了“多元智能”而“多元智能”。

自主性原则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研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构建开放而活泼的语文课堂。

有人抨击当前的语文教学是“情感的屠宰场,创造的禁闭室,思想的死囚牢”,究其原因,就是在功利主义教育的驱动下,语文教师大量采用填鸭式教学,不能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性。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必须首先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将学生视为拥有无限潜能的个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造的空间。

阶梯性原则

语文学科不像数理化那样有非常明确的方法和固定的答案,许多问题解决都是通过积累、感悟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语文教学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模糊多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含量少。

因此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阶梯性不明显,许多高中生因此轻视语文。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养成,进行高中语文问题设计时,必须有意识加大理性思考的含量,有深度、广度和梯度,从而依靠思维的阶梯型体现学科教学的阶梯性。

四、研究成果

(参见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组编写的《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元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借鉴多元智能,把握学科特点

原理解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科的内涵存在于该领域人士发展出的特定思考方式,凭借这种思考方式,他们可以从特定而非随意的角度,了解世界。

当我们精通学科的训练,并予以内化以后,学科可以使我们像专家一样解释世界的现象。

贯穿于学科体系的各个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的背后,是学科思想、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方式,以及学科的本质性特征,这是比学科知识术语本身更有学科价值的知识,它更蕴含和体现了该学科领域的人类智慧,是更需要“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

具体表现为:

学科特有的逻辑语言;学科特有的科学事实和符号的准则;使这些事实与原理、原则相互联系的方法或方法体系。

既然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考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就必须通过精通学科训练才能获得这种特殊的思考方式。

原理运用

语文学科思考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有“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但这四种能力只是停留在识记和应用的层面。

从根本上说,“情感、审美和文化”才是语文学科思考世界的标志性切入点。

要想使学生获得这种语文学科的思考方式,就必须“精通语文学科的训练”。

而语文学科训练的载体就是那些富有语文学科特点的问题。

例如,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月”,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其空间距离、外形特点、内部构造、化学成分等问题,而语文学科则侧重研究作为一个意象,“月”的象征意义,人对月的情感,月的美学特征,不同文化对于月的阐释等等。

只有通过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问题带领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语文学科的特殊“智慧”——语文学科的思维模式,才能使学生能够有一天“像专家一样解释(语文)世界的现象。

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获得语文学科的思维模式,获得语文的“学科智慧”。

但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其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就不同,对问题的深度、广度的需求也就因此不同。

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相比,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梯度不明显,尤其是初中和高中之间。

比如没有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的学生,不可能学会高中数学,但语文可以;再比如,中考语文有对于字词和成语的考察,高考依然有。

这也是有些高中生轻视语文学科,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的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从语文学科内部入手,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

在高中阶段,学生具有了比较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迫切的认知需求,因此,字词句段的识记和一般性的听说读写训练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落实侧重到课下进行,而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交流思想,从“情感、审美和文化”的层面深入探讨问题则势在必行。

典型课例——《联想与写作》

我参加首届“西城杯”评优课比赛时,按照规定做一节写作训练课,我尝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把握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写作。

高中作文一般都是通过给出事物、故事、哲理进行命题的,学生答题时立论和选材往往存在思维局限,联想训练恰好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高作文水平。

因此,以“联想”为核心概念,运用“问题连续体”理论,设置了层次分明、内容新颖有趣的活动训练:

指向性联想——指导性联想——创造性联想——综合训练,难度依次递增。

每个训练本身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提供了可行性。

问题解决体现了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学生运用听、说、读、写、画等多种形式,调动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等多种智能得出自己的答案。

答案内容涉及文学、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现象、热点时事等方面。

教师在每个训练后都概括了对于事物、事件、道理进行联想的方法,总结了用联想进行写作的原则。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38名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其中有22人主动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以鼓励为主的前提下,及时简短有效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引导和评价,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课获得首届西城杯评优课一等奖,其中关于“月的联想”的教学设计被课题组梅汝莉教授等专家评价为借鉴多元智能,把握学科特点的范例。

2、借鉴多元智能,创设教学情境

原理解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生活的意义”,学习应该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教学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应把真正理解和学以致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因此,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重要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是指师生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景高度融合后的一种“仿真”教学形式。

情境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将生活与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更好的发现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真实意义。

而且真实的情景与单一的教材是不一样的,它是复杂的、多元的、丰富的。

单向思维可以解决书本中结构“良性”的问题,而真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通常却是非良性的结构。

原理运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没有生活情境的熏陶,学生的语感、技能也就无法产生。

应该说,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正是我们情境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经过对情境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情境教学进行了分类。

直观情境:

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具体可视、可听、可感的东西,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所学,提高教学效率。

通常以如下三种方式来营造直观情境。

1、图像展示——教师或学生或收集、或自行制作图片来展示教学内容。

例如孟繁波老师通过比较三幅牡丹图的不同风格,使学生对人物描写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从而为学生在文字与形象间架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打通了语言和图画之间的界限。

2、音乐渲染——音乐是一种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古今的神奇的语言。

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绪,引发共鸣。

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交流感受——通过学生之间亲身体验的交流,营造具体的生活情境。

同学间经验的交流比教师单纯的传授,从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效果更好。

想象情境:

想象是指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

人们通过想象可以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

因此,对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典型课例

1、多元化情境的导入

徐美菊老师在第三届多元智能国际会议上做的展示课《“模糊语言”的美》中,设计了精彩的导入语,起到了良好的情景教学效果: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你关注过我们身边的语言吗?

早晨,当你急急忙忙上学时,妈妈总免不了一句嘱咐:

“小心!

你想过“小心”的清晰界限吗?

你骑车急转弯,只听一声刺耳的刹车声,听到的是一句,“你没长眼睛!

或者文明一点:

“你没事吧!

仔细想想:

长没长眼睛,有没有事,这其中需要明白的讲解吗?

你如何解释得清?

要考试了,老师会宣布“严肃考场纪律”如何“严肃”?

怎样的才是“严肃”?

考好了,很高兴,尤其父母特别高兴,妈妈高兴得唱歌跳舞,

也许父亲会说,“孩子似的”,到底是不是“孩子”?

也许你没考好,很郁闷,你会想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又想起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到底多愁是愁?

哪个更愁?

想起曾唱过的一首歌: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大”有尺寸吗?

“亲”有界限吗?

“好”有标准吗?

“亲”可以量化吗?

这样的语言太多了,这就是模糊语言。

世界真精彩,语言太奇妙!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理解、鉴赏、运用语言的课。

2、多元情境下的板书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机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

沈殷红老师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以其优美的板书展示了作者的心路历程,给学生营造了强烈的直观印象:

一次夏夜的出游:

家门——小路———荷塘——听蛙声———归途———家门

一段特殊的心路:

不宁静—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愁思难脱—美好自由的向往——不宁静

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多元化的训练和作业

学生厌恶题海战术,枯燥的试题和作业很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如果我们能把训练和作业题设计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意象与情感表达”写作训练课上,朱建军老师在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明确了概念后,巧妙的设计了训练环节。

播放了同学熟悉的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MTV《拯救这个世界》。

感人至深的音乐和画面停止后,要求学生写下此时的感受。

当堂完成后请几个同学朗读出来,学生选择的意象丰富多彩,充满个性,而彼此的交流则让同学们思路开阔起来。

一节课下来,知识得到了积累,能力得到了提高。

3、借鉴多元智能,开展活动设计

原理解读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品味鉴赏作品的思想内涵、情节意境、人物形象、章法结构等是我们语文课上所要完成的任务。

但文学的载体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符号性、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作品内容理解、鉴赏的广度和深度。

这似乎是一对矛盾。

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帮助学生迅速突破语言障碍,以求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成了我们语文课上首要完成的一项任务。

加德纳关于“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论给了我们解决难题的启示,并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数学-逻辑智能外,人们至少还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然等共八项智能。

这八项智能都是现代教育应该培养的目标。

同时,他又指出:

“几乎每一个值得理解的概念,都可以用许多方法来下定义,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讲授。

因此,每个领域的重要概念的阐述,都有多个‘切入点’”。

这一观点给我们的重大启示就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是运用多种智能的,或者通过多项智能的组合来完成任务的。

因此,我们既有发展多种智能的必要,也有利用多种智能解决问题的可能。

由此看来,多元智能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走出“以语言解释语言”的“符号怪圈”,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各项智能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原理运用

(1)活动设计的目标

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活动方式,它的目标不是为了单纯的活动而活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活动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活动的设计时,需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并以此作为课程活动设计的重要培养目标。

(2)活动设计的基本形式

A、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一种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学生集体作用的学习方法。

又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几种不同的形式。

合作探究更加关注讨论或辩论的过程,因为它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展。

为了实现讨论或辩论的最佳效果,我们认为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在于设计一个有效的探究话题。

话题的确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B、剧作表演

剧作表演是由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活动。

高中语文课节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剧作,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在学习戏剧篇目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剧本内容和语言的理性分析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亲自活动起来,通过演戏来感性地体会并更深一层地理解他们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剧作表演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再现剧情内容和人物形象,但我们教师还应注意适当地“拔高”。

因为演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场景的布置和人物服装道具的设计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突破这层表面现象,使他们能够通过舞台背景和人物关系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剧作的矛盾冲突和主旨内涵。

C、音画欣赏

就语文学习来说,激情导入和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可以创设与课文节奏协调一致的音乐背景,或者利用绘画、录像甚至想象等手段将文字材料进行视觉化处理。

这种音画欣赏的活动对于诗歌和散文单元的学习尤为重要。

它能于瞬间调动学生的音乐细胞和绘画天赋,帮助他们在轻松的听觉和视觉欣赏中富有感情地把握诗歌或散文的朦胧意象和优美意境。

D、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对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它能弥补课堂上因活动场所、设备用具的限制而带来的不足。

现场参观、调查采访等都是课外实践的活动形式。

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了解自然的能力,树立“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态度,并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学生可以利用实践的结果有效地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补充鲜活的营养。

(3)活动设计的实施与评价

为了顺利地实现活动教学的目标,我们在进行活动设计时需要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内容并有尽可能详细的实施步骤与评价方案。

活动设计应该有明确的课题名称和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基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并确定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所需的设备用具。

具体的活动程序也应该精心策划。

活动结果的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尺。

我们可拿此结果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对照,以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活动效果。

在活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广泛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总结教学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