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675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docx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名称

简析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名称

简析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莼羹鲈脍

典出《世说新语》。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捣衣

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

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名称

简析

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

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赵嘏《忆山阳》: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

唐代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斜阳、夕阳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名称

简析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称

简析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

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名称

简析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如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如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冰雪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草木

诗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特色

说明

示例

赏析

冲淡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这几句诗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作者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工丽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诗歌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色彩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

真率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反映了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委婉

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诗人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清新

比喻新颖,用语通俗。

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大多清新脱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这首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

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的。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穿”“便”“向”四个字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

自然

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此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

这两句诗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豪放

直率而有气势。

其特点是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

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语气高昂,感情悲壮,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凝练

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连”与“人”相携,织出一张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高洁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出。

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之以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全诗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具有一种悲壮雄浑之美。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王勃:

劲健婉畅

韩愈:

古朴奇险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高适:

苍凉悲壮

白居易:

通俗易懂

岑参:

雄奇瑰丽

元稹:

精警浅切

王昌龄:

自然雄浑

刘禹锡:

清新豪丽

王之涣:

清朗雄健

李贺:

奇诡璀璨

孟浩然:

闲静淡远

杜牧:

俊爽明丽

王维:

恬淡优美

李商隐:

幽婉典丽

李白:

飘逸豪放

温庭筠:

精巧艳丽

杜甫:

沉郁顿挫

李煜:

凄婉柔丽

梅尧臣:

朴素平淡

欧阳修:

清新疏畅

王安石:

遒劲峭拔

晏殊:

闲雅婉丽

柳永:

伤感缠绵

苏轼:

豪放旷达

秦观:

清丽典雅

黄庭坚:

瘦硬新奇

陆游:

雄放流畅

李清照:

凄婉清丽

姜夔:

峭拔雅丽

辛弃疾:

沉郁豪放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特征及分类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常见的描写角度有:

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1)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

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3)白描。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4)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

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

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的“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指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含义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的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贺铸《青玉案》:

“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苏轼《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叠词

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特 征

例句及分析

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如: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反衬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如《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

又如,欧阳修《踏莎行》: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虚实

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例如: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例如: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句子里“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借古

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