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0236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2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华罗庚评卢纶诗歌

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了此诗,认为大雪纷飞之时不可能看见大雁的踪影,于是写道: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他在质疑之后未停止思考,并询问了有关专家。

至此,华罗庚才明白卢纶没有错,是自己观察体验不够。

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 塞外气候变化莫测,经常在阴历八九月和三四月下大雪。

比如有一年正是中秋节,而燕山北麓大雪纷纷扬扬,化了一天尚未化透,大地白茫茫一片。

而这时正是北雁南归的季节。

到了晚上,群雁都憩息在草丛里,间或有掉队的孤雁在空中飞过,常发出寻伴的嘹亮叫声。

这时夜黑,人们看不见雁飞,却能听到雁鸣。

1.(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是一首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

诗中写的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

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

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

首联写夏雨将至未至,忽而已至。

谚语有“夏雨分牛脊”,只有牛头牛尾之间,风雨已至,“泼浓墨”写色,“翩车轴”喻声。

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

“怒涛”“卷”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奔腾。

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

“鸣”“吼”突出声音之大。

(2)“骤晴”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同时呼应标题“骤”;“山又绿”写出雨洗之后山色更加翠绿,“又”字写出牧童怨雨骤来、忽而又停的心情。

“绿”写出牧童欣赏雨后山色的闲适心情。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评析 

(1)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

炼动词是诗歌语言鉴赏题的常考点,动词往往有动态感,可以使诗歌画面立体化、层次化,有跃动之感。

(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

此题用切分法作答,即把整句切分为几个小片断,再进行鉴赏。

同时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注意诗歌的题目,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难度较大。

诗歌结构的安排往往跟作者的性格志趣相吻合,作者为南宋爱国诗人,因谏诛韩侂胄入狱,后举武生第一,其诗风豪纵,不同凡响,开头一联便情势仄逼,状写暴雨骤降前的紧张气氛,可谓先声夺人。

2.(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示禾巨秸①

张 耒②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②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张耒的诗风格朴素自然。

他出身贫寒,对广大人民的贫苦生活有所体察和了解。

在苏门四学士中,他是最关心民生疾苦的。

本诗写出了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与关怀。

B项中“歌一声”,理解为“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富于童趣”,与全诗意境不符,失去了张耒关心卖饼儿生活疾苦的内涵。

②“平实”主要是通过叙事来体现的。

而“有韵味”主要是通过写景来体现的,抓住这两方面综合分析,就会得出答案。

(2)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要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

答案 

(1)①B

②(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

“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

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2)第一问:

教育内容:

①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②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①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②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

(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法。

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

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

张耒如此诫子是高明的,效果也必定显著。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评析 

(1)①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结合题目和注释,通读全篇,把握全诗基调,再结合题目要求,得出答案。

此题难度适中。

②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

此题考查了张耒诗歌常见的风格特点。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类考题,考生要重视标题、注解,不要一扫而过,而要细加分析,揣摩命题者的思路,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取得高分。

架空分析,不结合情感表达,抓不住语言特点

【例题】(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原诗见本节“真题探究”)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赏句与炼字一样,应该结合语境、扣住标题来理解。

本诗的题目是《骤雨》,说明诗歌是写异常急骤的暴雨的。

而“骤晴”二字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同时呼应标题“骤”;“山又绿”写出雨洗之后山色更加翠绿,“又”字写出牧童怨雨骤来、忽而又停的心情。

“绿”写出牧童欣赏雨后山色的闲适心情。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只是把这句诗翻译一遍了事。

例如这样的答案:

雨势急骤,天晴了,山又变得翠绿了。

这个答案只是“译”而没有“赏”,更没有结合思想情感鉴赏,不得分。

错因分析 综合归纳,此类错误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分析遣词之妙或表达效果时单纯解释字眼,咀嚼不出该字妙在何处。

(2)鉴赏关键语句无法欣赏诗句在结构、表情达意、烘托意境等方面起的作用。

(3)赏析整体语言特色概念不清。

【状元笔记】

1.对于古诗语言的鉴赏,无论是一个字,还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诗,抑或是整体语言特色,都需要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背景及具体语境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

遵从“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切忌孤立该字,泛泛而谈。

2.具体分析时,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数词、描写色彩词的提炼。

3.解读诗句的表层义和隐含义,看其在整首诗结构中的作用及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4.熟记语言风格的专用词语: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绚丽飘逸……

——对点突破,强化矫正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薛 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本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语?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颔联的作用和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高考试题都是很经典的,题干指向明确,要求也很简明。

我们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问题数量,其提问是并列还是承前追问,问的是诗歌内容还是诗歌形式方面的问题等。

而我们在答题时往往粗心大意,不注意提问的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的思路不清晰;忽视问题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不点题。

答案 ①本首诗的“诗眼”是“望”。

首联直接点出宫妃“望”幸之意,下面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动作的描摹和对人物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的精神生活。

②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出“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

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

上句中的“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

下句中的“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发出的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难耐长昼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词人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从词中的“绕”、“满”、“红”、“白”、“黄”、“远远”、“隐隐”、“啼”、“舞”、“忙”等明白浅显的词语可知,作者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描绘的是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农村田园风光图。

(2)题,分析语言的特色,考生一方面要抓住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另一方面要掌握有关语言特点方面的术语,如朴素自然、通俗易懂、简练生动等。

答案 

(1)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2)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是朴素自然、通俗易懂。

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远远围墙,隐隐茅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

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

因此,一诗或词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解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全诗是说: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了。

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这情景叫人留恋。

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

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

所谓的“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答案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形容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

尘埃。

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

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

中间四句具体写所见的景色,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这一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案 “明”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3.副词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要求比较两个副词运用的巧妙程度。

考生要联系诗歌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立足于炼字的修辞效果。

答案不止一种,见仁见智,贵在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应”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慨叹,也表达出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

“犹”也很新奇,去年系舟的痕迹如今仍在,意在暗示在此停泊的客船不多,突出了荒村野店的孤独寂寞。

考生能通过比较鉴别,答出“应”“犹”各字的妙处即可。

答案 “应”字更好,“应”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

“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4.数量词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

你赞成哪一说?

为什么?

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解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享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

答案 赞成用“千里”。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用“十里”。

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

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5.叠词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①芜:

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解析 叠音词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三:

一是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

在了解了叠音词的共同作用后,再结合诗歌本身来理解其具体的表达效果。

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

“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

“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偃貌。

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可见作者写景之用心。

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主要有用以翻出新意,借以增添情趣,赖以增强形象性,宜于精确表达诗意等作用。

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末句“望”字是全诗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解析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柳州时所作的一首思乡诗。

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政治上不断遭受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诗中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悲愤心情。

头两句用比喻来描述思乡的感受。

在诗人眼里,海边的尖山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在一点一点割着诗人愁苦的心肠。

后两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的感情,把埋藏在心底的被贬远离家乡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了出来。

这是凄苦的思乡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又是悲愤的哀怨诗,表达了被贬谪的愤懑之情。

全诗语言精练,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言尽而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 “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眺,眺望故乡。

“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望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诗人尽情望去,唯恐望得不够,而要身化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李 白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历来评论家认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理解。

解析 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

答案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诗的主体部分也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

诗人在长安不被重用,受到排挤,是因为他身上的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诗歌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得到了明白的体现。

因此,最后两句是传达全诗主旨的关键句,也就是全诗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诗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诗人的诗作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诗人的全部作品都是一种风格。

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

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

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

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难免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