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7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题型点拔: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题型点拔:

诗歌鉴赏中的“分析技巧”

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

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3)说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06福建)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

(2)A.在艺术手法上,第三、第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权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B.拟人,通过“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来表现自己的愁绪,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凄凉。

C.互文,“雨中”与“月中”,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

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终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使表达的内涵显得更为丰富与深刻。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四川)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05湖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剌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峰,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题型点拔:

诗歌鉴赏中的“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条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广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07山东)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7全国Ⅰ)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

作者指导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抑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表达了苦闷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题型点拔:

古诗鉴赏中“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①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头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

《全唐诗》收录作者为金昌绪,《佩文韵府》认为此诗为盖嘉运所作。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1.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07浙江)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乌衣夕阳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1)燕子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永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07安徽)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2)“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全国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苦坐”的“影”陪伴着“抱膝苦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题型点拔:

古诗鉴赏中“一词领全诗”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2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题型点拔:

古诗鉴赏中“观点不同”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

有人认为这字用得好,有人认为那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4湖北)

次北固山①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

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参考答案: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二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①“绕”字好。

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

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清新的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狗崽子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人家绕,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著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与散文文本对话的关键词

语文课本里,散文文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散文文阅读对话自然成了学习中的重头戏。

从品味语言出发,把握引发作者情感的对象特征,领略作者寄寓的情思感悟,赏析作者构思行文的独具匠心,自然是散文学习必须遵循的规律。

可散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和审美意韵,因此在与散文文体对话中自然有其个性的要求和解读的策略。

一、形与神

“形散神聚”是对散文一般特征的概括。

“形散”指选材的丰富和行文的自由。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事件,小到滴水粒沙,都可进入作者的视野。

作者在文中尽情纵横想象,驰骋思维。

与广博的选材相适应,散文行文的笔法自由,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神聚”指散文不论看起来多么自由“散漫”,但总有统摄全文线索、主题、意韵等。

茅盾的《风景谈》就是一篇形神兼备的佳作,从不同的角度细腻描绘了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等六幅图画,看起来很散,实则聚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了当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军民昂扬崇高的精神风貌。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留恋古诗词中听雨的妙处,到回忆旧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到神思飞度,念起祖国江南雨声,从过去到现在,从大陆到台湾,从白发如霜埋首听雨的现在到活泼飞扬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真可谓思接千载,神骛八极。

蒙蒙细雨中寄寓了作者思乡爱国感喟生命的情思。

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要感知并理清作者所绘之“形”,这里的“形”,或是景,或是物、或是人、或是事,从而把握文本的“神”。

“神”既可寄寓在所绘之“形”的背后,也可体现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中。

如“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就流露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凄苦和愁怨。

二、小与大

散文文本大多形式短小精悍,被称为文学园地里的轻骑兵。

散文的“小”不仅指篇幅小,更指它的“题”小,常常追求“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的境界。

“小”与“大”在散文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以小见大”是散文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

“小”题的背后常常蕴涵着博大深远的意义。

作者常常选取自己生活境遇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作为抒写的对象,把自己全部的生活体验和长期的生活感悟,融合于所吟唱的草木沙石中,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细微与抽象深刻相接,从极“小”见出极“大”。

陆蠡《囚绿记》记叙作者旅居古都北平时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等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于平淡中包孕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

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感情和民族的精神。

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在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中,想起了被幽囚的常春藤。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期望“有一天”重见常春藤心愿,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一枝小小常春藤的背后竟然有如此宏大广博的思想意蕴。

“小”是“大”的凝聚,“微”是“著”的浓缩。

“小”的背后,往往关涉着作者对社会、时代乃至宇宙人生的深刻领悟和透彻思考。

在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要充分感知文中一事一物的细微,探幽览胜,从细小感受宏大,从平凡领略奇特,从局部推测整体,从表象窥实质。

三、情与理

“情”是散文的命脉和魂魄。

阅读袒露心迹的文本,仿佛走进了一扇扇敞开的心扉,感知到作者心灵的搏动,倾听到作者衷肠的诉说。

阅读老舍先生《我的母亲》,我们会被文中真挚的怀恋之情所感动,眼泪模糊双眼。

散文的情常常与理相依,否则就会流于空泛和空洞。

石评梅说:

“深刻的情感是经过长久的理智的熏陶的,是由深谷底潜流中一滴一滴渗透出来的。

”朦胧的情感由于理性的参与而得到深刻的升华,潜在的理性又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充实。

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情感才可能突破个人情感的局限性,而与时代精神和历史相通汇。

余秋雨《道士塔》飞扬的激情因理性思考的介入,给文本打上了沉重的文化反思底色,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似盐融于水,不知何者为盐,何者为水。

尤其是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在做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汹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盼中国走出循环的怪圈,几种感情熔铸于这一结论中。

同时文中的议论以作者的情感为内在动力,正是暗夜沉沉之时,作者心潮翻滚,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才促使作者在灯下奋笔疾书,发出如此深刻的议论。

与散文文本对话,在陶醉于清醇情感的浓郁芳香时,不要忽略了理性的清澈光辉。

四、虚与实

散文中的“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物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

散文的着眼点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

只有“实”十分充盈而富于暗示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绘了故都秋天各种丰盈充实的平常“实”景:

秋晨居民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号称“北国特产”的衰弱“秋蝉”,奇而有味的“北方的秋雨”,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等。

我们通过对这些“实”景的揣摩和品味,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把握到作者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