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6131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全题汇总Word格式.docx

9、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方向

周期

地理意义

自转

绕地轴旋转

自西向东

约1天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太阳东升西落

公转

绕太阳旋转

约1年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带

(2)简单的时差计算。

①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在东八区)

②经度每相差15°

,时间相差1小时。

③时间计算“东早西晚”

(3)地球的公转(4)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示意图: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日期

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夏至

北回归线

6月22日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

冬至

南回归线

12月22日

北极圈极夜,南极圈极昼

春、秋分

赤道

3月21日

昼夜相等

(5)五带的划分:

①依据:

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热的多少。

②示意图:

(一热两温两寒)

③划分界限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体。

生活中能证明的例子有:

海边看船、

月食、

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登高看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和(),证明了地球是个()体。

3.地球的赤道半径是()千米,极半径是()千米,相差21千米,说明地球是个()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千米,表面积(    )平方千米。

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它能够形象直观演示地球的(),()等现象。

2.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   )。

赤道是()纬线,也是最长的纬线,赤道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纬线的形状是(),长度()相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指示()方向。

3、纬度以赤道为界,分为()和(),越向上度数越大是()纬,越向下度数越大是()纬,纬度最大是()。

4.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赤道垂直的半圆是(),也叫(),经线的形状是(),指示()方向,长度()相等。

经线也叫(),经过()。

5.经度以0°

经线为界,分为()和(),越往右度数越大是()经,越往左度数越大是()经,经度最大是()。

6.将纬度0°

~30°

称为()纬度,30°

~60°

称为()纬度,60°

~90°

称为()纬度。

7、()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从海洋上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两个半球上;

以()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8、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

说明:

经度小于20°

的西经在东半球,经度小于160°

的东经也在东半球;

其余在西半球。

【小小在东,大大在西】

9.普通经纬网的判读【180°

经线以东为()经,180°

经线以西为()经。

A点的经纬度是(),在南北半球的()半球,在东西半球的()半球;

D点的经纬度是(),在南北半球的()半球,在东西半球的()半球。

10、在地球的北极点四面方向都朝(),在南极点四面方向都朝()。

第三四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地球的()。

自转的方向是(),周期是()。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轨迹是(),从南极上空看是()。

【北逆南顺】

2.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地球的()。

公转的方向是(),周期是(),约()天。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自转产生是地理现象有:

()、()。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

4、“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地球的()

5、.地球上的时间东边比西边早,东西方向上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时。

6、.经度每隔15°

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东边时间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5°

,时间相差()小时;

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就是()的区时。

1884年召开的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叫(),简称()。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季,6、7、8月作为()季,9、10、11月作为()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季。

8.根据(),将地球划分为()个温度带:

()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

热带终年(),有直射现象;

温带();

寒带终年(),有极昼极夜现象。

9、人们以一天为单位安排作息时间,地球自转的()现象有关。

10、图中适当的位置上填写五带的名称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五带的划分是根据________。

(2)五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和________。

(3)赤道所在的带有________现象,两极所在的带有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带。

第二单元地图

第一课.地图的基本要素

1.()、()、()是地图的三要素。

2.在地图上辨明方向有三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上()下()左()右();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箭头所指的是北方;

在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3.比例尺=()÷

()。

比例尺有3种表示方式:

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实际围(),表示的容();

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实际围(),表示容()。

第二课第三课.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1.()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

()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A与B的相对高度等于A的海拔减去B的海拔(或者高减低)。

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常见的5种地形有()、()、()、()和()。

地形类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

高原

500米以上

起伏和缓

山地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不超过500米

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

盆地

没有一定的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3.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叫()。

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坡度的大小,等高线稀疏坡(),等高线密集坡()。

4.掌握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这6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示意图(P25)

等高线形态特征: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线特征

山峰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标高由外向递增

陡崖

垂直的山坡

等高线重叠

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山谷线最高处

山脊

中部高,两边低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

两边高,中间低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表示海洋,绿色表示()。

6.地图的应用:

交通旅游图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

地形图在军事指挥和工程建设中作用大,地形图在公路、铁路建设种帮助我们优化线路选择,修路要尽量避开陡崖

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海陆分布

1、人类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一、海陆分布

1.海洋占71%,陆地占29%(三分陆七分水);

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

2.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

(1)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3)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4)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5)热带面积最大的是非洲。

(6)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北美洲和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极洲。

(7)赤道穿过:

大洋洲、亚洲、南美洲、非洲(谐音记忆“大雁南飞”)。

(8)0°

经线(本初子午线)穿越的:

欧洲、非洲、南极洲。

(9)洲界:

①亚洲、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非洲:

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③南、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北美洲:

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

⑤南美洲、南极洲分界线:

德雷克海峡。

三、大洋

太大印北。

(2)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最小。

(3)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4)大西洋呈“S”型

(5)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北冰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是印度洋。

2、.地球上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    )﹪,海洋占(     )﹪,简单的说,地球表面是(    )陆地,()海洋。

           

3、北半球与南半球比较,北半球大部分是(     ),但北极却是一片(      );

南半球大部分是(         ),但南极却是一块(          )。

东半球和西半球比较,东半球()集中,但是地球不管怎么划分为两半,()面积都是大于()面积。

4.七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

【亚非北美南美南欧大】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太大印北】七中面积最大的是(),面积最小的是(),跨经度最多的是();

四大洋中,(      )面积最大,(   )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

5.重要的州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    )、(      )、(      )。

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

③、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       )。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6.东西半球图:

位于东半球的主要是()洲、()洲、()洲、()洲,位于西半球的主要是()洲、()洲。

     (  )半球()半球

第三课.海陆的变迁

六、沧海桑田

(1)证据:

我国东部海底有古河床遗迹;

海峡发现古代森林遗迹,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2.德国科学家(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20世纪60年代,在()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

板块构造学说容: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  )大板块,即(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     )板块以海洋为主。

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板块部相对(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     )。

板块运动有两种表现为(   )和(    )。

(   )的地方容易形成高山、岛弧链或者海沟;

(    )的地方容易形成裂谷或者海洋。

八、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九、世界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天气、气候与生活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    )里的大气状况,它是(    )的;

用阴晴、气温高低、风力大小、雾、霜冻等来描述。

气候是一个地方(     )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    );

(     )和(     )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气候用气温和降水情况来描述。

2、()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层运动状况的图像。

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

3、一个地方的空气污染指数为65,空气质量状况为();

一个地方空气污染指数为355,空气质量状况为(),应避免户外活动。

4、常见天气符号

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1以上

空气质量级别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空气质量状况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气温的变化:

(1)测定气温一般采用(),单位是(),记作()。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

(2)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

热带、温带、寒带的判断方法:

①热带:

终年炎热,年较差小;

②寒带:

终年寒冷,年较差大;

③温带:

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较差大。

2,气温的分布

1.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叫()。

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

等温线闭合的地方会出现一个气温中心,中心气温低是();

中心气温高是()。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

2.(),(),()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三个因素;

其中()是最主要因素。

3.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1)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

即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

——影响因素()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冬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影响因素()

(3)山区(青藏高原地高天寒),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影响因素()。

(4)地球上最热的地方时();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

(5)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主要纬度围是(),主要位于()带,年平均气温低于-10°

的主要纬度围是()以南和()以北,主要位于()带.

4、()半球的等温线比()半球的等温线平直,原因是()。

第3课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包括()、()、()等多种形式,其中()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一个地方一年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来表示。

2.降水的形成:

湿润空气受热上升,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后凝结,形成降水。

3.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1)赤道附近()雨,两极()雨←纬度因素[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

]

(2)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雨,陆地区()雨←海陆因素(距离海洋近,容易受到海洋湿润空气影响)

(3)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雨(中国江南水乡),大陆西岸()雨(阿拉伯半岛沙漠)←季风因素

(4)地形雨:

迎风坡()雨,背风坡()雨←地形因素(高大山脉挡住了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

(5)世界雨极是(),世界干极是()。

第4课.世界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类型(四种)

气候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亚马平原、刚果盆地等、马来群岛)

(南美洲分布最广)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分布最广)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陆地区(非洲分布最广)

终年炎热干燥

(2)温带主要气候类型(六种)

分布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亚洲分布最广)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

~40°

之间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东岸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地区的大陆部

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温带海洋气候

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欧洲分布最广)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亚洲分布最广)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3)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寒带气候

苔原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

长冬无夏

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和北冰洋上的部分岛屿

终年严寒

高原山地气候

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高原地区

终年低温

3、能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和()。

2.热带主要有四种气候,分别是()、()、()、()。

这四种气候的特征:

共同点是全年(),但降水量的地区差异()。

其中()气候全年降水多,()气候全年降水少,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干湿季分明。

3.热带四种气候的分布:

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南美洲的赤道附近,亚马平原最广;

②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非洲、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两侧,非洲最广;

③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部和西岸,非洲撒哈拉地区最广;

④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4、温带主要气候的特点。

①()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均匀;

②()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温带气候的分布: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纬度在40°

之间的大陆西部,西欧最广;

②地中海气候除了南极洲外,其余六都有分布,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

③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北部;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离海洋较远的陆地区,自然景观主要是温带草原或者沙漠;

⑤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如长江中下游流域;

⑥纬度较高的地区分布着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①寒带气候又称(),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

7、在中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地区,由于海拔高,终年低温,形成了()气候。

8.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常考。

学会看图并描述气候特征:

第五课.影响气候的因素

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1)气温: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降水: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海陆因素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沿海降水多;

陆降水少。

3、地形因素

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六、人类活动与气候

1、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1)影响民居:

南半球——坐南朝北;

北半球——坐北朝南;

(2)影响服饰:

热带——一年四季穿单衣;

寒带——一年四季穿厚衣;

温带——随季节变化。

(3)影响农业生产:

①我国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淮河以南一年两熟;

岛一年三熟。

②北方以旱地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南方以水田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蔗、油菜等。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建设农田防护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很低,修建蔬菜大棚保证了蔬菜生长的热量条件。

(2)不利影响:

①人类滥伐森林,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国家被淹;

②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排出有毒气体破坏大气层中臭氧层,使臭氧层出现空洞,危害到人类健康;

③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许多地区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对动植物、水体等造成危害。

(3)防止全球变暖的措施有: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减少对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利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③研制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

④保护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等原始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①纬度因素:

纬度不同,获得太热不同,气候也就不同;

②海陆因素:

沿海多雨,陆少雨;

因为水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③地形因素: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C;

另一方面,地形雨: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山脉的走向)

2、说出影响下列地区气候的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但是气候寒冷。

()

(2)、岛终年如夏,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气候比较湿润。

第六课人类活动与气候

1.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1)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气候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气候条件。

①南船北马、南稻北麦、南柑橘北苹果等例子的解释;

②灾害性的天气、气候异常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例:

干旱、洪涝、台风、沙尘暴、冰雹、

(2)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一方面人类可以改善局部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不当会导致气候恶化。

☆重要容:

三大气候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

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增多;

森林破坏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后果:

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处。

②臭氧层空洞←使用制冷设备向大气排放氟氯烃

③酸雨←燃烧煤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第五单元世界的居民

1、2011年10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

2、人口增长的快慢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低,发展中国家高。

4、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人口总数最多。

5、人口分布的疏密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人口数÷

面积(?

人/平方千米)

6、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7、人口稀疏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过于潮湿的雨林、终年严寒的高纬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

9、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10、措施:

必须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1、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大人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