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068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天命,宗教赋予神的基本特性之一。

本质上是人类本质特性的宗教异化,它是把人的行为所具有的意志、智慧和权能转移给神灵的结果。

当人类把支配自己日常生活的力量视为异己的神秘力量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生存所系的客观环境视为神灵的有意安排,把幸福与苦难以及自己没有把握的未来都说成是天道的表现和神圣天命的显示。

11、图腾观念:

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

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12、祖灵观念:

祖灵祭在原住民各地区都有,原住民对祖灵的信仰,只是泛灵崇拜的一种表现,而未达到人格化的个别祖先的灵魂观念。

祖灵是泰雅族一切祭仪的主要对象,有时甚至把猎首携归的敌人的灵魂也包含在内。

13、宗教禁忌:

由于人们对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在观念上有所意识,在体验上有所感受,一般就会在情绪上产生惊奇、恐惧、畏怖以及尊敬。

爱戴等宗教感情。

这种敬畏感往往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的关系上,体现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禁戒规定,这就是宗教禁忌。

14、忏悔:

原是宗教名词,信教者向神或神的代表以神旨、神律为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的罪过,表示悔改的决心,忏悔的外在形式就是自我批评甚至赎罪。

现表示良心谴责和自我批评的道德术语。

15、宗教修行:

是把修行者组织起来,把修行生活制度化,形成一定的修行体制,通过种种修行最终实现其所追求的善果,达到该宗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宗教修行是达到和实现其理想境界的桥梁和手段。

16、宗教礼仪:

所谓宗教礼仪,在此是指宗教信仰者为对其崇拜对象表示崇拜与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

17、宗教组织:

众多的信徒在共同的信念或共同的信仰旗帜下组织起来,采用一定的组合形式,建立共同的遵守的教义体系、行为规范和宗教生活制度,结成为一个有共同信仰的团体和组织。

18、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制度是政治和宗教结合最密切的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

君权与神权、政权与教权合二而一。

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

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国家事务的准则。

19、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

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

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不太一样,对神灵崇拜是希望祈求一些好处,但对祖先的崇拜一般只是表达亲情,但有些文化如儒家和大乘佛教是将祖先当作神灵一样的崇拜。

20、天帝崇拜:

夏商周三代天帝崇拜已经形成并发展成为制度化宗教,天帝作为至上神的至上性与王族的祖先崇拜结合起来形成君权神授观念。

自此以后历代王朝都承袭了这种至上神观念,成为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正统宗教思想。

21、社稷崇拜:

社稷是土谷之神,社是从土地产生农业稼穑的职能而来,所以自天子以至庶民,皆各有其大小尊卑不同的社。

在民间以二十五家建立一社,百家为里社,二千五百家为州社;

并以最适宜其土质之树,种于各社之旁,当作社神崇拜。

稷是谷神,以稷为五谷中主宰的代表。

社稷是由自然力的崇拜而起。

民以社土为居住,又以食谷为生活。

到后来的政治上,把社稷的祭祀看得极重要,它关系着国家(领土主权)的存亡,故将其祭坛设在王宫之右,与宗庙相对。

22、祭天之仪:

祭天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君主自认为受天之命,祭天所以报天之恩。

天、上帝作为国家宗教的至上神,万民皆须敬拜,但祭祀天帝的圣事,则是君主垄断的特权,只有天子才有祭天之权。

23、政教分离:

是针对政教合一制度的落后性和专制性而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国家政权与宗教组织所主观的事务分属不同性质的领域。

这种政治体制是针对政教合一的落后性和专制性提出来的。

最为典型的政教分离运动是1921年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把伊斯兰教分离出国家政权。

24、国教:

是国家的执政当局定为国家的全民信仰的宗教,它是这些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25、祖先崇拜体制:

祖先崇拜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信仰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

祖先崇拜体制指的是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祖先崇拜仪式。

商代规定,同一氏族的人在宗庙祭祀,同一宗族的人在祖庙祭祀,同一家族的人在称庙祭祀。

祭祖范围的差别,表示血统上的亲疏。

周代则确定了严格的宗法制度。

秦汉以后,祭祖更多地局限为宗族家族的内部行为。

但皇族内部宗法与祭祖更加细密、系统,民众的家祭礼仪也更加烦琐。

祖先崇拜体制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26.宗族:

指同宗同族的人。

宗族,人类学术语,一种社会单位,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总人数一般不超过30~50人)松散地组成。

宗族可以并入更大的称为部落的社区,也可以由于部落性庆典、狩猎活动或战争而偶尔结合起来。

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形成大的聚落,属于现代意义上模糊的族群概念。

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并构成的居住聚落;

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27.塔木德:

塔木德是犹太人的口传律法总集,是犹太教第二部最重要的经典,仅次于《圣经》,该书确立了犹太人生活的伦理规范百科,它记录了犹太人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进程。

《塔木德》大约成书于5世纪,内容包括犹太教有关律法条例、教法、传统习俗、祭祀礼仪、著名犹太教学者的生平传略等。

《塔木德》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

密什拿(以摩西教导的律法为中心,收纳历代拉比根据摩西律法而对社会事件所作的口传解答)和革马拉(是密什拿的注解,并附加各种传说)。

后世往往称《革马拉》为《塔木德》。

28.摩西十诫:

第一条:

“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

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

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

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

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

“不可杀人。

第七条:

“不可奸淫。

第八条:

“不可偷盗。

第九条:

“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

“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

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

29.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

P159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印度教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刹帝利(武士和国家管理者),吠舍(工商业者),首陀罗(工匠和奴隶);

第五种姓,是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从事的是屠宰、清扫和搬运动物尸体等职业。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生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脚,生首陀罗”

二、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1、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1)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

(2)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

(3)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

2、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

(1)生和死之间的肉体差别,是什么引起清醒、梦、失神、疾病和死亡?

(2)梦幻中的人的形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3、简述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有哪些?

对于灵魂的崇拜活动的全部表现形式基本上都是围绕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进行的。

⑴婴儿的降生,在不少少数民族中被认为是灵魂附于胎儿的结果。

⑵人生过程中的疾病与衰老被认为是“灵魂”的活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把疾病说成是病人的“灵魂”离开了他的肉体,为病人招魂成了许多民族的巫师和祭司们的专门技能。

⑶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利害冲突和敌对关系,也会相应地投射到幽灵世界。

⑷生命的终结或是死亡,被认为是灵魂永久的脱离肉体,而不是灵魂的死亡,因之产生的丧葬礼仪和丧葬制度是古代人灵魂不灭观念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

4、为什么说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

在各个宗教体系中,人性是通过两种方式被神格化的:

一是把人的本性附加到一个本来不具人性的对象之上,使人变成人格化的神;

而是把人的本性抽象出来,变成为独立的实体,这种神灵具有全知、全能的绝对唯一性。

第一种方式在自然宗教和古代宗教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第二种方式以基督教最为典型。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人性的对象化或“异化”。

5、神灵观念的性质:

神作为超自然实体,并不总是具有人的躯体的。

但它的价值观念、意向、知觉、思维方式都具有人性和社会性,换言之,它具有与社会成员相同的“人格”,其根据如下:

(1)神总是注意着人的行为。

(2)总的来说,神的行为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类的要求,这种要求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

(3)神渴望赢得人们的关注和尊重,人们对神的忽视也会使之不快。

(4)神经常惩罚现世那些违背社会准则而行事的人。

(5)神并不总是大发“慈悲”的,它们也会喜怒无常,滥施神威,从而产生破坏性作用。

(6)神与人的关系以及诸神内部的相互关系具有社会特征,因为这些关系包含着相互交流、承诺、暗示、认可,甚至互相威胁等情况。

6、神灵的种类:

(1)自然神;

(2)氏族神;

(3)职能神;

(4)高位神或至上神;

(5)绝对惟一神。

7、创造神迹的神圣主体种种:

(1)神和神圣力量;

(2)宗教创建人;

(3)圣人(萨满、高僧、高道、圣徒);

(4)圣物;

(5)圣地。

8、宗教经验的种种表现形式:

(1)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

由于宗教信仰者把其所信仰和崇奉的神灵奉为超人间、超自然的神圣,自然而然会在内心产生某种尊敬、景仰、爱慕、畏惧和恐惧的感受和相应的感情流露。

(2)对神圣物的依赖感。

依赖感和敬畏感一样,是在宗教信仰者的宗教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

依赖感产生神灵和宗教,神灵和宗教又会反过来加强对它的依赖感。

当人类生存所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被表象为神物的时候,人对其宗教崇拜对象的依赖感便必然变形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体验。

(3)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

对自然事物和天体现象的惊奇感是否就是宗教神话的最初原因。

自然力量的巨大、自然景象的壮观、自然结构的精巧等,都可以激起人们的惊奇感。

一旦这种种自然力量、自然规律被神话化,想象为神灵活动的结果或神圣天意的表现,作为人类自然感情的惊异感就会笼罩上一层神秘主义的云雾。

宗教神学家和宗教者体验到惊奇感之余,会把自然的规律性说成是神灵和上帝对世界的理性统治和对人的恩惠,而把反乎常规的自然秩序的事件,想象为神灵和上帝创造的奇迹。

(4)相信神对自己行为的审判而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信仰神的仁爱与宽恕而产生的安宁感和获救感。

当宗教信仰的对象被赋予道德属性,成为道德规范的立法者和人们行为的审判者的时候,信仰者就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上帝的惩罚联系起来,产生相应的宗教感受和感情反应。

基督教的“原罪”教义是其整个信仰体系的基础之一。

基督教虔诚信仰者的罪恶意识可以非常强烈。

祈祷忏悔等宗教仪式构成了基督教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即在于使教徒获得上帝仁慈和宽恕,使心灵得到安宁、平静之类宗教体验。

(5)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宗教经验中最神秘的部分,就是宗教信仰者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体验,所以,一些宗教学者特别把这一部分宗教经验叫做“神秘主义”。

9、举例论证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有哪些?

(1)理论的引导。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神的存在;

或用理论上的分析,把信仰者引导到教义规定的修行目标上去,使信徒在理智上坚定对神的信仰,引导信徒产生感情上的反应,产生宗教体验。

这种引导主要通过讲经、说法、布道和理论修习等方法来完成。

(2)道德的净化。

旨在使心灵洁净,行为纯正来邀取神佛的恩宠和悦纳。

(3)药物的使用。

许多宗教神秘主义者都使用兴奋性和麻醉性药物,以激发神秘的宗教体验。

(4)宗教的修习。

各种宗教的神秘主义者为获得神秘的宗教体验,都有一套修习方法。

通过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排除外物的刺激和肉欲的干扰,把思想集中到宗教目标上来。

10、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

性质:

本质上是人们的信仰和崇拜神秘异己力量和神圣的宗教对象的一种宗教行为

特征:

⑴神秘性:

这是禁忌的基本特征。

宗教禁忌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禁忌伴随神圣观念、神圣事物而产生。

⑵多样性:

世界上宗教的多样性也直接导致了宗教禁忌的多样性

⑶约束性:

宗教禁忌的形成本就是为了约束信徒的行为,使其符合宗教教义。

11、宗教禁忌的种类:

一、从神圣事物的种类来分:

(1)关于神圣实体的禁忌:

属于神圣实体者有神灵、超自然巫术力,以及各种精灵、鬼灵、妖怪等。

(2)关于具有超自然神力和神性的人或自然物的禁忌:

如原始社会的首领、祭司、巫师、国家形成后的君主,奇形怪状的事物,图腾以及作为神灵象徵的偶像等。

(3)关于神圣的地点的禁忌:

如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圣殿、寺庙、宗教发端的圣地等。

(4)关于神圣的时间的禁忌,与人类生活密切有关的季节转变的关键时刻,个人生命成长的转变时刻(如出生、剃发、命名、成人、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生产期、结婚、死亡),神圣人物的诞辰和忌日等。

二、从紧急规定本身的表现形式和物质手段:

(1)语言禁忌

(2)行为禁忌或作业禁忌

(2)饮食禁忌(4)性禁忌

12、宗教禁忌的功能

宗教禁忌是产生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人类意识上的一种约束与自律方式。

宗教禁忌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仍起着某些不可替代的功效。

具体表现在:

(一)禁忌的社会意义在于维护社会制度。

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宗教成为推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强大动力,而禁忌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原始社会的宗教禁忌兼有社会伦理和风俗的性质。

早期的人类靠宗教禁忌限制和制约着人类的言谈举止,维护着氏族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禁忌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强化一民族之所以为一民族的特色,可以说禁忌是群体内聚与认同的象征。

(三)禁忌有助于规范各民族社会成员的良好行为模式。

每个民族的人们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都要通过禁忌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引导,灌输符合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行为准则。

禁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举止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维系其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巫术的种类:

第一种:

按构成巫术的原理和法则,把巫术分为“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

第二种:

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巫术,可分为生产巫术、保护巫术和破坏巫术三种形式。

第三种:

根据巫术结果的道德价值,把巫术分为“白巫术(吉巫术)”和“黑巫术(凶巫术)”。

14、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1)对人的心理具有安慰、抚慰作用。

(2)与君权神授有一定的联系。

(3)推动文化的发展。

15、献祭的种类:

太牢(牛、羊、豕)、少牢(羊、豕)。

16、祈祷的类型:

(1)请愿式祈祷和代祷;

(2)感恩式祈祷;

(3)崇拜祈祷;

(4)与神合一的祈祷。

17、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1)宗教组织的宗教功能具有两重性:

既是宗教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宗教观念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的桎梏。

(2)宗教组织的类型不同,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因此而有不同。

救世型的宗教组织总是力图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社会影响之大显而易见;

出世型组织,其社会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生活发挥作用的方式,大都是间接的,而它在宗教方面的作用则较救世型组织表现得更为直接和明显。

18、宗教修行的性质:

宗教的修行是达到和实现其理想境界的桥梁和手段。

19、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1)个人隐修。

真正的宗教隐士和隐修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非常注重单独生活,在修道中,特别重视沉思静修,长期而且不断地进行默祷。

(2)寺院修道。

寺院修道的基本特点就是它是集体进行的,因而必须有一套规范化的修行条例,建立一种对修行者个人有约束力的共同遵守的修行体制。

(3)托钵僧及其修会。

云游乞食是许多宗教修道生活的一种形式和制度。

其基本含意是把修行者置于清贫寡欲的生活条件下,一方面用苦行磨练自己的身体与精神,另一方面借云游四方进行布道和求道。

20、宗教行为的种种法门

(一)遵守禁忌规定。

遵守禁忌规定是盛行于原始宗教时代的一种宗教行为,其目的是在超自然力量面前限制自己的行为,对超自然力量表示敬畏、博其好感,求其不为己害。

(二)独身。

独身不婚,是各种宗教的修行体制和修道生活中一项常见而且重要的内容。

(三)禁欲与苦行。

在宗教史上,禁欲和苦行一直是宗教修行实践和修道生活中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方式。

(四)瑜伽、禅定。

瑜伽、禅定是印度宗教特有的修定方式。

古代印度各派宗教几乎都认为瑜伽、禅定是实现人的最终解脱、体证“梵我合一”的基本途径。

(五)外丹与内丹。

外丹术与内丹术是中国道教的基本修行法门。

道教修行所追求的终极境界是长生成仙,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即已提出了一系列修炼成仙的方术。

21、宗教礼仪的种类:

巫术仪式、禁忌仪式、献祭仪式、祈祷仪式。

22、宗教礼仪的功能:

(1)强化宗教信仰。

通过礼仪,加强信仰者与其他所信仰的神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强化宗教信仰。

(2)满足精神需要。

宗教礼仪能够满足信徒的心理、精神需要,使他们获得信心、希望和安全感。

(3)团结社会群体,整合行为模式。

宗教礼仪能够团结社会群体,整合社会行为模式。

23、阐述世界宗教的特点。

(1)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情况大不相同。

它们越过了血缘的谱系和国家的关卡,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国度里找到了自己的信众。

佛教的佛和释迦牟尼、基督教的上帝和耶稣基督、伊斯兰教的真主和穆罕默德,都不再是原初创教者所属的特定种族和国家所专有的神圣崇拜对象,他们的神性、功用和权能都具有超种族、超国家的普世性。

(2)产生的创建性。

它们的产生不是传统宗教的复制,而是对它的改革,在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上具有反对传统信仰的及其礼仪的特征。

它们是某个(或某些)特殊的个人按照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体验创建的新型宗教。

这种新宗教在其开始阶段,都是通过创建人的传教活动来争取人们的信仰和皈依。

(3)组织的独立性。

三大世界性宗教最初都是教主个人创建的宗教,其信奉者是一个一个地分别皈信入教的。

为了在面对传统宗教信仰的敌视和反对时维持自己的生存,新宗教的信仰者有必要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教会组织,以便共同表达自己的信仰,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同时结成一种社会力量。

24、阐述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1)宗教原因。

世界宗教的神的神性是抽象的人性和人的“类的本质”的异化。

万能的惟一神观念,是对一切神灵(包括氏族保护神、国家保护神)的否定。

比如上帝和真主无形象、无方所。

(2)社会原因。

跨国度的和世界性的帝国是在民族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主宰宇宙的神和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在民族宗教或国家宗教走向崩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种新的世界宗教是不能这样用皇帝的敕令创造出来的。

  (3)政治原因和军事原因。

基督教不是靠罗马皇帝的敕令创建出来的,但基督教的一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却完全有赖于罗马世界帝国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征服和各民族宗教观念在帝国范围内的竞争和融合。

同理,伊斯兰教随着哈里发帝国走向世界,佛教随阿育王走向全印度,贵霜王朝将其传到中亚细亚,进而影响中国,而盛唐又将佛教推及朝鲜、日本等。

也就是说,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原因,促成了宗教世界化。

25、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1)公元前6世纪雅利安人完成了印度河流域的军事征服,扩张到恒河流域。

大量的达罗毗荼人被征服沦为奴隶,武士贵族刹帝利建立起一批城镇国家。

为了防止等级森严的婆罗门教思想,使数量大增的首陀罗对宗教解脱的绝望而进行革命,他们为此要求改革婆罗门教。

相比于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婆罗门教的精神控制相对薄弱。

(2)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因果报应、业报轮回、追求超越生死的最终解脱等传统宗教思想,但针对婆罗门教按种姓等级制度发放个人解脱证的偏狭教条,佛教提出了宗教解脱上的抽象平等观念,宣称世人不分种姓和等级,只要皈依佛教正道就可获得解脱。

这种思想只会使被压迫的苦难大众在追求摆脱生死轮回的超自然解脱时,忘记了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

从本质上看,佛教是适应恒河流域刹帝利世俗贵族的根本利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宗教。

26、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

(1)从宗教本身的性质看,佛教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始时代氏族宗教和古代国家宗教的特殊性。

(2)佛教的基本教义适合于各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得到不同国家的历代统治者的支持。

(3)佛教不仅没有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的狭隘性,而且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比起来,也具有排他性较少、宽容性较多的特性。

27、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上帝认为需要将他自己伟大的爱借着他的仆人传达给他的子民,为达到实现他自己旨意的目的。

(2)上帝的子民痛苦地生活在罪中,需要上帝的旨意。

(3)上帝已经预备好了他的先知。

上帝的基督教因此诞生。

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原始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是犹太人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