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729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45页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以来以德国狄尔泰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

其基本观点是: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强调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宄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5)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着20世纪德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学的发展,给人以许多启发。

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

5、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以杜威和克伯屈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其基本的观点是: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6)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等。

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的苏联,其基本观点是: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宄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人们在运用过程中容易犯机械化、简单化的毛病。

7、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等。

其基本观点包括:

(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2)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

(3)大众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已经麻木;

(4)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5)教育理论研宄要采用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6)教育现象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宄不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批判教育学对21世纪的西方教育理论乃至我国教育理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应该给予积极的关注。

8、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宄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宄基础和研宄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的分工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宄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s£

s

第二早

1、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它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2)社会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

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2.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和隐性也是默顿分析功能的一个维度。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

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显性与隐性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2、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其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

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个体的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职业生活对职业人的专门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

(1)教育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

(2)教育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体现在: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具体体现为:

1.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要克服教育负向功能,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3、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1)教育可以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3)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3.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4.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

第三章

1、教育目的

教宵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从所含内容的主要指向来看,教育R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寧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待口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0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B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

教育口的——培养目标——课程P标一教学0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备各自的独特性。

教育目的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从其作用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从其要求的特点划分,可分为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划分,可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从其体现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1)价值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

(2)功用性教育目的

功用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

2.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1)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2)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目标的续接性和对以后阶段目标的奠基性。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1)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关的法令之中。

(2)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主要有两类:

一类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通常体现在政治家等的理论或思想中;

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常常借助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区分教育目的的一个维度。

(1)内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即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2)外在教育目的

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3、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

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教育0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等。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这种观点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等。

5、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与超越特指教育对现实社会的两种功能。

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

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决定了服务于它的教育既有功利性又有人文性。

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性涉及的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

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合作的各种文化等的认同,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等,并借以适应、参与社会的过程。

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人的发展与完善,就在于社会化和个性化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客观对象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等。

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客观对象等。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科技素质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等。

人文素质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等。

6、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正是由于我国教育目的所具有的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性,才在根本上保证了我国#

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的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陚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总之,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培养的人才,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

7、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一般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是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其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其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其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1)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教育目的的实现必然以对人的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手段。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a.由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b.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至今仍然存在并带来不良影响。

c.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a.是大多数人的涉及各领域的全面发展

b.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c.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a.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

b.现实的教育应是一体的。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第四章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

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2、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一一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包括:

大学和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幼儿教育机构、研宄生教育机构、

初级中学、职业学校、高级中学、短期大学和大学、成人教育机构。

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

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中间的称分支型学制。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是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西欧学制属于此种类型。

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

大学、中学;

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

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利于普及教育的实现。

双轨学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对欧洲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2.单轨学制

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单轨学制的结构是自下而上的:

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

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

单轨学制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

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3.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最早出现在苏联。

分支型学制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

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

它区别于美国的单轨学制,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

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