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074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开发和实施,但是,多层次的资源建设对学校的课程实施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为此,学校课改办、教务处要对学校的课程开设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示范,努力争取形成并积累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资源,减轻教师和学生压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成立领导组织、设置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发、实施和管理,为此,在课程发展的最初阶段,学校首先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有关处室、团委和年级负责人组成,有条件的也可聘请社区领导和专家参与。

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制定,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

其次,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必修课程的发展,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完成教师培训、指导与学生的学业管理(如学分认定、审核等)工作。

(二)制定课程方案

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求学校制定具体详尽、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纲领,是对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一安排,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学生学习和理解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主张与课程框架的重要文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见,体现地方特点,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满足学生研究与实践的需求。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要完整地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目标做出清晰具体的界定,同时要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的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安排、教师培训与调配、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1.研究性学习

(1)学分的分配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学分,高中三年中,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5个课题或项目。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按以下方案具体分配各学年的学分:

三年完成3个课题。

其中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6学分;

高三一个课题,3个学分。

具体地,高一由学生自选一个课题,由学校组织系列讲座,加强通识和通法(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方法指导、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方法与规范)的指导,然后在些基础上由学生完成一个课题;

高二则统一组织学生以《中国EPD教育校本教材系列》为主题,选择完成一个课题。

高三则完成一个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科不限)

(2)课时的安排

为获得15个学分,学生三年当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首先要以学时的条件为标准,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在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时降低这一标准。

学时的具体安排应根据学校课程方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等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

可以统一安排,也可以年级、班级或研究小组为单位安排,实行“弹性学时管理”。

研究性学习平均每周约3学时,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信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总结反思等活动;

另两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

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学校教务部门要与相关处室或年级密切配合,根据各年级、班级、小组的课题研究进展需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时进行灵活调整。

部分课题研究活动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对此,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约为36课时,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

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一般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

每学年集中一周时间一次完成,或分两次在两个学段中完成。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里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指导和管理。

(四)课程内容的确定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

研究内容要以学生生活、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自然、社会问题为主。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程序性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性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

这些内容主要包括:

①课程的准备。

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动员,组织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并对学生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②课题的开发。

研究课题的开发要面向学生所能接触、感知、了解到的整体生活世界,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学校要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讨论,梳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使老师、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项目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③活动的落实。

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小组或个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活动、交流活动、总结汇报活动、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活动等。

(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进行组织。

学生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

不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项目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要基于合作,要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

课题研究是指为了解或解决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或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为了解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常要经历若干个实际情境,完成若干个片段的研究或案例学习。

因此,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把学习、探索或实践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过程,过于单一的学习情境或学习行为不太容易体现出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项目设计是指为完成一个“作品”“产品”或“制品”而展开若干项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问题研究,也可以是相关的制作、体验、实践。

项目设计具有很强的“结果”指向性,同时,为获得最终的“结果”,学生通常需要学习或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或创造相关的条件。

(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自我。

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②自然。

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茶叶栽培与采摘制作、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③社会。

如社会关系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镇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4)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注意点

①可行性。

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题目。

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②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③生活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④实践性。

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⑤综合性。

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

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的过程,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⑥开放性。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

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可以修改和调整所要研究的问题。

(5)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策略

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

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

另外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②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

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

同一个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

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研究内容形成一定的序列、一定的逻辑,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对学生在三年当中的发展产生高效率的影响,课程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③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

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的体系,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④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

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实践范围主要包括:

(1)学校传统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节日活动,如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成人仪式等。

二是值班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校专题活动的管理等。

三是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2)外出考察活动:

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

该类活动包括:

一是参观活动,如参观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二是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3)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

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

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等。

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

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①通用内容:

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②特色内容:

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

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③自选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学生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小组活动。

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

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项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团队意识,又可以发挥每个成员的才能。

因此,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是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也能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三是个人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这将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形式中,基于课题组的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①小组形成的范围:

在行政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里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与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方面看,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应该是主要的形式。

对于那些办学规模较大、管理协调存在困难的学校来说,尤其要注意采用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的方式。

确有需要和可能,也可以在同一年级当中跨班级建立小组,或者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小组。

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合作小组。

网络渠道的畅通对于合作范围的扩大具有很直接的意义。

学校和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能力、特长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还可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做适当调整。

②小组人员的数量:

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每组4—6人的规模更适合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学校也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允许人数有所不同,不确定具体的标准。

比如,可以将报名人数众多的小组确定为总课题组,然后分出若干个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同问题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

③小组人员的分工:

在课题研究小组内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制。

分工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角色分工:

每个小组通过选举、自荐等形式,确定组长、副组长、联络员、活动过程记录员等。

每个人担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确的职责,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活动。

角色分工是相对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调整。

二是研究内容的分工:

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应大致均衡地承担研究任务,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减少因角色分工所造成的任务偏差。

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四种:

①学校统一活动;

②班级活动;

③小组活动;

④个人活动。

不论采用哪一种组织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都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并能得到课时保证。

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仿照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

小组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

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不少于3人。

学生个人在假期当中进行社区服务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形式。

(六)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

根据需要,每一个在校教师都可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和指导任务。

学校要妥善安排,合理分工,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1)教师的组织和安排

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师生自愿选择、教师全员参与、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等原则,后勤和校外人员可以适当加入,学术指导和行政管理角色可分可合。

下面提供几种组织教师的参考方案:

①导师负责。

一名教师负责研究性学习小组所有的指导、管理工作,一个教师可同时承担2至3个小组的指导工作。

②专业分工。

不同的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担任三类不同的角色:

指导教师、协管教师、学术顾问。

指导教师每班一名,全面负责班级中所有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

协管教师主要负责活动秩序的管理和其他各项协调工作。

各小组聘请的学术顾问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学术和专业指导、咨询。

③教师包班。

每班分配3~4名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中各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组织工作。

在组织教师时,学校一般要根据学生的选择意向和教师的指导意向、任教学科、现有工作量等,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统一安排。

(2)教师的指导工作

①准备阶段的指导。

从学生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出发,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性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活动设计、资料查阅、调查访谈、科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了解信息整理和分类的方法和技能,但要防止把指导过程变成一种传授、灌输的过程。

②选择课题的指导。

在选题阶段,可以从学生不同的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调动他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选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

③设计方案的指导。

确定好课题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应包括从哪些维度来展开课题研究、大致的活动步骤和时间安排、小组内的分工、研究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搜集和资源的利用、对结果的预期和处理等。

④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研究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资料统计等进行具体的指导。

在学生的兴趣不能持久时,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奇心理、进行榜样示范等手段,增强和维持他们的信心与耐心;

在学生遇到难题而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拓宽研究思路,鼓励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新的主题、新的活动设计。

⑤信息加工的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搜集到资料、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研究结论与成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⑥交流汇报的指导。

在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研究的情况进行交流反思:

可以采用集体汇报的形式、师生讨论会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此外,在每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记录研究过程、撰写研究体会,并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学习资料的收集建档、研究资源的开发、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等课程建设工作。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中的教师指导工作主要包括:

①协调关系:

帮助学生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

②开阔思路:

启发或者帮助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③组织活动: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活动情境之中,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④保障安全:

注意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⑤引导总结:

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活动成果,促进学生发展。

(七)活动的流程

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从具体的实践情况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

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可以按如下程序进行:

(1)合作选题。

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背景材料、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老师审定后再由学生确定选题。

(2)小组分工。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各人的角色和任务。

(3)制定方案。

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并撰写研究方案。

(4)实施方案。

研究的过程由若干活动组成,每次活动的步骤大致包括:

回顾反思上次活动,调整计划和方法→制定本次活动方案,进行研究的准备→开展研究,详细地记录活动过程及获取的信息→整理信息→写出本次活动的小结和体会。

(5)总结。

开展总结活动的一般步骤包括:

课题组中各小组分头汇总每次活动获得的信息→组内交流后分工撰写研究报告→各小组汇总研究报告。

(6)汇报交流。

由学校或年级组、班级组织课题组间的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