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8526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

’何谓也?

“绘事后素②。

”曰:

“礼后乎?

“起予者商也③!

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倩,笑得好看。

盼,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②绘事后素:

绘,画。

素,白底。

③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1)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2)孔子为何称赞子夏?

“起予者商也”一句反映了孔子什么品格?

解析: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现身说法,实事求是,以自己的谦逊教育影响着弟子。

(1)循序渐进的思想。

(2)孔子认为子夏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

“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好学的品格。

(或及时鼓励学生的品格)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岁,我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

到七十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子夏问道:

“‘美好的笑容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传神啊,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啊。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彩绘的事后于白底子。

”子夏说:

“那么礼仪是不是后于仁义呢?

“启发我的是卜商啊!

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3.(2013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

公冶长》)

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①。

孟子曰:

“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②成;

十二月,舆梁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④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孟子·

离娄下》)

【注】①溱洧:

河名。

②徒杠:

走人的桥。

③舆梁:

走车的桥。

④行辟人:

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

(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         的执政者。

(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

答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意,而后提炼要点。

材料①、②可以体现子产是个仁爱百姓的执政者,孟子的评论更为深刻。

(1)仁爱百姓

(2)①孟子认为,与其用车子渡人过河,不如建好桥梁,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表层)②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

(深层)

①孔子评论子产,说:

“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

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②子产主持郑国的政治,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议论这事道:

“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

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

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发愁了。

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他一出外,鸣锣开道都可以,哪里能够一个一个地帮助别人渡河呢?

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间也就会不够用了。

4.(2014福建漳州一中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

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

(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

(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

答题时,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观点的论述过程或理由进行解说。

第一段中孔子对于“仁”并没有直接的观点,考生要懂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从而得出孔子对“仁”的态度是“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

第二段中孟子对于“仁”有明确的表达,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旷安宅而弗居”“哀哉!

”,将其中的比喻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个人的归依,不仁是可悲的”。

(1)自暴者:

诋毁礼义。

自弃者:

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

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

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孟子说:

“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

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诋毁礼义,这叫做自己残害自己;

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

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

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真可悲啊!

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里仁》)

子贡问友。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

“适中(度)”交往。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孔子的“交往观”涉及交往的对象、交往过程、交往要诚实等。

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

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其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聚集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

“人们为人做事的失误,总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适应,考察他们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仁道的修养了。

子贡问交友的道理。

“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6.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1)解答此题要扣住孔子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信”“德”等。

(2)由于“问政”的对象不同,要求自然不同。

解题时应注意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季康子和齐景公是执政者,孔子要求尚未入仕的学生治理一个国家要有三个必备条件,即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的信任,而以“信”为重;

对于有暴政倾向的执政者则要求要善理政事、维持正常的等级秩序。

(1)取信于民;

为政以德;

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

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

“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

“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

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阳货》)

【注】①武城:

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

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孔子对子游在武城施行礼乐教化的态度如何?

请简述。

(1)题要分清本体与喻体。

(2)题要注意孔子的“割鸡焉用牛刀”并非反对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而是为礼乐之道只能在小小的武城不能用于大国而惋惜。

(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

(2)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道而感到欢愉,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道感到惋惜。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

“以前我听先生说过:

‘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卑贱的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

“学生们!

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和博学多识。

(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以孔子其他弟子为例亦可)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博学多识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好处的。

与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与表面温柔,内心狡诈的人交朋友,与用花言巧语来取悦别人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9.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

“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

“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

“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①达:

通达,显达。

②闻:

有名望。

③下人:

下,动词。

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

(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

(意思对即可)

(2)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是真正的通达。

“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

“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

”子张答道:

“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望。

“这只是虚假的名望,不是通达。

所谓通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至于有虚假名望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骗取名望。

10.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公孙丑上》)

【注】①赡:

足。

(1)用原文词句填空。

孟子认为“霸”与“王”的区别在于,“霸”是        ,而“王”是      ;

行“仁德”才可以使人      。

 

(2)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一下仁政与国家强大的关系。

(1)以力假仁者 以德行仁者 心悦而诚服也(心悦诚服)

(2)大国无论实力多强大,要想称霸诸侯,使天下归心,就必须推行仁义,弱小的国家,只要推行仁政,也会由小弱变大、变强。

“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

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

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

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

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

“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

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

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

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

11.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

虽闭户可也。

(选自《孟子·

(1)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稷处于太平之世,急民之所苦,以拯救天下百姓为己任,因而孔子十分赞赏他们。

B.颜回处于乱世,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其乐,孟子认为他和积极救助天下的禹、稷在道上没有什么不同。

C.孟子认为禹、稷和颜回处世的具体表现不同,但他们遵守的道义是相同的,即使他们所处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D.孟子举同室之人或乡邻相斗的情况,是为了说明君子治世兼济天下,乱世独善其身的原则。

C 他们的行为会符合相应的地位和世情,随处境变化。

(2)孟子以为禹、稷、颜回同道。

根据上面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孟子这样认为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①不管乱世治世,行为可以因势而变,而道义始终是必须坚守的原则。

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禹、后稷处在太平时代,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

颜子处在乱世,居住在僻陋的巷子里,一个小竹筐装饭吃,一个瓢舀水喝,别人忍受不了那种清苦,颜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称赞他。

“禹、后稷、颜回(遵循)同一个道理。

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受淹;

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还有挨饿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让他们挨饿,所以才那样急迫(地去拯救他们)。

禹、后稷和颜回如果互换一下处境,也都会这样。

假设现在有同室的人打架,(为了)阻止他们,即使(匆忙得)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也是可以的;

如果乡邻中有打架的,也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那就太糊涂了;

(对这种事)即使关起门来(不管它)也是可以的。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

四》)

【注】①梃:

木棒。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安承教”的意思是愿意诚心接受指教。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上述文字体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D.孟子提到孔子的话,是为了用孔子的仁义更有力地劝说梁惠王实行仁政。

B 这句话说的是统治者残酷地剥削老百姓,使百姓饿死,这就好比驱赶着野兽去吃人。

(2)分析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和下面的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①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

【注】①莩:

通“殍”,饿死的人。

共同体现了孟子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

因为两处文字都规劝君王为政要让百姓免于饥饿。

梁惠王说:

“我愿意诚心接受您的指教。

“用木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

“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段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也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又)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杀吞食,人们尚且厌恶它;

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来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说过:

‘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

’这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

(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了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

“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却说:

“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

”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凶岁,那么,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便会归顺于您了。

1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B.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

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也在于别人。

C.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D.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也就是懂得爱与敬的人。

B 行仁在于自己。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或“仁”比“礼”重要。

)孟子认为,“仁”和“礼”都是非常(同样)重要的。

只有把“仁”和“礼”存在心里,才能成为君子。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内心里的想法不同于一般人。

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

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

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14.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1)下列各项中不能用来说明孟子论涵养功夫的一项是(  )

A.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离娄上》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滕文公下》

C.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尽心上》

D.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D 说明“行道”应由近及远。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

于己取之而已矣。

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告子上》)

  本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其中的“小者”和“大者”分别指什么?

中心内容是养身要与养心结合起来。

本文所谓“小者”是指口腹之欲;

“大者”是说尊贵者,是指保养心志。

(1)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

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

事情本来容易,却找难的去做。

(2)孟子说:

“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各部分都爱护的。

都爱护,便都加以保养。

没有哪点儿肌肤不爱护,便没有哪点儿肌肤不保养。

用来考察他保养得好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