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8695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样题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doc

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理综考试说明及样题

(一)命题指导思想

1.以普通高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大纲(待发)为依据。

2.以相关科目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考查重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

3.既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要有利于高考的平稳过渡。

4.注重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体现对考生创新意识的考查。

5.既要考查考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满足不同考生的选择需求。

恰当分配必考、选考内容的比例,对选考内容的命题应做到各选考模块试题分值相等,力求难度均衡。

6.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难度系数控制在0.55-0.65之间。

(二)考试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阐释所学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内在要义,认识知识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

(2)能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对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进行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1)能正确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目中文字、符号、图像(图表)、公式、模型等准确表达相关的科学信息。

(2)能鉴别和筛选试题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正确建立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用于解答问题。

(3)能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或科学实验中获得有效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储存或应用。

3.科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1)能独立完成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相关实验,理解实验的原理与方法,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并对相关结论进行解释与评价。

(2)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设计方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假说、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4.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能将同一科目内的知识与方法加以整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能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试范围

1.必考内容:

(1)物理

必修模块:

物理1、物理2

选修模块:

选修3-1、选修3-2

(2)化学

必修模块:

化学1、化学2

选修模块:

化学反应原理

(3)生物

必修模块:

生物1、生物2、生物3

2.选考内容:

(1)物理

选修模块:

选修2-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2)化学

选修模块: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3)生物

选修模块:

选修1、选修3

(四)考试形式与卷面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试卷满分2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

第Ⅰ卷全部为必做题,以选择题形式命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64分。

命题范围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考内容。

其中物理4个题、化学6个题、生物6个题。

第Ⅱ卷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全部为非选择题。

其中必做题共136分,命题范围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考内容。

必做题中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题,用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各个科目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生物分科试题分别考查本科目必考内容;选做题采用超量给题、限量选做的方式,命题范围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选考内容。

针对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共10个选考模块,每个模块命制1个试题,每题10分。

考生从中任选做4个题目,多选多做不计分。

理科综合试题的基本结构

 

五:

考试题型示例

1.选择题

例题1.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微观粒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彼此的结合方式多样,决定了物质的多样性。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果分子的组成或结构变了,其化学性质就变了

C.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共价键等等

D.储存在物质中的化学能在化学反应前后是不变的

命题意图分析:

本题答案为D.

命制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物质构成、性质及其变化实质的理解,考查学生头脑中对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情况。

并希望通过类似的试题将高中化学教育的着眼点引向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的化学概念、构建重要的化学观念方面。

本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观念性知识: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的微观粒子在构成物质时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共价键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观粒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按照特定的方式结合才构成特定的物质;每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性质是因为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微观组成和结构;物质一旦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微观结构乃至微观组成就改变了,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改变了;这种微观组成、结构、微粒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等的改变决定了化学反应是从环境中吸收能量,还是往环境中释放能量。

上述观念的学习经历的时间较长,在初中阶段先形成了对分子、原子、化学反应的初步认识,到高中阶段又必修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共价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等。

因此上述观念的建立有足够的认识基础,所以题目的解答难度属中等偏易。

例题2.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A.复制出现差错       B.发生过交叉互换

C.联会发生紊乱     D.发生了自由组合

命题意图分析: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目。

本题涉及《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有丝分裂以及《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减数分裂,主要考查学生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如果不同,可能是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只能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因此答案是A。

例题3.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储存环是周长为240m的近似圆形轨道,当环中的电流为10mA时(设电子的速度是3×107m/s),则整个环中运行的电子数目为(电子的电量e=1.60×10-19C):

A. 5×1010     B. 5×1011    C. 1×102          D. 1×104

参考答案:

B

题型

选择题---必做题

考试内容

电流的形成及电流强度的定义

难易程度

考试意图

本题从前沿科学研究中提取出部分情景,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以上知识点,做出正确的分析解答。

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基础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例题4.甲、乙双方同学在水平地面上进行拔河比赛,正僵持不下,如图所示。

如果地面对甲方所有队员的总的摩擦力为6000N,同学甲1和乙1对绳子的水平拉力均为500N。

绳上的A、B两点分别位于甲1和乙1、乙1和乙2间。

不考虑绳子的质量。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对乙方队员的总的摩擦力是6000N

B.A处绳上的张力为0

C.B处绳上的张力为500N

D.B处绳上的张力为5500N

参考答案:

AD

题型

选择题--必做题

考试内容

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静摩擦力的特点

难易程度

考试意图

本题通过给出的是一个常见的情景,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知识点(比如对摩擦力的正确理解)和通过学习获得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合理的选取研究对象),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做出正确的分析推理。

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来源于实践

 

2.非选择题

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幅图及其说明,分析关于捕食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回答问题:

 

 

 

 

 

 

 

 

 

 

左图藻类种类与浜螺密度的关系。

浜螺是潮间带常见的捕食者,吃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

浒苔在与其他藻类的竞争中经常会占据优势,从而限制了其他种类的生长。

右图具有岩石基底的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

该图表示了该群落的一些重要种类及其食物联系。

(1)从左图可以看出,随着浜螺密度增加,藻类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但如果浜螺的捕食压力超过一定程度,藻类的多样性又会降低。

请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

(2)我们把捕食压力按程度分成三个级别:

高捕食压力(很难获得食物);中等捕食压力和低捕食压力(易获得食物)。

你认为哪个级别的捕食压力会对物种的多样性最有力?

这在生态系统管理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对你有何启示?

(3)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在具有岩石基底的潮间带群落,顶级食肉动物海星能否影响群落的结构。

命题意图:

   属于较难试题。

本题主要涉及《稳态与环境》模块内容,考查的认知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技能性学习内容包括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题目有关“捕食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情景以及“藻类种类与浜螺密度的关系”曲线和“具有岩石基底的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图解包含了崭新而丰富的信息,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解读曲线和识图能力,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并能用生物学有关术语进行科学准确地描述。

(1)学生在解读曲线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渗透了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考查。

(2)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中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考查。

(3)属于实验设计题,重点考查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这种对新结论进行验证的题目更能考查出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功底。

例题6.(共11分)合成氨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运用,满足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为有机合成提供了足够的氨这种原料。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N2(g)+3H2(g)≒2NH3(g)。

在298K时:

ΔH=-92.2KJ·mol-1,ΔS=-198.2J·K-1·mol-1,Kp=6.6×105Pa-2。

(忽略温度对ΔH和ΔS的影响)

(1)从平衡常数来看,反应的限度已经很大了,为什么还需要使用催化剂?

                                                                   

                                                                    。

(2)试分析实际工业生产中采取700K左右的温度的原因:

                                                                   

                                                                    。

(3)298K,1.01×105kPa,在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氮气、30mol氢气和20mol氨气,开始的瞬间,反应向      (正或逆)方向进行,反应一段时间(tmin)后体系能量的变化为      (吸收或放出)194.4kJ,容器的体积变为原来的      倍,tmin时反应物(若正向进行则为氮气,若逆向进行则为氨气)的转化率为                    。

(4)若将生成的氨气0.1mol溶于水配成1L溶液,则该溶液的pH为           (298K,Kb(NH3·H2O)=1.7×10-5mol·L-1)。

(5)若在上述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使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       7(填>、<或=),在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使溶液的浓度增大,水解平衡向      (正或逆)方向移动。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涉及《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本模块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方向、限度和速率问题,在化学平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本题主要考察的内容是本模块涉及到的有关化学反应的限度和速率问题及其相关计算、实际工业生产中适宜外界条件的选择问题、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平衡的移动及其相关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的相关计算。

在能力层面上,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本模块主要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整体建构能力,主要是会从限度和速率两个不同的视角认识和控制化学反应,并会运用这些核心内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会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分解,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整体性结论。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对所提供的信息的筛选、整合及运用能力。

(1)、

(2)、(4)和(5)的第1个空较为简单,(3)和(5)的第2个空属于较难题。

参考答案:

(1)对于一个实际工业生产的反应原理,既要考虑反应限度的问题,也要考虑反应的速率问题,使用催化剂主要是为了在不影响限度的情况下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量。

(1分)

(2)在该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高,速率较大,反应的限度虽然有所降低,但综合分析,单位时间内的产量还是最理想的。

(1分)

(3)正 (1分)   放出(1分)  14/15  (2分)  α(N2)=20%(1分)

(4)11.1(1分)

(5)< (1分)  正(2分)

 

例题7.设有辆从西向东行驶的汽车,其发动机漏油,漏油的速率恒定。

汽车行驶时留在地面上的油滴的痕迹可反映出汽车的运动状态。

根据以下提供的油滴痕迹,回答相应的问题。

(1)根据油滴痕迹,描述汽车做什么运动。

油滴痕迹

汽车的运动

先减速,后加速的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先匀速,后加速,再匀速直线运动度小

  

(2)设漏油的速率为每秒一滴,根据油滴痕迹及标尺提供的坐标,描绘汽车运动的位置--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

参考答案:

(略)

题型

非选择题-必做题-实验题

考试内容

力学-运动的描述

难易程度

考试意图

联系生活场景(行驶的汽车,发动机漏油),结合学生课堂学习中已熟悉的打点计时器,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灵活应用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察学生对物理量及其关系不同表达方式的掌握,如语言描述(第一问),图象描述(第二问)。

考察学生读图,信息提取,处理的能力。

例题7.一种简单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一个质量为,电荷量为()的粒子,从容器下方的小孔飘入电势差为U的加速电场,然后经过小孔S1和S3后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最后打到照相底片D上。

(1)小孔和处的电势比较,哪处的高?

()在小孔和处的电势能,哪处高?

如果容器A接地且电势为0,则小孔和处的电势各为多少?

(设小孔极小,其电势和小孔处的电极板的电势相同.)(5分)

(2)如果从容器下方的小孔飘出的是具有不同的质量的电荷量为()的粒子,那么这些粒子打在照相底片的同一位置,还是不同位置?

如果是不同位置,那么质量分别为的粒子在照相底片的排布等间距吗?

写出说明。

(5分)

(3)假如从小孔飘出的是电子,而照相底片对电子和离子有相同的感应,且底片的尺寸足够大,则照相底片上能测到电子的信号吗?

如果能,则信号大概出现在什么位置?

如果不能,则对加速电场或(和)磁场做怎样调整,就可在照相底片上测到电子信号?

说明理由。

(5分)

参考答案:

(1)小孔处的电势比处的电势高。

                                   (2分)

()在小孔处的电势能比在处高。

                               (1分)

小孔和处的电势各为0和(-U)。

                                   (2分)

(2)不同位置。

                                                         (1分)

质量为、带电荷量为()的粒子经电势差为U的电场加速后获得的动能为:

                        ①

 则有

                 ②           (1分)

该粒子进入均匀磁场后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

                ③          (1分)

                      ④          (1分)

将②代入④,得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⑤             (1分)

可见,质量分别为的粒子在照相底片的排布不是等间距的。

(3)不能。

                                                           (1分)

因为电子在电势差为U的电场中受力方向向上,故从小孔飘出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返回容器A中。

                                                           (1分)

如果改变加速电场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则可在照相底片上测到电子的信号。

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由类似⑤式的推导可知,其圆周运动的半径R很小,故在离小孔S3不远处可测得电子信号。

                   ⑥       (2分)

如果改变加速电场的方向但不改变磁场的方向,则可在照相底片上小孔S3的另一侧测到电子信号。

                                                              (1分)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