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8796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线电视基础施工建设标准.doc

承德广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材料之八

承德广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建设标准

(讨论稿)

为加强全市各县区有线电视网络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严格规范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技术标准与施工标准,确保有线电视工程的建设质量,为全市有线电视网络向数字化传输逐步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防止重复投入建设。

根据承德的实际情况,从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前瞻性、兼容性、经济性、竞争性,适应未来有线电视快速发展的需要出发,特制定全市有线电视工程技术标准与施工标准。

一、有线电视网络的频率规划与系统带宽

(一)、频率规划:

为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频率分割为,5—65MHz上行频率,用于回传各种数据信号。

87—108MHz为调频广播频段,110—550MHz为模拟电视传输频段,550—750MHz传输数字电视节目,750—860MHz传输下行数据信号(1—5CH停止使用),860—1000MHz传输市县数据信号。

(二)、系统带宽。

市至各县区一级光链路带宽1000MHz、县区至各乡镇到各行政村的二、三级光链路系统设计带宽为860MHz,各县区城区及乡镇行政村电缆网络,用户居住密集100户以上自然村电缆网络设计带宽为860MHz系统,其他较为分散的自然村及零散用户电缆网络设计带宽为750MHz系统。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依据与系统指标分配

(一)、设计依据

各县区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与电缆网络的规划设计执行现有国家技术规范,如新标准颁发后再执行国家新标准。

其主要标准:

1、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2、BG50200—19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3、GY/T131—1997《有线电视网络光链路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4、GY/121—1995《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

5、GY5063—1998《市、县级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

6、BGJ—89《民用建筑电缆电视广播网络设计规范》

(二)、系统指标分配

①国家标准,用户C/N>43dB,CTB>54dB,CSO>54dB

②系统设计指标,用户C/N>44dB,CTB>55dB,CSO>55dB

③各县区系统指标分配

指标

国标

设计

公式

前端

光缆网

电缆网

dB

比例

dB

比例

dB

C/N

43

44

44-10㏒k

1/10

51

4/10

48

5/10

47

CTB

754

55

55-20㏒k

1/10

75

3/10

65

6/10

59

CSO

754

55

55-15㏒k

1/10

75

4/10

61

5/10

61

三、光缆线路建设标准

(一)、光缆线路敷设方式与组网方案

有线电视各级光缆传输线路根据设计需要可采取架空、直埋或光缆沟不同的敷设方式。

其中市县一级光链路采取环型自愈组网方案,县乡二级光链路采取星型组网方案,已建成树型网络的县区结合工程改造要逐步向星型网络方式过度,乡至村以下三级光链路网络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星型或树型组网方案。

二级链路县区至乡镇必须设有回传备用光芯。

(二)、光缆线路的传输方式与接续间距的确定

1、乡镇至村三级光缆线路根据各县区总体规划及技术指标要求可采取1310或1550nm设备组网,干线光缆熔接点间距设计为2Km以上,但是个别区域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000米,以减少熔接点损耗和降低干线故障率。

对于光开口密度较大的特殊区域,要采取短距离挂复缆或另架设线路的方法解决。

2、县区至乡镇二级光缆线路采用1550nm方案组网,其中单向传输使用的光放大器不得超过2级(含2级),各熔接点间距3Km以上,没有特殊情况中间不得随意开光接收口。

3、城区光缆网络,按双向星型网络设计,每个光接收点4芯光芯,光接收点覆盖200—300户,采用1310光发射设备。

光发射设备采用进口或国产高指标的同功率、同型号的设备,以便增大设备的互换性,降低停播率。

4、光缆沟建设标准

一是直埋光缆,每2公里建设一处检查井,光熔接点间距为2公里或4公里,每100米建一个标志桩,直埋光缆使用双护套加强型光缆,直埋深度0.6—0.8m。

二是各县区网络光缆沟,人孔井间距每60米内建一处,主管道应根据实际需要铺设6—7孔UPVC塑料管,光缆沟管道埋深0.8—1.2米,出土管道铺设1.5—2寸UPVC塑料管,管道埋深为0.6—0.8米,出土引上管使用1.5—2寸镀锌铁管,引上管高度不低于4.6米。

(三)、光收发设备输入、输出参数标准

光收发设备的输入与输出电平和功率与传输的节目数量和产品设计有关,其实际取值要依据传输节目的套数和产品说明书数据选取最佳值,所以对光收发设备提出如下参照标准。

1310和1550nm光发射机输入电平82±2dB、1550光放大器输入光功率为0—2dB、光接收机输出电平为90—95dB。

全部光缆网络各光接收点设计按0dB计算,其设计误差不得大于±1.5dB,各熔接点的熔接损耗≤0.02dB,各种光收发设备光纤接头全部统一使用FC/APC型。

四、架空杆路工程标准

(一)、架空杆路施工标准

1、油炸杆水泥杆埋深

负荷区

杆高度(米)

埋深(米)

轻、中负荷区

6.0

1.2

6.5

1.3

7.0

1.5

7.5

1.5

8.0

1.6

重、超重负荷区

7.0

1.6

7.5

1.6

8.0

1.7

2、杆距,有线电视架空线路标准杆距55米,间距误差不大于±10米。

3、领线与拉线设置。

光缆、电缆干线领线,使用2.2×7钢绞线,支干线杆路领线使用1.8×7钢绞线或8#铁线。

干线领线每2Km内加隔电子一处,所有架空线的各类拉线必须加装隔电子。

拉线与领线、接地线不准互连。

拉线坑深度应不小于1.5米,地锚外露出地面20厘米。

拉距等于拉高但也不能大于拉高的1.25倍。

线路内转角度不能小于145度。

防雷接地线每公里2处(500米间距),接地线要与领线相连接,接地电阻≤6Ω。

4、架空线路与其他线路交越距离和垂度标准

①垂度标准使用2.2×7钢绞线,其他标准领线参照执行。

杆距(米)

45

50

55

60

65

垂度(厘米)

≤14

≤15

≤16

≤17

≤18

②架空线路光缆(电缆)交越距离规定

交越状况

最小距离(米)

光缆、电缆距地面

4.0

跨越城市街道和公路距地面

5.5

跨越城市人行道和居民区地面

4.5

跨越房屋

1.0

与带有绝缘层的低压线交越

0.6

与1KV—10KV高压线交越

2—2.5

与通讯线路交越

0.5

与35KV—110KV高压电力线交越

3—3.5

跨越铁路光缆(电缆)距铁轨

7.5

(注:

在有线电视线路和电力线路交越的路段上要安装绝缘防护套管)。

5、架空线路光缆、干线电缆预留长度及电缆间距的规定

①光缆线路预留。

光缆接续熔接点处每条光缆预留15—20米,光缆路过较大的居民区时要做20—25米预留盘一处。

光缆传输线路每隔1000米做预留盘一处,预留20—25米光缆。

光缆杆路每杆做预留20—30cm向下U型弯,各类光缆预留盘其转弯半径不得小于0.3米。

②干线电缆预留规定。

干线放大器处(含光接收点)两端电缆各预留1.5—2米,各分支电缆每处预留0.6—1米,用户分支线(–5线)预留0.3—0.5米。

③放大器级间电缆长度的规定

馈管和–12电缆级间标准长度200米,其误差不得超过±20米。

–9电缆级间标准长度180米,误差不得超过±20米。

电缆最小转弯半径不准小于电缆外径6倍。

为保证线路建设质量与技术指标,放大器级间主干线电缆原则上不准随意加装分支、分配器。

确需分配信号的可采取加挂复缆的方法解决。

6、架空线路缆线悬挂的方式

架空线路使用钢绞线做领线的采取挂钩(25#、35#)方式悬挂缆线,其挂钩间距为45±5cm对于支干线、分支线路领线使用8#铁线的采用绝缘绑线捆绑方式吊线。

绑线间距40±5cm。

五、电缆网络的技术指标及其他的施工标准

(一)、技术指标规定

1、主要技术指标

带内平坦度(下行带宽110—860MHz)县区分前端系统带内平坦度<±0.5dB,干线传输系统带内平坦度<±2dB。

用户端相邻频道差<2dB,任意频道差<10dB。

入户电平70±5dB,高低端电平差不得大于10dB。

双向网末级放大器至用户端设计反向损耗不得大于30dB,用户分支器分支衰减不得使用大于16dB的分支器。

2、放大器电平、斜率标准

干线与支干线放大器平坦输入,标准电平75dB,误差范围不得大于±2dB,输出电平为全倾斜输出方式,如频点Z1CH/22CH/860MHz,则电平值为90dB/95dB/99dB,电平误差率不得大于±2dB。

楼放与系统放大器平坦输入,标准电平75dB,误差不得大于±3dB,输出电平全倾斜方式,Z1CH/22CH/860MHz,电平值标准为96dB/101dB/105dB。

3、放大器级联数与网络供电方式

一是城区双向网络干放与楼放(系放)级联不得超过3级,农村网络光接收点设计原则要以自然村为单位开设光接收点,最大限度的减少干线电缆传输距离。

单向电缆干线传输距离不得超过1000米,放大器级联不准超过5级。

二是用户分配网络,城区楼房全部采用集中分配方式。

城区及乡镇平房用户实行一户一线制。

三是供电方式。

城区网络全部采取集中供电方式,乡镇网络用户密集区域,采取集中供电方式,对于较偏远的分散用户网络可采用220V供电方式。

(二)、其他施工标准

1、放大器、光接收机、电源供电器、干线分支器等设备,防雨性能差或特殊地段要安装防雨箱。

对于暴露在室外的各类分支器、电源供电点等必须安装防雨盒与防雨箱。

2、有线电视工程俗称接头工程,各类转接头的标准与质量、安装工艺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

所以全市有线电视网络必须统一设备转接头标准,室外设备转接头要使用高质量的各类防水接头,放大器、光接收机的电缆接头全部使用贯通接头。

-9电缆以上的设备接头全部使用密封胶密封,并做好防水处理。

所有接头与屏蔽网层接面要符合标准,接头安装要牢固可靠,网络各空位端子应接75Ω终端电阻。

3、平房入户布线及终端盒的安装要求

①入户分配网络使用-5、-7电缆,悬空距离超过25米的要采用12号或14号镀锌铁线做领线悬挂,用绝缘绑线固定,绑线间距40cm。

进户线路沿房檐和墙壁布线时,使用-5卡钉固定,间距40cm。

电缆线必须与用户电源线、电话线等分离固定。

更不准一起捆绑或相互搭挂,电缆线与其他线路的平行距离要大于5cm。

而且布线要整齐、美观、线路固定牢靠。

②为保证网络运行安全及广大收视用户安全,各有线电视网络必须统一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用户终端盒。

城区双向网络使用三孔终端盒,乡镇网络使用双孔终端盒(注:

各终端盒电容隔直耐压≥2000V)

六、有线电视网络的设备避雷与供电标准

(一)、网络的设备避雷。

各县区分前端机房要分别建设两种接地线,避雷接地线与工作接地线,接地线放电网要分隔建设,接地电阻<4Ω。

电源避雷接地线与避雷器接地线连接,机房所有设备接地与工作接地网连接。

机房避雷设备采取二级避雷方式,安装过流、过压保护设备,保护值<±10%以内。

各乡镇分机房、二级光链路光放大器机房,采用一级避雷和交流隔离两种方法避雷。

并建设标准避雷接地级一处,接地电阻<4Ω。

网络的各光接收点及较大集中供电点,要逐步全部安装1:

1隔离变压器、避雷器、建避雷接地级。

(二)、有线电视网络的供电

①为保证有线电视前端不间断播出,要求各县区分前端机房市电供电要稳定,有条件的县区要架设专用线路,并配备20—30Kw发电机组,并保证发电机组24小时待机状态。

各分前端机房还要安装5—10KW.UPS逆变电源(在线式),自动转换时间0ms,逆变供电时间不小于8小时。

电平充电时间6小时达到98%。

②二级光链路传输光信号的光放大器、光发射机和重点乡镇的光发射设备,根据实际功率要配备1—5KW.UPS逆变电源设备(在线式),自动转换时间不大于10ms,干线光放大器逆变点逆变供电时间大于48小时,重点乡镇光发射设备逆变供电时间大于12小时。

其他光发射设备要根据规划逐步配备齐全。

七、电视网络设备器材采购规定

为统一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首先必须统一设备器材的技术标准与质量。

既要统一各县区前端系统、光链路系统与电缆传输系统,城区双向网络系统设备标准与型号。

并结合新建与改造工程逐步向统一的标准化网络过渡。

所以全市有线电视设备器材的采购必须坚持采取统一购进的原则。

具体办法是,有线电视常用器材由市公司采取统一招标方式统一定购,确定设备器材的型号、技术指标和价格。

采取直接供货或指定购货厂家两种方式。

实现全市有线电视设备器材的统一采购,以保证今后再建工程与网改工程的技术标准与质量。

此办法自董事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二○○六年四月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