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857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docx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

《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

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可以说受益匪浅,可以简单地从两方面说起:

通过这次讲课,从老教师那学到了很多东西,至少明白课该怎么上,也切身体会到教师上课的情绪关乎着学生的听课心情和状态,可以说,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更加不怯场,由于我课前的准备东西挺多的,再加上课堂教学经验有限,所以,我一直怕忘记教学环节,但当看到学生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这些紧张也稍微减少了一些。

同时我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

在备课阶段我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我把所有课上需要的东西检查得很仔细。

我觉得这两点是作为教师的必须品质和素质。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这些都是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带来的,课堂上我总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心里一直等待学生把我要的答案说出来,当学生说不出来时,我就自己急于总结,说出课程重点,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努力使我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1。

灵活处理教材。

《分享快乐》这课我打算2课时完成。

在第一课时安排上,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第三环节小记者行动,感受快乐这一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感受,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2。

适当拓展,体现创造性。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

因此,我让学生在课余将带来的物品统一归类。

如生物角、图书角、收藏角等。

再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探究,懂得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也感受分享的快乐。

3。

主动参与,大胆活动。

新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这也形成了共识。

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

交流物品,分享快乐;看课件,体验快乐;小记者行动,感受快乐。

还在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爱别人、分享快乐,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这种风貌和精神正越来越多地渗入家庭,融入社会,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之一。

我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3课《分享的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

具体安排如下:

全班分成8组,每组5人,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1。

灵活处理教材。

《分享的快乐》这课教科书上有三幅图,一是同学们共同分享他们喜欢的东西的场面,二是春游时,一名同学没带水,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是上课同桌没有带彩笔,我应该怎么做?

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活动内容。

通过拔河比赛,让学生体会活动的快乐,取得第一的小队队员因为集体的荣誉快乐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快乐。

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快乐、感受快乐。

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一些快乐的事情,目的是让他们感觉到当自己快乐时,总是想尽快地与别人分享。

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2。

回归生活,突出课堂的经验性。

本课程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

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节课由拔河比赛中作为基石将学生引到快乐,体验分享的快乐上来。

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中一些记忆深刻的快乐的事,仍然围绕着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这些事,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在快乐的时候总是想尽快地让别人知道,而那时,听你倾诉的人也会跟随你的心情也很快乐。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很寂寞,通常都是自己玩玩具、看书等等,但今天,他们和同学们一同活动,也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同玩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这就是分享,原来分享也很快乐,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3。

主动参与,大胆活动,体验快乐。

新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这也形成了共识。

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

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拔河比赛,让他们在其中体会快乐;得到奖品的同学在品尝橘子时分给小组同学,分享快乐;互相欣赏自己喜爱的物品,感受分享的快乐。

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应留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主要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物品与他人交流,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欣赏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交流的`快乐,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分享与共享,是一种增值的快乐。

学生通过活动,不仅仅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与人分享,更主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快乐,只有快乐,他们才会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整节课,都是全班同学在共同活动,并且使他们自己在活动,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通过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

4、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时评价,以鼓励的发展性评价为主。

正确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具有强化与教育功能。

教师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和肯定,强化了其积极因素;对于学生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使他们明确了努力方向,这样,评价对学生就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

比如本节课同学们的拔河比赛之后,对于获胜组我们给予祝贺,但没有获胜的同学会很遗憾,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快乐情绪,这时,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只要你们努力,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并告诉他们要有能承担挫折的勇气,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面对失败,不断地总结经验,这样才会成功。

引导他们说说自己快乐的事,这样,其他的孩子们就又会回到快乐中去。

孩子在说快乐的事情时,当他们说到自己或集体的到某种荣誉时,我都会向他们表示祝贺,让他们体会到大家与他们一同分享快乐的感觉,自己也很快乐,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及时的评价,恰当的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为人的道理。

在整个活动中,我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性、活动性、生活化,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数教学反思陈毅探母教学反思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

《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

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

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

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

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

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

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

(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

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学生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

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

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

天哪!

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

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

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

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

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在这里教学时,也不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进行讨论,可专门设计练习。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

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

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

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

这句话是作者讲的。

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

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

同学们要经过想像,想像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四、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

我们不仅要学生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

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懂得给予别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

只要你能够给别人一点帮助、安慰,别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今年第一次接触生命教育课,拿到课本时“劳动创造美好人生”“快乐与人分享”“改变我的想法”……那一个个标题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怎样上好这样的课,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引领方向,如何创造生命教育课的优质课堂?

这些问题一直是我探索的内容。

当一遍遍研读生命教育课的课程标准和每一次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让我逐步找到了教学的方向。

现结合《快而与人分享》一课谈谈我对创造生命教育优质课堂的一点感悟。

一、灵活地处理教材,为优质课堂奠定基础。

标准中指出:

“生命教育教材不仅是作为知识载体让教师讲授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启发学生开展活动、体验的工具。

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把社会生活中对学生生命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及身边的人和事都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以增进课程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因此,《快乐与人分享》在课时安排上,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分享喜欢的物品,感受快乐这一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感受,体现了地方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氛围,实现优质。

课标指出:

生命教育课程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换自身角色;要虚心、耐心地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之对话;对学生倾诉的隐私和悄悄话,要给予尊重和注意保密;要建立一种民主、宽容、愉悦、互助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归属感,进而激发其生命潜能,促进其生命健康成长。

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

暖身活动,体验快乐;摆脱烦恼拥有快乐之旅;赠送快乐卡,感受快乐。

还在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还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拓展,体现创造性。

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学会探究,懂得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也感受分享的快乐。

一节课上下来,学生们都与别人分享了快乐,也都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开学已经有段时间了,江楠的情绪依然不稳定,有时还会哭泣。

经过半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小朋友都因为再次回到幼儿园而感到高兴,只有江楠小朋友每天还是红着眼睛来幼儿园的,这让我感到很焦虑。

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案例一:

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我将饼干都倒在一个盘子中,让孩子们坐在桌子边自己拿饼干吃。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都开心地吃着饼干。

只有江楠哭了,我不知缘由,上前询问,可是江楠低头不语。

孩子们陆续吃完点心离开桌子,江楠依旧低声哭泣。

当第一组桌子只留下江楠一个人时,她迅速将盘中剩下的饼干全部拿在了自己手里。

案例二:

由于江楠一直要哭所以我对江楠的关注特别多,也因此形成了江楠对我的依赖。

今天在游戏时,丫丫可能累了,走到我身边要我抱,江楠看见了连忙走过来拨开丫丫的手,丫丫也毫不示弱,两人顿时“大打出手”。

案例三:

午睡时,江楠拿出带来的新被子,我上前与她开玩笑:

“江楠的被子真漂亮,让老师也盖一盖吧!

”说着我把被子朝自己的身上拉了一把,这引起了江楠的不满,她一把将被子拉回。

原因分析:

点心放在盘子中,为的是培养孩子学会分享。

江楠喜欢吃饼干,她认为盘中的饼干应该像家里一样独自享用,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江楠只能无奈地看着伙伴们将“自己”的饼干吃完。

所以她只能坐在一边哭泣。

江楠拨开丫丫的手,是不愿意丫丫让老师抱,因为老师是江楠最喜欢的,在她心目中,老师像妈妈一样,最喜欢她,她不能与其他人分享老师,于是出现了这种冲突。

在家里妈妈是江楠独享的,在幼儿园里,找到一个可以依赖和信任的人,却要和其他人一起分享,这也是江楠老是哭泣的原因之一。

被子是江楠独有的,她不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被子,这除了说明江楠的自我以外,还说明老师尚没有在江楠心目中建立信任感。

在这样的状态下,老师提出的建议是江楠难以接受的。

今天我给孩子们讲了故事《小猪的妈妈不在家》,故事的大意是:

小猪的妈妈不在家,小猪请了好朋友去家里玩,并将自己的玩具与小伙伴们分享。

当我讲到“小猪将自己的自行车与猴子分享”时,江楠在下边自言自语:

“我不会的!

在江楠妈妈的交谈中,我得知江楠家里也有一辆自行车,在小区花园里玩耍时,曾经有几个孩子想借来玩,都被江楠拒绝了,而且还引来不少哭声。

妈妈也因此与江楠谈话,试图说服江楠将自己的自行车与小伙伴们分享,但都没有成功。

江楠十分介意自己的东西被分享,即使伙伴伤心。

我的故事又一次触及了江楠不愿分享的心理,于是江楠对于分享很敏感,在集体环境中,不能分享或者要她与人分享成了江楠内心的一种压力。

当今社会的家庭结构,往往导致很多孩子处于“独我”的教育环境。

从与江楠每天“斗争”的那些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江楠有那么点固执,有那么点逆反,但最重要的是“不愿分享”,这是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

在幼儿园里江楠除了和老师玩以外,大多数时间都是独处,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江楠也始终与其他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有伙伴超过了她的心理“区域”时,她会像警惕的小鹿一样马上停止玩耍,静静观察伙伴的动向,随时防御。

因为江楠知道当伙伴靠近时,自己的利益可能被侵犯,如分享自己的玩具,这些都是江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经验。

由于她过于自我,以及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她不愿接近别人,宁可自己独自玩耍,这也让她无法得到与同伴游戏的乐趣,这就是江楠一直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的主要原因。

采取措施:

1、让江楠多和小朋友们交流,打入其他孩子们的世界,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行为。

2、让江楠主动承担帮助别人的活动中,让其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取得成效:

放学了,妈妈来接江楠,江楠扑到妈妈的怀里,在老师的赞扬声中,妈妈从包里拿出了一根棒棒糖,江楠高兴地拿在手里呐呐自语:

“棒棒糖!

棒棒糖!

”逸逸在一边眼馋地看着,妈妈见了边掏包边对江楠说:

“江楠,把棒棒糖给小朋友吃吧,妈妈包里还有好吃的。

”“不要!

”江楠双手护着自己的棒棒糖,,并伸长脖子等待妈妈从包里取出其他东西。

妈妈又从包里取出了一片饼干,江楠一手拿饼干,一手拿着棒棒糖,妈妈让江楠做出选择——分一样东西给逸逸,江楠看看右手,再看看左手,犹豫了一会,最终用摇头做出了决定。

妈妈又从包里取出一包葡萄干,让江楠分给小朋友。

江楠的小手拿满了东西,看着手中自己喜爱的食物,江楠停顿了片刻,最终打开葡萄干包装,掏出一颗给逸逸,在妈妈的要求下,又掏出几颗给其他小朋友……

看着江楠和同伴们分享葡萄干,我突然意识到:

让一个不愿分享的孩子尝试分享,不应该让她有被“剥夺”的痛苦。

棒棒糖不能分享,饼干不能分享,因为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葡萄干的数量却可以保证江楠和同伴一起分享,当江楠艰难地同意分享葡萄干时,其实也是她学习分享走出的第一步。

培养孩子分享不是一天一时就能形成的,需要时间、时机,当然也需要策略。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一点一滴地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