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1032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8年高考历史评分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考生作答本题,除了需要具备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等能力外,还需要应用到多项学科关键能力,如: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本题第

(1)问有两个问题,即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考生需要在全面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读的基础上,淮确理解乡约制度的内容和

第8页,共4页

特征,客观叙述和说明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评价乡约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以道德教化为主到增加宣讲“圣谕”的内容、从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两个方面。

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促进文化传播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问要求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考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清政府的内忧外患、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和清末政治制度改革等三个方面作答。

本问因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中国近代史必备主干知识,作答的难度不大。

第(3)问要求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本题题干指出村民自治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即其相对于以前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而言具有伟大的创造性的意义。

考生再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三的有关信息置于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就不难答出若干条意义来,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

本题作为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不仅考查了多个必备主干知识点和学科关键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历史学科立德育人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创造作用,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评分细则:

41、

(1)变化:

1、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扬善去恶),明清增加宣讲“圣谕”的内容(官方意志)

2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 、乡约组织由较小范围到官方广泛推行、范围扩大

(以上共三点,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得6分;

答对一点,得3分。

每点若答案不全面,酌情扣1分,即得2分。

抄材料得3分)

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或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

2、有利于发展生产(经济发展)

3、促进了儒家文化或传统道德的传播以上共三点,每点2分,共6分。

类似表述:

1、基层管理、社会稳定、君主集权(2分);

教化百姓(1分)

2、生产力、生产积极性、自然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2分)

商品经济、工商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1分)

3、传统美德、理学、社会风尚、社会品德(2分)

文化思想、统治思想(1分)

(2)内忧外患(3分)(类似表述:

民族危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救亡图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等)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类似表述:

西学东渐、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传播、西方地方自治、

西方民主实践等)

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立宪派的推动、清末政治改革等)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2分)(法制建设系统化、制度创新等)

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分)(基层社会稳定、当家做主、基层民主制等)

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2分)(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建设)

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到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 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修改后的历史学科高考考试大纲新增的要求,旨在引导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能力。

本题的情境为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文学作品往往折射出该时代的许多重大历史现象,能够成为了解历史的重要素材。

本题以小说作为材料,实现了情境设置的创新,贴近现实生活,增加了考生对试题的熟悉感和亲近感。

《鲁滨逊漂流记》的不同情节反映出了近代早期新航路开辟和大航海时代、殖民扩张、奴隶贸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许多重大历史现象,均为学生学习的主干知识,可以供考生提取情节,保证了试题的开放性,让考生根据自身对历史现象的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避免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

本题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

小说情节反映出历史现象,但本身并非历史真实。

本题要求要求考生首先从小说中提取一个情节,然后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后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展现出将阅读文学作品与分析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思维过程。

本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全面考查。

首先,考生在发现问题过程中,需要对小说梗概进行整理,从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其次,需要考生将提取的信息即小说情节与所学知识中的历史现象相联系,从中找到契合点;

再次,需要考生客观完整地叙述所学必备知识中的历史现象,考查了考生运用归纳概括方法分析问题的这一关键能力;

最后,需要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正确评价和解释历史现象。

因此,试题考查的范围涵盖了考试大纲中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包括了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体现了考试的综合性这一方向。

评分细则:

分四部分给分

情节:

对材料情节的提取,有明确的主题。

(2分)

历史现象:

以上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包括时代、主题、内容。

(2分)概述:

背景、方式、表现(每项2分,但得分不得超过4分)

评价:

从大处着眼,对该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评价内容超出材料之上,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也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但从几个层次或者部分进行回答,每项2分,但是得分不得超过4分,逻辑不清楚,酌情扣1-2分。

示例一

小说情节: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欧洲宗教改革。

概述:

16世纪欧洲兴起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听命于罗马天主教会的各个新教派。

新教反对罗马教廷的精

神垄断,主张:

信仰即可得救;

《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理解和解释;

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确立适应资产阶级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科学文化发展。

示例二

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去非洲贩卖黑奴。

历史现象: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建种植园,进行三角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办种植园、开采金银矿藏。

由于美洲需要大量劳动力,贩

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兴起。

三角贸易以欧洲廉价商品到非洲换取黑奴,满载黑奴的船只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换取美洲的金银和农产品,运回欧洲。

种植园经济掠夺的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黑奴贸易,破坏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

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大量劳动力,为美洲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汉武帝的年号改革,年号纪年制度被清代学者赵翼誉为“万古不易之良法”。

自汉

武帝创制后,不仅中国历代王朝沿用不辍,且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至今仍在使用题。

目在设问上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第

(1)问问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根据材料即可作答,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问

不仅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参考选修改革册的内容才能有效作答;

在获取和解读信息之外,

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两问中,还考查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问考生纪年方法的区别,材料所给信息足够学生作答。

在汉武帝改革之前,纪年方法是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有皇帝的纪年,诸侯王亦有自己的纪年。

改革之后,则以皇帝颁布的年号纪年,在全国范围内通用,诸侯王国也不例外。

(2)问要求考生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年号纪年相对于原有纪年法,首先是全国所有地方都通用,不再区分王国与汉郡,这是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加强皇帝集权,并且维护国家统一的,这一点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修改革册以及必修政治册的中国古代部分,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即在于此。

其次,年号制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其纪年都相对要更准确不,容易混淆,所以方便了纪年。

第三,自从汉武帝创制了年号纪年,之后的历代王朝都使用这一制度,前后延续了两千年,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第四,在第三条的基础上,年号纪年法还播到中国周边地区,是构成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表征之一,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说明】共有85686人选择,均分是9.7,满分卷占比0.3%,得分8分的学生占比是10%,9分的学生占比是15%,10-11分的学生占比是16.89%,12分的学生占比是12.89%

(1)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改革前:

连续纪年、皇帝与诸侯王各自纪年(3分)

改革后:

以年号纪年,全国各地通用。

(3分)

完全照抄材料,最多3分。

(2)影响:

学生按照“政治、经济、思想”传统模式来答题,采点给分。

将“对内和对外”混在一起,酌情扣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

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11分)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通过该题的考查,引导考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题干以考试大“纲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考点,考查考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演变进程的熟练掌握,有助于他们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形人成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与战争进程的变化紧密相关。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面对法西斯国家日益嚣张的侵略势头,推行“绥靖政策”,处处妥协退让,企图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保住自

己既得利益,并欲将战争引向苏联。

虽然,英、法等国迫于国际舆论,也对法西斯国家实施了一定的经济制裁,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这。

些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并没有产生实质的作用,不仅不利于被侵略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反而在事实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苏联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也与德国签订了《苏

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认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

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过程中,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19。

40年,德军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侵占法国并迫使其投降,对英国也发动了猛烈攻击。

1941年6月,德军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日本也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对美、英军队发动进攻,企图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严重损害了美、英的利益。

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

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以往“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家的援助。

1941年8月,美、英两国发表《大西洋宪章》,同时也开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为世界反法系同盟的正式建立奠定重要基础。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逐渐改变之前的认识,将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新届定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每一点2分,满分

4分)

(2)(第一层面)帝国主义战争:

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

②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③战争最初在英法德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每一点3分,满分6分,如答成经济危机,贸易战等相关表述,酌情给1分)。

(第二层面)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①苏德战争爆发;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每一点3分,满分6分,如答成德意日侵略加深,战争

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抗战等类似表述,酌情给1分)。

(2)问满分11分,没有分出逻辑层次或照抄题目者,最多4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

933年罗斯福上台后,

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

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在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题中第

(1)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需要考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归纳美。

国在建国初期,其外交政策一直秉持华盛顿总统的“中立”思想,避免卷入美国以外的纷争,即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事务。

进入19世纪后,美国日益暴露出独霸美洲的野心,此后不断加强对拉美地区的经济控制乃至实施野蛮的武力干涉到。

20世纪30年代,随着罗斯福总统的上台,美国又放弃原有的武力干涉政策,转而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

由此可见尽,管与19世纪以来美国的拉美政策相比,罗斯福的拉美政策发生了变化,但其改变的只是手段与方式,而参与拉美事务的本质并未改变因此,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基本特征的区别在于:

一个是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

事务,另一个则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该问旨在要求考生能

够正确解释这一历史现象进而考查考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实施,无疑对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的美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放弃原有的武力干涉的方式,转而采用温和的政治与经济手段来参与拉美事务,既可以改善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促进美国与拉美地区之间的贸易,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抑制了法西斯势力在该地区的扩张。

但无论美国的拉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实质仍是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

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每一小点2分,满分4分,没有提及拉美扣1分)。

2、作用:

①[经济层面]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或缓解美国经济危

机等表述)。

②[美国的政治层面]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或扩大美国在拉美的影响等表述)③[拉美的政治层面]有利于拉美地区的民族独立。

④[法西斯的政治层面]抵制法西斯的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每一小点3分,满分9分)

实质:

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2分)第

(2)小问,问满分11分,没有分出逻辑层次或照抄题目者,最多4分。

均分(前者含零分,后者不含零分)

41、

(1)均分6.85/7.18

(2)(3)均分5.74/6.07(第2问和第3问合在一起评分)

42、均分4.96/5.67

45、均分9.12/9.71

46、均分6.26/6.4

47、均分8.59/8.63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读题审题规范(考生必看)

首先、读题要规范

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特别是在卷面中呈现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引言(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西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

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

对有些材料我们要根据材料当中的“。

”、“……”、“;

”或根据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并简单概括材料个层次的中心。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其次、审题要规范

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好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分,仔细分析大家的卷子,会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或者表述不准确,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