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070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

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城市发展很快,但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导致宋代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

B.宋仁宗采用设置广惠仓的方式救助城市市民,但对乡村百姓的救助却没有相应措施。

C.工商群体参与救助主要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是城市救助体系中的一员。

D.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出现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分析宋朝采取社会救助措施的原因,并点出这种救助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

B.文章在论述社会群体参与民间救助时,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佛道人员在其中的作用。

C.文章主体部分从官方救助体制和民间救助体制两方面论证了宋代城市救助的情况。

D.文中列举苏州城巨富和建康府“行院”组织的事例论述了城市民间救助有不同类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徽宗时,城市救助体系较全面,但宋室南渡后,国力疲弱,此方面再难有举措。

B.对城市“穷民”的救助政策有很多种方式,但对“贫民”的救助方式却比较单一。

C.传统救助与官方救助不仅救济的主要对象不同,救助工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D.官僚士人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自觉参与社会救助,是民间救助的倡导者。

2、我会阅读。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

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

为赶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

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饱食一顿,过把瘾。

就连晚上困在炭火边睡熟时,烤焦了脚皮子,都有人在梦中喊香。

这是个十分贫穷的日子,把一年能吃上一两回荤腥的日子,唤作“打牙祭”。

  大佬、二佬、三狗和二娃趁这雪天,担着炭拐过十湾九坡,将黑时分赶到集上,每人终于换得一把毛票票,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

二佬、三狗、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结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着。

“打回牙祭吧!

”大佬、二佬、三狗都凑了份子,便把眼晴望着二娃。

二娃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了回去,讪讪地说:

“回去再说吧!

  回到炭窑边,已是深夜。

众人急不可耐,垒灶支锅,做起饭菜来。

他们再一次催促二娃凑份子,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

“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

”便不再吱声,仿佛是在和自己赌气。

  肉是肥巴巴的肉,唯有肥的肉才解馋。

洗的洗,切的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香味四溢,灌满了整个山沟,肉在锅中翻滚。

他们只待汤再少点、浓点,肉再烂点,便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牙祭”。

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

本来锅中也要加水的,三人均没在意。

肉炖得滚乱,香气四溢。

大佬、二佬、三狗便迫不及待,捞着肥肉块子便往嘴里塞。

当然,没有二娃的份,这个年头牙祭不常有,没二娃的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显得生分。

可二娃还是拿碗来了,众人着急。

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

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

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

  那天以后,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传开了,像山岗上的风一样快,迅速传到了村野中的每个角落。

童叟皆知,家户喻晓。

故事情节自然都绘声绘色。

说者口中带着讽刺,众人皆把它当作笑料来传。

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万,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

  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见。

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

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

二娃的家里逐渐富了起来,不再寒碜。

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这个故事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

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个故事后,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

  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孩子和家长,送孩子去上学。

  当然,富起来的二娃自己也讲这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后,属于回忆式讲述,故事尽管讲得平淡,看似是轻描淡写,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

当然,这大多数只在儿女回家团聚的时,二娃才讲的。

(摘编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既引出了烧炭卖炭的故事,又为写打牙祭、二娃闹笑话的故事作了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前者如二娃数钱和咽口水的动作,后者如“(香味)灌满了整个山沟”,都极具表现力。

C.小说着重记述了贫困年代的一个关于吃的笑话,表面上是笑话,实际上是一个励志故事,读来令人心酸,感人肺腑,具有教育意义。

D.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故事传开后,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姓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不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不一样。

(2)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前四段和后四段,在内容、风格情调、作用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试进行分析鉴赏。

3、我会阅读。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5亿,养老产业需求市场将达到5万亿元,生育率的降低促使了“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机构养老的模式开始兴起,目前我国“9073"(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人量分别占90%、7%、3%)的养老格局已基本明确。

养老服务的三种模式

(数据来源:

华经市场研究中心)

材料二: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抱团养老”成为一些人的选择。

对社区、特别是农村老人来说,要是进养老院,每月至少需要1000多元的费用,对自己和子女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而“抱团养老”,日常与共住老人热闹相聚,可以实现低成本互助,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抱团养老”模式所需的公共投入也相对较低,甚至可以“零投入”,然而,对于抱团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具体管理,至今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

当遇到涉及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意外伤害责任认定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问題时,到底应该适用哪一套办法,至今仍不明确,这为“抱团养老”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在少子老龄化时代,要维系捉襟见肘的家庭养老功能,就要促进“养老在地化”和“养老就近化”结合。

  “养老在地化”是指健康活跃的老年人最好能在熟悉的、有归属感的地方养老,老年固化现象告诉我们,老年人不适宜长期异地养老,容易“水土不服”,产生矛盾和烦恼,所以居家养老模式从情感上说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这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

客观上,异地医保难以结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养老就近化”是指在居住方式上最好保持有距离的亲蜜,代际分开居住模式,即“端过一碗汤去不凉”的亲情距离,老人通过迁徙投靠儿女或者相反,老人和儿女可以也最好同在一个地方生活,但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圈子,保持距离以示彼此尊重;

同时距离还不能太远,否则会影响亲密度。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来得复杂和严峻,即使子女在身边,脆弱的“4-2-1”家庭结构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回望过去,家庭养老不仅是制度化的传统,而且是人性化的安排。

作为最贴近人类情感、最能满足老人心愿的养老模式,可惜如今已经渐行渐远。

  “养老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总趋势,对应于不同类型的老人,需要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养老院养老服务。

(摘编自穆光宗《养老社会化新趋势》)

材料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

但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料、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等问题困扰着老人们,他们迫切需要在家庭、社区中就近获得养老服务。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急、助医等服务。

这种养老服务方式,既解决了老人在养老院养老、缺少亲人陪伴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种种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和家庭保姆等一般意义上的家政服务相比,这种服务模式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需求面更广。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在社区内打造集居家养老、日托照料、中央厨房、健康管理、社区康复、专业培训、智慧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居家综合服务中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业主。

社区老年人有了颐养天年的美好环境,子女有了解除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托付的“坚强后盾”。

(摘自东方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育率的降低促使“养儿防老”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机构养老模式的兴起,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构成了目前的养老格局。

B.“抱团养老”至今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适用办法也不明确,更容易产生法律纠纷,选择这种养老方式要慎重。

C.在“9073”的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所占比重最大,这种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因各自家庭的不同,也存在不同的方式。

D.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社区打造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居家综合服务中心能更好地服务于业主,可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构养老主要有政府兴建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和民间资金兴建的养老机构两种形式,但对机构养老的选择比重远远不及居家养老。

B.“养老就近化”实际上就是指父母与子女在同一地方,距离较近地生活,即使这样,当今的家庭结构也难以真正的落实。

C.材料三主要针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家庭养老是比较合理的模式,也符合社会现实,值得当今大力推广。

D.材料四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抱团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各具有的优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

4、我会阅读。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

父守遇,郑州防御判官。

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

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

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

及维翰出镇相州,历泰宁、晋昌二节度,皆请质为从事。

维翰再相,质迁主客员外郎、直史馆。

岁余,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

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

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

“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

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

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

叹曰:

“宰相器也。

”世宗初征淮南,驻寿、濠,锐意攻取,且议行幸扬州。

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

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质趋前曰:

“仪近臣也,过小不当诛。

”因免冠叩头泣下,曰:

“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

愿宽仪罪。

”世宗意遂解,复坐,即遣赦仪。

世宗不豫,入受顾命。

恭帝嗣位,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

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

时质方就食阁中,太祖入,率王溥、魏仁浦就府谒见。

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

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

“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

”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浦等降阶受命。

宋初,加兼侍中,罢参知枢密。

乾德初,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不允。

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

九月,卒,年五十四。

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

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质力学强记,性明悟。

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

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云。

质性卞急,好面折人。

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

闺门之中,食不异品。

身没,家无余赀。

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

“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

”太宗亦尝称之曰:

“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赞曰:

质以儒者晓畅军事,及其为相,廉慎守法。

质临终,戒其后勿请谥立碑,自悔深矣。

太宗评质惜其欠世宗一死。

呜呼,《春秋》之法责备贤者,质可得免乎!

(摘编自《宋史·

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第八》)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B.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C.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D.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它是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B.进士:

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会试者。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殿试覆核和决定名次,其中殿试的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称“进士及第”。

C.宰相:

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同平章事、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范质曾任后周的宰相。

D.不豫:

对君王生病的讳称。

古代天子、诸侯、士和普通百姓生病都有不同的讳称,如普通人生病多用“违和”等说法,这是古人“别尊卑,异死生”观念的体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质身负才华,受人赏识。

后唐宰相桑维翰因其文章极为器重,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后又历任泰宁节度使、晋昌节度使。

B.范质谨慎小心,处事稳重。

在契丹侵边时,少帝让他召集各位学士来起草诏令,范质担心泄露机密,独自起草。

C.范质虑事周详,敢于进谏。

世宗征伐淮南时,锐意攻取,准备进攻扬州,范质认为军队疲惫,不宜作战,于是和王溥哭着进谏。

D.范质廉洁耿介,白璧微瑕。

他从不接受各方馈赠,家里生活简朴,没有多余的财产,编者对其大为称赞,但也惋惜他未能为世宗守节。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

(2)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

5、我会阅读。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

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

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

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

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C.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D.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要保持清醒,不要沉迷爱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在听完琵琶女自述身世后,不禁也感怀遭遇,表达同病相怜之感的两句是: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慰吹洞箫者,认为无需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央视辩论节目《世界听我说》中,华人辩手个个巧舌如簧,努力通过他们的思想和口才交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②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越要居安思危,决不能犯战略性、原则性错误。

③不少人为了追求好身材而盲目节食减肥,食不果腹,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很可能适得其反,影响身体健康。

④全国首个为自动驾驶车辆研发测试、能力评估而建设的封闭测试场地已启用,无人车上路指日可待。

⑤研讨会中,专家对某电视剧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在指出部分瑕疵之外,更称赞这是一部雅俗共赏、富有价值的优秀作品。

⑥大雪沸沸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

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莱茵河畔一座崖壁陡峭的山顶上,有一座名叫杜斯特瓦德的小村庄,住着百来名村民,他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几百年来一直过着安宁而祥和的岁月。

B.央行2017年《金融稳定报告》明确指出,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253.52万亿元,表外资产规模相当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109.16%。

C.在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引导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分清层次类型,办出特色水平,服务经济社会极其至关重要。

D.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牢记并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才是党的力量的源泉。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身为学子的我们,每逢教师节到来之际,都纷纷莅临学校拜访恩师。

B.您是德高望重的泰斗,我要刻苦努力,如愿以偿成为您的得意门生。

C.因不慎,在学校食堂丢失一把钥匙,如有拾到者,请迅速奉还本人。

D.李教授客气地对他说:

“您惠赠的大作我已收好,回去一定拜读。

10、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就是生活。

①______________,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艺术。

但文学不单纯是镜子,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内心处理过的、具有了一定审美形式的东西。

作家既是生活的奴隶,②______________。

作为生活的奴隶,是因为作家在具体的生活中,③______________。

作为生活的主人,是因为作家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他必然创造出一种生活之外的独特的文艺作品。

11、下面是某有机农产品评定机构的评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四、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农民歌手的代表,大衣哥朱之文因为参加了《星光大道》和春晚而火遍大江南北。

2018年8月5日,有关大衣哥的一段视频被网友曝光,原来是朱之文到银行来领取自己的小麦补贴款。

这件小事情居然在网上引发了巨大争议。

  许多网友声称大衣哥种地就是在作秀,其实他并不缺钱,他和普通的农民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不应该领这补贴款。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声称大衣哥种了地就应该拿补贴,地是国家的,补贴也是国家给的,难道有钱人种地就得不到补贴了吗?

不缺那些钱就不用领了吗?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1)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