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760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古文观止.docx

五年级古文观止

(五年级小古文)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jiào)可知。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操的儿子曹冲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老师的话】

曹冲称象的过程,可以分做几个步骤?

他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

注:

①智:

智慧。

②若:

相比。

③意:

意识。

④及:

达到。

⑤致:

送到。

⑥太祖:

曹操,即曹冲之父。

⑦访:

询问。

⑧群下:

手下群臣。

⑨理:

办法;道理。

⑩校:

比较。

⑪物:

物品。

 ⑫悦:

开心。

 ⑬施行焉:

按这个办法做了。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下一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停止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老师的话】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积极进取,放大眼光,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得不到收获。

注:

①涉:

渡。

②遽:

立刻,匆忙。

③契:

雕刻。

④所从坠:

从剑落的地方。

⑤求:

寻找。

⑥若:

像。

⑦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去到集市上,却忘了带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于是说:

“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老师的话】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有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跟郑人买履有什么区别?

注:

①郑:

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在河南省的新郑市。

②欲:

将要,想要。

③度(duó):

用尺子量。

动词。

④置:

放置,搁在。

⑤操:

带上,拿着的意思。

⑥得:

得到;拿到。

⑦履:

鞋子。

⑧度(dù):

量好的尺码。

⑨市罢:

本义停止,引申为散了。

⑩自信:

相信自己。

 

揠(yà)苗助长

宋人有悯(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死光了。

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老师的话】

我们学习也一样,不能急于求成,学习要一步一步慢慢的来,如果一次学习太多东西,我们会接受不了的。

注:

①揠:

拔。

②芒芒然:

芒同茫。

疲惫不堪的样子。

③其人:

他家里的人。

④病:

疲劳,困苦,精疲力尽。

⑤趋:

快步走。

⑥槁:

花草干枯,枯萎。

⑦寡:

少。

⑧耘苗:

给苗除草。

⑨非徒:

非但。

徒,只是。

⑩益:

好处。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

接近太阳,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

到黄河、渭水中去喝水,黄河河渭水的水不够喝。

到北边去喝大湖裹的水,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桃林。

【老师的话】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他的这种敢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注:

①逐走:

竞跑,赛跑。

逐:

竞争。

走:

跑。

②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渴:

感到口渴。

④欲得饮:

想要喝水解渴。

⑤河、渭:

即黄河、渭水。

⑥北饮大泽:

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⑦未至:

没有赶到。

⑧道渴而死:

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⑨邓林:

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yuè)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老师的话】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偏不了一世。

我们每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注:

①竽:

古代的一种乐器。

②使:

派,让,指使。

③南郭:

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

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④说:

通“悦”,喜欢。

⑤廪食以数百人:

官府供食。

廪:

粮食。

食:

给东西吃。

以:

同“与”。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于是那个农民丢掉农具荒废了他的耕作,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兔子不可能等到,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老师的话】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凭借侥幸心理,将一无所获,遗憾终生。

注:

①株:

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②触:

撞到。

③释:

放,放下。

④耒:

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⑤冀:

希望。

 

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

“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老师的话】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注:

①伐:

讨伐。

②孤竹:

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现在的滦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③往:

出征。

④师:

学习,请教,向……学习。

 

匡衡穿壁

匡衡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小名稚圭。

他勤奋好学却没钱买蜡烛。

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

同乡有一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

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

“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

”主人被其感动,就把书借给他。

后来,他便成了学问家。

【老师的话】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注:

①穿壁:

在墙上打洞。

②逮:

及、到。

③资给:

资助给。

④文不识:

姓文名不识。

⑤邑人:

同县的人。

 

曾子杀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夫人道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要捉小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

“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

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老师的话】

言必信,行必果。

注:

①彘:

猪。

②曾子之妻之市: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③女:

通“汝”,你。

④顾反为女杀彘:

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

⑤适:

往,适市来:

去集市上回来。

⑥非与戏:

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

开玩笑。

⑦非有知:

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

⑧非所以成教也:

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陈蕃(fán)立志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蕃曰: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打扫(闲置)自己所住的房间,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

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看望他,问陈蕃说:

“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

“大丈夫出生在世,应当以清扫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间呢?

”薛勤知道他有使社会澄清的大志向,认为他很不寻常。

【老师的话】

陈蕃立大志,做大事而不拘小节。

薛勤从这一点上肯定了他。

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呢!

”立大志应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才能。

注:

①尝:

曾经。

②芜秽:

不整洁。

③候:

看望。

④清世:

使社会澄清。

⑤奇之:

认为他奇特。

 

幽王击鼓

幽王与诸侯约:

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bāo)姒(sì)视之大说(yuè),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译文】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

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

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来过,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

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看见这景象对其感到非常高兴。

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但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

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全天下人所耻笑。

【老师的话】

由此看来,丢掉了“诚信”,不仅害人,也会害己,这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牢记:

诚信——做人的根本!

注:

①为高堡于王路:

在大路上修建碉堡。

为:

修建;堡:

碉堡;王路:

官道。

②数:

多次,屡次。

③为天下笑:

被天下耻笑。

为,被。

④说:

同“悦”,高兴,愉快。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境的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的逃跑进入胡人的领地。

人们都对他表示安慰。

那个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祝贺他。

那个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坏事呢?

”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

人们都来安慰他。

那个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

靠近边境一带的人死了十分之九。

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老师的话】

福祸相依,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

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以化为福。

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注:

①塞上:

这里指长城一带;边塞。

②善术者:

精通术数的塞翁。

善:

精通,善于。

术:

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亡:

逃跑。

④胡:

古代北方少数名族,多指匈奴人。

⑤吊:

慰问遭遇不幸的人。

⑥将:

带领。

⑦髀:

大腿骨。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gǔ)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zǔ)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

到了集市旁边,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年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母亲很满意的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老师的话】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注:

①舍:

家。

②墓间之事:

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③嬉:

游戏,玩耍。

④贾人:

商贩。

⑤炫卖:

沿街叫卖,夸耀。

⑥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⑦徙居:

搬家。

⑧揖让进退:

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

因此,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然后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然后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老师的话】

实践出真知!

注:

①虽有佳肴:

即使有美好的菜肴。

虽:

即使;嘉:

佳,美好。

肴:

熟的鱼肉等,熟食。

②弗食:

不吃饭。

③旨:

味美。

④至道:

至高无上的道理,极好的道理。

⑤知不足:

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

⑥知困:

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困惑的地方,困:

不透彻。

⑦自反:

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⑧自强:

自己奋发图强。

强:

使动用法,使……强。

⑨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

促进;意思是:

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tāo)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老师的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注:

①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②行: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③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④淡泊:

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⑤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⑥广才:

使才智广博。

⑦慆慢:

过度怠慢。

慢:

怠慢,慆:

过度。

励精:

振奋精神。

励:

奋勉,振奋。

险躁:

暴躁、浮躁。

⑧驰:

消失,逝去。

⑨日:

时间。

⑩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劝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老师的话】

荀子连用五个比喻,说明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注:

①輮以为轮:

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以:

把。

为:

当作。

②虽有槁暴: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③受绳:

用墨线量过。

④就砺:

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

磨刀石。

就:

动词,接近,靠近。

⑤日参省乎己:

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知:

通“智”,智慧。

明:

明达。

行无过:

行动没有过错。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wéi)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老师的话】

文中“用力多者收功远”是概括主旨的句子。

注:

①患:

担忧,忧虑。

②若:

如。

③众:

众多。

④迨:

到;等到。

⑤倍诵:

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或:

有时。

⑦咏:

吟咏。

⑧独:

独自。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

“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

“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平公说:

“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

”师旷说:

“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

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人生哪有不拿着烛火照明的时候呢?

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

“说得好啊!

【老师的话】

我们得到的启示有三:

其一是人声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其二是“老而好学”岁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其三是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注:

①暮:

晚了。

②安:

怎么。

③戏:

作弄,戏弄。

④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⑤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点上烛光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之,令诘(jié)其官位姓名,蒙正遽(jù)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

“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

且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

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

“这小子也来参政啊?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

与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

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

吕蒙正则说:

“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

”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老师的话】

文章中吕蒙正不记人过,实在难能可贵。

吕蒙正面对当众讽刺自己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的冷处理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争锋相对,甚至怀恨在心,打击报复的态度,避免了激化矛盾。

作为宰相的吕蒙正却有不记人过的心胸,这样的气度,令人佩服,敬仰。

我们从吕蒙正身上,可以学到为人处事的智慧,懂得容人之过的道理。

注:

①悔不穷问:

后悔没有彻底追究。

②同列:

同在朝廷中做官的同事。

③佯:

假装。

④诘:

追问,责问。

⑤遽止之:

立即制止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