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1658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书法》倪瓒文档格式.docx

留下许多书画精品。

倪云林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

他常在画上题诗,诗画相映成趣,时人以唐代王维比拟之。

其画风疏远萧散,诗风简淡秀雅,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思,在题画诗中得到了进

步阐发。

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诗画合一,题画书法也熠

熠生辉。

他的字古雅隽逸,题诗和款跋于画上,达到诗、书、画生发映带、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他的款题书法,为我们体悟其简远高洁之情志和创作时的心态意绪,认识、研析其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路径。

倪瓒在绘画上的款题书法,大概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在自作画上题写诗句、年代款、名款、跋文等;

二是同时或后来的书画家、鉴藏家在他的画作上题诗、题跋;

三是倪瓒在别人画作上题诗,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元代画家张中《吴淞春水图》左上角倪瓒的题诗。

后二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本文

着重梳理、赏析倪瓒绘画上的自作款题书法(数量较多且呈

格,探析其书学渊源和书法艺术成就。

年;

晚年,1368至1374年,即进入明代以后的几年。

但从他的绘画上的款题书法来看,这个分期似有不妥。

笔者也将其书法分为三期,但起讫年代与之不同。

早期:

大约在至正十四年(1354)以前,即青少年时代至

49岁以前,其书法为稚拙期,这个时期的款题书法以《梧竹秀石图》《水竹居图》为代表。

其特点为:

字形多瘦长,纵向取势,笔画硬拙有力,顿按不明显,线条平匀。

晚期书法

的某些特点已现,如主横画末端顿按回锋,或回钩,或轻挑出锋,瘦长字外杂以扁方和方形字(有的画如《水竹居图》款题扁方字更多些),但总的说,行气不畅,技法不够圆熟,

风貌生拙。

岁后至58岁之间,以《竹石乔柯图》《江岸望山图》等款题为代表。

字形由瘦长向扁方字过渡,扁方字已占主流;

主横画末端顿按加重,或起明显的圭角,左轻右重的态势已现,笔力清劲,笔法渐趋圆熟,行气较为流畅。

晚期:

至正二十四年至明洪武七年(1360—1374),即59

岁至他去世(69岁)。

这一时期其款题书法精品较多,以《溪山图》《竹梢图卷》《渔庄秋霁图》等款题为代表。

其特点为:

撇、捺画展逸多姿,主横画末端和有的点、捺画,或顿按回锋,或顺势回钩,或轻挑出锋,或起圭角,变化甚富,楷中带行,兼存隶意。

字形宽扁,横向取势;

结体宽博,略呈左轻右重、上紧下松之态势,并有正欹、疏密、跌宕、错落、照应等变化,笔力韧健,行笔流利,技法娴熟,神完气足,高逸冲淡,似嫩而苍,已形成成熟的书法风格。

去世前几年,有的款题行笔从容,火气褪尽,平淡天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元倪瓒行楷书淡室诗轴故宫博物院藏早期稚拙期

梧竹秀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无年代题记,有资料说其作于1340年,倪瓒时年35岁。

此款题笔画瘦硬劲健,无多少弹性,粗细、提按等也少变化,如同以硬笔题写。

字形瘦长,兼有方形或扁方字,结字或松散,或紧凑,姿态或平正端雅,或俯仰倾侧,字距或宽或紧,行线或弯或直,变化殊多,似在绘画之余信手而写,不事修饰,潇洒随意。

应为其早年题写,但晚期书风已出现。

如横画的末笔顿按回锋,或回钩,或微出锋,略带隶意;

“梧”“云”“五”“廉”“户”等字,已颇似晚年书法。

此款题虽风貌稚拙,略嫌生硬,但仔细读之,仍可体悟作者超逸拔俗之情怀,与简淡散逸之画面协和呼应。

元倪瓒梧竹秀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水竹居图卷》,元至正三年(1343)作,时年38岁。

此诗题笔画清劲挺健,很有力感,章法上横平(每行第一字)竖直,疏朗齐整。

明代鉴藏家张丑评此款题云“全师欧阳率更”。

从用笔看,不乏欧阳询的痕迹。

不过欧书筋骨过于外露,风格险劲,而倪氏此题则清劲无险。

倪云林以隶书笔意作自己的发挥,起笔没有明显的露锋,而较为含蓄,有些字的捺脚舒展潇洒,严谨遒劲中融进了舒徐婉转的意致,整饬秀雅中又不乏字形大小等变化,避免了单调与呆板。

此题诗精整匀称,未脱晋唐楷法,还处于学步而未形成自我面目的阶段。

但其晚期书法的某些特点,如主横画收笔处加重,在此题上已出现,只是不如中、晚期那么明显;

字形上也由瘦长向扁

物馆藏

1345)题写,时年40岁。

此题与《水竹居图》款题不样,它不似欧书精整中的遒媚,倒有钟、王的高古萧散。

该题款的一个特点,是对横笔和捺脚作了适当的夸张,制造了张力与字的情趣。

“每”“之”等字,隶意浓厚,横、捺都超出了正常长度;

“大笑”的“大”字,呈现歪倒的态势,突出了趣味。

笑”等字写得较随意,有行草的意味,显示他题款时的轻松随意。

整幅题款追求的是写意书风,笔势灵动有生气,笔画掺以隶意而神气雅逸。

元倪瓒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

岸南双树图》作于1353年,时年48岁。

此题也属早期题字,笔画多瘦劲硬挺,但有提按顿挫等变化,转折处干净利落,骨力笃定遒健。

横画多稍向上取势,主横画末端多顿按,粗重回锋。

隶意减弱,除了“余”等少数字撇捺较舒展外,其他字撇捺均较收敛。

结体纵向取势,字形多修长,且有揖让、倾侧、大小、呼应等变化,如“思”字下半部偏右,“忆”字右半部上下不在一条直线上,下半部偏左,破平正之乏味,得揖让之拙趣。

字字随势生形,或欹或正,或疏或密,或长或扁,或刚或柔,笔画之间、字行之间气息连贯而多有变异,避免整齐划一产生的算子之累,生动有情趣,但总体来说,此题劲健有余,温雅秀逸不足,略有生硬造作之弊。

最后“至正

四年二月”数字,却与前几行不同,字形扁方,潇洒流畅,已近乎晚期成熟风格。

元倪瓒岸南双树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松林亭子图》,作于至正十四年(1354),时年49岁。

此款题与《梧竹秀石图》等早年画作所题相似。

字形多瘦长,笔画瘦劲硬挺,无明显粗细变化,可以想见其题写时用力平匀。

但为破其板滞,其体势除少数平正外,多向右上倾侧;

有行无列,行也不直,另在字形、结字等方面,也别具匠心,随手生发,变化多多,风格简逸率性。

与前几幅题记一样,此题虽为早年书法,自我风格尚未成熟,但已蕴含晚年风格端倪。

如“至正十四”等字,形体宽扁,笔法精熟,已近于其晚期书法风致。

元倪瓒松林亭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期演变发展期

古木幽篁图》,年代不详。

此图款题字势及行线略向右上倾侧,字形除长方外,还有方、扁方等变化。

横画末端多顿按回锋,或轻挑出锋,有的已显露圭角;

竖画挺健,撇画展长,点、宝盖折钩处回钩有力,转折处较为方楞。

线条硬挺,骨力骏健,瘦硬如铁,力透纸背,刚强奇崛有余,秀润雅正不足。

兼具早期和晚期书风某些特点,处于倪氏书法中期的演变过渡阶段,约创作于50岁左右。

元倪瓒古木幽篁图故宫博物院藏

竹石乔柯图》,作于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时年52

岁。

其横画顺锋起笔,笔画较细,收笔时作顿笔回锋,或回

钩,或起圭角,有的字已呈现其晚期常见的左尖右钝、左轻

多姿。

结字匀称,字形或长或扁或方,这些长方字或依结构及笔画多寡,或拖长竖画,随手变化,散落点缀,为精整的

字行带来节奏感。

点画精丽,挺拔隽美,出尘拔俗,耐人品海博物馆藏

江岸望山图》,作于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时年

58岁。

此款题仍有早期书风痕迹,字形以扁方为主,但杂以长方字;

笔画遒健,但行笔的顿按和线条的弹性比早期增强,如“晴”“明”“奇”“舟”等字竖钩柔弯,有的字弯的幅度过大,而略有软弱之弊。

主横画收笔处重按回锋,有的字顿按过于粗重,而形成圭角,如“杨”“程”“江”等字;

有的字捺笔舒展,带有明显隶意,如“余”“癸”等字;

而“云”“友契”等字已为晚期成熟风貌。

看似写得随意,因字变形,随手生发,而有避让、趋就、穿插、向背、呼应等多种变化,笔力劲拔,风骨棱棱,力透纸背,但不一味霸悍,刚柔相济,正欹互映,生拙劲逸。

早、晚期书风在此汇聚孕化,代表其中期晚段之书法风格。

元倪瓒楷书江岸望山图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亭远岫图》,作于癸卯年,即1363年。

线条生拙,行气

不畅,但横画的顿按回锋、回钩等特征明显。

与《江岸望山

图轴》等同年创作的《江渚风林图轴》,横画处顿笔明显,

型即将完成时的作品。

晚期成熟期

虽同为行楷书,但行意增强,“为友”“轻舟”“一日”等字,笔画自然映带,字里行间有清雅之气韵流动,而有秀润超逸之韵致。

字形扁方,笔画遒劲,转折处多圆融,点、捺、主横画末端或出锋,或重按回锋,或起圭角,皆粗重有力;

撇、捺舒展,灵动有致。

结体旷逸多姿,左轻右重、上轻下重、上

紧下疏之态势明显。

全无晋唐小楷的拘谨,晚期书法风貌显风图》与之风格相类,同样精彩,约作于同时或稍早。

竹石霜柯图》,年代不详。

从风格看,应为晚期前段作品,与《溪山图轴》创作年代大致相当。

横画末端一般不显圭角,或顿按回锋,或轻按出锋,或向上下回钩,后者如“戏”“便”“五”诸字;

撇画多敛细,捺画展逸,转折圆润,线条秀劲。

字形以扁方为主,瘦长字少见,结体宽疏,体势多向右上倾侧,而间以平正。

虽有笔画勾连之势,但行笔较为迟缓,笔法、行气不如晚期后段圆熟流畅。

元倪瓒楷书竹石霜柯图跋

海博物馆藏

63岁。

此款题与晚期倪氏其他画作题字有同有异。

同者,体

势左轻右重,上小下大,主横画收笔处顿按回锋或呈圭角。

增加;

撇画长,锋颖尖锐,舒展飞扬,呈左放右收之态势,但用得多了,便有尖锋过多之弊。

笔力雄健,遒劲爽利。

同作于戊申年的还有《雨后空林图》《江亭山色图》等,各具特点。

如《雨后空林图》,点、捺和横画起笔顺锋轻细,末

端特别粗重,多重按回钩,不见圭角,圆和肥厚,如不显软弱臃肿,与同时期书风同中有异,另具一格。

而《江亭山色图》除具备其晚期笔法共性特点外,笔画润劲,骨肉停匀,结体大致平正,左轻右重之态势不明显,骨力劲拔,端庄俊逸。

元倪瓒树石幽篁图故宫博物院藏

丛篁古木图》,作于洪武二年(己酉,1369),时年64岁。

此画款题有二,其长题起笔多顺锋,字形扁方、横画顿按回锋等晚期共性特点不变,但捺、撇画收敛,竖画变化甚富,有粗细、直弯、正欹、刚柔等多种变异,可谓字字不同。

字之内,作为末笔的横、点、捺等笔画,常见有顺势斜钩,以与下一字相映带,笔势顺连,意气贯通。

章法上有行无列,行也不直,每行第一字也参差不齐。

风神萧散,温润蕴藉,与画面内容、意境相得益彰。

试想,此画上如题写险峻之欧

字、庄严之颜字,与画面不谐,可谓煞风景也。

此画倪氏另

题为:

“云林生为元晖都司马写。

”笔意连带,行意增多,润劲雅逸,同样为画面增色不少。

元倪瓒丛篁古木图南京博物院藏

竹梢图卷》,作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时年66岁。

线条润劲流畅,笔法富于变化。

撇画或放或敛,并一味张扬,有时竖画或竖钩也写成撇画,如“停”“竹”等横字画;

或顿按回

锋,温和静敛;

或起圭角,或顺势斜钩,峻棱突起,圭角者

为主,楷意减弱,行笔迅疾,笔意勾连,顾盼生辉,隽朗飘

逸,可以想见倪氏书写时情志畅达,心绪快意,为倪氏晚年

虞山林壑图》,作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时年66

此题行笔迟缓,含蓄平和,但自有骨力在。

转折圆润,横画的收笔处,多轻按回锋,不见圭角,也不见斜钩。

结体疏散,但仍有高下、倾侧、疏密、大小等诸多变化,如

蕃”“门”“游”“依”“写”等字,即破一般结体法则,而出奇入妙,令人耳目一新。

字与字之间的勾连较少,行意弱而楷意多。

元倪

不火不燥,温和静默,淡逸天真,犹如繁花退尽后归于本色。

题诗书法与画面意境自然切合,为其晚年行楷书精品。

瓒虞山林壑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渔庄秋霁图》,此图作于1355年,而题款于壬子年(1372),

时年67岁。

此款题为晚年典型风格。

字形宽扁,体势大致平正,横画多有弹性,末笔粗重,变化甚富,或顿按回锋,或起圭角,或回钩。

有的点、捺、横画则微出锋,带有明显的隶意。

骨气洞达,温雅自然,格调俊逸。

董其昌在该画幅上题跋云:

“倪迂蚤年书胜于画,晚年书法颓然自放,不类欧、柳。

而画学特深诣,一变董巨,自立门庭,真所谓逸品,在神妙之上者。

”董氏此评,有对有错。

对其晚年书法“不类欧柳”而贬斥为“颓然自放”,这是偏见。

其画评,允称客观;

其书评,则正好相反。

其早年书法硬拙拘谨,

中年摩习演进,

晚年则书艺大进,融汇前人成法与感悟心得,熔楷、行、隶于一炉,形成自我面目,堪称嘉善。

笔者以为,其早中期,书应逊于画;

晚年书甚佳,与画相得益彰。

元倪瓒楷书渔庄秋霁图跋上海博物馆藏同作于1372年的还有《苔痕树影图》《松亭山色图》《幽涧寒松图》《容膝斋图》等。

《苔痕树影图轴》行意减弱,笔画

劲挺,点和横画末端多带圭角,峻整有余而生动不足。

1372),

寒松图轴》年代不详,一说其作于洪武五年(壬子,

说作于1374年。

从书法风格看,应为晚期佳作。

笔力清劲,行笔流畅,而骨力自在。

点和横画特征明显,转折处多圆润,方圆相济;

撇画长而放逸,锋颖尖锐,类似于作于1368

年的《树石幽篁图》。

字之大小、轻重得宜,疏密有致,行

气贯通,无形中赋予其节奏感,如幽涧寒松般清气逸荡。

《容膝斋图》书风类于《渔庄秋霁图》和《幽涧寒松图》,但字之体势和行列均向右上明显倾侧,笔力沉着,健遒多姿。

另外,《紫芝山房图》和《筠石乔柯图》等款题与《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等所题大同而小异,皆为六十多岁所作晚年精品。

上述这几幅画或作于同一年,或创作时间相近,倪瓒根据不同的处境、心境、画境,在大同的基础上作变异,不是百幅一面,而是多有变化,幅幅不同,由此可见作者创新精神之一斑,这也许就是大书画家与一般书画家或书画匠的区别所在吧。

元倪瓒幽涧寒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倪瓒幽涧寒松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修竹图》,作于洪武七年(甲寅,1374),时年69岁。

仍是其晚期常见的行楷书风,但点、横画收笔处的圭角大为减少,多顿按回锋。

有的点、捺或横画轻挑出锋,隶意明显。

线条含蓄,运笔从容,字形、结体变化多姿,行气畅通,温雅秀逸。

虽题写于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但笔力不减,依然劲健,完全看不出字不称画的衰颓,为画面增色多多。

竹枝图卷》,年代不详,应作于其晚年。

倪氏画作上的题款,一般为小楷或行楷书,行书甚少,其晚年题款中出现了行书。

现在犹能见到的《竹枝图》卷,颇能体现他晚期题款

”“乎”

书法自然率意的风格。

两行字一气贯注,如一股清流倾泻而

,无一点滞涩停顿的犹豫,肆笔率意而为。

有的字如“手

使行气跌宕起伏有波澜。

整幅字歪歪斜斜,粗粗细细,牵连映带,具老人特有的天真幽趣,无一点规模古人的痕迹,流露了真性情之美。

倪云林晚年以书画自娱,淡泊自守,这种高洁超逸的襟怀,傲岸不驯的人格,使他厌恶一切“法”的束缚而走向无“法”的抒写。

元倪瓒竹枝图故宫博物院藏观察倪瓒不同时期绘画上的款题书法,并结合以上评述,综析可知,倪瓒早年学书,应是从欧体等唐楷入手,字形瘦长,笔画瘦硬。

中年以后,一系列家庭和世事变故,使倪氏在山水和释老经籍中寻找解脱,逸出尘世,是他的儒家道德人格走向审美人格的标志。

另一方面,倪云林或许感到,光有遒劲,锐力猛,就有伤清雅之致,所以必须融以秀逸,方获得淡逸天然情韵。

倪瓒便由唐溯晋,从魏晋钟王书法汲取营养,追求温雅秀逸之风韵。

再由晋溯汉,摹习、汲取汉隶之体势、笔法,融而化之,逐步摆脱晋唐楷书的工细严谨,至晚年而形成楷中带隶、古雅俊逸的成熟面目。

其去世前几年,书风天真率意,萧散超逸,人书俱老。

值得一提的是,倪瓒书法之演变是与其画风转变同步的。

1368年,倪云林在《为以中画疏竹图》题跋中提出了著名的“聊写胸中逸气”的理论,主张脱略技法束缚,抒写怀抱情志。

其实,倪氏以“逸气”创作书画,自中年即开始了。

中以后,其画风由早期的详整转趋简逸冲淡,书风也转向古雅

超逸。

古今大画家均多重视诗书画合一,于此又添一证也。

元倪瓒容膝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倪瓒行楷书容膝斋图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关于“瓒”与“瓉”的写法据刘九庵先生研究,倪氏晚年将“瓒”写成“瓉”其,改写名款的时间应为至正十四年(1354),时年49岁。

其后的书画作品皆书作“瓉”字,字形则趋向扁方形。

通过对倪瓒绘画上的款题文字作梳理,发现其中晚年的作品上,除落款“云林子”和

云林生”等外,的确将“瓒”写成“瓉”,未见一例写成“瓒”的。

但是,改“瓒”为“瓉”的时间真如刘九庵先生所说的至正十四年

1354)吗?

显然不是很确切。

由倪瓒画作的款题可知,除

水竹居图卷》《六君子图》分别作于至正三年(1343)、至正五年(1345),两画题款均不太清楚,似为“倪瓉”外,《梧笔秀石图》尽管没有题确切年代,但其风格为早期作品,却题写“倪瓉”《;

岸南双树图》作于至正十三年(1353),也题款“倪瓉”。

可知在至正十三年之前,倪氏除题写“瓒”外,也题写“瓉”,不是很固定。

至正十三年之后,才固定题写“瓉”字。

这与倪瓒书法早期和中晚期(中晚期题款为“瓉”)书法分期大体一致,但并不完全同步。

倪瓒绘画上的款题书法,经过早中期的摹习和演进发展,至晚期而形成鲜明的自我面目,笔力遒劲,率意自然,气格超逸,与其萧疏简逸的诗风和画风相得益彰,诗、书、画得到

有机统一。

其款题书法,不仅是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同时也为鉴识其书画的真伪、年代(倪氏无年代款的书画)提供了参考的坐标。

他的师法传统而不拘于传统,不断变法和于华,在功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脱略成法,直写胸中逸气,诗二扌1H1合一的路径和创新精神,是值得后人效仿学习的,而事

实上也对明清以来书画发展产生了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喈书跋杨维桢、张适楷书周文英志传卷

倪瓒汀树遥岑图上海博物院藏

倪瓒雨后空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倪瓒古木竹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楷书杂诗五首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