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1861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

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这种怡悦性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⑥“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①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二在追求②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三在追求③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8.请根据“混饮”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清饮”。

(2分)

答:

19.请将下列有关“清饮”的四个层次按适当的顺序填充到第①段的方框内。

(2分)

A.品茶 B.茶道 C.喝茶 D.茶艺

20.下边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问还原到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

(1分)

句子: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21.作者认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

那么,“和”在茶道精神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2.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第⑥段的方框内。

(3分)

A.情 B.性 C.道

23.积累链接:

请默写出苏轼《浣溪沙》中有关“酒困思茶”的两句诗。

清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

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

“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

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

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

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

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

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

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结果如何呢?

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

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

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

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追寻。

(根据袁浩文章改写)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3.第①段和第④段分别使用的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2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25.第⑦自然段主要论证了什么?

是怎样论证的?

(4分)

你要学着自己强大

  ①小时候学古诗,杜甫的这几句背得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问过大人,“挽强”是什么意思。

大人说,强就是指弓很硬,拉这种弓要用大力气,好处是射得远。

②渐渐年长,才知这个“强”字的根源,和弓箭并没有丝毫相关,那答案真是匪夷所思,它原本的模样是在“弘扬”的“弘”字右下角嵌进了个“虫”字。

它原本是什么意思呢?

“虫”指代的是单一的卑微生命。

不过若这小虫把体内的精神弘扬出来,就构成了坚强雄厚的力量。

  ③再来说说这个“大”字。

“大”是什么意思呢?

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就是范围广高度高体积阔吧。

其实“大”的本意和范围高度什么的毫无关系,就是非常单纯地指一个人。

  ④汉字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这个“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个人的体态临摹。

西周战国之后大行其道的金文中,“大”也是笔触鲜明四肢俱全的人形。

与甲骨文笔道细弱的“大”字相比,金文粗肥猛壮,把人的形象镌刻得更雄硕伟岸。

⑤“强大”是把“强”和“大”组成的一个铿锵有力的词。

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

⑥但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

大多数人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

然而,错了。

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强大的。

⑦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襄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原驻自己身上。

所以,强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

这真是天下第一大悲剧。

我们四处寻找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一生也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其实从未须臾离开过我们。

⑧我们要让自己原本就具有的强大,拂去尘埃,闪闪发光,铮铮作响。

毛笔就在我们手里,墨汁瓶盖已经打开。

只等我们用自己的心和手,书写人生的美丽篇章。

⑨我们有很多瑕疵,但只要内心坚定,我们就依然强大。

我们可以修补自己的瑕疵,也可以携带着瑕疵前进。

这个世界上没有瑕疵的人根本没有出生。

  ⑩我们有很多不完善,但只要宽容待人待己,我们就依然强大。

完善可以不懈追求,但不必形成坚硬桎梏。

世上的事情就像吃饭,八分饱即是完美。

处处尽善尽美,就是一种无言的慢性自杀。

  我们常常受伤,伤痕累累。

要和命运厮杀,哪里能不受伤。

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

强大也会受伤,但不要怕受伤,因为,我们修复的能力比较强,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重上战场。

  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000次对话,其中极大多数话语都是在否定自己。

比如说:

我很差,我无力,我不行,我要等等看,哦,算了……“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这是贾拉尔•阿德丁•鲁米的诗,每当读起,我都心生痛楚的觉醒。

 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对自己说的第5001次话是——我已学会了自己强大。

12.第(7)段中“这真是天下第一大悲剧”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13.请说一说第

(1)段在文中的作用。

(5分)

14.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

15.请结合文章第(9)-(12)段内容,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自己强大。

(6分)

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

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

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

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

学而时习之"

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

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ƒ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

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

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

勤谨和缓。

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

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

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

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

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

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

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

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

什么叫做虚心?

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

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

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

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

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

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

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

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

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

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

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

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

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

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

值得我们去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

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20.从全文看,围绕“在中学生里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4分)

21.本文谈良好习惯的养成时,第‚段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

(6分)

22.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23.作者认为“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

请联系上下文,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链接材料】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社化自信。

‚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

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担当是一种责任。

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①。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

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

由此可见,②。

担当是一种境界。

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界。

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乙】孔子曾经说过: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

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

18.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的担当。

B.若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所担当。

C.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D.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19.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依然坚持写作,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②在痛苦失意中,李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虽然茅屋被秋风吹破,境遇困苦的杜甫仍心怀天下,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虽然有高官厚禄的诱惑,庄子还是选择在濮水边悠然垂钓,享受山林中晴岚落日的美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根据文意,在文中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

(共9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

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

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

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

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

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

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

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限18个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

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

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