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18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苏轼21岁中进士,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于是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他胸怀豁达,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2.《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一、读准字音

1.浪淘尽(tá

o)    2.故垒(lěi)

3.公瑾(jǐn)4.酹江月(lè

i)

5.吟啸(yí

nxià

o)6.芒鞋(má

nɡ)

7.一蓑烟雨(suō)8.萧瑟(xiāosè

二、词语解释

1.风流  杰出的

2.故垒 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3.樯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4.华发 白发

5.多情 多愁善感

6.何妨 不妨

7.吟啸 吟咏长啸

8.料峭 微微寒冷

9.萧瑟 风吹雨落的声音

三、名句默写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文主旨]

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脉络梳理]

1.筛选相关词句,分析词中周瑜的形象。

提示:

词句

形象

总结

小乔初嫁了

风流潇洒

是个风流人物

雄姿英发

有气魄

羽扇纶巾

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智大勇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

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声势。

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3.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①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②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

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

《定风波》

4.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6.这首词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

为什么?

不同。

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7.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

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不是。

这是包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

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阕,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三句,因景起兴,以磅礴的气势直接切入怀古;

“乱石穿空”三句,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具体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祖国江山和古代英雄豪杰的赞叹,又收束了上阕全部内容,引出了下阕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

下阕集中缅怀周瑜,并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词融写景、咏史、议论、抒情于一体,气势奔放,境界宏大,格调雄浑,情感跌宕,语言高妙,不愧为词中绝品。

2.衬托手法的运用

(1)实景和虚景映衬

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

虚景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

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

(2)相互映衬

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1.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

如“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而“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

“风雨”和“晴”从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

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作者那种无喜无悲、宠辱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2.于日常小事中生发哲理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和开阔胸襟,表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忧的心情。

词中流露出的哲理并非消极的解脱之道,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联系作者后来在海南岛所写的《独觉》诗,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句子,可见作者这种学养、胸襟和人生态度,确是一以贯之的。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点对接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句中“穿”写出了石壁的陡峭,“拍”写出了巨浪的凶猛,这两个字将赤壁宏大的气势展现了出来。

在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中,炼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此类题目主要的命题角度有: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

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注]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

 

解析:

本题属于炼字类试题,解答此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解释“软”“涌”二字在句中的含义,着重点明其特殊之处,特别是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色。

第二步,综合指出“软”“涌”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技法汇总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

因而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今人读诗也要善于品味字词。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以炼字或品味语言命制的试题不少,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

1.找好解题的切入点

鉴别用字的妙处,不能脱离诗歌本身的鉴赏。

古人用意境或境界来品鉴诗歌作品,王国维是如此论境界的: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判定字词用得如何,就看它是否能写出景物的“真”,感情的“真”。

一要从诗歌描摹的物象景象中读出人物的思绪情感;

二要善于联想与想象,感受作者所创设的虚境;

三要获得言外之意,获得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2.关注两类典型的炼字情形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化很多,而在考题中常见的有两种:

一是动词,二是修饰语。

考生对这两类字词要特别关注。

诗歌往往由意象类的名词叠加而成,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

李白《塞下曲(其一)》],这两句中“抱”字用得最精彩。

我们常说的是“枕戈待旦”,不用“宵眠枕玉鞍”,而说“宵眠抱玉鞍”,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面:

诗人在边境作战,晚上睡觉时抱着马鞍,时刻准备作战,一旦听到战鼓的响声就跳上战马,披挂上阵。

更能突出战场生活的紧张。

3.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述

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评卷是踩点得分,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更有利于得到高分。

一般而言,炼字题的设问规律是:

“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面对上述提问,答案的切入角度有以下四点: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④可延及表达效果(修辞作用、结构线索作用等)进行补充。

第①点和第④点可以酌情增减,第②点和第③点一定要答出。

课内素材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的英雄豪杰。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应用角度:

“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等。

[应用片段]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

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开封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之地,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

难道我苏轼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

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治国平天下的翰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只有任它逝去而已。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逝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

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任上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勤政。

苏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这一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鲜活素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这一做法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

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

[热评] 中国学生不愿和不敢提问,这固然与性格和文化有关,但更与多年的教育有关。

许多孩子从启蒙之时就被要求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要服从父母和老师,要遵纪守法,却很少有人跟他们提及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比如言论自由,拥有选举权、知情权,以及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民主、公正和平等意识。

如此教育的结果便是,学生在学校不愿和提不出问题,到了社会则既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创新,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东坡居士(节选)

林语堂  

苏东坡家庭很幸福,在他的一首诗里,他说妻子很贤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妻子并不像他好多朋友的妻子,或是过去历史上好多名学者的妻子那样凌虐丈夫。

虽然长子迈这时也能写诗,但几个儿子并没有什么才华。

晋朝大诗人陶潜也以忧伤、认命的心情写过一首“责子诗”,说儿子好坏全是天命,自己何必多管,他说: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苏东坡说: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

”敬通为东汉学者。

苏东坡这句诗自己加的注脚里说:

“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此翁。

衍遇世祖英睿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衍妻妒悍甚。

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

大约在此时,东坡收朝云为妾。

我们记得,苏东坡的妻子在杭州买朝云时,她才十二岁。

按照宋朝时的名称,我们可以说她是苏太太的丫鬟。

妻子的丫鬟可以升而为丈夫的妾,在古代中国是极平常的事。

如此一个妾,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失为太太的助手。

因为妻子要伺候丈夫,比如准备洗澡水,妾就比一个普通丫头方便得多,不必在丈夫面前有所回避了。

朝云现在已经长大,天资极佳,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很赞赏她。

在苏家把她买进门时,有些人作诗给她,就犹如她已经是个富有才艺的杭州歌伎一般。

但仔细研究,则知实际并不如此。

由苏东坡自己写的文字上看,朝云是来到苏家才开始学读与写。

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对朝云有好感,朝云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终随侍左右的便是朝云。

在元丰六年(1083),朝云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遁儿。

在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写诗一首,用以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

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

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

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

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

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

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

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

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

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

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气才能进得均匀。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

陶潜也是因为做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应当穿官衣束带相见,陶潜不肯对上方派来的税吏折腰,即解印绶去职,归隐农桑。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

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

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有些乐事,只有田园诗人才能享受。

在弃官归隐时,陶潜写了一篇诗《归去来兮辞》,只可惜不能歌唱。

苏东坡由于每天在田亩耕作的感想,把《归去来兮辞》的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教给农夫唱,他自己也暂时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农夫一齐唱。

[美文评点]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得生而存,不得死而亡。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是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上的题文。

或许,这就是对他自身最好的写照。

他也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历史在永恒的刹那间闪现的一颗微粒,但他却彪炳千古,光照后人。

虽然他的肉体已死,但是他的精神却永放光芒,照耀着天上的星空、地上的河流,滋润着世间的万物。

这几段节选的文字,写出了官场之外的另一个苏轼,那是一个多么有情趣的苏轼啊!

(时间:

40分钟 满分:

6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故垒(lěi)       磊落(lěi)

累赘(lěi)罪行累累(lěi)

B.饥馑(jǐn)谨慎(jǐn)

觐见(jì

n)怀瑾握瑜(jǐn)

C.伦理(lú

n)沦落(lǔn)

腈纶(lú

n)羽扇纶巾(lú

n)

D.莽原(má

ng)欺罔(wǎng)

茫然(má

ng)竹杖芒鞋(má

ng)

选B A项,“累赘”的“累”应读lé

i;

C项,“沦落”的“沦”应读lú

n,“羽扇纶巾”的“纶”应读guān;

D项,“莽原”的“莽”应读mǎ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

挂帆的桅杆。

橹:

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

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

酹:

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

已经。

选D D项,已而:

不久,过一会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

选C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4.名句默写。

(6分,任选6句,每句1分)

(1)故垒西边,人道是,。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3),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谁怕?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答案:

(1)三国周郎赤壁 惊涛拍岸 

(2)雄姿英发

一尊还酹江月 (3)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 (4)山头斜照却相迎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阅读鉴赏(3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11分)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

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陈慥:

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

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

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

拟声词。

灯。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词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不舍。

选AD 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

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而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6.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

“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②相聚的欢愉之情。

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③惜别之情。

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10分)

东 坡①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貌。

7.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4分)

第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