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41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统考复习资料 整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获得性反射。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4、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2、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知觉

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种类:

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

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3、感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适应规律;

二、感觉的对比规律;

三、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的。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

人们的感觉。

这个刺激范围称之为感觉阈限。

5、感觉适应: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展变化的现象。

6、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对比有

两类:

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7、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8、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观点感觉和表象称为联觉。

如看到红色引起温暖的感觉。

9、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

是知觉。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10、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以

感觉为基础,但他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而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

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11、知觉的种类: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12、物体知觉:

是我们对物或事及外部关系的知觉。

任何物或事都具有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及

其运动变化。

因此,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

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反映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是反映物体的空间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不论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或是运动知觉都是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3、社会知觉:

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

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4、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选择性,二、知觉整体性,三、知觉理解性,四、知觉恒常性,

五、知觉适应性。

(论述,阐述并举例)

15、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知觉。

第四章注意

1、注意

定义:

和意识紧密相关,但不同于意识,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地向门口注视;

大街上听到警笛鸣叫,行人会不由自主地扭头观望。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大多数心理活动都需要有意注意。

工人上班,学生上课,交警指挥交通,都是有意注意在发挥作用。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在有意注意阶段,主体从事一项活动需要有意志努力,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个体由于兴趣的提高或操作的熟练,不用意志努力就能够在这项活动上保持注意。

例如,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在初学阶段去阅读外文报纸,还是有意注意,很容易感到疲倦;

随着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当他消除了许多单词和语法障碍,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外文报刊,可以说达到了有意后注意的状态。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

它既有一定的目的性,又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在活动进行中不容易感到疲倦,这对完成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的新颖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人的主观状态(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期待、人们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

5、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1)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程度

(2)组织活动的能力;

(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使人们的活动更加持久。

(4)个体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

(5)内外刺激的干扰

6、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庄会大大缩小。

3.个体的知只经验

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如长时间看电视、读一本书等。

但人在注意同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地对注意对象保持固定不变。

例如,把一只表放在耳边,保持一定距离,使他能隐约听到表的滴答声。

结果被试时而听到表的滴答声,时而又听不到。

注意这种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

广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

在广义的稳定性中,注意的具体对象可以不断变化,但注意指向的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

例如,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跟随教师的教学活动,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记笔记,一会儿读课文,虽然注意的对象不断变换,但都服从于听课这一总任务。

在许多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强调广义的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

四、注意的转移。

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心理活动随意性、主动性、灵活性的表现。

第五章记忆

1、记忆

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动作、形象、语词—逻辑、情绪、情节

(2)根据记忆的意识维度划分:

内隐记忆:

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外显记忆:

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3)根据记忆编码方式、贮存时间不同划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系统的组成:

记忆系统主要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记忆的单位、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

2个组块

5、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设计了一套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材料,采用节省法

进行测量,找出了遗忘的规律。

并以研究结果的数据以纵坐标为保持量的百分比,横坐标为间隔时间,制成了遗忘曲线,称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的规律:

遗忘量随时间递增;

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

6、记忆表象及特征:

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事物形象就是记忆表象。

其特征

是: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7、科学的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安排,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计划复习、变化复习。

(2)复习的次数安排,过度复习的次数保持在50%—100%最好(3)复习的具体方法,尝试回忆法、整记与分记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集体复习、联想法、谐音法、归类法、纲要法。

第六章思维

1、思维及其特征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定的事物作媒介来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正常人进行思维的工具。

人在思考时,言语运动器官的活动受到抑制,起作用的是一种不出声的言语,即内部言语,思维就是借助于这种内部言语来进行的。

但是,思维与言语是不能等同的。

因为其一,思维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言语却是一种交际过程。

其二,思维并不必须以言语为工具。

其三,言语也不必须以思维为内容支持。

尽管如此,思维和语言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在正常情况下是利用言语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3、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4、思维的种类(5类划分)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以将其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可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问题的结构

问题的结构一般包括三种基本成分:

第一是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第二是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第三是障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佳节通过一定得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动机和情绪:

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

高度紧张和焦虑会一直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

愉悦和兴奋状态则能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知识表征的方式;

可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4)心理定势;

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

(5)功能固着;

(6)个性特征

7、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想象的功能

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

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9、想象的过程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

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

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粘合:

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国的属性、特征部分地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

形。

2、夸张:

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0、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11、制约创造想象发展的因素

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知觉情境的影响;

思维定势的影响;

功能固着的影响;

解决问

题策略的影响;

已有知识的影响;

人格的影响。

第七章意志

1、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3、意志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成为现实的主人。

(2)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目的的行动都是意志的表现,有的行动虽然也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就不属于意志行动。

所以,个体的行动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大,意志的特征就显得越充分、越鲜明。

(3)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随意运动是指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运动,主要是由支配躯体骨骼肌的体神经控制韵躯干四肢的运动。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这就决定了意志行动是受人的主观意识调节和控制的。

4、意志品质

 一、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二、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决定,并实现作出的决定。

三、坚忍性

  意志的坚忍性是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

  四、自制力 

  意志的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

第八章情绪

1、情绪:

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个体自觉的心理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

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

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

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

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

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

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

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则比较内隐。

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

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赞同

|

3、情绪的基本种类(喜、怒、哀、惧)

4、情绪状态的种类

心境:

是一种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激情:

是一种强度较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

一种由意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是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指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相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对客观事物或艺术品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6、情绪的表现(先天遗传性、后天习得性)

情绪的表现具有先天遗传的特征。

1、婴儿生来就具有表情。

2、先天盲婴早期显露与正常婴儿同样的面部表情。

3、跨文化研究表明,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模式通见于全人类。

后天习得性:

情绪的表现明显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特别的复杂情绪的表露更是如此。

7、情绪理论(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情绪三因素学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70年代提出的。

他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

其中,认知因素中的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情绪的产生不是单纯由外界环境决定,或由有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决定,而是外界环境刺激,有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人的认知因素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人的认知因素在情绪产生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九章个性心理倾向性

1、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从需要的起源划分,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是为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

社会需要使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产生社会性需要,包括对知识、劳动、艺术创作的需要,对人际交往、尊重、道德、名誉地位、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对娱乐消遣、享受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按需要的对象划分,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

物质需要是一种反映人的活动对于物质文明产品的依赖性的心理状态,因此,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审美与道德的需要等。

这些需要既是精神需要又是社会需要。

对需要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如为了满足求知的精神需要就离不开对书、笔等学习工具的物质需要;

对食物的需要虽然是生理需要,但其对象的性质又是物质的。

因此不同种类的需要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极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

他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等级。

(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饥、渴、性和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在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需要才会相继产生。

(2)安全需要

当一个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

个人寻求生命、财产等个人生活方面免于威胁、孤独、侵犯并得到保障的心理就是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这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伙伴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

并希望为团体与社会所接纳,成为其中的一员,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

前者是希求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

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的需要,即获得精神层面的臻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韵需要。

马斯洛认为:

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丽异的。

有人希望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人可以表现在体育上,还有人表现在绘画或发明创造上……简而言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层次,马斯洛是按照三条原则加以安排的。

首先,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伪满足。

其次,人类需要与个体生长发展密切相关。

人出生时,最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然后逐渐考虑到安全、归属、自尊的需要,最后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个人的需要结构之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演进,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

第三,人类需要的高低与个体生存有关。

马斯洛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

4、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并使这一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5、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引导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强化) 

 6、动机的种类

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2)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4)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7、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问题。

动机不足或者动机过强都会降低工作效率。

动机最佳水平因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

而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种现象称为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第十章性格

1、性格

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性格的结构分析

一般对性格结构的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态度体系的个性特点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它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表现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特征

积极的特征表现为:

爱祖国,关心社会,热爱集体,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乐于助人,待人诚恳,正直等。

消极的特征表现为:

不关心社会与集体,甚至没有社会公德,为人冷漠、自私、虚伪等。

2.表现为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

积极的特征表现为:

认真细心,勤劳节俭,富于首创精神。

马虎粗心,拈轻怕重,奢侈浪费,因循守旧等。

3.表现为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积极特征表现为:

严于律己,谦虚谨慎,自强自尊,勇于自我批评。

消极特征表现为:

放任自己,骄傲自大,自负或自卑,自以为是等。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

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如独立性或冲动性,目的性或盲目性,纪律性或散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