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514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Word格式.docx

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三、原子结构

纳米及纳米技术

第二节质量

●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

物质的量"

的含义.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引入新课

  问:

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

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

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

这样我们可以说:

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

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用符号:

"

m"

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千克(kg)

(2)其他单位:

吨(t);

克(g);

毫克(mg)。

(3)进率: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案称;

杆称;

台称;

电子称;

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

底座;

横梁;

托盘;

平衡螺母;

指针;

分度盘;

游码;

标尺

(3)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

指针左偏就向右调;

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一、量

1.什么叫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

国际单位:

其他单位:

毫克(mg)

进率:

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P103:

1;

2

第三节密度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

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质量的单位;

天平的使用.

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1时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

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

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20

石块1

4

2.5

石块2

8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

ρ=m/V;

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

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

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

m=1.97t=1.97×

103kg;

V=0.25m3

  求:

ρ

  解:

铁块的密度是7.9×

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

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

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

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

《学物理》

1.密度的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

ρ"

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

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4.密度物理意义:

ρ水=1.0×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1.复习:

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

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

目的"

,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

毫升"

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

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

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

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

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

    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侍测因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

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

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这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

测盐水的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的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

(1)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的方法与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

(2)为了计算方法,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

 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

分析数据是否合理。

5.讨论课本:

想想议议

1.目的:

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

据密度公式:

3.器材:

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

4.步骤:

参书本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

?

的内容。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

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

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

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

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

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

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

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

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另一物体是静止的。

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

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从多媒体图像"

猎豹捕羚羊"

的生存竞争中,体会速度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会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新课教学

1.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提问:

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

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

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

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

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

甲10秒行50米,乙2行8米。

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

(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

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

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

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

只要用物体通过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

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

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

米/秒;

千米/时

教师指出: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

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

米每秒"

,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

每"

交通运输中常用"

千米/时"

作速度的单位。

  并推出: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1/3.6米/秒

(5)物理意义:

5米/秒表示:

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米。

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答:

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

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

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度

 

(1)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s/t

例题:

课本第22页例题。

教师进行规范化板演。

并说明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

解题规范化要求:

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2)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

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3)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

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4)进行检验,无误后,写出答题。

3、本节知识要点小结

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如何读?

怎样写?

一、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

v=s/t

4.单位:

米/秒(国际)千米/时(常用)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1/3.6米秒

5m/s物理意义:

5米秒表示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

二、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2.平均速度计算: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s/t

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国际单位.

●观察并动手操作这些测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进取精神.

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多种途径.

怎样进行时间和长度的准确测量.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

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量什么?

  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

一、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观察沙漏的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

沙漏除了观赏外,还能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讨论、积极回答。

  阅读课文并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出测量时间的工具。

  根据所列举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古代人和现代人所使用的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变化及方法上的差异。

  教师归纳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通过分组实验,熟练地掌握秒表的使用。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

秒"

的由来。

二、长度的测量

  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边提问边归纳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让学生列举测量长度的工具。

播放多媒体录像,引导学生认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原理和精确性。

在测量长度的工具中,哪些精确度高?

引出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及怎样减少误差。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一、时间的国际单位:

秒,符号是s

  常用单位:

小时(h),分(min)

二、长度的国际单位:

米,符号是m

千米(kin)、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

1m=10-9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

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

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

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