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27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9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Word文件下载.docx

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生长方式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

继发改变

很少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

转移

不转移

可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手术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重要考点: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为肯定的诊断依据。

  【应试注意点】

  ●良恶性肿瘤的最主要的组织学区别——异型性。

  ●诊断恶性肿瘤最肯定的依据——转移。

  ●交界性肿瘤:

肿瘤的组织形态和/或生物学行为介于两者之间。

  三、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癌——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2)肉瘤——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3)其他特殊命名的肿瘤——常考点!

  ①以母细胞瘤命名,良性者,如骨母细胞瘤、肌母细胞瘤;

恶性者,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

  ②以瘤命名的恶性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黑色素瘤;

  ③以病名命名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

  ④以人名命名的恶性肿瘤,如霍奇金病(Hodgkin淋巴瘤)、尤文瘤(Ewing瘤);

  ⑤含多种肿瘤实质成分的命名,凡含3个胚层组织成分的肿瘤称畸胎瘤。

  ★本单元重点4-3!

癌与肉瘤的区别

肉瘤

组织来源

(本质不同)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

较常见、多见于40岁以后成人

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大体特点

硬、灰白、干燥

软、灰红、湿润、鱼肉状

组织学特征

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纤维组织增生

瘤细胞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见于癌巢周围;

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多有网状纤维

 

【冲刺补充,执业要求】免疫组化

表达上皮细胞抗原(细胞角蛋白)

表达间叶标记(波形蛋白)

多经淋巴道转移)

多经血道转移

好发部位

皮肤、黏膜、内脏多见

四肢、躯干多见

  四、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和原位癌的概念

  ★本单元重点4-4!

  1.癌前病变

常见的癌前病变——根据七版《病理学》教材:

①黏膜白斑;

②乳腺纤维囊性病;

③大肠腺瘤;

④皮肤慢性溃疡;

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⑥慢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

  【冲刺补充】人卫2011指南——粘膜白色病变、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结肠直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皮肤慢性溃疡、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溃疡、肝硬化。

  2.非典型增生——轻、中、重度。

  3.上皮内瘤——上皮内瘤变

  轻度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原位癌。

  在肿瘤发生浸润之前,相关的上皮细胞已具有了部分或全部恶性肿瘤细胞的特征,具有恶性肿瘤特征的细胞仅限于表皮或腺管内而未穿透基底膜向深部或周围组织浸润,处于此阶段的上皮变化,即上皮内瘤。

  4.原位癌——指癌变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癌。

  五、【冲刺补充】几个名词,关于腺癌的:

含有多量粘液及印戒细胞者

粘液癌或胶样癌

癌巢为实体性的低分化腺癌而无腺腔

实性癌

癌巢少而间质纤维多

硬癌

癌巢较大较多,而间质纤维组织少,质软

髓样癌

第二章 各论——癌

  一、肺癌

  1.肉眼类型

  肺癌肉眼类型

中央型

周围型

弥漫型

所占比例

最常见,占60%~70%

30%~40%

2%~5%

发生部位

位于肺门部

肺段或其远端支气管

弥漫浸润部分或全肺叶,末梢肺组织

肺门转移

发生早,肿大淋巴结与肺门融合

发生较晚

——

病理类型

鳞癌最多见,多有吸烟史

腺癌最多见

肺泡细胞癌多见

  2.组织学类型

  

(1)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肉眼多为中央型,常由支气管黏膜上皮经鳞状上皮化生恶变而来。

  

(2)腺癌——多为周边型,女性多见。

  (3)腺鳞癌

  (4)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

分化最低、恶性度最高。

对化疗及放疗敏感。

  (5)大细胞癌——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转移早。

  (6)肉瘤样癌

  二、甲状腺腺癌——女性多于男性。

  甲状腺腺癌的病理变化

乳头状癌

滤泡癌

未分化癌

恶性程度

镜检

癌细胞为立方状或柱状,核呈毛玻璃状,间质内有砂粒体

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C细胞(滤泡旁细胞)起源。

癌细胞较小,电镜下见胞浆中有神经内分泌颗粒。

降钙素(+),甲状腺球蛋白(-)。

小细胞型、巨细胞型、梭型细胞型混合

预后

好(最常见)

较好

较差

极差

  三、乳腺癌

  

(一)常见组织学类型——分为非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

  1.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原位癌

  

(2)小叶原位癌

  2.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约占乳腺癌70%左右。

  根据实质与间质的比例不同分为:

  ●单纯癌(实质与间质大致相等);

  ●硬癌(实质少,间质多);

  ●不典型髓样癌(实质多、间质少,间质内常无淋巴细胞浸润)。

  

(2)浸润性小叶癌

  (3)湿疹样癌(佩吉特病)注意:

佩吉特病是一种恶性肿瘤!

  由乳头的大导管上皮发生,癌组织沿导管向上扩散,累及乳头部皮肤,使乳头出现糜烂和渗液结痂,呈湿疹样改变。

患者年龄较大。

  四、子宫颈癌

  1.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肉眼分为4型:

①糜烂型;

②外生菜花型;

③内生浸润型;

④溃疡型。

  依据其进展过程,分为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1)早期浸润癌或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是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固有膜间质内浸润,但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者。

  早期浸润癌一般肉眼不能判断,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确诊。

  

(2)浸润癌——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

  2.子宫颈腺癌,少见。

  五、滋养叶细胞肿瘤——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

葡萄胎

侵蚀性葡萄胎

绒毛膜癌

病变性质

良性,非肿瘤

交界性

恶性

绒毛结构

水泡状绒毛,不侵入肌层

水泡状绒毛,侵入肌层

无绒毛结构(与前者最大的不同)

绒毛间质

有绒毛,间质高度水肿

无间质

滋养层细胞

增生,异型性很小

高度增生,有一定异型性

异常增生,异型性显著

出血坏死

少见

常见

极常见

  六、大肠癌——注意与专业综合——消化系统——不完全相同。

  1.病理变化——肉眼可分4型。

  

(1)隆起型或称息肉型、蕈伞型,分化较好,好发于右半结肠;

  

(2)溃疡型,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3)浸润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和乙状结肠);

  (4)胶样型,预后较差。

  2.大肠癌分期(Dukes分期)

【重要补充】关于大肠癌分期的最新进展——根据七版《病理学》P.194

WHO肿瘤分类对大肠癌的定义明确界定:

只有肿瘤组织侵犯到粘膜肌层到达粘膜下层才称为癌。

只要不超过粘膜肌层,就不称为癌,而称上皮内瘤变(IN)。

原先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粘膜内癌称粘膜内瘤变。

●为什么?

●答:

因为粘膜内癌(未突破肌层)5年存活率高达100%;

而一旦肿瘤细胞浸润到肌层,5年存活率明显下降。

分期

肿瘤生长范围

5年存活率(%)

A

肿瘤限于黏膜层(重度上皮内瘤变)

100

B1

肿瘤侵及肌层,但未穿透,无淋巴结转移

67

B2

肿瘤穿透肌层,但无淋巴结转移

54

C1

肿瘤未穿透肌层,但有淋巴结转移

43

C2

肿瘤穿透肠壁,并有淋巴结转移

22

D

有远隔脏器转移

极低

第二专题 炎症

【第二专题】炎症

一、炎症总论(概述+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二、各论(15)

1.流脑VS乙脑

2.大叶性肺炎VS小叶性肺炎

3.风心病VS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4.菌痢、伤寒、肠结核

5.3个VIP:

6.4个小病:

第一章 炎症

  一、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防御反应。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

  

(二)炎症的原因——生物性因子最常见。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变质

变性和坏死。

渗出

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增生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五)炎症的结局

  1.痊愈;

  2.迁延为慢性;

  3.蔓延扩散。

  

(1)直接蔓延

  

(2)淋巴路蔓延

  (3)血行蔓延——几个重要概念

定义

菌血症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无全身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到细菌。

毒血症

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败血症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脓毒败血症

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全身多发性、栓塞性脓肿。

  二、急性炎症

  

(一)渗出

  急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变化。

  

(二)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

  1.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渗出的白细胞

A.急性炎症早期和化脓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为主,48h后以单核细胞为多

B.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或寄生虫病

嗜酸性粒细胞

D.慢性炎症

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

  (三)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一定要记住实例!

类型

举例

1.浆液性炎

A.感冒初期

B.毒蛇咬伤

C.皮肤烫伤→水疱

D.关节腔积液、胸膜和心包腔积液

2.纤维素性炎

A.白喉

B.细菌性痢疾(伪膜性炎)

C.风湿(结核、尿毒症)性心包炎(绒毛心))

D.大叶性肺炎——肺肉质变

3.化脓性炎

A.表面化脓和积脓

B.蜂窝织炎

C.脓肿

4.出血性炎

A.鼠疫

B.流行性出血热

C.钩端螺旋体病

  三、慢性炎症

  

(一)一般慢性炎症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

  1.特点——肉芽肿形成。

  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肉芽肿中激活的巨噬细胞常呈上皮样形态。

  【对比记忆】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炎细胞。

第二章 各论

  【流脑VS乙脑】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膜化脓性炎

  

(一)病理变化

  肉眼:

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脑的沟回模糊不清。

  镜下:

见蛛网膜下隙增宽,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和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脑实质一般不受累。

  

(二)临床病理联系

  1.脑膜刺激征

  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角弓反张。

颅内压升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昏迷、抽搐及小儿前囟饱满。

  2.颅内压升高症状

  头痛、喷射性呕吐等。

是由于脑膜血管充血,蛛网膜下隙渗出物积聚等所致。

  3.脑脊液改变

  压力升高,呈脓样,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加,蛋白含量增多,糖减少,涂片及培养可找到病原菌。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实质病毒性炎

  病变主要在脑脊髓实质,以大脑皮质、基底节、间脑、中脑最严重,小脑、延髓及脑桥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肉眼观察:

脑膜充血,脑组织水肿,脑回变宽变扁,脑沟变浅。

  镜下表现:

  1.变质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卫星现象:

少突胶质细胞围绕坏死的神经细胞;

  C.嗜神经细胞现象;

  2.渗出:

血管周围淋巴套形成;

  3.增生:

小胶质细胞增生。

  早期可因病毒血症而有高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继而因神经细胞广泛受累,患者很快就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表现。

脑的不同部位损害可导致相应的病理表现。

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

严重的可形成脑疝。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病原体:

最重要的不同!

细菌(脑膜炎双球菌)

病毒(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病人、中间宿主家禽、家畜

传染途径

呼吸道

媒介传染(蚊)

特征

化脓性炎

变质性炎

发病部位

主要为脑脊髓膜(软脑、蛛网膜),脑实质很少见

主要为脑实质,脑膜病变轻微

病理改变

蛛网膜下腔灰黄色脓性渗出物;

脑脊膜血管充血扩张

1.变质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卫星现象:

C.嗜神经细胞现象;

2.渗出:

3.增生:

临床表现

脑膜刺激征;

颅内压升高症状;

脑脊液改变-中性粒细胞、糖少蛋白多;

败血症表现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神经元损伤症状;

脑组织水肿时,颅内压可升高;

脑脊液细胞数增多

后遗症

脑积水、颅神经受损、脑梗死

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

  【大叶性肺炎VS小叶性肺炎】

  三、肺炎(大叶VS小叶)

  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病理变化

镜下观

1.充血水肿期

肺泡腔内可见浆液性渗出物,其中见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

2.红色肝变期

肺泡间隔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含大量红细胞、一定量纤维素、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物

3.灰色肝变期

肺泡腔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纤维素网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较少。

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而呈贫血状态。

4.溶解消散期

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溶解,嗜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使渗出的纤维素逐渐溶解。

  大、小叶性肺炎的鉴别(重要!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纤维素性炎

铁锈色(红色肝样变)

黏液脓性

听诊

捻发音、湿性啰音、支气管呼吸音

湿性啰音

X线

局限均匀阴影

散在灶状阴影

并发症

1.肺肉质变;

2.胸膜肥厚和粘连;

3.肺脓肿和脓胸;

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5.感染中毒性休克(最严重)

1.呼吸功能不全

2.心力衰竭

3.脓毒血症

4.肺脓肿和脓胸。

  【风心病VS.SBE】

  四、风湿性心脏病

  

(一)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黏液变性、纤维素样变性。

浆液和炎症细胞浸润。

持续1月左右。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形成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也称Aschoff小体。

持续2~3个月。

  3.瘢痕期或愈合期——出现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Aschoff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二)心脏的病理变化——风湿性全心炎=心内膜炎+心肌+心外膜炎。

  1.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瓣膜上出现疣状赘生物(本质是白色血栓)。

  2.风湿性心肌炎——典型的风湿性肉芽肿。

  3.风湿性心外膜炎——浆液和(或)纤维素渗出,可形成绒毛心和缩窄性心包炎。

  五、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瓣膜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构成,细菌菌落常见包裹在赘生物内部,可引起败血性和非感染性梗死。

  风湿性心脏病VS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风心病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因

风湿

感染——草绿色链球菌

部位

全心=心内膜、外膜、心肌

心内膜

赘生物

白色血栓

白色血栓+中性粒细胞、坏死,常可包裹细菌菌落

结局

风湿性全心炎(绒毛心)

风湿性疾病的全身表现

心内膜炎

败血症或是器官梗死等全身性表现

  【菌痢、伤寒、肠结核】

  六、细菌性痢疾

  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假膜脱落伴有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

  1.急性

  急性卡他性炎——特征性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可形成“地图状”溃疡。

  2.慢性——肉芽组织和瘢痕共存,最终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3.中毒性

  特征:

起病急骤、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但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

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发生与内毒素血症有关,急性微循环障碍是病理基础。

病理为卡他性炎。

  七、伤寒

  病变特征: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

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起病时间

病理变化

典型表现

髓样肿胀期

第1周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隆起于黏膜表面,形似脑的沟回

集合淋巴小结病变

坏死期

第2周

局部肠黏膜坏死

溃疡期

第3周

溃疡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特征性溃疡,

穿孔、出血

愈合期

第4周

溃疡处肉芽组织增生,边缘上皮再生

  八、肠结核

  原发性:

儿童饮用含结核菌的牛奶,形成肠原发综合征(肠的原发性结核性溃疡、结核性淋巴管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继发性:

肺结核病人咽下含结核菌的痰液所致,好发于回盲部。

  类型:

  

(1)溃疡型

  长轴与肠管长轴相垂直。

  

(2)增生型

  少见,结核性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息肉状,不完全低位肠梗阻及腹部包块。

  【3个消化道传染病的鉴别】

  肠伤寒、肠结核与菌痢的比较

肠伤寒

肠结核

急性细菌性痢疾

部位

回肠末端

回盲部

乙状结肠、直肠

肉眼

溃疡长径与肠轴平行

带状,其长径与肠轴垂直

地图状

镜下

溃疡边缘可见伤寒肉芽组织+肉芽肿

溃疡底部为结核肉芽组织+肉芽肿

假膜性肠炎(纤维素性炎)和溃疡

  【3个VIP】

  九、病毒性肝炎

  变质、渗出、增生3种改变交织进行,以变质性改变为主。

  1.变质——包括变性和坏死。

  变性包括两种:

  ①细胞水肿——最常见——气球样变。

  ②嗜酸性变

  坏死也包括两种:

  ①嗜酸性坏死;

  ②溶解性坏死。

  肝炎的坏死类型

坏死类型

常见的肝炎类型

嗜酸性坏死

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称为嗜酸性小体。

本质属细胞凋亡

普通型肝炎

溶解性坏死

①点状坏死

指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

急性普通型肝炎

②碎片状坏死

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

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

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

慢性肝炎的特征性病变,

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④大片坏死

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

重型肝炎

  2.渗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都增生。

  ①肝细胞再生;

  ②间质——Kupffer细胞增生和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假小叶形成的基础;

  ③严重病例可见小胆管增生。

  

(二)临床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

  各型肝炎的重要鉴别点——特别重要!

肝细胞

纤维组织

肝小叶结构

急性普通型

l以变性为主,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形成);

l散在点状坏死

不明显

完整

慢性普通型

轻度

点灶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

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

中度

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

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

大部分保存

重度

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

形成纤维条索状连接,分隔肝小叶结构,晚期出现小叶结构紊乱

形成假小叶

重型

急性

一次性大块坏死(坏死面积约占2/3),或亚大块坏死

--

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

肝细胞再生现象不明显

亚急性

大片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再生的肝细胞失去原有的依托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失去原有小叶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

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十、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2011年改良版

根据《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类 型

病理特点

临床病理联系

特别强调(重要!

光 镜

免疫荧光

电 镜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

GBM和系膜区颗粒状IgG和C3沉积

上皮下驼峰状沉积物

急性肾炎综合征

大红肾/蚤咬肾

多见于儿童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抗GBM型

新月体(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

线性IgG和C3

无沉积物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免疫复合物型

颗粒状沉积物

沉积物

免疫反应缺乏型

阴性或极弱

1.膜性肾小球病(膜性肾病)

弥漫性GBM增厚,钉状突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