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2921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tǎnɡ)

B、沮(jǔ)丧讪(sà

n)笑菜畦(qí

)鸡毛掸(dǎn)子

C、嫉(jì

)妒丑陋(lò

u)蝉蜕(tuì

)弥漫(mí

D、书塾(shú

)环谒(yè

)瞬(shù

n)息收敛(liá

n)

3、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相宜陋丑瞬息人迹罕至B、确凿讪笑肿胀荒草萋萋

C、书塾幽寂搏学来势凶凶D、瞬息嫉妒叮嘱骇人听闻

4、《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硬着头皮”这一词语出现了四次:

(2分)

①“美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②“怎么还不起来,快起!

快起!

”“晚了,爸!

”我硬着头皮说。

③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④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头皮……

“硬着头皮”是口头语,根据文中的语境,换成四字格的书面语,可以是: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B、学校实施愉快教育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进步。

C、有坚定意志和刻苦精神,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D、学习语文,除了要扩大阅读量,课内外多练习写作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

6、综合性学习。

(6分)

(1)中学时期,随着青春意识的觉醒,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请为自己的烦恼列一个清单(不少于3条)。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么对待烦恼的(列举方法不少于2条)。

(3)古代诗人也有烦恼,请列写出两句含烦恼或痛苦的诗词句。

7、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①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云从窗里出。

(吴均《山中杂诗》)

②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④,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解释加点的字。

(2分)来源新课标第一网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9、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从方仲永身上应该得到什么启发?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13—17题。

(共13分)

【甲】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乙】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作品评山水的论断。

殊不知原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

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

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体。

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又有谁能描绘得那山水的精髓?

凭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

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

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溢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

只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

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

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去。

13、甲文写的是____________的景色,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__的景色。

14、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甲文可以用____________概括,乙文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概括。

15、用横线在甲文中划出总写句,在乙文第二段中画出议论、抒情的句子。

16、仿照下列句子,用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句(3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作者写景的目的来看,甲文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乡村教师》,完成18—22题(共15分)xk

乡村教师

岳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

哪知娟子却笑笑说:

“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

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

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

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

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

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

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

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

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

但他并没有放弃。

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

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

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

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

“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

”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

”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

“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

我是其中一位。

18、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

(2分)

20、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从全文看,(5)—(11)自然段采用哪一种顺序?

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分)

21、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3分)

22、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

感悟到了什么?

(4分)

四、作文(50分)

在成长的岁月中,你一定有过欢笑和痛苦,也一定有着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

(2)感情真挚;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书写整洁、端正,6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