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33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农经管院国际金融作业Word下载.docx

354

459

687

1341

2327

3540

4124

2611

3054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210

-63

52

20

348

323

527

1106

1010

526

951

463

1808

2260

直接投资差额

417

411

375

374

468

472

531

1059

1029

1431

1217

703

1249

非直接投资差额

-430

-462

-496

-474

-75

-67

239

846

106

-508

-364

-546

670

414

证券投资差额

69

-37

-112

-40

-194

-103

114

197

-49

-676

187

427

387

240

其他投资差额

-276

-437

-205

-315

169

-41

-59

379

133

-697

-1211

679

724

三、储备资产变动额

357

64

85

473

755

1170

2064

2506

2848

4607

4795

3984

4717

外汇储备变动额

350

50

97

109

466

742

1169

2066

2090

1874

5219

4178

4532

4481

外汇储备

1399

1450

1547

1656

2120

2864

4033

6099

8189

10063

15282

19460

23992

28473

四、净错误和遗漏

-223

-187

-178

-119

78

184

270

155

-6

116

-209

-435

-597

资料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注:

1.非直接投资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经常项目差额)直接投资差额。

2.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表2经常账户国际收支差额表

1.经常项目

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借贷差额1997年开始至2010年总的趋是增长的,尤其是在2001-2008年,由于01年中国加入WTO,经常账户的借贷差额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平稳增长。

在1999年和2009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常账户差额大幅度的下降。

经常项目主要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等。

我国货物贸易差额一直为正数,说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货物一直出口大于进口,且货物进出口顺差基本逐年扩大。

我国的服务产业远不及国际水平,国外服务业抢占了我国的市场。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若我国服务产业发展速度跟不上,服务贸易的缺口将更大,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1.3收入项目

在较早的几年,收入项目一直都是逆差,主要是由于外国在华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严重不对称引起的。

2005年之后,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的进一步加大,在境外的收益增长迅速,使收入项目由逆差变为顺差。

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从表1可以看出,反映资本流动的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表现为资本净流出外,其余年份均显示出净流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1998年爆发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受到了强烈的影响,造成大量资本外流。

此次金融危机对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以及中国等地区的经济、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资本账户急剧增加。

由于直接投资在资本账户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使得资本账户突增。

3.外汇储备

从1997年开始,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一直在快速增长,从1997年的139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8473亿美元,而且从1999年起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到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近10年来快速增长,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分阶段来看,在1998-2000年期间,尽管出现了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但中国的外汇储备基本保持稳定。

原因在于这段时间也同时出现了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大量外流的现象以及数值较大的负净误差与遗漏。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汇率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没有得到缓解。

外汇储备加速增长。

二、请分析今年来“储备资产变动”账户变动的变动原因及其影响

表3:

2005-2010年我国的储备资产构成表

货币黄金

时间

差额

贷方

借方

特别提款权

 

-1

1

49

-111

111

储备头寸

外汇

19

-2,526

2,526

3

-2,853

2,853

2

-4,609

4,609

-12

12

-4,783

4,783

-4

4

-3,821

3,821

-21

21

-4,696

4,696

表4:

2005-2010年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变动表

-2,506

-2,848

5

-4,607

-4,795

4,795

-3,984

3,984

-4,717

4,717

从2005-2010年我国的资产储备构成表(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储备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而且还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

近一两年来,包括特别提款权和我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有明显的增加,但是货币黄金和其他债权几乎没有改变。

从2005-2010年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变动表(表4)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的官方储备呈现不断增加、略有波动的趋势之中。

其次,从我国近年来储备资产的构成情况来看,我国在逐步改变单一依靠外汇作为我国储备资产的现状,通过增加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等措施。

1.造成我国目前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原因:

1.1从国内来讲

第一,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导向所致。

根本上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外资优惠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二,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

是中国内部经济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

第三,国内汇率制度缺乏充分弹性。

第四,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也体现出了我国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和对外贸易的竞争力的增强。

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到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都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汇率制度仍是缺乏弹性的。

1.2从国际方面来看

第一,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其次,就是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导致国际热钱涌入国内。

第三就是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表现在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狭隘的国际金融霸权和国际金融资本无序流动等三个方面。

我国近年来逐渐改变我国的资产储备构成的原因:

第一,我国储备资产中外汇比重过大,造成了。

巨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二,外汇过大也导致了我国面临的外汇风险。

2.近年来我国储备资产变动对我国的影响:

2.1从积极面来讲

第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偿还外债。

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规模,并使其与债务结构相匹配,提高清偿能力。

第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当国际收支发生结构性失衡,需要进行紧急或长期调整时,国家可以动用充裕的外汇储备进行调节,以缓和调整过程中的外部冲击,从而降低各种措施对国内供求均衡所带来的负效应,维持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

第三,增加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2.2从消极面来讲

第一,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剧了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第二,延缓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第三,加大了持有外汇储备的风险。

三、要实现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一目标,你有什么建议?

并说明原因。

1.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呈明显的阶段性增长,且从1994年开始,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的特点。

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形成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特征的主要原因。

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改善国际收支最有效的途径。

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

2012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772亿美元,同比下降12%;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9亿美元,下降92%(见表1-1)。

货物贸易顺差有所增长。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2年上半年,货物贸易出口9577亿美元,进口8449亿美元,分别较2011年同期增长9%和7%;

顺差1128亿美元1,增长29%(见图1-2)

图1-2国家2001-2012上半年经常项目主要子项目收支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经常项目和金融及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

我国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构成,这种双顺差也成为国外势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借口。

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005—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于资本项目。

外商的对华直接投资是形成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而流入的外资类型一种是把国外的夕阳产业转移到中国,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地理资源,引进的是国外已经处于落后的技术;

另一种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于我国产业,但外商掌握并垄断核心技术。

这样,外资一方面控制了我国产业的核心技术,不利于先进技术对我国民族产业的渗透;

另一方面由于外资拥有许多优惠政策,外资在与我国民族产业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民族产业的发展。

2.对策建议

2.1.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由比较优势战略转为竞争优势战略,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上的层次。

提高核心竞争力,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和加工向自主开发创新转化,掌握研发环节和营销渠道,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产品标准、研发能力、品牌价值,以自主产品和技术满足内需甚至外需。

2.2.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改善国际收支更可行有效的途径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顺差会一直存在,要改变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就需要从资本项目入手,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未来增长速度会加快,可能慢慢成为减轻资本项目顺差压力的重要因素。

四、结合教学视频《亚太,美国的选择》,回答两个问题。

1、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历史过程,总结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基本条件

1.1美元的“称霸”过程

美元国际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布雷顿森林体系之间的美元国际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美元国际化阶段。

1.1.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

18世纪前,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战争后,美国成立了联邦共和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工业在美国本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9世纪下半期的迅速工业化,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为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60年到1910年,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明显提高,成为仅次于英国和德国的世界贸易第三大国,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取消白银的本位货币制,确定正式的金本位制,从而是美元开始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崭露头角。

美国从头号工业强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完成的。

美国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它在工业生产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超过了英德等国,美元成为国际经济往来中最受欢迎的货币。

一方面,一战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外市场对美国产品的需求,美国实行“美元外交政策”,即一美元代替枪弹的政策,实质上是美国政府为美元铺路。

且一战暴露出欧洲政局的不稳定性,大量闲置资金将目光转向美国,为美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技术。

另一方面,二战极大地削弱了欧亚国家的实力,而远离战争区域的美国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进一步增强了实力,攫取了财富,获得了世界政治和经济主导权,建立起霸主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也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地位。

1.1.2布雷顿森林体系之间的美元国际化:

为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和英镑利益相斥,美国占据上风,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举行有44国代表参加的货币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欧洲各国为了重建家园,恢复经济,需要从美国进口大量的资本品及原材料,广大发展中国家刚刚摆脱殖民主义的统治,出现了遍及全球的“美元荒”。

在某种意义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恢复了以黄金为基础的古典金本位制,美元取代了英镑的位置。

1.1.3布雷顿体系崩溃后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确立了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制合法化。

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惯性效益,其国际化地位无可动摇。

1.2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基本要求

(1)稳定的政治环境。

当时正是由于欧洲的战况使游资逃到美国。

(2)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

美国对重大历史的把握促成经济大发展,是美元国际化成功的关键。

(3)市场开放,加强与各国经济联系。

美国积极推动全面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增强了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作用。

(4)完善当国的金融体系。

美国构建了以本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开放和宽广的金融市场,掌握国际资本市场和各种金融产品的主导权。

2.目前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对比上面,发现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这很多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2.1.金融基础薄弱。

(1)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导致金融体系十分脆弱。

(2)股票市场不发达,融资能力差。

(3)债券市场发育度低。

2.2.经济基础落后。

(1)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低。

(2)中国的主要产业的增加值低。

(3)中国研究与开发的技术水平低。

五、对比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评述“超主权货币”观点

1.“超主权货币”观点的思考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

黄金自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了各国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信用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稳定

金本位制就属于超主权货币的一种,它相对于各国来说比较公平的,体现在这个时期黄金的自由铸造、自由流通和自由兑换功能。

但货币供应受到黄金数量的限制,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

超主权货币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超主权货币”的历史上溯到14世纪。

国际货币体系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超主权货币”,并且直到主权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之前都是如此。

白银之所以从17世纪开始渐渐退出国际货币体系,是由于此前出现的白银供给快速扩张随着北美和日本的白银产量减少而结束。

金本位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世界黄金产量出现了历史上最强劲的增长期,另一方面是黄金的价值量远远超过了白银,由此解决了储备货币供给不足与世界贸易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

到19世纪末出现的黄金汇兑本位制,是对以往的“超主权货币”的第一次否决。

尽管此时的黄金并没有彻底退出国际清算体系,并且依然是重要的储备货币,但国际货币体系还是由此进入了由主权货币及主权国债务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其中的原因依然是“超主权货币”的供给不足。

到20世纪初,与当年的白银情况相类似,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链条突然被打断,但世界贸易总量却依然在增长。

于是,当黄金供给不能满足世界贸易增长需要的时候,不得不以纸币替代实物货币。

之所以没有从黄金汇兑本位制一步跨入完全的主权货币阶段,原因是防止各种主权货币之间的竞相贬值而威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是美元汇兑本位制。

虽然这一体系仍与黄金沾边,但不是锚住黄金,而是锚住美元。

必须承认,布体系是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必然选择,原因是当时只有美国的主权信用存在扩张空间。

这实际上也给出了国际货币体系在主权货币时代的改革路线,但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数量充足、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

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这一行为导致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而信用的最高等级是主权信用。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货币体系自黄金汇兑本位制以后一直寻找强势的主权货币作为其存在支撑点的原因。

哪一个(或多个)国家的主权信用扩张空间巨大,该等主权货币就应当成为储备货币。

当然,其目的依然是满足世界贸易以及由贸易增长推动的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

但主权货币是相对不公平的。

当一个全球的货币,它的发行权归某一个国家垄断的时候,就是说它就有可能会出现为了本国利益,而牺牲别国或者全世界人民利益的情况。

在这一次美国救市中体现的特别明显,比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前段时间上涨,就是由于美元大量的增发,引起了美元贬值的一种强烈预期,导致资金从美国金融市场外流,推动国债收益率升高,最终导致通胀的预期的形成。

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

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

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超主权货币是有必要的,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但到目前为止他还只是一个理论,对于货币已经主权化的今天,即使现在真的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货币,这也是各国博弈的结果,主权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

我们是否还能退回超主权的状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结合此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分析最适货币区理论的缺陷

1.最适货币区理论介绍

最适货币区理论(optimalcurrencyarea,oca)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石,最早由罗伯特•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其后麦金农、哈伯乐和弗莱明等经济学家对该理论从不同侧面修正补充和完善。

最适货币区理论认为,在经济内部同质的情况下实行单一货币,既有利于该地区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做出灵活反应,从而实现预定目标。

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诞生,欧元成为能和美元相抗衡的世界主要货币,欧元区成员国扩大到17个,欧元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最适货币区理论实现了理论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然而,自2008年以来,以希腊为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盟经济陷入阴霾,暴露了欧洲货币一体化机制的制度缺陷,也使最适货币区理论陷入困境,面临诸多质疑和挑战。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演进

2009年12月,希腊政府宣布,国家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其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13.7%,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113%。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连续下调希腊主权信贷评级,投资者开始大规模抛售希腊国债。

希腊政府难以通过发新债还旧债,从而引爆希腊政府债务危机。

欧洲其它国家也相继陷入危机,包括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等国,都出现巨额财政赤字,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如图1所示,2010年欧洲各国债务与gdp的比值,多个国家均已超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红线(政府债务/gdp≤60%)。

受欧盟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大幅下跌,同时欧洲股市暴挫,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整个欧元区面临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影响了人们对单一货币欧元的信心,使最适货币区理论陷入现实的困境,并引发对最适货币区理论和欧洲货币一体化机制的反思和质疑。

3.最适货币区的理论构想

最适货币区理论是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适孰劣的争论中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结合某种经济特征来判断汇率安排的适劣,并说明何种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佳的。

最适货币区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是指最符合经济金融上的某些条件的国家或者地区,相互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的货币制度,如固定汇率制度,甚至使用统一货币的区域。

在此区域内,一般性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保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