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340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综合鉴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咏西湖

郁达夫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①。

【注】①:

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在西湖筑防洪堤,后人名之曰“苏堤”。

(1)袁枚诗中涉及到的“伟人”是指明代的于谦和宋代的。

郁达夫的诗句“淡妆西子比西湖”化用了诗人苏轼的“,”。

(写出原诗句)(2分)

(2)“江山也要伟人扶”“江山也要文人捧”两句诗,一“扶”一“捧”,境界各异,试指出“扶”和“捧”的不同含义,然后说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何不同。

(6分)

12.答案:

(1)(2分)岳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每空错一字扣1分,每空最多只扣1分。

扣完2分为止)

(2)(6分)

①(2分)

扶:

扶持,匡扶,呵护,映衬等(1分)。

(袁诗说江山也要伟人扶,强调一个“扶”。

“扶”字含义双关,既指人文景观使自然景观具有了生命、活力,有了意义,借死于杭州、葬于杭州的岳飞和生于杭州的于谦这两位民族英雄写西湖,为妩媚缠绵的西湖平添几许慷慨悲壮的阳刚之气,强调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的映衬;

又指民族英雄匡扶〈保卫、呵护〉江山社稷的伟大意义。

捧:

渲染,赞美,歌咏等(1分)。

(郁诗说江山也要文人捧,强调一个“捧”,“捧”在这儿是渲染,是锦上添花。

诗人以历代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对西湖山水胜景的题咏的歌赞,强调文人的渲染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意义。

(亦指江山社稷要有文人的帮衬和美化。

②(4分)

袁诗大气,慷慨悲壮。

(由西湖美景与人文景观的关系,联想到伟人对整个江山社稷的意义,含义深沉,主题深刻。

)(2分)

郁诗优美,自信豪迈。

(将苏轼作为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渲染的代表,使人联想到许许多多文人对西湖的题咏,内涵丰富。

)(2分)。

或者:

袁诗说江山也要伟人扶,表现诗人对伟人的崇敬(歌颂)。

郁诗说江山也要文人捧,(明显从袁诗而来,)但表现出文人的自信与傲气(或不服气),伟人扶正的江山还要靠文人进行美化。

(意思对即可)

广州市一模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如梦令贺铸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

向晚鲤鱼风①,断送彩帆何处!

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注:

①鲤鱼风:

九月风。

(1)本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写景有虚有实。

“莲叶初生”、“绿杨飞絮”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是虚景还是实景?

(2)请结合全词赏析“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1)暮春(初夏);

虚景。

[2分。

答对一点得1分。

]

(2)诗人用“凝伫,凝伫”的叠词(反复),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凝望时间之久和神态之痴,从而表现相思之苦(2分);

“楼外一江烟雨”则用孤寂的小楼、无情的江水、迷蒙的烟雨衬出主人公怅惘失意之情(2分)。

虽无一字提到离别相思,却将离别相思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4分。

修辞或表现手法各1分,作用各1分。

深圳市二模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看梅绝句

陆游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

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老子:

诗人自称。

舞时不须拍:

不依节拍跳舞。

作剧:

嬉戏。

乌巾:

乌角巾,一种黑色的帽子。

尊:

通“樽”

(1)本诗中的最后一句“我死诸君思此狂”,在另一个版本中是“我死诸君思此生”,请说说本诗使用“狂”与“生”这两个词的差别。

(2分)

(2)在《示儿》或《书愤》中,诗人陆游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这两种形象是否矛盾?

为什么?

(1)“我死诸君思此生”与“我死诸君思此狂”相比,后一句读起来押运(1分),更加铿锵有力,自信心、自负感更强。

(1分)

(2)(6分)《示儿》《书愤》中的诗人是一种报国无门的庄严、凝重的爱国者形象,(2分)《看梅绝句》中的诗人是一个打破规则、放浪形骸(或具有从庸常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的狂者(或老顽童)形象。

(2分)这两种形象看似矛盾,本质上是一致的,(1分)都是陆游报国无门爱国情感的不同表达。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技巧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命题变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

(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的避免失分

阅读下面诗词,根据你的理解,每首命一到二道考试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题目1、

答:

题目2、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题目1、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冬至: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L.

(L“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请简略赏析。

F.(F.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作者想像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远行人,虚写家人思念自己,实写自己思念家人,使“思家”的情感表达得更深挚。

参考命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

(2)两题。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

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选写花点明时令

②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

③描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

(2)面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

赏析:

  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

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词起两句: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

”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

接着“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

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

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

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

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

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

上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

至“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

前路茫茫,把握不住。

接下去: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此词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

正因为前面所写之景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后点题水到渠成,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进行了古诗词单项之后的综合复习,目的是检测学生读懂诗歌,规范答题。

因为刚刚参加了深圳市二模考试,所以,设想是:

从二模中的诗歌阅读内容切入,引导学生分析深圳市二模答案的缺陷,挑战权威。

之后,要学生就自己的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尝试命题,意图是看学生能否抓住一首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学生学习小组要对自己的命题拿出比较完美当的答案。

之后,各小组选择自己小组认可的题目写出答案。

这个答案用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与的答案对比,找出异同。

之后,学生完成知识积累和学习卡的填写,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总体来说,是切入、展示、评价、总结四步。

这个教案实施后,亮点有三:

一、挑战权威;

二学生资助命题、答题、讨论,实现了一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结尾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卡,使得知识有了积累、创新的过程。

实施过程中,胆道这个方案很可行:

学生学习小组基本上都拿出了比较有价值的命题,并且有比较完美的答案。

与其他答题人的答案相比,主要显出答题人对答题角度掌握不够到位。

例如:

针对第一手诗歌命题的“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而答题人却说是“用了曲笔”,很显然,没有的答案完美。

这一课用50分钟时间比较理想,40分钟时间显得紧张。

如果一定要在40分钟之间内解决问题,就要大刀阔斧的删除前半部分的对深圳市二模考试内容的分析,快速推进,进入主题,把展示学生的成果作为主要的一项精彩内容,就更好了。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

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xx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如xx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

送别诗

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

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

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二)

——诗词鉴赏的术语及运用

类别

概念

说明

例句

赏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