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3998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弗洛伊德把与生存本能联系并用以满足机体的性的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为里必多(LiBido)。

并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岁一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及每个阶段的任务P38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半),发展的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从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从25岁—50岁,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3、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观点P40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

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华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首先,华生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最后,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4、斯金纳强化控制原理P4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

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强化作用,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阳性强化作用和阴性强化作用)两类。

尽管分类不同,其作用的效果都是增加反应的概率。

5、最近发展区的概念P48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的三个重要的问题之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6、观察学习的概念及其过程P44

(1)、概念: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过程: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P50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理论;

P52了解皮亚杰的相关实验

(1)、心理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具体阶段理论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

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一15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3)、皮亚杰相关实验

1、客体永久性实验

2、守恒实验:

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长度守恒、固体守恒

3、“三山实验”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的概念P66-67

(1)、横断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

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2)、纵向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故也叫做追踪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其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研究原则P64

(1)、客观性原则

(2)、特殊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生态化原则

3、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

P70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和测验法

(4)、心理生理学方法:

电生理测量方法;

脑功能成像方法;

经颅磁刺激;

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1、胎儿P91、胎教P127的概念

(1)、胎儿:

胎儿是“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

(2)、胎教:

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给胎儿以积极的言语、音乐、动作刺激,激发胎儿大脑神经细胞增殖,同时使胎儿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发展和干预的活动。

2、胎儿生长的3个阶段P92

斯滕伯格把胎儿出生前发育划分为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

3、胎教的种类P127

(1)、音乐胎教

(2)、抚摸胎教

(3)、言语胎教

(4)、光照胎教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1、大脑单侧化(P134)、视崖的概念

(1)、大脑单侧化

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如对于多数右利手婴儿来说,其语言功能逐渐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进程。

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

(2)、视崖

视崖即“视觉的悬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P137

一般认为,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便是“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

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表现在活动中。

3、婴儿前言语发展的阶段P155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体有意义的词语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分为前言语阶段,主要包括: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前言语交流的发展3个阶段。

4、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P158

欧美心理学家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种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发生,时间在出生后9-11个月;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最早说出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才是言语发生的标志,时间在11-13个月。

5、研究婴儿的气质的早期教养的意义P167

研究表明,气质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控制和行为调节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

一般来讲,容易型婴儿对各种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

困难型婴儿的父母只有特别热情耐心、有爱心地对待这些孩子,全面考虑他们的气质特点,积极采取适合于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良好地适应、发展。

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婴儿的气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优度模型提示我们:

每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无好坏之分。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6、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P161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一)传统的四类型说

1.多血质

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

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

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

2.胆汁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

刻板,外倾;

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

3.黏液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弱;

不灵活,内倾;

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

4.抑郁质

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

刻板,内倾;

兴奋性强;

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黏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1.容易型

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他们突出的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

3.迟缓型

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

(四)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布雷泽尔顿)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

1.活泼型

2.安静型

3.一般型

(五)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巴斯和普罗敏(Buss&

Plomin,1984)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将其划分为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和冲动性四种不同气质类型,认为这四种气质类型各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1、情绪性婴儿

这类婴儿常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

与其他婴儿相比,他们可能对更细微的厌恶性刺激作出反应并且不易被安抚下来。

2、活动性婴儿

这类婴儿总是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和做一些大肌肉运动,乐于并经常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

其中,有些婴儿会显得很霸道,经常与人争吵,而有些婴儿则常从事一些有益而富有刺激性、启发性但不带攻击性的活动。

3、社交性婴儿

这类婴儿常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在社会交往中反应积极,在追求家庭成员或不相关人员的接纳上都同样积极。

4.冲动性婴儿

这类婴儿突出表现为在各种场合或活动中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

这类婴儿的活动、情绪都不稳定而多变化,冲动性强。

7、了解陌生人焦虑与分离焦虑的状况P171-172

(1)、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

例如,当陌生人靠近正在玩玩具的婴儿时,婴儿会非常紧张,眼睛在陌生人和母亲之间来回观看,突然大哭起来。

如果陌生人离去,婴儿会慢慢平静下来,但如果陌生人又回来,婴儿还会大哭。

这种反应称为陌生人焦虑。

(2)、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比如,一个8个月的孩子正坐在房间里玩玩具时,看见妈妈走出去,随着妈妈身影的消失,他大哭起来,这就是分离焦虑反应。

研究证明,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8、依恋的概念及其类型P174-176

(1)、概念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

安斯沃思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

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

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

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

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这类婴儿约占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1、幼儿游戏的特点;

P191游戏的相关理论;

P189游戏的种类P192

(1)、幼儿游戏的特点

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游戏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

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2)、游戏的相关理论

早期的游戏理论

1、复演论:

霍尔

2、精力过剩论:

席勒,斯宾塞

3、松弛说:

扎拉鲁斯

4、生活准备说:

格罗斯

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论:

补偿佛洛依德

2、认知理论:

皮亚杰

3、学习理论:

桑代克

(3)、游戏的种类

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为:

1、创造性游戏

2、教学性游戏

3、活动性游戏

皮亚杰根据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把游戏氛围:

1、练习游戏(0-2岁)

2、象征性游戏(2-7岁)

3、规则游戏(7-11、12岁)

帕腾按照儿童社会化程度把游戏分为: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单独一人的游戏(较低)

4、平行的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2、积极词汇、消极词汇的概念P196

(1)、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2)、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3、幼儿语法发展的特点P197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律。

词汇必须按一定语法构成句子,才能表达思想。

幼儿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发展。

(1)、语法的掌握

儿童语法的发展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句子的长短和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

A、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B、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C、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2)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言语的发展还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上。

A、语音的发展

•1)、逐步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2)、对语音意识开始形成

•B、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儿童的自言自语

•2)、发展到连贯地说话

4、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P199-208

(课本)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幼儿的记忆也在不断发展。

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

(1)、记忆容量的增加:

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

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5)、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与发展

1.记忆策略的形成

2.元记忆的形成

(课件)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1、记得快,忘得快

•2、记忆不精确

•3、无意识记效果好

•4、形象记忆占优势

•5、较多的运用机械识记

5、幼儿思维的发展的特点P208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

在幼儿的思维中开始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6、什么是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发展的3个阶段P203

(1)、认知策略概念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2)、记忆策略发展的3个阶段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一般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没有策略;

二是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策略;

三是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

一般来说,儿童5岁以前没有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7、性别认同、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P239-240

(1)、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包括:

正确使用性别标签;

理解性别的稳定性;

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

(2)、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术语,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

幼儿期大多数儿童开始与父母认同,内化父母的标准、价值、态度和世界观。

性别角色认同是其中的一部分。

8、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P223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是: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成人必须善于对儿童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P253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

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3)、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