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4431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1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小步快走

16.植其杖而芸立

17.鄙哉,硁硁乎偏狭

18.斯己而已矣守己,指洁身自好

19.果哉!

末之难矣辩驳

虚词

1.以吾从大夫之后因为,介词

2.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与,跟;

介词

3.子路行,以告把,介词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用,介词

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介词,和

6.是鲁孔丘与语助词,吗

7.孔子沐浴而朝连词,表示动作的顺接

8.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示修饰

9.今之从政者殆而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10.子路从而后连词,表示转折

11.植其杖而芸连词,表示顺接

12.子路拱而立连词,表示修饰

13.晨门曰:

“奚自?

”疑问代词,哪里

固定结构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与其……岂若与其……不如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如之何,怎么

特殊句式

1.告于哀公曰。

介宾结构(状语)后置,“于哀公告”

2.子路宿于石门。

介宾结构(状语)后置,“于石门宿”

3.子击磬于卫。

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子于卫击磬”

4.则何以哉?

介词宾语前置,“则以何哉?

5.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介词宾语前置,“而以谁易之”

6.晨门曰:

”宾语前置,“自奚”

7.莫己知也宾语前置,“莫知己也”

8.有心哉,击磬乎!

谓语前置,击磬乎,有心哉!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B.植其杖而芸

C.深则厉,浅则揭D.使子路反见之

答案:

C(“辟”通“避”,避开;

“芸”通“耘”,除草;

“反”通“返”,返回)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过:

拜访B.夫执舆者为谁舆:

驾车

C.果哉!

末之难矣难:

辩驳D.鄙哉,硁硁乎鄙:

偏狭

A(过:

经过,路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从政者殆而B.孔子沐浴而朝

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D.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A(从政:

参与政事;

沐浴:

洗发洗身,洗浴;

问津:

询问渡口;

从而:

两个词,从,跟随,而,表承接。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之三子告,不可孔子过之B.不得与之言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C.以吾从大夫之后以杖荷蓧D.使子路问津焉见其二子焉

D(之:

动词,到/代词,代长沮、桀溺;

与:

介词,同/连词,和;

以:

介词,因为/介词,用;

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止子路宿B.往者不可谏

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D.见其儿子焉

B(A、C、D均为使动用法;

谏:

匡正,挽回)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莫己知也B.晨门曰:

C.有心哉,击磬乎!

D.则何以哉?

C(A、B、D均为宾语前置句;

C为主谓倒装句,(一说不倒装))

【】7.选出下列对课文解说分析恰当的一项

A.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

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14.39)

从“荷蒉”者一系列的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

他有知人之才,知心之能,知人之智,知世之明。

从孔子的回答可看出他虽知自己处境尴尬(“击磬”流露其行道受阻),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B.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18.5)

接舆把孔子比作衰老的凤凰,委婉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好好把握未来。

C.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4.38)

“晨门”的话对孔子一生政治追求做了精辟概括,他应该是一位学识修养极高的隐士。

D.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9)

孔子感叹年老力衰,道之不行;

透露出天下无道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深的哀怨。

B接舆把孔子比作凤凰,凤凰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故言“德衰”。

8.补充完整下面的名句。

(3分)

⑴往者不可谏,

⑵,,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⑶八佾舞于庭,,?

⑴来着犹可追

⑵其身正不令而行

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分)

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⑴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⑵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从事改革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14.21)

⑴请从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中推测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

(1分)

哀公大权旁落,“三桓”把持朝政。

(政在大夫)

⑵孔子一贯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此次见哀公,离鲁司寇之职已十五年,早已不参与鲁国政治,而此次越位见哀公,且两次自言“不敢不告”,不是与其一贯主张矛盾吗?

你对孔子这一行为如何理解?

说说你的理由。

不矛盾。

此次事关伸张正义之大事,不得不越位而告哀公,口中念念有词说“不敢不告”,是对自己不在其位而又冒然谋政的自我心理安慰。

这一行为鲜明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⑴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通感慨。

这番感慨包含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两方面内容:

一是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了大义;

二是表白自己顾全大义,且如孔子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

⑵你是否认同子路的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

完全认同。

这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

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他还是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

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六、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5分)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

夫子殆将病也。

”遂趋而入,夫子曰:

“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

予殆将死也。

”盖寝疾七日而没。

——节选自《礼记·

檀弓上》。

【标点】

赐,尔来何迟也?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

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译文】

孔子一大早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在门外慢慢吞吞地走着,他吟诵道:

“泰山大概快要崩塌了吧!

梁木大概要腐烂了吧!

哲人大概要离世了吧!

”他吟诵完后走进门,正对着门坐着。

子贡听到他的吟诵后,说:

“泰山快要崩塌,那么我们将仰望什么呢?

梁木快要腐烂,哲人快要离世,那么我们将仿效什么呢?

老师大概会病重吧。

”于是小步跑进门。

孔子说:

“赐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迟啊?

夏后氏停柩在东阶之上,那还是在主位上。

殷人停柩在东西两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主之间。

周人停柩在西阶之上,那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

而我孔丘是殷人,我前夜梦见自己安坐在东西两楹之间。

圣明的君王没有出现,天下有谁会遵从我的主张呢?

我大概要离开人世了。

”大约卧病七天后,孔子就去世了。

㈢我看孔子

《微子篇第十八》既记述了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又描写了他与命运、世道抗争的悲壮情怀,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中显示了孔子精神的卓越和人格的魅力。

对于人们应当采取何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孔子从来不作死板的规定。

《微子》(18.8)中孔子评价了古代七个隐士,他把他们分为三类,但是他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能表现出美好的人格品质,这是孔子所赞赏的。

其中伯夷、叔齐遁世,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各有缺陷,他们那种单一的人格和生活方式是不能实现宏伟而崇高的人生理想的,所以孔子提出同他们有别的人生态度,即“无可无不可”。

根据孟子的解释,这种态度具体说来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

所谓“久”、“速”是指任职时间的长短,可见,孟子主要是从对待官职的态度来理解“无可无不可”之说。

然而从《微子》(18.8)来看,再通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孔子此语意义不限于这一范围,他是就其全部生活、就其整个人生态度立论的。

孔子赞同或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

他肯定伯夷、叔齐的气节,保持自身的人格尊严,但又赞赏管仲归顺新主,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

他既赞扬他的弟子颜渊的安贫乐道,但又欣赏子贡的经商的意识与才能,他自己也表示在待价而沽。

他始终反对犯上作乱,但是他又欲应邀参加公山弗扰、佛肸的反叛部队(见《待贾而沽》)。

这些并不表明孔子无一贯的处世之道,也不是说他的人生观自相矛盾,而是说明他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是根据时代、环境、个人的境遇和才能来确定恰当的生活样式和人生途径。

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即趋时的圣人,可以说是这种态度的一个准确的描绘和概括。

孔子内心是向往隐士生活的,他说过: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

8.13>

)。

无怪乎他在《先进》(11.26)中赞赏曾皙所向往的生活样式:

暮春时节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沂河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歌返回。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本篇、以及其他篇中孔子一再谈及隐士,显示出对这类人的强烈兴趣。

实际上孔子多次流露出要去隐居的意向,如《公冶长》篇中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子罕》篇中说“子欲居九夷”。

同隐士一样,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非常不满,以至于极为失望,深知难以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在(18.6)中他对隐士桀溺所说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不持异议。

但是与隐士不同的是,孔子对世界没有绝望,他要寻找、抓住、利用,甚至创造一切可能有的机会来改变黑暗的现状。

他怀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情怀与命运、世道抗争。

所以他年近古稀而周游列国,历经种种艰难险阻而意志益坚。

他这些行为不为隐士们所理解,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徒劳的,所以孔子不断遭到他们的嘲笑,本篇的记载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听到这些嘲笑,孔子的心情自然十分悲凉和惆怅,但是他的志向不为所动,他仍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服从命运,独善其身;

知其不可为而为是出于对理想、原则无比坚定的信念,强烈的道义感,对历史、人民和国家最深沉的责任心而不得不有所作为。

知其不可而为者内心有股强大的、不可抑制的精神力量,促使他向命运挑战,顶着潮流前进。

这不是一种盲目的力量,因为这不是发自一时之情绪,不是出于对一己私利的考虑,而是来自深沉的哲学思索、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这种精神力量之所以说不是盲目的,还因为他意识到实现其宏伟抱负的路途上可能出现的千难万险,并为之准备作出各种牺牲。

因此,没有最高远的人生理想,没有极其严肃、负责的人生态度,没有大无畏的雄健精神,没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是不可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盲目行动,因为既然知其不可为,其行为必定要从实际出发,期望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裨益,必然不局于单一的人格和生活样式,采取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孔子身上这两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㈣参考资料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达

赐也达(《雍也》6.8)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6.30)

丘未达,不敢尝(《乡党》10.11)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颜渊》12.20)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l2.20)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颜渊》l2.20)

授之以政不达(《子路》13.5)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14.23)

下学而上达(《宪问》14.35)

辞达而已矣(《卫灵公》15.41)

行义以达其道(《季氏》16.11)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刚

吾未见刚者(《公冶长》5.11)

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5.11)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季氏》16.7)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17.8)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士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里仁》4.9)

士不可以不弘毅(《泰伯》8.7)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路》13.20)

(《子路》13.28)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13.20)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子路》13.28)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宪问》14.2)

志士仁人(《卫灵公》15.9)

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15.10)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也已矣(《子张》19.1)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子张》19.19)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勇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2.24)

由也好勇过我(《公冶长》5.7)

勇而无礼则乱(《泰伯》8.2)

好勇疾贫,乱也(《泰伯》8.10)

勇者不惧(《子罕》9.29)

(《子罕》14.28)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先进》11.26)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14.4)

卞庄子之勇(《宪问》14.12)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阳货》17.8)

君子尚勇乎(《阳货》17.23)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17.23)

恶勇而无礼者(《阳货》17.24)

恶不孙以为勇者(《阳货》17.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