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45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docx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信息时代翻译的新形势

摘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的的代码。

翻译,表面上看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东西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来表达。

实际上,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符号的转换,它涉及到文化交流大方方面面。

比如,由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ŁazarzLudwikZamenhof)历时十年于1887年创立的,曾经流行一时的世界语,其当初发明世界语的目的是创立一种简单易学的语言,方便持有不同语言的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

可是,它仅仅是一套认为的创造的符号系统,缺乏文化积淀的支撑,所以现在几乎无人问津世界语了,要不然,我们外语系的学生只要学习世界语就行了,干吗还要学习第二外语?

所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说到底是文化信息的交流。

而当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不仅仅是英汉翻译市场,整个翻译市场乃至翻译产业都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

本文将以翻译的目的和任务为中心,着重讨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翻译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

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很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研究。

例如,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回族人不吃猪肉和牛肉,但很少有人知道韩国人不吃香菜,除非你是开餐馆的,由此可见文化的研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翻译要与信息快速传播的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目录

1、翻译的历史3

1.1、翻译的概念3

1.2、东方翻译的历史4

1.3、西方翻译的历史5

2、文化5

2.1、文化的概念5

2.2、文化相同与文化差异6

3、翻译与文化的关系6

3.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6

3.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6

3.3、同化策略与异化策略7

4、翻译的意义: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它涉及的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7

4.1、翻译的目的和任务:

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8

4.1.1、名人提出的翻译理论8

4.2.1.4、严复的信达雅理论8

4.2.1.2、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9

4.2.1.3、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9

4.1.2、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不当的后果10

4.1.3、文化翻译中的关联顺应策略10

4.1.4、应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直译、意译、加注11

4.2、为了提高英汉翻译的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研究11

4.2.1、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特征11

4.2.1.1、在词汇方面,英汉翻译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2

4.2.1.2、在语法方面.英汉翻译中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以下不同:

12

4.2.2、形成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原因13

4.2.2.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13

4.2.2.2、风俗习惯的差异。

13

4.2.2.3、宗教信仰的差异。

14

4.2.2.4、价值取向的差异。

14

4.2.3、研究英汉两种文化是做好英汉翻译的前提条件14

4.3、在当今互联网发展的信息时代,翻译工作要与信息快速传播的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相适应14

4.3.1、语言混用现象及网络新词的出现15

4.3.2、机器翻译的兴起及其弊端16

4.3.3、现阶段对英汉翻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7

4.3.4、在文化多元化时代,适度异化策略将成为未来翻译发展的主流17

5、结语18

 

1、翻译的历史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轨迹中,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媒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翻译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那个交通工具还不十分发达的时代,翻译为彼此相隔万里之遥的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既使得东方的科学文化只是传向西方,也使得印度的佛教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到了东方。

1.1、翻译的概念

什么是翻译?

翻译的概念是什么?

不同时期不同的翻译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国唐代的贾公彦(618-907)在《义疏》中对翻译就作了明确的界定: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宋代法云(1088-1158)在其所编《翻译名义集》自序中进一步指出: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这就是说,将一种语言――源语(thesourcelanguage)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thetargetlanguage)或曰接受语(thereceptorlanguage),而意义保持不变化大抵保持不变。

著名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对翻译也做过类似的届说:

Totranslateis“tochangeintoanotherlanguage,retainingthesense”。

而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A.Nida)的论述是: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而XX百科里给出的定义是:

“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所推崇的标准是总实和通顺。

1.2、东方翻译的历史

东方的翻译历史主要就是中国的翻译历史,当然也包括朝鲜和日本的翻译历史。

说起中国的翻译历史,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生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言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即东汉至北宋时期,明朝至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东汉至北宋时期在我国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这一时期总共经历了将近一千四百年,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后汉时安息国人安世高,隋代的释彦琮和唐代的翻译巨星玄奘。

明朝至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翻译的内容主要是西欧各国的科学、哲学、文学等著作,主要代表人物是明代的徐光启、意大利人利玛窦、清代末期的严复和林琴南等人,翻译成功的主要作品科技方面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政治方面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 鸠的《法意》、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等。

对西方的文化科学的介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都是同国外新思想、新文化的引进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阶段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比较有成就的翻译家有成仿吾、郁达夫、曹靖云、韦素园、冯至、梁实秋、周作人、胡适、田汉、傅雷等;影响最大的有鲁迅和瞿秋白。

从内容上来说,主要翻译的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文艺理论、苏俄及各国的进步文艺作品的大量翻译。

比如《俄国共产党党章》、《共产党宣言》、《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些马列经典著作,这些译品成为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

文学方面,如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果戈理、屠格涅夫、契诃夫的作品,法国作家雨果、莫泊桑的作品,也陆续介绍进来。

从形式来说,白说文代替了文言文,白话文在译本中占了统治地位。

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至今,中国的解放,也给翻译工作得到了大解放。

翻译工作因而进入了一个最兴盛、最光荣的时期。

译品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飞跃发展,翻译理论日臻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多元化格局。

1.3、西方翻译的历史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出现过五次高潮六个阶段,其中前三次高潮均与《圣经》翻译以及基督教与穆斯林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体。

到了公元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才逐渐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和文学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翻译则不再仅限于宗教与文学,而是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翻译不再只由少数学者独领风骚,而是发展成为一种颇具魅力的职业。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本西方译学研究代表作――巴兹尔•哈廷姆(BasilHatim)所著《跨文化交际:

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1997),哈罗尔德•基特(HaraldKittel)与阿明•弗兰克(ArminFrank)主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1991)和丁达•戈尔莱(DindaGorlee)所著《符号学与翻译问题》(1994),充分展示了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一些特点。

2、文化

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至今看法不一,众说纷纭。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就曾指出:

"根据全世界现在给文化下定义有500多种,这说明,没法下定义。

"'幻尽管存在很多种定义,但"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该是趋同的认识"。

可见,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其内涵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艺术,传统,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宗教等。

2.1、文化的概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

XX百科里给出的答案是: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从这个方面来说,虽然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文化百分之百对的定义,但是明确了文化的范畴。

2.2、文化相同与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

而造成文化不相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点就构成了文化差异。

例如:

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直接明了。

中国人思维呈螺旋型,重形象思维:

而西方人思维呈线型,重抽象思维。

中国人是集体主义文化取向;而西方人却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强调合作;西方人则注重竞争等。

文化具有差异性,要求我们不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观去看待另一民族的文化,相反,我们应该尊重民族文化,正视文化差异。

3、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什么是翻译?

翻译首先是文字符号的转换,其次才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因为,文字符号,也就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所以翻译首先是文字符号的转换,如果没有文字符号之间的互相转换,怎么又能够称得上翻译呢!

所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其实也就是说,翻译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只不过翻译所反映的文化交流时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而普通的文化交流是同一个语言群体之内的文化紧系交流而已。

3.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思考、交流、传播知识的工具,是用来保存和传输文化的手段。

正如许国璋先生所指出的: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

当它作用与人与客观事物的时候,它是认识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蕴意,文化蕴含于语言之中。

3.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是文化传通的重要载体,翻译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不能脱离文化因素。

做好翻译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文化现象,任何翻译如果脱离文化因素就要直接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效果。

翻译作为一种介绍各种文化现象的工具,与文化具有介绍与被介绍的关系。

由于翻译是跨越文化交际行为,尤其现代翻译工作是跨越民族、跨越国度的文化传通,翻译的过程无疑是文化传输的过程,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而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又巨大,诚如钱钟书所说: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这里所说的两种距离,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翻译时如何处理好这两种距离问题则是现代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3.3、同化策略与异化策略

既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翻译又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必然决定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与传递的过程。

而大多数人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有音译、意译和加注等,或者音译、意译和加注这三种方法搭配起来混合使用,以使自己所翻译的文章更加忠实和通顺,已达到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实际上,从翻译的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种处理原文信息的方法,即同化策略(也成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TranslationorDomestication)和异化策略(也称异化法ForeignizingTranslationorMinoritizingTranslation)。

同化和异化策略这两个术语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1995)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

同化也称归化,就是在翻译中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比如要把英文的作品翻译成汉语的作品,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汉语中本来没有的新事物就采用意译的方式在汉语中寻找一个相类似的词语来代替,这样的翻译对于汉语的阅读者来时很容易理解,因为自己所阅读的内容都是自己语言文化中的东西,如把onestongkilltwobirds翻译成一箭双雕就是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式。

而异化,是指当在目标语中没有这个新事物或者新词的时候,采用直译的方式把源语中的新事物或者新词直接抑制到目标语中,就好比把onestongkilltwobirds翻译为一石二鸟,这就是异化的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4、翻译的意义: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它涉及的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20世纪下半叶的翻译研究有两大转向,一是语言学转向,二是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对翻译之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得以不断拓展。

在对翻译历史的考察和研究中,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记载译事的情况和译家们个人的功绩,而是把目光投向翻译所承载的使命,把译事与译家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翻译决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文本所置身的文化土壤、文本转换所涉及的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作为一个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面对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立场。

而因态度与立场的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必然有别。

安德烈.利弗威尔在《西方翻译史源流》一文中提出了在翻译活动中起着影响作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权威、专业知识和信任。

在他看来,翻译的最大作用在于用另一种语言创造形象,如斯达尔夫人所说:

翻译"对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人类精神的巨著从一种语言搬到另一种语言。

"由此可见,在翻译中所承载的文化交流的使命是多么的重要。

4.1、翻译的目的和任务:

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是一个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必然决定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与传递的过程。

钱钟书曾就翻译标准提出"化境"之说:

"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留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是化境。

王佐良先生指出:

"它(翻译)必须联系文化社会、历史来进行,背后有历代翻译家的经验组成的深厚系统,前面有一个活跃而多采的显示世界在不断变化,但不论任何变化都永远需要翻译,并对翻译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课题。

"所以,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首先是要确立对翻译的目的和任务。

翻译界一贯坚持的原则就是忠实与原文,语言承载着文化的涵义,如果没能正确地给予传递过来,译文如何能称之为忠实于原文?

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翻译,背负着文化的目的与任务去从事翻译。

4.1.1、名人提出的翻译理论

从古代开始有了翻译活动开始起,就不断有人在探究翻译理论的问题。

其中有许多的翻译大师都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独特看法,如果要一一列举根本列举不完,所以下边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大师的理论列举出来:

4.2.1.4、严复的信达雅理论

何谓“信”“达”“雅”?

它是由我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

“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其实再在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之前,梁启超在1896年所谈的“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失西文而梗华读”,实际上已含有“信、达”难于兼顾之意。

1898年,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倡“信、达、雅”为译事楷模。

所以,到现在为止,信达雅仍然是翻译理论重罪重要的翻译标准之一。

4.2.1.2、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由美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Nida)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经他研究分析,他认为各种语言都各有所长,应该平等对待,尊重语言各自的特征。

虽然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别,但它们之间的共性必然大于其个性,言语差异不是语言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应该把它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各种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力。

因而,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即“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奈达认为语言具有可译性,这也是他的翻译理论形成的前提。

同时,奈达也认识到了可译性是有局限性的。

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意义上的偏差。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尽量减小这个偏差,而至于彻底消除这个偏差,即做到完全的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

4.2.1.3、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要了解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首先要了解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是在什么样的别经下提出来的。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西方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他认为,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双方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

在语义翻译中,他认为,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尽可能准确的再现源语文本的语境意义。

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

由于中效果而不重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和目标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一点和晦涩难懂之处。

因此,与语义翻译相比交际翻译会比较通顺、简朴,译文通常会比较长。

4.1.2、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不当的后果

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所以作为一个译者,在翻译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文化,透彻理解原语文本的语义,只有具备了这几样条件,才有可能在比较准确的基础上作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翻译。

如果译者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对原语或者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不够,就极有可能造严重的后果。

例如白象电池。

本来是我国的一盒著名的商标,如果翻译为whiteelephant在语义上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的话就知道这样翻译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

因为white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

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

那么。

"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Lion。

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目的是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采用了归化翻译的策略。

如果要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在信息交流十分发达的今天,我想在翻译中恐怕更多的采用的就不是归化而是异化的策略了。

4.1.3、文化翻译中的关联顺应策略

对于什么样的文本,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作为交际的翻译,对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依据叫是关联-顺应策略。

翻译策略上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原作者和译者的交际意图,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体现了其文化交际的作用。

所以,成功的翻译是源语的交际目的与译语的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由于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环境,同一信息由于接受者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因此,关联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背景知识,尽可能挖掘文化内涵,达到准确的理解,用恰当的译语来重构原文信息,从而填补原文读者认知的空白。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们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

翻译便是将一种文字符号转换为另外一种文字符号的过程。

对于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内涵,译者深入研究异族文化之后才可解读。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者的任务不仅要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

4.1.4、应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直译、意译、加注

虽然,意者的任务不仅仅是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文化符号,还必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即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然而,作为一个译者,可首先要做的工作还是文字符号的转换。

因为不管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由多么的丰富,它都是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承载和表达的。

作为翻译中文字符号的转换,主要有直译、意译和加注的方法。

其中直译也叫音译,也就是异化的翻译方法,根据发音,在目的语中寻找一个和原语发音比较接近的词。

这类的翻译最多的用于任命的翻译。

其次,意译,也就是归化的翻译策略,按照原语的语义在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语义相同或者十分接近的词语去充当。

这种翻译方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意译在翻译中最容易传达错误的文化信息。

再就是加注的方法。

加注一般用在通过音译的词,由于音译过去的这个词在目标语言中完全是陌生的,为了降低译入语读者阅读的困难,把附带的文化背景通过加注的方式介绍给译入语读者,增加的文化信息量,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传播的语言的文化。

实际上,意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直译、意译或者加注的方法单独使用的,而是几种方法互相结合共同使用的。

例如直译+音译、直译+加注或者音译+加注等。

4.2、为了提高英汉翻译的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研究

翻译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对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二者密不可分。

在英汉翻译中,要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并准确地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翻译者应具有良好的中英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尤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所以,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

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判断哪些是对应信息和非对应信息,并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式;从宏观上说.可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英汉语言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则是绝对的,以免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误差。

4.2.1、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特征

英汉翻译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

要想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翻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可以想象,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准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