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77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抒情散文Word文档格式.docx

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在这种背景下,对文中各种景物的个性化描写都与这种氛围和意境相适应。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

如《故都的秋》“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细致入微的笔法,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

又如《荷塘月色》,写荷花荷叶荷香等运用了繁多的比喻和拟人,把景物的特点充分显现出来了,具有诱人的魅力。

2、体会深情

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

状写景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间断者,是为着抒情写意或章法布局的需要,写景中断,代之以叙事或议论。

然而情感必须贯穿始终,即使在作家沉浸于描写一景一物的细部特征时也得保持感情的潜流,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当然作家的情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正显示文章情脉的跌宕多姿。

(1).情感的一致性。

如《故都的秋》,开篇写道: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较为“平”地展开的。

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全文都是按这三个特点或三种感受来写作,情感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条线索的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

如《荷塘月色》,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中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

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景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

作者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交往”,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作者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

3、品味语言

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散文语言之美,所以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赏析美景”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进行,“体会深情”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进行。

语言是文章中有形的东西,文章中有许多无形的东西有待于从有形的东西中提取,正如建筑物必须从地基垒起一样,语言就是支撑文章思想感情、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

三、高考备考

1.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

比喻: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

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

节奏鲜明,音节和谐;

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

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语言辞格:

(1)描绘类(生动形象):

比喻、夸张、拟人

(2)结构类(强调突出):

对偶、排比、反复

(3)语气类(增强语气):

反问、设问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2、表达方式:

(1)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叙述方式:

顺序:

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

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

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5)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渲染氛围;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

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

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人称运用:

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

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

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

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4.文章章法:

(1)句段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头尾作用:

①开门见山,②欲扬先抑,③感情升华,④主题深化,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A、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B、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C、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

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

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D、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

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1、《荷塘月色》

蓊wěng蓊郁郁弥mí

望袅miǎo娜惦dià

n记踱duó

步煤屑xiè

脉mò

脉斑bān驳bó

梵婀ē玲妖童媛yuá

n女敛裾jū渺miǎo茫幽僻pì

酣hān眠

2、《故都的秋》

潭柘zhè

寺一椽chuá

n破屋喇lǎ叭疏shū落落蕊ruǐ细腻nì

夹jiá

袄平仄zè

歧qí

韵橄gǎn榄lǎn颓tuí

废散文钞chāo萧xiāo索普陀tuó

山鲈lú

鱼房檩lǐn譬pì

如混混沌沌dù

n廿nià

n四桥

3、《囚绿记》

公寓yù

瞥piē见了liǎo截淅xī沥lì

涸hé

辙揠yà

苗助长婆娑suō葱茏ló

ng猗yī郁蕈xù

二、字形

颇不宁静乘凉闰儿眠歌悄悄大衫曲折煤屑幽僻蓊蓊郁郁踱着独处妙处弥望袅娜羞涩渺茫颤动霎时宛然凝碧脉脉风致薄薄酣眠参差斑驳峭楞楞稀疏倩影和谐梵婀玲空隙风姿没精打采媛女鹢首櫂移敛裾纤腰束素嬉游无福消受惦着

悲凉混沌驯鸽喇叭疏疏落落落蕊陪衬落寞息列索落夹袄悠闲平平仄仄歧韵颓废幽远廿四馍馍

嵌着孔隙常春藤毫不迟疑瞥见毫不犹疑了截爽直涸辙急不暇择移徙渡越绿洲缘引一茎揠苗助长淅沥婆娑浆液葱茏简陋幽囚猗郁茁出蕈菌固执苍绿

三、词语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倩影:

美丽的影子。

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袅娜:

柔美的样子。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斑驳:

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

幽僻:

幽静偏僻。

饱尝:

尝得非常充分。

混沌:

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

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疏落:

稀疏零落。

急不暇择:

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开释:

打开释放。

揠苗助长:

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面把事物弄糟。

揠,拔。

四、名句名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五、文学常识

1、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

”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

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

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

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

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3、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

神童"

之称。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蠢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

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

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

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

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

"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严陆蠢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

”回答依然是:

绝不可能!

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

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

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

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

【精题精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倩(qiān)影媛(yuà

n)女鹢(yì

)首袅娜(nuó

B.羞涩(sè

)蟋蟀(shuai)啼(tí

)唱婆娑(shuō)

C.陪衬(chè

n)瞥(piē)见肋(lè

i)骨澄(dēng)清

D.宛(wǎn)然颤(zhà

n)栗氛(fēn)围创(chuāng)伤

答案:

D(A“倩”应读“qià

n”;

B“娑”应读“suō”;

“蟀”不是轻声,应为“shuà

i”;

C“澄”应读“dè

ng”,作动词用,作形容词用时读作“ché

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寂寞幽辟弥望缕缕清香

B.缈茫宛然歧韵平平仄仄

C.嘻游瞥见镶嵌急不暇择

D.嫩绿攀缘峻峭恍然大悟

D(A.幽僻;

B.渺茫;

C.嬉游)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秋之于人,何尝有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D.“行啊,”小王停了一会儿说:

“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C(A句“冷静”后用分号;

B句“何尝有别”后用逗号;

D句“一会儿说”后用逗号。

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可是突然间水涡全部没有了,原来这都是鲈鱼搅出来的,我的桨声终于把它们吓退到深水中去;

我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地消隐!

B.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

C.几年的时间,张明不但成为博士生,而且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D.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大家都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