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781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6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恐怖密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再也不想遭遇的第二次:

精神创伤  //016

装在套子里的人  //019

从众心理与集体癔症  //022

恐惧是一个操纵人心的骗子  //025

被夺走的灵魂和生命  //027

Chapter 2

不加修饰的恐惧:

在渴慕与亲近的冲突里寻找解决方法

躲在安全距离里窥探世界  //030

左右拉扯的疏离与渴慕  //032

围墙内外,责任感和角色感的分分合合  //034

我爱的人并不爱我  //036

社交需求的消亡实录  //038

恐惧感的侵略性爆发  //041

“妈妈,我怕”——婴儿的“敏感体质”  //044

自闭者的黑白世界  //046

周一恐惧症  //048

“我很美,不,我很丑”  //050

Chapter 3

积郁成疾的恐惧:

温柔地任由忧郁进行自我迫害

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多好  //054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056

永远都做不好的一件事  //059

请不要离开我,求求你!

  //062

我爱你,这与你无关  //065

说不出口的拒绝  //068

人生,毫无乐趣可言  //070

眼泪是最廉价的恐惧解药  //072

失眠、厌食,无法回归正轨的生活  //074

受伤了、流血了,但我不害怕了  //077

Chapter 4

强迫症制造的恐惧:

有一种恐惧叫我不得不这么做

希望一切都可以保持原状  //080

钱包、手机、钥匙,检查完毕  //082

无菌世界——洗手、洗手、再洗手  //085

根本停不下来的进食行为  //088

“三思而行”的谜之坚持  //090

坚决不能出错的套路人生  //093

对瑕疵零容忍的完美主义  //095

话痨,不能输掉的唇枪舌剑  //098

在偷窃中同时享受恐惧与快感  //100

Chapter 5

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症:

可怕的是黑暗背后的世界

黑暗中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多彩  //104

我家大门常打开  //107

电梯里为什么令你恐惧  //110

交通基本靠脚的“老顽固”  //113

尖端恐惧症  //116

赤面恐惧症  //118

房间里的狗与怕狗的人  //121

唯一的矿难幸存者  //124

在人山人海中的无安全感  //126

Chapter 6

社交恐惧:

自尊和自卑的一场冷战

蜷缩在一个人的美好世界里  //130

开口容易,说下去难  //132

只会机械应答的冷场王  //135

口吃,越怕越急越说越怕的恶性循环  //137

名人也惧怕的公开演讲和辩论  //140

仅限微信联系,千万别打电话  //143

拜托,不要看到我  //146

令人发抖的微笑  //149

异性社交恐惧  //151

30年未踏出家门的宅男到底在怕什么  //154

Chapter 7

死亡恐惧:

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沉思

讳疾忌医,痊愈的自我催眠  //158

血液、针头、牙医,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161

不愿洗脸、洗澡的人不都是因为懒惰  //163

每一次呼吸都是致命的  //166

现代社会里也有杞人忧天  //168

高犯罪率地区的创伤反应  //171

行走在生与死的坠落边缘  //173

绝症,真的是毫无希望了吗  //176

丧失了生存意志——自杀  //178

Chapter 8

心理重构:

“以毒攻毒”的意外胜利

第一件事:

承认自己的恐惧  //182

逐渐养成面对危险的习惯  //185

去感受一下别人口中更恐怖的事情  //190

暴露训练的准备工作  //193

如何进行刺激强度适中的暴露训练  //196

“担忧的猜测与真实的应验”对照表  //199

与内心的声音对话  //202

摒弃“想要让一切都顺利”的意念  //205

卸下包袱,改变不是失去  //208

练胆:

挑战新的恐惧  //211

Chapter 9

勇敢起来:

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

你不是唯一的倒霉蛋  //214

要生活在“当地”与“当时”中  //217

告诉自己:

“我不怕,我很勇敢”  //219

“百分之百的满载”原则  //222

有“恃”也可无恐  //225

激发你的潜能武器  //227

通过他人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  //229

与勇敢者同行  //231

给快乐的事腾出一些时间和空间  //234

Chapter

1

恐惧感由何处而来?

心理学说,恐惧并不是来自我们的心里,而是来自我们的思想。

不同的思想机制就会产生不同的恐惧心理,而不同的恐惧心理就会让我们形成不同的恐惧症状。

心灵,没有所谓的安稳

中国有句俗语“树欲静而风不止”。

大树想要静止但风却不停地吹着,树枝被风吹得来回地摇晃,不会得到片刻的静止。

这句话还具备一个非常经典的引申义,那就是客观事物其实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为基准的,它们并不跟随着主观意识的转移而转移;

甚至客观形势有时会和我们的主观愿望相悖。

我国古人极为重视对于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培养和锻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灵上的镇静与安稳是古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有些影响只会给我们带来轻微改变,但有些影响甚至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

无论轻微还是深刻,这些影响都会在心灵的湖面留下一波长长的涟漪,搅动我们的内心,并在那心灵最深的地方烙印一个或浅或深的痕迹。

既然心灵湖面注定不会获得平静与安稳,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干扰着我们的心境呢?

情绪,是情绪一直给我们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

诸多心理学家指出,情绪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具体行为。

我们具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反应。

例如:

如果我们的情绪激昂高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

如果我们的情绪平淡自然,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充满理智;

如果我们的情绪低落消沉,做事情的时候就会缓慢无趣。

而情绪又会受到性格的制约和影响,有的人性格随和自然,他们的情绪也会呈现出稳定状态;

有的人性格暴躁,他们的情绪也会随时产生波动,且毫无规律。

然而有一种情绪却不会受到性格的影响,无论我们是何种性格的人,遭遇这种情绪后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反应。

这种情绪就是恐惧。

恐惧是情绪的一种,同时还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当人们面临危险时,总会进行“趋利避害”的利益选择。

我们企图摆脱危险但又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极强的压抑情绪。

这种情绪就是恐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害怕”。

提到“害怕”这个字眼,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另外一个字眼——“胆量”。

很多人认为害怕和胆量是密切相关的,胆量小的人会经常对外界感到恐惧,感到害怕;

胆量大的人则基本不会产生恐惧害怕心理。

这种想法其实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国内外众多心理专家研究发现,恐惧和胆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恐惧心理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总有一小块面积是被恐惧心理所占据的,这种心理只和激发恐惧的外在或内部刺激有关,和每个人的胆量并无必然联系。

即使是胆量最大的人,也会对某种内部或外在刺激感到恐惧。

多年来,对于恐惧心理的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家最为热衷的课题之一。

这是因为能够激发人们恐惧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躯体本身以及外部环境等。

这些刺激因素首先使人们产生恐惧情绪,接下来才会对人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而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生理功能破坏最大的就是恐惧心理。

我们一旦在刺激作用下产生恐惧心理,生理机能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心跳加速、呼吸短促停顿、血压陡然升高、浑身发抖、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恐惧心理产生后所带来的生理功能紊乱现象,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竟然都是最为常见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的一种或几种反应现象。

而如果人们经常产生此类生理反应,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另外,恐惧还可以使人的思维产生障碍,对于眼前的危险情况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从而做出一些特异的行为。

例如某建筑失火,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外跑;

那些被挤在后面的人会在极度恐惧、惊慌失措下选择跳楼。

这就是恐惧心理导致的思维障碍,我们经常说的“慌不择路”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恐惧这种较为普遍常见的现象,源自人们对事物的不了解。

所以我们通过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分析事物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恐惧源对我们的刺激。

恐惧并非专属某些人,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跳出来破坏我们内心的安稳。

胆子大不等于无所畏惧

曾经有个年轻人打算去寻找这个世界上胆量最大的人,然后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如何才能做到无所畏惧。

经过多方打听,他了解到在高山上住着一位胆量特别大的人,这个人每天都会在陡峭的山壁上攀爬,去采集那些生长在峭壁上的草药。

年轻人来到高山上,找到了那位敢于在峭壁上攀爬的采药人;

年轻人把自己想要拜师的打算告诉了此人,采药人摆摆手说道:

“我虽然有在峭壁上采药的胆量,但我还无法做到无所畏惧,这个世界上也有让我感到恐惧的东西。

”年轻人奇怪地问道:

“什么东西可以让您感到恐惧呢?

”采药人告诉他:

“我特别害怕大海,每次见到那浩瀚无边的大海我都十分害怕。

我听说在海边有一个渔人,他每天都顶着大海上那令人恐惧的风浪去打渔。

我想他应该才是世界上胆量最大的人。

年轻人听了采药人的话,来到海边寻找渔人。

当那位渔人了解到年轻人寻找自己的原因,便笑了起来,说道:

“敢于在风浪中出海打渔就是胆量最大的人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

只要摸清楚风浪的规律,就没有太大的危险了。

我觉得打猎的猎户才是胆量最大的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老虎、狗熊等猛兽,他们才是真正的无所畏惧。

年轻人觉得渔人的话很有道理,他找到了猎户打算拜他为师。

猎户摇摇头摆摆手,反问道:

“年轻人你看到老鼠感到害怕吗?

”年轻人说道:

“小小老鼠有什么可怕的?

”猎户说道:

“年轻人,你看我整日和猛兽打交道,我却非常害怕老鼠。

你不害怕老鼠,那你才是胆量最大的人。

”年轻人听了猎户的话,才明白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那种无所畏惧的人。

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想要找到世界上胆量最大的人,从采药人到渔人再到猎户,年轻人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年轻人惧怕攀爬峭壁,所以认为敢于攀爬峭壁的采药人是无所畏惧的;

而采药人却惧怕大海,他认为敢于迎战大风大浪的渔人是无所畏惧的;

渔人则惧怕猛兽,他认为敢于捕杀猛兽的猎户是无所畏惧的;

而猎户居然害怕老鼠,他认为不怕老鼠的年轻人才是无所畏惧的。

在寻找了一圈后,年轻人发现竟然找到了自己头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真正无所畏惧的人?

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研究指出,人们的胆量确实有大小之分,但胆量大并不等于无所畏惧。

那种真正无所畏惧的人是不存在的。

胆量,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就是精神和魄力的意思。

胆量大的人,他们在遭遇困难或危险情况时会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及魄力;

而胆量小的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就会表现得精神弱小不堪一击。

因此当人们遭遇到同一种危险时,例如:

一群游客在海边度假时遭遇海啸袭击,胆量大的人会非常镇定冷静,而胆量小的人则会尖叫,会休克,会惊慌失措。

这些外在表现都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但胆量大并不等同于无所畏惧。

从客观理论上来讲,人都会有惧怕的东西,因为人的心灵总会出现脆弱的一面;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有太多的因素能够左右我们的行为甚至思想,这也就决定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必然存在可以感染、影响我们的因素,可以使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

面对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刺激影响,还能够保持镇定的人,是因为该刺激还在他的精神承受范围内;

无法保持镇定的人,是因为该刺激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精神所能够承受的范围。

比如一群游客去游览动物园,面对那些奇形怪状的动物,胆量小的游客会感到一丝丝的恐惧,胆量大的人则没有任何感觉。

但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如果此时那些老虎、狮子、狗熊等凶猛的动物破笼而出,即便是刚才没有任何感觉的所谓“胆量大”的人,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巨大的恐惧感。

这是因为来自外界的危险刺激已经远远超出了“胆量大”的承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变成了胆量小的人。

另外,所谓胆量大的人只是面对某种自己熟知领域的恐惧源时,可以表现出非凡的精神魄力;

但如果恐惧源来自陌生领域,胆量大也会变成胆量小。

正如故事中采药人不惧怕峭壁却惧怕大海一样,峭壁是自己熟知的领域,而大海却是自己陌生的领域,恐惧之感就此而生。

由此可知,没有人能够做到无所畏惧,胆量大,只是相对而言。

几种与恐惧相关的似是而非

现在有很多人把“恐惧”“害怕”“畏惧”“恐慌”“焦虑”“抑郁”等几个词混淆使用,认为它们所描述的是极为类似的一种“怕”的情绪和心理,不过在研究情感的心理学专家眼中,这些术语及其他相关术语实际上包含了一些稍稍不同的意义,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如果不能很好地明晰这几个术语之间的界限,那么你可能会在战胜恐惧这件事上走错了方向、用错了力气,收到令人失望的效果。

下面就来看看原汁原味的恐惧与其他含有“怕”的感觉的情绪反应是怎么混淆在一起的吧。

害怕,见招拆招的“怕”

害怕的感觉是与恐惧最为相似的,也是最容易与之相区别的。

害怕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是实际的危险或威胁,做出的一般都是正常的反应,比如情绪上的不愉快、表情惊恐、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及肌肉紧张,但是这些反应会在刺激源消失的时候自动消除。

恐惧是普通害怕情绪的极端体现,发作之时的程度很严重,当刺激源消失之后,恐惧的情绪却不会消失,仍然持续存在,继续影响着个体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工作。

当遇到某个事物或是陷入某种情境的时候,如果所有人都表现出了一致的惊恐表情,那么你此刻的情绪多半是害怕,是人在应激时刻的正常表现;

如果与你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其他人并没有表现出惊恐和惧怕,反而处之泰然,只有你觉得“很可怕、太恐怖了”、惊慌失措,那么说明你此刻的情绪多半是恐惧,是由来已久的心理障碍的突然发作。

害怕一般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害怕的主体、客体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界限。

比如害怕狗的情绪出现时,主体的注意力是指向那只狗,怕的感觉是由外而内的,据此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赶紧和那只狗拉开距离,狗不动,人就绕路而行,狗在走动,人就原地不动。

而当恐惧发生的时刻,主体的注意力是指向自己的身心感受,分不清是因为恐惧而怕狗、还是因为怕狗而恐惧,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恐惧的感觉是由内而外的,因此一时间就会不知所措地僵硬在那里,有种听天由命(看看狗会怎么做、周围人会怎么做、是否再出现其他意外情况)的无力感。

畏惧,大家都是这样的“怕”

畏惧虽然同时包含了害怕和恐惧的内涵,不过它仍有自己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加以区分。

和恐惧一样,即便离开了刺激源,畏惧的情绪依然存在,并且可能是终生的。

比如对于权力机构、严苛父母、上司领导、神仙鬼怪的畏惧。

这种畏惧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身上所呈现出来的,而是某个生活圈子里甚至整个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它已经融入社会文化之中,深入到人们的潜意识,内化成为人的习性。

恐惧则是具有主体个性的,在一个单位内,可能大多数人都对最高级别的领导持有畏惧心理,但并不是大多数人都对与领导谈话这件事持有恐惧心理。

这也就是说,持有畏惧情绪的人很可能是心理健康的,但持有恐惧情绪的人却未必如此,他们常常与众不同。

恐慌,惊恐发作的“怕”

强烈的恐惧感的突然爆发便是恐慌。

恐慌的发作通常是在没有明显的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个体在此时会显得极度紧张不安,感觉浑身无力、思维停滞、呼吸困难,甚至一度出现濒死的感觉。

恐慌的发作是偶然性的,来得快去得快,就像是汛期的干涸河床,狂风暴雨过后,一切恢复如初;

恐惧的发作则是经常性的,犹如小河流水一般绵延不绝,对人的精神进行小幅度的频繁刺激。

若是恐慌频繁发作在恐惧情绪的持续期里,那么将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大的损害,甚至造成精神分裂或令人不堪重负而产生厌世思想。

焦虑,积极向上的“怕”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被现代精神病学统称为焦虑障碍,这种定义有时会给人造成恐惧与焦虑的表现相同的误解。

实际上,焦虑是一种含有忧虑、烦恼和惶恐的情绪,它会导致主体精神烦躁不安,身心无法放松,有较多的睡眠问题和健康问题,容易猝死。

恐惧通常是跟随焦虑而起的,焦虑在前,恐惧在后。

有人认为,焦虑与恐惧的最大差别在于:

焦虑是没有对象的,恐惧是有对象的;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恐惧是指向现在的;

焦虑的强度比较轻,恐惧的强度比较大。

其实,焦虑和恐惧的根本区别在于意志方向,而不在于对象、时态和强度。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时,必然会对此深思熟虑,想得多了就容易表现出着急、急切、紧迫、激动,精神亢奋得坐立不安,此时的焦虑主题是对成功的渴望。

当完成这件事后,欲望得到满足、取得了成功的结果,焦虑便会骤然平复,继续从前的快乐生活。

然而当我们不想做一件事时,必然会对“如果做了这件事会有何不好的结果、如果做不好这件事会经受何种惩罚、如果我可以不做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不好的事情”等问题加以考虑,想得多了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此时恐惧的主题是对危险的躲避。

当成功躲避了这件具有危险性的事后,个体的情绪稍微平复,但不久又会对“可能会再次面临相同或相似的事情”而感到忧愁、惧怕。

我们拿考试焦虑来说,如果个体害怕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怕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他所思考的是如何考好、如何万无一失,那么他的情绪便是焦虑;

如果个体是害怕参与考试这件事,做出的是拒绝考试、逃避考试的行为,那么他的情绪便是恐惧。

简言之,焦虑是一种“趋”的心理,源于人之所欲;

恐惧是一种“避”的心理,源于人之所不欲。

抑郁,向内抑制的“怕”

尽管抑郁症、恐惧症的共同点是这两类精神疾病都有抑郁情绪,但它们又各自包含其他情绪和症状,可以很容易地被区分开来。

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我们每个人遇到这些事情,都会自然地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抑郁情绪就是其中之一。

此时的个体会出现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兴趣减低、自责自罪、悲观厌世等问题。

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之时,是非常不愿意与人接触的,他们倾向于独自生活在不受干扰的世界里,这和恐惧症里的社交恐惧症有相同之处。

不过抑郁症患者并不害怕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他们是厌恶与人接触,在不得不与人接触之后产生的是厌恶情绪;

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异常惧怕担忧,面对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很可能会反应过激地出现惊恐发作,在不得不与人接触之后产生的是恐惧情绪,时常有后怕的感觉。

抑郁症严重的时候,患者还会付诸实践,将自杀念头变成自杀行为。

因此,抑郁症和恐惧症的最大区别便是抑郁症的自杀率很高,患者多数不惧怕死亡,甚至会倾向于死亡才是解脱、死亡才会快乐;

但恐惧症并不会经常引起自杀行为,相反地,患有恐惧症的人多数都惧怕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事物,比如殡仪馆、棺材、坟地、墓碑等。

未知的,都是可怕的

现在网络中流行着一句话: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心和身体必须有一样在路上。

”读书的重要性已不需要我们赘言了;

旅行能和读书相提并论,可见旅行对人们的价值有多么巨大。

旅游能够开阔眼界,带给人们心灵愉悦,确实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

不过很多人在具备充足时间和金钱的情况下,宁可选择窝在家里,也不走出家门四处看一看,哪怕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吴娜和张晨都是中学教师,她们即将迎来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时光。

有一部分老师选择旅游,有的去西藏旅游,有的出国旅游,而吴娜和张晨却拒绝了同事的邀请。

她们拒绝旅游的原因如下。

吴娜说:

暑假期间,我选择在居住的城市里四处转一转,或是整理一下我自己的房间,或是和朋友聚会。

旅游有什么意思?

那些无聊的纪念品在超市里就可以买到,风景在电视上已经看到许多了。

张晨的理由更是直白,她说:

我的同事居然出国旅游,光是这个想法就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只有待在我熟悉的地方才有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学校、小区,我才不会到那些陌生的地方去。

对其他地方缺乏充足的兴趣,只有待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才有掌控场面的能力,这等于给自己划定了一个界限。

有位精神学家曾指出:

“很多人都喜欢给自己划定一条明确的心理界限,只是待在自己熟悉的区域内。

这种行为虽然不属于怪癖,但是一种消极抵抗的表现。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人类的天性。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是从远古祖先传承下来的。

对于原始人类,离开自己生活的洞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离开洞穴就意味着要面对外界凶猛的动物,单薄的人类是很难存活的,所以原始人需要集体外出觅食。

这也造就了人类的集体性和社会性。

在长久的岁月中,人类大脑形成并保留了这样的信息:

轻易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是非常危险的。

人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了解未知事物的时候,会首先在脑海的储存信息中找到与之相类似的模型,如果脑海中的模型与未知事物类似,人们就会用审视模型的心理来对待未知事物;

如果脑海中没有与未知事物类似的模型,人们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对于现代人来讲,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当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在现代人的脑海中依然存在着“对未知世界感到恐惧”的心理症结。

除了与生俱来的因素外,还有两种外在因素会加强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恐惧。

一种是家庭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庭整体氛围可以极大影响人们的性格及心理发展。

那些对外界社会开放程度较低的家庭,或者那些害怕同外界沟通的家庭,他们中的家庭分子会极容易产生“对未知世界感到恐惧”的心理。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在生活中发现这种“与世隔绝”的家庭,他们几乎不会和邻居交流也没有什么前来拜访的朋友。

另一种是曾经受到过伤害。

如果一个人曾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经历过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事情,那么他就会对未知领域产生排斥心理,继而会产生恐惧心理。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内因和外因。

对未知领域产生恐惧的外因就是以上论述的内容,其内因则是对自身缺乏自信,自己无法掌控那个未知的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不喜欢出行的人都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他们在无法找到自身需要的安全感的时候,就会转而追求固定的外界事物;

所谓固定的外界事物,指的就是自己的住所、环境,人们通过这些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