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805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Word下载.docx

(2)留守形式:

①隔代监护型。

即孩子的祖辈──爷爷、奶奶或外爷、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的类型。

这种类型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生存方式,我校有179人(其中女孩81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50.9%。

②寄养监护型。

即父母将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等亲戚或邻居、朋友看管的类型。

全校有166人(其中女孩69人),占47.2%。

③无人监护型。

即完全脱离父母长辈而独立生活的类型,其中包括未成年人“以大带小”的情况。

这种类型在全部“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全校有7人,占2%。

(3)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情况:

同父母写信或电话联系平均次数一周一次占27%;

两周一次占23%;

一月一次占33%;

两月及以上一次占17%。

父母与留守儿童见面平均0.9次/期,平均交流8.5次/期,父母与学校交流平均6.2次/期。

其他学生与父母见面平均18.6次/期,平均交流32.3次/期,父母与学校交流平均11.7次/期。

(4)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感觉和愿望:

感到孤单,希望父母在身边的占50%;

有些想念,但能够理解的占35%;

不用管,多挣钱的占12%;

没感觉,无所谓的占3%。

(5)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很好的占13%;

一般的占57%;

差的占22%;

很差的不想读书的占8%。

(6)与代管监护人相处情况:

很好,全面管理的占50%;

只管生活、不管学习与思想的占31%;

没用心或没能力管的占9%;

管不了的占8%。

(7)留守儿童现在最大的愿望:

父母回到家里的占43%;

在学校得到真挚友谊的占31%;

学校管理好,自己成绩好的占25%。

(8)综合素质与其他儿童相比普遍偏低:

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低18%,生活习惯行为能力低7%,交流与合作能力低10%,道德品质与公民素质低6%。

我校2006年秋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情况统计显示:

比 

等 

类 

例 

 

别 

留守儿童

22.1%

28.4%

31%

18.5%

其他儿童

66.9%

26.1%

5.2%

1.8%

数据显示,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障,心理问题增大,道德品行出现偏差,行为习惯存在问题。

这类儿童表现出的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

性格内向、自卑、抑郁、孤僻、偏激、怪异、暴躁、懒惰、消沉、冷漠、自私和不愿意合作等。

由此产生的行为问题有:

厌学、个人卫生习惯差、经常与别的儿童闹矛盾、不完成作业、经常损坏公物、交友不分良莠、沉迷游戏、偷窃、说谎及暴力倾向等。

这些问题造成他们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发展危机,违纪行为趋多。

(9)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突出:

约有75%的同学觉得老师不关心他,约有80%的同学有各种不良行为,如说谎、偷盗;

约有90%的学习习惯差;

约有42%的同学不团结同学,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约有70%的同学经常向家里提出过高要求,乱花钱;

约有90%的同学意志品质差,怕困难……据统计,2006年秋季,我校学生在行为品德方面的发生的不良事件47起,其中留守儿童参与的达35起,占全部偶发事件的74.5%。

2、教育现状

(1)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在学校教育方面来看,教师与学校的关注不够使农村留守儿童错失了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机会。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日常行为两个方面。

教师关注较多的是优生和差生两个群体,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尚未进入教师关注的主体视野,成为教育管理的空档与盲区,更谈不上根据实际个案进行特殊的行为习惯培养。

如果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及时辅助和矫正,留守儿童将成为问题儿童。

加强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

(2)家庭教育:

隔代监护型的特点主要表现监护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存在着隔代血缘关系,且又多系独生子女,这类孩子往往生活于溺爱和娇纵之中。

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大多在40岁以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

由于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已经外出,部分留守家庭便将家里的部分农活交由孩子承担,这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寄养监护类型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不出事为原则,相对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当委托人──孩子的父母亲回来时好交待,但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却少于关注,监护人往往担心如果对孩子管严了,孩子会将自己的不愉快感受告诉父母。

其二是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缺乏或完全不具备血缘上的亲情关系,因而监护人对孩子的感情难以代替亲生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这种差别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凭直觉切身感受到的。

无人监护型孩子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极端。

对于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由于生活的逼迫和锻炼,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显得独立生活能力更强、更自信、更善于与人交往。

他们中甚至有人会成为学校里的好学生、学生干部或“尖子学生”;

但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种类型的学生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逃学、迷恋网吧、夜不归宿、早恋等现象,严重者还可能小偷小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是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

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

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

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各有差别。

我们搜索到的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

(1)中央教科所“十·

五”课题规划《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2004年以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个别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

(3)2005年6月尹前军发表于中央教科所《新教育》杂志“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心理上有问题,自理能力差。

提出“要改善学生寄居环境、学校要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4)2006年1月,英国救助儿童会、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保障学会调查认为:

留守儿童群体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方面的欠缺。

(5)我县已有县社科联科研课题《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研究与实践》和鹤龄中学市级普教科研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等留守儿童相关课题研究。

我们在网检留守儿童相关资料时也发现,对关注留守儿童的呼吁较多,对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的系统实践、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尚属空白。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上的缺陷是学校教育中突显的一个严峻问题。

本课题研究即以我校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进程与需要,可扩大到柳沟教办辖区内学校的留守儿童。

本课题力图从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形成原因及症结、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和研究,旨在为这一群体的教育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与教育,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规定:

1、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党中央先后做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2、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

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委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在北京成立。

3、2006年7月17日,全国妇联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

4、2006年2月,四川省委成立了“四川省留守学生关爱行动”领导小组,随后,团省委等12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5、2007年5月,“四川省留守学生爱心基金”成立。

5月23日,四川省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联系会第三次会议在团省委召开。

会议传达并学习了省委杜青林书记在省委工青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有关“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讲话精神;

通报了拟表彰的2006年度四川省“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有关情况;

讨论研究了2007年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方案;

同时,会议还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这些研究和政策,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

但是,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可行性分析:

1、我校课题研究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科研能力。

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中有市、县模范班主任、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所有参研人员均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

该课题组成员曾担任剑阁县省级教研课题《“三名三程”》的子课题研究,单独承担剑阁县重点教研课题《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并获广元市第二届教学科研成果评审二等奖、广元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广元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这支教学科研队伍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将该课题顺利完成。

2、我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地区优势明显,研究工作的典型性和工作开展的可行性都较强。

3、我校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已初步展开,为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

开展有关留守儿童教育及“留守儿童心声”征文比赛,并将留守儿童教育写入学校工作条例。

4、现有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本课题的扎实开展。

(四)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研究并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育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教师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

有利于探索出教育方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

有利于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属家的14岁及以下农村儿童。

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

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

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指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小学生。

(二)行为习惯:

1、“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

2、“习惯”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3、“行为习惯”就是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方法、程序等诸要素组合的结构。

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时时都以自身强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生活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改变着形式和特点。

学生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习惯、做事习惯等。

综合以上的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三)“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学习的技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规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的过程。

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

本课题仅限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交往、做事等方面存在的缺失而进行的科学的教育和训练,使其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研究设计

(一)指导思想:

该课题的研究本着“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为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

五”规划纲要》精神,围绕“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四川”这一主题;

在教育社会学、农村教育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方向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与农村教育中的留守儿童有关的政策和方针,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展开研究实施。

(二)研究原则:

1、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

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

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必须要通过持续的约束才能形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

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

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

另一方面,要根据留守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1、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评价量标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研究意义;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方法、措施、途径。

2、研究的子课题设计。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习惯的类型和层次也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做人、做事、学习、交流等多方面,按照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侧重点进行研究:

①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a、遵守制度习惯的培养研究;

b、暴力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

c.遵守作息时间习惯培养研究;

d、遵守规则习惯的研究。

②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a、认真听讲习惯的培养研究;

b、按时完成作业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c、健康使用网络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

d、家庭学校合作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与实践;

e、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研究。

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为人处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a、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b、真诚待人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c、做事认真负责习惯的培养研究;

d、正确交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e、不善与人交际的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

④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a、合理消费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b、生活规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c、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d、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

(五)研究对象:

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为重点,并面向全体学生。

全校教师根据本学科、本班实际,选择子课题进行研究,做到点面结合。

(六)研究假设: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政策法规为依据,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现状进行深入的全面的调查、分析,从而掌握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良情况,掌握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情况,并围绕这些情况进行学习、开展工作。

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策略,围绕“调查(发现问题)—论证(确立课题)—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分析(行为习惯归类)—行动(寻找培养策略、方法)—反思(研讨交流经验教训)—总结(提炼、验证策略、形成成果)—推广(运用研究成果)”等八大环节展开进行。

四、工作措施

(一)构建机构:

成立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实施组。

(二)前期工作:

①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卷调查;

②个案研究分析。

③制定完善实验方案;

④反复论证课题;

⑤学习宣传,提高认识,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比法和网络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学校中心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我校留守儿童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主要通过榜样激励、情境体验、行为训练等方法达到教育目的。

2、个案研究法:

主要用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看法以及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前测。

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

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五)研究的步骤:

1、研究的时间安排:

2006年进行课题论证、申报、立项;

2007年春再论证,开题,布置第一阶段的工作;

2007年秋至2008年春全面研究;

2008年秋至2009年春进行研究总结、结题,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阶段的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

1、成立学校研究组。

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申报子课题。

5、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

1、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2、充分发挥学校政教处、年级组的作用,办好家长学校,进行家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指导;

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加强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训练。

3、每期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

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实践、总结,提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

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编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校本教材。

五、预期的研究效应

1、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方法、途径。

2、撰写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培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报告》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工作报告》。

3、汇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验”论文集。

4、汇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个案研究集》。

5、构建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模式。

6、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一)课题组管理机构(略)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只要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在2009年5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形成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值得推广的成果,为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教育和教研教改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