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5457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三策略文档格式.doc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必修Ⅲ专题五第三课)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选修4第五单元第5课)

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必修Ⅰ专题八第一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必修Ⅰ专题八第三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三课)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必修Ⅰ专题八第一课)

2010年试卷

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必修Ⅲ专题一第一课、选修4第二单元第一课) 

B.墨子(必修Ⅲ专题一第一课) 

C.普罗塔戈拉(必修Ⅲ专题六第一课) 

D.亚里士多德(选修4第二单元第三课)

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选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必修Ⅰ专题一第二课“资料卡片”)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必修Ⅰ专题一第三课)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选修4第一单元第三课)

22.对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后期。

下列著作中系统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的是 

A.《物种起源》(必修Ⅲ专题专题七第二课)

B.《国家与革命》(选修4第五单元第三课)

C.《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修Ⅲ专题七第二课)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选修4第五单元第二课)

39.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7分)(必修Ⅲ专题六第四课课后“自我测评”及第四课正文)

《论法的精神》。

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

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

三权制约与平衡)。

(二)复习策略

1、宏观整体:

某个长时段的整体把握——两个依据——横向综合和纵向专题。

这个方法通常适宜对某个长时段历史进程,作为高三复习课,既可以放在“首”,也课放在“尾”进行。

举例——

例一:

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的框架结构(根据《考试说明》进行的整合)

“近代中国”在教科书体系中主要在必修Ⅰ专题二、三,必修Ⅱ专题二、四,必修Ⅲ专题三、四。

选修4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第四课,选修3前三个单元

1.三个重要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

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

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两大基本矛盾: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4.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5.革命性质:

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革命的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中国共产党>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

7.五条发展线索

(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

必修Ⅰ专题二

(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

辱 

鸦片战争 

第二次 

中法战争 

甲午 

八国联军 

抗日战争

史 

鸦片战争 

中日战争 

侵华战争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1900 

1931 

1937 

1945

争 

三元里人民 

左宗棠 

黄海 

反割台 

义和团 

抗日 

全民族

抗英斗争 

收复新疆 

海战 

斗争 

反帝运动 

救亡 

抗战

(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的历史(探索史);

必修Ⅰ专题三;

必修Ⅲ专题三、四;

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

(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

必修Ⅱ专题二、四

(5)中国近代的国际关系

1840年至1901年,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1901年至1949年,国际地位逐渐、持续提升。

中国与20世纪上半期的战争与和平。

8、说明:

五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

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而第五条线索则比较复杂,其中既有“沉沦”,也有“上升”。

最终实现国家命运根本改变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

例二:

“现代中国”(根据《考试说明》进行的整合)

一、整体说明: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称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至今),或称中国当代史,有整整60年的历史。

2.这60年的历史,对以往的中国历史(特别是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历史)既有传承又有发展。

复习时须注意这种内在联系性。

3.这60年,外部世界的历史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历史”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新阶段的基本历史事实按教科书体系大致可为

(1)经济:

第一、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到西方世界经济“三强并立”必修Ⅱ,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整体上有了新的巨大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修Ⅱ专题六第三、四课。

第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制约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苏联改革失败,国家解体。

俄罗斯逐渐走上复兴之路。

第三、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这种国家逐渐走上经济腾飞之路,正在改变着几个世纪以来以欧美(日)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并影响到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四、经济全球化(包含区域经济集团化)持续发展,但问题重重。

第五、“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要,国际经济旧秩序有待改变,必修ⅡP、选修3。

第六、第三次科技革命:

从原子能、宇航到信息技术(新科学技术革命 

必修ⅡP、必修ⅢP、选修3P)持续至今,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2)政治:

第一、国际格局发生两次重大变动:

美苏两极格局(全球范围内的冷战对峙)的形成、发展和瓦解;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所谓“一超多强”。

必修Ⅰ专题九。

第二、二战结束至今,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从总体看,和平趋势得到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20世纪后期全球性战略主题:

联合国的诞生及活动;

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当今世界的两大战略性主题。

选修3第六单元 

第三、在世界整体和平的大局下,世界并不太平,二战结束至今,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局部性战争,有些地区性问题至今仍然错综复杂(如中东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等) 

选修3第五单元。

(3)文化:

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具进 

必修Ⅲ专题八

(4)全球性问题及对策:

世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连成整体;

经济全球化发展

第一、问题:

必修Ⅱ专题八第三课、选修3第六单元第三课

第二、对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必修Ⅱ专题八第三课、选修3第六单元第三课

二、历史时期

(一)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角度看

1、两个时期:

(1)1949年10月—1956年: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1956年至今: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三个阶段:

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197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两个十年)

(3)1976年至今: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二)内容结构

1、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看(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主要在必修Ⅱ专题三,兼涉必修Ⅰ专题九第2课、必修Ⅱ专题四以及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

(1)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照搬苏联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2)1958—1976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过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等方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3)1978年至今:

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方式,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时期。

(4)现代中国人社会社会生活变迁

2、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角度看(政治现代化)(以必修Ⅰ专题四为主,兼有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

(1)1949—1956年: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创时期。

(2)1956—1976年:

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选修4第五单元第4课毛泽东1957年报告P102)

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4)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3、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角度看(精神现代化)(主要在必修Ⅲ专题四、专题五同时参考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4、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角度看(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或称中国自主融入全球化的历程)(主要在必修Ⅰ专题五,兼涉专题九以及必修Ⅱ专题专题八、选修4第五单元毛泽东、邓小平)

对外关系主要涉及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总体目标创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中国外交的困境、突破与发展。

外交政策的调整,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展开而努力。

2、微观具体——:

某个知识点(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的横向展开,以求相对完整,这是时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举例: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世纪之交社会发展状况:

(1)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先进中国人的探索进入民主共和阶段(辛亥革命时期)

(3)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准备了经济与阶级基础 

必修ⅡP36—37

(4)19世纪末维新派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P54末段、55第一段

(5)人民群众的斗争:

A.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

要求?

B.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昌起义爆发的直接有利条件!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兴中会…………五个团体?

(2)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目的、时间、组成、地点、名称、领导人、纲领(三民主义:

必修Ⅲ专题四第一课);

意义(极大地推动了…………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选修4P59)

(3)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创建民国,典型实例是广州黄花岗起义——概况和意义?

(4)湖北革命团体的组织发动:

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 

P59

评价辛亥革命:

结论——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成功)

(1)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路:

可从辛亥革命的准备过程、革命目标、革命任务、领导力量、历史功绩等方面考虑。

(2)作用:

注意“近代化”概念的内涵

A.推翻…………,结束…………打击…………

B.建立…………获得…………提高…………

C.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必修ⅡP39——

E.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产生深刻影响:

必修Ⅱ专题四

(3)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孙中山继续探索国家出路;

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换(选修4、必修Ⅰ)

(4)结论:

…………里程碑

2.局限性(失败):

传统思路

(1)根本依据: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属性。

(2)直接标志:

代表帝国主义和中国守旧势力的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根本原因:

革命和守旧势力的力量对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落后所导致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而中国社会传统守旧势力异常顽固和强大,加上列强的利益算计(不希望中国强大以致失去他们在华的既得利益)

(4)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关注隐性知识发掘

课程知识体系中隐含的知识和思维。

这些知识思维(考点)要么是考纲(教学指导意见)并不明确要求的。

要么是课本叙述时并不突出的——往往在行文的转页处、某条发展线索的中段或干脆是课本延伸部分。

虽然试题本身难度不高,高考时还是容易出错。

(一)高考实例

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该题知识点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线索的中段,书本文字只有半句话。

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

“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

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②”在课本转页处,“④”属思维延伸

2010年卷

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该题起讫时间1969—1978年,考查主题“中国外交状况”,正确答案来自对该时期中国内政外交情况的全面、准确把握,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书本没有任何陈述,需要对书本隐形思维作适度延伸。

38.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9分)

参考答案:

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该问大难中间部分,背景知识在必修Ⅰ专题二第三课、必修Ⅱ专题二第二课、选修3第三单元第一课,需在此基础上作思维的适当推理延伸。

39.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7分)

该问的第一小问答案在课外延伸部分,虽然很简单,但考纲(教学指导意见)并没有做出明确要求,很容易忽略。

1、指导学生课外“读书”——以“课”为基本单位,读书时对“本课外”的相关知识作适当联系

(1)《考试说明》和《教学指导意见》不做要求的部分,需浏览性阅读。

(2)读书范围:

按照老师上课文件,以“正文”为主,兼顾“非正文”内容——前言和“课前提示”,图片、注释、“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

(3)读书要素:

关注历史叙述(现象、本质;

时间(时序)、事件、人物)的三个基本要素——背景原因(主客观);

过程特征(怎样发展变化);

结果影响(历史评价和启示)

(4)读书效果:

务必通达——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历史理论。

2、课内教学过程

(1)关注显性和隐形时间

第一、标志性重大历史事件的开始时间必须记住

譬如秦灭六国、辛亥革命爆发、改革开放开始……

第二、至于某一历史进程中一般性事件发生的时间,了解其先后顺序即可,如必修Ⅰ专题九和必修Ⅱ专题八中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关键时间是1967年欧洲共同体和1993年欧洲联盟的诞生,其他如“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议会”等,掌握其出现的先后。

第三、应能把具体年份转换成某个世纪。

如武昌起义爆发在1911年,可转换成“20世纪早期”;

新航路开辟时期哥伦布、麦哲伦等航行,可理解为1500年前后,或15世纪末期、16世纪早期。

第四、某个重要历史时期,须掌握其起讫时间。

如“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2)关注隐性知识点及线索梳理

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第一课中《南京条约》的内容理解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遭到侵犯?

复习选修3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时,通过比较程度和范围上的差异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例三:

学习选修4时,需注意同一单元历史人物历史活动的异同

例四:

必修Ⅲ专题八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背景(工业革命进行中和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特点中“趋于主观感受”和“直面残酷现实”;

“浪漫主义”还要与专题六启蒙时代的浪漫主义思潮联系)

例五:

必修Ⅲ专题六中“西方人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人的精神觉醒”(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阶段特征:

古希腊——人从自然和原始宗教中独立;

文艺复兴时期:

人从基督教神学中独立;

启蒙时代:

人从专制王权和天主教神学中独立。

例六: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七: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关贸总协定”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系;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系。

(3)关注隐形思维深度的发掘

复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修Ⅱ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三个专题中,隐含着“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规则的演变”这一重要线索与思维)时,需关注经济活动规则的演变——从一国到全球;

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全球协调。

复习必修Ⅰ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必修Ⅱ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两个专题时不仅隐含着经济多极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内在联系,也隐含着“近代以来世界权力重心的逐步转移: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西欧到美中)”世界力量(权力)中心的区域性转移(世界格局的变化或大国崛起、中国复兴):

从北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这正与16—18世纪的世界历史相反。

理清经济变革、国际地位(硬实力和软实力)、文化觉醒(思想解放)的线索以及三者的内在联系。

复习1929年大危机时,可与当今世界经济为适当联系,并将中国在这两次经济危机中的表现整合进去。

各国的反危机对策有同(加强国家干预),更有“异”——从以邻为壑爆发世界大战到联手协调(G8发展到G20)危机逐渐缓和,突显两个特点:

第一、人类的觉醒和文明的进步;

第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的崛起,而这无疑将改变世界格局的走向。

复习工业革命时,联系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理解科学主义(发展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复杂关系,理解人类发展的双重性困境及其出路。

以“大一统”观念作为切入点,复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