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5676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文件下载.doc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汉文化”这一热点现象引出评论的著作,评论背景交代得自然而巧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

B.文章重点评论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观点和文化意义,内容精要,层次清晰。

C.文章提到《马氏文通》,彰显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的传统汉语研究立场,突出该书见解的独到。

D.本文在摘引原书许多观点外,作者还加入很多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评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把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

C.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D.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锅 

刘学刚

①一口老锅,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

灶台熏染成锅底一样的颜色,它依然黑亮如初。

②父亲常常说,一口锅,一只脚踏进去,拿东西敲打锅沿,那脚底麻麻的,便是好锅。

现在想来,老锅莫非是故乡的根?

锅在灶台上一蹲,整个村庄便不再迁徙而从此敦实沉稳。

③锅的肚量很大,锅是见过大世面的。

在锅眼里,你不过是一粒谷子。

传说锅早年热血沸腾气可吞天,就在他飘飘欲仙之时,突然被抛进一个冰冷的模具里,极像一脸喜气的乡亲,准备迎娶小麦做新娘时,却迎来了一场连阴雨。

大喜大悲过,大热大冷着,一口老锅的经历,肯定会让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吃惊。

所以,再冰冷的年月,往锅里一煮,就化开了;

再生硬的日子,往锅里一放,就绵软了。

在岁月中游走的一口锅,看起来更像一个月下荷锄归的庄稼汉,脸色黝黑黝黑的,宽阔的肩膀能扛起一座大山。

④我们是一些空空的粗瓷碗,除了一次次让锅底朝天,我们不知道还干了些啥事。

我们用胃消化掉青青的菜白白的馍,却用心理解不了一口老锅。

如同吵着闹着上山看桃花的孩子,缤纷抢了眼,馨香夺了魄,谁会驻足过冬的铁褐色枝条?

然而,锅并不在乎这些。

即使遭遇冷落,只要锅底一把火,锅上一块肥肉片,便褪尽铁锈焕发了青春。

说来就这么简单,锅最怕清闲,烟熏火燎着,最持久耐用。

“闲着,能闲出一身的病来!

”年事已高极少稼穑的父亲昨天还这样说过。

⑤一处宅子,可以没有五禽六畜,可以没有五颜六色,但不能没有一口锅。

有口锅往灶上一放,生活就开始了。

锅底的灰烬越积越厚,屋顶的炊烟越飘越高。

在灰烬和炊烟之间,一口锅用它的博大和深沉,直观地表达着生活的圆满。

毁掉宅子的办法只有一个,当掀去老锅的时候,灶台像深深塌陷下去的眼窝,没了精气神的宅子一夜变老,说不定哪一阵风就能把它带走。

在故乡,浓烟,不叫做烟,而叫温暖;

热气,便也不是气体,是魂魄。

⑥我偏执地断定,无上美味在民间。

故乡的黄昏是静谧的,一声悠长的牛哞,使时光变得更加飘忽而缓慢。

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天的霞光。

院里的鸡们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地刨食,石磨下敞着的巢口,是深情的眼睛。

站在屋檐下的镰刀,手搭凉棚,眺望田野,镰把平滑细致,被汗珠打磨得均衡合手,那种形状叫完美。

乡村此时独有的气息,任谁闻过一回也忘不了。

刺鼻的牛粪和呛眼的灶烟相纠缠,干草的味道和热炕上的馊臭相交织。

井里新汲的水,无色也无味,倒在锅里一烧,就有了一丝丝甘甜。

这种气息不可言传,它是酵母,揉和着每一个贫瘠的日子,放在锅里一蒸,便是饱满灿烂的白面馍馍。

这白馍,嚼在口里,全身没有一处毛孔不熨帖;

咽到肚里,就是无边无际的舒坦。

⑦然而,老锅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的家园,被种上了茂密的钢筋水泥。

柴火垛越来越少,煤气灶越来越多。

高压锅电饭煲们很是矫情,它们志得意满的神态,让我们一天天失去味觉,我们早年骨子里沉淀的铁质,说不定哪天就和臭汗一起挥发得一干二净。

⑧一口老锅,早晨煮热一轮太阳,晚上烧开一瓢瓢月光。

熬冬为夏,蒸春为秋,一口遍尝世间炎凉的老锅,是我们一生的念想和依靠。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赋予锅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不仅形象地揭示了锅沉稳、朴实等品性,也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B.父亲说的“闲着,能闲出一身的病来”这句话,正好反映了锅怕清闲的特点,同时也暗指年事已高的父亲不得不清闲的生活处境。

C.文章用“溅成西天的霞光”来比喻锅在火中烧时灶台飞出火星这一情景,生动地写出了锅的博大和深沉,表达着生活的圆满。

D.有锅在,便有生活在,在强烈的怀念与抒情下,作者表现出了复杂的情感,既有追忆,也有惋惜,但主体情感色彩是明亮的。

5.作者在第六段写牛的哞叫、鸡的刨食、镰刀等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一口遍尝世间炎凉的老锅,是我们一生的念想和依靠”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农村,早早体验稼穑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

于是他在大学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开展土壤调查工作。

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

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

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

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

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

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

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其内容是: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

(摘编自《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

为“黄河清”奉献半个多世纪》,2017年10月12日凤凰网)

材料二:

据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所载,把黄河泛滥、决堤的情况统计为:

时期

年数

泛滥、决堤次数

泛滥、决堤均次

魏晋南北朝

361

2

每180年一次

隋唐五代

379

8

每47.3年一次

北宋时期

161

约20年一次

金元时期

241

7

每34年一次

明朝

276

30

约9年一次

清朝

267

84

约3年一次

民国时期

25

44

每年1.8次

(摘编自朱显谟《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材料三:

为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视察陕北,提出退耕还林的措施。

朱先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给总理上书表达激动之情,也进一步从科研角度为国家宏观决策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摘编自张晴《朱显谟院士和“28字方略”》)

材料四:

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河南省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当地政府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

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

(摘编自《黄河故道起绿洲》,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显谟跟随侯光炯研究和调查土壤情况,这让他领悟到了实地研究精神。

B.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源于自己的质疑精神和实践研究。

C.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的一番话,印证了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已见成效。

D.在治理黄河方面,朱显谟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决策提供了帮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

B.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最小,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

C.根据材料,要治理黄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举措,足见地方政府该是治理黄河的最大贡献者。

D.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免受风沙侵扰的良好环境。

9.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

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

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

除永州通判。

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

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除知开州。

开州俗鄙陋,不忧为兴学,俾民知孝义。

民绝斗争,夜户不闭。

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

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

改成都路转运判官。

适岁饥,不忧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

比至,下令曰:

“米至矣。

”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

唯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

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

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

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

不忧曰:

“民饥,不可扰也。

”以籴余米发卒运之。

朝廷命不忧摄制司。

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

“奴儿结,吐蕃小族也,今且和,若大族何?

”不听。

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

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

帝可之。

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与之饮酒,顾谓皇太子曰:

“此贤臣也。

”不忧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

不忧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

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

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

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节选自《宋史·

赵不忧传》)

10.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倍收其赢,民病之 

病:

为……受苦

B.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 

籍:

没收

C.操板筑,绳吏以法 

 

绳:

捆绑

D.依故事,富人出粮 

故事:

旧日的典章制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

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而得名。

“禁中”即指皇宫中。

D.“赠”又叫“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在职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不忧不畏土豪,严厉惩治。

在担任金华丞时,不忧惩处土豪何汝翼,刑拘何汝翼后并把他押送到州衙,编管到其他州,当地人也畏惧而折服。

B.赵不忧改变民风,为民拥戴。

任开州知州时,不忧开办学校,用孝义教育开州百姓,开州鄙陋的民俗为之一变。

不忧调任异地时,数千开州百姓挽留。

C.赵不忧坚守气节,拒绝求和。

当初官兵被奴儿结打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但是不忧气节刚毅,拒绝求和,朝廷同意了不忧的做法。

D.赵不忧关心族人,教化有方。

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有过者在那里读书感化,很多人因此受教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2)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①,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 

, 

”直接表明美德是诗人心中所崇尚的,即使死亡也不悔此心志。

(2)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 

”来慨叹人生的短促,接着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立意,形象表达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甘愿献身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云南的劳军募捐运动是人民支持抗战的一个缩影,其毁家纾难的行为体现着云南人民面对国家危机,毫不畏惧,团结抗战的可贵精神。

B.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发展并非一片坦途。

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冲突和起伏不定的国内形势影响下,双边关系有过波折和动荡。

C.明代中叶戏曲家梁辰鱼凭借他的传奇《浣纱记》而声名鹊起,事实上他不仅在传奇方面成就斐然,在散曲方面亦不逊色。

D.对心脏支架手术来说,不使用造影剂相当于“盲”操,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成功完成全省首例无造影剂心脏支架手术,可谓艺高人胆大。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较强的办学能力。

B.因房产权而产生的纠纷逐渐呈现出了案件增幅快、法律适用难、审理难度之大,相比于对簿公堂,大多数当事人选择了协议解决的方式。

C.随着近代西方逻辑的传入,由梁启超、胡适、沈有鼎等人开启的比较研究之路,人们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D.通过探究小说中生与死的内涵,考察落后文化环境对妇女的残害,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人性问题和制度问题的深刻思考。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新媒体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独立性等优势。

由于新媒体所传播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信息更为个性、自由、广泛, 

从实证数据来看, 

①使新媒体在遗产旅游地意象的文脉属性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②高度个性、自由和广泛的信息传播内容

③这将大大增加其所传递信息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④高度互动、即时和独立的信息传播方式

⑤从而增强其实际传播效果

⑥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力补充

A.⑥⑤②④①③ 

B.③⑥④②⑤①

C.⑥③②①④⑤ 

D.③⑤④②①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打哈欠不是人类的专利, 

① 

,但是打哈欠相互传染却只有在人类和大猩猩这样的高级动物之间才会发生。

生物学家们发现,只有大脑皮层发达的脊椎动物, 

② 

,然后彼此传染。

这是“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负责的事情,因为他们能够了解同伴的想法, 

③ 

,快乐而快乐,把同伴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打哈欠传染现象。

21.在一次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活动中,为更好地加强文化沟通,中方拟设立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大使”。

请你从以下人物中,推选一人担任该职,并撰写一段推选词。

要求:

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有说服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5个字(包括标点)。

庄子 

毕昇 

王羲之 

李清照 

魏征

(准确写出推选人物的特点或成就2分,准确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2分,句意连贯表达得体1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回顾你的读书历程,一定有某一本书的阅读曾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有某一个独到的读书“招数”曾让你获益匪浅。

在某校“高一新生读书会”上,如果邀请你给他们谈谈自己如何读一本书,你最想介绍的“关键一招”是什么?

请以“我的关键一招”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 

【参考答案】C

【A. 

原文只是说“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当下的语法不能指导实践。

B.“全面学习”不合文意,有个别值得商榷;

D.原文是“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2. 

【参考答案】A

【A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并非评论背景的作用】

3.【参考答案】B

【B错,“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推理欠理据】

4.【参考答案】C

【选项内容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六段,原句为“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天的霞光”,是一个比喻句,将锅在火中烧时灶台飞出的火星比喻成西天的霞光,极富诗意,有化庸常为非凡的力量。

但是,选项将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说成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锅用它的博大和深沉来表达着生活的圆满”却是理解错误。

这个比喻句想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乡村独有的气息的一种喜爱。

5.【参考答案】

①写牛的哞叫,鸡的刨食,镰刀等其实就是在写乡村独有的气息,“老锅”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的一部分。

(1分)

②为下文写乡村的独有气息正在日渐消散作铺垫。

(2分)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独有的气息的喜爱之情。

④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对乡村独有气息的日渐消散表达惋惜之情。

(①1分,②③④三点任意答两点4分)

6.【参考答案】

示例一:

①锅历尽沧桑,随故乡沉浮,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代表着乡村独有的气息;

②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发展,乡村独有的气息正在消散,作者惋惜中又无可奈何,只有强烈的怀念才能对抗乡村独有气息的消散,才能有所寄托;

③老锅代表的是以乡村为根基的农耕文明,是我们的生命之根,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依靠。

示例二:

①锅历尽沧桑,用它的博大和深沉,直观地表达着生活的圆满;

②生活如锅,人亦如锅。

人离不开锅,锅表达的生活的圆满让人憧憬,让生活充满希望;

③老锅厚重、博大、深沉,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依靠和寄托。

示例三:

①锅历尽沧桑,象征着家园的守望;

②现代文明的推进,以老锅为代表的乡村农耕文明正在消失,我们只有强烈的怀念才能对抗,才能有所寄托;

③以老锅为代表的乡村农耕文明孕育了我们,滋养了我们,是我们人生的依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