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273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茌平的名胜古迹最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庄春雨、圣庑灵槐、连村烟市、茌巅酒泉、孟馆清风、草堂书声、梁原霁雪和髡林夕照等。

霁(音:

);

髡(音:

kūn)。

【马庄春雨】马周(601~648)唐初大臣。

字宾王,今茌平镇城东马庄人。

马庄,有一奇特之景:

马庄春雨,在《茌平县志》中列为八景之一,并有全景照片。

有诗曰:

“城东二里,马周故居,村庄之内,地有亩许,三月春暖,零露如珠,宛如江南,毛风细雨”。

列茌平古八景之一。

马周,字宾王,生于隋文帝元年(601年),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马庄)人。

历任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中书侍郎、太子右庶子、中书令、吏部尚书等职。

《旧唐书·

马周传》、《新唐书·

马周传》和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茌平县志》记载,马周从小父母双亡,家无余资,孤单贫困,身无近亲。

然好学求知不倦,喜爱诗书,精通史传,尤精通《诗经》、《春秋》。

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

唐武德中期,博州刺史达奚,早闻马周明经有学,才思过人,就聘他为本州助教之职。

他到任之日,州之众秀才携酒祝贺,饮酒诗赋,乐不襟怀,不觉喝得大醉而卧。

次日刺史亲到学宫请教经史词赋,看到马周仍酣睡不起,怒而拂袖离去。

待马周醒来,得知刺史来过,自知不妥,特到刺史近前谢罪,被刺史好生责备。

马周当面唯唯,而每有门生执经问难,便留同饮,屡屡醉误讲学,常遭刺史奚落。

马周叹道:

只为我贫孤无援,想图个进身之阶,所以屈志于人。

因酒醉,常被人责辱,我有何颜面留此延日,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况且这个助教官也不是我终身之志。

遂把公服交于门生托其代还刺史,仰天大笑,拂袖而走。

他四处周游,去曹州(今菏泽),至汴州(今河南开封),但屡遭碰壁,一气之下,西奔长安,去求取功名。

迢迢千里,马周来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

傍晚,他投宿一家客店,身无分文却要酒五斗,三斗痛饮,二斗洗脚。

见此情景,众客责怪,店主称奇。

第二天,马周要走,遂脱下狐裘抵付。

店主见他豪爽,不但没要他的狐衣,反而慷慨解囊作其盘费。

马周感激之至,慨然索笔,题诗壁上:

古人感一饭,千金弃如屣。

匕箸安足酬?

所重在知己。

我饮新丰酒,狐裘不用抵。

贤哉主人翁,意气倾闾里。

后来,马周果然以千金相赠,报答了店主的一饭之恩。

唐代诗人张志和曾在岑文本《马周濯足图》上题诗称赞:

世人尚口,吾独尊足。

口易兴波,足能涉陆。

处下不倾,千里可逐。

劳重赏薄,无言忍辱。

酬之以酒,慰尔仆仆。

令尔忘忧,胜吾厌腹。

吁嗟宾王,见超凡俗。

 马周步行二千多里到达长安,投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为求治国之策,诏谕百官上书陈言建业以来之得失。

不涉文墨的武官常何,遂让马周帮他。

马周分析了当时的时局,根据自己的见解,拂纸挥毫,条陈二十余事。

太宗阅毕,不禁拍案叫好:

“件件皆合朕意”,但又奇怪常何为一武官,哪来这么多高见卓识,又怎么如此精通文章之道,遂问常何,常何据实相告: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太宗甚喜,立即传谕召见马周,并在不长时间内接连派出四人催促。

马周进宫,太宗与之交谈,果然见其学识匪浅,见解非凡,谈及治国安邦之策,马周更是对答如流。

太宗大喜,当即封其直门下省,次年授监察御史,又以常何荐才有功,赏赐帛绢三百匹。

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马周十分感激。

他生性耿直,办事非常认真,对皇帝做的不对的事和于国家不利的事,敢于直谏,一生政绩卓著。

他总是把自己随时看到和想到的写成疏章,奏呈皇上,以供参考。

例如他提出:

选拔官员不要把眼睛盯在自己周围的“内宫”上,而应当重视从地方官,尤其从边远处的官员中选拔,因为他们富有治国安邦的经验。

唐太宗“称善久之”,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加其为朝散大夫。

马周反对分封制和世袭制。

唐太宗时,曾实行过一种宗室勋贵世袭州刺史的制度。

令皇子21人任州刺史,子孙世袭。

又令功臣长孙无忌等14人为世袭州刺史。

马周上书反对这种制度。

他认为现在实行世袭制,受封子孙一旦有“不孝子”袭封嗣职,则不但殃及国家、百姓,受封贵族本身也要因此祸及子孙。

指出自汉晋以来,乱天下者何偿不是诸王,虽然这是人人熟知的,但是由于私爱故使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

封诸子为王,陛下在日必无他心,而万岁之后不可不虑。

当制定长久之法,使后代执行。

马周对朝廷宗室的亲属镇守各藩,并可沿传子孙,深感不安,上书道:

“孩童嗣职,万一骄矜无才,则贻害天下,皇帝应量才授之。

”在马周和其他大臣的坚持反对下,唐太宗不久即下诏取消了这种世封制。

马周看到宫中仅凭一技之长而受庞不可一世者,十分不满,于是上书弹劾这些小人之辈。

太宗纳其建议,罢免了许多驯马、乐工等人的官职。

马周常常以历史君王为例,规劝皇帝“积德累业,恩结于人”这样天下百姓才能“爱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长期不发生祸乱。

马周来自民间,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颇能体恤民情,反对大兴土木、繁杂徭役,主张励精为政,节俭于身,恩加于人。

贞观十一年(637年)他又上疏道:

“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而罢露台”,而今京师大兴土木,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黎民百姓认为这未免太奢费了。

还有,各种徭役,兄去弟还,首尾不绝,往返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百姓颇有嗟怨之言,以为陛下不存养之。

他向皇帝疾呼: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

他还上疏太宗,建议在长安城中实行街鼓制度,“六街设鼓以代传呼,飞驿以达惊急”,“城门入由左,出由右”均为太宗赞赏。

马周机智雄辩,深思事端,每次上奏无不正中皇帝心意,深得唐太宗的赏识和臣僚的尊重。

太宗对马周也是言无不听、谏无不从,唐太宗说:

“朕与马周,暂不见则思之”。

“自朕临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进谏,自徵亏亡,刘泊、马周、褚遂良继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病故,卒年48岁。

唐太宗亲自为其举办丧仪,并让他在自己的墓室昭陵陪葬。

高宗即位,追赠马周为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

垂拱三年,其塑像配享高宗庙庭,被人祭祀。

马周陪葬于昭陵,但后人为彰其功德,又在故乡再修其墓。

《茌平县志》载:

“东郭一里许,马周墓在焉。

张奎、叶天球、张寅、王靖、李秉愚诸名贤俱有诗刻石,康熙时知县王画一重筑之”。

“马庄西北之东关处有马周祠”。

【圣庑灵槐】圣庑指茌平城中古文庙,庙内大成殿前有槐一株,枝柯盘旋,其形似龙,覆盖其上,云雾蒸腾,每逢天阴,其形益真,故称“灵槐”。

茌平文庙遗址在县粮食局院内。

茌平文庙遗址有大殿和东西廊房。

殿中有孔子像,两排廊房列着孔子七十二圣贤弟子牌位,其排列为孔庙形式。

据《茌平县志》记载:

“圣灵槐”在大殿前,有三株,约碗口粗大,槐前有一石碑,上书“灵槐”二字,枝柯盘旋,其形如龙覆盖其上,时有祥云,每到阴天可见其形,所以,很多墨客、诗人赋诗颂槐。

张存素有诗云:

苹寄仙源亲化雨,南柯旧梦复凄凉。

秦汉松柏今何在?

唯有灵槐百感出。

【连村烟市】连村,即鲁仲连家乡,又称鲁连村、望鲁店。

茌平县志说此村“晨光未霁,或夜月清沏,望之如城市然”。

故称“连村烟市”。

望鲁店,茌平县冯官屯镇有个叫望鲁店的村。

据传春秋时期,齐人高士鲁仲连在此居住,后来,孟子造访鲁仲连,行到刘集店中病倒,瞭望鲁仲连故居许久,不及而返。

由此得名望鲁店。

村中有鲁仲连祠,村东北有鲁仲连墓和碑。

鲁仲连祠,鲁仲连(约公元前305-前245),又称鲁连,战国时齐国(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人。

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时人尊称鲁仲子。

秦军围赵都邯郸,他以利害劝赵、魏“义不帝秦”,赵、魏接受其建议后联合燕、齐、楚等国抗秦,邯郸围解。

田单以即墨为根据地反攻复国,“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唯独狄邑“三月不克”。

“田单乃惧,再问鲁仲子,答曰将军‘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明日,田单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随后田单进攻被燕占据的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乃自杀,田单遂屠聊城。

归而言鲁连,欲爵之。

鲁连逃隐于海上,曰:

‘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史志记载,鲁仲连故址茌平县望鲁店村周围有海市蜃楼之景,称“连村烟市”,列茌平古八景之一。

今望鲁店村鲁仲连祠及墓修复完好。

【茌巅酒泉】茌平县有茌山,其上有古泉三眼用以酿酒,香冽异常,人称酒泉。

【孟馆清风】孟馆,即孟子曾经居住过的馆驿。

当年孟子由邹去梁,路过茌平,在今茌平东门外住过,他住的地方人称孟馆。

此处树木森森,浓荫蔽日,气爽风清,虽暑犹凉,人称:

“孟馆清风”。

明代东昌知府叶天球曾重建,今已不存。

【草堂书声】草堂在茌平文庙东畔,名茌山草堂。

金代翰林马兴祖曾读书于此。

多年之后,人们过此,犹似有读书声传出。

【梁原霁雪】霁(音:

)。

梁原在茌平北1公里,每当冬月雪飞,千里一色,虽旭日已霁,积雪不释,游其郊,目耀气清,足下如碾碎玉,别有风趣。

【髡林夕照】髡(音:

kūn)即淳于髡,战国时茌平县人。

姓淳于,因受“髡刑”而名髡。

家在今茌平一中后百米处,发现残碑,上刻“淳于先生之墓”。

“髡林”即淳于髡墓林,在夕照中烟雾缭绕,郁郁苍苍,其貌颇盛。

  唐朝刘禹锡的诗《题淳于髡墓》

生为齐赘婿,死作楚先贤。

  应以客卿葬,故临官道边。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

  我有一石酒,置君坟树前。

诗中对淳于髡的一生作了简要概述,并表达了对这位先贤的怀念之情。

注:

髡刑,《说文解字·

髟部》:

“髡,剃发也”。

髡刑是一种侮辱性的惩罚,因为古人认为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

  淳于髡,《史记》称其为“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并将其列为《滑稽列传》之首,后人尊称“辨圣”。

他是战国时齐国有名谋士,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齐国立下大功。

虽出身微贱,其貌不伟,但以博学著称,他凭着自己的聪慧与才识,荣膺稷下先生之职,历桓公、威王、宣王、湣王四世,计八十余年。

其墓在茌平县城西1公里处,以“髡林夕照”列茌平古八景之一。

古博平之八大景

 古博平之八大景有:

东渠蜃汇、旭阳岳岚、灵址朝烟、禹堤春树、阜城暮雪、莲池秋月、晋台晚照和犊河圣迹等。

【东渠蜃汇】博平镇东古有水渠,水光雾气,常映出楼台亭阁,即海市蜃楼之幻景,人以为奇,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旭阳岳岚】博平古有城楼,名“旭阳楼”,每当万里晴空登上城楼,东望泰岳,碧峰插天,,翠色如黛,时有奇云间出,与远山相乱,或赤霞倒映,万山皆紫,景观奇特。

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灵址朝烟】即古灵县,其故县城在博平镇东北40里,高唐南镇之畔,每当清晨旭日东升,烟笼霞照,景致甚美。

现在高唐境内。

【禹堤春树】禹堤又名鲧(音:

gǔn)堤。

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筑,自博平西南入境,蜿蜒百里,禹堤之上,古树阴森,风来习习,人行其上,辄想当年大禹治水之功绩。

【阜城暮雪】博平城内旧有阜城台,台上有楼,高数丈,甚为壮观。

每至冬季,回风舞雪,俯视阎闾,玉界琼田,万片一色,为一特有景色。

【莲池秋月】莲池即莲花池,原在博平城内儒学学宫之东,每当夏季,莲花朵朵,莲叶漾漾,景色美丽,至秋,月光映水,碧波粼粼,亦甚幽雅,为文人墨客游赏吟诵之所。

【晋台晚照】晋台原在博平城内,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难,辗转至此。

齐桓公热情相待,安排齐姜服侍他的生活,又筑高台供其眺望晋国,故称晋台。

传说晋台之上有一颗树,每当夜晚月移而树影不移,因此称“晋台晚照”。

【犊河圣迹】犊河即鸣犊河,即茌平境内之古黄河,原有渡口。

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至博平,当准备渡河去晋国时,听到晋国大夫窦鸣犊被杀的消息,遂止。

后人将孔子到过的渡口称为“鸣犊口”,列为圣迹,列博平古八景之一。

今在高唐境内。

窦鸣犊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赵简子执晋国政时,窦鸣犊因善治水患,有功于世,被晋侯封邑于古城。

鸣犊受封之后不久,与赵简子意见不和,遂被赵简子杀掉。

茌平古村

还驾店在茌平县韩屯镇有个村叫“还驾店”,相传后唐明宗带领许多官兵来到此地,分散屯兵扎营。

故附近有“三屯八营”之村。

即韩屯、鹅屯(现演变罗屯)郗屯;

夏营、蛮营、司营、张营、冯营、袁营、郎营、芦营。

后有人附会明宗还驾于此,故名还驾店。

算子李茌平县肖庄乡有个村叫算子李,相传元朝初李从清平县军胡李迁至立村李庄,李因算学驰名,元帝建国后,皇帝选李任邮分子刺使,后升任平章政事(副宰相)兼管田赋税收,国家财政收支,每次朝廷查问李对答如流,收付分毫不差,在任十多年没有半点亏空,朝廷称他算子李,诰爱光禄大夫,村名也随着李的封号更村名算子李。

刘神仙刘遵、刘仁兄弟二人,洪武年间,从山西洪冈县迁至立村,刘遵忙于开荒种地,刘仁因在山西老家跟父亲采药行医学了不少祖传秘方,刘仁到茌平后,见到这里经过金元之乱和瘟疾传染的凄凉景象,便决心深钻医学,曾多次离家到深山采药,炼制成丹、丸、散、膏,背药葫芦到处为人治病,分文不收,而其效果如神,百姓称他刘神仙。

这便是刘神仙村之来历。

铁咀吴明洪武年间,吴姓从山西迁至韩集北立村吴庄,少年因父母双亡,邻村富绅企图以父死欠债,又买通县衙,谋其二亩良田。

少年闯上公堂,告富绅谋诈良田,县令又以父债子还威胁,少年毫不示弱,质问县令:

“欠债可有证据,何人所害,哪人担保,这明明是欺我少年,诈我良田,你懂五刑六律,胡乱断案,我去济南府告你,不罢你官决不罢休!

”县令无奈传富绅,以诬告罪重打富绅五十大板。

从此,铁咀吴便成了少年的名号。

他一生为人忠正,不畏强权,见义勇为,多次为背屈含冤人到大堂辩理正案。

就此吴庄就被人们叫成了铁咀吴。

博平孔子回辕处

在茌平县博平镇北11里三教堂村,此处有一块清代石碑,正面有五个二十公分见方的大字“孔子回辕处”,楷书阴文,上款刻有“大清乾隆十三戊辰夏季吉日重立”,下款没有立碑者署名,可能年久损坏无法辨认。

石碑的尺寸170×

67×

19厘米。

现仅存博平镇的石碑。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

教场铺遗址位于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该遗址是近年来我市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文化遗址,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总面积大约10万平方米。

距今4600~4000年,在对遗址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向省和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高度重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拨付专门经费进行了挖掘。

教场铺遗址的发掘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化厅、聊城市文化局合作进行。

经过几年工作,发掘面积达到了2000多平方米。

在发掘区内发现4300年前龙山时期房址近20座、灰坑500余个、窑址7座、奠基坑10座、墓葬11座以及城墙断面等遗迹;

发现各类陶、石、骨、蚌质地的出土遗物近千件。

另外还发现了商周时期的祭祀坑、汉代墓葬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在2004年5月份前后的发掘中,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墙。

城墙最宽处达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两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夯层清晰。

根据钻探的结果,城墙大体接近圆形,东西略长,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

城墙上还发现了用于奠基仪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出现了人祭现象。

出土的器物中,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主要器形有鼎、罐、平底盆、圈足盆、三足盆、盒、甗、鬶、尊形器、圈足盘、蛋壳黑陶杯、纺轮等。

这些陶器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特点,受到河南、河北同时期文化的强烈影响。

石器主要有钺、铲、斧、锛、镞等。

骨器主要有针、锥、镞、匕、笄等。

蚌器发现较多,主要是刀、镰两类,蚌刀、蚌镰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说明当时其农业生产十分发达,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遗址周围存在较多水域,人们获取贝类资源较为容易。

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采用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尽可能多地获取古代遗存信息,研究该地区这一时期龙山文化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研究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和国家的发展进程等重大史学与理论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丰富聊城史前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进行聊城史前文化研究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最近,就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址有关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将在聊城召开有全国著名的专家参加的高层次论证会。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茌平黑陶

茌平黑陶主要分布在教场铺、尚庄、大尉一带。

其中,茌平陶元黑陶是龙山文化的重要见证。

黑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中华文明史上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的代表之作,被史学家称为中华文明原始文化的瑰宝。

茌平黑陶工艺品目前已经开始生产,茌平黑陶的原材料是黄河淤泥,黑陶的特点是硬、脆,与瓷的最大区别就是,在烧制过程中温度不高于1000度,而瓷器烧制须高于1000度;

瓷器施釉,而陶器不施釉;

再者,陶器渗水而且不透明,而瓷器不渗水。

在工艺制作上,制作陶器需要经过拉皮成型、磨光、刻花等10余道工序。

牡丘遗址

牡丘遗址即台子高遗址,位于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乡台子高村西南200米处。

  《一统志》记载:

"

春秋僖公十五年,公会齐侯、宋侯、陈侯、魏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

遗址为一台地,高出地面约2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56米,面积3584平方米。

  整个遗址保存完好,文化内涵比较丰富。

汉代层下全系龙山文化遗存。

1976年、197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对该遗址进行两次采掘,得圆足盘、灰陶罐、盆、壶、石刀、石斧、蚌蠊、骨针等一面多年。

陶器纹饰多见绳纹、蓝纹、弦纹、方格纹以及附加堆纹等,这对于研究鲁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较高价值。

1980年,该遗址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陈庄遗址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山东茌平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4期。

茌平杜郎口镇南陈遗址(新石器时代)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孟尝君

孟尝君齐国人,姓田,名文。

父亲田婴,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同父异母弟弟。

齐宣王9年田婴被拜为宰相,齐泯王3年,田婴封地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死后溢号靖君。

田婴死后,田文被齐泯王拜为宰相,并承袭了薛之封地,死后溢号为孟尝君。

公元前290年,孟尝君在茌平县城南金牛山上居住,并在山下演练兵马,招贤纳土。

手下门客3099人,三教九流,无所不容。

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因此,金牛山又称为“孟尝君故宅”。

清代,茌平人为纪念孟尝君,在茌平城南四十里许迟桥村西大土堆上修建了二孟庙,以祭祀孟子和孟尝君。

周围遍布苍松翠柏,成为当地一大名胜。

后来茌平人把这个地方人地合一,直呼其地为孟尝君,沿袭至今。

孟尝君龙山文化遗址

相传为战国时孟尝君活动之地。

位于茌平县韩集乡迟桥村西500米处,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暴露面积为1.5万平方米。

遗址断面可见厚2米的文化层。

从暴露的文化层看,土质松软,土层深灰,内含大量灰陶和黑陶片。

大量的陶片中又以夹砂陶和泥质陶居多,细泥陶少许。

陶色为灰色、黑色,大部分轮制。

陶器纹饰有方格纹、绳纹、附加堆纹。

器形有豆、尊、鬲、罐、盆等。

另外,尚有少许石器、骨器及青铜器。

乐平铺遗址

乐平铺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茌平县乐平铺镇北50米处,为一片隆起高地,东西长180米,南北宽246米;

面积4.5万平方米,中心部分高出地面0.7米;

文化层堆积厚1—3.5米,遗存丰富,采集龙山文化的器物有鼎、鬶、鬲、豆以及石锛等,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里铺遗址

十里铺遗址为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茌平县城南5公里处,振兴街道办事处十里铺村东北,为一高4米的大土堆,中间是大沙坑,深4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130米,面积1.04万平方米。

1975年6月茌平县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考查;

6月中旬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试发掘,采集的石器主要有5件,其中磨光石斧、石凿各1件,另外还有砸石、石刀及其他石器、骨器4件,其中骨针2件;

陶器有磨光红,陶钵口沿,小口尖底瓶口沿,空心尖状鬲足,磨光灰褐色细硬陶,灰褐色尖沙陶片等,并有鹿角兽骨等发现。

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尚庄遗址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茌平县城西南1.5公里处尚庄村东隆起的土冈上。

相传古时在此建有能仁寺、红门寺。

1975年秋与次年春,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两期发掘,揭露面积约750平方米,出土汉、商周、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较完整的遗物四五百件。

该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李孝堂遗址

李孝堂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茌平县城南3公里李孝堂村东南150米处,有一高地,比平地高出1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100余米,面积9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4米,经文物考古者挖掘,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遗存,商,周,汉代的遗物有骨椎,黑陶上沿,并有器盖的碗,缸,鬲,豆等文物。

相传清代“东庵”旧址,与尚庄“红门寺”遥相呼应。

这一发现对探讨鲁西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实物资料。

广平北街遗址

广平北街遗址位于茌平县广平乡医院北,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4米,采集到的有春秋时期的陶盆,罐等,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丘遗址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

重丘遗址位于茌平县广平乡驻地,面积为4.9万平方米,有古“重丘”石碑一通,采集到的有春秋时期的陶罐、鬲、壶等文物,遗址保护基本完好,属县级保护单位。

王菜瓜古城遗址

王菜瓜古城遗址位于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1000米处,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5米,采集到的有春秋时期的陶盆,罐,砖等,遗址保存基本完好。

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茌平衙门朝正东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江南举人吴陈琰文才十分了得,被皇帝收为门生。

忽一日,吴陈琰提出要做茌平县令,皇帝说:

“茌平县地处通南京的御路,每天都有官员过往,当个七品县令,光接送来往官员就够累的,你即是我的门生,我赐你丰朝銮驾,把衙门朝东开,对着御路,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要参拜你。

”故“茌平衙门朝正东”。

详见茌平民间故事《南京到北京,茌平衙门朝正东》。

鲁义姑祠

  茌平县韩屯镇大碾李村正北、罗屯村西北有鲁义姑祠。

鲁义姑,刘向《烈女传》称“鲁义姑姊”,为传统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