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64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品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

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

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

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

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

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

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

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三、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特权,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四、历代疆域的变迁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

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1.商朝:

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2.秦朝: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3.唐朝:

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4.元朝:

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5.清朝: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

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

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

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五、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2.科技: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

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

政府推广优良品种;

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六、历代经济政策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秦国:

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统一货币、度量衡。

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

宣布"

更名田"

;

实行"

摊丁入亩"

七、古代的对外贸易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

丝绸之路"

运到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

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

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八、古代交通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

车同轨"

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

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

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九、古代医药卫生

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

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

后人尊他为"

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

他制成了麻醉药剂"

麻沸散"

,在世界上最

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

他还创作体操"

五禽戏"

,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

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

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

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

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

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

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

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

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

载录1万多个药方。

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

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十、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

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认为:

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

鬼是不存在的。

3.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

肉体死去,精神也随之消失。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他还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有哪些?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

(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

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

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

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

资金,技术,分布,行业;

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

(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分布集中,组织性强;

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

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

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

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

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一、知识点关注度和熟练度

  

(一)中国古代史——国家统一的潮流(政治制度的改革、主流思想的统一及文明的传承、经济制度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外交流及民族关系疆域政策的发展、重大人物及措施)

  1、制度的改革:

  

(1)明清的制度改革:

税制改革、外贸政策的调整、外交政策的特点、台湾的管理和对台政策的变化(已考:

荷兰占台背景及台湾的收复、八旗制度、乡规制度、矿禁制度、海洋、养廉银制、警察制度、移民制度、闭关锁国)。

周年:

《尼布楚条约》——奠定中国版图的基础。

  

(2)民族政策——加强边疆管理的制度:

唐太宗开明“爱之如一”的政策、张居正“羁縻”政策、明清“改土归流”及清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

(已考:

八旗制度,蒙古“三娘子”)

  特点:

和平、交流合作、融合、教化引导(归化)、移民开发、制度管理、中央集权与尊重相结合、政治管理与经济文化发展(增加道德教化)相结合

  (3)行政、监察及法律制度和选官制度及经济社会管理制度:

刺史制度、地方巡视制度、清朝的总督制度、明的三司制度。

  ——(已考:

基层管理“乡规民约”制度;

汉唐行政区划、魏晋周隋法律、宋监察弹劾、唐谱牒及藩镇、汉纪年、清八旗及城市管理制度改革、唐两税法及前期赋税制度、南朝山泽管理制度)

  制度改革的目的及作用: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边疆安定与开发、民族融合、制度加强(包括对其他制度产生的延伸性的影响)、生产\生活的进步、区域开发效率提高、中外交流、文化繁荣\抵抗外来的经济侵略、维护主权和领土。

——常用的答案(目的只要在作用前面加个“为了”或“为”)

  局限:

没有真正和彻底实现、作用有限(阶级、个人、时代与历史的局限性),或存在一定的问题。

  2、文明的传承和中外文化交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观念

  

(1)中华文明圈:

汉——唐时期(形成)(已考:

鉴真东渡与玄藏西游)。

  

(2)早期的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背景、途径、方式、影响及作用和特点。

  (3)古代交通的发展:

“丝绸之路”、邮驿制度、京杭大运河、古代航海活动与近代航海活动,关注图表题,关注与交通相关的贸易、投资、人口、科技及国际经济的差异性及联系性等。

  3、古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历史人物:

康熙的统一活动、背景、策略、贡献,关注这一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如:

施琅等。

  4、古代重大的治国理念——儒家民本思想人物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治世良臣:

魏征、刘基、诸葛亮之类

  ——(已考孟子、颜回、季札等儒家的思想及道家丘处机的主张、宋包拯)

  5、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制度改革:

两宋及元朝时期的“商业革命”的理解(涉及对市场的综合理解)。

  6、关于统一的观念: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与魏晋的历史证明——经济、制度、疆域、民族、文化);

局部统一和改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民族融合推动国家的统一(民族融合的途径:

战争、经济文化的交流、改革、杂居、迁徙、国家统一);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观念。

  

(二)中国近现代史

  1、近代史

  

(1)近代史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

  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西学东渐”,中国的相关制度如科举制的西传),文化特征和精神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及时代潮流。

  关于人物和改革题的基本注意点:

  背景;

个人素质及经历;

时代相关问题(历史的必然性);

材料体现的特殊背景。

  评价标准:

是否推动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文明的演进、制度革新、国家利益、一定的思想道德价值标准、材料所体现的价值。

  

(2)新民主主义(概念理解)时期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化)(学生出国留学(周\邓留学法国)、文化名人之间的来往),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宣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论证)

  重要经验及精神:

实事求是、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群众路线、抗日爱国、国际主义、民族主义。

——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党风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伟大转折和工作中心的转移

  毛泽东革命思想:

1925年、1927年(实践与理论上的准备)

  ——1928年、1935年、1938年、1940年、1945年、1949年。

  ②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重大事实及制度创新(已考“三三制”原则、抗战前后各党派政治地位)

  2、中国现代史

  

(1)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的曲折、“徘徊”时期、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已考:

新中国的工资改革及基层民主选举;

陈云的经济思想;

1977——1981年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可以作为背景及作用予以应用)

  ——重大历史节点的历史背景与中外联系(1949、1956、1979、1992)

  

(2)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60年代中法关系、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八九十年代以来)

  外交的基本政策与原则(中美建交的基本原则)、重大外交活动的背景(1950年、1953——1954年、1964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8年、1982年、1989年)原则及影响

  外交方面的基本规律——(实力决定地位、利益决定政策原则、意识形态制度在特定时期也有一定的影响而本质上也是利益,考虑问题的因素一定得涉及到外交双方和相应的时代国际背景):

  中美外交关系的演变(一波三折、基本原则——“一个中国”“不谋霸权、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保证“断交”“废约”“撤军”等(三个无意)——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影响(国家的独立自主、世界的和平、国际地位的提高、外交热潮的产生、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改变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形势等)

  (3)国家统一(香港澳门问题的来源、台湾的历史及早期解决方案(两种方式及“一纲四目”、80年代一国两制的方案及实施和意义作用)

  1997年香港回归:

中英谈判的背景、英国的方法(主权换治权)\中国所坚持的原则(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及成果和原因(实力、地位、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认同、人民的愿望、中英的实力对比等——也可以用于一般的外交分析)、历史意义(迁移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应用于一国两制)

  (4)关注教育改革的目的(培养时代变革所需要的人才、实用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为改革服务、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道德教化、国民素质)、改革的成效(促进的了人才的培养、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科技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及有利于国家的繁荣稳定等)。

  日本在东北和台湾进行的殖民教育奴化教育(背景、目的、方式、及危害)(是教育改革的反例)

  (4)新中国党和政府在建设方面的经验特点及教训

全面兼顾、重点突出、分步完成、试点推广、开创性、奠基性、循序渐进、同时并举、原则与灵活并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广泛性与群众性、艰苦奋斗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等。

  (三)世界近现代史

  1、世界近代史

  

(1)相关重要概念:

资本原始积累、圈地运动、重商主义——专制主义、国家主义(早期民族国家);

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相关概念、各国修宪的背景(为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国家及社会需要)及作用和特点以美国为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及相关概念;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2012孟德斯鸠的反专制思想与严复的反专制思想;

2018法国民族主义的及原因;

俾士麦“非常法”;

“鲁滨逊漂流记”;

卢棱“权利不得代表”“制度的设计与实践”;

荷兰占台;

英国济贫制度)

  (3)关注重大背景的表达(经济、政治、文化及英法美德等重大国家间的相互影响)。

——(已考:

“大豆”、“人口”的全球迁移)

  (3)世界中心的变化及国际地位(大国崛起)的变化及其原因。

  (4)马克思主义及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巴黎公社)发展过程及背景和精神原则。

——相关的问题(文学、艺术)(2018考选择题:

《正义者同盟宣言》)。

  背景:

专制主义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弊端:

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阶级剥削与压迫、贫富差距、人民的保障和权利未能真正实现、环境问题及殖民主义的侵略以及战争等问题、道德沦丧(资本主义的金钱罪恶),工业革命加剧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条件:

经济基础、理论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个人努力、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总结、重大事件的影响。

  意义:

科学的理论、科学的规律、国际工人运动的团结斗争、有力的思想和理论武器、改善工人的处境、促进资本主义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推进文明进步和思想的解放、提高地位和信心等。

  2、世界现代史——(已考:

罗斯福与华盛顿的外交政策原则)

  

(1)战后世界体系形成的背景及作用(政治、经济体系)——全球化的表现及作用

  战后世界的主要趋势:

两极到多极的过程、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一体化、和平民主、合作与自由的多边关系、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

  形成的原因:

吸取经济危机和战争的教训、旧秩序的破坏、制度的异同及借鉴、意识形态的异同、心理的异同问题、利益的异同问题、国家实力的问题、政策的问题、理论的问题。

  积极作用:

合作、安全、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和有利于局部的安全)、地位的提高、实力的增强、资源的共享、民主秩序的稳定、体系化、制度化、联系的加强、互相借鉴。

  问题:

大国强权、霸权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生存问题、贫富差距、经济安全问题。

  (周年大事:

美国的冷战全面展开、德国的分裂、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2)欧洲合作的背景(原因、条件)历史作用及重要人物的评价,内容(涉及范畴)及特点。

  (四)重大历史阶段特征专题(一定要简要记住,形成解答题背景题的基本模式)

  1、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阶段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个民”(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危机)、“一个西”(西学东渐:

西方人文、理性思想、科学观念和知识、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腐败统治、矛盾加危机”“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座大山、二大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西方近代世界历史的基本背景(两个“资”(资本主义经济与资产阶级)、社会矛盾、专制阻碍、工业革命、思想解放(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与新教思想、启蒙运动与理性及科学思想)、工商业发展、殖民扩张与殖民体系、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形成等)——适用于时代背景的阐述

  注意:

材料题的背景一定要有个性化的答案(源自于材料、或个人、或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2、中外关联的重要历史阶段

  明清早期的中国或17世纪中期(中国明末清初:

天崩地解政权更替政局动荡、专制统一、自然经济为主体、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科学落后)与西方的比较(民主的趋势、开明的政策、人文思潮(“文”“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