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469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

为什么去爬山?

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

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

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

“我”为什么失望?

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

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教师配乐朗读或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预留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朗读知识:

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

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一、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

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

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

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告诉学生复述的要点: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

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作者是怎样说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抛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

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教师提出问题:

a.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四、[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

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六、作业。

3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

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kuānshù

ncuì

ruò

bēiwēigǒu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贝壳》最后一段说: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入进来。

言少而意浓。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

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

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

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

好好地活;

《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

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

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

练习二

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哲理:

…………

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附相关资料: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4.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研讨问题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2、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

3、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二)难点:

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对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

教法、学法

1、教法:

互动式,启发式,情感教学

2、学法:

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面对自然的花朵,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宗璞就曾被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深深感动。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紫藤萝瀑布》。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原名冯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

文章写于1982年,简介文化大革命的情形,文革中作者一家受到迫害,十年浩劫刚结束,作者弟弟又患绝症,在这种背景之下写出这篇文章。

三、检查预习,强化字词学习。

1.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

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

多而密。

 (3)稀落:

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

酒。

 (6)挑逗:

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忍俊:

含笑。

 (8)仙露琼浆:

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

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四、指导学生朗读,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后板书:

感情变化:

从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感悟:

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思路展开:

看花、忆花、悟花。

五、小结。

一、学生朗读课文看花部分,然后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

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二、再次朗读看花部分,引导学生好好品味文章中精彩的描写。

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可以按照“我最欣赏的佳句是,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的方式说话。

三、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

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

四、“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

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

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五、“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原来啊,宗璞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她和弟弟从小就在清华园中长大,本以为扎根在这片沃土里的种子应该顺利地发芽开花,谁知道生命的风雨来了,正当他们风华茂盛的时候,却失去了报效祖国的机会。

(文化大革命)好不容易熬过了生命的苦难,几经雪欺霜冻,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可是有谁想到,弟弟这个才华横溢的科技工作者,正当要施展抱负,绽放自己生命的花朵的时候,却发现身患绝症,已经无法医治,死亡之神随时可能夺去他的生命。

六、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

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

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七、小结。

生命中会有磨难,但磨难终会过去,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朵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努力张满自己的风帆,绽放自己生命的异彩,为人类生命的长河增添光彩和芳香。

八、拓展。

(l).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九、作业。

5.童趣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掌握文言词句

 

感悟“物外之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

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