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576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Word文档格式.docx

五、作业:

第5页1-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千百十个十百千

位位位位·

分分分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教学内容]测量活动(第6-7页)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试一试中的题目

[教学内容]比大小

(一)(第8-9页)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

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

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1题:

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

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

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果。

五、作业

练一练第9页2、3

[板书设计]

比大小

教学挂图练一练中的题目

比大小的方法:

[教学内容]比大小

(二)(第10-11页)

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归纳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探索小数的性质

1、涂一涂、比一比

让学生在第10页的方格图上涂出0.2和0.20,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两个小数一样大。

2、比较、归纳:

让学生自己在第2题的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多个实例,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规律。

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3、举例说明:

让学生用实际情境说明两个小数的相等,如0.2元表示2角,0.20元表示2角0分,显然二者是相等的。

二、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

自己选择一个小数,再写出两个和他相等的小数。

通过交流,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三、练一练: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写出在指定的两个数之间的三个不同的小数。

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

第3题:

方格里只填一个数字,答案是多样的,鼓励学生填出多种答案,但不要求所有同学填出所有答案。

小数的性质

题1、2的方格图练一练中的题目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2-13页)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找出小数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

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

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第5题:

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前5排数的规律,容易发现每一排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0.1,其他的数是怎样得到的?

数学游戏:

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第14-15页)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

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四、练一练:

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估算的作用。

小数的加减

题1:

小数加法竖式题2:

小数减法竖式

[教学内容]购物小票(第16-17页)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试一试

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第2小题:

可以引导学生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鼓励学生估算,再精算。

在计算两个面包多少钱时,由于还没有学小数乘法,可以用加法计算。

(2)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

在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比谁大。

可以把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边的长度没有直接给出,可以先把它算出来。

首先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问题。

购物小票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试一试:

小数加减的简算

[教学内容]练习二(第18-19页)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

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

在解答第

(2)题时,由于两辆车的前灯道前轮都是0.72米,可以不计算他,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进行比较即可。

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

第7题: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走进乡村(第20-21页)

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看书地20页“走进乡村”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画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

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

把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2、汇报:

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4、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三、画一画: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在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填一填:

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走进乡村

图形的分类: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第22-23页)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

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

二、生活中的运用

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先让学生亲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

(1)题,让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

(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教学内容]动手做(第24-26页)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1、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三角板。

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

一、动手做:

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纸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该怎么办?

2、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

3、引导总结:

认识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种高的画法。

二、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是如何得到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高。

通过图示,指导学生怎样用三角板画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高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从对着的边a的顶点到边a作垂直线段。

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画出与边a相对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

第3题:

借助方格纸,学生将发现几个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大小不同,但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一样长的,所以它们的高相等。

第4题:

通过在方格纸上画指定尺寸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和高的相应关系,同时体会到边和高的长度决定了图形的大小。

画图示让学生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要先画指定长度的边和高,再画其它的边。

五、实践活动:

通过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使学生加深对三种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第27-29页)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

把附页1中的图3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30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

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

2、小组活动:

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第30页的表格中。

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180º

4、进一步探索: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º

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

5、得出结论。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º

,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

四、练一练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

,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吗?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结论:

[教学内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

从邮局到杏云村那条路最近?

你是怎样想的?

生:

走路线a最近。

因为……

师:

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近路。

在这幅图中,邮局、清泉村和杏云村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路线a最近,路线b加上路线c一定比路线a远。

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填一填中画几个三角形,量出它们的边长,再比一比,填入表格中。

书上有一个范例,可先讨论一下,再做。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

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填一填:

[教学内容]数学欣赏(第35-36页)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一、图案欣赏。

1、欣赏书中提供的图案和学生自己收集的图案。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点。

二、活动1:

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先制作基本图形,再把基本图形左右、上下平移形成一幅图案,再涂上颜色。

三、活动2:

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基本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设计美丽的花边。

四、活动3:

让学生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组织全部展览。

[教学内容]数图形中的学问(第37-38页)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一、小猫图案中有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去数,并说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数的。

二、数人像图中的正方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数,再小组交流,数的方法。

可以先数出小正方形有5个,中正方形有5个,大正方形有1个,共11个。

做试一试:

数长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16个长方形。

由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就是中间的1个;

由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

由3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2个;

由4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

由6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

由9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1个;

共有16个。

这是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有序的数,到找出规律。

有2个圆盘移动3次;

有3个圆盘移动7次;

有4个圆盘移动15次;

有5个圆盘移动31次。

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意义(第40-41页)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商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