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805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效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Word格式.docx

此外还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它以超临界流体(界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物相)为流动相(常用2),因其扩散系数大,能很快达到平衡,故分析时间短,特别适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按原理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排阻色谱法(,又称分子筛、凝胶过滤()、凝胶渗透色谱法()和亲和色谱法,此外还有电泳。

按操作形式可分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

四、色谱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 

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

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

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

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

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2.液液色谱法 

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化学键合于担体表面而形成的固定相,分离原理是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分离。

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涂布式固定相应具有良好的惰性;

流动相必须预先用固定相饱和,以减少固定相从担体表面流失;

温度的变化和不同批号流动相的区别常引起柱子的变化;

另外在流动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离和收集复杂化。

由于涂布式固定相很难避免固定液流失,现在已很少采用。

现在多采用的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苯基柱。

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

正相色谱法 

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

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

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 

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

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

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

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应用的80%左右。

随着柱填料的快速发展,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应用于某些无机样品或易解离样品的分析。

为控制样品在分析过程的解离,常用缓冲液控制流动相的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C18和C8使用的值通常为2.5~7.5(2~8),太高的值会使硅胶溶解,太低的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

有报告新商品柱可在1.5~10范围操作。

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比较表

正相色谱法 

反相色谱法

固定相极性 

高~中 

中~低

流动相极性 

低~中 

中~高

组分洗脱次序 

极性小先洗出 

极性大先洗出

从上表可看出,当极性为中等时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没有明显的界线(如氨基键合固定相)。

3.离子交换色谱法 

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苯乙烯与二乙烯交联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在表面未端芳环上接上羧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氨基(阴离子交换树脂)。

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电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根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具有不同的电荷吸引力而分离。

缓冲液常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

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留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作用强弱有关外,它还受流动相的值和离子强度影响。

值可改变化合物的解离程度,进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

流动相的盐浓度大,则离子强度高,不利于样品的解离,导致样品较快流出。

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酸。

4.离子对色谱法 

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

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大,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

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大的酸碱物质。

分析碱性物质常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烷基磺酸盐,如戊烷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

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酸也可与多种碱性样品形成很强的离子对。

分析酸性物质常用四丁基季铵盐,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磷酸盐。

离子对色谱法常用柱(即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水中加入3~10的离子对试剂,在一定的值范围内进行分离。

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值、离子强度有关。

5.排阻色谱法 

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性填料,流动相是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

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进入孔中,滞留时间长;

大分子量的化合物不能进入孔中,直接随流动相流出。

它利用分子筛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差异而完成分离。

常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如组织提取物、多肽、蛋白质、核酸等。

高压液相色谱培训教程

(二).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1.色谱图和峰参数

色谱图()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

基线()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

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曲线)。

不对称色谱峰有两种:

前延峰()和拖尾峰()。

前者少见。

拖尾因子(,T),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也称为对称因子()或不对称因子()。

《中国药典》规定T应为0.95~1.05。

T<0.95为前延峰,T>1.05为拖尾峰。

峰底-基线上峰的起点至终点的距离。

峰高(,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W=4σ

半峰宽(,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2=2.355σ

标准偏差(,σ)-正态分布曲线x=±

1时(拐点)的峰宽之半。

正常峰的拐点在峰高的0.607倍处。

标准偏差的大小说明组分在流出色谱柱过程中的分散程度。

σ小,分散程度小、极点浓度高、峰形瘦、柱效高;

反之,σ大,峰形胖、柱效低。

峰面积(,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2.定性参数(保留值)

死时间(,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

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在反相中可用苯磺酸钠来测定死时间。

死体积(,V0)由进样器进样口到检测器流动池未被固定相所占据的空间。

它包括4部分:

进样器至色谱柱管路体积、柱内固定相颗粒间隙(被流动相占据,)、柱出口管路体积、检测器流动池体积。

其中只有参与色谱平衡过程,其它3部分只起峰扩展作用。

为防止峰扩展,这3部分体积应尽量减小。

V0=F×

t0(F为流速)

保留时间(,)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体积(,)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流出溶剂的体积。

又称洗脱体积。

=F×

调整保留时间(,t'

R)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也称折合保留时间()。

在实验条件(温度、固定相等)一定时,t'

R只决定于组分的性质,因此,t'

R(或)可用于定性。

t'

R=-t0

调整保留体积(,V'

R)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留体积。

3.柱效参数

理论塔板数(,N)用于定量表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

N取决于固定相的种类、性质(粒度、粒径分布等)、填充状况、柱长、流动相的种类和流速及测定柱效所用物质的性质。

在一张多组分色谱图上,如果各组分含量相当,则后洗脱的峰比前面的峰要逐渐加宽,峰高则逐渐降低。

用半峰宽计算理论塔数比用峰宽计算更为方便和常用,因为半峰宽更易准确测定,尤其是对稍有拖尾的峰。

N与柱长成正比,柱越长,N越大。

用N表示柱效时应注明柱长,如果未注明,则表示柱长为1米时的理论塔板数。

(一般柱的N在1000以上。

若用调整保留时间(t'

R)计算理论塔板数,所得值称为有效理论塔板数(N有效或)。

理论塔板高度(,H)每单位柱长的方差。

实际应用时往往用柱长L和理论塔板数计算。

4.相平衡参数

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下,化合物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也与温度、压力有关。

在不同的色谱分离机制中,K有不同的概念:

吸附色谱法为吸附系数,离子交换色谱法为选择性系数(或称交换系数),凝胶色谱法为渗透参数。

但一般情况可用分配系数来表示。

在条件(流动相、固定相、温度和压力等)一定,样品浓度很低时(、很小)时,K只取决于组分的性质,而与浓度无关。

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色谱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色谱峰为正常峰;

在许多情况下,随着浓度的增大,K减小,这时色谱峰为拖尾峰;

而有时随着溶质浓度增大,K也增大,这时色谱峰为前延峰。

因此,只有尽可能减少进样量,使组分在柱内浓度降低,K恒定时,才能获得正常峰。

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样品中K值大的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长,后流出色谱柱;

K值小的组分则滞留时间短,先流出色谱柱。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配系数相差越大,越容易分离,因此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是色谱分离的前提。

在中,固定相确定后,K主要受流动相的性质影响。

实践中主要靠调整流动相的组成配比及值,以获得组分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及适宜的保留时间,达到分离的目的。

容量因子(,k)化合物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量之比。

因此容量因子也称质量分配系数。

容量因子的物理意义:

表示一个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t'

R)是不保留组分保留时间(t0)的几倍。

k=0时,化合物全部存在于流动相中,在固定相中不保留,t'

R=0;

k越大,说明固定相对此组分的容量越大,出柱慢,保留时间越长。

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不同点是:

K取决于组分、流动相、固定相的性质及温度,而与体积、无关;

k除了与性质及温度有关外,还与、有关。

由于t'

R、t0较、易于测定,所以容量因子比分配系数应用更广泛。

选择性因子(,α)相邻两组分的分配系数或容量因子之比。

α又称为相对保留时间(《美国药典》)。

要使两组分得到分离,必须使α≠1。

α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性质、柱温有关,与柱尺寸、流速、填充情况无关。

从本质上来说,α的大小表示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平衡分配热力学性质的差异,即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

5.分离参数

分离度(,R)相邻两峰的保留时间之差与平均峰宽的比值。

也叫分辨率,表示相邻两峰的分离程度。

R=。

当W1=W2时,R=。

当R=1时,称为4σ分离,两峰基本分离,裸露峰面积为95.4%,内侧峰基重叠约2%。

R=1.5时,称为6σ分离,裸露峰面积为99.7%。

R≥1.5称为完全分离。

中国药典规定R应大于1.5。

提高分离度有三种途径:

①增加塔板数。

方法之一是增加柱长,但这样会延长保留时间、增加柱压。

更好的方法是降低塔板高度,提高柱效。

②增加选择性。

当α=1时,R=0,无论柱效有多高,组分也不可能分离。

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选择性:

a.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及值;

b.改变柱温;

c.改变固定相。

③改变容量因子。

这常常是提高分离度的最容易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组成来实现。

k2趋于0时,R也趋于0;

k2增大,R也增大。

但k2不能太大,否则不但分离时间延长,而且峰形变宽,会影响分离度和检测灵敏度。

一般k2在1~10范围内,最好为2~5,窄径柱可更小些。

高压液相色谱培训教程(三)二、塔板理论

1.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

塔板理论是和首先提出的色谱热力学平衡理论。

它把色谱柱看作分馏塔,把组分在色谱柱内的分离过程看成在分馏塔中的分馏过程,即组分在塔板间隔内的分配平衡过程。

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为:

1)色谱柱内存在许多塔板,组分在塔板间隔(即塔板高度)内完全服从分配定律,并很快达到分配平衡。

2)样品加在第0号塔板上,样品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可以忽略。

3)流动相在色谱柱内间歇式流动,每次进入一个塔板体积。

4)在所有塔板上分配系数相等,与组分的量无关。

虽然以上假设与实际色谱过程不符,如色谱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很难达到分配平衡;

组分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塔板理论导出了色谱流出曲线方程,成功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浓度极大点的位置,能够评价色谱柱柱效。

2.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及定量参数(峰高h和峰面积A)

由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可知:

当t=时,浓度C有极大值。

就是色谱峰的峰高。

因此:

①当实验条件一定时(即σ一定),峰高h与组分的量C0(进样量)成正比,所以正常峰的峰高可用于定量分析。

②当进样量一定时,σ越小(柱效越高),峰高越高,因此提高柱效能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由流出曲线方程对V(0~∞)求积分,即得出色谱峰面积A。

可见A相当于组分进样量C0,因此是常用的定量参数。

把=h和2=2.355σ代入上式,即得A=1.064×

h,此为正常峰的峰面积计算公式。

三、速率理论(又称随机模型理论)

1.液相色谱速率方程

1956年荷兰学者等人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概念,并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色谱过程的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它把色谱过程看作一个动态非平衡过程,研究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对峰展宽(即柱效)的影响。

后来和等人在方程(后称气相色谱速率方程)的基础上,根据液体与气体的性质差异,提出了液相色谱速率方程(即方程).

2.影响柱效的因素

1)涡流扩散()。

由于色谱柱内填充剂的几何结构不同,分子在色谱柱中的流速不同而引起的峰展宽。

涡流扩散项A=2λ,为填料直径,λ为填充不规则因子,填充越不均匀λ越大。

常用填料粒度一般为3~10μm,最好3~5μm,粒度分布≤5%。

但粒度太小难于填充均匀(λ大),且会使柱压过高。

大而均匀(球形或近球形)的颗粒容易填充规则均匀,λ越小。

总的说来,应采用细而均匀的载体,这样有助于提高柱效。

毛细管无填料,A=0。

2)分子扩散()。

又称纵向扩散。

由于进样后溶质分子在柱内存在浓度梯度,导致轴向扩散而引起的峰展宽。

分子扩散项=2γ。

u为流动相线速度,分子在柱内的滞留时间越长(u小),展宽越严重。

在低流速时,它对峰形的影响较大。

为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由于液相的很小,通常仅为气相的10-4~10-5,因此在中,只要流速不太低的话,这一项可以忽略不计。

γ是考虑到填料的存在使溶质分子不能自由地轴向扩散,而引入的柱参数,用以对进行校正。

γ一般在0.6~0.7左右,毛细管柱的γ=1。

3)传质阻抗()。

由于溶质分子在流动相、静态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传质过程而导致的峰展宽。

溶质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扩散、分配、转移的过程并不是瞬间达到平衡,实际传质速度是有限的,这一时间上的滞后使色谱柱总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工作,从而产生峰展宽。

液相色谱的传质阻抗项又分为三项。

①流动相传质阻抗=2,为常数。

这是由于在一个流路中流路中心和边缘的流速不等所致。

靠近填充颗粒的流动相流速较慢,而中心较快,处于中心的分子还未来得及与固定相达到分配平衡就随流动相前移,因而产生峰展宽。

②静态流动相传质阻抗=2,为常数。

这是由于溶质分子进入处于固定相孔穴内的静止流动相中,晚回到流路中而引起峰展宽。

对峰展宽的影响在整个传质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固定相的颗粒越小,微孔孔径越大,传质阻力就越小,传质速率越高。

所以改进固定相结构,减小静态流动相传质阻力,是提高液相色谱柱效的关键。

和都与固定相的粒径平方d2p成正比,与扩散系数成反比。

因此应采用低粒度固定相和低粘度流动相。

高柱温可以增大,但用有机溶剂作流动相时,易产生气泡,因此一般采用室温。

③固定相传质阻抗=2(液液分配色谱),为常数,为固定液的液膜厚度,为分子在固定液中的扩散系数。

在分配色谱中与的平方成正比,在吸附色谱中与吸附和解吸速度成反比。

因此只有在厚涂层固定液、深孔离子交换树脂或解吸速度慢的吸附色谱中,才有明显影响。

采用单分子层的化学键合固定相时可以忽略。

从速率方程式可以看出,要获得高效能的色谱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措施:

①进样时间要短。

②填料粒度要小。

③改善传质过程。

过高的吸附作用力可导致严重的峰展宽和拖尾,甚至不可逆吸附。

④适当的流速。

以H对u作图,则有一最佳线速度,在此线速度时,H最小。

一般在液相色谱中,很小(大约0.03~0.1),在这样的线速度下分析样品需要很长时间,一般来说都选在1的条件下操作。

⑤较小的检测器死体积。

3.柱外效应

速率理论研究的是柱内峰展宽因素,实际在柱外还存在引起峰展宽的因素,即柱外效应(色谱峰在柱外死空间里的扩展效应)。

色谱峰展宽的总方差等于各方差之和,即:

σ2=σ2柱内+σ2柱外+σ2其它柱外效应主要由低劣的进样技术、从进样点到检测池之间除柱子本身以外的所有死体积所引起。

为了减少柱外效应,首先应尽可能减少柱外死体积,如使用"

零死体积接头"

连接各部件,管道对接宜呈流线形,检测器的内腔体积应尽可能小。

研究表明柱外死体积之和应<。

其次,希望将样品直接进在柱头的中心部位,但是由于进样阀与柱间有接头,柱外效应总是存在的。

此外,要求进样体积≤2。

柱外效应的直观标志是容量因子k小的组分(如k<2)峰形拖尾和峰宽增加得更为明显;

k大的组分影响不显著。

由于的特殊条件,当柱子本身效率越高(N越大),柱尺寸越小时,柱外效应越显得突出。

而在经典中则影响相对较小。

高压液相色谱培训教程(四).系统

系统一般由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记录及处理装置等组成。

其中输液泵、色谱柱、检测器是关键部件。

有的仪器还有梯度洗脱装置、在线脱气机、自动进样器、预柱或保护柱、柱温控制器等,现代仪还有微机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仪器控制和数据处理。

制备型仪还备有自动馏分收集装置。

最早的液相色谱仪由粗糙的高压泵、低效的柱、固定波长的检测器、绘图仪,绘出的峰是通过手工测量计算峰面积。

后来的高压泵精度很高并可编程进行梯度洗脱,柱填料从单一品种发展至几百种类型,检测器从单波长至可变波长检测器、可得三维色谱图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确证物质结构的质谱检测器。

数据处理不再用绘图仪,逐渐取而代之的是最简单的积分仪、计算机、工作站及网络处理系统。

目前常见的仪生产厂家国外有公司、公司(原公司)、岛津公司等,国内有大连依利特公司、上海分析仪器厂、北京分析仪器厂等。

一、输液泵

1.泵的构造和性能

输液泵是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泵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输液泵应具备如下性能:

①流量稳定,其应<0.5%,这对定性定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②流量范围宽,分析型应在0.1~10范围内连续可调,制备型应能达到100;

③输出压力高,一般应能达到150~3002;

④液缸容积小;

⑤密封性能好,耐腐蚀。

泵的种类很多,按输液性质可分为恒压泵和恒流泵。

恒流泵按结构又可分为螺旋注射泵、柱塞往复泵和隔膜往复泵。

恒压泵受柱阻影响,流量不稳定;

螺旋泵缸体太大,这两种泵已被淘汰。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柱塞往复泵。

柱塞往复泵的液缸容积小,可至0.1,因此易于清洗和更换流动相,特别适合于再循环和梯度洗脱;

改变电机转速能方便地调节流量,流量不受柱阻影响;

泵压可达4002。

其主要缺点是输出的脉冲性较大,现多采用双泵系统来克服。

双泵按连接方式可分为并联式和串联式,一般说来并联泵的流量重现性较好(为0.1%左右,串联泵为0.2~0.3%),但出故障的机会较多(因多一单向阀),价格也较贵。

2.泵的使用和维护注意事项

为了延长泵的使用寿命和维持其输液的稳定性,必须按照下列注意事项进行操作:

①防止任何固体微粒进入泵体,因为尘埃或其它任何杂质微粒都会磨损柱塞、密封环、缸体和单向阀,因此应预先除去流动相中的任何固体微粒。

流动相最好在玻璃容器内蒸馏,而常用的方法是滤过,可采用滤膜(0.2或0.45)等滤器。

泵的入口都应连接砂滤棒(或片)。

输液泵的滤器应经常清洗或更换。

②流动相不应含有任何腐蚀性物质,含有缓冲液的流动相不应保留在泵内,尤其是在停泵过夜或更长时间的情况下。

如果将含缓冲液的流动相留在泵内,由于蒸发或泄漏,甚至只是由于溶液的静置,就可能析出盐的微细晶体,这些晶体将和上述固体微粒一样损坏密封环和柱塞等。

因此,必须泵入纯水将泵充分清洗后,再换成适合于色谱柱保存和有利于泵维护的溶剂(对于反相键合硅胶固定相,可以是甲醇或甲醇-水)。

③泵工作时要留心防止溶剂瓶内的流动相被用完,否则空泵运转也会磨损柱塞、缸体或密封环,最终产生漏液。

④输液泵的工作压力决不要超过规定的最高压力,否则会使高压密封环变形,产生漏液。

⑤流动相应该先脱气,以免在泵内产生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