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8662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文化知识清单Word格式.docx

②教育目的:

安邦治国,学而优则仕。

③教育内容:

六经(六艺)、以“文行忠信”作文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④学习规律:

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理解“学”与“思”的关系。

⑤教学方法:

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

(四)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

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

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五)修身养性:

君子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2、安贫乐道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5、与人为善6、文质彬彬

孟子

一、主要思想:

1.民本思想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

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教民:

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3.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

其他:

注重保护自然资源,“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主张薄税轻敛

(一)、论性善

1、人类有着有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人类共同的本性。

2、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人皆有“四心”,即:

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3、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稳固的,必须经过后天的自我修养,才能逐渐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4、提高修养,扩充善端,顺性而为。

(二)、论心性(人格)

1、尽心:

把人的本性中的“四端”扩充到极致;

2、知性:

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的认知并且长期付诸实践;

3、寡欲:

淡泊物欲,清心寡欲;

4、内省:

反求诸己;

5、养气:

养心,养浩然之气。

(三)、论政治: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仁政思想:

保民、养民、教民。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制民恒产,安居乐业;

轻徭薄赋,减轻负担;

重视教育,教化民众。

3、推行王道,反对霸道。

(四)、论教育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五)、孟子的人格魅力:

以天下为己任,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二、出自《孟子》的成语

1、引领而望2、明察秋毫3、缘木求鱼4、寡不敌众5、始作俑者6、坚甲利兵7、深耕易耨8、秋毫之末9、五十步笑百步10、挟泰山以超北海

11、与民同乐12、水深火热13、箪食壶浆14、出尔反尔15、匹夫之勇16、疾首蹙额17、寡人之疾18、顾左右而言他19、解民倒悬20、事半功倍21、具体而微22、出类拔萃23、心悦诚服24、反求诸己25、与人为善26、以德服人27、浩然之气28、鸡鸣狗吠29、揠苗助长30、阿其所好31、绸缪牖户32、尊贤使能33、恻隐之心34、是非之心35、舍己从人36、无敌于天下

37、绰绰有余38、怨天尤人39、舍我其谁40、此一时,彼一时4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2、天时地利人和43、采薪之忧44、为富不仁45、守望相助46、绝长补短47、洪水横流48、饱食暖衣49、长幼有序50、枉尺直寻51、不忘沟壑52、乱臣贼子53、率兽食人54、贫贱不移55、威武不屈56、富贵不淫57、一傅众咻58、钻穴逾墙59、好为人师60、为渊驱鱼61、为丛驱雀62、自暴自弃63、易子而教64、授受不亲65、不虞之誉66、手舞足蹈67、不以规矩,不成方圆68、不为己甚69、视如寇仇70、赤子之心71、披发缨冠72、掩鼻而过73、夜以继日74、易地而处75、左右逢源76、以文害辞77、以意逆志78、自怨自艾79、先知先觉80、匹夫匹妇81、岌岌可危82、翻然改进83、知人论世84、却之不恭85、杀人越货(越:

抢劫)

86、专心致志87、鸿鹄将至88、鱼与熊掌89、乐善不倦90、舍生取义91、杯水车薪92、一曝十寒93、言归于好94、以邻为壑95、敬老慈幼96、教亦多术97、敌国外患98、拒人千里99、习焉不察100、独善其身101、不言而喻102、引而不发103、仁民爱物104、当务之急105、举一废百106、安富尊荣107、居仁由义108、弃如敝屣109、登泰山而小天下110、茅塞顿开111、同流合污112、大而化之113、来者不拒114、再作冯妇115、百世之师116、言不顾行117、民贵君轻118、言近旨远119、尽信书不如无书

乱世哲人——荀子

一、荀子思想

1、天道观: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

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2、认识论:

荀子指出:

“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3、人性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4、教育观: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荀子的性恶论比古人有一些优势,那就是可以与西方文明相参照,可以基于现代经验进行关注。

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知到,荀子的性恶论并非单纯的事实判断,而是与他的劝学思想相辅相成。

如果荀子不相信人通常可以通过学习养成善的品格,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就不会建立,遑论人性本恶。

无论怎样,荀子的性恶论都为儒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一种可能性。

假设先秦时期只有性善论没有性恶论,如果我们与西方文化相遇之后才开始考虑人性恶,那不也是华夏文明轴心时代的一种缺憾?

荀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更大的影响则在于他的学生韩非、李斯融儒入法。

此举严重背离了儒学明明德于天下的要义。

又在客观上为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现实基础,汉武帝终于看到了他所需要的一种可能性。

结果是,汉以下中国社会的基本格局是“儒表法里”,是披着温柔的残酷。

然而它确实为统治阶层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互动真正打开了一扇门。

我们不能假设如果历史不是这样发展,而应该更为审慎、更为全面地看待这扇门。

利玛窦来到中国,颇为惊叹地说,柏拉图所想象的哲人国,即哲学家引导、牵制国王,在西方无从实现,而中国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种构想。

然而利玛窦看到的明代中国,远非历史上最好的中国。

历史上最好的中国,我们一面回忆,一面等待,沧海桑田。

二、传世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哀公》)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荀子不苟》)

三、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相同之处:

1、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平天下”。

2、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都主张人性向善。

都属于儒家思想,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始终是内部性的。

不同之处:

1、人性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2、治国观:

孟子推行“仁政”提倡“王道”与荀子推行“礼治”提倡“王制”。

3、教育观即修养论:

孟子的“尽心知性”(孟子用语。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道德学说。

语见《孟子·

尽心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扩充;

心,指所谓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知性,指认识所谓天赋给人的本性,即仁义礼智“四端”。

孟子认为,人们要是能扩充和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四端,因为“本心”当中就包含着自己的本性,一旦“知性”,进而就可以认识“天命”。

)心性修养和荀子的“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

4、历史观:

孟子的循环论倾向和荀子“明分使群”

 

韩非子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历史上最悲哀的学者、结巴的雄辩者、权术理论家

一、主要思想主张:

1、明确认为人性本恶。

韩非与荀子不同的地方在于:

荀子认为因为人性恶,所以需要教育;

而韩非则认为正因为人性恶,所以教育是无用的,必须用法治把人的本性要求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认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五蠹》)韩非批评了复古主义,他指出:

“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就如同“守株待兔”般的可悲可笑。

因此,他的结论是: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3、任何道德观念都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

韩非举例说,古代尧舜让天下,并非道德高尚,而是因为天子既辛苦又权势小,而现在人们争着要做官和托身于诸侯,并非道德卑下,而是因为统治者的权势重了。

韩非的上述思想说明他已力图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寻找道德变迁的原因。

4、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韩非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寓言故事,提出了最早的矛盾概念。

《韩非子》认为世界充满了矛盾:

“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而且,韩非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相反而相成。

譬如,开刀服药是痛苦,可是开刀排脓利于身;

良药苦口利于病,痛苦与安乐也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

韩非也还主张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发展变化。

韩非认为,事物变化的根据在于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譬如树木的折断,虫蛀是内因,风吹是外因;

墙壁的倒塌,墙壁有裂隙是内因,大雨淋是外因。

5.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这是法家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思潮的有力回击,倡导人与人面对法律都是平等的。

二、出自《韩非子》的成语

华而不实——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深不可测——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负薪救火——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知子莫若父——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聪明睿智——聪明睿智,天也;

动静思虑,人也。

根深蒂固——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出生入死——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始之谓出,卒之谓入。

故曰:

“出生入死。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远水不救近火——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手足胼胝——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如虎添翼——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长袖善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视死如归——三军既成陈,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

三、法家究竟是什么?

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2.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

“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

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

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4.“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5.“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6.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这点应该注意。

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墨子

一、主要思想

①兼爱、非攻②尚同、尚贤③节用、节葬、非命④教育观

1、兼爱、非攻

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

非攻,即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他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消弭祸乱。

兼爱是非攻的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

2、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包括选举贤者为国君。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3、节用节葬与非命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观点,他们抨击奢侈浪费,反对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清廉俭朴。

墨子肯定天有意志,但否定天命,主张“非命”。

认为寿夭,贫富和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

4、教育观

墨子认为,判断事物不能凭个人臆想,要以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认为,知识来源可分为闻知、说知和亲知。

其中“说知”指由推论得的知识。

“亲知”是亲身经历所得的知识。

墨子提出著名的“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二、《墨子》中的主要成语

不可胜数高冠博带功成名遂何罪之有兼而有之坚甲利兵

量体裁衣戮力同心摩顶放踵齐心协力席不暇暖以卵投石

以人为镜避毁就誉改梁换柱高不可登驷之过隙致远任重

三、《墨子》中的名句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兼相爱,交相利。

(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镜于水,见而之容;

镜于人,则知凶与吉。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类取,以类予。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

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钓鱼人躬着身子,不是对鱼恭恭敬敬;

用虫子作为诱饵捕鼠,不是喜爱老鼠。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

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

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

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老子

一、老子的思想

以“虚无”的“道”来解释为世界的根本,一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